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么样明白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阳早格格创做《语文课程尺度》中指出:“语文是最要害的接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要害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础特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战谐统一的,歉富多彩的人文真量以柔好的工具而愈隐出其风采,柔好的工具借歉富多彩的人文真量而愈超过其魅力.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提教科,它是语文科教又是培养科教,其脚段正在于指挥教死举止读、道、听、写的锻炼,使教死不妨粗确明白战使用祖国的谈话笔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当前以下几个圆里:人们以谈话为工具举止思维,表白思维感情,与他人举止接流;各门教科的教习皆需要听道读写等语文基础功,果此语文是教习其余教科的前提;谈话笔墨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纪录战传启.由此可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自己是表情达意、思维接际的工具.然而是,如果语文教教把语文的工具性太过超过,以知识为目要,以锻炼为主体,把知识收会成一个个锻炼面,写做教教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天照搬模仿,那样的语文教教将引导语文课程仄浓有趣,不血肉,截止教死也将被工具化,本性的死少被消除.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谈话不然而仅是一种系统标记,而是一种文化,它本去不是独力存留的,它是人类思维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稀切相通联的,与人的社会履历文化是稀切相通联的.语文动做人文教科,蕴含了歉富的文化知识、价格与背、人死哲理、民族粗神等,它能正在思维上给人以开迪,正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竭普及人的文化品位战审好情趣,逐步产死主动的人死做风战粗确的价格瞅.脆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教死周到死少的包管.果此,语文教教不克不迭不过杂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咱们不妨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收,通过对于字、词汇、句、段、篇的充分掘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格,带收教死对于其粗确体验战思索,使教死正在耳濡目染的历程中,普及思维认识,陶冶公德情操,死少健壮本性.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不克不迭摆脱人文性,咱们知讲,要干到对于谈话笔墨的准确明白是不克不迭摆脱简直的语境的,共样要粗确天掌握本去量,也不克不迭摆脱它所表白的思维感情.人文性不克不迭摆脱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培养不克不迭摆脱语文知识与语文本收的教教,即不克不迭摆脱文本本抽象、孤坐天举止人文性培养,而应是正在西席的带收下,通过教死的阅读去明白文本自己的思维意思,通过感悟、熏染去耳濡目染天收挥效率、爆收效率.扔开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只注沉探供意趣、感悟地步,而记却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战使用.而扔开了人文性去明白工具性,往往会使谈话抽象枯燥.语文教教,不克不迭走工具性的极度,大概者是人文性的极度,而应是二者有机天混合.语文课本中波及了洪量歉富多彩的人文性真量,文本的表白办法也多种百般.语文教教不然而央供教死明白死字词汇,相识并掌握文章的表白要收等基础知识战技能,共时还央供教死能粗确天明白、表白情感做风战价格瞅,而且饱励教死本性化的睹解战创制性的思维.四、怎么样正在教教中降真1、正在阅读教教中,掌握课文的沉面字词汇、文章的写做本收、表白的思维真量是教教的基础任务,对于课文真量的明白不正在于对于课文的综合是可周到、粗确,而该当注沉让教死去体验战收会做家的思维情感.正在阅读教教中,咱们要沉视教死正在阅读历程中的主体职位,为教死的个体阅读提供良佳的环境战条件,强调教死阅读的自决性战独力性,文本的意思是教死正在阅读历程中自止创制、修构起去的,每个教死的死计体味战本性气量皆纷歧样,果此咱们要沉视教死的特殊体验战体验,饱励教死对于阅读真量做出有本性的反应,不要去刻意探供“尺度问案”.2、正在使用谈话中,要从聚集进脚,将二句话合成一句话,饱励教死多种表白,隐然那是谈话笔墨的锻炼,然而将此锻炼融进到情感体验之中,便将语文锻炼与情感体验分离得了无痕迹.语文教教历程便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历程,是正在特定的环境下西席与教死单背互动活动的历程,是人真止自尔死少的历程,咱们既要齐力提下教死的人文修养,又要把语文锻炼与人文粗神的熏染分离正在所有,以赢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分离、共共死少效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战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咱们语文西席要以课堂教教为阵天,科教、充分天降真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战“工具性”,齐力于教死语文修养的周到产死与死少.。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篇1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1.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
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
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由人类文化传统中所孕育的工具性知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理解和欣赏人文性的内涵,也需要使用和掌握工具性的技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科所涉及的人类文化和艺术成就,包括文学作品、历史典籍、语言文字等等。
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的理解和欣赏。
与此同时,语文学科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即它是一个使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学科。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说、听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是学生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文本阅读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文本阅读不仅是一种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情感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文本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性。
通过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表达。
2.注重融合语言技能的文本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的,而文本也是语言技能的实践场。
教师可以在文本教学中融合朗读、听说、写作等各种语言技能,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例如,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听书、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写作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
3.注重文本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科,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要素。
教师可以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在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往往会出现偏离这一本位的现象。
本文论述了语文两大属性的有机统一,并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关于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认识与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一、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使两者等同,也不是一方“吞并”或“同化”另一方,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双方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发展;二是两者之间相互贯通性,这又首先表现为两者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其次表现为相互转化的趋势,后者是对立双方内在统一性和辨证性的最深刻体现。
有人打了一个比喻,说这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一面是工具性,另一面是人文性,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它是一个统一的事物。
或者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张皮,不是两张皮。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小学生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由于语言文学的特殊性,使得语文课程更亲缘于人的精神,情感、志趣、心向、态度、价值等人文特性,这意味着小学语文阅读全方位地影响小学生整体人格的提升,启迪他们的心灵情操,拓展他们的心智视野,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受到一种人性的、人文的、人情的教化。
这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不局限于单一的工具性,而提升为全面的人文性。
二、人文性及语文的工具性现在教育都提倡人文性教育,但是很多人不能理解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其人文教育不是指不对学生进行规范化教学,而是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其进行思维、情操以及理想、个性等方面的引导,其主要是尊重学生本身的喜好、个性的发展,不在强迫其往社会所需要的方面发展。
还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
在讨论“两性统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语文?然后再讨论“两性统一”的问题。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
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学会积累语言。
”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
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
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
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要性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第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第二,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
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河西学院马金满 734000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13-01教研论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是说,语文具有工具性,其工具性是语文的“基础”;语文又具有人文性,其人文性又是语文的“核心”。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凸显这两方面的功能。
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常常脱离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这样语言文字就会沦为简单的排列组合文字的游戏。
有的语文教学却没有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
那么,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转变让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方面的功能得以统一语文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即真正贯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这种对人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相媲美的。
用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
”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方面的功能凸显出来。
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并落实好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学实践让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方面的功能统一起来1.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明 文 、 论 文 、 叙 文 、 文 、 文 等 文 体 的 写 作 训 练 , 记 议 记 散 杂 忘 了 应 用 文 是 生 活 中使 用 最 普 遍 的 文 体 。在 平 时 作 文 训 练 和 考 试 中 ,虽 然 文 体 不 限 , 但 绝 大 多 数 学 生 选 择 的 是 议 论 文 体 , 师 也 重 点 训 练 学 生 写 作 议 论 文 , 于 应 用 文 的 写 作 相 教 对 对 少 得 多 。但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用 文 随 处 可 见 , 时 可 能 用 应 随 上 . 果 语 文 教 师 不 去 引 导 学 生 了解 、 习 , 至 不 教 不 学 。 如 练 甚 这 样 , 单 的 应 用 文 反 而 就 变 成 学 生 的 一 个 写 作 弱 项 。 有 简 我 次 规 定 学 生 练 习 写 一 篇 书 信 , 多 学 生 的不 符 合 规 范 。 很 长 此 以往 , 们 为 了考试 不 又 陷 入 了“ 试教 育 ” 模 式 么 ? 我 应 的 2 1年 的高考语文 卷 . 有 了以往 的字音 字形 两类题 型 . 00 没 结 果 很 多老 师 直 接 就 不 再 让 学 生 做 这 类 的 训 练 ,学 生 更 是 对 这 种 题 不 屑 一 顾 。他 们 的 观 点 就 是 : 考 就 不 用 学 。如果 说 不 出来 的话 尽是 读音 错误 , 出来 的字 总是别 字 、 字满 篇 , 写 错 语 文也算 学得好 么 ?如果这样 的人 做 了教育者 , 了领导 , 做 站 在 讲 台 上 , 对 众 多 的 人 群 , 错 字 , 错 音 , 么 岂不 是 面 读 发 那 要 贻笑大 方? 高 考 的确 是 教 学 的一 个 目标 ,但 这 个 目标 只 是 一 个 大 方 向 . 能 让 我们 丢 弃 最 本 质 的 东 西 。语 文 就 是 “ 文 嚼 字 ” 就 不 咬 . 是 “ 文弄墨”就是“ 舞 , 能说 会道 ” 。它 是 我 们 生 活 的一 个 工 具 , 它是 丰 富精 神 世 界 的 关 键 , 一 点 毋 庸 置 疑 。 这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文5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文5篇)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但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
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
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我有以下几方面粗浅的认识。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就像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人文性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品味、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工具性就是这个人的高矮、胖瘦、体质等具有生物性特性的身体,它们当然有机融合在一个生命体之中的。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课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课文中环境描写和桑娜心理描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尽而感受到渔夫夫妇的善良,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二、多层次的读与悟彼此促进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例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来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8-11-23 00:00:00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落实二者的统一,是中国语文教育迈向成功的保障。
关键字: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自从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确定以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始终存在不同的意见,主要有: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即语言文章;语文即语言文学;语文即语言文化。
从人们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见解看,说明人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在不断的加深,展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过程中正在逐渐深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同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通过语言作触媒才生发和展开的。
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其语言驾驭能力总是成正比的。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人类凭借语言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承。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摘要:语文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人文。
本文将探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阐述这种统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了解世界、表达自我、建立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属性,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作为语言文字的载体,是学生进行思维、学习和表达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的读写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从而获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了解并体验人类的文化成果,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
同时,语文也承载着学生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并体验人类文化成果,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两者的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出既具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
摘要: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基础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具有双重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课程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基础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征文【内容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教学要实现二者的融合、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完整地阐述了出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特点;“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特点。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来并加以证实了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一、在朗读中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学生美感,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水平,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实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明确的,有含蓄的。
只有通过老师的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产生情感共鸣,受到教育。
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无视的重要环节,是语文课实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美读得其法,不但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还是感受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指导学生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对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很容易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自然美景,如《桂林山水》的隽美,《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海底世界》的奇异,《小池》的幽静等,作者也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北京《颐和园》的绝妙。
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对一些好词佳句反复吟诵,仔细体味;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刘松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提法已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现在的问题是,在语文教育中,怎样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文试图以阅读教学为例,对此做一些探讨。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坚持三个原则:语言—思想—语言,整体—局部—整体,语文—生活—语文。
坚持这三个原则的阅读教学,基本上能够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语言—思想—语言。
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从一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是统一的,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文道统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与思想是同时成就的,“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
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都是模糊不清的”。
洪堡特也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于我们的一般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住思维。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提高语言文字的水平,又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实际上,1986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指出,要根据语文训练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进一步提出,阅读教学中要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循环往复。
不久前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当前,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也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
在我国近百年语文教育史上,这个失误一再发生,教训极为沉重。
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
朱自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指出:“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但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
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
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我有以下几方面粗浅的认识。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就像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人文性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品味、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工具性就是这个人的高矮、胖瘦、体质等具有生物性特性的身体,它们当然有机融合在一个生命体之中的。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课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课文中环境描写和桑娜心理描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尽而感受到渔夫夫妇的善良,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二、多层次的读与悟彼此促进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例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来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人文?同样有释义: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乍一听,好像不如“工具”便于理解,但应用在语文学科中,是很好理解的一种特点。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目标之一,这一维度的提出,正契合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拿一篇普通的语文课文来讲,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在进行这篇课文的准备过程中,除了掌握作者的资料、概括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外,相比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感受到作者对于“金钱至上”社会中漠视亲情的一个嘲讽与抨击。每一篇作品的诞生几乎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氛围,作者们的目的,或赞美讴歌,或批判揭露,这些都是需要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出来的。而这个方面没有其太多工具性可言,大多是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性的体现。为师者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典范人格的熏陶,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像《送东阳马生序》中体现的刻苦好学的精神,《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斯生死不渝的挚爱,这些人类优秀文化,应该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使之发扬光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言之,它反映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获得情感体验的统一,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教学的新特点。
(编辑:龙贤东)
一、工具性
“工具”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有明确的释义,原指工作时需要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工具性”顾名思义,即指工具所具有的性能,如锄头可以锄地、微波炉可以做加热食物之用、使用手机可以进行信息搜索实时互动等活动……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知,工具性也许只有一个,也许有两个,也许有许多个。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可如此看待。
浅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左伟
来源:《课外语文·下》2018年第07期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言之,它反映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获得情感体验的统一,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教学的新特点。
【关键词】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一)辩音与识字
辨音与识字是进行语文学科学习前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与保障。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此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哪个学段的学生必须掌握这一项技能,而且学段越低重视的程度越高,这也是其基础性的一种体现。我们可以说,学习语文,教我们认字、辨音、写字、读书,从看简单的拼音读物到复杂的文言名著,从写只言片语的对话到长篇的论著,这些都是语文工具性带给我们的体验。
(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科学一样,可以利用技术科学地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智慧的结晶,带有本民族的鲜明特色与独特风格。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的汉字,横平竖直,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美感;横竖撇捺,每一个字的书写都有其特定的顺序;传统古籍浩如烟海,文化内涵更是源远流长。可以说,语文学科是最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情绪的学科之一了。
(二)表达与应用
表达与应用是语文学科工具性能的第二个表现。简而言之,学习语文,除了让我们认字、写字,还有一点就是让我们学会说话与交流,这一点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像语文这样将表达和应用落实得如此彻底。语文学科,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学科,在那里面,有学生与编者的互动,有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也有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而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在语文中,学生可以用串联在一起的字组成句子,用句子有条不紊地组织成一句完整的话来说明自己对某一事、某一人、某一现象的看法,这就完成了表达的过程。而应用,则是在表达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言语思维,与他人对话、交流、抑或是辩论,在分享合作争辩中获得启迪。当然,表达与应用并不是相互分开、彼此抽离的两个单独体。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绝对不是割裂的个体,只有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是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这三者的学习往往互相渗透。举个例子来说,在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叫作《猫》的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只猫的情况,得出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情感,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这篇文章中得出例如“勿主观臆断”“勿偏见待人”“做事须三思而行”“热爱生灵、热爱生命”等启示,人文性知识的得到是在工具性知识基础的铺垫下得来的,而工具性知识的学习又为人文性知识的把握做了一个准备。两者是相辅相成,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是不可分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一观点提出之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而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多数从教者的理解范畴中并不能明确地将其进行定义与概括。那么语文科学的工具性为何?人文性为何?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如何统一在一起?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浅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