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伤寒

伤寒

伤寒小结内有大量增生的伤寒细胞,胞浆内含有细胞及组织碎屑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潜伏期2-30天,根据细菌
量的多少,食物型爆发流行可短至 48小时;水源型暴发流行可长达
30天;一般10天左右。
潜伏期
五. 临 床 表 现
病程临床分期(四期过程)
1、初期 (第1周)
2、极期 (第2-3周) 3、缓解期(第3-4周) 4、恢复期(第5周)



③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预防接种者,因其他感染发热
时,可使已消失的“H”抗体再度出现。
④动态观察:间隔5-7天重复采血试验,如凝集效 价随病程延长而逐周增高,特别是超过4倍的 升高,对诊断更有帮助。
4、其他检查:
近年来建立了一些新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检 测伤寒沙门菌抗原、抗体、有如下几种: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流行季节、 既往史,预防接种史与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2.细菌学检查 3.血清学检查 4.其它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常规化验
血象检查:WBC数减少,一般在3~5×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临床表现
1、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多缓慢 起病,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5~7日 达39.5℃或以上,伴有全身不适、食欲 不振、咳嗽等。部分患 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临床表现
2.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其主要
表现如下:
(1)高热:体温转为稽留高热,一般持
续约半个月,但免疫
功能低下者可长达
1~2月。
临床表现
3.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
体温开始波动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 轻,脾脏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 肠出血及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 警惕。

传染病学-伤寒

传染病学-伤寒

九、副伤寒甲、乙、丙
(一)概念 (二)各型特点、与伤寒不同的临床特点 (三)临床过程、处理措施与伤寒相同
各型特点、与伤寒不同的临床特点
副伤寒甲
副伤寒乙
副伤寒丙
分布局限
分布广泛
我国成人为主
我国儿童为主
肠道病变表浅、但范围广、可波及整个 结肠
-体温波动大,稽留高热少见、 临床表现复杂,起病急、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理解剖
p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肠 道最为显著。
四、临床表现
p 潜伏期3~60天,一般10~14天。 p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ü初期(侵袭期) ü极期 ü缓解期 ü恢复期
(一)初期(侵袭期)
ü 病程第1周, 起病缓慢。 ü 最早出现的症状:发热,体温呈阶梯形上升,39
~40℃。 ü 伴有全身疲倦、乏力、头痛、干咳、纳差、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右下腹轻度压痛。
(二)极期
1.病程第2~3周,伤寒的典型表现 2.持续发热 3.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4.相对缓脉 5.玫瑰疹 6.消化系统症状 7.肝脾肿大 8.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多在本期出现
(三)缓解期
ü 病程的3~4周
二、病原学
p 伤寒沙门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无荚膜,革 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生命力强。
p 本菌有菌体“O”、鞭毛“H”、表面“Vi”抗原。 p 以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鞭毛“H”
抗体,即肥达氏反应,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p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
(一)传染源 病人和健康带菌者均是传染源。 病人从潜伏期起即可由粪便排菌, 起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 持久。 (四)流行特征 一年四季都有,但以夏 秋最多。

伤寒

伤寒
伤寒细胞特点
胞浆丰富、染色浅、核圆形或肾形、偏位、胞浆中常吞噬有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和坏死的细胞碎屑。
临床表现
潜伏期3-60天,一般为7~14d。
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四期:
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
初期(病程第1周)
起病缓慢
发热:
最早出现的症状,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恶心、呕吐等。
为确定诊断应进行检查的项目是
A.血培养B.甲肝病毒抗体
C.戊肝病毒抗体D.丙肝病毒抗体
E.粪便培养
解析:伤寒的确诊检查包括血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和骨髓培养,其中血培养第一周阳性率高,粪便培养第三周阳性率高,骨髓培养全程阳性率高,故选A。
重点:伤寒的临床表现及临床类型;伤寒的诊断依据,伤寒的治疗原则。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80-95%),受抗菌药物影响小
粪便培养:2w起,3-4w阳性率最高,可达75%。
尿培养:3-4w的阳性率为25%。
玫瑰疹刮取物培养或活检切片:不作为常规。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很少应用。但可用于带菌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
血清学检查
肥达(Widal)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缓解期(病程第4周)
体温波动,逐步下降
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
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
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
恢复期(病程第5周)
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临床类型
轻型:病程短(1-2w),毒血症状轻
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高热或体温不升、并发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伤寒和中风证的鉴别要点 -回复

伤寒和中风证的鉴别要点 -回复

伤寒和中风证的鉴别要点-回复为了更好地区分伤寒和中风证这两种疾病,我们需要详细了解它们的病因、病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分为几个部分,逐步回答这个问题。

一、疾病概述1. 伤寒:又称斑疹伤寒,是由于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全身不适、头痛、纳差、身体乏力等。

2. 中风证:中风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分类,指的是以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语言障碍、面瘫、偏瘫等。

二、病因与病程1. 伤寒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伤寒杆菌通过飞沫传播或食物、水源污染而感染人体,进入消化道后引起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7-10天。

2. 中风证的病因:中风证常见的病因包括脑血栓、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等。

病程比较急,发作突然,且多数情况下不会有热症。

三、临床表现1. 伤寒的临床表现:起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后期常伴有斑丘疹、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等。

2. 中风证的临床表现:瘫痪是中风证的主要症状,病人常有肢体无力、语言障碍、反应迟钝等症状。

同时,有时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

四、辨证要点1. 伤寒的辨证要点:伤寒虽然表现为发热、畏寒等症状,但是根据中医辨证可发现舌苔薄白、脉象浮紧、大便干燥或嗳气等症状,这些是伤寒的典型辨证要点。

2. 中风证的辨证要点:中风证虽然主要表现为瘫痪,但根据中医辨证可发现舌体胖大、舌苔黄腻、脉象偏沉等症状,这些是中风证的典型辨证要点。

五、治疗方法1. 伤寒的治疗方法: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药可以辅助治疗伤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以清热解毒、宽中消积为主要作用。

2. 中风证的治疗方法:中风证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药物可以改善症状,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肌力和功能。

综上所述,伤寒和中风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在病因、病程、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上有很大的区别。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结合辨证要点,可以更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伤寒副伤寒诊疗常规

伤寒副伤寒诊疗常规

伤寒副伤寒诊疗常规【概述】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临床表现】(1)初期: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部不适等。

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于本期末常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

常伴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亦较多在本期发生。

①高热。

②消化道症状。

③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④循环系统症状。

⑤肝脾肿大。

⑥皮疹:玫瑰疹。

(3)缓解期:体温开始波动,并逐渐下降。

患者仍觉虚弱,食欲开始恢复,腹胀减轻。

肿大的脾脏回缩,压痛减退。

(4)恢复期:体温回复正常,食欲好转,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

【辅助检查】(一)常规检查(二)细菌学检查:①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②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③粪便培养;④尿培养: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三)免疫学检查1肥达氏试验2.其他免疫学检查【诊断】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鉴别诊断】1.病毒感染2.疟疾3.钩端螺旋体病4.急性病毒性肝炎5.败血症6.粟粒型肺结核7.布鲁菌病8.地方性斑疹伤寒9.结核性脑膜炎10.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治疗】1病原治疗:选用适当抗菌素(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苇青霉素氟咤酸和其他辅助药物(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苇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抱三秦头抱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苇青霉素、头抱三秦、头抱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2.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3.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4,对症支持治疗: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疗效标准】1、治愈2、好转3、无效。

伤寒2

伤寒2
5

病原学
Vi O H
2. 抗原: 抗原: • • • • 菌体“ 抗原 抗原; 菌体“O”抗原; 鞭毛“ 抗原 抗原; 鞭毛“H”抗原; 表面“ 抗原 抗原。 表面“Vi”抗原。 均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6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图
7

病原学
3. 致病力:内毒素--致病的重要 致病力:内毒素--致病的重要 -- 因素 4. 外界抵抗力:强。 外界抵抗力: • • 水中2~3周,粪中1~2月 水中 ~ 周 粪中 ~ 月 加热、干燥、 加热、干燥、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12
• • • • • • •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防
13

发病机制与病理
胃酸杀灭 含菌胆汁 致敏 回肠末端 淋巴组织 肿胀 坏死 单核吞噬系统 增生性反应 肝脾肿大
14
伤 寒
发热 重听 血 腹胀 相对缓脉 玫瑰疹
杆 粪-口 菌 胃 1周 2周
胆囊 肝脾 血液 骨髓
43

诊断
四、鉴别诊断:主要与发热性疾病鉴别 鉴别诊断: 1. 病毒感染:病程1~2周 病毒感染:病程 ~ 周 2. 疟疾;间歇热,贫血 疟疾;间歇热, 3. 钩体病:肥肠肌痛,WBC ↑,尿常 钩体病:肥肠肌痛, , 规改变 4. 流行性斑疹伤寒:3~5d出现皮疹, 流行性斑疹伤寒: ~ 出现皮疹, 出现皮疹 皮疹多
36

诊断
三、病原学诊断 1. 细菌培养 • 血、骨髓:培养(+)确诊 骨髓:培养(+) 血第一周80~ %、第三周50%(+) %、第三周 血第一周 ~90%、第三周 %(+) 骨髓阳性率较高
37

诊断

伤寒 病情说明指导书

伤寒 病情说明指导书

伤寒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伤寒概述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类急性肠道传染病。

常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对于曾接受过预防接种的患者,预后较好,但老年人、婴幼儿患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typhoid fever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肠常见症状: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主要病因:人体感染了伤寒杆菌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血清学检查、血生化检查、X 线、B 超、心电图重要提醒:伤寒可通过食用不洁的食物和水而感染,因此平时应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不吃生食,不饮生水。

临床分类:伤寒根据不同的发病年龄,机体免疫,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感染数量以及使用有效抗菌药物的早晚等因素,可分为:1、典型:症状明显,病程1~5周,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之后可逐渐出现肝脾肿大、玫瑰疹、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痛等特征性临床表现,有时还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

但由于多数患者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的抗菌治疗,故目前典型表现患者较少见。

2、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可恢复健康。

多见于儿童或者发病初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以及曾经接受过伤寒菌苗预防的患者。

由于临床特征不典型,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

3、暴发型:急性起病,毒血症状严重,高热或体温不升,常并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肠麻痹、中毒性肝炎或休克等。

4、迁延型:起病初期的表现与典型伤寒相似,但发热可持续5周以上至数月之久,呈弛张热或间歇热,肝脾肿大明显。

常见于原先有慢性乙型肝炎、胆道结石或慢性血吸虫病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

5、逍遥型:起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患者能照常生活,甚至工作,部分患者直至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才被诊断。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伤寒副伤寒诊疗标准》(WS 288-2017),以下是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的详细解读。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突然起病,高热,持续发热,可达40℃以上,伴有寒战。

2. 头痛,头痛剧烈,常位于前额及两侧,伴有眼睑沉重感。

3. 肌肉酸痛,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腰背部和四肢。

4. 乏力,全身乏力,活动时气促。

5. 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减少。

2. 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可从患者的血、粪便、尿液、呼吸
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伤寒或副伤寒杆菌。

3. 其他检查,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

三、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可发现肺部感染的表现,腹部X线
片可发现肠道扩张、液平或液平以上的气体积聚。

2. 腰穿,腰穿可发现脑脊液压力升高,蛋白质含量增加,细胞
数增多。

综上所述,伤寒副伤寒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和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
方案和预防传染扩散至关重要。

希望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够重视伤寒
副伤寒的诊断工作,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伤寒

伤寒

伤寒[shāng hán]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高世成(主任医师)中南医院感染科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

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目录1疾病分型2发病原因3发病机制4病理生理5临床表现1. 5.1 多发群体2. 5.2 疾病症状6诊断鉴别1. 6.1 辅助检查2. 6.2 鉴别诊断7疾病治疗1. 7.1 药物治疗2.1.2.1.2.1疾病分型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2发病原因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3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

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

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病程第2~3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

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

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1]4病理生理主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了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传染病——伤寒

传染病——伤寒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
• 隔离 消化道隔离 • 饮食:宜少渣、易消化、不产酸产气、 软食 • 对症治疗:降温、补充水、电解质、止泻等 •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治疗措施 如高压灌肠、钡剂 造影等
病原治疗
氟喹诺酮类:
首选,退热快,副作用轻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 疗程:7-10天
•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反应 • 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增生最显著 • 肝脾肿大明显 • 肠道改变:第1病周增生-第2、3病周坏死-第3、4病周形成溃
疡-第5病周愈合,不留疤痕
伤 寒 细 胞
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
肠 道 病 变
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
潜伏期 3-60天,平均7-14天 初期:全身中毒症状,体温阶梯形上升 极期: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免疫学检测:肥达反应(血清凝集试验) ❖PCR
肥达反应意义
• 第一周末出现阳性,逐周上 升
• 单份血清O≥1:80,H(A、 B、C)≥1:160、双份血清 抗体效价上升4倍有诊断价 值
• 假阳性与假阴性
鉴别诊断
• 斑疹伤寒 • 布氏杆菌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钩端螺旋体病 • 病毒感染 • 恶性疟 • 败血症,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 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恶组等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壮年多 发;持久免疫 • 流行特征:温带及热带地区多,夏秋多发
流行病学
全国2015年1~12月伤寒流行情况
流行病学
2015年我国各省市伤寒流行情况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细菌量:摄入细菌量达105以上才能引起发病,107 以上才能出现典型的伤寒表现

伤寒护理

伤寒护理

伤寒概况(二)

基本病理特征 持续菌血症和全身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 变最明显。 临床特点 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 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 减少等。 并发症 可并发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肠出血 和肠穿孔。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病原学特点
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氏菌属D群,为革兰氏 阴性杆,菌,菌体裂解后释放出内毒素,并在 该病中起重要作用。 伤寒沙门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 温,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维持1—2个 月,冰冻环境中可维持数月。对热和干 的环境 抵抗力弱。60C15min或煮沸后即可杀死。对一 般化学消毒剂敏感,消毒饮水余氯达 0.2~0.4Mmg/L时迅速死亡。
六、实验室检查(一)
(一)血象 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 胞减少或缺如。嗜酸性粒细胞对伤寒的诊断与病情评 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伤寒沙门氏菌培养 是伤寒诊断的“金标准”。 1、血培养:病程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第3周 约为50%,第4周不易检出。复发时血培养可再度阳性。 2、骨髓培养 :由于骨髓中巨噬细胞丰富,含菌多培养阳 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长。对已用抗菌药物 治疗,血培养阳性尤为适用。 3、粪便培养: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慢性带菌者可持续 阳性1年。 4、尿培养:早期常为阴性,病程3-4周有时可获得阳性结 果。
八、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处理 (三)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 为首选药物,抗菌谱广,杀菌作 用强,对伤寒沙门氏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可有胃肠道不适、胃纳差、失眠等。 2、头孢菌类 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抗伤寒沙门 氏菌作用强。

治疗方法(二)

伤寒

伤寒

钩体病:疫水接触史,发热,眼结合膜充血,全 身酸痛,腓肠肌疼痛与压痛明显, 腹股 沟淋巴结肿大。化验:WBC 升高、NC 升高 、血清凝溶试验阳性,钩端螺旋 体分离培养阳性确诊。 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虱咬史,冬春季,寒战、高热、脉快、 结膜充血,3~5天出皮疹。有神经系 统 症状。 外裴氏反应(+)。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叮咬史,8~9月多见,症状轻,病 程短。外裴氏反应(+)。
名词解释
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 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 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 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 现的情形。 血培养再次阳性,可能与菌血症未完全控制 有关。症状加剧。
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 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 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 情形。 机体抵抗力低,细菌入血。血培养 可再次阳性。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并发症较少。
伤寒沙门菌培养
血培养: 最常用的确诊依据 1~2周阳性率80%~90% 第3周50%左右,第4周不易检出 再燃和复发时再度阳性 骨髓培养:已用抗菌药物,血培养阴性者 阳性率高于血培养,持续 时间较长
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75% 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高,25%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 带菌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 很少应用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不作常规
早期:“O”抗体上升,“H”抗体不上升 免疫:“O”抗体不上升,“H”抗体上升 已用有效抗菌药:抗体效价可不高 交叉反应:沙门菌D群与A群 可有假阳性(结核、风湿、溃疡性结肠炎、 血吸虫病、败血症等) 假阴性(血培养(+)者中10-30%为阴性)
其它检查:ELISA 法和 PCR 法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副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起病急骤,高热持续,多在39-40摄氏度之间。

2. 头痛,常见于额部和两侧颞部,呈进行性加重。

3. 全身酸痛,特别是腰骶部和四肢关节,患者常表现出明显的乏力和无力感。

4. 寒战,常伴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5.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 粪便培养,阳性率较高,有助于诊断。

3. 伤寒杆菌血清学检测,对于诊断伤寒副伤寒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1. 腹部X线片,可见小肠袋状充气,肠管水平排列,可见液平面。

2. 腹部B超,可发现肝脾肿大,肝内、脾内低回声区。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可以做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诊断。

五、鉴别诊断。

1. 伤寒与副伤寒,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伤寒杆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

2. 伤寒与其他急性胃肠道感染,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六、治疗原则。

1. 抗生素治疗,选择对伤寒杆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止吐、补液等支持治疗。

七、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卫生等。

2. 预防接种,及时接种伤寒疫苗,有效预防伤寒副伤寒的发生。

总之,对于伤寒副伤寒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医生应当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希望本文对相关医护人员有所帮助,提高对伤寒副伤寒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12.伤寒

12.伤寒

七、并发症
1.肠出血 2.肠穿孔 3.中毒性肝炎 4.中毒性心肌炎 5.支气管炎或肺炎 6.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7.其他并发症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 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 肥达试验O、H抗体均阳性;或在恢复期效价 增高4倍以上者。
鉴别诊断
• • • • •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细菌性痢疾 疟疾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
六、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
外围血象:白细胞、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 或消失,嗜酸细胞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价值。 嗜酸细胞>2%,绝对计数>4×109 /L,可基本 除外伤寒。
尿常规
大便常规
2. 细菌学检查:
• • • • • 血培养 第1-2周,阳性率最高。(确诊 最常用) 骨髓培养 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 菌治疗尤适。 粪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最高。 胆汁培养 慢性带菌者。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
3. 血清学检查:
肥达试验(Widal test)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通过 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O”抗体≥ 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 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肥达试验
O≥1:80 H≥1:160
副伤寒简介
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分别由副伤 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 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 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与伤寒相同。 临床上很难区分,确诊需肥达反应和培养
“伤寒玛丽” 玛丽· 梅隆
临床表现(3)
• 缓解期:病程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
• 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复杂。

为了准确诊断伤寒,医生们制定了一套严谨的伤寒诊断标准,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

下面将介绍伤寒的诊断标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高热,多在39℃以上,持续数天不退热。

2. 寒战,发热前常有明显的寒战。

3. 头痛、肌肉酸痛,常见症状,患者常感到全身不适。

4. 腹泻,部分患者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稀水样,有时伴有脓血。

5. 皮疹,部分患者在发热数天后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呈出血点状或瘀点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培养,阳性率较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2. 白细胞计数,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增多。

3. 肝功能检查,ALT、AST升高,黄疸出现较晚。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有典型的伤寒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可作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阳性的血液培养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但需排除其他细菌性感染。

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肠道黏膜水肿、充血、肠腔变窄等特征性改变。

四、鉴别诊断。

1. 伤寒与副伤寒,副伤寒症状较轻,病程短,血培养阴性。

2. 伤寒与败血症,败血症病情急重,患者多有休克表现,血培养可有多种致病菌生长。

五、治疗。

1. 抗生素治疗,青霉素、氯霉素等是治疗伤寒的常用抗生素。

2. 对症治疗,及时补液、降温、止泻等对症治疗非常重要。

3. 饮食调理,伤寒患者应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六、预防。

1. 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卫生、避免生食生肉等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

2. 疫苗接种,伤寒疫苗是预防伤寒的主要手段,应定期接种。

总结,伤寒是一种临床症状多样的传染病,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悉伤寒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同时,公众也应该加强对伤寒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预防伤寒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伤寒

伤寒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仅 2%左右有第二次发病 流行特征 本病夏秋季为多,以儿童及青壮年为多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
第一次菌血症。处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处于临床上的初期 伤寒杆菌随血流经胆囊再次进入肠道,使肠壁淋巴组织 发生剧烈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达到极期。 随病情进展,人体防御能力逐渐增强,进入缓解期和恢 复期。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恢复期:病程第5周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2)
初期
起病大多缓慢 最早出现症状是发热,体温呈梯形上升,可在 5~7天内高达39~40℃,可伴有畏寒,但寒战 出汗少见 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纳差等。
临床表现(3) 临床表现(
极期
伤寒典型表现
持续高热 消化道症状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 肝脾肿大 玫瑰疹 注: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发 生
实验室检查(3) 实验室检查(3) 检查
伤寒血清凝集反应(1)
指利用伤寒杆菌菌体(0)抗原、鞭毛(H)抗原, 副伤甲、乙、丙鞭毛(A、B、C)抗原等5种不同抗原成 分,通过血清凝集试验,测定病人血清中相应的凝集抗体 效价
实验室检查(4) 实验室检查(4) 检查
伤寒血清凝集反应(2)
评价肥达反应检测结果应注意: 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递增或单份血清“0”抗体≥1:80及 “H”抗体≥1:160者有辅助诊断价值 借鞭毛抗体的检出,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沙门菌感染 该试验在病程第1周常呈阴性反应,第2周开始阳性率上升, 第4周阳性率可达70~90%。假阳性率达10~20%,假阴性率达 10~30% “0”抗体属于IgM型抗体,“H”抗体属于IgG型抗体。二者均 不是保护性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超:胆囊壁增厚、胆囊内查见1.2cm大小强 回声光团伴声影,胆囊缩小。
X-光片:示双肺纹理增多,无渗出及结节,胸 膜无增厚,心影正常。
问题
1、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需要安排哪些检查? 3、选择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病史特点
中年女性 急性起病,病程长 病情逐渐加重,经过抗感染治疗有效,病情反
其他病史
患病以来精神食欲较差,乏力,伴大便困难, 腹胀气。经常在外面就餐,喜食用凉菜。
既往无类似发作史。 无手术及外伤史。 月经正常,生育1子,无特殊。 家中其他成员无相同病史。
PE
T 39.4℃,P 88mbp,R22mbp,BP 112/70mmHg。 精神较差,面色不红,未见皮疹及淋巴结肿大。 呼吸音清晰,未闻罗音。心界不大,心率88次/ 分,未闻及杂音。肝肋下3cm,剑下5cm,质 软,压痛及叩击痛,莫非氏征阳性。脾肋下 2cm。右下腹压痛,未触及肿大。全腹无反跳 痛。肠鸣音减弱。双肾区无叩压痛。
神经系统未发现异常。
化验检查
血常规:HB136g/L,WBC2.1×109/L, N67%.L28,M5%,E 0%,PLT132×109/L
血生化:TB 18μmol/L,DB 10.2μmol/L, ALT452U/L,AST238U/L,ALB35g/L, ALP 67U/L,GGT80U/L.CK153U/L。BUN/CR: normal.
antibiotics? For gram negative bacteria Surgical treatment
伤寒
Typhoid fever
定义
Salmonella typhi 肠道传染病 基本病理: 全身MPS的增生性反应,
重在回肠下段 流行学
病原学:伤寒沙门菌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 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鉴别:SLE、病毒感染、造血系统其他 肿瘤。
What will we do for this case?
The test of this case
Blood culture:2 bottles at least,for 1week BM:smear ,culture and biopsy Fecal(feacal) and urine culture Widal test and Vi antibody test PPD antibody and PPD skin test T-SPOT Torch Humoral immunity
复 主要症状:发热开始低热,逐渐为高热,伴头
昏、乏力,全身不适; 体征:高热、脉搏及心率均正常,肝脾轻度肿
大,右下腹压痛。未发现皮疹及淋巴结肿大。 化验:血WBC减少,嗜酸性白细胞减少,肝功
能异常。胆囊结石伴胆囊炎。
诊断的考虑
发热伴WBC减少,有肝脾肿大者,考虑 诊断:
– 伤寒或副伤寒 – 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 血行播散性结核 –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伤寒
+
+
-
-
-Hale Waihona Puke 副伤寒甲 +-
+
-
-
副伤寒乙 +
-
-
+
-
副伤寒丙 -
-
-
-
+
双份血清抗体效价 4倍升高,可确诊
(2) Vi抗体: ≥1:32 筛选伤寒沙门菌carrier
test:ANA,dsDNA,antiSSA/SSB
What’s the treatment?
General treatment:isolation of patient Antisymptoms treatment : for fever,
distention of abdomen etc. Antimicrobial agent use :which
出院后5天,患者再次发热,体温波动于38.839.5 ℃,查血常规WBC 3.2× 109/L,中性粒细 胞68%,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X-光 胸片未发现异常,B超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 炎。诊断为“结石性胆囊炎”给予头孢夫辛治疗 体温逐渐下降,共治疗12天,体温正常3天好 转出院。
出院后2周患者又出院发热,体温最高在39.2 ℃,当地医院仍然诊断为结石性胆囊炎,再次给 予头孢夫辛治疗5天无效转我院。
2. 轻型:
3.迁延型: 典型表现 + 病程延长 4.逍遥型: 轻松愉快 以并发症首发 5.暴发型: 多系统中毒性损害
特殊类型: 小儿 老年 复发 再燃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WBC
嗜酸性细胞 >2% 伤寒可能性小 >5% 伤寒可排除
绝对计数减少
2. 大便常规: 正常
肠出血时,OB+
1.病原学检查:
典型伤寒的临床特征
长期发热,阶梯性升高,稽留热型 特殊中毒症状:面色青灰、表情淡漠、
听力下降或重听 相对缓脉 玫瑰珍:充血性皮疹 肝脾肿大 WBC↓、嗜酸性白细胞↓或消失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0-14 d (7-23)
分型: 五型 1.普通型(典型): 四期 4-5周 初期 第1周 缓起发热 非特异全身症状 极期 第2-3周 典型表现 -/+ 并发症 全身 消化 神经 心血管 肝脾 皮肤 缓解期 第3-4周 症征缓解 -/+ 并发症 恢复期 第5周
问题:
中医伤寒与西医的伤寒有何区别? 伤寒的病因是什么? 伤寒的病变部位是什么 伤寒的危害是什么? 伤寒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病例
张XX,女,45岁,贵阳人。 主诉:反复发热1月多,复发1周。 病史:患者入院前1月开始发热,起病时体温
37.8℃,伴有头昏、乏力,全身不适,自认为 是“感冒”,服“感冒胶囊”、抗病毒颗粒治疗3天 无好转,体温上升到38.8 ℃,头昏乏力加重。 到当地县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正常,给予氨苄 西林静脉滴注治疗3天,仍无好转,体温上升到 39.5 ℃。再次给予环丙沙星及阿米卡星治疗1 周体温正常出院。
☆完整细胞水平: 验
培养 +药敏实
血培养 1-3 W BM培养 1-4 W 大便培养 3-4 W 十二指肠引流液 carrier
1.病原学检查:
☆蛋白水平: 测患者体内“O” “H” 抗体
(1). Widal test: O H A B C
+时间: 1W,逐周递增
单份血清抗体效价
O
H
A
BC
≥1:80 ≥1:160 ≥1:160 ≥1:160 ≥1: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