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含诊断与鉴别诊断[行业荟萃]

合集下载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下面将介绍伤寒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伤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腹泻和相对缓慢的脉搏等症状。

这些症状在初期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加重。

因此,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是否患有伤寒,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伤寒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培养是诊断伤寒的金标准,阳性率可高达80%以上。

此外,骨髓培养和粪便培养也可以帮助确认诊断。

除了培养方法,血清学检测也是诊断伤寒的重要手段,如血清凝集试验、血清补体结合试验等,对于无法进行培养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流行病学史对于伤寒的诊断同样至关重要。

患者是否有近期的食物或饮水史,是否接触过患有伤寒的患者,是否有旅行史等,这些信息都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感染了伤寒杆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伤寒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
副伤寒、败血症、痢疾等。

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
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史,并进行综合分析,以
避免漏诊或误诊。

总之,伤寒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只有全面、准确
地诊断伤寒,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伤寒的患者时,应当谨慎细致地进行诊断,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伤寒

伤寒

②烦躁不安者,可用安定等镇静剂。 ③便秘的处理:以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开塞露入肛,禁用泻药 ④腹胀的处理:可用松节油涂敷腹部及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
⑤毒血症状严重患者: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同时,可加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以减轻毒血症状。地塞米松静滴:2-4mg,每日一次 ,疗程1-3d,腹胀显著者慎用,以免诱发肠穿孔或肠出血。
临床类型
4.逍遥型:毒血症状轻。病人照常生活、工 作而未察觉。部分病人以肠出血 或肠穿孔为首发症状。 5.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寒 、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 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江西中医药高专徐泽宇
复发: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
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2)肥达反应假阴性:
1.早期第一周,抗体尚未产生。 2.全身情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 缺乏者,而影响抗体产生。 3.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病原菌清除早、 抗体效价可能不高。 4.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
江西中医药高专徐泽宇
(3)肥达反应假阳性:
1.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 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2.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
疮和肺部感染。
③应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进 水、必要时静脉输液维持足够热量与水电解质平衡。 ④恢复期患者食欲好转明显,可开始进食稀饭或软饭,然 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切忌过急、饮食不当,有可能诱
发肠出血、肠穿孔。
江西中医药高专徐泽宇
3、对症处理:
①退热剂,以免虚脱。
江西中医药高专徐泽宇
二、病原学
1 、病原体:伤寒沙门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 D 群。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呈短杆状,长 1~3.5um ,宽 0.5~0.8um , 有鞭毛,能运动。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
首先,伤寒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腹泻等,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因此,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血液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等是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可以帮助确定伤寒的诊断。

其次,伤寒的诊断标准还包括流行病学史和疫情调查。

伤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疫情调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

患者是否接触过伤寒患者或者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都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临床医生还需要注意伤寒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伤寒的临床表现与副伤寒、败血症、感染性黄疸等疾病相似,容易造成诊断的混淆。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史,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最终确定伤寒的诊断。

最后,伤寒的诊断标准还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情进行调整。

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在不同阶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诊断标准也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

临床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断标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伤寒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正确的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史,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最终确定伤寒的诊断。

同时,诊断标准还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情进行调整,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伤寒

伤寒

3. 氨苄青霉素 ①对氯霉素有耐药性 的患者;②不能应用氯霉素的患者;③ 妊娠合并伤寒;④慢性带菌者。
4.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疗效较 好,如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塞肟 等。但其价格昂贵,一般不作首选药物
(四)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 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 神志变化及便血情况;禁食或进少量流质;注意水、 电解质的补充并加用止血药;根据出血情况酌量输血; 如患者烦燥不安可给予镇静剂;经积极治疗仍出血不 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膜紧张。 (3)肝:肝肿大,质软。 (4)骨髓:也有巨噬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
和灶状坏死形成。由于骨髓中的巨噬细胞摄 取病菌较多,存在时间较长,故骨髓培养阳 性率可高达90%,较血培养为高。
其他脏器的病变
(1)胆囊:虽然伤寒杆菌易在胆汁中大量繁 殖,但大多数患者胆囊无明显病变或仅有轻 度炎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胆汁由肠道排 出,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带菌者,有的患者甚 至可成为慢性带菌者或终身带菌者。
伤寒(typhoid fever)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种 急性传染病。病变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的改 变最为明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 高热、全身中毒症状、神智淡漠、相对 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 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 孔。
病因
发病机制
潜伏期: 伤寒杆菌随污染的饮水或食物进入 消化道后,穿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 的淋巴组织。在这些淋巴组织内,伤寒杆菌 一方面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另一方面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血液中的病菌很快被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如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吞噬, 并进一步在其中大量繁殖。在这一段时间内, 虽然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但临 床上无明显症状,称为潜伏期,一般10天左 右。

伤寒

伤寒

鉴别诊断(2)


疟疾每日体温波动较大,发热前伴有寒战,热退时多汗
脾较大质稍硬 贫血较明显
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可发现疟原虫
抗疟疾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3)
粟粒性肺结核
有结核病史或有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 发热不规则常伴盗汗 X线摄片肺部有粟粒状阴影 抗痨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4)
中毒性肝炎 常见于病程1~3 周,发生率约10~ 68.5%(多
数在 40 ~ 50% )。肝肿大发生率约 10% ~ 50% , ALT 异常者 50~90%,黄疸1~3%
中毒性心肌炎 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发
生率3.5~5%
其它 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溶血尿毒综合征、肾炎等
3~5d退热,疗程7~10天
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和头
昏、头痛、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停药后好转。
此类药物不适合孕妇和儿童
治疗(4)
病原治疗(2)
头孢菌素类
第三代头孢菌素抗伤寒杆菌作用强,临床效果良好,副
作用少,可用于孕妇和儿童
头孢曲松2~4g/日,分1~2次静脉注射,头孢哌酮2~
胞,增生的组织细胞形态不一,并可吞噬红白细胞及血小 板
• 抗生素治疗无效
九、治

治疗(1)
一般治疗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处理
卧床休息 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的营养丰富饮食,少用糖类和牛奶
治疗(2)
对症治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宜滥用退热药 便秘用开塞露塞肛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禁用泻剂 腹胀者减少饮食中牛奶及糖类,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及
临床表现(5)
恢复期

伤寒的诊断标准

伤寒的诊断标准

伤寒的诊断标准《伤寒的诊断标准》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也称为流行性伤寒,其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咳嗽、肌痛、腹痛和关节痛。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伤寒的诊断标准:一、发热:1.发热温度大于38℃,或者小于38℃但仍然感觉热;2.持续时间超过1天;3.发热持续3-4天,或者发热时间超过3天,但仍有发热症状;4.发热持续超过4天,或者发热温度超过39℃,或者仍有发热症状,但发热温度未超过39℃。

二、头痛:1.头痛持续超过3天,或者头痛持续2天但仍有头痛症状;2.头痛加重,持续超过4天,或者持续3天但仍有头痛症状;3.头痛持续超过5天,或者持续4天但仍有头痛症状;4.头痛加重,持续超过6天,或者持续5天但仍有头痛症状。

三、咳嗽:1.咳嗽持续超过3天,或者持续2天但仍有咳嗽症状;2.咳嗽加重,持续超过4天,或者持续3天但仍有咳嗽症状;3.咳嗽持续超过5天,或者持续4天但仍有咳嗽症状;4.咳嗽加重,持续超过6天,或者持续5天但仍有咳嗽症状。

四、肌痛:1.持续超过2天,或者持续1天但仍有肌痛症状;2.肌痛加重,持续超过3天,或者持续2天但仍有肌痛症状;3.肌痛持续超过4天,或者持续3天但仍有肌痛症状;4.肌痛加重,持续超过5天,或者持续4天但仍有肌痛症状。

五、腹痛:1.腹痛持续超过2天,或者持续1天但仍有腹痛症状;2.腹痛加重,持续超过3天,或者持续2天但仍有腹痛症状;3.腹痛持续超过4天,或者持续3天但仍有腹痛症状;4.腹痛加重,持续超过5天,或者持续4天但仍有腹痛症状。

六、关节痛:1.关节痛持续超过2天,或者持续1天但仍有关节痛症状;2.关节痛加重,持续超过3天,或者持续2天但仍有关节痛症状;3.关节痛持续超过4天,或者持续3天但仍有关节痛症状;4.关节痛加重,持续超过5天,或者持续4天但仍有关节痛症状。

综上所述,病人若满足以上诊断标准的至少4项,即可诊断为伤寒。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腹泻、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也可能是伤寒的诊断指标之一。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著名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下面我将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伤寒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高热,发热期持续较长,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见的体征包括脾肿大、相对缺乏心音、舌苔黄褐色等。

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血培养阴性。

粪便培养可检出沙门菌,粪便中也可找到沙门菌抗原。

血培养是确认伤寒的关键检查,阳性率可以达到90%,但需要培养2-3天。

3. 典型病例:具有传染性疾病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标准。

典型伤寒病例可以直接确诊。

4. 临床血清学检查:通过伤寒抗体检查,如Widal试验、红细胞沈阳凝集试验等,可以提供伤寒的诊断概率。

5. 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以辅助诊断。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诊断学》(主编:陆道培等)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热日轻于伤寒。

患者还常伴有头痛、全身肌痛、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征方面,副伤寒可出现脾肿大、肝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查:副伤寒与伤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血培养阳性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

3. 其他辅助检查:副伤寒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学》(主编:何桂生等)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还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查,如Widal试验等。

以上所列的参考内容是常用的医学参考书籍,可以提供相关的诊断标准和辅助诊断方法。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伤寒疾病详解

伤寒疾病详解

疾病名:伤寒英文名:typhoid fever缩写:别名:伤寒病;伤寒症;伤寒肠热病;肠伤寒;肠热症;enteric fever;abdominal typhus; enterotyphus;febris nervosa;ileotyphus;lent fever疾病代码:ICD:A01.0概述: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在目前的传染病防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中医学书刊中所称的“伤寒”,指许多热性疾病,在中医学属于“湿温”病范畴,与现代医学的伤寒与副伤寒,具有不同的含义。

伤寒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并非只局限于肠道受损。

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等病变为显著。

临床表现则以持续发热、全身中毒性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特色。

肠出血、肠穿孔是可能发生的最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流行病学: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例发生,尤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较为多见。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卫生状况的改善,发病率呈下降的趋势。

在过去十多年,世界部分地区的病例有所上升,例如国际旅游引起的病例,在发达国家时有发生;一些发展中的国家由于水源污染等各种因素,仍有地方性流行或暴发流行。

过去伤寒在我国流行不断,占急性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伤寒的防治工作取得重大成绩,发病率与病死率大幅度下降。

但散发病例仍有发生,一些局部地区仍有伤寒流行。

1.传染源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惟一的传染源是患者或带菌者。

病原体主要从粪便排出。

尿液亦偶有排菌,但远不如粪便排菌重要。

患者从潜伏期直到病愈恢复,疾病全过程都可排菌,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内,患者从粪便排菌,称潜伏期带菌,一般不易察觉。

但在发病后2~4 周之间的排菌量最大,传染性最强。

恢复期粪便排菌逐渐减少,约 2%~5%患者于恢复期后仍继续排菌,一般在 3 个月内停止,称为暂时带菌者。

伤寒诊断与鉴别诊断

伤寒诊断与鉴别诊断
B超:胆囊壁增厚、胆囊内查见1.2cm大小强 回声光团伴声影,胆囊缩小。
X-光片:示双肺纹理增多,无渗出及结节,胸 膜无增厚,心影正常。
问题
1、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需要安排哪些检查? 3、选择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病史特点
中年女性 急性起病,病程长 病情逐渐加重,经过抗感染治疗有效,病情反
其他病史
患病以来精神食欲较差,乏力,伴大便困难, 腹胀气。经常在外面就餐,喜食用凉菜。
既往无类似发作史。 无手术及外伤史。 月经正常,生育1子,无特殊。 家中其他成员无相同病史。
PE
T 39.4℃,P 88mbp,R22mbp,BP 112/70mmHg。 精神较差,面色不红,未见皮疹及淋巴结肿大。 呼吸音清晰,未闻罗音。心界不大,心率88次/ 分,未闻及杂音。肝肋下3cm,剑下5cm,质 软,压痛及叩击痛,莫非氏征阳性。脾肋下 2cm。右下腹压痛,未触及肿大。全腹无反跳 痛。肠鸣音减弱。双肾区无叩压痛。
神经系统未发现异常。
化验检查
血常规:HB136g/L,WBC2.1×109/L, N67%.L28,M5%,E 0%,PLT132×109/L
血生化:TB 18μmol/L,DB 10.2μmol/L, ALT452U/L,AST238U/L,ALB35g/L, ALP 67U/L,GGT80U/L.CK153U/L。BUN/CR: normal.
antibiotics? For gram negative bacteria Surgical treatment
伤寒
Typhoid fever
定义
Salmonella typhi 肠道传染病 基本病理: 全身MPS的增生性反应,
重在回肠下段 流行学

伤寒的诊断及治疗

伤寒的诊断及治疗

伤寒的诊断及治疗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病人及带菌者都是传染源,病源随粪、尿、呕吐物等排出体外,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传播。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

㈠伤寒的诊断:1.流行病学:当地伤寒流行,患者无伤寒病史与伤寒菌苗接触史,有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大多为3-4×109/L左右,并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为特征。

嗜酸性粒细胞随病情好转而逐渐上升。

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10-20%有黑便或肉眼血便;大便潜血阳性者更多。

△血培养:是本病确诊的依据。

第7-10病日血培养阳性率可达90%,第3周降为30-40%,第4周常为阴性。

故应在体温上升阶段,抗生素应用前作血培养,要提高阳性率。

采血量不应少于5 毫升。

△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

对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宜。

△粪便培养:在本病任何阶段,均可从粪便中分离到病原菌。

第1周时阳性率10-15%,第3-4周时可达80%左右。

3%患者粪便排菌可超过1年。

△尿培养:第3-4周培养阳性率较高,约25%。

△免疫学检查:肥达氏反应用于本病诊断已近90年。

病后1周出现O、H凝集素,第3-4周时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而递增,第4-6周达到高峰。

约10%患者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

应用标准抗原检测,未经免疫者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时有诊断价值。

病程中应逐周复查,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上升4倍以上才有意义。

O凝集素增高提示为沙门氏菌属感染,而H凝集素则可鉴定沙门氏菌组别。

预防接种后,H凝集效价明显上升,可持续数年之久,在其他疾病时可出现“回忆反应”。

肥达反应的特异性不强,故评价时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

近年来有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抗体,较肥达氏反应特异、敏感和快速。

㈡伤寒与其他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1.粟粒性结核:长期发热,呈消耗病容,中毒症状显著,与本病表现相似。

伤寒如何鉴别诊断?

伤寒如何鉴别诊断?

伤寒如何鉴别诊断?1.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亦可有持续发热、头痛、白细胞数减少,与早期伤寒相似。

但此类患者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无脾肿大或玫瑰疹,血液等细菌培养及血清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一般病程较短,不用抗菌素也可自愈。

2.疟疾各型疟疾尤其恶性疟疾易与伤寒相混淆,但疟疾每天体温波动较大,发热前伴畏寒或寒战,热退时多汗,脾较大质稍硬,贫血较明显,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可发现疟原虫。

用有效抗疟药治疗迅速退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3.钩端螺旋体病本病的流感伤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间极常见,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发热呈持续型或弛张型,与伤寒相似。

患者有疫水接触史,眼结膜充血,全身酸痛,尤以腓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加快,尿量减少。

血清免疫学试验呈阳性。

4.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前期有发热、全身不适、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减少或正常,不易与伤寒相区别。

但此病患者每于病程第5~7天出现黄疸,体温亦随之回复正常,肝大压痛,肝功能明显异常,可通过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检查而确诊。

此外,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亦每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前者肝功能损害相对较轻,有黄疸者在黄疸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伤寒的其他特征性表现,血培养伤寒杆菌可为阳性,随着病情好转,肝大及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

伤寒病的极期(第2周)以后,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5.败血症部分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须与伤寒相鉴别。

此症可有胆系、尿路、肠道等原发感染灶,发热常伴有寒战、多汗,有出血倾向,不少患者早期可发生休克且持续时间较长,白细胞虽可正常或稍低,但常伴核左移。

确诊须依靠细菌培养。

6.粟粒型肺结核发热较不规则,常伴有盗汗、脉较快、呼吸急促、发绀等,有结核病史或有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

X线摄片可见肺部有粟粒状阴影。

7.布鲁菌病有与病畜接触或饮用未经消毒的牛、羊乳或乳制品史。

长期不规则发热,发作时呈波浪热型,有关节、肌肉疼痛及多汗。

伤寒

伤寒

伤寒[shāng hán]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高世成(主任医师)中南医院感染科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

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目录1疾病分型2发病原因3发病机制4病理生理5临床表现1. 5.1 多发群体2. 5.2 疾病症状6诊断鉴别1. 6.1 辅助检查2. 6.2 鉴别诊断7疾病治疗1. 7.1 药物治疗2.1.2.1.2.1疾病分型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2发病原因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3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

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

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病程第2~3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

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

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1]4病理生理主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了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医学课件】伤寒

【医学课件】伤寒
预防措施不足
目前伤寒疫苗接种覆盖率不高,且部分人群对疫苗接种存在疑虑, 导致预防效果不佳。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展望
加强耐药性监测
01
通过加强耐药性监测,及时发现并应对耐药性增加的问题,保
障治疗效果。
提高诊断水平
02
借助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伤寒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为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预防措施
处理策略
根据并发症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 养支持等。同时加强护理,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04
预防伤寒措施与建议
提高公众对伤寒认识和重视程度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伤寒的危 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 程度。
健康意识
03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伤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同时
加强疫苗接种工作,降低发病率和传播风险。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诊断过程
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确诊。
治疗过程描述及效果评估
治疗过程
采用抗生素、对症治疗等手段。
效果评估
通过体温、症状缓解程度等指标进行评估。
经验教训总结和未来改进方向探讨
经验教训总结
及时诊断、合理用药、密切观察病情变 化等。
VS
未来改进方向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伤寒的认识和 预防意识;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提高诊疗 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 球公共卫生挑战。
总结了伤寒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包括抗 生素治疗、对症治疗和疫苗接种等。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分析
耐药性增加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伤寒病原体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 增加,给治疗带来困难。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副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起病急骤,高热持续,多在39-40摄氏度之间。

2. 头痛,常见于额部和两侧颞部,呈进行性加重。

3. 全身酸痛,特别是腰骶部和四肢关节,患者常表现出明显的乏力和无力感。

4. 寒战,常伴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5.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 粪便培养,阳性率较高,有助于诊断。

3. 伤寒杆菌血清学检测,对于诊断伤寒副伤寒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1. 腹部X线片,可见小肠袋状充气,肠管水平排列,可见液平面。

2. 腹部B超,可发现肝脾肿大,肝内、脾内低回声区。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可以做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诊断。

五、鉴别诊断。

1. 伤寒与副伤寒,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伤寒杆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

2. 伤寒与其他急性胃肠道感染,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六、治疗原则。

1. 抗生素治疗,选择对伤寒杆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止吐、补液等支持治疗。

七、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卫生等。

2. 预防接种,及时接种伤寒疫苗,有效预防伤寒副伤寒的发生。

总之,对于伤寒副伤寒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医生应当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希望本文对相关医护人员有所帮助,提高对伤寒副伤寒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相似,但有些细微的差别。

下面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
1. 发热和体温曲线特点:体温持续增高,一般在第2周达高峰,然后温度缓慢下降。

2. 临床症状:典型的伤寒患者表现为寒战、高热、脉搏与呼吸加快、相对缓脉、舌苔、脾大和肝大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骨髓培养出沙门氏菌,或血清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

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
1. 发热和体温曲线特点:体温逐渐上升,一般不出现明显的高热期。

2. 临床症状:副伤寒患者表现为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喉痛、腹痛、消化不良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骨髓培养出沙门氏菌,或血清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增多等。

处理原则:
1.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2. 抗菌治疗: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氯霉素、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细菌培养结果来确定具体治疗方案。

3. 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给予退热药、补液等。

4. 预防措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饮食卫生的保证、避免接触患者等。

总而言之,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是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对症处理,并采取预防措施。

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复杂。

为了准确诊断伤寒,医生们制定了一套严谨的伤寒诊断标准,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

下面将介绍伤寒的诊断标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高热,多在39℃以上,持续数天不退热。

2. 寒战,发热前常有明显的寒战。

3. 头痛、肌肉酸痛,常见症状,患者常感到全身不适。

4. 腹泻,部分患者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稀水样,有时伴有脓血。

5. 皮疹,部分患者在发热数天后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呈出血点状或瘀点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培养,阳性率较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2. 白细胞计数,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增多。

3. 肝功能检查,ALT、AST升高,黄疸出现较晚。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有典型的伤寒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可作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阳性的血液培养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但需排除其他细菌性感染。

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肠道黏膜水肿、充血、肠腔变窄等特征性改变。

四、鉴别诊断。

1. 伤寒与副伤寒,副伤寒症状较轻,病程短,血培养阴性。

2. 伤寒与败血症,败血症病情急重,患者多有休克表现,血培养可有多种致病菌生长。

五、治疗。

1. 抗生素治疗,青霉素、氯霉素等是治疗伤寒的常用抗生素。

2. 对症治疗,及时补液、降温、止泻等对症治疗非常重要。

3. 饮食调理,伤寒患者应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六、预防。

1. 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卫生、避免生食生肉等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

2. 疫苗接种,伤寒疫苗是预防伤寒的主要手段,应定期接种。

总结,伤寒是一种临床症状多样的传染病,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悉伤寒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同时,公众也应该加强对伤寒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预防伤寒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伤寒的诊断及治疗

伤寒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伤寒的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杆菌。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后期则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1、流行病学依据当地的伤寒疫情,既往是否进行过伤寒菌苗预防接种,是否有过伤寒病史,最近是否与伤寒病人有接触史,以及夏秋季发病等流行病学资料均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

2、临床依据持续发热1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不振、腹胀;胃肠症状,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体征。

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

3、实验室依据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

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需要与病毒感染、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粟粒性结核、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鉴别。

【治疗】(一)病原治疗 1.氟喹诺酮类:该药对伤寒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临床疗效较满意,为首选药物。

副作用有胃肠不适、失眠等。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

2.氯霉素:对氯霉素敏感的非耐药伤寒杆菌株所致病例,氯霉素仍为有效药物。

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血象的变化,尤其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可见血小板减少、再障等发生。

3.头孢菌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用于伤寒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

但由于需静脉给药,而且价格昂贵,少数病人疗效不佳,不作为首选药。

4.复方新诺明:对非耐药菌株有一定疗效。

但对磺胺过敏、肝肾功能不良、贫血、粒细胞减少者忌用。

5.阿莫西林:对非耐药菌株有一定疗效。

(二)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卧床休息,禁食或少量流食。

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变化及便血情况。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可使用一般止血剂,根据出血量多少适当输入新鲜血液。

病人烦躁不安时,可适当使用地西泮。

大量出血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处理。

2.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热量供应。

加强抗菌药物治疗,控制腹膜炎。

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手术治疗。

3.中毒性心肌炎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下,应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心肌营养的药物。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和副伤寒是两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下面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出现在潜伏期后的第一周。

2. 体征检查:可出现腹泻或便秘、肝脾轻度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便涂片或粪便培养阳性,血培养阳性。

副伤寒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程较短,症状较轻。

2. 实验室检查:便涂片或粪便培养阳性,血培养阴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处理原则:
1. 基本处理:卧床休息、高热时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食清淡易消化。

2. 给予抗生素治疗:通常使用氟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

3. 防止并发症:如中毒性脑病、肠出血、腹腔感染等,需积极处理并予以支持治疗。

4. 提供支持性治疗:根据病情给予液体补充、营养支持、症状缓解等治疗。

重要提示:由于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疾病相似,
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如粪便或血液培养。

因此,若怀疑患有伤寒或副伤寒,请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伤寒的鉴别诊断

伤寒的鉴别诊断

用PCR 检测相 应基因
检测普氏立 克次体旳多
种抗原
补结杭体在病 程第1周内即可
达有意义旳效 价(1∶40)
检测恙虫病 效价1:
东方体多种 抗原
10为阳性。
QUESTION2
你以为最可能是什么疾病?假如是你怀 疑旳疾病,将会出现哪些试验室检验 成果?
病原体分离培养 血清凝集 PCR技 ELISA
伤寒
3
斑疹伤寒
4
恙虫病
伤寒旳试验室检验
细菌培养
血培养(第1周) 骨髓培养(1~3周) 粪便培养(2周后来) 尿培养
血液
粪便
尿液
伤寒旳试验室检验
❖ 肥达(widal)反应
一般以“O”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和“H”在1/160或以上为阳性。 两者均超出正常值,患伤寒旳可能性大。 两者均在正常值内,患伤寒旳可能性小。 H抗体效价超出正常值,O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接种了伤寒菌 苗 或者是接种旳回忆反应。 O抗体效价超出正常值,H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伤寒早期或者其他 沙门氏菌感染。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被动血凝试验(PHA) ❖ 对流免疫电泳(CIE) ❖PCR 技术
1
初步诊疗过程
2
伤寒Leabharlann 3斑疹伤寒4
恙虫病
斑疹伤寒旳试验室检验
❖ 外斐试验 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血清对OX19株旳凝集效价一般超出
1∶320 ❖ 补体结合试验 在病程第1周内即可达有意义旳效价(1∶40) 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 以可溶性抗原作立克次体凝集试验 试管法>1∶40 微量法>1∶4为阳性反应 可用以与其他组立克次体病如恙虫病 多种斑点热 Q热等区
用PCR 检测相 应基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理与 病理解剖
发病 取决于
致病性 伤寒杆菌感染量 免疫力
行业借鉴
13
病程第1~2周:
发病机理与 病理解剖
伤寒杆菌进入消化道未病被菌胃多酸或杀胃灭酸的缺细乏菌 小肠
肠腔内碱性环境 胆汁、营养物质
繁殖
部分病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浆内繁殖 侵入肠粘膜
经淋巴管 肠道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
病理特点:全身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回肠末端显著。
第一周:肠道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 炎症细胞侵润 “伤寒细胞”(特征性病变)
第二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第四周:溃疡愈合
行业借鉴
16
行业借鉴
伤 寒 细 胞
17
肠 道 病 变
行业借鉴
18
行业借鉴
19
潜伏期 :7~14天,典型经过分为四期:
临床 表现
初期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病程第一周: 缓慢起病;
发热是最早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3~7d内
达39~40ºC,热前有畏寒,少有寒战,热退出汗不多; 伴全身疲倦、乏力、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咳嗽、轻
度腹泻或便秘等。。 可出现轻型
行业借鉴
20
潜伏期 :7~14天,典型经过分为四期:
临床
初期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4.循环系统症状: 相对缓脉,如并发心肌炎时相对 缓脉不明显。
5. 玫瑰疹: 病程7~14天,部分在胸、腹、肩背部分批出现淡红色斑丘疹 (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10个以下,约3~5天内 消退。
行业借鉴
4
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于肠道杆菌沙门氏菌属D群 ➢革兰氏染色阴性
行业借鉴
5
❖形 态
短杆状、 不形成芽胞、 无荚膜、 有鞭毛能运动、 含胆汁培养基生长好。
病原学
❖抵抗力 ❖毒 素 ❖抗原性
伤寒杆菌电镜照片
行业借鉴
6
❖形 态
病原学
❖抵抗力
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温;水中存活2~3周, -20oC 可长期存活;对热抵抗力不强,煮沸后即可杀灭;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消毒饮水含氯 达0.2~0.4mg/L 迅速死亡,5%石炭酸(苯酚)5min可杀灭。
苍蝇、蟑螂也可传播
✓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
行业借鉴
11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病学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极少。
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
温带热带多见;夏秋季多见;儿童青壮年多见。
行业借鉴
12
伤寒杆菌释放脂多糖内毒素,可激活单 核吞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 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引起持续发热、表 情淡漠、相对缓脉、休克和白细胞减少 等表现。
伤寒
(typhoid fever)
行业借鉴
1
杨某,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 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 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入院检查:T: 40.5℃,P:88次/分,R:28次/分,神清、表情淡漠,消瘦; 舌尖红、舌苔黄厚;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退 色。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 触痛,脾肋下2cm。 血常规:WBC: 2×109/L ,中性占 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细胞, EC直计 “0”,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TH l:80,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 1:640,TH
❖毒 素 ❖抗原性
行业借鉴
7
❖形 态 ❖抵抗力 ❖毒 素
病原学
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释放内毒素,在发病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抗原性
行业借鉴
8
❖形 态 ❖抵抗力
病原学
❖毒 素
❖抗原性
三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菌体O抗原 通过已知的“O”与“H”抗原,检测血清标 本中的 鞭毛H抗原 “O”与“H”抗体行凝集反应 即肥 达氏反应有助于诊断。
部分伤寒杆菌穿过小肠粘膜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 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性反应和单核细胞侵润
累及血管 肠出血
坏死、脱落 溃疡
累及肌层、浆膜层 肠穿孔
行业借鉴
15
病程第四周:
发病机理与 病理解剖
机体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增强,细胞内伤寒杆
菌被消灭,体温下降、症状消失、组织逐步修复。
少数由于胆囊内长期保留病菌成为慢性带菌者。
典型伤寒患者:病程2~4周排菌量最大,传染性强,整个病程均有传染性。
轻型由于难以被及时诊断、隔离,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
行业借鉴
10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水源污染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暴发流行)
食物污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暴发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散发)
表现
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
出现。
1.发热: 高热、多呈稽留热型,持续10~14日。
2.消化道症状: 腹部隐痛、腹胀、多有便秘,少数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3.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谵妄、
昏迷、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表现)。
由胸导管
血流,即第1次菌血症(潜伏期):无症状
免疫力差: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 器官大量繁殖 再次进入 血流,即
第2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
床症状,血培养阳性。
行业借鉴
14
病程第2~3周:
发病机理与 病理解剖
经肾随尿排出(尿培养阳性) 伤寒杆菌继续随血流播散到全身
经胆管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
(大便培养阳性)
Vi抗原(多糖毒力抗原):抗原性较弱,伤寒杆菌从人体中清除,Vi抗体
也随着消失。
行业借鉴
9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流行病学
潜伏期带菌者:潜伏期已经从粪便排菌 暂时带菌者:恢复期仍然排菌但在3个月内胆囊带菌居多,原有慢性肝胆管疾患(如胆囊炎、胆石症)的
伤寒病人易成为慢性带菌者,是伤寒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1:640
行业借鉴
2
【内容】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行业借鉴
3
概述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
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典型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
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 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 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夏秋季多发,病后免疫力持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