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合集下载

李商隐诗词对宋诗的影响

李商隐诗词对宋诗的影响

李商隐诗词对宋诗的影响李商隐诗词对宋诗的影响晚唐的杰出诗人李商隐,因其诗歌独特的风格特征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两宋诗歌的广泛接受学习。

在中国文学史的大家行列中,李商隐无疑是比较特殊的一位,这不仅是指凡杰出作家都具有的独特艺术内容、形式、风貌与个性,而且是指蕴藏在这些形式背后更加深刻的内涵。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李商隐的诗歌对王安石诗风的影响王安石于唐代诗人中最尊崇杜甫,并且他坚信“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因而他的这一评论实际上也是对李商隐诗的推崇。

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的早期作品往往“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

”有时不免浅露,到晚年转学唐诗,“博观而取约……始尽深婉不迫之趣。

”前期与后期风格的明显改变,想必与其推崇杜甫、激赏义山学杜的诗作是分不开的。

就整体而言,王安石的诗以意胜,重议论,风格峻直明快,与李商隐的诗以情胜,重含蓄,风格朦胧缥缈很不相同,很难将他们的诗歌创作放在一起比较,考察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王安石既推崇杜甫,又激赏义山学杜的诗作,但他自己的诗中承商隐学杜一脉的作品却不多见。

王安石真正受到李商隐影响的是他的咏史七绝。

顾嗣立《寒厅诗话》云:‘深得玉�生笔意’”。

王安石的七绝措辞委婉,以有限之言寄托无限之情思,这正符合李商隐七绝诗的特色,清代叶燮《原诗》中称:“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百代无其匹也。

” 下面对比一下李商隐的七绝《贾生》与王安石的同题七绝《贾生》: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天问鬼神。

王安石《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两首绝句都是借贾谊召对宣室之事,寄托自身感慨的典型。

李商隐此诗透过宣室夜召,君王前席垂问的表象,深刻地揭示了在这一表象掩盖下仁人志士被视同巫祝,怀才不遇的实质,讽刺君主弃贤才而信鬼神的腐朽面目。

李商隐诗《贾生》赏析

李商隐诗《贾生》赏析

李商隐诗《贾生》赏析李商隐诗《贾生》赏析《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古诗鉴赏0113 0940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安石《贾生》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

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

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

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

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①汉文帝召他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后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

李商隐的《贾生》,写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召见他的事:“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音‘xi’,今写作‘禧’,幸福之意,‘方受厘’,指刚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

——笔者注),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③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

“宣室”,指汉未央殿前正屋;“逐臣”,指贾谊;“无伦”,意为无比。

这两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

“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

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

“可怜”,意同可惜;“虚”,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对方讲话,听者听得入神,便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动身子,靠近对方。

《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

《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

《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

王安石《贾生》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王安石《贾生》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贾生王安石(宋代)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译文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注释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

薄:轻视,亏待。

班固谓:“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汉书·贾谊传》)爵位:官爵和职位。

废:弃置,废弃。

何啻(chì):何止。

啻:仅,止。

公卿:达官贵人。

创作背景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颁行新法。

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由于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迫辞去了宰相职务。

但他制定的新法由于宋神宗的支持还在推行,这首七绝《贾生》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赏析此诗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径庭。

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

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

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

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

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

贾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贾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贾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贾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贾生宋代: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译文: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注释: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jiǎ)生。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

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

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史记》、《汉书》有传。

略:大致,差不多。

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

薄:轻视,亏待。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chì)万公卿。

爵位:官爵和职位。

废:弃置,废弃。

何啻:何止。

啻:仅,止。

公卿:达官贵人。

赏析:此诗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径庭。

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

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

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

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

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

《贾生》:自古怀才多不遇,义山遗恨叹贾谊

《贾生》:自古怀才多不遇,义山遗恨叹贾谊

《贾生》:自古怀才多不遇,义山遗恨叹贾谊中国人喜欢念旧,但是念旧的方式不太相同。

怀古咏史,就是古代文人念旧的一大方式,借历史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忠君爱国之志、或叹壮志难酬的胸臆、或感慨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在文学上,“怀古”和“咏史”略有不同,这里我们不去细究。

但是你一定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有的诗词时空观宏大,道尽人世无常、朝代兴衰,比方说苏轼看到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于是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还有诗词,从小处着笔、就事论事,诗人会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荣辱给出自己的判断,用来比拟自身处境,或针砭时弊、讽喻政治。

比方说,杜甫途径武侯祠,感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于是潸然泪下,整首诗句句围绕丞相,但英雄相惜之情不言而喻。

不会有人凭空咏史,不过是借咏史而感今,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这是古往今来最让中国知识分子痛苦的事。

人的才华,就像火焰,只要被点燃,就一定忍不住能量膨胀出来,直至油尽灯枯。

一旦受到阻挠就辗转反侧。

有史以来,人们对才华和机遇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被埋没的才华往往自身还不够亮;而另一种则认为,才华和机遇并非必然相关,就像千里马和伯乐一样,如果上有昏君下有奸臣,那么很多走正道的有才之士就会走投无路。

黑暗世道中的怀才不遇,固然可悲。

但更可悲的是这一种:明明身处太平盛世,皇帝圣明贤德,自身才华横溢却依然不被重用。

你不能去怪皇帝,也不能去怪那个时代,你的任何抱怨都会招来身边人的嘲讽,嘲讽你骄傲自大,嘲讽世上的机会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就你怀才不遇呢?倘若,真的如此,那么盛世下怀才不遇的文人骚客将没有宣泄的出口,幸或不幸,只能平躺任嘲。

在汉朝时,这类才子就找到了一位同伴,他叫贾谊,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才子。

因才能过于突出,22岁,仅仅从政一年的他,就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过秦论》,详尽分析了秦朝统一中国及灭亡的原因,开创了古文中史论的先河。

贾谊文采过人,政见犀利,可以说年轻有为,堪称旷世栋梁。

【课外阅读】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的比较

【课外阅读】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的比较

【课外阅读】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的比较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安石《贾生》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

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

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

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

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汉文帝召他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后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

李商隐的《贾生》,写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召见他的事:“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音‘xi’,今写作‘禧’,幸福之意,‘方受厘’,指刚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

——笔者注),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

“宣室”,指汉未央殿前正屋;“逐臣”,指贾谊;“无伦”,意为无比。

这两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

“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

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

“可怜”,意同可惜;“虚”,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对方讲话,听者听得入神,便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动身子,靠近对方。

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前席”相对,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

《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

关于《贾生》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诗简介《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翻译/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赏析/鉴赏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

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贾生》赏析李商隐《贾生》赏析七绝·贾生作者: 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贾生作者:王安石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万公卿.【注释】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贬之臣。

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

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译文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

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只不过是鬼鬼神神!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

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

擅文,尤工诗,为晚唐大家。

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并称“温李”。

李商隐《贾生》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贾生 王安石创作七言绝句

贾生 王安石创作七言绝句

贾生王安石创作七言绝句
贾生王安石创作七言绝句如下:
《贾生》
王安石【北宋】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径庭。

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

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

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创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颁行新法。

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由于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迫辞去了宰相职务。

但他制定的新法由于宋神宗的支持还在推行,这首七绝《贾生》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古诗词鉴赏 唐代诗人李商隐 贾生 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 唐代诗人李商隐 贾生 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李商隐贾生诗赏析唐代诗人李商隐贾生诗赏析贾生才调更无伦,周生如旧月,汉帝似春云。

原标题:李商隐贾生诗鉴赏?李商隐贾生诗鉴赏!唐代诗人李商隐贾生诗赏析一百多年来,贾生之命运引起过许多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和热烈的歌咏。

其中最著名的有两首诗,一首是杜牧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另一首就是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两首诗各有侧重,李诗强调贾生在政治上无可奈何的处境,杜诗则着力刻画他一腔忠心,得不到重用的悲凉心情。

尽管二人的角度不同,而且表现方法也有差异,但同样都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都反映了诗人对贾生的遭遇深为惋惜的感情。

贾生才调更无伦,周生如旧月,汉帝似春云。

原标题:李商隐贾生诗鉴赏?李商隐贾生诗鉴赏!唐代诗人李商隐贾生诗赏析一百多年来,贾生之命运引起过许多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和热烈的歌咏。

其中最著名的有两首诗,一首是杜牧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另一首就是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两首诗各有侧重,李诗强调贾生在政治上无可奈何的处境,杜诗则着力刻画他一腔忠心,得不到重用的悲凉心情。

尽管二人的角度不同,而且表现方法也有差异,但同样都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都反映了诗人对贾生的遭遇深为惋惜的感情。

贾生才调更无伦,周生如旧月,汉帝似春云。

《咏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从全诗来看,这是一首叙事诗,前四句描写贾生善诗、遭遇不好,后四句写出他那些被排挤和压抑的痛苦的遭遇,真实感人。

这首诗采用散文句法,前六句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先点题,后概括,而又抒发感慨,回环往复,互相照应,艺术手法较为成熟。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古乐府名句,李商隐化用其意,进一步写出了贾生遭受的不幸,这种看法当然是片面的,诗人主观上并没有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意思。

关于贾谊的诗 (2)

关于贾谊的诗 (2)

关于贾谊的诗一、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客,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赏析: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诗简介《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翻译/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贾生原文、翻译、赏析

贾生原文、翻译、赏析

贾生原文、翻译、赏析贾生原文、翻译、赏析1贾生(七言绝句)宋朝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生》译文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贾生》注释1。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

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

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史记》、《汉书》有传。

2。

略:大致,差不多。

据《汉书・贾谊传》载,当时贾谊提出的更定法令等建议,最后多为文帝所采纳。

故班固谓:“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3。

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

薄:轻视,亏待。

班固谓:“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汉书・贾谊传》)4。

爵位:官爵和职位。

废:弃置,废弃。

5。

何啻(chì):何止。

啻:仅,止。

公卿:达官贵人。

《贾生》赏析此诗是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贾生》明显有别。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

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

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

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赏析唐诗《贾生》

赏析唐诗《贾生》

赏析唐诗《贾生》《贾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以汉文帝求贤的故事为背景,以贾谊的才华出众作为开篇。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他的才华被汉文帝赏识,但最终因为遭受排挤而被贬谪。

接着,诗中写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描述了汉文帝在召见贾谊时,虽然对贾谊的才华表示了敬意,但却并没有关注民生疾苦,反而询问起鬼神之事,这与求贤的初衷相悖。

最后,诗中以“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作结,表达了对汉文帝求贤不重用,对贾谊遭遇不公的感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汉文帝求贤故事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难以得到重用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贾谊才华的惋惜和对汉文帝的不满。

继续写: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贾谊才华的描绘与汉文帝求贤行为的质疑,展现了诗人对人才不被赏识的无奈与愤懑。

同时,诗中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暗示着贾谊投湘水自尽的结局,这也是李商隐在此诗中表达的惋惜之意。

在唐朝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人才辈出,但李商隐却通过《贾生》这首诗表达了对人才命运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无奈。

他借贾谊的遭遇,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同情,也反映了他对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批判。

总的来说,《贾生》这首诗通过对贾谊才华的描绘与汉文帝求贤行为的质疑,表达了诗人对人才不被赏识的无奈与愤懑。

同时,诗中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暗示着贾谊投湘水自尽的结局,也传达了诗人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无奈。

此外,这首诗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贾谊才华的描绘与汉文帝求贤行为的质疑,展现了诗人对人才不被赏识的无奈与愤懑。

同时,诗中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暗示着贾谊投湘水自尽的结局,也传达。

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贾生》赏析《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久以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逐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前两句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

首句特别标出“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待贤态度之诚恳,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的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歌功颂德的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虚晃一枪,故弄狡狯之处。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了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的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

通过这个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难以为继的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不过它并不硬转逆折,而是用用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仿佛给汉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从两首题为_贾生_的咏史诗看晚唐文人的怀疑心态

从两首题为_贾生_的咏史诗看晚唐文人的怀疑心态

*收稿日期:2012-11-30作者简介:陈瑜(1979-),女,福建泉州人,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从两首题为《贾生》的咏史诗看晚唐文人的怀疑心态陈瑜(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福州350108)摘要:对于同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从而表现出文人对此的不同心态。

李商隐与王安石都有一首名为《贾生》的咏史诗,二人对这一历史人物所经历的历史事件的认同与否定的取向,揭示李商隐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怀疑心态,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到对现实政治的怀疑,再到对历史传统的怀疑,并由此产生深刻的哲理性思辨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若联系时代背景来看,这种怀疑心态不只是属于他个人的,也是属于他所处的整个晚唐社会的,是晚唐文人群体意识的缩影。

关键词:咏史诗;怀疑心态;哲理性思辨;群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13)01-0085-032013年1月第12卷第1期(总第61期)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an.2013Vol.12No.1(Gen.No.61)一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咏史”冠名作诗的是汉代的班固。

然推及咏史诗创作的源头,则发韧于诗三百。

咏史诗的创作发展到晚唐蔚为大观。

谈及咏史诗,我们首先要对它的范围做一个界定。

与咏怀诗相对而言,咏史诗多因事兴感,抚事寄慨,所寓者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换而言之,咏史诗就是借助史事,特别是历史人物来寄托情志意趣,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传达个体的情感体验。

随着咏史诗的发展,一些历史人物如“三良”、商鞅、息夫人、伍子胥、勾践、西施、屈原、荆轲、项羽、虞姬、贾谊、王昭君、杨玉环、岳飞等,逐渐成为诗人笔下集中表现的题材,这些历史人物以意象化的符号形式承载了密集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了咏史诗所特有的历史人物意象群。

《贾生》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这首诗与李商隐的《贾生》不同,

《贾生》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这首诗与李商隐的《贾生》不同,

《贾生》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这首诗与李商隐的《贾生》不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⑵略:大致。

差不多。

据《汉书·贾谊传》载。

当时贾谊提出的更定法令等建议。

最后多为文帝所采纳。

故班固谓:“谊之所陈。

略施行矣。

”⑶君王:指汉文帝刘桓。

薄:轻视。

亏待。

班固谓:“谊亦天年早终。

虽不至公卿。

未为不遇也。

”⑷爵位:官爵和职位。

废:弃置。

废弃。

⑸何啻:何止。

啻:仅。

止。

公卿:达官贵人。

作品鉴赏。

此诗咏贾谊。

通篇发议论。

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

一写文帝。

“谋议”。

谋略。

建议。

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

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

指轻视。

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

这两句是反诘句。

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

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

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

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

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

一写君王。

“自”。

含有空自之意;“何啻”。

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万”。

此处非实指。

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

泛指达官贵人。

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

意为:自古以来。

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

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

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

寓答于反问之中。

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

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

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

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王安石早年就有题为《贾生》的诗:“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

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

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

不若涕沾衣。

”李壁注释此诗:“言仲连蹈东海。

不若谊仕汉。

读一首诗李商隐《贾生》,有才而无所用,古今同叹

读一首诗李商隐《贾生》,有才而无所用,古今同叹

读一首诗李商隐《贾生》,有才而无所用,古今同叹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代:李商隐《贾生》古今皆悲贾谊才高而不被重用,却忽略了他年轻时已获汉文帝赏识。

是金玉,闪烁宝光,在砂砾中也不能被埋没,终能被识者发掘,珍而宝之。

贾生十八岁,才名闻于郡中,郡守赏其才,召置门下。

后来郡守因治平为天下第一,被诏入长安,封为廷尉。

于是他向汉文帝举荐贾生,被召为博士。

那时贾生才二十余岁。

贾生才能突出,深得文帝赏识,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

可谓是少年得志,古今天下有几人有他那般幸运。

升职之后,他积极为汉文帝出谋划策,非但能言能文,亦兼治实。

异能卓著,很被亲信。

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要让贾谊做公卿,但是遭到那些人反对。

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老臣都嫉妒他被皇帝宠信,谗毁他年轻好专权。

后来文帝也慢慢疏远他,不再听用他的言论。

不久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途经湘水吊屈原以自伤。

三年后,被征召入京。

宣室夜对,就是此时的事。

文帝因感鬼神事,向贾生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生侃侃而谈,详细讲述鬼神的情状,文帝听得入神,到半夜,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

听完,感叹道:“多年不见贾生,以为自己的才能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远远比不上。

”之后贾生做了梁王太傅。

过了几年,梁王堕马而死,贾生愧疚于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职责,哭泣一年多,也死去了,死之年才三十三岁。

贾谊的文章和才识,为古今所称道。

又因为他才高而不被重用,加上英年早逝,人人之所痛惜。

苏轼称:“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所言,未尝不是。

贾生少年得志,后来谪长沙,哀伤自悼,自以为命不能久。

梁王堕马而死,因之一恸而死。

可惜他非凡的才能,却不能经受挫折。

汉文非恩薄也,贾谊有才不能自用罢了。

虽然,他短暂的一生,也使他的才名播之宇宙之内。

文与屈原并驾,治比伊尹、管仲。

千古之下,无人不知。

这是多少高寿高才的人也比不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贾生》
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

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

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

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

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①汉文帝召他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后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

李商隐的《贾生》,写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召见他的事:“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音…xi‟,今写作…禧‟,幸福之意,…方受厘‟,指刚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

——笔者注),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③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

“宣室”,指汉未央殿前正屋;“逐臣”,指贾谊;“无伦”,意为无比。

这两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

“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

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

“可怜”,意同可惜;“虚”,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对方讲话,听者听得入神,便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动身子,靠近对方。

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前席”相对,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在内容与结构上承前两句,又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

”“苍生”,即百姓。

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

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中不少卓越的政论,如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等,均未受到真正的重视。

皇帝的求贤爱才,并非真正地爱惜人才,在政治上发挥其作用,只不过故作姿态罢了。

素称贤明的汉文帝尚且如此,其他君王自不必说。

诗的讽意微曲而辛辣。

李商隐不把贾谊的此次被征召视为幸遇殊宠,而是借题发挥,以古讽今。

冯浩云:“义山退居
数年,起而应群,故每以逐客逐臣自喻,唐人习气也。

”④李商隐每每发出“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二)的感叹,怜人即怜己,讽汉皇实为刺唐帝。

再看王安石的《贾生》。

此诗也是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

“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

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⑤,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

“自”,含有空自之意;“何啻”,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万”,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

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王安石早年就有题为《贾生》的诗:“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

”李壁注释此诗:“言(鲁)仲连蹈东海,不若谊仕汉,切于救时。

”⑥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

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