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理论

合集下载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新版)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新版)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新版)第一章:就业和就业指导1、什么是就业?P82、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

P93、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业的实质是劳动者为谋取生活资料而生产资料结合从事的社会劳动。

P84、心理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性环节。

思想观念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前提。

就业技能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核心部分。

政策法律指导是就业指导的重点。

形势与信息分析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本途径。

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P105、简述就业指导的内容。

P10第二章:就业观念1、什么是就业观念?P312、如何理解职业平等观?P353、如何理解能力观?P394、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P42第三章:就业心理1、简述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P512、简述现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P51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误区?P534、简述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冲突?P535、简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P566、简述树立正确就业心理观的途径?P60第四章:职业与职业道德1、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

P692、什么是职业?P693、职业往往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符号与最主要的特征。

P694、职业构成要素包括职业名称,职业主体,职业客体,职业报酬和职业技术。

P695、职业的特性包括社会性;经济性;稳定性;技能性;规范性;群体性;P696、什么是职业测验?P75,什么是能力倾向及职业能力倾向P757、什么是职业适应性测验P778、什么是职业选择?专业---人匹配理论的内容?P799、霍兰行的职业性向理论把劳动者划分为现实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

P8010、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与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需要。

能力是安身立命的首要条件,也是只要适应性的基本制约因素。

P8211、什么是职业道德?P8312、职业道德即有一种规范又有特殊规范,在职业活动中人们必须把职业责任放在首位。

劳动就业概论

劳动就业概论

上篇就业第一章就业概论就业具有特殊的规律性:1.就业是一种经济现象2.就业具有社会性3.就业既是劳动者个体的微观行为,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第一节就业一、就业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凡在年龄之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算是就业:1.在规定实际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2.有职业而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度假、旷工或气候不良、设备损坏临时停工等原因而暂时没有工作3.自己当雇主或营业,包括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工厂,工作时间相当于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没拿报酬我国的就业者包括: 1.职工;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 3.私营业主; 4.个体户; 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 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7.农村从业人员; 8.其它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二、就业的形式1.按城乡划分的就业形式2.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形式3.按行业划分的就业形式4.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就业形式5.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6.充分就业与不充分就业第二节失业一、失业的概念在我国,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但无职业的劳动者.下岗职工:指在本企业无工作岗位、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和在社会上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三无”人员.二、失业的分类1.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造成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有:A.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B.信息的不完善、不对称性,使求职者与拥有空缺岗位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的产生是A. 劳动力内部的失衡.B. 产生于技术革命C. 产业结构调整D.产品结构调整时期.3.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除夕季节性波动,从而形成季节性失业.4.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5.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6.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三、失业的度量对失业的度量要用失业率的概念.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在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从而反映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的平均周数/52周四、失业的影响1.经济资源浪费和产出减少2.消费需求减少3.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4.大量社会问题产生5.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第三节历史沿革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就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对劳动力的计划配置、统包就业、行政调配、城乡分割.1.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2.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3.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4.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5.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二、对传统就业制度的改革1.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2.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工作3.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第四节就业现状与问题一、中国就业的总体形势就业结构方面,从1980年到1998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重由68.9﹪下降为49.8﹪,第二产业由18.5﹪增长到23.5﹪,第三产业由12.6﹪上升为26.7﹪.二、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3.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4.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6.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第五节改革方向一、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再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自谋职业市场调节就业,指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这的双向选择.政府促进就业,是指政府促进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和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其它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二、就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道路1.确立主体2.更新机制3.建立规则4.宏观调控5.载体建设第二章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第一节影响就业的因素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一、人口人口是供给方面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人口因素从桑方面影响就业,即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1.人口规模和结构人口结构:增长型、老龄型和均衡型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人口迁移对就业产生即时影响,使就业压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发生转移.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中所占的比率.A.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偏高B.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较高,且不受婚姻、生育等的影响C.青年劳动力参与率偏高二、教育培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教育按教学目的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按教学层次分: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员或技术工人类的操作型人才的教育职业培训按目的可分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就业前培训:是为了新成长劳动力提高必要的观念、技能准备,使之能够顺利地实现由就学向就业的身份转变;在职培训是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而进行的培训转岗培训是指劳动这为转换职业或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根本因素.经济发展体系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上.1.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总量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2.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经济发展是不断波动的,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波动的主要原因.失业率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一个判别标准.3.经济结构:A.就业结构的一般变动趋势 B.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空间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 改变就业结构五、经济体制1.经济体制及其类型经济体制是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有机集合,通过在这一体制中活动的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因而是权利结构、运行机制和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经济体制分为:商品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产品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行政计划就业体制).2.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A.在产品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B.在商品经济体制下,权利结构必须是一种产权结构,运行机制必须是市场机制,所有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都是在其所拥有的资源限度以内追求利益最大化.第二节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指通过制定具体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金融政策等,刺激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扩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实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一、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央政府制定的用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第五节)——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第五节)——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五)——第五节就业与失业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稳就业、保就业以及控制失业率。

那么什么是就业?什么是失业?什么是失业率?下面就讲解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理论(一)就业的含义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

就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

劳动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

未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的人,一般可以视为无劳动能力,不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承担劳动给付的义务。

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

(二)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1、总供给概念。

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

所以,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在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部分用于储蓄。

因此,总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蓄的总和。

用公示表达: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十储蓄2、总需求概念。

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消费品的需求是指居民户对各类消费品的支出、住房租金以及其他服务支出的总和。

投资品的需求是指企业用于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用于原材料、半成品和存货增量的支出等。

就业理论

就业理论

1目录一、就业理论 (4)(一)内涵 (4)(二)特征 (4)1.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4)2.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即公民在主观上必须具有求职的愿望。

(4)3.就业必须是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4)4.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4)(三)演变或流派 (5)1.西方就业理论 (5)2.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8)3.中国就业理论综述 (8)二、就业促进政策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 (9)三、国外促进就业政策 (10)(一)健全的法律体系 (10)1.德国的促进就业立法概况 (10)2.日本的促进就业立法概况 (11)(二)全面而有力的财政支持 (12)1.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 (13)2.通过增加就业支出,直接促进就业 (13)四、我国就业促进的情况问题 (15)(一)就业基本状况 (15)(二)我国采取的有关的促进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6)1.促进就业的专业法律相对缺乏 (16)2.部分就业政策较笼统,缺乏细化,可操作性较差 (17)3.失业保障政策和再就业政策缺乏关联性 (17)4.促进就业的经济政策不够健全 (18)5.就业服务体系相关政策不尽合理 (18)6.解决就业歧视及就业不公平现象的公共政策有待完善 (19)五、我国就业促进的政策策略选择 (19)(一)政府对促进就业的对策 (21)1.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社会就业岗位并重。

(21)2.合理调节大学生供给。

(22)3.建立促进和引导就业的调控机制。

(22)4.在促进就业的政策中,高校的力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5.鼓励从业者自主创业 (22)(二)社会对促进就业的对策 (23)1.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良性毕业生供求调节体制 (23)2.通过市场配置高校资源形成高校竞争机制 (23)六、案例与案例分析 (23)2(一)案例 (23)1.女性歧视 (24)2.年龄歧视 (24)3.农民工歧视 (24)4.身份歧视 (25)5.经验歧视 (25)6.公务员录取歧视 (26)7.合同歧视 (26)(二)分析 (27)1.就业歧视的定义 (27)2.中国就业歧视的突出表现 (27)3.我国就业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 (28)4.就业歧视所带来的影响 (29)5.解决就业歧视现象的对策 (30)七、参考文献 (31)3一、就业理论(一)内涵就业从本质上来说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形式,社会生产只有实现了这种结合才能进行,但社会生产未必都采取就业形式,就业是一个历史概念,有其种种具体的规定。

劳动就业概论

劳动就业概论

课程名称:劳动就业概论课程代码:00165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就业概论课程是为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劳动就业概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与就业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培养与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素质与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劳动就业概论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此课程的先期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后续课程为社会保障、人员素质测评、员工培训与开发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职业培训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职业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政策与基本经验;理解职业培训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了解职业培训机构构成、发展历程与工作现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职业培训的基本概念、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及工作任务(重点)1.识记:职业培训的概念、职业培训的特点、就业训练中心的概念、就业训练中心的特点与任务。

2.理解: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及工作任务、培训机构成立的基本条件、技工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技工学校目标任务的基本原则。

3.应用:职业培训机构调整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我国职业培训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次重点)1.识记:我国的职业培训体系。

2.理解:依据职业技能标准职工培训层次的种类。

3.应用:职业改革的基本经验。

(三)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培训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一般)1.识记:职业培训改革的指导思想。

2.理解:职业培训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任务。

3.应用:职业培训改革的政策措施。

第二章就业前培训与职工培训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主要环节与教学内容,以及企业职工培训的改革方向;理解劳动预备制度的概念、实施的背景与意义,就业前培训的意义与作用,我国企业职工培训各阶段的情况、培训的类型与方式以及新时期企业职工培训面临的新形势;了解特殊群体职业培训的特点与相关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

劳动就业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

劳动就业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一、新自由主义理论与劳动就业政策的演变新自由主义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一种政治经济学观念,主张个人自由、市场自由和国家限制作用等。

在这个背景下,劳动就业政策也逐渐出现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趋势。

1.1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观念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自由市场经济、小政府、少税和自主人力资本等。

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新自由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这些经济政策旨在实现市场的有效运作和经济活动的自主决策,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干预和干扰市场。

1.2 新自由主义与劳动就业政策的关系新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为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作,应该减少政府干预和许可证。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提供必要的监管和公共服务,以促进市场的自由与公平竞争。

在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抛弃了原有的工业计划经济模式,采用了更为市场化的经济模式。

这种市场化的方式不仅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很大,而且对劳动就业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3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趋势得益于市场的自由与政府的少干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这种发展趋势也为走向更加市场化的劳动就业政策提供了推动力。

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许多国家都采用了更加市场化的劳动就业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一些问题,如增加了人力资本的不稳定性和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等。

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新自由主义对国家制定劳动就业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数字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2.1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市场自由、资本全球化和国际化等方面。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还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的治理上,如提高劳动生产力、减轻税收之类。

然而,这些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加重了贫困竞争和人力资本的浪费等问题。

2.2 应对措施针对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影响,需要考虑一些应对措施。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这个市场中,就业理论则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原理与机制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理论。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来自于劳动者,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得收入。

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则来自于雇主,他们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和生产活动。

供给和需求双方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交易和协商。

1.1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是由劳动者提供的,他们通过提供劳动力来获取收入和就业机会。

供给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技能需求等。

人口结构是决定劳动力市场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年龄结构合理、就业能力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

此外,教育水平和技能也会影响劳动者的供给能力。

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

1.2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自于雇主,他们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各种任务和生产活动。

需求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等。

经济增长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和服务需求,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还受到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会促使企业增加用工,从而提高就业机会。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用于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就业现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就业理论。

2.1 供求匹配理论供求匹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当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好的匹配时,劳动者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技能和能力的就业机会。

如果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较差,就会出现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为了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劳动者和雇主可以通过提升技能和教育水平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政策来促进供求匹配。

劳动就业概论

劳动就业概论

格致·讲义目录劳动篇 (1)第一章劳动概述 (1)第一节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2)第二节劳动方式与劳动行为 (3)第三节劳动制度与劳动关系 (5)第二章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8)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 (8)第二节向劳动力资源投资 (11)第三节企业劳动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3)第三章劳动力市场 (19)第一节劳动力市场概述 (19)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理论与运作 (24)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31)第四节劳动力市场歧视 (36)第四章劳动者收入分配 (39)第一节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39)第二节劳动工资 (42)第三节收入分配差别 (51)就业篇 (53)第五章就业概述 (53)第一节就业的定义和特征 (53)第二节影响就业的因素 (54)第三节就业结构 (56)第四节就业制度 (57)第六章就业政策 (59)第一节就业政策的一般构成 (59)第二节主要西方国家的就业政策 (62)第三节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65)《劳动就业概论》第七章失业 (68)第一节失业概述 (68)第二节失业的衡量 (72)第三节我国的失业问题 (74)择业篇 (76)第八章职业基础理论 (76)第一节职业概述 (76)第二节职业选择 (79)第三节职业地位和声望 (82)第四节职业生涯 (83)第五节大学生就业指导 (84)第九章求职准备 (85)第一节撰写简历 (85)第二节准备求职信 (89)第三节收集就业信息 (90)第十章求职面试 (94)第一节面试的含义、目的及基本范式 (94)第二节面试的问题 (97)第三节面试的特点和语言技巧运用 (98)第四节面试的准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99)第十一章竞争与择优 (101)第一节公务员考试 (101)第二节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103)第三节知识女性的就业 (104)创业篇 (105)第十二章高技术对工作的影响 (105)第一节高技术是什么 (105)第二节高技术与职业结构变革 (106)第三节就业结构变革的测度 (107)第四节重新思考工作 (108)第十三章未来工作展望 (109)第一节网络发展负职业的影响 (109)第二节 WTO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111)第三节大学生与“知本家” (113)教材框架图格致·讲义劳动篇第一章劳动概述《劳动就业概论》第一节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1.劳动的含义【010101】马克思对劳动含义的描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的、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第十章 劳动就业

第十章 劳动就业

劳动经济学
4
10.1 劳动就业概述
就业
达到一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
(劳动权利能力、劳动行为能力)
从事社会劳动而非家务劳动
(得到社会承认,合法)
从事的劳动有收入或报酬
(非公益劳动或义务劳动)
劳动经济学
5
10.1 劳动就业概述
2)就业者
就业者——就业活动的主体
在有关劳动法规规定年龄之内,符合下列情况:
劳动经济学 Labor Economics
第10章 劳动就业
第10章 劳动就业
市场经济:
就业 充分就业
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条件 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关系到一国社会经济稳定
劳动经济学
2
10.1 劳动就业及其性质
10.1.1 就业与就业者
1)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
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美国:劳动者在一个星期内干1个小时以上的
有报酬的工作,或者在一个星期内干15个小时 以上无报酬的工作。
劳动经济学
3
10.1 劳动就业概述
10.1.1 就业与就业者
就业(employment)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 劳动者,进入或已经参加某种合法的社会 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的经济活动。
10.2.2 凯恩斯就业理论
✓ 社会就业总量与总需求价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社会就业总量与总供给价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价格源自S E PD劳动经济学
D S
0
L
17
Q
L就业量
10.2 就业理论
10.2.2 凯恩斯就业理论
✓ 放弃传统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 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

就业理论

就业理论

(一)失业的种类
• 第一,磨擦性失业 • 第二,自愿失业 • 第三,非自愿失业
(二)有效需求原理
• 1. 含义 • 2. 就业量与有效需求的关系 • 3. 内容
1. 含义
• 第一、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 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 总供给价格是指全体厂商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 进行生产时所要求得到的产品总量的最低限度 卖价。
– 第一,其他厂商支付的工资 , – 第二,失业率,
(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 1971年多林格和皮奥里发表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人 力政策》建立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远非 是竞争和统一的,它被分割成为两大块,即主要劳动 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每一块在劳动力配置和工 资决定方面都有其特点,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 有如下特征,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 有保障,权利平等等,工作制度和行政管理上有适当 的程度和规则,并有较多的晋升机会,次要市场的工 作则往往有工资低、条件差,就业变化大。要求苛刻, 晋升机会小等特点。
求价格,N代表就业量)。
• 当D>Z时,雇主会增雇工人,反之则为减少工 人的雇佣量。
3. 内容
• 有效需求原理有三个重要的内容: • ⑴就业量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
所造成的。
• ⑵就业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从而个人收入增加, 消费量也将因此增加,但消费增加比不上收入的增加, 从而使消费与收入之间产生缺口,这一缺口造成消费 需求不足。
• 一、古典就业理论 • 二、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 三、后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一、古典就业理论
• (一)萨伊定律
• (二)工资与就业 • 第一,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 第二,工资的效用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

劳动就业概论

劳动就业概论

一、劳动概述P4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P5劳动的特征:1劳动的人类专属性2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3劳动的创造性P9劳动方式:劳动方式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也是劳动过程的主体(劳动者)和客体(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

首先,劳动方式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对象。

其次,劳动方式与劳动资料(工具)的属性相关。

再次,劳动方式是劳动过程中所有当事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P11几种主要的劳动行为:1劳动分工2劳动协作3劳动竞争P14影响劳动行为的社会因素:1社会传统文化因素2社会经济环境因素3社会政治环境因素4社会大众心理氛围5社会人际关系二、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P24劳动力的特征:1自然性特征2潜在性特征3可教化性特征4开发的双重性特征P30 劳动力资源的特征:1生物性2重复性3时效性4能动性5社会性6继承性7智力性P33教育投资的内容:1国民教育投资2在职教育投资3职业技术教育投资4终身教育投资P35劳动力资源投资的特点:1投资超前、效益滞后2投资的产出特殊3投资的表现形式特殊4阶段性和连续性P39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径:1教育开发2使用开发3管理开发4政策开发三、劳动力市场P65劳动力市场的五个要素:1自由劳动者2使用劳动力的部门与雇主3供求关系4交换方式与规则5劳动力价格P73劳动力市场经典理论:1、新古典学派:源自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19世纪早期经济学家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奠基人。

新古典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要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新古典学派经常从可检验的一半假设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给出某些理论上的预测。

2、制度学派:代表人物是维伯伦、科芒斯、密特赛尔3、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相比,其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要素方面的作用②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资缺乏弹性,失业是一种长期、普遍的现象,劳动力的流动存在着障碍,信息的传播极不均匀③非常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文化、习俗等因素在工资决定过程中的作用④在方法上,制度学派乐于使用案例研究,乐于运用归纳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揭开劳动力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

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识记与领会

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识记与领会

00165 劳动就业概论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劳动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A、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1、识记:(1)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2)劳动的特征:1劳动的人类专属性 2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 3劳动的创造性(3)劳动的分类:1)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经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4)技术性劳动与非技术性劳动 (劳动在技术上的复杂程度不同)2、领会:(1)劳动含义的四个方面的分析:1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2是人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3一开始就是社会活动4人的劳动具有双重效果。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3)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区分:(4)其它分类标准:必要和剩余、生产性和劳务性、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死人和社会等。

B、劳动方式与劳动行为1、识记:(1)劳动方式的含义: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也是劳动过程的主体(劳动者)和客体(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

(2)主要的劳动行为:1劳动分工 2劳动协作 3劳动竞争(3)影响劳动行为的社会因素:1社会传统文化因素 2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3社会政治环境因素 4社会大众心理氛围 5社会人际关系2、领会:(1)不同劳动方式产生不同劳动结果的原因:1劳动方式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对象2劳动方式与劳动资料的属性相关3劳动方式是劳动过程中所有当事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2)劳动分工的三种分工形式:1.按工艺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2.按对象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3.按劳动者技术水平高低原则进行分工(3)劳动协作的不同类型:1根据劳动者的主观愿望,分为自愿协作和非自愿协作2根据劳动协作所发生的空间,可分为直接协作和间接协作3根据协作行为的组织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协作和非组织协作。

(4)劳动竞争的不同种类:1一方的成功寄托在另一方不成功的基础上2两败俱伤3双赢。

劳动就业基本知识

劳动就业基本知识

劳动就业基本知识劳动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了解劳动就业的基本知识,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劳动就业的定义、劳动就业的重要性、劳动就业的形式以及劳动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劳动就业的定义劳动就业是指人们通过参与社会劳动,获得相应的工作机会并从中获取报酬的过程。

劳动就业不仅是个人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劳动就业过程中,个人通过提供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报酬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二、劳动就业的重要性劳动就业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个人来说,劳动就业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努力工作,个人能够获得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同时,劳动就业还能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于社会来说,劳动就业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

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和谐与凝聚力。

此外,劳动就业还能为国家经济增添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三、劳动就业的形式劳动就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全职就业、兼职就业、自主创业等。

全职就业是指个人以全日制工作的方式参与社会劳动,从事稳定的工作,获得固定的报酬。

兼职就业是指个人在正式工作之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以获取额外的收入。

自主创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独立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四、劳动就业的影响因素劳动就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能力、学历背景、经验和技能等。

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学历背景是衡量个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高学历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经验和技能是个人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和提升至关重要。

社会经济环境、政策法规以及行业需求等也是影响劳动就业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劳动市场供求关系较为平衡,劳动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在经济低迷时期,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紧张,劳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就业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就业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就业观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论总结的学说,它包括了众多重要的基本原理。

其中,劳动与就业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就业观进行复习和探讨。

一、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观点体现了其对劳动的重视以及对社会劳动价值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在生产中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对社会自身进行改造的重要方式。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没有劳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的理解与传统社会观点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应当是自由而创造性的,而不是受压迫和剥削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卖出自己的劳动力,从而被剥削,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劳动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劳动者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并从劳动中获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二、就业观马克思主义对就业问题的思考是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性和不平等性的批判紧密联系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雇佣工人,通过剥削劳动力来获取利润。

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劳动者容易受到失业和贫困的威胁。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旨在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拥有生产资料,劳动力不再被剥削和压迫,劳动者享有充分就业和合理收入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公有制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以为每个劳动者提供稳定和体面的工作。

三、劳动与就业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就业观既有理论上的意义,也有实践上的意义。

首先,劳动与就业观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劳动和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其次,劳动与就业观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劳动实践,发挥个人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劳动与就业观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和全人类共同幸福的目标。

试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

试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

试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在其著作《通论》中对就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市场对于投资数量的下降,而政府作为调节市场的力量,应在此时候出现,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活动的稳定发展和就业的提高。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他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的驱动力是需求,而且需求是由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三部门组成。

当投资数量下降后,将会导致消费减少,政府支出也将受到影响,进而形成需求不足的局面,出现大规模的空闲生产力和失业的现象。

第二,他强调了国家干预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完全自我调节,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增加社会总需求量,刺激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造。

通过财政政策的调节,政府可以增加社会投资和消费,增加有效需求,实现经济平衡和发展。

第三,他强调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凯恩斯认为,劳动力的流动性将有助于减轻失业和生产空余的压力,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劳动力从低效的产业向高效的产业转移,促进职业技能的普及和提高,提高劳动力就业率和生产效率,实现全面的经济发展。

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重视有效需求的作用,加强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干预,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鼓励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的增加,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目标的双重鼓励。

第二,要强调就业的优先地位,通过建立适当的就业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流动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环境,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与经济环境。

第三,要关注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只有通过了解和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对经济学本身的质疑和重新思考。

劳动就业理论与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研究

劳动就业理论与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研究
民的就业 压力 也 随之增 大 。 .

界定 ; 第 二层次 , 将劳动年龄人 口划分为劳动力人 口和不在劳动力人 口; 第 三层次 , 从劳动力人 口中 区分出就业人 口和失业人 口。 劳动力人 口等于劳动年龄人 口减去不在 劳动 力人 口; 劳动参 与率为劳动力人 口与劳动年龄人 口
优 点 是 通 过 一 次 调 查 可 以取 得 全 部 有 关 劳 动 力 的

2 0 0 8 年 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许 多国家 就业 形 势严 峻 , 稳定 和 扩 大就 业 成 为这 些 国家 面 临
的最大挑战。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和相对稳定的就业
状况 ,对解决全球就业问题做出了极其 重要 的贡 献 。据相关 数据 统计 , 从1 9 7 8 年 到2 0 l 1 年, 我 国创 造
了3 . 8 2 亿个就业 岗位 , 其中创造非农就业 岗位2 2 3 7 7
万人 。
( 二) 我 国就业 形势 十分严 峻 1 . 基 本数 据
整套数据 , 便 于数据 的衔接使用 , 但其关键是要
有完整的抽样框和业务熟练 、 责任心强的调查员队 伍。
二、 失业 的形 式
( 一) 周 期性 失业

失业 的界 定 与计 量
( 一) 失业 的界 定
失业人员必须具备 的条件 :在法定 劳动年龄 内; 有 劳动能力 ; 没有 工作且愿 意工 作而未能就业 的人 员 。 1 9 9 4 年原国家劳动部对失业进行的界定是 : 城
镇 范围 ; 统 计 口径 , “ 城镇失业人员” 指 有 非农 业 户 口, 在 一定 的劳 动年 龄 内( 1 6 岁 以上 及 男 5 0 岁 以下 、
劳动就业理 论与当前我 国就业 问题研究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与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与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
国际合作的经验: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劳动就业问题。
6
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研究展望
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
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为我国劳动就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结合我国实际,创新劳动就业理论,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我国劳动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我国劳动就业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添加文档副标题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 论与我国的劳动就业
汇报人:
问题
目录
01 马 克 思 的 劳 动 就 业 理 论 02 我 国 的 劳 动 就 业 问 题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
03 与 我 国 劳 动 就 业 问 题 的
关系
05
国际劳动就业问题及其 解决经验
04
我国劳动就业政策与实 践
06
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展望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为 我国劳动就业问题提供了 理论基础
我国劳动就业问题需要结 合实际国情进行创新和发 展
理论创新与发展有助于解 决我国劳动就业问题
理论创新与发展是推动我 国劳动就业问题解决的重 要动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强调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 我国劳动就业问题:就业压力增大,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就业结构不合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路径选择: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劳动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我国劳动就业政策与实践
我国劳动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改革开放前: 计划经济体 制下的劳动
就业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奖。 一年后,他考取伊顿公学,并于1899和1900年连续
两次获数学大奖。他以数学,历史和英语三项第一的成绩毕 业。1902年,他成功考取剑桥国王学院(剑桥大学)的奖学 金。
到大学四年级,师从马歇尔和庇古。1906-1908年在英国
财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经 济学讲师,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 《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 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 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
附:萨伊法则假定条件下的古典总供给曲线 (1)定义:
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
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2)假定 ①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 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都是由实际工资水 平决定的 ③决定实际工资的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都具有灵活变动的性 质,能迅速自行调生背景:
20年代经济的慢性萧条是凯恩斯就业理论萌芽的土壤,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则为催生凯恩斯经济学 提供了大气候。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于1929年10月23 日首先由纽约股票价格大跌开始爆发,然后波及美国
各经济领域。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渠道,英国
很快受到影响,也陷入危机。
业保险、养老保险、福利),加强工会力量,尽量消除劳资 纠纷。
凯恩斯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7岁进入波斯学
校,2年后进入圣菲斯学院的预科班。几年以后他的天才渐渐
显露,于1894年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第一个
①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的情况,社会总需求水
平的不足必然使劳动力市场不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
状态,而是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②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在短期内不具备灵活性的特
征,而是具有刚性
(2)图形 (反L型) ①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英]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为标志,宏观经济学体系得以
完整建立。
3、主要研究内容:三大定律
一是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规律。 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三是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规律。
附: 凯恩斯的极端总供给曲线
(1)前提
从1930年第一季度起,工业生产指数和出口贸易指数都显
著下降,失业人数激增,1932年第三季度,失业人数高达 300万人,失业率高达23%。这次大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倒退到1903-1909年的水平,而且扩展到金融市 场和资本市场,囊括地区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所 空前。凯恩斯在苦苦思索和研究过程中,实践和理论都给 了其极大的启示。
第一节 就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1、背景: (1)萨伊: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首次 提出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他认为商品买卖的实质是商 品交换。在以一种商品交换货币,又用货币交换另一种商
品的过程中,货币只起到流通手段的作用。商品的出售者
同时也是商品的购买者。商品(包括劳务)的供求在总体 上是平衡的,不会出现供不应求或生产过剩的问题。
工资处于充分就业应有
的水平
(5)政策含义 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 通货膨胀。 IS右移-AD右移-P不变条件 下,对产品需求上升-无法
得到劳动力以扩大产出-产
出供给无法适应增加的需 求-提高工资和生产成本物价上涨-货币存量减少支出减少-AD向上推进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从理论方面上看,颠覆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观点。 一是否认萨伊定律。 二是否定古典的利率、投资与储蓄理论。 三是否定古典宏观经济的就业理论。 提出总供给=总需求
的观点
四是否定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提出政府干预主张
2、特征:经济学的分析由个体转向总量,套国家干预经济进 行需求管理的提出。
(2)产生背景: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战争时期。
当时物价急剧上升,货币烫手,公众不愿保留货 币,一有钱就赶快购买商品。 2、主要观点:
3、对充分就业的解释
(1)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 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自愿失业:求职性失业,劳动者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去
寻找更理想的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从实践看,主要是罗斯福的“新政”计划对凯恩斯形成“就
业通论”起了先导、促进、借鉴和印证的作用。
农业政策:缩小种植面积,减少农产品过剩,由国家拨款支
持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保护土壤肥力等。
工商业政策:采取工商业自行调整的政策,减少生产过剩,
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提高物价
劳工政策:以工代赈,减少失业,加大社会保险的实施(失
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有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
(2)解析: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没有一个人失业,
而是仍有失业,此时的失业为自然失业,或者说在 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为自然失业。
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
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允许自然失业存在 空缺职位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
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
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
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 荣之父”等美称。
(3)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会迅速得到
调整,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常常出清(即供需相等) —— 劳动力市场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
古典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距离等于充分就业产量
yf的垂直线——表明总供给量不会随价格变动而变动。
(4)图形 短期:W与P能够迅速 调整 长期:有充分时间进行 W与P的调整,使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