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合集下载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漢語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我們研究古代漢語的時候,需要了解單音詞和複音詞的關係,複音詞和同義詞的關係,因為這有助於我們更徹底地了解古代漢語。

我們隨便把一篇古文翻譯成為現代漢語,就會發現譯文比原文長了許多。

這主要是因為古代漢語的詞彙以單音詞為主,而現代漢語的詞彙以複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

例如“蹇叔之子與師”(《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這一個句子中,“子”字在現代一般總說成“兒子”,“與師”更非譯成兩個複音詞“參加軍隊”不可。

古代單音詞和現代複音詞的對比,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換了完全不同的詞,例如“與”變成“參加”,“師”變成“軍隊”;第二種情況是加上詞尾詞頭,如“虎”變成“老虎”,“杯”變成“杯子”,“石”變成“石頭”;第三種情況是利用兩個同義詞作為詞素,構成一個複音詞,例如“兒”和“子”是同義詞,合起來成為複音詞“兒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種情況。

有許多古代的單音詞,作為詞來看,可以認為已經死去了;但是作為詞素來看,它們還留存在現代漢語裏。

舉例來說,古代漢語有單音詞“慮”字。

《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詩經·小雅·無雨》:“弗慮弗圖”。

但是,在現代漢語裏,“慮”字只作為詞素留存在“顧慮”、“考慮”等雙音詞裏,或者只出現在“深謀遠慮”,“深思熟慮”等成語裏,而不能作為單詞自由運用了。

漢語大部分的雙音詞都是經過同義詞臨時組合的階段的。

這就是說,在最初的時候,只是兩個同義詞的並列,還沒有凝結成為一個整體,一個單詞。

這可以從兩方面證明:第一,最初某些同義詞的組合沒有固定的形式,幾個同義詞可以自由組合,甚至可以顛倒。

例如“險”“阻”“隘”(注:“隘”單用時,是狹的意思,同“險”“阻”的區别較大。

)是同義詞,在上古常常單用,又可以互相組合。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後兩句“阻”和“隘”雖然連在一起,但顯然還是兩個詞。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有关概念,学会如何判断词与词组,掌握同义词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联绵词、偏义复词、同义词【教学难点】联绵词、同义词的细微差异分析【所用课时】四学时第一课时一、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在构词方式上以单音节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

尤其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也导致了另外两大特点和不足:一是从词义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如“解”字就兼有“解剖”、“分散”、“解开”、“排解”、“消除”、“分析”、“理解”等义项;一是从读音角度看,同音词繁多。

如“yi”音节就有单音词“亦”、“易”、“益”、“意”、“役”等等156个。

二、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在词汇的初始阶段,语言交际功能与语言结构系统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单音词向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转化成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必趋势。

它大大减少了一词多义和同音词繁多的现象,使词汇表达更加准确而精密,有效增强和发挥了语言交际工具的作用。

当然,由单音词向双音词的转变并非突发式的,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渐进式发展的。

据统计,《论语》中有双音词180个,占总词数的12%;《孟子》中有双音词353个,占总词数的14.9%。

虽然两汉以后不断增加,但即使在近代文言文中,双音词仍占少数。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有以下三种主要情况:(一)加虚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增加一个虚词辅助成份。

例如:爷——阿爷师——老师石——石头燕——燕子虎——老虎盖——盖儿(二)加实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基础上加一个单音语素组成双音词。

例如:土——土壤恐——恐惧友——朋友道——道路驰——驰骋负——负担(三)另换说法,即用同意异形的双音词代替原来的单音词。

例如:目——眼睛梃——棍棒股——大腿师——军队奕——下棋亡——丢失无——没有兵——武器劝——勉励狱——诉讼三、应该注意(一)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经常连用,构成词组。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③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唐且不辱使命》
休:吉兆 祲:凶兆
❖ ④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前出师表》
❖ 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恣罚臧否,不宜异 同。
❖ 诸葛亮《前出师表》
❖ ⑥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书·黄琼传》
(其,代词,他的;实,实际情况。
副,相称,符合。“名副其实”)
⑧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
公上》
(虽,连词,虽然;然,代词,这样)
⑨愿公虚心以延众论,不必谋自己出。《宋史·范尧夫传》
⑩子犯请击之,公(曰自:,“介微词夫,人从之,力由不;及己此,。代”词《,左自传己·僖。公)
泛指一切物体坠落
(二)同义词的辨析
❖ 1、所指的事物不完全相同: ❖ 冠、冕(古代男子戴的帽子) ❖ 《许行》:许子冠乎? ❖ 帝王加冕典礼。 ❖ 冠:帽子的总称。 冕:大夫以上戴的帽子。
❖ 商、贾(商人) ❖ 《周礼·大宰》:“行曰商,处曰贾。”
❖ 门、户(院落、房屋的出入口) ❖ 杜甫《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
❖ 《史记商君列传》:“时时睡,弗听。” ❖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躺在床上,不一定睡着/ ❖ 伏在几案上,后也指躺床上,不一定睡着/
❖ 睡着/打瞌睡,后也指睡觉
❖ 盥、洗、沐、浴(洗涤)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 怀赢舆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 ”
❖ 《汉书·黥布列传》:“至,汉王踞床洗,而 招布入见。”
三十年》
(夫,指示代词,那个。夫 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练习题
• 标点、翻译下文,并找出其中的“双音词”加以
解释: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
君实甚良君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奉其君
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
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生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
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

《左传·襄公十四年》
同义词的定义
同义词是指语音不同,但有一个或几个概念及意义相 同或相近的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
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细微的
差别,就叫同义词。(赵克勤)
确定同义词的依据
1、从读音的角度来考察: • 利用古代汉语同义词音近义通的特点,从语音上考察词的同义关系。 • ①声母相同或相近的: • 零—落、会—合、祸—害、泯—灭、柔—弱。 • 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 • 还—返、命—令、源—泉、贪—婪、忧—愁。 • 古人根据汉语词汇音近义通这一规律,创造了声训法,可以帮助我们
• “杨行密入宣州,诸将争取金帛”。(《资治通鉴》卷二
五八。)
• “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道,道理)
其他例句
• ①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 为殉”。

(《左传·宣公十五年》)
• ②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汉书·霍光传》)
• 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复音词”的定义、发展途径
现代汉语中,则是复音词占优势。 • 复音词:指由两个音节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多音节词。 • 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途径: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2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意义不是组成他们的两个单音语素意义的简单拼合, 而是产生新的意义。 如:《左传》:“天下之恶一也。”旧说地在天之 下,故称大地为天下。古籍中经常以家、国、天下 连称,指的则是最高统治者所管辖的范围。此外还 有“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等。”
五、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很多。但绝大多数同义词的意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单音词、复音词概念
单音词: 复音词: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中古时期,社会剧烈运动,新事物不断涌现,战争、
移民、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 等各种因素,对汉语词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 量新的词汇来承载纷繁复杂的新生概念。这就是汉 语词汇复音化形成的外在动因。(受多音节语言的 影响)

联绵字的特点:


1)从语音形式看,绝大多数联绵字的两个音节在语音上都是有联系的, 有双声:参差、犹豫、倜傥、仓猝; 有叠韵:即韵部相同,而不考虑韵头:望洋、逍遥、窈窕、绸缪、逶迤; 有双声兼叠韵的:辗转、缱绻、燕婉; 有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权舆、跋扈、狼藉、滂沱。
2)从意义上看,表示联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来解释,实 际上只是记录音节的标音符号:马虎:办事不认真;萧瑟:景色凄凉或指 风吹树木的声音(萧,艾蒿;瑟,古代弦乐器);艾蒿:一种含有香味的 草本植物。琵琶,一种乐器;


A:同义复合词
由两个同义语素组成,它的意义与两个语素的意 义相同或相近。汉语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临时 组合阶段的。开始由两个同义词多次地长期并列 使用,逐步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主要有以下三种 情况:
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

(三)(四)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本义引申义

(三)(四)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本义引申义
• 例:“险、阻、隘”同义词在上古可以单独使用, 又可以互相组合。
• 隘而不列;阻而鼓之;不以阻碍也;阻碍可也 (左传)/而旁多阻碍;恐吾至阻险而还(史记)/ 逾越险阻(左传)/路幽昧以险隘(离骚)
• 无耻:形,不顾羞耻;不知羞耻:卑鄙无耻;无
耻之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437。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2.3
• b.偏正式构词法 • 把两个具有偏差关系的语素组合起来,构成一个
整体,组合后的意义,不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简单 相加,而是表示一个新的概念。 • 笔谈、穷忙
• c.附加式构词法。 把两个语素组合起来,一个是词根,一个是
附加成分。 第二册464页 • 词头:有(专名、形容词) • 鲧纳有辛氏女,生禹。 •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甲)a→←(乙)b。《晉書·阮孚傳》嘗以 金貂換酒。
• 2.变换;更换:换车、换人、换衣服、换碗 面。a1→a2
• 【易主】 【易物】的区别
• 客人:来碗热面。服务员:一碗热面。客人:换2 碗冷面。服务员:热面换2冷面。客人吃完冷面就 要走。服务员让他给钱。客人:给什么钱?服务
员:吃冷面没给钱。客人:冷面不是拿热面换1/2 的么?(客人错误的前提——热面不是他的!换1 什么换1。有换2 无换1 )服务员:那热面你也没 给钱啊?客人:热面我他妈压根就没吃啊!
• 例1.恐惧: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战国策•齐策) 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 吾甚恐。(孟子•梁惠王下)
• 在第三阶段,即复音词阶段: • (1)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以认
为已经死去了;但作为词素(语素?)看,它们 还留存在复音词里。
• 例:“虑 ”—古代单音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弗虑弗图。(小雅•雨无正)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相关概念(一)汉语语词复音发展的趋势只有一个音节的词是单音词。

在先秦的书面语言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单音词。

两个音节以上的词是复音词。

汉语中的复音词大多是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大多数,汉语的音节是有限的,要以有限的音节表示代表无限事物的词,势必导致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

如“孤沽觚辜估姑酤菇菰蛄鸪”等字在上古都同音,但意义和用法不同。

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交际。

为解决这个矛盾,重要的办法是词汇复音化。

复音化是减少同音词的重要手段。

(二)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对应方式主要有以下情形:附加式:现代的复音词由古代的单音词加上词头词尾构成:老虎,舌头,兔子;复合式:现代的复音词由古代同义近义的单音词复合而成:朋友,道路,纯粹;替代式:现代的复音词替代古代单音词,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词素: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股——大腿;上述三种情形中第二种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汉语词义来说最为重要。

(三)古人谈複合词《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杨倞注:“单,物之单名也。

兼,複名也。

喻,晓也。

谓若止喻其物,则谓之马。

喻其毛色,则谓之白马,黄马之比也。

”《左传·僖公四年》:“十年尚犹有臭。

”孔颖达疏:“尚犹有臭,犹则尚之义,重言之耳。

犹《尚书》云弗遑暇食,遑则暇也。

”二、汉语複音词类型之一——双音节复合词(一)由同义词连用凝结形成的复音词:复音词义=词素义;在古代汉语中,同义词连用现象比较普遍,它们在表义作用上,相当于一个词。

之所以称之为同义词连用,是因为它们之间结合比较松散自由,组合很不固定。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鼌错《论贵粟疏》)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司马迁《报任安书》)“乖”“迕”同义,都是违背、相背的意思;“亏”“缺”同义都是缺损的意思。

有些连用的同义词逐渐凝结,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复音词。

如: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司马迁《报任安书》)此时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ppt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ppt
• 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再复杂,音节的数 量毕竟有限,在词汇量激增的情况下, 继续维持词汇的单音节体系显然是不可 能的,汉语词汇向双音节、多音节的方 向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 荀子:“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 兼。”
•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 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 用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 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 “异”。
• 饥、饿——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
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 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
有不同。《正字通》:“饿,饥甚。”“饥”
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例如,《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 虽饥不饿。’”《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 饥,无一旬饿。”《左传·宣公二年》:“初,
• 出入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 “出”指外出,“入”指进入。如《史 记·项羽本纪》:“故遣将守关者,备他 盗出入与非常也。”
• 后来“出入”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 时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数 量上的接近”,如《论衡·气寿》:“武 王崩,周公居摄七年,复政退老,出入 百岁矣”
•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学术界有争 论:
• 《礼记·月令》:“温风始至,蟋蟀居壁, 鹰乃学习。”
• 《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当家则力 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 《左传·僖公四年》:“公惠徼福于敝邑 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 《孟子·离娄上》:“天子不仁,不保四 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 《左传·襄公三年》:“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 亦可。’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 佐之。”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5、褒贬感情色彩不同。 征、伐、侵、袭、攻;诛、杀、弑 6、语法功能不同。 适、往 “往”一般不带宾语,“适”带宾语。 耻、辱

同义词的辨析
1、互换法 兵、卒 2、对举法 贫、穷 3、察源法 世、代在父子相承的意义方面是同义词,但“世” 的本义是三十年为一世。而“代”的本义是更也。 在此意义上,世为数词,代为动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單音詞 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是單音詞,如 “人”“曰”“道”“車”等等,由兩個及兩個以 上音節構成的詞是複音詞,如“社稷”“天 下”“諸侯”“司馬”等等。在古代漢語中,單音 詞在數量上佔有優勢,在上古漢語中尤為突出。而 在現代漢語中,複音詞佔有優勢。我們在學習古代
漢語時,要注意兩種相反的不同情況,一種情況

一個音節,而不表示意義。
三、同义词
所謂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但語音形式不同的詞。其
中意義相同的那部分又叫“等義詞”。在古代漢語中這一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義詞是非常少見的。如:“盗”和“窃”,在“盗窃”的
意义方面为同义词,除此之外,就不是同义词了。词义是发 展变化的,几个词同义与否也是发展变化的,一些词起初同 义,后来可以变得不同义,如:我后不恤我众(后:帝王); 故百王之法不同。(王:帝王);天子之妃谓之后(帝王的
正妻)。

有一些词,起初不同义,后来变得同义了。如: 纠纠葛屨,可以履霜。(屨,n;履:v) 《诗经》 ;郑人有且置履者。(n)《韩非子》
同义词的辨析
辨析同义词,就是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别。同义词 之间的差别是多种多样的: 1、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对象不同 人 民 在人类社会成员方面,二者是同义词, 但其适用范围不同。“人”是相对于禽兽来说的, 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使用范围大。而“民”是 人中愚昧无知的部分,也指不做官的人,是被治理 的对象,适用范围小。

20.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0.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纯复音词,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词。
1.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音译外来词两种。 (1)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两个音
节构成,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包括:

双声 叠韵


双声兼叠韵
重言
非双声叠韵连绵词

双声联绵词:
参差 仿佛 伶俐 陆离 坎坷
犹豫 唐突 匍匐 踌躇 倜傥 叠韵联绵词: 逍遥 彷徨 依稀 从容 须臾 蹉跎 徘徊 龙钟 窈窕 逶迤

④重言联绵词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是不同的。
单音词重叠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
夷《代悲白头翁》)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


⑤两音节无语音联系的联绵词中,有个别词是 由原单音词分裂而形成的。
“孔——窟笼、窟窿” “瓠——壶卢、壶芦、葫芦、瓠芦”,“
返回本章目录
速度: 步 <
跑 : 动物以足爬地,读pá o,如虎跑泉。
情态不同-泣、哭…
泣 哭 号
有泪无声 有泪有声 有泪有声有言
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
沬(h uì )血饮泣。 《报任安书》
范仲淹《渔家傲》
睡=寝
注:中古以后,睡=寐
情态不同-望、视、见…

远看 近看
故愿望见太后。《战国策· 赵策》
视 观
览 察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左传· 庄公十年》
有目的地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看壮观的场面 《观沧海》 无目的地看 仔细地看 看的结果, 看见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 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 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 《说文》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寻常 原来是两个表示长度单位的意义相 对的单音节词,“寻”是八尺,“常” 是十六尺。 • 后来“寻常”由短语变成复合词,同时 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平常、 普通”的意思。
• 消息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 “消”指消亡,“息”指生长。如《周 易· 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丰· • 后来“消息”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表 示“音讯”。蔡琰《悲愤诗》:“有客 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 复非乡里。”
• 荀子:“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 兼。” •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 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 用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 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 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 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 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 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比 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 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 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 转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 合成的,其复合词的意义既不同于两个 词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两个词素义 的简单相加,出现词义转化的现象,这 种复合词叫做转义复词。
• 春秋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对的单音节词, 分别指“春季”和“秋季”。如《礼 记· 王制》:“春秋教以《礼》《乐》, 冬夏教以《诗》《书》。” • “春秋”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时意义 发生了变化,被用来表示“光阴、岁月” 的意思。
• • •

2、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这类同义词原本不同义,后来一方经过 引申便变得与另一方同义了。 官:吏: “官”本义指“官署”,即 政府办公和收藏文书的地方。后来引申 指“官员”才与“吏”同义。“吏”本 义“官员” 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 《韩非子· 八说》

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同义词:(1)几个词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上 相同,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 (2)只是所表达的概念(理性意义)大致相 同,而在文化意义、情感意义等其他方面却不 一定相同。
【沐 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荀子· 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 弹其冠。” 今 古 洗手 盥guàn 洗腳 洗 洗衣 浣
同义词的辨析






1.汉语双音节化的影响 2.避讳 《后汉书· 何进传》:先帝常与太后不快,几 至成败。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 3.修辞的需要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 乡。举趐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同义词的概念



《鄭伯克段于鄢》: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 也。” 《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又收貳以為已邑。 《齊桓公伐楚》: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晉靈公不君》: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 《戰國策》: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诗· 齐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晉靈公不君》: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晉靈公不君》: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左傳· 昭公二十七年》:屏王之耳目,使不聰明。 《戰國策· 魏策四》: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

【负】 负荆请罪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负约 忘恩负义 胜负乃兵家常事
(二)漢語詞匯的複音化經歷了一個很長 的過程,由詞組逐漸凝固為詞的過程。





1.古漢語複音詞沒有固定的組合形式 《左傳· 成公二年》:“擐甲執兵。” 《左傳· 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 《孟子· 公孫丑下》:“兵革非不堅利也。” 《韓非子· 初見秦》:“昔者紂為天子,將率 天下甲兵百萬。” 《韓非子· 初見秦》:“兵甲頓(疲乏),士 民病(貧困)。“ 《戰國策· 秦策一》:“兵革大強,諸侯畏 懼。”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里比较 少见,但也占一定的数量。
注意:当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遇着同 义词连用时,不要轻易地看成复音词;遇 着连绵字时,千万不要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讲。
三、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1.概念的不同
概念的内涵:如:“府”和“库”。
“府”:收藏文书和财物的地方, “库”:收藏兵器和战车的地方。 概念的外延不同:如“人”和“民”。
注意: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 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不可把连绵字拆成 两个词当作词组来解释。如:
“披靡”:草木随风偃仆的样子,也 用来比喻军队的溃败。
《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披靡”。 张守节正义云:“靡,言精体低垂。”
“辟易”:倒退的样子。
《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 易数里”。
张守节正义云:“言人马俱惊,开张 易旧处,乃至数里。”
《礼记·儒行》:“其交友有如此者。”
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 意义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主要有三种 情况:
第一,两个语素仍保持着它们原 有的意义。如上述的恐惧,恭敬等。
第二, 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 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其 意义,只是作为陪衬。→偏义复词。
例如: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
3.感情色彩的不同。如: “杀”和“弑” “杀”:指一般的杀死,中性词。 “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 谴责,贬义词。 《礼记檀公下》:臣弑君,凡在官者杀 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
4.使用条件的不同。如:
“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 意义,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 有所不同。
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 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 个音节,它只有一个语素(词素)。如: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的单音词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

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

例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

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至——到来以——认为视——观看殆——危险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道——道理叹——感叹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虎——老虎果——果子石——石头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

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

例如:①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

②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摹拟声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②描绘状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我们要区别叠音词和单音词的重叠使用,二者不属同一范畴,性质迥异。如: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战国策·齐策》
吾甚恐。《孟子·梁惠王下》——“恐”侧重于指因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恐惧。

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惧”指发自内心的慌惑。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左传·宣2》
居处恭,执事敬。《论语》——“恭”指外表有礼貌,“敬”指内心严肃不苟。
2、偏义复词
伐木丁丁。《诗经·小雅·伐木》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元》
纵江东父见怜而五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
(一)复合词
1、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它们在凝固成词之前本来都是能够独立运用的单音词。合成后它们结为一个整体,其词义不是原有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一个语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语素起补充和强化的作用。如:
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饥、饿
“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的肚子空,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之的威胁。
4、侧重的方面不同
完、备
“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备”侧重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思齐全完备。如: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①双声联绵词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仿佛,滂母,并母,隐隐约约。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踌躇,定母,从容得的样子。
②叠韵联绵词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莽苍,阳部,效野之色。
③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缤纷:缤,帮母,真部;纷,滂母,文部。繁多交杂的样子。
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感情色彩不同
杀、诛、弑
“杀”通常只是客观地表示此义,无所谓褒贬。“诛”多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臣、子)杀上(君父),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如:
(齐宣王)“臣弑其君可乎?”……“闻诛一夫约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晏如 率尔 欣然 沃若 浩乎 惄焉(忧愁的样子)
②支配式 执事 将军 知府
主谓式 夏至 霜降 御用
偏正式 百姓 布衣 诸侯
(二)单纯词
1、叠音词
叠音词又称重言词,它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其主要功能是摹拟声音,描绘状貌。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不同寻常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情况下、上前进献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可以凭借(这)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并不等于说每个字都是一个词,便好“蟋”、“蜘”、“窈”等,它们只能是字而不是词。古汉语汇虽然以单音词为主,但也不是说古汉语中就没有复合词和复音节的单纯词。只是说它们居次要地位而已。如:
6、语法功能不同
耻、辱
“耻”作动词时,其宾语一般由动词性词组充当,是表示事情的。意思是以之为耻,是意动用法。“辱”作动词时,其宾语通常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有时是使动用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左传》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周南·关雎》——辗转:端母,元部。心有所思,卧席不安的样子
④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扶摇:上升的旋风
三、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讲,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法特点三个方面。理性意义上的差别,又分别体现为范围、性状、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1、范围广狭不同
白、皎、皑、皙
“白”是通称,其他三个词指称范围都窄。《说文·白部》:“皎,月之白也;”“皑,霜雪之白也;”“皙,人色白也。”
帛、币
上古“帛”是丝织品的通称,“币”指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2、性状情态不同
寝、卧、睡
躺在床上睡叫“寝”,趴在几上或靠着睡叫“卧”,坐着打瞌睡叫“睡”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关、相近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起陪衬作用。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快耳目者,真秦声也。 《谏逐客书》
3、其它类型的复合词
①加缀复词
加缀复词属于粘附式的复合词,其中以一个语素表示概念,另一个是附加成分,粘附在实语素前后,充当词的前缀或后缀,它们只是为合成复音词而增添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如:
燕燕于飞,参差其羽。《诗经·邶风·燕燕》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
采采卷耳《诗经·周南·卷耳》
“燕燕”,名词重叠,起补足音节、调整句法的作用。“家家”“从”含有每家、每一人的意思。“采采”,表示采了又采。
2、联绵词
联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所以称作联绵词。又称作“联绵字”“连语”“謰语”。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古汉语单音词与优势,几乎是一字一词,如“齐师伐我”一句,由四个字组成,也是由四个单音词组成。翻译成现代汉语都要变成复音词,可译成“齐国的军队进攻我国。”再如《庄子·秋水》中“消息盈虚”四个字也是四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消失、生长、充实、空虚”四个复音词。
因此读古书时,要注意一字一句为主的这一特点。不然,就可能把由两个单音词构成的词组看成一个复合词,导致语意理解的错误。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