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乌市第五十中学陈思思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除法的知识,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已经听说过“平均分”,甚至对平均分还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掌握“平

均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五、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难知识规律,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

4、练习法:通过多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这有8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颗?“平均分”是怎样分呢?请同学到黑板前分。通过学生尝试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二)揭示课题

像上边那样,把糖平均分成几份,像这样的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除号

1、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2、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3、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

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求每人分几颗,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颗糖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给4个同学,“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人分得几颗?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 ÷4 = 2”表示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分实物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尝试练习。

⑴填空:

15÷3= 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18÷6 =3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2)看算式说出意义。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3)完成教材1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1、2题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

分物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景引入“平均分”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4、质疑。

《小学数学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读出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2、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