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合集下载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漢語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我們研究古代漢語的時候,需要了解單音詞和複音詞的關係,複音詞和同義詞的關係,因為這有助於我們更徹底地了解古代漢語。

我們隨便把一篇古文翻譯成為現代漢語,就會發現譯文比原文長了許多。

這主要是因為古代漢語的詞彙以單音詞為主,而現代漢語的詞彙以複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

例如“蹇叔之子與師”(《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這一個句子中,“子”字在現代一般總說成“兒子”,“與師”更非譯成兩個複音詞“參加軍隊”不可。

古代單音詞和現代複音詞的對比,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換了完全不同的詞,例如“與”變成“參加”,“師”變成“軍隊”;第二種情況是加上詞尾詞頭,如“虎”變成“老虎”,“杯”變成“杯子”,“石”變成“石頭”;第三種情況是利用兩個同義詞作為詞素,構成一個複音詞,例如“兒”和“子”是同義詞,合起來成為複音詞“兒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種情況。

有許多古代的單音詞,作為詞來看,可以認為已經死去了;但是作為詞素來看,它們還留存在現代漢語裏。

舉例來說,古代漢語有單音詞“慮”字。

《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詩經·小雅·無雨》:“弗慮弗圖”。

但是,在現代漢語裏,“慮”字只作為詞素留存在“顧慮”、“考慮”等雙音詞裏,或者只出現在“深謀遠慮”,“深思熟慮”等成語裏,而不能作為單詞自由運用了。

漢語大部分的雙音詞都是經過同義詞臨時組合的階段的。

這就是說,在最初的時候,只是兩個同義詞的並列,還沒有凝結成為一個整體,一個單詞。

這可以從兩方面證明:第一,最初某些同義詞的組合沒有固定的形式,幾個同義詞可以自由組合,甚至可以顛倒。

例如“險”“阻”“隘”(注:“隘”單用時,是狹的意思,同“險”“阻”的區别較大。

)是同義詞,在上古常常單用,又可以互相組合。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後兩句“阻”和“隘”雖然連在一起,但顯然還是兩個詞。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有关概念,学会如何判断词与词组,掌握同义词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联绵词、偏义复词、同义词【教学难点】联绵词、同义词的细微差异分析【所用课时】四学时第一课时一、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在构词方式上以单音节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

尤其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也导致了另外两大特点和不足:一是从词义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如“解”字就兼有“解剖”、“分散”、“解开”、“排解”、“消除”、“分析”、“理解”等义项;一是从读音角度看,同音词繁多。

如“yi”音节就有单音词“亦”、“易”、“益”、“意”、“役”等等156个。

二、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在词汇的初始阶段,语言交际功能与语言结构系统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单音词向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转化成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必趋势。

它大大减少了一词多义和同音词繁多的现象,使词汇表达更加准确而精密,有效增强和发挥了语言交际工具的作用。

当然,由单音词向双音词的转变并非突发式的,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渐进式发展的。

据统计,《论语》中有双音词180个,占总词数的12%;《孟子》中有双音词353个,占总词数的14.9%。

虽然两汉以后不断增加,但即使在近代文言文中,双音词仍占少数。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有以下三种主要情况:(一)加虚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增加一个虚词辅助成份。

例如:爷——阿爷师——老师石——石头燕——燕子虎——老虎盖——盖儿(二)加实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基础上加一个单音语素组成双音词。

例如:土——土壤恐——恐惧友——朋友道——道路驰——驰骋负——负担(三)另换说法,即用同意异形的双音词代替原来的单音词。

例如:目——眼睛梃——棍棒股——大腿师——军队奕——下棋亡——丢失无——没有兵——武器劝——勉励狱——诉讼三、应该注意(一)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经常连用,构成词组。

古代汉语3

古代汉语3

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
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池,水池;塘,堤岸。《庄子达生》;“被发行 思考: 歌,而游于塘下。“防坊堤隄塘唐坟坋”在堤坝这
个意义上同义。)
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②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 秋水》
③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
4.各地方言的差異所形成的同義詞 迎,逢,逆 都表示兩人行走的方向相對,送往迎來,狹路相逢。 《春秋》:“公如齊逆女。”漢代揚雄《方言》:“逢, 逆,迎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關而東曰逆。”


(二)同義詞之間的關係 1.本義相同相近
如《說文解字•阜部》:“陬,阪隅也。”“隅,陬也。” 陬、隅都引申為角落之稱。 2.此詞的引申義與彼詞的本義相同
履 -屨. “履”從踐履、踏地的本義引申為鞋。 履的引申義便與“屨”的本義相同了,二者成為同義詞。

3.引申義相同
年---歲. 《說文解字•禾部》:“年 ,穀熟也。從禾,千聲。” 《說文解字•步部》:“歲,木星也。” “年”由本義引申為五穀成熟一次的時間;歲則由於木星 由西向東運行,每行經一個星次的時間為十二個月,而引 申稱這段時間為一歲。“年、歲”在引申記時的意義上成 為同義詞。
4、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一个 双音词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记》 ②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赋》) 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
味不同。《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
④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 霍光传》 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①以九职任万民, 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 园圃,毓草木。《周礼· 天官· 大宰》

(三)——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三)——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①摹拟声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②描绘状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我们要区别叠音词和单音词的重叠使用,二者不属同一范畴,性质迥异。如: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战国策·齐策》
吾甚恐。《孟子·梁惠王下》——“恐”侧重于指因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恐惧。

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惧”指发自内心的慌惑。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左传·宣2》
居处恭,执事敬。《论语》——“恭”指外表有礼貌,“敬”指内心严肃不苟。
2、偏义复词
伐木丁丁。《诗经·小雅·伐木》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元》
纵江东父见怜而五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
(一)复合词
1、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它们在凝固成词之前本来都是能够独立运用的单音词。合成后它们结为一个整体,其词义不是原有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一个语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语素起补充和强化的作用。如:
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饥、饿
“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的肚子空,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之的威胁。
4、侧重的方面不同
完、备
“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备”侧重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思齐全完备。如: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①双声联绵词

5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5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作業: 作業:
1、舉例說明什麽是同義複合詞 2、舉例說明什麽是偏義複音詞 同義詞有什麽特點? 3、同義詞有什麽特點? 4、什麽是“渾言”?什麽是“析言”? 什麽是“渾言” 什麽是“析言”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 •
應注意: 這些同義詞大多同中有異, 應注意 : 這些同義詞大多同中有異 , 古代訓詁學家也比較注意其區別。 古代訓詁學家也比較注意其區別 。 如: 史記·周世家 周世家》 成人, 《 史記 周世家 》 : “ 及 ( 弃 ) 成人 , 遂好耕農, 相地之宜, 遂好耕農 , 相地之宜 , 宜穀者稼穑 民皆法則之。 焉,民皆法則之。” 正義》 種曰稼,敛曰穑。 《正義》:“種曰稼,敛曰穑。” 說文》 穀可收曰穑。 《說文》:“穀可收曰穑。”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 園圃 非攻上》 非攻上》 晝夜勤作息 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作息,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 ——《諸葛亮<出師表> 同。——《諸葛亮<出師表>》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四、古漢語單純複音詞、連綿詞、疊音詞 古漢語單純複音詞、連綿詞、
連綿詞由兩個音節構成, 連綿詞由兩個音節構成,記寫連綿詞的兩個 漢字僅僅代表兩個音節,一個語素, 漢字僅僅代表兩個音節,一個語素,即一個音 義結合體。不可以拆開分析。 倜儻” 義結合體。不可以拆開分析。如“倜儻”指 卓越的樣子” “卓越的樣子”。 《報任安書》:“古者富貴而名磨滅者不可 報任安書》 倜儻非常之人存焉 非常之人存焉。 勝數,唯倜儻非常之人存焉。”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叠音词属于单纯词,两个音节只包含一 个词素。大多数的叠音词,两个音节中 的单一音节,在该叠音词中并不表示意 义。如: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坎坎伐檀兮 • 《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
• 陶潜《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 荣。” • 还有一部分叠音词,实际上是两个相同 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其词义与单独一个 音节所表示的意义相同,词同记录词的 字在意义上是一致的。 • 《诗经· 卫风· 伯兮》:“其雨其雨,杲杲 出日。”
• 我们常常犯的错误:由于习惯于现代汉 语的双音节词,往往也把古代汉语的两 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去理解。 • 《周易· 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 应乎人。” •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 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 实味不同。”
• 《韩非子· 五蠹》:“古者文王处丰、镐 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 王天下。” • 《汉书· 霍光传》:“党亲连体,根据于 朝廷。” •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根据联绵词两个音节之间的关系,可分 为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等几种形式。 如:仿佛、彳亍;望洋、匍匐。
• 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 合成的,但其中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 一个则仅作陪衬而已,出现词义偏落的 现象,这种复合词通常叫偏义复词。古 人称“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 • 偏义复词的词义究竟偏落在哪个词素, 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作出 正确的判断。
•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学术界有争 论: • 1980年6月出版的王力《汉语史稿》中册: “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 是语音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阿姊 有清 沃若 婢子
返回本章目录
单音词连用-1
连 用 的 两 个 单 音 词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消息
《周易·丰卦》
单音词词义
消:消减; 息:增长。 虽:即使,虽然; 然:如此,这样。 知:懂得; 道:道理。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 善哉!虽然, 必取宋。 梯,必取宋。
詩經
左傳 史記 紅樓夢 30%
反對黨八股 16%
3
90.3% 89% 80% %
单音词转变为双音词的规律 转 变 的 规 律 举 诱-诱惑 道-道路 贫-贫困 悟-明白 劝-勉励 兵-武器 师-老师 爷-阿爷 例 亡-逃亡 备-完备 友-朋友 股-大腿 师-军队 攻-钻研 石-石头 担-担子
在单音词上加一个同
• 第一單元 通論(三): 第一單元·通論( 通論
• 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單音詞,複音詞,
• 文法學院:孫偉龍 文法學院: 郵箱: 郵箱:cdysry@
1
单音词
联 绵 音
词汇
单纯词

连绵词 联绵字 词 连绵字 连 语
词- 重 言 叠 字
複音词
詞根+詞根=複合詞) 複合詞(詞根+詞根=複合詞)
动词叠用
表示动作的重複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返回本章目录
偏义複音词-举例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 园圃,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
·
沛公则置车骑 脱身独骑。 车骑,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史记·项羽本纪》
· 得失。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记·刺客列传》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 ,陟罚臧否,不宜異同。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異同。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異同 · 《出师表》

古代汉语专题之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专题之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叹。”( 庄子·秋水》 叹。”(《庄子·秋水》) 清·郭庆藩《集释》:“‘洋’、‘羊’ 郭庆藩《集释》 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 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 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 仰视。” 联绵词使用时一般不能拆开,但在诗歌或 其他韵文中有时可以拆开使用。例如: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老子》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
叠音词
1、摹拟声音。如: 关关 坎坎 霍霍 辚辚 萧萧 丁丁 淙淙 潺 潺 喈喈 2、描绘状貌。如: 夭夭 蓁蓁 离离 习习 翩翩 渺渺 恂恂 冥 冥 赫赫 漠漠
叠音词的词义一般同书写它的单字意义无 关,不能就单字来推测叠音词的词义,这 是区别叠音词和单音词重叠形式的主要标 准。如:《古诗十九首》 准。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中的“行行”,是单音词的重叠使用,表 示动作“行”的重复。白居易《买花》 示动作“行”的重复。白居易《买花》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里的“家 家”、“人人”,分别是名词“家”、 “人”的重复使用,表示逐指“每一家”、 “每一人”。
联绵词
1、双声联绵词,如: 仿佛 参差 伶俐 玲珑 邂逅 恍惚 流离 憔悴 唐 突 蜘蛛 2、叠韵联绵词。如: 逍遥 窈窕 依稀 扑朔 荒唐 蹉跎 仓皇 混沌 朦 胧 徘徊 芍药 婆娑 葫芦 玫瑰 橄榄 3、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缤纷 辗转 优游 燕婉 4、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旖旎 浩荡 颠沛 扶摇 陵迟 狼藉 铿锵 跋扈
由于联绵词中的两个字因音见义,托名标识,所以 往往字无定写。如“崔嵬”,可以写作“崔巍”、 “磪嵬”等;“匍匐”,可以写作“匍扶”、“蒲 服”、“蒲伏”、“扶服”等。 对于联绵词,切忌望文生义或把两个字拆开采解释。 如: (1)“计犹豫未有所决。”( 汉书·高后纪》 (1)“计犹豫未有所决。”(《汉书·高后纪》唐人颜师 古注:“犹,兽名也。……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 古注:“犹,兽名也。……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 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来且害之,每豫上树,久西俗谓犬子为犹,犬随人行, 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云犹豫也。”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寻常 原来是两个表示长度单位的意义相 对的单音节词,“寻”是八尺,“常” 是十六尺。 • 后来“寻常”由短语变成复合词,同时 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平常、 普通”的意思。
• 消息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 “消”指消亡,“息”指生长。如《周 易· 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丰· • 后来“消息”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表 示“音讯”。蔡琰《悲愤诗》:“有客 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 复非乡里。”
• 荀子:“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 兼。” •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 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 用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 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 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 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 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 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比 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 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 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 转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 合成的,其复合词的意义既不同于两个 词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两个词素义 的简单相加,出现词义转化的现象,这 种复合词叫做转义复词。
• 春秋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对的单音节词, 分别指“春季”和“秋季”。如《礼 记· 王制》:“春秋教以《礼》《乐》, 冬夏教以《诗》《书》。” • “春秋”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时意义 发生了变化,被用来表示“光阴、岁月” 的意思。
• • •

2、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这类同义词原本不同义,后来一方经过 引申便变得与另一方同义了。 官:吏: “官”本义指“官署”,即 政府办公和收藏文书的地方。后来引申 指“官员”才与“吏”同义。“吏”本 义“官员” 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 《韩非子· 八说》

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同义词:(1)几个词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上 相同,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 (2)只是所表达的概念(理性意义)大致相 同,而在文化意义、情感意义等其他方面却不 一定相同。
【沐 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荀子· 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 弹其冠。” 今 古 洗手 盥guàn 洗腳 洗 洗衣 浣
同义词的辨析






1.汉语双音节化的影响 2.避讳 《后汉书· 何进传》:先帝常与太后不快,几 至成败。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 3.修辞的需要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 乡。举趐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同义词的概念



《鄭伯克段于鄢》: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 也。” 《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又收貳以為已邑。 《齊桓公伐楚》: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晉靈公不君》: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 《戰國策》: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诗· 齐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晉靈公不君》: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晉靈公不君》: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左傳· 昭公二十七年》:屏王之耳目,使不聰明。 《戰國策· 魏策四》: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

【负】 负荆请罪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负约 忘恩负义 胜负乃兵家常事
(二)漢語詞匯的複音化經歷了一個很長 的過程,由詞組逐漸凝固為詞的過程。





1.古漢語複音詞沒有固定的組合形式 《左傳· 成公二年》:“擐甲執兵。” 《左傳· 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 《孟子· 公孫丑下》:“兵革非不堅利也。” 《韓非子· 初見秦》:“昔者紂為天子,將率 天下甲兵百萬。” 《韓非子· 初見秦》:“兵甲頓(疲乏),士 民病(貧困)。“ 《戰國策· 秦策一》:“兵革大強,諸侯畏 懼。”

复习签到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复习签到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复习签到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代单音词转化现代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如克——战胜;弈——下棋;常——规律;师——军队(2)加上词头词尾。

如杯——杯子;虎——老虎(3)两个反义词或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儿子,人民,言语,道路。

(许多古汉语的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成词了,但还作为语素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如”虑”,在现代汉语中只保存在”考虑””深谋远虑”等几个词中,而不能作为单独语素存在。

)二、古汉语中的合成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如“阻、隘、险”,“民人”也叫“人民”。

(2)对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分。

如“婚姻”很早就是复音词,但也有所区分,如《说文》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又如,“饥馑”也是复音词,朱熹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3)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语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复音词,在其他地方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

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三、古汉语中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的变化情况:(1)两个语素仍保持他们原有的意义。

如“蓄积”的“蓄”是“积聚、贮藏”之意,“积”是“积蓄、积累”之意,贾谊《论积贮疏》:“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 “蓄积”是“储粮积蓄”的意思。

(2)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是充当陪衬,这就是所谓“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的词的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质是作为陪衬),如得失,园圃,缓急等。

(3)两个语素失去原义而产生一个新义。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拆开来讲和原来意思完全不同,如天下,布衣,君子,小人等。

四、古汉语中单纯复音词的类型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示一个语素。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坎坎伐檀兮
•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
• 陶潜《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 荣。”
• 还有一部分叠音词,实际上是两个相同 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其词义与单独一个 音节所表示的意义相同,词同记录词的 字在意义上是一致的。
• 《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 出日。”
• 《韩非子·五蠹》:“古者文王处丰、镐 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 王天下。”
• 《汉书·霍光传》:“党亲连体,根据于 朝廷。”
•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双音节词,也不是到 临近现代的某一天突然出现的,其实它 们早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从古 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单音词比率由多到 少、复音词由少到多的演变过程,是一 个逐渐量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古籍 的时候,正确分清词与短语的界限,就 显得十分重要。
复音词
•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词; 至于多音节词,可说凤毛麟角。古代汉 语的双音节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 “复合词”。
• 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成词。 古代也叫“重言”。叠音词或摹声,或 状物,色彩鲜明生动,且富有音乐美, 起着很好的修辞作用。
• 叠音词属于单纯词,两个音节只包含一 个词素。大多数的叠音词,两个音节中 的单一音节,在该叠音词中并不表示意 义。如:
• 《礼记·月令》:“温风始至,蟋蟀居壁, 鹰乃学习。”
• 《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当家则力 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 《左传·僖公四年》:“公惠徼福于敝邑 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 《孟子·离娄上》:“天子不仁,不保四 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14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14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 • • •
消息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 “消”指消亡,“息”指生长。 如《周易·丰·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后来“消息”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表示“音讯”。 蔡琰《悲愤诗》:“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 息,辄复非乡里。”
• ②附加复合词 • 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复合词 • 有夏、阿母 • 喟然、率尔
• • • • • •
其三: 语音,大多具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双声连绵词:参差、踟蹰、恍惚, 邂逅(匣母)、憔悴(从母)、缤纷(滂母) 叠韵连绵词:彷徨 、窈窕、蹉跎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辗转 优游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滂沱 狼狈 跋扈 狼藉
2、合成复音词 (合成词)
• (1)定义 •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的词叫做合成词。
古代汉语通论(三)
同义词及其辨析
• 学习重点: • 1、明确什么是同义词 • 2、掌握同义词辨析的类别和方法 • 学习难点: • 在实践中应灵活运用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分析同义词之间的差 别
一、什么是同义词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但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 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样一组词就是同义词。——赵克 勤《古汉语词汇概要》


• 根据以下材料,说明“贫穷”二词是怎么由异而同的。 • 1.《说文》:“贫,财分少也。” • 《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 《荀子》:“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2.《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庄子》:“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 于此。”
• 年: • 秊,谷熟也。——《说文》 •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 岁: • 岁,木星也。——《说文》 •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在最初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 体,一个单词。 汉语词汇的复音化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一个长 期的过渡时期中,有一部分双音结构,两个语素的组合呈现 出不太稳定的状态。
1、从意义方面看,可以拆解开来分别训释。 婚姻、饥馑、切磋、朋友 2、从结构方面看,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 以颠倒。 险-阻-碍、家室-室家、朋友-友朋、痛苦-苦痛
望洋 《庄子· 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 豳风· 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狼狈 《诗经· 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狼跋——狼贝——狼狈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2)连绵字在语音上(指古代的读音)往往有一定的联系。
双声联绵词:
叠韵联绵词:
参差(cēncī)
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城 《左传·
规矩 《孟子· 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的转变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与—参加;师—军队。 2、加上词头词尾。 虎—老虎;杯—杯子。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儿+子—儿子;辅+佐—辅佐。
三、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 阶段的
倜傥(tìtǎng)
浩荡(hàodàng)
蹉跎(cuōtuó) 依稀(yīxī)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跋扈(báhù)
(3)表示连绵字的两个字既然只是表音的,就可 以看作一个记音符号。汉语中的同音字很多,所 以用字就不十分固定。
望洋—妄羊、妄眻 匍匐—蒲伏、扶伏、扶服 犹豫—游预、犹与、由预、容与
五、辨析同义词
2、连绵字(联绵词、连语)
是一种单纯词。由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含义, 不能分开解释的词。两个音节之间往往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因为这有助於我们更彻底地了解古代汉语。

我们随便把一篇古文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例如“蹇叔之子与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这一个句子中,“子”字在现代一般总说成“儿子”,“与师”更非译成两个复音词“参加军队”不可。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

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以认为已经死去了;但是作为词素来看,它们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举例来说,古代汉语有单音词“虑”字。

《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诗经·小雅·无雨》:“弗虑弗图”。

但是,在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留存在“顾虑”、“考虑”等双音词里,或者只出现在“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作为单词自由运用了。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
体,一个单词。

这可以从两方面证明: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后两句“阻”和“隘”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马陵道陕(狭),而旁多阻隘”,“阻”和“隘”组合得紧一些。

又《史记·淮阴侯列传》:“恐吾至阻险而还”,是“阻”和“险”相结合。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左传》成公十三年有“险阻”(逾越险阻),《离骚》中有“险隘”(路幽昧以险隘)。

这说明三个同义词组合时,各自的独立性还很强,没有组成新的单一的词,还是自由组合的情况。

第二,古人对於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例如“婚姻”很早就成为复音词,《左传》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婚姻”,但是《说文》还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饥馑”在后代也是复音词,但是朱熹注《论语》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今天,我们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

但是,词素的本来意义不能不管,因为分析复音词中的词素,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说明这些复音词是怎样形成的,而且可以从后代词义和本来意义不同的比较中看出复音词的完整性,从而把复音词和同义词区别开来。

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

这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它是复音词的词素,在其他地方它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

例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恐惧”可以认为复音词,但是《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恐”和“惧”都能独立运用。

又如《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这里“恭敬”是复音词:但是《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可见“恭”与“敬”又可以分开来用。

又如《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可
以认为复音词,但是《论语·学而》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记·儒行》:“其交友有如此者。

”这种可分可合的情况,跟单纯的复音词是大不相同的。

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值得注意。

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例如: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
(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叫圃。

这里只“园”起作用,“圃”字无义。


怀怒未发,休祲降於天。

(战国策·魏策)
(“休”,吉兆;“祲”,妖气。

这里只“祲”起作用,“休”字无义。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记·刺客列传)
(人多了,不能无失。

“得”字无义。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

(史记·文帝纪)(有急,“缓”字无义。

)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那也应该认为是复合词。

这一类词有“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等。

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里比较少见,但也占一定的数量。

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

例如“倜傥”、“忸怩”、“造次”、“镃基”、“抑郁”、“徘徊”、“觳觫”、“逡巡”、“逍遥”、“须臾”等。

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古代注释家有时把这种连绵字拆成两个词,当作词组加以解释,那是绝大的错误。

例如“披靡”是草木随风偃仆的样子,也用来比喻军队的溃败。

《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披靡”,张守节正义云:“靡,言精体低垂。

”又如“辟易”是倒退的样子。

《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张守节正义云:“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

”单讲“靡”字,则“披”字没有着落;“辟”字当“辟”字讲(开张),“易”字当“更易”讲,这是望文生义。

这些都是不对的。

总而言之,当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遇着同义词连用时,不要轻易地看成复音词;遇着连绵字时,千万不要拆开来讲。

* * * *
上面我们叙述了关于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下面再简单谈谈有关辨析同义词方面的几个问题。

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很多。

《说文解字》一书,主要是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

但是,绝大多数同义词的意义都不是完全相等的;同义词彼此之间,有同也有异,或者含义有差别,或者使用范围有宽有窄,或者使用条件有所不同。

同义词的辨析,对我们正确理解古书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在常用词部分,一般是用同义词间的相互对比相互辨别来解释同义词的词义
的。

例如“畏”和“惧”是同义词,《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犹有惧焉。

”《战国策·楚策》:“犹百兽之畏虎也。

”它们都作怕或害怕讲。

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有所不同,意义也不完全相等。

它们的差别是:“畏”字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字多用作不及物动词;“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使......畏),“畏”字很少有使动用法;“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惧”字没有这种意义。

又如“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意义,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有所不同。

“能”字用於表示能力所及,《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

”“得”字则用於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这两个句子里,“能”与“得”不能互换。

我们阅读古书,要注意同义词间这种细微的差别;否则,对古汉语的理解,就会比较肤浅。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於泛指和用於特指,意义是不同的。

《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禾”是泛指谷类;但是在“禾麻菽麦”一句中,“禾”是专指粟而言。

“稻”字也有泛指和特指的分别:泛指则包括黏者(糯米)不黏者(粳米);特指则专指黏者,与秔(粳米)相对。

泛指则“禾”与“谷”是同义词;特指则不是同义词。

特指则“稻”与“稬”(糯)是同义词;泛指则不是同义词。

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

一般来说,这类同义词连用时是泛指的意义,对举时是特指的意义。

例如“恭”和“敬”,《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用於特指,意义有分别。

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

”指出了二者的分别:“恭”着重在外貌,“敬”着重在内心。

连用时,如《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就用不着区别了。

这样看古汉语的词汇,才是全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