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推导梁的应力公式、变形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x y M
z M dφ x
dx
dx (b) 弯曲后平面图
y ε=ydφ
(a) 弯曲前平面图 z x y M
z M dφ dx (d) 弯曲后立体图
ε
dx
y ε=ydφ
(c) 弯曲前立体图
ε x (y) ≡
ydϕ (x ) 横截面上的各点 ======= c x y (1) dx
图 1-1 在平截面假设下, ( 1)同一横截面上各点( z, y)应变ε沿 y 线性分布; ( 2) 应变ε与梁高方向的 y 值成正比, 比例常数 cx 仅与横截面位置有关; ( 3)中性轴 z 上各点( y=0)的应变ε为零。 从橡胶棒的纯弯曲试验,我们观测到纯弯曲时,各横截面绕面内的某轴(中性轴 Z)转 过一个角度(如图 1-1、1-2 中的 dφ) ,横截面仍然保持为平面,
百度文库
将(1) (2)式回代到( 4) :
M = Ec x I z = E
(4 )
(1)
ε
y
Iz = E
(2 )
σ /E
y
Iz =
σ
y
I z (6 )
M y (7 ) Iz
将(6)式恒等变形,得教科书上梁的应力计算公式: σ = ( 7)式表明梁的正应力沿梁高方向 y 成线性分布。
注 1:推导( 4)式的目的是把含有非几何量的积分式 M = 形为不显含积分的表达式 M = EkI z (4 ) ,积分
M = ∫ ydF = ∫ yσdA33 (3)
A A
1.1.4 由上述三个关系式可以推导出轴向拉压杆的横截面应力公式。 为了方便推导和阅读,把上面的几何学、物理学、静力学三个方面的公式汇集如下:
ε x ( y ) = c x y (1) , σ = Eε (2) , M = ∫ yσdA33 (3)

A
yσdA33 (3)
1.3.2 推导应力公式 为了求得应力公式,推导如下;
M = ∫ yσdA = ∫ yEεdA = E ∫ yεdA = E ∫ yc x ydA = Ec x ∫ y 2 dA = Ec x I z 33 (4 )
A A A A A
(3 )
(2 )
(1)
定义 I z ≡
(4 )
下面就用统一的步骤,研究梁的应力公式和变形公式。
一般来说,多按静力、几何、物理的顺序分析和讲解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够感知自身所受的力,或者理性思考、感悟、想象自身以 外的物体所承受的力(这是力学难学的根本之所在) 。 变形是可以观测的,或者借助易变形的橡胶模型观测到。由于物体运动可以观测到,速 度、加速度不难理解,而绝大部分物体的变形很难肉眼观测,研究平衡状态下的内力和变形 的难度进一步加深。 物理方面是指材料的力学性质,主要是应力应变关系,这必须试验确定。在材料力学中

A
yσdA33 (3) ,恒等变

A
y 2 dA ,则隐含在惯性矩的定义式中,
I z ≡ ∫ y 2 dA ,该积分仅仅是横截面形状、大小的函数,与内力(弯矩 M )无关,即可以
A
对不同形式截面的惯性矩事先予以计算。 注 2:在梁的横截面上有线性分布的正应力,但是,它们的合力为零,即梁的横截面上 没有轴向力。现证明如下:
公式(1)表明:各纵向纤维( x 方向)的单位长度伸长量εx(线应变、正应变)可表
M
z x
ydϕ ( x ) 横截面上的各点 ε x (y) ≡ ======= c x y (1) dx
dφ M x y
y
ε压,maxdx
y
z
εdx ε拉,maxdx
y α
ε
dx
yεdx
图 1-2 在平截面假设下同一横截面上各点( z, y)应变ε沿 y 线性分布, y=0 各点为零 示为 ε x ( y ) =
05、基本知识 怎样推导梁的应力公式、变形公式(供参考) 同 学 们 学 习 下 面 内 容 后 , 一 定 要 向 老 师 回 信 (849896803@qq.com) , 说出你对本资料的看法 (收获、 不懂的地方、 资料有错的地方) ,以便考核你的平时成绩和改进我的工作。回信请 注明班级和学号的后面三位数。
( 8)式中的
dϕ dϕ y ′′ 是曲率,由数学知: = = dx dx (1 + y ′ 2 )3 / 2 ±
[
(1 + y ′ )]
2
y ′′
3
≈ ± y ′′ ,考
虑到坐标轴 y 向下为正和对弯矩正负号的规定,故应取 (8)得
dϕ = - y ′′ (9 ) ,把(9)代入 dx
y ′′ = −

A
y 2 dA (5) ,称为横截面对形心轴 z 的惯性矩,其单位为长度的 4 次方。
(1)
M = Ec x I z = E
ε
y
Iz = E
(2 )
σ /E
y
Iz =
σ
y
I z (6 )
M y (7 ) Iz
将(6)式恒等变形,得教科书上梁的应力计算公式: σ =
h/2
b
惯性矩定义式: I z ≡
dx
x

A
ydF = ∫ yσdA33 (3) 成立。
A
h/2
b y
σ
y h/2 图 1-3 弯矩与正应力的一般表达式 y
z
dA=bdy
dy
在梁的横截面上的“广义合力”为作用在 xy 面内的力偶 M(弯矩) ,故横截面上各点 “正应力”向 z 轴取力矩的代数和,应该等于弯矩 M。 把该横截面划分为若干个微小的矩形截面 dA=bdy,设作用在 dA 截面的平均正应力为 σ,则一个矩形微截面上的轴向力为 dFN = σdA 。它对 z 轴的力矩为 dM = ydFN ,y 为微 截面 dA 形心到中性轴 z 的距离。 根据“合力偶等于分力偶之和” ,则
A
为了求得应力公式,推导如下;
M = ∫ yσdA = ∫ yEεdA = E ∫ yεdA = E ∫ yc x ydA = Ec x ∫ y 2 dA = Ec x I z 33 (4 )
A A A A A
(3 )
(2 )
(1)
式中, I z ≡ 次方。

A
y 2 dA (5) ,称为横截面对形心轴 z 的惯性矩,显然,其单位为长度的 4
M (10 ) ,此即是梁的弯曲微分方程。对它积分一次得梁的转角方程(11) EI z
式,积分两次得梁的挠曲方程( 12)式。
M y′ ≡ θ = ∫ dx + c1 (11) − EI z
M + y = ∫ ∫ dx c dx + c 2 (12 ) − 1 EI z
ydϕ ,同一截面各点( y 坐标不同)对应的纵向纤维原长 dx 是一样的,但伸 dx
长量 ydφ不同,随 y 线性变化。对于对应的纵向纤维,故各条纵向纤维的单位长度伸长量 εx(y)是不一样大的。主题字母ε表示物理量为应变,下标 x 表示该量ε的方向,圆括号(y) 内的 y 表示ε x 的自变量是 y,即εx(y) 表示 x 方向的纵向纤维线应变,它随 y 值变化。

A
y 2 dA (5) 和图 1-4 所示矩形截面,可导出矩形截面的惯性矩。
h/2
b y
z
dA=bdy
by 3 I z ≡ ∫ y dA = ∫ y bdy = A −h / 2 4
2 h/2 2
2h
=
−h / 2
bh 3 12
h/2 y
dy
图 1-4 矩形截面梁惯性矩的推导
4
1.2 梁弯曲的变形公式推导(仅研究纯弯曲)
σ = Eε (2)
1.1.3 静力学方面——合力定理:合力等于分力之和。
M
z ε压 x
,max
z
ε
y y ε拉,max 横截面上的各点 ( y ) ≡ ydϕ (x ) ======= c
ε
y (1)
y 虽然应变ε沿 y 线性分布,但不知材料性质时, ε x 应力σ不一定线性。沿 y 线性分布,由于ε(0)=0, 故应力σ( y=0)=f(ε)=f(0)=0,假设σ分布如左下图 则只有 M =
弯曲强度条件: σ max
* FQ S z M max , max = ≤ [σ ] ;剪切强度条件: τ max = ⋅ ρ ≤ [τ ] Iρb W
刚度条件:挠度
y max y ≤ ;转角 ϕ max ≤ [ϕ ] l l
这里带方括号的,是材料的某种许用值。由材料实验确定出破坏值,再除以安全系数, 即得。 显然,不等式左侧的工作应力和工作变形计算公式,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各种应力 公式和变形公式的来历搞明白,对于如何进行强度分析和刚度分析(这是材料力学的主要 内容)就会得心应手。 杆件的基本变形一共四种: 轴向拉压、 扭转、 剪切和弯曲变形。 它们分别在轴向拉压杆、 扭转轴、梁的各章讲授。 其对应的公式各异,但是,推导这些公式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要从静力、几何、物 理三个方面考虑,从而导出相应的《应力公式》 ,在导出应力公式之后,就可以十分方便地 获得《变形公式》 。 2
(
)
3/ 2
=

y ′′
(
1 + y′2
)]
3
≈ ± y ′′ ,考虑到坐标轴 y 向下为正
和对弯矩正负号的规定,故应取
dϕ = - y ′′ (10 ) ,把(10)代入(9)得 dx
主要用到线弹性材料胡克定律,基本上没有难度。 故,本文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几何、物理、静力)展开分析和研究。 1 梁的弯曲 3
1.1 梁的纯弯曲(纯弯曲:横截面上无剪力的粱段)应力
公式推导
1.1.1 几何学方面——变形协调:连续介质在变形后仍然是连续介质。 考察一端固定,一端受弯矩 M 作用的梁(纯弯曲) 。根据“平截面假设” ,其变形图示 如下:
ε x (y) ≡
ydϕ ( x ) 横截面上的各点 ======= c x y (1) ,表示梁同一横截面上各点的应变εx 沿 dx
y
方向线性分布,沿 z 方向不变。在 y=0,即中性轴 z 轴上各点的应变为零。正弯曲作用的梁 段上,中性层(为 xz 坐标面)以下的纵向纤维伸长,中性层以上的纵向纤维缩短。 1.1.2 物理学方面——应力应变关系 (物质本构关系) : 假设组成杆件的材料是线弹性的。
(7 )
h/2
M M FN = ∫ σdA = ∫ ydA = A A I Iz z

A
ydA
设梁高为h宽b
=
M Iz
Mb y 2 ybdy = ∫−h / 2 Iz 2
h/2
=0
−h / 2
注 3:实验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都指出,纯弯曲的应力公式可以应用于横力弯曲,只要 梁长不小于梁高的 5 倍,即长梁,其计算精度满足土木工程要求。 注 4:由 I z ≡
1
* 问题的提出
在材料力学里,分析杆件的强度和刚度是十分重要的,它们是材料力学的核心内容。 强度条件就是工作应力不超过许用应力,即, 工作应力σ ≤ 许用应力[σ ] 、 τ ≤ [τ ] ; 刚度条件就是工作变形不超过许用变形,即, 工作变形y ≤ 许用变形[ y ] 、 θ ≤ [θ ] 。 如,梁
(y) ≡
ydϕ ( x ) 横截面上的各点 ======= c x y (1) ,便可得到梁的变形公式。 dx
dϕ M M (7 ) (2 ) (1) dϕ ,整理后,得 (9 ) = y = σ = Eε = Ey dx EI z dx Iz
由数学知曲率:
y ′′ dϕ = dx 1 + y′2
在获得应力公式 σ =
M y (7 ) 后,利用推导梁的应力公式过程中所使用过的线弹 Iz
性关系式 σ = Eε (2 ) 和几何关系式,即 ε x ( y ) ≡ 便可得到梁的变形公式。
ydϕ ( x ) 横截面上的各点 ======= c x y (1) , dx
dϕ M M (7 ) (2 ) (1) dϕ ,整理后,得 (8) = y = σ = Eε = Ey dx EI z dx Iz
z
y dy

A
y 2 dA (5)
h/2 y
I z ≡ ∫ y 2 dA = ∫
A
h/2
−h / 2
y 2 bdy =
bh 3 33 (8) 12
图 1-5 矩形截面的惯性矩计算公式的推导
1.3.3 推导变形公式 根据 σ =
M y (7 ) 、 σ = Eε (2 ) Iz
和εx
两式中的积分常数 c1 和 c2 由梁的转角和挠度边界条件确定。
5
1.3 弯曲应力公式和变形公式的简要推导
为了方便读者理清上述推导的思路,将其浓缩如下: 1.3.1 建立三个关系 几何关系: ε x
(y) ≡
ydϕ ( x ) 横截面上的各点 ======= c x y (1) dx
物理关系: σ = Eε (2 ) 静力关系: 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