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孤雁、鹧鸪导学案

合集下载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翻译古诗的大意;(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坚定信念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2)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3)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词的识别和翻译;(2)古诗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2)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教学参考;(3)准备教学课件和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3)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蝉、孤雁、鹧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物;(2)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3)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自主翻译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分析《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异同;(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鉴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相关古诗的朗诵视频或音频,提高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古诗;(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分享,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才华。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热爱之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3.学习赏析本文的语言,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4.激发学生对于《昆虫记》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批注发,赏析本文文学性与科学性兼顾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激发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圈点批注发、延伸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下作家法布尔笔下的《蝉》。

二、初读谈感受“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

我们读这篇文章时,除了要感受其中的趣味,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的,要学习其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圈划重点,然后开始自读。

(5分钟)谈感受:有意思、有趣味、细致,喜爱……(设计意图:本文是自读课文,先出示阅读提示作为前导,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本文的语言、作者的观察等方面。

自学前,要求先行,效率更高。

)三、再读细观察1.果然大作家魅力无限,看似一篇说明文大家也读出了无限趣味。

——法国戏剧家罗丹法布尔居然得到了这么高的评价,那我们今天一起来探一探究竟,看看法布尔是不是真如此厉害!2.我们就先来看看他的艺术家特质。

艺术家会如何看?请你找一找,法布尔如何看?重点阅读文章第一部分。

学生自学3分钟。

请学生自主分享。

研究的习惯、准确的测量、同类的比较、精确的观察、艰辛的观察……讲学生找出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不但是用眼细致观察,还会用心带着坚持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

法布尔比美术家的观察更难更不易!(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一部分,能着重找法布尔如何看?体会法布尔科研的艰辛,观察的细致,从而发现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四、三读品语言作者赋予蝉人的心性和精神,读来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情感。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感受自然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背景和意义。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答的形式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全文、注释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

3. 准备朗读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欣赏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韩愈和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蝉》、《孤雁》、《鹧鸪》。

2.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蝉》的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蝉的生活习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孤雁》的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孤雁的孤独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4.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鹧鸪》的内容、意义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鹧鸪的叫声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欣赏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并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意义和特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与《蝉》、《孤雁》、《鹧鸪》主题相关的古诗,进行欣赏、分析和讨论。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或动物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写作手法和意境;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2.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古诗的写作手法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原文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诗《蝉》、《孤雁》、《鹧鸪》的作者及背景;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三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3. 讲解翻译:教师对三首古诗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4.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写作手法和意境;5. 背诵巩固:学生背诵三首古诗,教师进行检查。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写一篇读后感;2. 请学生收集其他有关蝉、孤雁、鹧鸪的古诗,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分享环节:评价学生在分享其他有关蝉、孤雁、鹧鸪的古诗时的表达能力及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古诗及其写作手法的理解;2. 组织学生参观诗词展览或古代文化遗址,增强学生对古诗背景的认识;3. 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对古诗的热爱。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2)理解并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和时代背景;(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2)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2)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理解;(3)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感受古诗的美感;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书写、鉴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古诗《蝉》、《孤雁》、《鹧鸪》;2. 参考资料:古诗译文、作者简介、古代文化常识等;3.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节奏和韵律美;3. 讲解译文:分析古诗中的字词和句式,解释诗文内容;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5. 修辞鉴赏: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升文学素养;6.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书写、鉴赏古诗,巩固所学知识;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蝉》第2课时:《孤雁》第3课时:《鹧鸪》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检验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4. 写作与鉴赏:通过学生的写作和鉴赏练习,评价其对古诗理解和表达能力。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第一章:蝉的生命周期1.1 介绍蝉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成虫阶段。

1.2 分析蝉的生命周期与季节的关系,了解蝉的生命周期为何短暂。

1.3 引导学生思考蝉的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蝉的生态习性2.1 介绍蝉的生活习性,如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

2.2 分析蝉与其他昆虫的生态关系,如与蚁的关系。

2.3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蝉,了解其生态习性。

第三章:孤雁的生存状态3.1 介绍孤雁的生存状态,如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

3.2 分析孤雁的迁徙习性,了解其为何会孤独一只。

3.3 引导学生关注野生动物保护,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第四章:鹧鸪的诗歌意象4.1 介绍鹧鸪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如勇敢、顽强等。

4.2 分析古代诗人如何通过鹧鸪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3 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第五章:蝉、孤雁、鹧鸪在诗歌中的寓意5.1 分析蝉、孤雁、鹧鸪在古代诗歌中的寓意,如生命短暂、勇敢坚持等。

5.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3 鼓励学生创作以蝉、孤雁、鹧鸪为主题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悟。

第六章:蝉与诗歌中的季节变迁6.1 探讨古诗中蝉与季节变迁的关系,如何通过蝉来描绘夏秋之交的变化。

6.2 分析古诗中蝉声的意象,如寂静的夜晚蝉声的孤独与哀愁。

6.3 引导学生感受季节变迁带来的情感变化,并尝试创作以季节变迁为主题的诗歌。

第七章:孤雁的诗歌情感表达7.1 分析古诗中孤雁的象征意义,如离群孤独、追求自由等。

7.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孤雁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思乡、忧国忧民等。

7.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孤雁,体会其背后的情感寓意,并尝试创作以孤雁为主题的诗歌。

第八章:鹧鸪的诗歌美学价值8.1 探讨古诗中鹧鸪的美学价值,如声音的美、形象的美等。

8.2 分析鹧鸪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8.3 引导学生欣赏鹧鸪的美,尝试将鹧鸪的形象或声音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蝉》、《孤雁》、《鹧鸪》。

2. 使学生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背诵古诗《蝉》、《孤雁》、《鹧鸪》。

2. 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全文、重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引入蝉、孤雁、鹧鸪三种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古诗《蝉》(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师讲解古诗《蝉》的内容,重点解释“垂緌饮清露”、“高飞Rn Cloud”等字词。

3. 学生跟读并背诵古诗《蝉》。

3. 学习古诗《孤雁》(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师讲解古诗《孤雁》的内容,重点解释“天寒白屋贫”、“单栖止息”等字词。

3. 学生跟读并背诵古诗《孤雁》。

4. 学习古诗《鹧鸪》(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师讲解古诗《鹧鸪》的内容,重点解释“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等字词。

3. 学生跟读并背诵古诗《鹧鸪》。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古诗《蝉》、《孤雁》、《鹧鸪》。

2. 完成课后练习,对照课本注释,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

3. 选背一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展示其他著名的关于蝉、孤雁、鹧鸪的古诗,如《秋蝉》、《雁》、《鹧鸪鸣》等,让学生欣赏并进行比较。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关于自然景物或动物的古诗,并简单介绍诗的内容和意境。

七、课堂互动(10分钟)1. 教师提出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问题,如诗中的画面描述、诗人的情感等,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第一章:蝉的生命周期1.1 介绍蝉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1.2 分析古诗中蝉的形象,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3 讨论蝉的生命周期与古诗中的蝉形象的关联。

第二章:蝉的鸣叫原理2.1 解释蝉的鸣叫原理,即雄蝉通过鸣膜振动产生声音。

2.2 引用古诗中关于蝉鸣的描述,如“蝉鸣空桑林,日暮苍山静”。

2.3 探讨古诗中蝉鸣的意境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第三章:孤雁的象征意义3.1 介绍孤雁的象征意义,如孤独、思乡、坚韧等。

3.2 分析古诗中孤雁的形象,如“孤雁出云外,空山悲鸟鸣”。

3.3 讨论孤雁形象在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第四章:鹧鸪的生态习性4.1 介绍鹧鸪的生态习性,包括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繁殖习性等。

4.2 引用古诗中关于鹧鸪的描述,如“独立扬新令,江天万里霜”。

4.3 探讨古诗中鹧鸪形象的意境及其在诗歌中的表达。

第五章:蝉孤雁鹧鸪在古诗中的寓意5.1 分析蝉、孤雁、鹧鸪在古诗中的共同寓意,如离别、孤独、坚韧等。

5.2 引用具体古诗作品,探讨蝉孤雁鹧鸪形象的综合意象。

5.3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蝉孤雁鹧鸪的寓意,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教学目标:1. 了解蝉的生命周期和鸣叫原理。

2. 理解古诗中蝉的形象和寓意。

3. 认识孤雁和鹧鸪的象征意义。

4. 分析古诗中蝉孤雁鹧鸪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5. 学会从古诗中汲取蝉孤雁鹧鸪的寓意,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第六章:古诗中的蝉孤雁鹧鸪主题6.1 分析古诗中蝉孤雁鹧鸪的共同主题,如孤独、离别、坚韧等。

6.2 引用具体古诗作品,探讨蝉孤雁鹧鸪主题的表达和情感。

6.3 引导学生从蝉孤雁鹧鸪主题中感悟人生哲理。

第七章:蝉孤雁鹧鸪与诗人的情感联系7.1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蝉孤雁鹧鸪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7.2 分析具体古诗作品,揭示诗人的情感与蝉孤雁鹧鸪的关联。

7.3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对古诗的情感共鸣。

第八章:蝉孤雁鹧鸪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8.1 介绍蝉孤雁鹧鸪在现代文学中的运用,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并能进行适当的翻译;(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自然景物和作者的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2. 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主题思想;3. 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2. 古诗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的原文、译文、生僻字词的解释等;2.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2)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2)学生自行查找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并尝试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生僻字词和翻译结果;(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4. 讲解与拓展(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2)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相关的文学拓展讲解。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2)写一篇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2. 古诗朗读和背诵评估: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朗读和背诵所学古诗。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字词和句式。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蝉》:(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和句式。

(2)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生分享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

3. 学习《孤雁》:(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和句式。

(2)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生分享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

4. 学习《鹧鸪》:(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和句式。

(2)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生分享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古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对古诗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古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

七、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课堂活动时间分配:导入10分钟,学习《蝉》20分钟,学习《孤雁》20分钟,学习《鹧鸪》20分钟,课堂小结10分钟,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2. 开展古诗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分析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古诗中的隐含意义。

2. 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古诗的图片和文本。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PPT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自然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蝉、孤雁、鹧鸪等事物的印象和感受。

2. 新课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节奏和韵律。

(2)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蝉、孤雁、鹧鸪为主题的诗歌。

(2)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5.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的喜爱和收获。

6. 布置作业:(1)背诵所学古诗。

(2)写一篇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古诗中的蝉、孤雁、鹧鸪为例,分析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欣赏不同诗人笔下的蝉、孤雁、鹧鸪,体会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

(2)理解古诗《蝉》、《孤雁》和《鹧鸪》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蝉》、《孤雁》和《鹧鸪》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蝉》、《孤雁》和《鹧鸪》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2)设计好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查阅生僻字词的意思。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蝉、孤雁和鹧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物。

(2)简介古诗《蝉》、《孤雁》和《鹧鸪》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逐句解析古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与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古诗的美。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所学古诗,并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

3.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5. 学生的学习反馈如何,是否需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需求。

蝉孤雁鹧鸪导学案

蝉孤雁鹧鸪导学案

七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蝉》导学案主备:刘立平复备:朱英哲【教学目标】1、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蝉,我们一点也不陌生,那么大家知道我国最早的咏蝉诗是哪一首么?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虞世南的《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2. 走进作者:虞世南(结合课下注释与复备)本首诗是什么体裁的诗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该诗---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老师点评)2、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疏通诗意,不能解决的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适当点拨)3、预习检测:完成同步训练一二小题三、合作探究:1、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什么意思?首句仅仅是写了蝉的形状和食性么?(结合导学与检测过关检测第1题与同步训练感知探究题)2、次句“流向出疏桐”是什么意思?(结合导学与检测过关检测第2题)3、分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句中“居高”的含义?这两句诗借蝉抒怀,显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结合导学与检测过关检测第3题)四、达标训练:背诵并会默写。

五、课堂总结:结合诗句下面的小字部分。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写蝉饮露水,在树上高叫,所以声音传得远。

诗人通过清高、尊贵的蝉的形象表明:品格高尚者,不需要借助外力,复备: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人称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禇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

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自能声名远播,突出强调了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篇1: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二、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赏析《蝉》这首诗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一句:垂緌饮清露(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

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

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

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

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

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蝉》、《孤雁》、《鹧鸪》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蝉》: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3. 学习《孤雁》:教师采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孤雁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无助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学习《鹧鸪》: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鹧鸪的形象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手法和技巧,如对比、象征等,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背诵诗句、写心得体会等,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句和诗歌手法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2)领会诗人对自然景物、人生境遇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把握和诗歌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2)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蝉、孤雁、鹧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自然景物。

(2)简介诗人白居易、杜甫、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蝉》、《孤雁》、《鹧鸪》三首古诗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分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蝉、孤雁、鹧鸪教案范文

蝉、孤雁、鹧鸪教案范文

一、蝉:生命的赞歌【教学目标】1. 了解蝉的生命周期和特点,感受生命的奇妙。

2. 学习蝉的生态习性,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 通过观察蝉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蝉的生命周期: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2. 蝉的特点:鸣叫、翅膀、身体颜色等。

3. 蝉的生态习性: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以树液为食。

【教学活动】1. 展示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蝉的美丽。

2. 讲解蝉的生命周期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3. 组织学生进行蝉的生命周期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二、孤雁:勇敢的旅行者【教学目标】1. 了解孤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 学习孤雁的勇敢和坚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通过观察孤雁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孤雁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湖泊、河流等地,以水生物为食。

2. 孤雁的迁徙特点:长距离迁徙,寻找温暖湿润的环境。

3. 孤雁的勇敢和坚持: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敢前行。

1. 展示孤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孤雁的美丽。

2. 讲解孤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让学生了解孤雁的勇敢和坚持。

3. 组织学生进行孤雁迁徙的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三、鹧鸪:林间的歌唱家【教学目标】1. 了解鹧鸪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多样性。

2. 学习鹧鸪的鸣叫声和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 通过观察鹧鸪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鹧鸪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森林、灌木丛等地,以植物种子为食。

2. 鹧鸪的鸣叫特点:声音清脆悦耳,有特定的歌唱技巧。

3. 鹧鸪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持生态平衡。

【教学活动】1. 展示鹧鸪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鹧鸪的美丽。

2. 讲解鹧鸪的生活习性和鸣叫特点,让学生了解鹧鸪的角色。

3. 组织学生进行鹧鸪歌唱比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

关于古诗蝉孤雁鹧鸪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蝉、孤雁、鹧鸪在古诗中的意象及寓意。

2. 通过分析古诗,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蝉、孤雁、鹧鸪在古诗中的意象及寓意。

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诗,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1. 古诗文本:《蝉》、《孤雁》、《鹧鸪》等。

2. 相关背景资料:诗人简介、古诗注释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蝉、孤雁、鹧鸪的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在古诗中的寓意。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古诗,了解诗文内容,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标记。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美。

6. 实践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蝉、孤雁、鹧鸪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蝉、孤雁、鹧鸪在古诗中的意象及寓意。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蝉、孤雁、鹧鸪在古诗中的运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感悟。

9. 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10. 课程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蝉、孤雁、鹧鸪在古诗中意象及寓意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拓展成果等。

3. 评价指标:理解准确性、分析深度、创新性、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蝉、孤雁、鹧鸪教案范文

蝉、孤雁、鹧鸪教案范文

蝉、孤雁、鹧鸪教案范文第一章:蝉的生命周期1.1 了解蝉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1.2 观察蝉的外部特征,如身体结构、翅膀颜色等。

1.3 探讨蝉的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孤雁的故事2.1 讲述孤雁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孤雁的坚韧和勇敢。

2.2 分析孤雁的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如孤独、坚持、追求等。

2.3 引导学生从孤雁的故事中汲取启示,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三章:鹧鸪的生态习性3.1 介绍鹧鸪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如体型、羽毛颜色、叫声等。

3.2 探讨鹧鸪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seed dispersal、predator deterrence 等。

3.3 分析鹧鸪的生态习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蝉、孤雁、鹧鸪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1 探讨蝉、孤雁、鹧鸪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食用、观赏等。

4.2 分析蝉、孤雁、鹧鸪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

4.3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五章:蝉、孤雁、鹧鸪的文学创作5.1 欣赏蝉、孤雁、鹧鸪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如诗歌、散文等。

5.2 分析蝉、孤雁、鹧鸪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5.3 引导学生进行蝉、孤雁、鹧鸪的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蝉的音乐与生态价值6.1 探索蝉的叫声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6.2 分析蝉在自然界中的生态角色,如防治害虫、生态平衡等。

6.3 讨论蝉的音乐在人类文化中的影响,如音乐创作、自然教育等。

第七章:孤雁的迁徙与地理意义7.1 了解孤雁的迁徙特点,包括迁徙路线、时间等。

7.2 探讨孤雁迁徙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7.3 分析孤雁迁徙在人类地理探索中的作用,如导航、探险等。

第八章:鹧鸪的鸣叫与自然语言8.1 研究鹧鸪的鸣叫特点及其在鸟类中的独特性。

8.2 分析鹧鸪鸣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领域防御、求偶等。

8.3 探讨鹧鸪鸣叫在人类自然语言研究中的应用,如声音信号处理、语言起源等。

第九章:蝉、孤雁、鹧鸪的保护与未来9.1 讨论蝉、孤雁、鹧鸪当前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如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和孤雁和鹧鸪教学教案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孤雁》、《鹧鸪》这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懂得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难点:(1)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通过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美。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品味古诗的音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交流,提高解读古诗的能力。

4.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含三首古诗的文本、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 教学用具:录音机、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蝉》、《孤雁》、《鹧鸪》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感受音韵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古诗中情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蝉》导学案主备:刘立平复备:朱英哲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蝉,我们一点也不陌生,那么大家知道我国最早的咏蝉诗是哪一首么?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虞世南的《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2. 走进作者:虞世南(结合课下注释与复备)
本首诗是什么体裁的诗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二、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该诗---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老师点评)
2、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疏通诗意,不能解决的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适当点拨)
3、预习检测:完成同步训练一二小题
三、合作探究:
1、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什么意思?首句仅仅是写了蝉的形状和食性么?(结合导学与检测过关检测第1题与同步训练感知探究题)
2、次句“流向出疏桐”是什么意思?(结合导学与检测过关检测第2题)
3、分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句中“居高”的含义?这两句诗借蝉抒怀,显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结合导学与检测过关检测第3题)
四、达标训练:背诵并会默写。

五、课堂总结:结合诗句下面的小字部分。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写蝉饮露水,在树上高叫,所以声音传得远。

诗人通过清高、尊贵的蝉的形象表明:品格高尚者,不需要借助外力,复备:
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人称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禇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

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
教学反思:
七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孤雁》导学案主备:刘立平复备:朱英哲
教学反思:
七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鹧鸪》导学案主备:刘立平复备:朱英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