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破损定级参考图例

合集下载

古籍的破损定级及其分级保护机制研究

古籍的破损定级及其分级保护机制研究

染 ,古籍 酸化与脆化的加剧。今天的古籍保护工作步履更 加艰
难。
目前 已出台的 《 古籍普查规范》 《 古籍定级标 准》 《 古籍特藏破损 定级标准》 《 图书馆古籍特藏 书库基本要求 》 《 古籍修复技术规 范 与质量要 求》 等行业标 准 , 就是为 了推动古籍普查 工作 的科 学 、
古籍普查作为古籍保护计划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侧重对个体古籍载体信息的统计鉴别这就需要古籍保护人员持有一颗对历史负责任的心把古籍的版本级别古籍的破损信息古籍的保存信息如实精确地登记下来尤其是古籍信息的定级工作一定要重视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编号: 1 0 0 5 — 6 0 3 3 ( 2 0 1 3 ) 2 0 — 0 0 8 9 — 0 3
汤 印 华
( 大连 图书馆 , 辽 宁大连 , 1 1 6 0 1 2 )

要: 古籍普 查是 中华 古籍保护计划 的重要 内容。古籍普查不仅仅是理清现存 古籍
的藏 量, 更应该统计 出古籍的破损信息 , 为古籍今后不 同等级的保 护提供 可靠数据 。 只 有认 真做好 古籍的定级鉴定工作 , 古籍普查 工作 才能科 学、 规 范; 只有严格古籍破损定
ZHAo Hui r u
AB S T R AC T: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o u n d s t h e n e c e s s i t y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l i b r a i r a n s ’ o n - t h e - j o b t r a i n i n g a n d t h e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级, 才能建立有效的古籍分级保护机制 , 才能圆满完成古籍保护计划 中的各 项任务 。 关键词 : 古籍普 查; 古籍定级 ; 古籍破损定级 ; 分级保护机制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报批稿)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报批稿)

WW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The classification and symbols for the diseasesof ancient stone objects(报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目次目次 (II)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石质文物材质分类 (2)5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及定义 (2)6 石质文物病害图示 (4)附录A(资料性附录)石质文物典型常见病害名称及其对应照片 (10)附录B(资料性附录)石质文物病害图示使用范例 (14)表1 石质文物病害辅助图示表 (4)表2 石质文物病害图示表 (6)参考文献 (15)前言《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是根据国家文物局2004年发布的“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和有关文件要求编写的,编写格式符合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对石质文物病害进行分类并给出各类病害的标识符号,是规范石质保护修复工作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该标准的实施对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标准的附录A及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推荐性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伟强、马涛、齐扬、李博、闫敏。

本标准是首次制定。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类别和与之相对应的标识符号以及相关术语。

本规范适用于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病害评估、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文本编写、保护修复档案制作、石质文物保护等工作中涉及的各类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及表述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按照“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规定,在进行古籍修复工作之前,首先要对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轮训,统一技术规范。

目前文化部及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陆续颁布《古籍普查规范》、《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等多项标准,极大程度地推进了古籍特藏保护修复行业的标准化进程。

为进一步推进馆藏古籍修复工作规范化,促进行业发展,近年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起草古籍修复档案记录等几项文化行业标准。

一次完整的古籍修复过程,需要详尽、如实记录修复工作中各项操作对修复对象的所有影响,即用文字及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修复对象在修复过程前后的状态。

并用统一的格式、标准的语言完整记录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流程、技法、工艺,最大限度保存修复过程的完整信息,为下一修复周期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对古籍的安全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制目的1.对于各收藏、修复单位:以既往经验及目前技术水平而言,若修复工作安全有效,同一修复对象进入下一修复周期往往需要数十乃至上百年。

完整的修复档案可帮助修复人员最大程度回溯古籍原始信息,在制定修复方案时有据可依,提高修复工作效率并保证处置措施安全,有效延长修复对象寿命;2.对于我国古籍保护修复行业:同一系列或相类似古籍由不同单位收藏、修复时,规范系统的修复档案便于业内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落实修复技术相关规范、统一质量核验标准,促进我国古籍修复技术发展。

此外,在同行业技术交流中,规范的文字、影像档案可提供专业的技术资料,促进经验交流,提升全行业技术水平;3.对中华古籍保护事业:规范统一的修复档案可为散逸海外的中华典籍提供真实可靠的修复依据,便于海外相关单位参考,有效保护中华典籍的同时,利于相关行业的国际间交流;4.对行业监管部门:表述规范、形式统一、内容详实的修复档案,便于行政管理及监管机构随时掌握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之处,根据各修复机构实际需求调整人员配置、工具材料派发等管理措施;5.对于其他相关工作:内容形式规范统一的修复档案,可为国内国际的相关科研工作、教材出版、会议研讨提供基础材料,统一标准的修复档案有利于修复案例的制作、展示,促进相关领域的科研及推广工作。

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

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

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古籍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古籍的级别和等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2术语和定义2.1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2.2版本一书经过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传本.指书籍具有的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增删修改,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书中所形成的记录,如印记,批校,题识等.2.2.1写本缮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2.2.2稿本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2.2.3抄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2.2.4影抄本也称影写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2.2.5彩绘本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的书本.2.2.6刻本雕版印本的简称.指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书本.2.2.6.1初刻本第一次刻版印制的书本.2.2.6.2重刻本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书本.2.2.6.3翻刻本也称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书本.2.2.6.4影刻本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本.2.2.6.5重修本也称修补本或修补版.指用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2.2.6.6递修本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2.2.6.7朱印本在版面上敷以朱色,覆纸印成的书本.2.2.6.8蓝印本在版面上敷以蓝色,覆纸印成的书本.2.2.7活字本活字印本的简称.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等.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公元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用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元代又创制木活字.2.2.7.1泥活字印本制造泥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2.2.7.2木活字印本制造木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2.2.7.3聚珍版印本简称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摆版印成的丛书本.清乾隆皇帝采纳金简建议,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选印收入《四库全书》而又为世所急需的稀见之书.乾隆皇帝以"活字"名称不雅,诏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摆印之丛书称为内聚珍;后各省官书局据以翻刻,其所刻印之书称为外聚珍.2.2.7.4铜活字印本制造铜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2.2.8套印本套色或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2.2.8.1套色印本也称敷彩印本.指在一块雕版上,根据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颜色而印成的书本.2.2.8.2套版印本用两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书版,分别敷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2.2.8.3朱墨套印本以朱色和墨色两种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2.2.8.4多色套印本用三种以上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等.2.2.8.5饾版印本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为了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将一叶图文或一个局部,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色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钉,故名.2.2.8.6拱花印本雕刻多块凹凸印版,根据内容需要,依次嵌合挤压而成拱起于纸面的各种图形的书本.用以凸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及建筑陈设等造型的立体感.2.2.8.7饾版拱花印本同时运用饾版,拱花两种技法印制而成的书本.2.2.9钤印本钤盖图章而成的书本.2.2.10磁版印本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阳文反字,火烧令坚,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2.2.11活字泥版印本选用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一个文字上,制成一个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再按照书的内容,选用对应的泥质字模,压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2.2.12铜版印本以铜为版,施以腐蚀药剂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2.2.13影印本以某一版本为底本,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2.2.13.1珂罗版印本又称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方法,把图文晒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2.2.14石印本利用多孔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2.2.15批校题跋本指书中带有批,校,题,跋的书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诸叶面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传本和有关资料,与底本文字进行核勘,记载核勘文字谓之校;批,校均具者谓之批校;学者或藏书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写的评论,鉴赏,考订,记事等,统称题跋,也称题识.2.2.16过录本将其他传本中所载的他人批校文字照样移录过来的书本.2.2.17孤本指一书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国内单传者,称为海内孤本;全世界单传者,称为海内外孤本.2.2.18善本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大致包括写印年代较早的,传世较少的,以及精校,精抄,精刻,精印的书本等.2.2.19普本普通版本的简称,相对善本而言.指具有一定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2.3三性原则指认定古籍所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价值的准则.制定本标准,遵循三性原则,以古籍所具有的三性价值作为定级依据.历史文物价值侧重以版本产生的时代为衡量尺度,学术价值侧重以古籍反映的内容为衡量尺度,艺术价值侧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征为衡量尺度.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三性价值,或具备其中之一之二者,可据以定级.2.4不唯时限原则指确定古籍的级别,不把历史文物价值作为唯一依据的准则.凡古籍按历史文物价值(有时限)衡量,应属下一级别;而按学术或艺术价值(不唯时限)衡量可列入上一级别者,即可将其定为上一级别.2.5等次上靠原则指将古籍等次上靠的准则.根据一书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主要指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诸如题跋,校勘及印记等,宜上靠一个或两个等次.2.6等次下调原则指将古籍等次下调的准则.侧重考虑一书的书品好坏和完残程度,凡属下乘者,宜下调一个或两个等次.3定级标准古籍分为善本和普本两部分.将具有珍贵价值的善本划分为一,二,三级;将具有一般价值的普本定为四级.一,二,三级之下划分等次;四级之下,不分等次.具体条款如下:3.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元代及其以前(包括辽,西夏,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篡的代表性巨帙原本.——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3.1.1一级古籍甲等北宋及北宋以前(包括辽,西夏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3.1.2一级古籍乙等元代及其以前(包括南宋,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3.1.3一级古籍丙等——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纂的代表性巨帙原本.——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3.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书本.——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3.2.1二级古籍甲等明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至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3.2.2二级古籍乙等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古籍.3.2.3二级古籍丙等——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3.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木活字印本及彩绘本.——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3.3.1三级古籍甲等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3.3.2三级古籍乙等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3.3.3三级古籍丙等——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术活字印本及彩绘本.——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

虫蛀古籍及其修复

虫蛀古籍及其修复

虫蛀古籍及其修复作者:张珊珊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03期关键词:古籍修复;蛀洞修补;残片拼对摘要:文章梳理了虫蛀现象的成因及古人避蠹的方式,就虫蛀文献的修复步骤,即修复前的清理和书页分离、蛀洞的修补和书页托裱、虫蛀残片的拼对、中西方在蛀洞修补上修复观念的差异等进行了论述。

中图分类号:G2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3-0135-03絮化、鼠啮、虫蛀、烬毁、老化、霉蚀、缺损、粘连、酸化等,是传世古籍破损的常见原因。

其中,虫蛀是指昆虫蛀食对古籍造成的损坏。

南方地区温湿度较高,气候条件较符合食书害虫的生长发育,害虫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年内世代数多,古籍遭受虫蛀的现象尤为普遍。

按《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规定:只要古籍存在虫蛀现象,即定为四级破损;单张书页虫蛀面积达到50%以上,且虫蛀书页达到整册书页的80%以上,定为一级破损。

1古籍虫蛀现象的发生古籍遭受虫害威胁,与其载体的材料特征有关。

古籍及其装具中的纸张、板材、糨糊等材料含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为虫蠹提供了食物源。

一旦古籍存放地的温湿度符合害虫的生长需要,再加上古籍长期堆积、无人问津,为虫子的繁殖提供了较安定的环境,蛀虫就可以在书上“安营扎寨”,蛀食书页、大饱口福。

据调查,我国的档案害虫有54种,分属于6目19科,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档案窃蠹、烟草甲、药草甲、毛衣鱼、黑胸散白蚁[1]。

不同种类的害虫对不同的纸张、涂料、黏合剂的喜好程度各不相同,对古籍的破坏方式及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些害虫喜食纤维素,有些害虫会在书上留下虫茧、虫屎、虫的分泌物;有些害虫在书页上留下圆形蛀洞,有些蛀洞呈曲线形;有些蛀洞从书的首页一直贯穿到最后一页,有些古籍则封面、书芯完好,而护页被虫蛀成筛网。

有些古籍本想用封面板(或函套)保护书籍、增加耐磨性,但使用的板材不当,不仅没起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虫蛀的重灾区;有些古籍曾经被修复,破损的页面进行了全托处理,若干年后,其他书页的变化不大,托了的书页反被虫蛀得千疮百孔,殃及与之相邻的页面。

古籍定级标准

古籍定级标准

古籍定级标准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负责起草。

本标准参加编写单位: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和陕西省图书馆。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国庆、李致忠。

引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使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古籍得以世代相继,绵延不绝。

其数量之多,古人每以"浩如烟海"喻之。

自古以来,古籍频遭兵燹、水火等人为、自然之灾难,幸免厄运而流传至今者,百不一存,尤显珍贵。

综观古籍传本,因产生时代不同,有宋椠元刊之别;因所载内容不同,有价值高下之分;因写印技艺不同,有精美粗劣之异。

研究古籍传本的特征与异同,辨别古籍传本的真伪与优劣,进而确定古籍传本的级别等次,最终实现对古籍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1 年第19 号令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记述善本古籍藏品定级的有关精神,参照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提出的鉴别善本古籍的"三性原则",以及该目列举的收录善本古籍的"九项条件"(两者简称"三性九条"),同时考虑全国现存善本和普本古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定级对象:汉文古籍。

全国现存其他特种古代文献,如甲骨、简策、帛书、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书札、鱼鳞册、契约、文告、少数民族语文图书,以及域外翻刻、抄写的中国古籍,如和刻本、高丽本等,不在本定级范围之内。

古籍修复中补破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古籍修复中补破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古籍修复中补破应注意的基本问题一、确定补破位置在进行古籍补破之前,首先要确定需要修补的位置,对于一些破损比较严重或者缺失部分内容的古籍,需要进行全面的修补。

而对于一些轻微破损的古籍,只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修补即可。

二、选择补破材料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对于古籍修复至关重要。

根据古籍的材质和破损情况,选择与古籍材质相匹配、颜色相近的修补材料,以确保修补后的部分与原有部分在外观上保持一致。

同时,应选择质量好、耐久性强的修补材料,以保证修补部分的耐用性。

三、保持古籍原貌在修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古籍的原貌,不要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

修补时要根据古籍的原有格式、版式和装帧形式进行修复,同时要尊重古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要对古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随意改动。

四、确保补破牢固修补完成后,应确保修补部分牢固耐用,不会出现脱落、开裂等问题。

在修补过程中,要保证修补部分的平整、坚实,并且与原有部分紧密贴合。

此外,还可以采用现代粘合技术或其他加固措施来提高修补部分的牢固性。

五、修复后的保护完成修补后,需要对古籍进行保护处理,以防止再次破损。

可以采用护页、装帧盒等方式对古籍进行保护,同时要注意防潮、防虫等措施的落实。

六、避免过度干预在进行古籍修补时,要避免过度干预古籍的原貌和内容。

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进行干预,例如一些无法避免的破损或缺失部分。

在干预时,要尽量保持古籍的原貌和内容,不要对古籍进行随意改动或添加。

七、尊重历史价值古籍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进行修补时,要充分尊重古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要对古籍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造成损害。

同时,要尽可能保留和保护古籍的历史信息和原始形态。

八、考虑未来保存在进行古籍修补时,还需要考虑未来保存的问题。

在选择修补材料时,要尽量选择耐久性好、不易老化的材料,以确保修补后的部分能够长期保存。

同时,还需要对古籍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古籍能够长期保存下去。

图书馆古籍修复档案

图书馆古籍修复档案
图书馆纸质文献修复档案
档案号:
建档日期
2015/10/28
出库日期
馆藏地
文献信息
题名
《封神演义》
书号
Marc系统号
年代
明国(1911-1949)
版本
装帧形式
四眼线装
总册数

送修
1册/件
文献类型
线装书
定级
文种
中文
分册信息
分册题名

册次

书签

标序签

书皮
\张
护叶
1张
书叶
12张
书皮材质

书皮颜色

书皮形式

书芯最大长
20.2cm
书芯最大宽
13.2cm
书芯最大厚
0.2cm
书叶纸厚
mm
书叶PH值
去酸前后
书叶材质
宣纸
页码
颠倒\叶/张;漏码\叶/张;重码\叶/张;错码\叶/张
附件
题跋
破损信息
破损位置
书口、地脚、书芯
破损原因
保存不当,古籍老化,虫蛀
破损面积
小于10%
破损程度(定级)
破损状
况描述
书口断裂、地脚磨损严重、书芯虫蛀并有污渍、在原有的四眼装帧形式上经历过粗糙的再次装帧,保留了四眼装帧的洞眼与部分线。
修复信息
修复历史
修复要求
1.不颠倒书叶,叶码顺序正确;
2.保证修复完,书口、地脚整齐;
3.恢复其原本装订形式——四眼装(保留原装帧形式洞眼)
4..配上保护用的书皮,书皮平整,大小适中;
修复方案
书皮
面料
配纸

古籍破损定级参考图例

古籍破损定级参考图例

古籍破损定级参考图例(试用本)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二〇〇七年六月概述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天灾人祸、虫鼠危害、再加上书叶纸张自然老化等原因,损毁了大量的古籍。

传世的古籍,往往存在诸多的破损情况。

据统计破损的原因有絮化、鼠啮、虫蛀、烬毁、老化、霉蚀、缺损、粘连、酸化等几种,破损现象也表现各异:书叶变色、翻动时掉渣、裂口、破碎、部分书籍书叶以及文字内容的缺失缺损、书叶口开以及书叶纸张酸碱值(pH值)降低、书叶的机械强度降低或丧失等等。

有些破损现象同时也是古籍破损的原因,如絮化、霉蚀和粘连。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规定了古籍的破损级别。

下面是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确定的各破损级别的古籍,供古籍破损登记时参考。

1第一章 絮化絮化,是书籍在长期的流通过程中,由于过度的摩擦,经常摩擦之处如书籍四周以及上下表面,纸张纤维之间结合力降低,纤维彼此分离而蓬松呈棉絮状。

絮化可使书叶病变区域的纸张强度降低直至全部丧失。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中规定:只要古籍书叶上一出现絮化现象,即可定为四级破损;古籍书叶轻微絮化,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20%以上,定为三级破损;古籍书叶絮化比较严重,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30%以上,定为二级破损;古籍书叶严重絮化,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以上,定为一级破损。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古籍的絮化破损,新颁布的《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并未对古籍的单叶絮化面积有所规定和说明,只是以存在絮化现象的书叶占整册书叶的百分比作为定级的标准。

例一:14548阙里志卷一朝鲜刻本,书芯尺寸:32.5cm×21cm,国家图书馆藏。

一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全书书叶的天头地脚以及书口完全絮化呈棉絮状,满足“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以上”条件,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4.6项,定为一级破损。

例二:14814新安泽富王氏宗谱明刻本,书芯尺寸:32cm×19.5 cm,国家图书馆藏。

古籍图书破损状况与古籍修复及保护方法的探讨-国家图书馆

古籍图书破损状况与古籍修复及保护方法的探讨-国家图书馆

古籍图书破损状况与古籍修复及保护方法的探讨张建龙(首都图书馆)内容提要 本文对古籍图书修复与保护工作现状从环境、管理、修复、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工作中的一些措施和具体方法。

中国古籍图书浩如烟海,经过历代传承、流传至今,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献,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当今,传世的古籍图书大约有十万余种,但保存的状况令人堪忧。

对古籍图书保护进行抢救性工作,势在必行。

如何保护与修复古籍图书,是摆在古籍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浩瀚工程。

以下将本人在古籍修复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有关解决方法的思考做简要介绍。

一、古籍图书残损状况极为严重古籍图书破损,是图书馆存在的普遍问题。

以首都图书馆馆藏古籍为例,四十三万余册古籍中近四分之一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这是保守的估计。

严重的有些已经到了不能移动、翻阅的状态。

大量古籍图书急待修复,造成古籍破损的因素多种多样,归而总之有如下几点:1、 古籍图书在长期的流传中,不仅遭受自然的侵蚀,而且受到人为的损坏,如:水浸、火烧、虫蛀、鼠咬等。

随着时间流逝,纸张老化,出现粉化、焦脆现象。

2、 图书馆古籍藏书有些是经过社会征集、购买、接收、捐赠等途径入藏的。

因而在入藏前,来源不同,书籍保管条件不同。

有些古籍图书经过修补,有些古籍图书仍残损严重,存在缺页、虫蛀、霉烂、火烧、虫咬等痕迹。

书品优劣,差别很大。

3、 长期以来,因受投入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图书馆古籍藏书的书库环境、保护设备等方面都比较落后。

同时保管手段,管理制度也有待改进。

造成藏书受潮、尘污、霉变、黏结等现象。

4、 图书流通阅览环节中的人为损坏现象。

(1)、没有严格的借阅限制制度、流通管理不当。

(2)、读者在阅览时,保护意识差、翻阅不当,造成书籍撕裂破损现象。

(3)、有些古籍图书,因读者复印资料造成损坏。

除例举损坏现象外,造成古籍图书损坏的还有诸多因素。

因此,古籍图书保护工作应在多方面的细节上加以保护。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 徐忆农 2008 31日 2008年3月31日
1
一、概说 概说
这次古籍普查 主要内容包括 古籍基 古籍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古籍普查 主要内容包括:古籍基 本信息、古籍破损信息 古籍破损信息和古籍保存状况 本信息 古籍破损信息 古籍保存状况 信息等。 信息 古籍基本信息主要指古籍数据标识号 古籍数据标识号、 古籍数据标识号 古籍书目信息(如书名、卷数、著者、 古籍书目信息 分类、 书影等 版本、附注、分类、定级 分类 定级等)、书影 。 书影
10
二、古籍分类
春秋类 汇编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总义 孝经类 四书类 四书总义[四书正文、注释与研究之著均入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总义 此,如《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二卷入 此,宋朱熹撰《大学章句》一卷《或问》一卷《中庸章句》一卷 《或问》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亦入此] 群经总义类[综合论述,研究群经的书入此,如《经典释文》] 群经总义类 小学类[传统语言文字学之书入此] 小学类 训诂[通释语义之书入此] 字书 字书[以字形分类汉字并加以解释 汇编 训诂 及研究之书入此] 韵书 韵书[以字音分类汉字并加以解释及有关音韵之 书入此,但词、曲之韵书入集部相关各类] 附[《六藝綱目》入此]
18
二、数基本理论之书入此,如《太玄经》、 数学 《皇极经世全书》、《天原发微》等书] 占候 占候[占视星云之变以推 知吉凶之书入此,如《天文秘苑占六种》、《天文鬼料窍》、 《观象玩占》等书] 相宅相墓 相宅相墓[亦称堪舆,相视住宅与墓地以推吉 凶之书入此] 占卜 占卜[用一定的物品,随物取数以推吉凶之书入此, 注意与经部易类之别,《周易》象数派之书入此,如《京氏易 传》、《易林》、《周易筮述》等书;而《周易》义理派之书入 经部易类] 命书相书 命书相书[以人的生辰与外貌来推测未来命运之书入此] 杂术[占梦、相字、脉法等书入此,如《梦林玄解》、 阴阳五行 杂术 《鲁班经》、《字触》、《牙牌神数》、《祝由科》等书入此] 艺术类 篆刻[篆法、个人印谱等书入此,而集古印、官印等书 书画 画谱 篆刻 入史部金石类] 乐谱 乐谱[乐谱、识曲赏音等书入此,音乐理论之书入 经部乐类] 棋谱 杂技

古籍修复标准

古籍修复标准

古籍修复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WH/T 14-2001The Standard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Ancient Books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表谢的基本规定》中的要求进行编写。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黄润华、杜伟生、张平。

本标准执笔人:杜伟生、张平。

第一篇古书修复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古书修复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古书修复行业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供国内外技术业务交往使用。

2 引用标准GB 9851.9—90 印刷技术术语印后加工术语。

3 术语3.1 古籍通常指产生于1911年以前,以手工纸为文字载体,并采用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的图书。

3.2 常见装幀形式3.2.1 卷轴装将书叶按规格裱接后,两端分别粘接于细木棍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轴上,卷收时成为一束的装幀形式。

3.2.2 经折装将书叶裱接后,按一定尺寸向左右反复折叠,并粘贴封面、封底的装幀形式。

由于始用于佛经的装订而得名。

3..2.3 梵夹装将写好的贝叶或长方形纸叶按顺序排好,上下各用一块板夹住,再打洞系绳。

这是我国古代对从西域、印度引进的梵文贝叶经的装帧的一种称谓。

3.2.4 蝴蝶装将单面的书叶面对面的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联在在一起成为书册的装订方式。

3.2.5包背装将单面书叶背对背地对折,用纸捻把书叶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3.2.6 线装中国传统的装订方式,用线把书叶连封皮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3.2.7毛装用纸捻把文稿或书叶连同书皮一起装订,天头、地脚及书背毛茬任其自然。

3.3 修复原则修复工作的基本宗旨和准则。

3.3.1 整旧如旧经过修复,尽量保持书籍原始面貌和装帧特色,并注意保存原书文物价值、版本价值的相应材料。

虫蛀古籍及其修复

虫蛀古籍及其修复

虫蛀古籍及其修复作者:张珊珊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第3期收稿日期:2016-02-04作者简介:张珊珊(1980—),中山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本科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教学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张珊珊(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275)关键词:古籍修复;蛀洞修补;残片拼对摘要:文章梳理了虫蛀现象的成因及古人避蠹的方式,就虫蛀文献的修复步骤,即修复前的清理和书页分离、蛀洞的修补和书页托裱、虫蛀残片的拼对、中西方在蛀洞修补上修复观念的差异等进行了论述。

中图分类号:G2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3-0135-03絮化、鼠啮、虫蛀、烬毁、老化、霉蚀、缺损、粘连、酸化等,是传世古籍破损的常见原因。

其中,虫蛀是指昆虫蛀食对古籍造成的损坏。

南方地区温湿度较高,气候条件较符合食书害虫的生长发育,害虫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年内世代数多,古籍遭受虫蛀的现象尤为普遍。

按《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规定:只要古籍存在虫蛀现象,即定为四级破损;单张书页虫蛀面积达到50%以上,且虫蛀书页达到整册书页的80%以上,定为一级破损。

1古籍虫蛀现象的发生古籍遭受虫害威胁,与其载体的材料特征有关。

古籍及其装具中的纸张、板材、糨糊等材料含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为虫蠹提供了食物源。

一旦古籍存放地的温湿度符合害虫的生长需要,再加上古籍长期堆积、无人问津,为虫子的繁殖提供了较安定的环境,蛀虫就可以在书上“安营扎寨”,蛀食书页、大饱口福。

据调查,我国的档案害虫有54种,分属于6目19科,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档案窃蠹、烟草甲、药草甲、毛衣鱼、黑胸散白蚁[1]。

不同种类的害虫对不同的纸张、涂料、黏合剂的喜好程度各不相同,对古籍的破坏方式及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些害虫喜食纤维素,有些害虫会在书上留下虫茧、虫屎、虫的分泌物;有些害虫在书页上留下圆形蛀洞,有些蛀洞呈曲线形;有些蛀洞从书的首页一直贯穿到最后一页,有些古籍则封面、书芯完好,而护页被虫蛀成筛网。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平、杜伟生。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王清原、徐忆农、杨晓黎。

引言为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主持制订相关标准,包括《古籍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普查规范》等五项标准。

各标准相互关联,为有效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提供了基本保证。

古籍中存在大量破损现象。

对破损古籍进行分类并合理定级,为制定修复保护计划提供准确数据,对科学保护古籍,集中力量抢救、修复濒危古籍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规定了划分古籍特藏破损级别的方法。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古籍特藏各类破损的定级办法。

本标准适用于有古籍特藏收藏的各类型图书馆。

2 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WH/T14-2001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3 术语和定义3.13.1酸化acidification纸张酸性增强,pH 值降低。

3.2老化aging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纸张劣化,如纸张变色、焦脆、掉渣或呈粉状等。

第五讲古籍定级

第五讲古籍定级
19
3.5.2 一级古籍乙等 元代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元代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 ‐明清时期各学科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 的手稿本。 的手稿本。 古迂陈氏家藏梦溪笔谈》元大德九年( 《古迂陈氏家藏梦溪笔谈》元大德九年( 1305)刻本《图例》P. 47一级古籍甲等 )刻本《图例》 一级古籍甲等 稼轩长短句》 元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 《稼轩长短句》 元大德三年 广信书 院刻本 《聊斋志异》不分卷 清蒲松龄撰 稿本 聊斋志异》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 清顾炎武撰 稿本 清 钱大昕、 钱大昕、黄丕烈跋
2.2 版本 指雕版或活字排版印制而成的书本。实践上通常 将传抄的各种古籍传本也包括在版本概念之内。 2.2.1 写本 缮写而成的书本。宋代及其以前的抄本;元代及 元以后由中央政府组织编纂各书的内府抄本;历代名 家的抄本;佛经、道经的各类抄本,均以写本名之。 2.2.1.1 稿本 分为手稿本、修改稿本、清稿本。著者亲笔缮写 的书稿,称手稿本;倩人誊抄著者又加以亲笔修改的 书稿,称修改稿本;只是倩人誊抄而著者未加任何修 改的书稿,称清稿本。
25
3.6.2二级古籍乙等 二级古籍乙等 - 明嘉靖元年(1522)至隆庆六年 明嘉靖元年( ) (1572)刻印、抄写的古籍。 )刻印、抄写的古籍。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 本。 明代印制的朱印本、蓝印本、钤印本。 ‐明代印制的朱印本、蓝印本、钤印本。
26
3.6.3 二级古籍丙等 清修《四库全书》原本零帙。 ‐清修《四库全书》原本零帙。 ‐明清时期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 影刻本。 、影刻本。 带有明代洪熙、泰昌, ‐带有明代洪熙、泰昌,南明弘光 隆武,清代祺祥等年号的印制、 、隆武,清代祺祥等年号的印制、抄写 的古籍传本。 的古籍传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破损定级参考图例(试用本)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二〇〇七年六月概述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天灾人祸、虫鼠危害、再加上书叶纸张自然老化等原因,损毁了大量的古籍。

传世的古籍,往往存在诸多的破损情况。

据统计破损的原因有絮化、鼠啮、虫蛀、烬毁、老化、霉蚀、缺损、粘连、酸化等几种,破损现象也表现各异:书叶变色、翻动时掉渣、裂口、破碎、部分书籍书叶以及文字内容的缺失缺损、书叶口开以及书叶纸张酸碱值(pH值)降低、书叶的机械强度降低或丧失等等。

有些破损现象同时也是古籍破损的原因,如絮化、霉蚀和粘连。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规定了古籍的破损级别。

下面是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确定的各破损级别的古籍,供古籍破损登记时参考。

1第一章 絮化絮化,是书籍在长期的流通过程中,由于过度的摩擦,经常摩擦之处如书籍四周以及上下表面,纸张纤维之间结合力降低,纤维彼此分离而蓬松呈棉絮状。

絮化可使书叶病变区域的纸张强度降低直至全部丧失。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中规定:只要古籍书叶上一出现絮化现象,即可定为四级破损;古籍书叶轻微絮化,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20%以上,定为三级破损;古籍书叶絮化比较严重,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30%以上,定为二级破损;古籍书叶严重絮化,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以上,定为一级破损。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古籍的絮化破损,新颁布的《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并未对古籍的单叶絮化面积有所规定和说明,只是以存在絮化现象的书叶占整册书叶的百分比作为定级的标准。

例一:14548阙里志卷一朝鲜刻本,书芯尺寸:32.5cm×21cm,国家图书馆藏。

一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全书书叶的天头地脚以及书口完全絮化呈棉絮状,满足“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以上”条件,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4.6项,定为一级破损。

例二:14814新安泽富王氏宗谱明刻本,书芯尺寸:32cm×19.5 cm,国家图书馆藏。

一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书口超过1/2书叶数量完全絮化,天头地脚几乎全部絮化,满足“絮化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以上”条件。

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4.6项,定为一级破损。

2例三:14548阙里志 卷二朝鲜刻本,书芯尺寸:32.5cm ×21cm ,国家图书馆藏。

二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书左边的两个书角絮化比较严重,絮化书叶的数量达到了整册书叶的30%,。

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5.6项,定为二级破损。

例四:14548阙里志 卷十朝鲜刻本,书芯尺寸:32.5cm ×21cm ,国家图书馆藏。

三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的左上书角絮化,絮化面积不大,絮化书叶的数量达到了整册书叶的20%,按照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6.6项,定为三级破损。

例五:14548阙里志 卷五朝鲜刻本,书芯尺寸:32.5cm ×21cm ,国家图书馆藏。

四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的左上书角絮化,存在轻度絮化现象。

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7.2项,定为四级破损。

3第二章 鼠啮鼠啮,顾名思义是由于鼠类的啃食而对古籍造成的损坏。

库房简陋、缺少装具和管理水平低下是古籍得以被鼠类啮食的主要原因。

鼠啮所造成的书籍损毁程度不一,轻度的只是使得古籍四周有一些轻微的缺损,严重的则可以将半部古籍尽数啮食,造成古籍内容的严重缺失。

而且,鼠啮的古籍大多还伴有鼠溺污染。

鼠溺对书叶有很强的侵蚀作用,会使污染的书叶纸张强度降低。

同时鼠溺还会使书叶变色、生霉,如处理不及时就会产生粘连乃至形成书砖,对古籍造成较大的损害。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中规定:只要古籍存在鼠啮现象,即定为四级破损;单张书叶鼠啮面积达到10%以上,且鼠啮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20%以上,定为三级破损;单张书叶鼠啮面积达到20%以上,且鼠啮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以上,定为二级破损;单张书叶鼠啮面积达到30%以上,且鼠啮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60%以上,定为一级破损。

例一:书名不详,收藏地不详。

一级破损。

此书为一部残书。

【定级说明】残存书叶的下半截被悉数啃掉,达到了“(单张书叶)鼠啮面积达到30%以上,且鼠啮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60%以上”的标准,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4.5项,定为一级破损。

例二:15319周易集解卷1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书芯尺寸:29.5cm×17.3cm,国家图书馆藏。

二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右上角从头到尾被鼠啮。

虽然单张书叶鼠啮损坏面积为1/8左右,不到《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中5.5项规定的20%,但因为鼠啮损坏了整册书叶,远超过标准这一项中规定的40%,故定为二级破损。

401205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七至二百五十九元泰定元年刻本,书芯尺寸:34cm×22.5cm,国家图书馆藏。

三级破损。

【定级说明】此书的书背因鼠啮造成严重损坏,虽然单叶破损面积仅在1/15左右,但几乎所有的书叶都被损坏,所以破损程度已经不是四级破损的“轻度鼠啮”,定为三级破损。

例四:家谱,国家图书馆藏,三级破损。

【定级说明】此书的大半部分书口因鼠啮造成严重损坏。

虽然单张书叶破损面积不到10%,但本书几乎所有的书叶都被损坏,综合这两种情况,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定为三级破损。

例五:资治通鉴卷五十五国家图书馆藏。

四级破损。

【定级说明】此书的整个天头部分因鼠啮造成了损坏,单叶破损面积较小,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7.2项,将此册书定为四级破损。

501205文献通考卷十七至十九元泰定元年刻本,书芯尺寸:34cm×22.5cm,国家图书馆藏。

四级破损。

【定级说明】此书下脚靠近书背的部位因鼠啮而造成了破损。

单叶破损面积很小,破损情况不太严重,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7.2项,定为四级破损。

6第三章 虫蛀虫蛀,就是由各种食书害虫对古籍造成的损害。

经虫蛀食过的古籍多表现为在书叶上出现圆形的或者曲线行的蛀洞,有的蛀洞从书的首叶一直贯穿到最后一叶,蛀洞中往往还有虫茧、虫屎、虫卵以及虫的分泌物。

线装和包背装的古籍,由于在书背处有浆糊且这个地方很少被翻动,很容易被虫蛀食。

有的古籍从表面看没有破损或者显得破损程度很轻微,但拆掉线和纸捻以后才发现书背处被虫蛀食的十分严重。

被虫蛀食严重的古籍,蛀洞几乎连成一片,造成了文献内容的严重损坏。

书籍产生虫蛀损坏的主要原因是库房环境没有温湿度控制,书籍的流通、打扫较少,为食书害虫的活动和繁衍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中规定:只要古籍存在虫蛀现象,即定为四级破损;单张书叶虫蛀面积达到20%以上,且虫蛀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30%以上,定为三级破损;单张书叶虫蛀面积达到30%以上,且虫蛀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60%以上,定为二级破损;单张书叶虫蛀面积达到50%以上,且虫蛀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80%以上,定为一级破损。

例一:03710八旗通志初集卷十一清内府抄本,书芯尺寸:34.4cm×21.8cm,国家图书馆藏。

一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从首至尾均被虫蛀食,书叶上遍布圆形的蛀洞,破损非常严重。

据估算,此书叶虫蛀面积超过50%,且几乎所有蛀洞从贯穿了整册书叶,虫蛀书叶达到并超过了整册书叶的80%。

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4.4项,定为一级破损。

例二:法帖,书名及书号不详。

云南大学图书馆藏。

一级破损。

【定级说明】这本法帖的书叶上遍布曲线行的蛀洞,许多蛀洞连成一片,对古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损。

据估算,单叶虫蛀面积达到了50%,且几乎所有蛀洞从上至下贯穿了整册书叶,虫蛀书叶达到并超过了整册书叶的80%。

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4.4项,定为一级破损。

7例三:03710八旗通志初集卷五清内府抄本,书芯尺寸:34.4cm×21.8cm,国家图书馆藏。

二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被虫蛀食,少部分书叶破损非常严重,但大部分书叶的破损程度在30%左右,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5.4项,定为二级破损。

例四:03710八旗通志初集目录上清内府抄本,书芯尺寸:34.4cm×21.8cm,国家图书馆藏。

三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被虫蛀,破损程度与《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6.4项相符,因此,定为三级破损。

例五:法帖。

国家图书馆藏,三级破损。

【定级说明】此法帖的书叶上分布着很多曲线形蛀洞,单张书叶破损面积接近20%,破损程度与《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6.4项相符,因此定为三级破损。

8例六:02716御制数理精蕴下编清内府刻本,书芯尺寸:27.1cm×17.3cm,国家图书馆藏。

四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的叶面上有明显的蛀洞,因为单叶虫蛀面积不到20%,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7.2项,定为四级破损。

例七:03710八旗通志初集卷八清内府抄本,书芯尺寸:34.4cm×21.8cm,国家图书馆藏。

四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护叶和书芯轻度虫蛀,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7.2项,定为四级破损。

例八:9541 何士龙诗集清初抄本,书芯尺寸:24cm×15.2cm,国家图书馆藏。

四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的护叶和书芯有明显的曲线形蛀洞,单张书叶破损程度较小,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7.2项,定为四级破损。

9烬毁是指火对古籍所造成的损坏。

烬毁的书籍,在书叶上往往留有程度不等的火烬痕迹。

由于燃烧时的高温和烟熏,书叶呈现出特殊的颜色,直接被火焚烧的残余部分呈现炭黑色,没有直接焚烧的部分经过高温熏烤也变为焦黄色。

烬毁对古籍的损害很大,不仅造成文献内容的缺失,高温也会引起纸张变色、卷曲,纸张变脆,机械强度大大降低。

由于多数烬毁古籍在灭火时被水浇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很容易产生霉变、变形和粘连。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中规定:只要古籍存在烬毁现象,即定为四级破损;单张书叶烬毁面积达到10%以上,且烬毁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20%以上,定为三级破损;单张书叶烬毁面积达到20%以上,且烬毁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以上,定为二级破损;单张书叶烬毁面积达到30%以上,且烬毁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60%以上,定为一级破损。

例一:书名不详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一级破损。

已修复。

【定级说明】此书的天头及上面的部分文字被悉数烧毁,对书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坏。

单叶破损面积接近1/3,烬毁书叶为整册书叶。

满足“单张书叶烬毁面积达到30%以上,且烬毁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60%以上”的条件。

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的4.5项,定为一级破损。

例二:古今图书集成 清铜活字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三级破损。

【定级说明】这两册书中的一册书背被全部焚毁,另一册的天头全部被焚毁,虽然单张书叶烬毁面积可能不到10%,但因为烬毁书叶占整册书叶的100%,远远超过《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6.5项所规定的20%标准,与《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6.5比较相符,定为三级破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