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Laboratory of Biochemical Genetics,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H.
―such that when (conventional antibiotics) fail, here’s something that has a chance of working. But it’s not going to be a panacea‖ - Joshua Lederberg, Sackler Foundation Scholar at The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3)免疫性
溶源性细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 的同源噬菌体不敏感,外来的同源噬菌体不能 增殖,也不导致溶源性细菌裂解。
溶源性细菌的基本特性
(4)溶源转变
少数溶源性细菌,由于整合了温和噬菌 体基因组,因而产生了除免疫性以外新的 表型性状的现象。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 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 (Lysogenic or phage conversion) 白喉棒杆菌
Roger, W. H.(2003) Bacteriophage genomics,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6:506-511
二、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通过复制而繁殖:病毒感染敏
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 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 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 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 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replication)。
一步生长曲线
病毒增殖的2个特征性数据:潜伏期与 裂解量
潜伏期与裂解量
潜伏期:从噬菌体吸附于细胞到释放出新噬 菌体的最短时期。
为何有潜伏期?
裂解量: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 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稳定期受染细胞所释放 的全部子代病毒数目除以潜伏期受染细胞的数 目,即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 之比。
Rockefeller University
噬菌体感染对原核细胞的影响
(1)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的合成
(2)宿主细胞限制系统的改变
(1)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的合成
产生关闭蛋白(turn-off protein)
抑制宿主DNA的合成
抑制宿主基因的转录 抑制宿主蛋白质的合成
(2)宿主细胞限制系统的改变
6、烈性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Ellis and Delbruck, 1939, T2噬菌体
(2)噬菌体与细胞受体之间之间不可逆的结 合,其后,宿主细胞壁被水解以便噬菌体注 入核酸。 影响因素: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结 合受pH、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的影响。
噬菌体吸附时间不同,T4吸附很迅速,而 λ则需要几分钟。
2、侵入与脱壳
侵入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 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
二元培养物法
噬菌体的纯化
纯化噬菌体的要求
保持其感染性 均一性
纯化噬菌体的方法
单斑纯化—负菌落
3、噬菌体滴度的测定
(1)噬菌体的物理颗粒计数
(2)噬菌体的感染性测定
(1)噬菌体的物理颗粒计数
ELISA:
A
A
p3决定感染性,p8是主要的外壳蛋白, 抗体的靶标
( 2 )病毒感染性的测定
双层琼脂法测定噬菌 体的效价(plaque forming unit,pfu)
为何是一步生长?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在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后,将噬 菌体基因组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或以质粒形 式存在细胞内)。
原噬菌体 :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上或以质粒形式 存在于细菌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随宿主DNA复制而同步复制,随宿主细胞分 裂而传递到两个子细胞中。 宿主细胞则可正常生长繁殖。 以上过程称为“溶源周期”。溶源性是 指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产生的上述特 性。
(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 未吸附的噬菌体); (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 用和防止新释放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
(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 价(对噬菌体含量进行计数);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 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四、噬菌体的应用
重组DNA载体 酶:
T4 DNA ligase、T7 RNA polymerase
为动物病毒的研究提供借鉴
细菌的鉴定 – 噬菌体分型
Staphylococcus
噬菌体展示
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应用
“I strongly believe phage could become an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tool‖ - Carl Merril, Chief of
Bacteriophages
20世纪40年代首次通过电镜观察到
噬菌体的特性
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 没有个体生长,也不进行二分分裂,利用部 分或全部宿主的大分子合成及产能系统来复 制自身的专性寄生物,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 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噬菌体属于一种独特生物类群。在宿主细 胞外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是一种感染性颗 粒;在宿主细胞内才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
含有温和噬菌体的 DNA 而又找不到形 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叫溶 源性细菌。
但在一定条件下,噬菌体可进行复制, 产生并释放子代噬菌体,进入“裂解周 期”。
溶源周期和裂解周期
溶源性细菌的基本特性
(1)自发裂解 在自然情况下,溶源性细 菌可发生低频裂解,一般仅有10-2~10 -5个细胞发生自发裂解。可用于检测溶 源性细菌 (2)诱导裂解 溶源性细菌在理化因子 (如紫外线、氮芥等)的作用下,可发 生较高频裂解。
(1)噬菌体的形态结构
(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
Leabharlann Baidu
(1)噬菌体的形态结构
(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
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
蛋白质外壳 囊膜(φ 6)
特殊的侵入方式
外壳蛋白的功能
构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保护核酸;
感染的特异性; 表面抗原。
噬菌体的蛋白质
(1)结构蛋白:构成一个形态成熟、有 感染力的病毒颗粒所必须;
宿主细胞 复愈。
噬菌体的构造
病毒粒子的构造可分为两类: ①无包膜病毒粒子:基本构造是核衣壳,由 核心和衣壳构成。 核心:由核酸组成,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 衣壳:由蛋白质组成,包围在核心的周围。
②有包膜病毒粒子:在核衣壳外还包着一 层包膜,它是一层脂蛋白膜。
病毒的结构示意图
噬菌体的分类依据
核酸种类,形态,宿主范围,免疫学
晚期转录:病毒核酸开始复制或复制后的 转录。所转录的基因为晚期基因,涉及毒 粒的结构蛋白。
4、噬菌体的装配
在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新合成的病 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组成子代病毒粒 子的过程,称为装配。
噬菌体的装配
无尾丝的尾部装配; 头部的装配;
尾部与头部自发结合;
尾丝与上述结构结合。
T4噬菌体的装配—自 组装
(5)复愈性
溶源性细胞有时消失了其中的原噬菌体, 变成非溶源性细胞,这时即不发生自发裂解 也不发生诱发裂解。在溶源性细菌的繁殖中, 可能有10-5个细菌丧失其原噬菌体,而恢复 成为原来的非溶源性细菌。
三、噬菌体研究方法
1、噬菌体粒子的性质
2、噬菌体的培养与纯化
3、噬菌体滴度的测定
1、噬菌体粒子的性质
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的定义
烈性噬菌体是指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 附、侵入、增殖、装配、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 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进入菌体后就 改变宿主的性质,使之成为制造噬菌体的工厂 大量产生新的噬菌体,最后导致菌体烈解死亡。 温和噬菌体是指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 噬菌体的 DNA 一般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 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 DNA 的复制而 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 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第七章:细菌病毒—噬菌体
一、噬菌体的发现、特性、构造和分 类依据 二、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
三、噬菌体研究方法
四、噬菌体的应用
一、噬菌体的发现
F W Twort(英国人,1915年)
葡萄球菌的透明斑
F d’Herelle(1917年)
痢疾杆菌的新鲜液体培养物能被加入的某种 污水的无细菌滤液所溶解
噬菌体的数目多于细菌的数目;在相当多的 水生细菌中感染了噬菌体。
噬菌体“shaped the evolution of bacteria”
古生菌
噬菌体与细菌
在已测序的115个原核微生物的基因组中,发现 了190个原噬菌体(占基因组的10—20%) 基因水平转移的重要载体。
噬菌体与致病菌
噬菌体的特性
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一种噬菌体粒子中只含有一种核酸, DNA或者RNA;
病毒粒子(virion)是指成熟、结构完 整、具有侵染性的病毒颗粒。
噬菌体与细菌
噬菌体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环境中,控制 细菌的增殖。
数量: 1031 存在于自然界 ;
多样性: 5000基因型/200 升海水 1000000基因型/kg海底沉积物 窄谱, 噬菌体与细菌之间的比例可高达100
致病菌中原噬菌体编码毒力因子,并构 成了基因多样性的主要差异,在细菌致病 性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E. coli K12与O157
1M
O157的基因组中的两个类lambda原 噬菌体编码志贺类的毒素,是其主要的 毒力因子。
噬菌体进入宿主细胞后的命运
慢性感染; 裂解宿主 细胞; 溶源途径;
烈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
吸附 侵入 早期转录 DNA复制 晚期转录 装配 释放
1、噬菌体增殖的第一步—吸附
病毒吸附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 发生特异性结合。 (1)噬菌体吸附蛋白
无包膜病毒:在病毒粒子的衣壳上,是衣 壳的组成部分,如T偶数噬菌体的尾丝蛋白。 有包膜病毒:是包膜蛋白。
(2)宿主细胞受体
头部DNA通过尾管注入到细胞中。衣壳则留 在胞外;病毒侵入宿主后,结构不再保持完整。 T-偶数噬菌体脱壳与侵入是一起发生的。
有囊膜的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脱壳。
3、病毒大分子的合成
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的时序性
早期转录:病毒核酸复制以前的转录。所 转录的基因为早期基因,涉及病毒核酸的 复制,调节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以及改变 或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
参考文献
Casjens S.(2003) Prophages and bacterial genomics: what have we learned so far, Molecular Microbiology, 49:277-300 Canchaya, C. et al(2004) The impact of prophage on bacterial chromosomes, Molecular Microbiology, 53:9-18
壳体蛋白与存在于噬菌体颗粒中的酶
(2)非结构蛋白:复制过程中所产生并 具有一定功能,但不存在于噬菌体颗粒 中的蛋白质,如调节蛋白和复制酶。
噬菌体复制过程中产生的酶
按功能划分:
参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
参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病毒大 分子的合成(如T7 RNA聚合酶)
2、噬菌体的培养
噬菌体的培养:
在宿主细胞表面,存在着某些可被病 毒吸附蛋白所识别,并与之特异性结合 的正常生理功能物质。
噬菌体的细胞受体:T3、T4和T7等的受体是 E.coli脂多糖,T2和T6的受体是E.coli脂蛋白 。
制备噬菌体为什么要用对数生长期 的细菌?
受体结构正常; 噬菌体产量高。
吸附步骤
(1)噬菌体与细胞受体之间的识别,最初的 接触,可逆;
5、噬菌体的释放
(1)丝状噬菌体的释放
丝状噬菌体则以分泌方式从受染细胞 释放出来,它不裂解和杀死宿主细胞, 不妨碍细胞分裂,但宿主细胞生长速度 却大大降低。
(2)烈性噬菌体的释放
烈性噬菌体以裂解细胞方式被释放 至胞外。
细胞壁水解酶: holin蛋白—疏水性的跨膜蛋白,缺少 信号肽的裂解酶可通过细胞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