气象物候(专题)
专题气象物候课件
![专题气象物候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b5520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8.png)
专题气象物候课件专题气象物候课件气象简单来说就是天气气象的变化,气象的变化是万万千千的,难以琢磨,下面是气象物候专题的课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气象物候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气象物候就是看一些东西的变化来预测天气。
例如:“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游丝天外飞指毛卷云等等一些现象的变化来预测到天气的变化。
气象气候石柱出汗,大雨滚滚。
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白蚁绕灯飞,天将发(降)大雨。
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
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热(日指太阳)朗昼,两头溜。
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热头射一射,落雨落到夜。
月光生毛,落雨居多。
南闪(电)三日,北闪对时。
雷公先喝歌,有雨也唔(不)多。
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燕子低飞天将雨。
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
群雁南飞天将冷群雁北飞天将暖。
大榕树冬不落叶兆春寒。
猪衔草寒潮到。
狗泡水天将雨。
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蚯蚓封洞有大雨。
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九月九港风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雨来雪,不停歇。
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老鼠做窝,寒流将到。
鹭飞溪河,洪水必到。
蚂蚁搬家,长虫(蛇)穿道,大雨滂沱。
鸡早(进笼)睛,鸭早(进笼)雨。
狗食(喝)水,天落(降)雨。
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唔(不)多。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1e4fd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5.png)
一、教案主题: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气象物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 气象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观测与数据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现象;2. 讲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3. 介绍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4. 布置课后作业:分组收集气象物候资料,准备第二课时的讨论。
第二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观测与数据分析;第三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收集数据;第四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分析,讨论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五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分析,收集数据;六、教案主题:专题气象物候教案(续)七、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已完成前5课时)八、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气象物候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3. 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4.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数据的整理与分析;5. 案例研究:气象物候变化对特定地区的影响。
九、教学过程:第六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七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策略;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讨论;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八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方法;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对特定地区影响的案例研究;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九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实践操作;4.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变化预测与应对的实践操作;第十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变化案例研究的实践操作;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十、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气象物候观测报告、气象物候数据整理与分析报告、气象物候变化预测与应对报告、气象物候变化案例研究报告等;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讨论发言等;3. 学生对气象物候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https://img.taocdn.com/s3/m/93918cf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d.png)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物候学是研究生物周期事件和天气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而气象物候是指天气变化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的影响。
气象物候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季节、气象现象等方面进行介绍。
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物候是指气候条件在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物候表现上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反应,是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系统的响应及其反应的一个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经确认,气象物候是植物生长最明显的因素之一。
气象季节气象季节是指不同的气候季节,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之间的变化。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象差异,如日照时间、温度、降水量、大气湿度等。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都有一定的影响。
春季气象物候春季是气象物候的重要季节之一。
春季气象的变化对于很多特定种植物的生长有影响,比如樱花。
通常情况下,预测樱花的开花时间需要考虑到最后一场霜冻发生的日期和春季暖和的程度。
夏季气象物候夏季的气象变化会影响很多作物的生长发育,如玉米和其他谷物。
夏季也是许多生态系统中最繁荣的季节之一,比如草地和森林。
夏季的气象特点是高温多雨。
秋季气象物候在秋季,许多植物进入其成熟期、落叶期或进入冬眠状态。
秋季的气象特点是温度逐渐降低,气压增加,降雨量也逐渐减少。
冬季气象物候冬季的气象变化对于很多植物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它们需要经历极端的低温和降水量较少的环境。
在很多地方,气象变化通常是指降雪量的增加。
气象现象气象现象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大气中发生的现象,如雨、雾、霜、露、雹、雷电等。
这些气象现象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也有影响。
霜霜的发生是指在夜间,因为地表降温超过了空气温度而产生的冷凝水。
这种现象通常会损害植物的生长,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
露露是指夜间空气中的水分对植物表面的沉淀。
当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时,露便会形成。
露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但在春秋季节的寒潮来袭的时候,也可能造成霜冻和严重的萎缩。
气象物候专题
![气象物候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de7e1af159eef8c75ebfb30f.png)
气象物候专题(共7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气象物候专题一、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秋风扫落叶、一叶知秋、春华秋实二、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关于气象物候的谚语:(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东虹轰隆西虹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棉花云,雨快临。
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6)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7)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
四、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1.纬度 2.经度 3.高下(海拔) 4.古今五、主要题型的答题要点和步骤:1.描述物候现象:时间、地点、气温、诗句中的景象2.分析物候现象的成因:判断决定因素-概括规律-结合句子分析六、描述有关物候现象。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塞下曲六首(其一)》)示例: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
(原因在于高下差异)2.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示例: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
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https://img.taocdn.com/s3/m/a3b4677e168884868762d6b0.png)
寻找物候
探究成因
你能找出各首诗中有关物候描写的
诗句吗?这些物候现象分别表现了 哪个季节的特征? 分析这些物候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 么?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三月的长城
气象物候
第一课时
气象物候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
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
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 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 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 解冻等)
气象物候
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
课外作业: 1.预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2.了解我国民间的24节气名称 及名称的意义。
第 二 课 时
古 代 诗 词 中 的 物 候
赏读诗歌
明意悟旨
从《塞下曲六首(其一)》、 《凉州 词》、《塞下曲》、 《惠崇〈春江晚景〉》 四首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首与同学研读
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所写自然景象的特征; 2 这样的景象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 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一、文章的第二部分(2—6段)具体说明 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 成下列表格。
阅读第三节,完成表格:
名称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形
像鳞波
状
天气情况
天气晴朗 一般不会 带来雨雪 在天空映着 温和的阳光 云块间露出 碧蓝的天幕
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https://img.taocdn.com/s3/m/5943a2eae53a580216fcfecf.png)
诗句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 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 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 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物候现象是气候的一面镜子.许多生态因素可通过各种气象仪器精 密地测定,但对于季节来临的迟早却无法直接表示,而物候则可较全面、 准确地反映出来。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相关谚语
• 气象气候 石柱出汗,大雨滚滚。 • 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 白蚁绕灯飞,天将发(降)大雨。 • 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 • 蜘蛛结网屋檐下,外出要带雨伞或笠麻(斗笠)。
物候是指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受气候影响,在一年中随季节变 化而出现的现象.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叶落;候鸟的来临和迁 出;见霜、下雪、河冻等都是物候现象.
物候知识的不断发展,已逐渐形成为一门近代的独立学科,称为物候 学(Phenology).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动物、气象、水文、土壤 等环境条件,在一年中周期性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介于生物学、 生态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物候现象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它不仅 反映了当时的天气,而且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中天气的积累作用.从物候 的记录可以分析出季节的迟早.物候现象可作为季节的一种指示.物候学 又称为生物气候学(Bioclimaology).
气象物候专题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67e51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5.png)
气象物候专题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是关于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研究。
它研究大气中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和其他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也研究地理位置、海洋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生物因子如何影响气象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研究的常见内容包括:
1. 天气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是高压系统、低压系统或其他类型的天气系统,它们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象水平。
2. 气象变化。
气象变化是指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
3. 季节性气候变化。
这包括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候变化,以及每个季节期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4. 长期气候趋势。
这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期趋势,以及不同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
5. 灾害性天气。
这些可能包括龙卷风、暴风雪、洪水、干旱等天气灾害,它们会对人类和自然界都造成巨大破坏。
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https://img.taocdn.com/s3/m/f54a50eea417866fb94a8e07.png)
诵读欣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 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
是【从赏白析云中】流开出元来的中一后般。期次,句唐“一玄片宗孤城荒万淫仞纵山”乐,,写塞不上务的边孤 【城防大。,意在不高】山关黄大河心河的远的滚环戍滚抱波征下涛,人仿一佛的座一疾地直处苦伸边向。塞了的诗白孤云人城深在巍处然进,屹塞入立上。凉的这崇州两山,句, 峻呢描两听士岭?写句到卒之玉了刻在哀的间门祖画这露关国戍种怨 同出外山守环的情了,川者境笛。一只的的中段有雄心忽声此孤黄伟理然后诗寂沙气提听的衰势供到虽,城草,了了写写墙,也一羌的下;春突个笛你风出典声是了们从了型,戍这何来戍环所别也边境吹首边吹吹士。的诗的奏 不 卒曲将,那到的调怀这荒恰士表乡儿凉好不达的。境是遇《《得对,折折怀远为杨杨乡戍后柳》 柳的》怨,情这就,不但能写不勾得起悲戍卒壮的苍离凉愁。,于没是,有诗颓人废用豁的达情的语调调。排即解 道关使:外写羌本悲笛来切何就须是的老春怨是风情吹吹奏不,那到但哀的悲怨地的方中,《有哪折壮有杨杨柳,柳》悲可曲中折调!呢有?“慷要何慨知须道。怨,”玉三门
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积雨云
布满天空 高大的云山
更低
2000米左 右
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开始下降 马上就会下暴雨
▪ 光 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卷积云
积云
高 积 云
卷 层 云
高 层 云
雨层云
积雨云
日晕 月晕
虹
霞
课堂寻真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451f74a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3.png)
九上语文期中复习·名著阅读、专题、文学常识一、《气象物候》专题(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物候?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2、形成大自然物候现象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它们是经度差异、纬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3、分别写出三句有关气象物候的诗词、谚语。
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谚语: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5、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写三个以上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春光明媚、春华秋实、春寒料峭、夏炉冬扇、秋高气爽、一叶知秋、春花秋月、寒冬腊月、秋去冬来。
5、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
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6、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
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
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cb8e5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2.png)
一、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思考它们与气候的关系。
2.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意义。
3. 举例说明气象物候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课时: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1.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和遥感观测。
2. 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
3. 示例:让学生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记录数据并整理分析。
第三课时: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3. 示例:让学生探讨当地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第四课时: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1. 讲解保护气象物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了解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包括政策法规、科技手段等。
3. 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气象物候的具体建议。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气象物候的认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象物候的相关知识。
3.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变化,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
六、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七、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九、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41fa7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d.png)
一、教案名称:专题气象物候教案气象与季节的变化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理解气象物候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2. 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季节变化对气象物候的影响4. 气象物候记录和分析5. 气象物候的实际应用案例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意义和季节变化对气象物候的影响。
2.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象物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气象物候的概念,让学生对气象物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什么是气象物候?气象物候与季节变化有什么关系?二、气象物候的讲解(20分钟)1.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
三、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4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四、气象物候的分析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汇报自己的气象物候观测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气象物候的分析与讨论。
五、气象物候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介绍气象物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2. 学生分析案例,思考气象物候的实际意义。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气象物候观测记录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来进行评价。
六、教案名称:专题气象物候教案物候现象的周期性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理解物候现象的周期性特征,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
![《气象物候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dab0f41dcc17552707220862.png)
赣榆华杰双语学校生本高效课堂九年级语文教案课题:《气象物候专题》第一课时【自学课导学】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30分钟内完成以下任务: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早读课:(30分钟)目标: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对子间比一比,看谁读得准!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检效:小组长检查早读目标的完成情况,老师抽查目标的完成情况。
【展示课导学】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课堂导学元素流程自学质疑环节合作探究展示提升互动评价复备栏自学指导内容、学法合作策略内容形式展示方案内容、方式导入新课生活处处皆学问。
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身边的花鸟虫鱼、飞云流霞,了解气象物候知识。
a.两人小对子: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问题。
b.小组共同体:(1)抽签:教师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2)预演: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
组长带领组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
单元一: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顺序、层次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学生列表说明各种云和天气的关系。
单元二:学习《大自然的语言》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物候学研究些什么?阅读课文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单元三:1.这两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举例说明并体会。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整体感知把握内容《看云识天气》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说明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https://img.taocdn.com/s3/m/34677a0dce2f0066f433223f.png)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 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据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别,确定造林和采集 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 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 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各类云彩的征兆 表1
表2
云的光彩
晕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 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 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 晕,统称为晕。 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 度晕 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 的光弧。 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 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 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个节气。 •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
度变化的转折点。 •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
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 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 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结束语——
气象物候是预测天气的基本方法, 是一种流传千古的经验,其中凝结 着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规律,博大 精深。后世的我们要好好利用祖先 遗留的这份瑰宝,因为,在方便我 们生活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化的 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秋风扫落叶一叶知秋春华秋实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探究练习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虹高日头低,大路冲成溪,虹低日头高,明朝晒断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东虹日头,西虹雨,早虹晴,夜虹雨。
雾里日头,晒破石头。
日晕三更雨,夜晕午时风。
日出日落胭脂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夏至有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六月急雨隔田塍。
西甑山戴帽大雨就要到。
“夏九九”歌(夏至后81天):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三、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诵读感知
具体操作如下:
1,听朗读录音。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
2,理解诗词内容。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热烘烘,秋东风晒死老虾公,冬东风雪花白蓬蓬。
未到惊蛰打天雷,四十二天雨门开。
东闪西闪,晒死泥鳅、黄鳝。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春雾雨水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夏
早西晚东风,晒死塘底老虾公。
五月南风满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
六、七月里吹北风,一、二日内刮龙风。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
雨打鸡啼丑,雨伞不离手。
立夏落,蓑衣笠帽挂屋下;立夏晴,蓑衣笠帽站田塍。
食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二更上云三更开,三更上云雨便来。
南云过北,无水磨墨,北云过南,大路成潭。
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披蓑衣。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晨起霞,等水烧茶,晚上起霞,晒死青蛙。
日落红霞照满天,风暴在眼前。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六.布置作业:
1请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两句谚语。
2探究活动: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做好记录,进行交流。
气象物候专题
(一)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预习要求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夜眠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日中秋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
七九六十三,夜眠盖被单;
八九七十二,想着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Biblioteka 柜寻棉衣。秋季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燥到底,
当日南风当日消,三日南风大雨浇。
秋前西风大水淹,秋后西风断雨点。
立秋下雨廿日旱,旱过廿日烂稻秆。
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闻鸟鸣,天空会转晴。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晴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四季谚语
春季
东南风燥松松,东北风雨太公
三.品析鉴赏:
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四九三十六,夜眠水里宿;
五九四十五,日头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黄狗看阴地;
七九六十三,棉袄扁担担;
八九七十二,鲤鱼跳过滩;
九九八十一,犁头闸田缺。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五.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3.诵读积累。
四.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交流,补充: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课题
气象物候(专题)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