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鲁教版必修一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2师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其倡导的“古文运动”以及韩愈的重要文学作品;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技能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科学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传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字正音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试译难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2.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1.结构图解演示第一层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一般的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指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众人”之所以更加愚蠢,关键在于前者不自满,虚心向师求教,后者既无自知之明,又耻学于师。

第二层的对比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作者指出这是一种见小而不见大、“小学而大遗”、爱子而不自爱的愚蠢行为,因而嘲笑说:“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层以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耻于相师的“君子”(士大夫)相比。

作者肯定了前者的态度,揭露和嘲笑了后者反对从师学习的种种谬论,指出,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士大夫,他们的智力(就从师学习而言),反不如他们瞧不起的人,讽刺语气强烈。

接连三个对比,把反对从师学习的人驳的哑口无言,使耻学于师的人显得十分可笑,达到了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目的。

在进行对比的时候,文章运用了排笔的手法,不仅使对比显得十分鲜明,而且使文章显得十分有气势,很有感情,从而加强了论述的效果,充分表露了作者对耻学于师的士大夫的不满与鄙视。

(2)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师说1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师说1

师说教学过程一、继续研习课文1.讨论分析、理解课文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X围。

②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那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分析第二段A.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B.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讨论后明确: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作者的观点:师道这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分析第三段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教师备注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B.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⑤分析第四段提问:a.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b.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a.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b.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2.欣赏品味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后明确:〔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语文1.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一)

语文1.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一)
语文:1.2《师说》课件
•(鲁人版必修一)
C1
师说
韩愈
C2
作者简介:韩愈
· 突出要点重点 ·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倡导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给汉字注音:
•嗟乎! •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 •官盛则近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郯子 •苌弘 •老聃 •李氏子蟠 •作《师说》以贻之
1 2.苛政猛于虎也
2 1.贪于财货
2.生乎吾前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用“之”后置定语。
3 1.蚓无爪牙之利
2.居庙堂之高
论据 (三个对比)
正确的态度 错误的态度
结果
作者的 C24
议论抒情
论据(一):古 圣人和今众人对 比(纵比)
其出人也远 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
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 师
课文补注:
C14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 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课文补注:
C15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名、词苌,品弘、
名词,老师。 名词作意动词,
德才能。
师襄、老聃。郯以子……之为老徒师,。 其贤不及孔
7.圣人之所以为圣
8.士大夫之族
9.吾欲之南海何如
10.君将哀而生之乎
虚词用法: 举 例
C21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其皆出于此乎 3.而耻学于师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不拘于时,学于余 7.师不必贤于弟子 8.故燕王欲结于君 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0.积于今六十岁矣

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师说》课件

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师说》课件

有早有迟,学问 学 嘉 以古 通 不于 : :文 : 拘余 赞 表: 普 于:许目指遍时状的秦,:古语关汉广被道后系的泛动:置 的文 。 句古连章 ,人词。从。师之道和 专 罢技 门 了艺研。各究有,各如的此 贻于:,赠表送被动。状语后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议论思路,了 解▲ 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运 用。
君子们认为不值一
君子:一般指有学问、修养的人。提,现在士大夫的
这里指“士大夫之族”的
见识竟然比不上
所谓的“君子”。
(人家),这可真
欤:语气词,相当于“啊”。 够奇怪的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 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常师:固定的老师
师:以…… 为师,
归纳本文中出现的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等▲ 重点文言知识。
预习反馈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分论点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圣人无常师。
课堂探究
要求: 1.每组3号回答第一题,
其他人补充; 2.每组1号回答第二题,其他人 将有异议的题目打上记号并逐一 讨论,最终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组 长做好标记。
或不焉(fǒu ) 近谀(yú ) 郯子(tán ) 师襄(xiāng ) 蟠(pán ) 贻之(yí)
课堂探究
要求: 组长组织组员按学号
每人一句依次翻译,注意重 点字词,最后将全组未解决 的字词句做好标记。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译 古时候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格式为:“以…为”、“把…当作”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师:学习。师道即学道 庸 :岂,难道。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论 所存:所存在的地方 道之所……也。 判断句

2015高中语文 1.2《师说》课件1(鲁人必修1)

2015高中语文 1.2《师说》课件1(鲁人必修1)

情愿才可以,强迫的善良不是真善良,而是伪善。”
拉琴的老人都停下了,开始听我们夫妻争论。 我不理老公,继续做宝宝的思想工作,过程冗长,情
节曲折,略去不言。总之,在宝宝最终含泪答应把钱给老
人的时候,老人自己的泪都快掉下来了,估计恨不能倒给 我们一块钱求我们别难为孩子了。
宝宝手里捏着一块钱,递给老人。老人双手接着说: “好孩子,谢谢啊!祝你平安健康!”宝宝只难过了一会儿, 不久就又兴高采烈了。我们经过木马时,宝宝一指木马说: “要坐‘摇摇晃晃’。”老公开始掏口袋,被我制止。我提
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 语气副词,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 不必:
古今异义词,古义指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
理上不需要
(4)术业有专攻 .
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韩愈写这篇文章
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二、主旨领悟
《师说》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
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
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乐于从师的风尚。
三、行文脉络
一、诵读文本第1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一、作者档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 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 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 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 简 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 历 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 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 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 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课件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课件

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 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及语
一、先针对“信”,有三个方法:
名词或现代汉语中还经常使用的一些词语,皆 保留不动。 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 惠王宰牛 拜相如为上大夫 赵惠文王十六年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
留、删、换
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 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 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 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 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 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 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 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庐陵文天祥
“劳苦功高”成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语可以不译
删——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衬词删去。 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 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有些重文或互文, 或略去,或合并译出。
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夫赵强而燕弱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因利乘便 这是互文,可以同译为(秦人) 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字字落实,留删换”
二:再针对“达”也有三个方法:
分给补出来,如句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 语以及介词“于”等,使句意完整流畅。
补——把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
调、补、贯
例如:1、(秦国)与郑人盟
2、若舍郑以( 之)为东道主 3、将军战(于 )河南,臣战( 于)河北。
调——将古汉语当中的特殊句式按现

高中语文 1.2《师说》课件3(鲁人必修1)

高中语文 1.2《师说》课件3(鲁人必修1)

3、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对比论证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抒情
1、古之圣人
圣人
今之众人 (纵比) 从师而问
众人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
爱其子
于其身
对其身 (自比)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
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
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
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
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
,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 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 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 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 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 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 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 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 “解 说……的道理”来理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 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 属于“说”这种文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1、老师的职能
传道 授业 解惑
2、从师的原因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

鲁教版语文高一鲁人语文必修一《师说》课件

鲁教版语文高一鲁人语文必修一《师说》课件

下连
小学
下连
大遗
与“吾未见其明也”句相呼应的两个字是惑矣
说理严密
解释下列多义词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
课外作业
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解释下列多义词
课外作业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 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 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 因果关系的连词。
找出古今异义的词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阅读思考题
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 修辞探微 作业练习
听录音,注意字词注音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 从师(cóng) 读书(dú) 不能(b ù) 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韩愈
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 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 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 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 于这一种文体。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 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 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鲁人版必修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第2课师说第1课时1

鲁人版必修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第2课师说第1课时1


chuán⑤⑥传师.令者里,中所者以以传.羽道受传业送解、惑传也递传,授动,词动词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动词
①齐师.伐我 军队,名词 (2)师②③道吾之师.所道存也效,法师.、之学所习存,也动老词师,名词
④师.旷鼓琴 乐官、乐师,名词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 相当于“于”,引进比较
3.虚词解释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表示手
段、凭借。 ②其.为惑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无贵无.贱: 无论。 ④道之.所存: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
间,可不译。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语气词,表句中停顿,
不译。 ⑥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大概。 ⑦作《师说》以.贻之: 目的连词,来。
基础精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句读.( dòu) ③官盛则近谀.( yú ) ⑤师襄.( xiānɡ) ⑦老聃.( dān) ⑨无长.无少( zchánɡ) ⑥李氏子蟠.( pán) ⑧经传.( zhuàn)
2.实词解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③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④君子不.齿.: 不屑一提。 ⑤其贤不及.孔子: 比得上。 ⑥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4.文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 解决疑难问题的。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 比弟子贤能。
(4)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第2课 师 说
第 1 课时
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其倡导的“古

优课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一)教学课件:第2课《师说》 (共51张PPT)

优课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一)教学课件:第2课《师说》 (共51张PPT)

师 说
韩 愈
学习目标
•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 方法 •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 重点: •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 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 3、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 的古今义
阅读、思考、讨论
阅读思考题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读懂全文,简析文章内容
一.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 与介词“以”结合,译 为㈠用来……办法(方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式、工具、依据等); 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古:无论,不论。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 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 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古:一般人 今之众人 今:许多的人。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有的与现 代汉语相同,有的不同,试加以辨析。 古:跟随,而,连词,表目的 1.吾从而师之 和结果 今: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说的(同)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差不多(同)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先和后(同)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赶不上,比不上(同) 古:不一定
6.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不需要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高中语文 师说三合一精品教案 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 师说三合一精品教案  鲁人版必修1

鲁人版必修一《师说》精品资料三合一教学目标1.积累“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方法。

3.理解韩愈的“师道观”,培养“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聚焦重点1.积累“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方法。

3.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教学建议这是韩愈提倡从师学习的一篇重要论文,文章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重要,有些语句的含义也比较难以理解,建议老师在教授本课时采用以下方法:1.用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掌握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理清文章结构,可以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3.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再分析,也可以做一些落实与巩固性的练习。

1.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或师焉,或不焉(通)2.一词多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孔子师郯子……师襄()④吾师道也()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⑦不耻相师()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古之学者()④师道之不传,可知矣()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余嘉其能行古道()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词类活用①吾从而师.之(师: )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远: ) ③而耻.学于师(耻: )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 ) ⑤孔子师.郯子(师: )4.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古: ,今: ) ②句读..之不知 (古: ,今: ) ③小学..而大遗 (古: ,今: )5.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师说》ppt课件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师说》ppt课件

课后练习:
①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 ②背诵课文。
•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 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 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 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又都是排偶句。
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 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社会背景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 cóng )
读书( dú ) 不能( bù ) 传道( chuán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 苌弘( 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古今异义词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 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 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课件 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课件 鲁人版必修1

使这场运动彪炳一时,影响千秋。但韩柳以 后,骈文死灰复燃,重登统治地位。宋六家 高举韩柳旗帜,勇于创作,大胆实践,最终 取得了战胜骈文的胜利。
(2)“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
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 通常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 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如《师说》《马说》《捕 蛇也________________ . ②妖言惑 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其 ①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人称代词,他 .
②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 惑者也___________ 两个“其” . . 均为指示代词,那些 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 语气副词,表揣测 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 .
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人们也称他为“韩昌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先秦、
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
的重要性;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对后世散 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
讲究用奇字、造奇句,被人们评为“以文为
课堂互动探究文本
细剖深析
1.人为什么要从师?请引用原文语句从三方 面回答。 【点拨】 能无惑?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2 .第一段和第二段在论证观点上有怎样的区 别和联系? 【点拨】 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论证角度不同。 前者从正面立论,在论证老师重要作用的基础 上,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基本观点;第二段从反面立论, 通过三组事实进行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普 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师说》ppt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师说》ppt
(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义: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今义: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7.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4)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6)不拘于时(被动句) 8.名句填空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如是而已。
2.辨字组词 (1)卑卑劣 裨裨益(裨将) 稗稗官野史 俾俾使 (2)襄共襄义举 囊锦囊 壤天壤之别 攘攘除 (3)贻贻人口实 饴甘之如饴 殆百战不殆 怡心旷神怡 3.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一词多义
要点导读
1.写出各段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好下表。 提示:
段意
论点
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 择师的标准 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 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
6.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 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的凭借。今 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连词,表示结果或目 的,因此,就)
(4)今之众.人.(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很多人)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 初等教育的学校)

高中语文第1单元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1单元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1


其.皆出于此乎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5)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答案】 (1)师:名词,老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学习/动 词,从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 (2)于:介词,对于/介词,比/介 词,向/介词,被 (3)之:代词,代道理/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义/结构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其: 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揣测 (5)则:副词,就/副词,就 是,表判断/连词,表转折,却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 育。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答案】 1.求学的人。 2.用来……的,……的凭借。 3.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并且。 4.指一般人。 5. 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 6.不一定。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译文: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译文: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译文: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
5.不拘于时。(
)
译文:
【答案】 1.判断句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的。
2.状语后置句 他懂得道理的时间本来就比我早。 3.省略句 他们的才智也比圣人低很多。 4.宾语前置句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5.被动句 不受时俗的拘束。

高中语文师说 练习 鲁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师说 练习 鲁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师说练习鲁教版必修11、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D. 道中迷雾冰滑答:〔〕与〔〕②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答:〔〕与〔〕③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益圣,愚益愚 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答:〔〕与〔〕2、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

这叫做“意动用法”。

说说下边句子里加点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羞:④登泰山而小天下小:⑤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宾客:⑥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①古之学者古:;今:②句读之不知古:;今:③小学而大遗古:;今:4、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②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答:。

6、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答:。

7、背诵全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一、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学过程(一)明确教学目的。

(二)导入新课。

今天尊师重道的传统和谦虚好学的学风已经得到了发扬,那么古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韩愈的《师说》一文。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明确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

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读书不能传道从容聃蟠苌弘冉潘无长无少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1)分析第1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

“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

“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

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

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

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

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

“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

“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

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

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4.分析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