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永砯

合集下载

艺术双年展之反观

艺术双年展之反观

艺术双年展之反观一、艺术事件的力量艺术事件为现代社会生活和城市文化注入了决定性的活力。

19世纪末,伴随着欧洲经济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文化艺术领域的运动也极为活跃。

于是,以威尼斯双年展①为首的“艺术双年展”的模式应运而生,并奠定了国家性参展的雏形。

20世纪以来,狂飙突进的现代主义运动震碎了延续千年之久的传统艺术规范,形形色色的艺术思潮与流派跌宕起伏,改变了人们对于自身及世界的看法。

于是,现代艺术的发展开始与大大小小的双年展或三年展等事件形成紧密的同盟,以至于我们要想研究当代艺术的现状和观测艺术的走向时,自然而然就会聚焦于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等类似于“艺术风向标”的展览。

透过艺术家的眼光,不同的文化与理念建立起更深层的联系,而当代艺术的实验和对人类文化新的观念都在这种“双年展”模式中潜移默化地滋长。

以资历最深的威尼斯双年展为例,自开展以来,它已经成功地推出了像马蒂斯、毕加索、劳申伯格、博伊斯、汉斯•哈克和白南准等一批世界级艺术大师。

这样一来,人们对此类有明确日期地点的、历史悠久的艺术“嘉年华”总是满怀期待。

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威尼斯第52届艺术双年展,就吸引了9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以及来自近60个国家的5千多名记者。

可见,双年展已成为一场“艺术界的奥运会”或世界博览会。

它们作为重要的艺术事件,往往可以引爆全球文化格局的竞争,也因其影响力而成为一种国家文化的象征,并由此派生出不可小觑的艺术扩张策略。

二、中国介入国际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作为世界双年展之滥觞,其成熟的运作模式已广为后来者效仿。

但应该看到,自创建以来它一直体现着欧美的艺术话语权,中国进入双年展组委会的视野也是较为晚近的事。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威尼斯政府曾向中国发出邀请。

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也曾两度送展,但送出的是刺绣、剪纸之类的工艺品,与学术性与实验性相去甚远。

1997年我国文化部曾将一个油画展送往威尼斯,其中包括旅美画家陈逸飞和中央美术学院画家的一些作品。

黄永砯

黄永砯

黄永砯195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89年起在法国巴黎居住和工作个展(部分)1990年祭火埃克斯美术学院法国黄永砯阿维尼翁美术学院法国黄永砯鲁黄永砯195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89年起在法国巴黎居住和工作个展(部分)1990年"祭火" 埃克斯美术学院法国"黄永砯" 阿维尼翁美术学院法国"黄永砯" 鲁昂美术学院法国1991年"我们还应当建一座大教堂" 法兰克福Fenster画廊德国1992年"占卜屋" 巴黎Fromen&Putman画廊法国1994年"中国手工洗衣店" 纽约当代艺术新馆美国1995年"药房" 巴黎Fromen&Putman画廊法国1996年"三步九印" 马赛艺术家工作室法国1997年"黄永砯" 纽约Jack Tilton画廊美国"黄永砯" 阿姆斯特丹De Appel 荷兰"羊祸" 巴黎Cartier当代艺术基金会法国2000年"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纽约Jack Tilton画廊美国联展(部分)1983年"艺术家五人联展" 厦门文化宫中国1986年"事件" 福建美术馆中国"厦门达达" 厦门文化宫中国1989年"大地魔术师" 乔治·蓬皮杜中心和维莱特科学城法国"中国前卫艺术" 中国美术馆中国1990年"建筑纺织品国际交流展" 尼姆法国1991年"1991年卡耐基国际展" 匹兹堡卡耐基艺术博物馆美国1992年"个人历程1992" 巴黎法国1993年"沉没的力量" 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联合" 格拉斯哥当代艺术中心英国"中国前卫艺术" 柏林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y 德国1994年"界限之外(艺术与生命,1952-1994)" 乔治·蓬皮杜中心法国Cartier当代艺术基金会藏品汉城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韩国1995年"五大洲画廊" 巴黎国立非洲和大洋州艺术博物馆法国1996年"面对历史" 乔治·蓬皮杜中心法国1997年"移动的城市" 维也纳奥地利"露天雕塑研讨会" Tong Young 韩国"1997年明斯特雕塑规划" 明斯特德国"巴黎人" 伦敦Camden艺术中心英国"亚洲漫步之二" 东京Shiseido画廊日本1998年"火车东站" 卢森堡当代艺术论坛卢森堡"内外:中国新艺术" 纽约PS1和亚洲社会画廊美国"移动的城市之二" 波尔多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移动的城市之三" 纽约PS1 美国1999年"苏丹的池子" 耶路撒冷以色列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全球观念主义:起点1950-1980" 纽约女王艺术博物馆美国"未结束的故事" 芝加哥现代艺术馆美国"内外:中国新艺术"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移动的城市之四" 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丹麦2000年"巴黎作为中间站" 巴黎市立现代艺术馆法国"上海双年展" 上海中国"看,头脑里的世界" 巴黎市立现代艺术馆法国"美" 阿维尼翁教皇宫法国黄永砯1954年生于福建省,被认为是中国顶尖级艺术家中知识分子与哲学气质的代表。

黄永砯的“戏法”世界

黄永砯的“戏法”世界

黄永砯的“戏法”世界黄永砯是一位接受过西方现代派艺术教育的当代华人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以其鲜明的象征意味、多样的材料和创新的技法而备受世人瞩目。

其中,他的“戏法”系列作品尤为著名,形式多样、奇幻有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永砯的“戏法”系列作品大多以“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他以幽默的态度揭示人类行为的荒谬,并在其中点燃人们的想象力。

例如,他在作品《游牧拼图》中采用了大量的绒毛元素,组合成一个象神话世界一般的场景,里面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形象,如包括牛、马、羊等家畜和旅行者。

这些元素一起组成了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仿佛我们置身于一个到处都是玩具、毛绒动物和漫画人物的梦幻世界中。

除了在材料选择上的别具一格,黄永砯的“戏法”系列作品在形式上也是异常多样的。

例如,他在作品《贪吃的鳄鱼》中采用了简单的马赛克技法,将一个看似普通的静物场景呈现出难以置信的节奏和节奏感。

在另一幅作品《雷鸟》中,他通过把动作与音乐配合起来模拟一种极佳的视听体验,让观众感到“雷鸟”激动人心的飞行。

此外,黄永砯的“戏法”系列作品还注重情感体验,他在作品中引入了很多普世的符号和标志,以便观众能够进入到他所设计的情境中。

例如,在《花样年华》中,黄永砯采用了唐式的剪纸风格,描绘了一个华丽、无畏的女战士,她摆脱了敌人的束缚,最后得到自由。

整个场景气氛热闹,瑰丽,令人倍感欢乐。

综上所述,黄永砯的“戏法”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创意、多样的形式、丰富的情感体验而成为许多人的心头好。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独特的创意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因此,黄永砯的“戏法”系列作品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感受它所蕴含的珍贵艺术价值。

先锋艺术中的批判美学之维与传统审美之辩——以谷文达、黄永砯及徐冰作品为例

先锋艺术中的批判美学之维与传统审美之辩——以谷文达、黄永砯及徐冰作品为例

一、先锋艺术视角下的中国美术新浪潮阿列西·艾尔雅维奇(Aleš Erja-vec)从事先锋艺术研究多年,他的视角根植于资本全球化与否定资本全球化的“抵抗运动”中,因此毫不犹豫地将中国的前卫艺术纳入其理论体系之中进行讨论,其切中肯綮地道出艺术运动与政治、文化间的关系,但是忽略了中国前卫艺术与本土社会语境和自身传统间的呼应。

具体而言,艾尔雅维奇在面对资本全球化下艺术与工业文化的合流时表达出不满,他认为当代的艺术审美经验主要来源于概念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但是这两种艺术形式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文化”,它们已经失去了对资本工业文化本身的否定力量。

[1]10对此,艾尔雅维奇将先锋艺术(avant-garde art)视为另一种可能,认为20世纪初的先锋派——兴起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俄国的构成主义及无政府达达主义等——是第一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及艺术相联系的运动,而二战后至60年代末的英美国家内部则兴起了商业化的波普艺术及嬉皮士等文化符号,在此之后,社会主义国家中则出现了“后社会主义先锋”(post-so-cialist avant-garde)艺术(即第三代先锋艺术)。

中国的“85美术新潮”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被艾尔雅维奇称为“一种新的中国艺术正在发生”[1]205。

艾尔雅维奇考察了从“星星美展”到“85美术新潮”中中国艺术从遵循“艺术行政机制”到追求“自我表现”的规律要求,“星星美展”最初既不满足于旧时的“现实主义”艺术标准,也不满意“伤痕艺术”中辛酸悲苦的表达方式,他们寻求透过社会现象直达悲剧根源的批判思路,其影响逐渐扩散而艺术自由的呼声也愈加高涨。

“星星美展”能够赢得认可与之后的美术、艺术及文化运动的兴起紧密相关。

但在当时,大多数艺术评论家认为美展并不能达到艺术性的要求,在《致星星美展作者们的一封信》中便质疑美展将艺术变为图解和标语口号的形式,建议艺术回归教化的职能,并直白地道出“看不懂”“无法享受”的审美感受。

黄永砯的“戏法”世界

黄永砯的“戏法”世界

黄永砯的“戏法”世界作者:易闻佳来源:《艺海》2019年第08期〔摘要〕黄永砯作品复杂而晦涩,但是创作形式却很有趣,笔者坐拥于观众席位,很想去一探究竟。

关于他的作品,无论是脉络,或者思想,整理起来总是会走向文化间的繁琐与缠绕,想要真正去表达清楚,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篇研究点主要关注展览《蛇杖Ⅲ》中的作品,来研究当下的黄永砯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与未来、过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以这场展览的布展顺序作为论述线索,使得更接近“在场”的概念,与艺术家“面对面”来一场虚拟的作品访谈。

〔关键词〕黄永砯;悖论;现成品;社会雕塑人们谈论的“黄永砯”,总是将其与“厦门达达”“85新潮”“禅宗”等名词联系在一起,无论再怎么尽力谈论,结果总显得有些疲乏,强行分类汇成“百科全书式的谎言①”,就像他在《从空洞开始的一篇美术论文》里谈道:“为什么眼睛不能使人明了,反而使人迷糊。

看来我反对有自己的思想,是因为‘自己’乃是一种‘别人’。

”他的此番繁述,充斥着飞驰波动的悖论效应,如果细读每一个句子,会发现,看似“空洞”并非空洞。

这就是黄永砯最拿手的“戏法②”,他的“戏法”是置于艺术语境当中的,同时又是融合在大世界文化之中的。

所以,对于作品的变化是他的演出规则,而规则又是什么?规则还是变化吗?如果试图追求完美去讲述清楚一件事情,那是较为愚蠢的,至少在观看黄永砯的作品后,与之产生了一系列奇妙的思维碰撞,对此更有感悟。

他的作品时常让人沉浸在看似理性又非理性、奇幻多变的艺术世界里,无论是观众或者美术馆本身,似乎都与这位彻底的怀疑主义者,进行着有些抽象且神秘的神性交流。

为何在这里说到是“神性”而非“艺术人性”层面上的交流呢?如果单纯地站在艺术家的角度,去审判这一概念,确实“艺术人性”得宠于大众,且赢得毫无争议。

但如果我们试图将心灵的镜头聚焦转向黄永砯,那抽象性创作的作品中心,着实让人思维瞬间清晰但又刹那迷惑。

于是乎,就像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③所说的:“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厦门记忆:画家黄永砯

厦门记忆:画家黄永砯

厦门记忆:画家黄永砯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去年10月20日,这天是我的生日,我打开微信群,期待收到朋友的祝福,无意中却收到一条噩耗,世界当代艺术家黄永砯在法国家中猝死。

我难于接受这个事实,整个生日都在郁郁寡欢中度过,黄永砯是从厦门走出世界的大艺术家。

上周,厦门社科联召集几个作者开会,布置今年采访主题是“厦门同文中学”。

并给大家分配了几个采写对象。

在这之前,我心里已经锁定一个人物,那就是去年去世的当代艺术家黄永砯。

就在上个月,我接到陈文星老师的电话,他问我最近准备写什么?我说:同文中学。

他说:同文中学出了个画家黄永砯,你知否?我说:当然知道。

他说:我这里有十几幅黄永砯的画作,是黄永砯送我儿子陈伟胜的作品。

我知道黄永砯是以当代装置艺术为主,他的画作我从没见过,看一眼黄永砯画原作也是难得,跟陈老师约好时间之后就上门拜访。

去年我采写的“鹭潮美术学校”人物正是陈文星和庄安仁。

因为采访原因,陈老师家我去过数次,他家就像艺术家的仓库,靠窗台一张大书桌占据客厅四分之一,四周都堆满书画及杂物,他给我看过几幅我省老画家的画,所以,我相信他手上会有珍品。

我推门进去,陈老师与陈伟胜对我热情接待,又是切西瓜又是泡茶,伟胜指着挂在墙上的几幅油画:你看,这些都是黄老师作品。

说实话,这些作品与闻名世界的艺术家很难画上等号。

我掏出手机一幅幅地拍,心想:黄老师是不是在成名前为了生计也画过行画?于是,我问伟胜:这些画是黄老师一次性给你还是分批给你?他说:一次性送给我,那时他在七中教美术,我是美术科代表,他送这些画给我作纪念。

果然,每幅画下面都有落款:送伟胜同学留念,并签上名字和时间。

时间分别是1988年10月,1989年6月、1989年10月、1989年12月、至1990年等。

陈老师又从沙发后面掏出去年给我看过的缩小版舞台背景长卷画,说:这些也是黄永砯的画。

我说:不是黄永碤画的吗?(黄永碤是黄永砯的哥哥)他说:不是,你看,有黄永砯的印章。

艺术:感受与深入世界的路径 由黄永砅1980年代艺术思考实践谈起

艺术:感受与深入世界的路径 由黄永砅1980年代艺术思考实践谈起

作者: 莫艾[1]
作者机构: [1]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新美术
页码: 109-11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思考实践;西方现代艺术;中国现代艺术;黄永;前卫艺术;批判意识;创作模式;展示机制;
摘要:黄永砅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艺术实践与思考,在中国大陆前卫艺术实践中占据重要位置。

他的反思、质疑触及从审美趣味、形式、语言、主体到创作模式、评价与展示机制等众多方面。

通过对很多基本问题提出质疑,黄永砅打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对我们今天关于艺术的感觉与认知提出了尖锐挑战。

他在1980年代初期的创作起步阶段,即萌生对西方现代艺术明确的反思、批判意识,认为需要打破西方现代艺术的优位,重新思考中-西艺术关系,并在此基本立场、视野、意识下思考主体、语言、权力、艺术体制、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

本体与另类--解读黄永碤

本体与另类--解读黄永碤

Traditional and Novel
作者: 白墨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福建艺术
页码: 30-31页
主题词: 舞台设计 黄永碤 戏剧 艺术评论 审美特征
摘要:在福建戏剧界里,说起黄永碤大家并不陌生,这不仅是因为在各类戏剧赛事的获奖名单中常与他的名字相遇,更多的是因为他每每以独到的舞台语汇,构筑出一个个形色瑰丽奇崛的戏剧空间,那大气情韵的视觉效果常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厦门市文化当局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提出了打造"都市戏剧"新格局的方略,黄永碤便一马当先,身体力行地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操作上的自律规程,在不断的实践磨合中,逐步积累起了具有"戏剧工具革命"①特征的舞台样式,在对平台、转台、条屏、投影等舞美工具的常规处理上,表现出了当代意识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胶合,这使他的舞台设计时不时地闪烁出当代精神.。

黄永砯,黄药师和他的桃花岛

黄永砯,黄药师和他的桃花岛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艺术与设计
页码: 154-16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0期
主题词: 桃花 黄药 艺术家 采访 媒体 美术馆 作品 布展
摘要:年过花甲的黄永排个子不高、十分清瘦,且目光慧黠。

他一向不喜欢被采访,更不喜欢媒体把他拍摄成当下最为流行的高大上艺术家范儿。

这个老头儿固执地坚持着自己对于所有事物的理解,从不妥协。

想采访黄永球是一件十分有难度的事情,他不会按部就班的被媒体摆弄,更不会照本宣科的阐释作品。

如果谁能成功采访到黄永球,甚至都快成为艺术媒体比拼实力的标准。

幸好《艺术与设计》有“卧底”在美术馆,开始去展厅跟着他布展,看着他亲自上阵安装作品,跟着他去吃饭,与他聊起一些有意思的饮食话题,聊起彼此的猫……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用现代技术构筑古典演剧空间

用现代技术构筑古典演剧空间

用现代技术构筑古典演剧空间
黄永碤
【期刊名称】《福建艺术》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去年我应福建省梨园实验剧团的邀请,为入围三十台国家精品工程剧目《董生与李氏》做舞台设计,因而有幸与这传唱八百年的古典梨园戏剧进行一次近距离接触.品味那科范严格、手姿步法细腻独特、古朴而又有声有色的梨园风韵。

《董》剧全剧仅用8个演员,两位主演都是梨园戏著名表演艺术家。

剧组在创排前就希望此剧做一次返璞归真、逐本求源的探寻,如导演卢昂的愿望:
【总页数】1页(P65)
【作者】黄永碤
【作者单位】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从古典“技术”的本质看现代技术的无根性——以庄子的“技术”思想为例 [J], 陈徽
2.刘继潮著《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本体诠释》集评——走进古典绘画的文化“空间”——关于《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本体诠释》的出版对田黎明的访谈 [J], 田黎明;曹明
3.空间认知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 [J], 苗蕾;李霖
4.构筑现代技术防范工程保证货币发行安全运行——访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保卫局)巡视员蔡忆莲 [J], 王宏;张丽霞
5.用现代技术展现诗词的古典美——浅谈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J], 程卫华[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媒体艺术时事解读

媒体艺术时事解读

媒体与艺术时事解读——双年展(学院:数码艺术学号:11124913姓名:朱雪来班级:动画三班)作品一:《千手观音》作者:黄永砯旅法华裔艺术家黄永砯的作品《千手观音》占据了入门处的大厅,高耸的圆锥形设计,让人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压迫感和神圣感。

此刻人在这件作品面前显得很渺小。

一千支观音的手安装在一个钢铁架构上,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伸向四面八方的手里拿着各种东西,这些东西有些象征着欲望,有些象征着社会,有些有象征着哲学因素。

高达18米,上面的每个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宗教性和生活化混搭出来的效果让我耳目一新。

观音的手点化了日常生活物器为艺术,就像杜尚“现成品”的概念,重要的不是“是什么”,而是“在哪里”。

不禁让我思考我们平日里是否经常忽视一些普通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成为某种媒介,带给我们哲学的思考。

【提问】千手观音手中拿着的物品真的是作者随心安排放置的么?在物品顺序上有没有什么讲究呢?或者在他选择这个物品上有没有特别的理由?作品二:《光,像羽毛一样从空中飘落》作者:王郁洋自下而上拍摄作品的轨迹是计算机算法定义生成的。

羽毛的下落过程用灯管替代,占据了整整七层楼的高。

不管是重力,引力都真实模拟了羽毛下落过程。

灯管散发的光就像羽毛的轻柔,瞬间的下落过程被定格了,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研究欣赏它。

白色给人感觉纯粹,神圣,整幅作品散发着柔和的白光,让人内心也平静下来。

一个很小的物理过程,却被作为一件艺术品宏观地放大,很有趣,很诙谐。

作为一种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我看懂了,这种与我们周围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时,会很亲切,有认同感。

任何事物的轨迹都很美,包括萤火虫的飞舞,雨滴的落下等,都可以幻化成更美妙的形态。

作品三:《丽贝卡》/<R e b e k k a h>作者:S i m o n F u j i w a r a作品原型取自曾参与2011年伦敦骚乱的一位英国工人家庭的16岁女孩丽贝卡的身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时期黄永碌艺术精神探析作者:贺悦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

江苏省、徐州市、221000 。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时期黄永砯公开发表的重要文章和作品进行分析。

得出黄永砯的创作思想先是对现实主义反思,在反思的同时开始寻求现代精神,在追寻了短暂的现代精神之后,又受到西方后现代精神的影响。

在受到后现代精神影响的同时,黄永砯开始学习禅宗,因而此时的文章和作品几乎都受这几种思想的影响。

接下来,黄永砯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同时他也开始关注《老子和《易经》,并企图在他们之间寻求共通之处。

随后黄永袜又着手对西方“达达”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他在“厦门达达”时期的一系列“动作”奠定了基础。

整体来说,黄永琳的创作历程明显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但有时黄永琳的创作又背离其思想。

黄永琳的思想变幻莫测,极不稳定,黄永砾在“变”、“动”、“静”、“模糊”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之下的作品及其思想十分复杂。

纵观黄永砯的思想历程,他试图在提炼禅宗的反逻辑、反表达、反理性,维特根斯坦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和后现代精神的碎片化、去规则化、以及“达达”的随意性、无序性、毁灭性。

黄永袜领导的“厦门达达”像“达达”精神一样,到头来解构掉了自身。

反“艺术”的黄永砯成了著名的艺术家,即反“艺术”成为了另一种艺术,或者说反“艺术”成为了一种文化策略。

笔者写本论文时采用的方法是,一方面查找和学习黄永砯的相关文章和作品,另一方面阅读影响黄永砯思想的相关书籍。

关键词:黄永砯,厦门达达,反艺术正文:黄永砯,法籍华人艺术家,中国观念艺术的先驱。

195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

年到年任教于厦门第七中学。

年移居法国。

黄永袜于年领导“厦门达达”从事艺术活动而声名鹊起。

“达达”一词源于西方,其来源不详。

1916年,瑞士苏黎世一群诗人发起了“达达主义”运动,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文艺界。

与任何其他文艺流派不同,“达达主义”的目的不是给文艺找出路,而是主张取消和反对文学艺术。

“厦门达达”比欧洲“达达”晚了整整70年,而且在很多方面两者具有相似性。

但我们不能因其相似而否认“厦门达达”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为中国艺术作出的贡献。

黄永砯领导“厦门达达”从事艺术活动,但他称其为“反艺术”活动。

黄永砯在1986年11月24日《焚烧声明》中直言“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就像鸦片对于人”、“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达达死了”……。

然而数年过后,主张“并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存在”的黄永砯,却成了名气越来越大的艺术家。

黄永砯是具有不确定性思想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思想也相当复杂多变。

从早期追随现代精神、到反现代精神、反艺术、反表达等等。

一路走来,总是神秘莫测,甚至有人还把他与神秘主义混为一谈。

整体说来,对'时期的黄永砯解读并不完善,也并不客观。

甚至我们在大多数地方看到黄永砯的履历都把黄永砯这一时期定位为“厦门达达”,然后一笔带过。

“厦门达达”时期1983年到1986年,这三年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和混乱的几年。

然而,这三年里,黄永砯除了发表两篇文章和私下做些作品外,没有参加任何展览。

除待考证的1985年《闽沪青年美展从发表的两篇文章来看,黄永砯艺术理论已趋成熟,而且这种成熟似乎与“达达”无关。

黄永砯的艺术思想是基于维特根斯坦、杜尚、禅宗、《易经》等,己做了总体说来很难与破坏性极强的“达达”联系在一起。

在长时间的沉寂之后,黄永砯以“厦门达达”成员的身份于1986年9月28日一10月5日在厦门新艺术馆参加了“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

此展有14人参加,展出作品63件,作品的观念和形式多样。

展览命名中加入了“达达”,首次在中国直言不讳地提出“达达精神”。

中国美术报1986年第46期,即1986年11月17日刊登了黄永琳对“厦门达达”解读的文章《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同期刊载了凡荻范迪安化名评论文章护《“厦门达达”晚来风急》。

1986年11月20一23日,“厦门达达”成员举行了“厦门达达展出作品改装,毁坏和焚烧活动”。

11月23日下午焚烧活动持续两个多小时,改装后的作品被抛散在馆前广场,然后用石灰在地上书写了“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就像鸦片对于人”、“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达达死了”、“火小心”、还拉了标语“达达展在此结束”,除此之外,还在地面上画了些奇怪的符号。

1986年11月29日“厦门达达”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举行座谈会,座谈会上因黄永砂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说“艺术是无意义的”,被校方认为是公然反对艺术院校而引起艺术院校的强烈不满。

1986年12月16日一19日,黄永砯等四名“厦门达达”成员把各种废弃物移入美术馆,并张贴照片、文字和标志,放映厦门达达展览和焚烧的录像,即“发生在福建省美术展览馆内的事件展览”,展览开馆一个半小时即被关闭。

1987年1一2月黄永砯列席了其他三名“厦门达达”成员的活动,“厦门达达之后,关于海洋污染报告”。

1987年11月9日,黄永砯、林嘉华、林春举办“废品仓库活动”。

1987年11月12日,黄永砯、曾颖宏举行活动“作品垃圾处理”。

1988年10月15日,黄永砯在内的部份“厦门达达”成员参与“纠缠一捆绑活动”。

年月日,黄永砯列席林嘉华、吴艺明举行的“进入美术史一幻灯活动”。

从上面的活动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厦门达达”一出来,便激起艺术界轩然大波。

也可以看出“厦门达达”最活跃的时期是1986年下半年。

黄永砾在“厦门达达”期间,除了给其活动写较短的文字外,仅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

“厦门达达”成员数量不少,但全体参加活动的次数并不多,甚至有时各自为阵,只参加自己有兴趣的活动。

“厦门达达”是个极其松散的团体,没有纲领文件,也没有专门的领导,成员间的艺术思想更是参差不齐。

但正如前边所言,各成员都清楚只有抱团才可能在艺术圈生存下去。

事实证明,“厦门达达”这个团体是反本质主义和反理性的,因为它的成员具有这种气质。

也就是说,若“厦门达达”各成员的思想一致了,活动步调一致了,它就根本不是“厦门达达”,也不具备“达达”气质了。

事实上,“达达”不光反对艺术,也反自己,即“达达”非“达达”而“厦门达达”在反自己时,连自己的团体都差点松散掉,也十足地体现了“厦门达达”非“厦门达达”。

黄永砯在“厦门达达”中的位置十分关键,他除了自己做作品,研究艺术之外,还要写文章阐释“厦门达达”的艺术思想。

黄永砯是具有哲学气质的艺术家,他的文章《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不但充满了哲学思考,而且将以往晦涩艰深的话语变得简单明了,十足具有批评家的气势。

“厦门达达”并没有宣布成立,也没有宣布解散,一直无序且松散。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黄永砯绝对是“厦门达达”的重要成员,而且对“厦门达达”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在研究这段时期时,直接将“厦门达达”和黄永砯合而为一,以黄永砯为主线,分析黄永砯的文章和作品,以及其艺术精神,进而通过此来展现“厦门达达”的面貌和艺术精神,从而得出其在'85时期的历史地位。

“厦门达达”于1986年9月28日横空出世,其以一种近乎“达达”的精神为指导和类似“达达”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

因而,难免我们在特定的场域会陷入对西方“达达”的联想,也会产生“厦门达达”不过是对西方“达达”模仿的说法,更有甚者将杜尚、达达、黄永砂混为一谈,说黄永砯是杜尚的中国门徒。

殊不知杜尚虽被邀请参加过达达的活动,但杜尚根本不承认自己是达达主义者,事实上也不是。

黄永砯虽然看了《杜尚访谈录》,也承认其对他的创作和思考产生了影响,但黄永砯也根本不是纯粹的对其模仿,更不谈黄永碌是达达主义者了。

黄永砯的思想极其复杂,但仔细分析起来,还是有路可循。

黄永袜早期遵循的现代主义精神,这点我们可以从其发表的文中清晰的找到依据。

而这现代精神无外乎来于早期对西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学习,当然不能回避的是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国内对现代精神的追求是极其“政治正确”的。

接下来便是维特根斯坦对其的影响。

从维特根斯坦那里黄永砯找到了突破口。

维特根斯坦对世界的划分使黄永殊将现代主义精神带来的内在矛盾化解,也使黄永琳对现代精神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开始的认同和追求到质疑最后到反对。

现代精神从根本上是理性的、逻辑的,并企图用井井有条、丝丝入扣的方式把握客观世界。

之所以说早期的黄永砯是矛盾的,正是因为其在文章中大肆追求现代主义精神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现代精神的困惑。

维特根斯坦将世界一分为二,认为人的理性极其有限,不能够完全把握世界,甚至连可知世界都不能完全掌控,因为不可知世界的假说有可能干扰。

当然,维特根斯坦在可知世界一边也流露出了本质主义的倾向,即只要是可知世界的,我们就一定能用语言表达,也能用近乎完美的语言证明其是真的,它有意义。

对于不可知世界,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可说,应当沉默。

黄永砯将这个划分直接运用到了艺术上,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黄永砯在没有研究禅宗前将艺术分为“可知艺术”和“不可知艺术”。

而且他应该清楚自己之前所追求的现代艺术不过是“可知艺术”的一部份,现在他追求的是观念性的、非表达的是“不可知艺术”的一部份,这部份非表达艺术作品从思维和意义的延展性要强得多,但关键是,再强都只能是一种不能呈现和表达的强。

年初,黄永砯开始研究禅宗和关注“达达”,这使黄永砯的艺术思想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当然影响主要来于禅宗。

维特根斯坦有些思想和禅宗是相似的,但维特根斯坦将世界的区分容易使人走向本质主义和不可知论或者神秘主义,因为维特根斯坦哲学承认主体存在,而且有部份和客体对立,呈理性分析之势,这点禅宗正好对其弥补。

禅宗认为世界就是一个混沌,人在混沌之中,和万物一样,不存在彼此,人要无我,人要无为而为,人与自然万物合一。

禅宗提倡感悟世界,而不是去分析禅宗反逻辑,而不是去推演逻辑禅宗认为领悟禅宗,要先放下领悟禅宗这一想法,因为禅宗无处不在,无形无量,存在于万物之中,一旦刻意去领悟即是将其当作客体对立起来,这样将永远无法领悟。

艺术不过是万物中普通一物,根据禅宗的思想,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把艺术当成客体的思想,无论是“亲知客体”还是“描述客体”都不行。

要做到对艺术的理解,即是像杜尚一样放弃从事艺术,可以下棋,可以经商,可以喝茶聊天,因为艺术已经融于生活无处不在。

此时,艺术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艺术。

除了杜尚、维特根斯坦、禅宗外,《易经》也合时宜的出现在了黄永砯的艺术思想里。

至此,'时期黄永殊的艺术思想基本完成。

仅从艺术思想我们应该能够看出艺术作品的端倪。

其作品在“厦门达达”之前和其思想基木上是吻合的。

但“厦门达达”一出来,似乎作品离其艺术思想有些远。

甚至“达达”二字和其艺术思想也是相悖的,既然如此,为何黄永砯成立了“厦门达达”或是寄于篱下呢?黄永砯艺术思想受维特根斯坦影响时,是寻求“非表达”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