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古诗鉴赏
0113 0940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贾生》
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
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
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
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
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①汉文帝召他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后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
李商隐的《贾生》,写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召见他的事:“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音‘xi’,今写作‘禧’,幸福之意,‘方受厘’,指刚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
——笔者注),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
也。
’”③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
“宣室”,指汉未央殿前正屋;“逐臣”,指贾谊;“无伦”,意为无比。
这两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
“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
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
“可怜”,意同可惜;“虚”,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对方讲话,听者听得入神,便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动身子,靠近对方。
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前席”相对,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在内容与结构上承前两句,又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
神。
”“苍生”,即百姓。
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
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中不少卓越的政论,如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等,均未受到真正的重视。
皇帝的求贤爱才,并非真正地爱惜人才,在政治上发挥其作用,只不过故作姿态罢了。
素称贤明的汉文帝尚且如此,其他君王自不必说。
诗的讽意微曲而辛辣。
李商隐不把贾谊的此次被征召视为幸遇殊宠,而是借题发挥,以古讽今。
冯浩云:“义山退居数年,起而应群,故每以逐客逐臣自喻,唐人习气也。
”④李商隐
每每发出“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二)的感叹,怜人即怜己,讽汉皇实为刺唐帝。
再看王安石的《贾生》。
此诗也是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
“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
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⑤,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
“自”,含有空自之意;“何啻”,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万”,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
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王安石早年就有题为《贾生》的诗:“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
”李壁注释此诗:“言(鲁)仲连蹈东海,不若谊仕汉,切于救时。
”⑥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
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