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论文

合集下载

黑格尔真理观嬗变的方法论根源研究论文

黑格尔真理观嬗变的方法论根源研究论文

黑格尔真理观嬗变的方法论根源研究论文黑格尔在真理观上超越了传统真理观中真理与意见、真与善的对立和“第一原理”的预设,以及形式主义的方法,将真理理解为全体、过程,是主体与实体的统一、具体与全体的统一。

这一真理观的形成其方法论根源在于黑格尔对传统知性思维的超越,张扬辩证,从而走向思辨理性。

对于真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这样形容道:“真理就是所有的参加者都为之酩酊大醉的一席豪饮,而因为每个参加豪饮者离开酒席就立即陷于瓦解,所以整个的这场豪饮也就同样是一种透明的和单纯的静止”。

就黑格尔的这一隐喻而言,其实是有一个绝对在场的预设,那就是绝对,或者在不同情形下所展现出来的绝对理念、绝对概念和绝对精神。

统一与和解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潜在底色,而又囿于传统的分的方法,分离到合一,绝对精神构成其根本的中介,自然、感觉、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直到绝对精神,其哲学体系演绎了“无知—能知—自知”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路径,似乎在诠释古希腊神庙里“认识你自己”的神谕,难怪马克思说他是“思辨神学”。

黑格尔如何将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合一,逻辑理念、自然和精神合一,在探寻真理中所展现的哲学理念,是引发我们思考的一个着眼点。

一、把握黑格尔真理观的几个前提性关系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是体系,没有单纯的开端和结论,只能用概念才能把握,是概念的发展过程和体系即概念的辩证法。

对于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厘清下面三个关系。

首先,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真理之间的关系。

绝对是实体与主体的统一,自身通过分与合最后回归自己。

绝对在先,不是时间在先,是共在,是概念,是黑格尔所谓的“阴影王国”,是世界的本质。

绝对外化为现实,自然达到理念的生成,即概念和客观性的统一,即真理,全体的真理。

概念相对自然是时间在先,精神相对自然是时间在后,却是目的在先,因此,绝对在先,概念时间在先、精神目的在先,最终达到绝对精神,变成圆圈。

因此,真理没有开端和结论,所谓开端,在黑格尔看来只是哲学思考的方便而为。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浅析论文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浅析论文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浅析论文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浅析论文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黑格尔参与了康德开创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革命,这场哲学革命,经过推进和发展,最后由黑格尔集大成为一体。

一、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来源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生于1770年的德国,30岁时在耶拿大学任教,他的哲学思想最终被钦定为普鲁士国家学说是在1829年其就任柏林大学校长期间。

1.历史背景黑格尔的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时期,以法国为首对其他国家影响巨大,德国各阶层统治者被迫进行局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然而德国的资产阶级懦弱无能,在资产阶级革命高潮时期,只能向统治的封建贵族阶级妥协,他们害怕革命。

黑格尔就是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哲学家。

2.思想来源黑格尔的哲学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思想理论来源。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包含、吸收了以前的哲学实质,其中对他影响最重要的是古希腊的唯心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

黑格尔的哲学继承了古希腊唯心论人物爱利亚派、柏拉图的理性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发展思想和近代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继承了康德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思想进行升华。

康德关于辩证逻辑的矛盾思想更深深地影响了黑格尔,就这样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

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罗万象,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构成的问题,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样来划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是黑格尔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逻辑学逻辑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包括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

它集中地、系统地论述了概念运动的辩证法。

存在论主要讲的是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规律;本质论讲的是矛盾的问题及与之相关联的范畴问题;概念轮是“存在论”和“本质论”的统一。

2.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第二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分析黑格尔劳动观念论文

马克思分析黑格尔劳动观念论文

马克思分析黑格尔劳动观念论文一、黑格尔劳动观念的维度分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改造与挖掘了黑格尔哲学中积极的辩证法思想,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改造。

劳动的观念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现实问题,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理论的分析批判,实现了他的唯物主义转向。

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完整阐释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劳动陶冶事物。

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个否定的中介过程或陶冶的行动同时就是意识的纯粹自为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

”[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劳动的对象,人在自然界中进行对象性活动,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会,创造了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纽带,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始源性关系。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2]101这里可以看出:第一,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现实、对象性的人是他自身劳动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在于劳动,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到自我的确证。

人的产生是根源于劳动的过程,但是黑格尔这里的劳动不是感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而是抽象的精神的活动。

第二,劳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劳动的对象化是对象性的丧失,对象性活动成了异化的力量。

劳动的对象化实际上就是劳动的异化,异化是对象性的不断扬弃。

人通过劳动把人的类本质力量发挥出来时,“首先又是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第三,他看到劳动的历史性作用。

人的自我产生是一个过程,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人是历史性的存在物,人的自我的产生过程就是历史的不断创造的过程,“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看待,而这首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讨论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苦恼意识及其出路(上)

讨论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苦恼意识及其出路(上)

讨论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苦恼意识及其出路(上)【摘要】黑格尔哲学探讨了苦恼意识及其出路这一重要问题。

苦恼意识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困扰,来源于对自我存在的怀疑和矛盾。

黑格尔认为苦恼意识的根源在于个体意识与普遍理性的矛盾冲突,他提出了通过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辩证运动来超越苦恼意识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的哲学旨在引导苦恼意识走向解脱,唤醒个体对于绝对精神的认知,最终实现自我意识与绝对精神的统一。

总结而言,黑格尔的哲学为人类思维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方向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探讨,人们可以深入思考苦恼意识的本质,并寻找更加全面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关键词:黑格尔哲学,苦恼意识,解脱,重要性,概念,特点,来源,看法,解决方案,走向,意义,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探讨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性黑格尔哲学作为十九世纪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现代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传统的发展,并对后来的众多哲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探讨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于哲学史的重要性和现代哲学的意义。

黑格尔的思想系统全面而复杂,涉及到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哲学思想的内涵,还可以为我们探讨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提供宝贵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黑格尔哲学,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并在理解和探索人类自身及社会等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路径。

1.2 介绍苦恼意识的概念苦恼意识是黑格尔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在面对困扰和挑战时所产生的一种痛苦和焦虑的心理状态。

苦恼意识来源于个体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深刻感受,以及对自身局限和不完美的认知。

在苦恼意识中,个体常常感到无助和迷茫,无法找到出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苦恼意识的特点包括焦虑、痛苦、无力感和困惑等,这些负面情绪使个体陷入一种消极的状态,难以摆脱。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文(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文(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文(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文篇二黑格尔法哲学述评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是建立在他创造的“绝对精神(理念)”哲学理论基础上的。

由此出发,法就表现为人理性的自由意志,人类社会从抽象法、道德再到伦理,就表现为自由意志的发展。

抽象法、道德和伦理分别是自由意志在不同阶段上的体现。

由此构成了他的法哲学体系。

他继承了近代古典自然法学,受到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而从哲学角度提出的独特的法律思想,对后世的法学影响深远,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法学的宝库。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体系绝对精神基金项目: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0901013)。

作者简介:王晓峰,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新疆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001-02一、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基础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渊源来自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但黑格尔更多的是从康德那里间接继承来的,他批判的继承了康德的哲学理论,建立了最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推到了顶峰。

在法学方面批判的继承了康德关于法的本质是自由的思想,也从人的意志本性角度来阐发这一思想。

康德法哲学体系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逻辑环节和有机构成,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

要理解他的法哲学就必须了解其哲学体系的演进脉络和主要结构。

他杜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实体“绝对精神(理念)”,这是他哲学的核心。

他把绝对精神看作是自然世界、精神世界和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

认为绝对精神是第一性的和永恒的,其他事物都是从中派生出来的,都是对绝对精神发展过程的表现和结果。

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

他认为这一过程经历了逻辑、自然和精神三个阶段。

在逻辑阶段,绝对精神处于自在自卫的状态,他只是以纯粹概念的形式存在,因而其发展表现为一系列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概念推理之后,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的诸种事物,因而进入自然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对精神通过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有机运动,从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最后出现了生命有机体,出现了人;人是有意识的,因此绝对精神又进入到发展的精神阶段,既开始了又回到自身的过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论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论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论文一、文章的写作背景1843 年末至 1844 年初,马克思撰写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一文,并于1844 年2 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

当英国和法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行了全面的产业革命时,德国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并且这种封建统治的权力很强。

也就是说,当英国和法国的无产阶级在为寻求自我解放而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时,德国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当时的社会状况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在作为《莱茵报》主编期间,所遇到的三件事——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论,使马克思产生了这样一个困惑,一个关于国家职能的困惑,究竟国家是维护富人利益的工具还是黑格尔所说的国家是绝对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绝对自由的保证。

由此,马克思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撰写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一文。

马克思在 1859 年所写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回忆道:“在 1842—1843 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

二、文章的逻辑思路文章的开头,马克思便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

马克思直接开门见山的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结束,那么历史必然合乎逻辑地进入对宗教所依赖的世俗基础的批判。

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三个变成思想“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为了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成为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

当英国和法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行了全面的产业革命时,德国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这无疑是马克思难以忍受的。

所以马克思要把斗争的矛头转向德国的国家制度,“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向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仍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 。

论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三重解构

论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三重解构

论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三重解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上帝的死亡和理性的毁灭,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黑格尔作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巨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后现代语境中亦受到了质疑并成为了批判的鹊的。

黑格尔历史哲学以“先在的理念”为中心且依靠辩证法建立起来,并认为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世界理性”的自我实现过程,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囊括于他庞大的哲学体系中。

但由于黑格尔历史哲学自身的缺陷,在它诞生以后便受到了抵制、质疑。

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降,这种反叛的声音越来越强。

笔者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与理性相对立的意志的反叛;其次是方法论上的批判;再次是叙事主义的转向。

一、意志的反叛黑格尔历史哲学以“先在的理念”为中心,并依靠“正反合”的辩证法建构起来,德国古典哲学“擎理性之旗帜,唱自由之凯歌,肯定历史之进步,描绘历史之理念”ca 339的特点,在他手里达到最完备的形态。

但是黑格尔历史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其自身的缺陷,他把历史哲学凌驾于具体的历史研究之上、肆意剪裁历史事实使其符合历史哲学的先验图式的做法,终于招致了德国思想界的抵制。

在黑格尔去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光对他的哲学体系,甚至也有人身的攻击,如死狗,诚然,历史哲学也受到了人们的冷遇。

黑格尔之后,出现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之间的对立“老年黑格尔派”对于黑格尔一些根本点消极保护,但是抵挡不住“青年黑格尔派”的强烈攻钊礼“青年黑格尔派”认为他的“绝对精神”及其诸多附属概念是抽象的、脱离生活的或者超越性的,与实际的、有限的生命无涉,或者至少是矛盾的。

他们一方面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要抛弃的,另一方面则认为他的辩证法是要加以保留的。

基于此,黑格尔的历史观是一种虚假的乐观主义,是基督教神学的残余,不值得保护。

西方哲学论文的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

西方哲学论文的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

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1802年,黑格尔开始思考康德(I. Kant)、雅可比(F. H. Jacobi)和费希特(I. H. Fichte)的思想体系,他的出发点是知识与信仰的对立。

他打算从主体性内部将主体性哲学击破。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黑格尔这样做时前后并不1致。

黑格尔依靠的是对启蒙的诊断,这使得他构想出了“绝对”概念——即(不同于反思哲学),把理性作为1体化的力量:“文明到今天,古代的哲学与实证宗教的对立,即知识与信仰的对立,已经被转移到了哲学内部。

但是,取得胜利的理性是否会遭遇与野蛮人1样的命运呢?野蛮人表面上是征服了文明人,可实际上却受到文明人的控制。

作为统治者的野蛮人,或许在表面上掌权,而在精神上,他们却失败了。

只是在某种被限定了的宗教观念里,启蒙理性才在与信仰的对立中大获全胜。

如此1来,胜利就变成了这样:理性忙于与之争斗的实证因素不再是宗教,而获胜了的理性也不再是理性”。

黑格尔确信:在康德和费希特那里达到高潮的启蒙时代,不过是建构起了1个理性的偶像。

它错误地把知性或反思放在了理性的位置上,并进而将有限上升为绝对。

反思哲学的无限性事实上是由知性来设定的,是1种否定有限的合理性:“由于是知性设定了无限,知性便把无限作为有限的绝对对立面:而反思由于否定了有限之后,已将自身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此时又将自已降格为知性,因此,它把理性活动当作对立面。

而且,即便是在这种倒退中,它(反思)依然要求具有合理性”。

黑格尔在谈论“倒退”时毫无保留,由此也可以看到,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忽略了他本来想要说明的东西:1种超越绝对知性的理性能够采取强制的手段把理性在话语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矛盾统1起来。

对此,黑格尔首先应该进行论证,而不是假设。

同样,促使黑格尔假设1种1体化绝对力量的,不是论据,而是他个人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说,是他在图宾根、伯尔尼和法兰克福等地积累起来的关于时代的危机经验,这种危机经验经过加工,1直延续到黑格尔的耶拿时期。

黑格尔哲学生长点研究论文

黑格尔哲学生长点研究论文

黑格尔哲学生长点研究论文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中的巨匠,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哲学界。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着一些生长点,这些生长点是黑格尔哲学的精华,也是我们探索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对黑格尔哲学生长点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第一生长点:自我意识黑格尔提出的自我意识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类对于自己及其它事物认识的总和。

人只有达到自我意识的境界才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并逐渐具备文化和道德的能力。

在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中,存在着三个层次:即感性自我意识、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自我意识。

感性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第一层次,它代表了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感性认识;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第二层次,代表了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思维和反思;理性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最高层次,代表了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第二生长点:自由和认同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自由和认同是其重要的生长点。

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必须经过整个文化进程。

这个进程中,人们要解构旧的结构并创建新的结构,使旧结构逐渐得到完全的超越。

而这个进程是要求人们具有认同感,只有具有认同感,人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自由和权利的真谛,并能够为之奋斗。

第三生长点:历史和进步历史和进步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生长点。

他认为历史是自由意识的产物,是人类理性活动的历程。

在他看来,只有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而进步的本质是人类自由的扩展和发展,是人类从无到有、从兽性到人性的进步。

第四生长点:逻辑和唯心主义黑格尔的逻辑思想和唯心主义理论构成了他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他看来,逻辑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他认为思维中存在着因果关系、辩证关系、全体关系和主观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逻辑关系。

而唯心主义则强调了人类自身意识的重要性,认为自身意识是世界存在的根本基础。

总结黑格尔哲学的生长点不仅代表了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向导。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黑格尔《小逻辑》读书笔记黑格尔认为:哲学和宗教一样,不以假定的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那样会有一定现成的认识方法,它们都以真理为对象,认为上帝才是真理。

哲学和宗教研究的是自然结合人的精神及他们和上帝的关系。

但按照时间顺序,人的意识对对象总是先形成表象,后才形成概念,而且唯有通过表象,人的能思的心灵才能进而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的认识和把握。

因而我们要指认识的必然性、还要对其推断进行证明,但是这个可信的哲学的开端在哪里呢?黑格尔为了避免无穷倒退,认为,这同科学一样,开端于一个假设,哲学的开端就是假定思维的存在,它是自由活动的,自己创造自己,是独立自为的,“一切都从这里逻辑的发展出来,没有一点多余的、外加的东西。

”但他并不把这个开端看作是笛卡尔所认为的静止的思维,而当做一个充满却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和契机的、运动的开端,“它并不完备,总是有待于完善,向内深入,回溯到自己的根本,更待本质性的地方。

”这样逻辑的开始就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而是一个辩证的行动,他以这样一个“一”为起点,把辩证的精神贯穿认识的始终。

人区别于动物得到地方就是人能思维,而哲学就是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方式,在哲学的特殊思维方式中,思维就是认识,把握对象概念的认识。

对对象概念的思维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其他形式的、总是作为情感直觉等形式而出现思维相区别。

在我们的意识中,思想和概念的规定性的要素充满了我们的意识的内容,而哲学通过思考,以概念代替表象。

黑格尔首先指出,表像是同现实对立的,它是偶然的东西,可能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一般的哲学家爱把理智抽象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实可靠的,他们把这种抽象看作是外在静止的东西,但理念也不是永远应当如此的,因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性,而不是他们的外在浅显的表现。

但哲学取材于对于当前外界自然和当前的心灵和心情的自己的直观和知觉,那种以经验出发,获得规律和普遍命题和关于事物当前的思想被称作经验科学,是自然哲学,但却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它虽能认识自然世界,却不能把握自由、精神、上帝。

黑格尔历史哲学论文

黑格尔历史哲学论文

黑格尔历史哲学论文黑格尔的哲学就是这种处于特殊矛盾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黑格尔历史哲学论文,欢迎阅读!黑格尔历史哲学论文篇一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卓越代表,在近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震动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影响非常之大,它迫使德国各部(包括普鲁士在内)的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某些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软弱无能的德国资产阶级根本没有力量用革命的手段从封建主手里夺取政权。

德国国家政权仍然保持在贵族手中。

当法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行动愈趋激烈,斗争规模愈益扩大的时候,害怕人民更甚于害怕封建势力的怯懦的德国资产阶级,立即吓得匍匐于普鲁士国王的座下,和封建贵族妥协,反对法国革命和本国人民革命了。

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固然对封建势力有些不满,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耍求。

但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革命对人民群众的畏惧和憎恨,对封建势力、地主贵族的屈从和妥协,却使得它变成一个愈来愈反动的阶级了。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所走的道路,就只能是一种在贵族、封建主领导下,由君主政权实行的从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地主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更加痛苦。

黑格尔的哲学就是这种处于特殊矛盾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进步和反动相互交织的特征,在黑格尔哲学上的反映就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诞生在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吏的家庭,曾在图平根大学读书。

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当过几年家庭教师,在班堡做过报纸编辑,在纽纶堡做过中学校长,后来做了海得堡大学教授。

1818年应普鲁士政府的聘请祖任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

黑格尔成了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高踞着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的地位。

? 黑格尔对普鲁士君主国家极尽其吹捧颂扬之能事,说“国家存在就是神在世界上的庄严的行进”,在普鲁士国家中自由已经实现,理性已成为现实,因此,他认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应该永世长存。

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探析

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探析

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探析黑格尔认为研究历史的人目的大都在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整个世界的全部历史考察它的梗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黑格尔从历史本身揭示历史思维,他将观察历史的方法分为三种: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和哲学的历史。

他把历史的本质看为精神自我考察和自我审查。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斗争的过程。

人类历史是精神自我完成的历史,自我否定的历史。

【关键词】历史;历史思维;自我完成;自我否定历史是什么呢?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们在各自的角度中对历史进行解读,体现着人们对历史的不同感悟。

在探求历史思维的过程中,有人把历史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有人把历史看作是一场戏。

哲学家们对历史的把握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历史思维。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本质是精神自我考察、自我审查。

黑格尔意在从历史本身揭示历史思维,他将观察历史的方法分为三种:一、原始的历史黑格尔认为历史学家们的叙述大部分是他们亲眼所见的行动、事变和情况,而且这些与他们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这样的历史内容不能有十分广大的范围。

黑格尔列举了希罗多德斯和修昔底斯的历史思维。

凡是他们的历史环境里出现的人物和活动的,就是他们主要的资料。

他们生活在自己的题材的精神中间,不能超出这种精神,他们也就没有反省。

但历史学家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黑格尔并没有具体分析。

维廉海姆・狄尔泰在人文科学中的理解和解释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对他人进行理解的价值。

狄尔泰认为,生活表现作为一种精神的表现形式,出现在感觉世界中,因而使得对精神活动的认识成为可能。

“生命”对狄尔泰来说首先是在不同的层面上描写经验过程的功能。

“狄尔泰认为在三种知识形式中‘存在着’生命:在体验、理解和历史的把握中。

”[1](P96)狄尔泰的三种知识为心理学、解释学和历史学。

黑格尔认为原始的历史不能超出历史环境的精神,没有反省。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论文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论文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论文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论文一、批判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主谓颠倒”马克思在《批判》中对“市民社会”概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他更多地是依据黑格尔的说法来理解市民社会的。

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的根本“精神特质”是私人的利己主义,它以特殊利益和私人需要为基本原则。

马克思基本上也是在这层意义上使用“市民社会”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地认为,马克思在《批判》中完全照搬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和基本内涵,实际上,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停留在黑格尔的层次上,比如他在手稿的后部分就逐步意识到从长子继承制和地产等私有财产的角度来界定市民社会概念和基本内容,超越了黑格尔的“需要体系”的理解水平。

在“国家”的理解上,马克思也主要继承了黑格尔的观点,但也有所突破,如从现实的人、私有财产、等级要素等方面来理解政治国家和国家制度。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以及思辨唯心主义,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观点,具体内容如下:(一)批评黑格尔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问题上的目的论倾向黑格尔认为:“对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来说,国家一方面是外在必然性和它们的最高权力,它们的法规和利益都从属于这种权力的本性,并依存于这种权力;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又是它们的内在目的。

”可以看出,黑格尔将国家看作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

马克思指出,这两者是“二律背反”的:“外在必然性”表明国家和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市民社会以特殊东西而非普遍东西为自身本质的,即以特殊利益和私人需求为本质,它根本上不是以国家为内在目的。

所以说,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内在目的,因此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其实,黑格尔头脑中装的是一种目的论的思维方式,一种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因为在黑格尔这里,“观念变成了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的关系被理解为观念的内在想像活动。

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着的;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

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

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

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

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

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探析

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探析

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探析摘要: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既继承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又集中表现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同时也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黑格尔哲学仍然是德国古典哲学最积极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本文在简要分析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历史哲学传统的基础上,着重从理性统治着世界历史、理性的狡计以及自由的实现三个方面来探析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关键词:历史哲学;理性;自由黑格尔继承了康德、赫尔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大致脉络,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运用超凡的思辨才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历史哲学体系。

作为德国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使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达到它前所未有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历史理论的最高成就。

一、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历史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历史上,直到17世纪才有人开始对历史哲学进行专门研究。

因为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的事物、人的存在、思想等,被看做是稳定的,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至于历史的运动则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大都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捉摸不定、变化莫测的东西,找不到其内在规律。

所以,要想让历史哲学成为一种可能,让历史成为一种可以研究的现象,那么就必须将其放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

而只有到了西方近代历史,文明社会形成以后,才能找到这样的磐石。

因为文明的世界就是一个有“法度”的世界,为了这样的世界去寻找基础和规律便是以后人们追求的目标。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对于历史哲学的研究才会逐渐成为可能,成为可以实现的目标。

在这种意义上说,“一部历史哲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把那寻常的叙述因素,同那尊严的思辨因素,形成这种艺术的结合。

”如果说要追溯西方历史哲学的源头的话,可能要上溯到很久远的时期,如,奥古斯丁,甚至是《圣经》时代,但一般认为,伏尔泰才是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人。

他在1756年的《论各民族风俗与精神》一书中使用了这一概念,1765年又写了《历史哲学》一书。

浅析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论文

浅析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论文

浅析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论文浅析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论文一、黑格尔历史规律思想的思想渊源黑格尔这一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渊源。

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是把握整个人类历史规律的关键。

当然,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们,对于历史规律的认知,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体现。

(一)古希腊——逻各斯思想古希腊的哲学家多认为,在宇宙万物混乱的表象之外有一个有个必然的规律或者说理性的原则,比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使用“逻各斯”这一抽象概念来概括这种原则和规律,在他看来,逻各斯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尺度和准则。

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虽然没有确切出现过历史规律的概念,可他们看到了这种客观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力,并开始有了朦胧的规律意识的萌芽。

但是,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对于自然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还基本是混为一谈的。

(二)近代——“理性决定论”16 世纪以后神本主义的神学思想逐渐被人本主义的思想取代,人们开始走出中世纪压抑人性的黑暗时代,继承并发展了自古代以来就产生的关于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具有规律性的思想,并且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从而促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历史规律思想的孕育与生成。

理性决定论提出“历史的运动是一个有规律的、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规律对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规律主要是指理性规律,历史的必然性主要是指理性的必然性。

”到黑格尔这里,近代理性主义得到了完成,从培根、笛卡尔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发展被看作是理性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也正是在理性中展开。

二、研究历史的三种方法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考察了三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原始的、反省的和哲学的历史。

他希望从这些研究历史的方法中考察世界历史本身,而不是像以前对历史的叙述那样,单纯从一些史实出发来作历史的记录员。

(一)原始的历史关于第一种历史,黑格尔以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为例:希罗多德斯和修昔的底斯。

他们是原始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典型代表,因为他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生活在那些具体的题材当中,不加反省别的历史开始退出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代之以普遍的历史,历史编纂家们研究历史不再限于它所叙述的那个时期,相反,它的精神是超越当时的时代的。

黑格尔辩证法哲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黑格尔辩证法哲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黑格尔辩证法哲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第1篇: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辩证法哲学的革命变革恩格斯参与了马克思思想转变和哲学变革,一起形成了完全区别于之前一切哲学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的关系问题,可以从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中找到答案。

一、黑格尔辩证法哲学的革命性和保守性从恩格斯对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原理的解释,就可以看出黑格尔辩证法哲学的革命性和保守性。

恩格斯说:“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1]221即是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被封建统治阶级当作自己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依据,同时就受到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反对和愤怒。

这体现了这个命题的保守性。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才体现的是革命性。

恩格斯说:“在黑格尔看来,绝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乎理性的。

”[1]221历史上的一切的社会状态或者政治状态都不过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的阶段而已,在它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是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也就是存在的必然性。

但是一旦出现新的条件,即它内部产生更高的条件的时候,就变成不巩固的东西,并且跟着就失去它的存在的理由和依据,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这个更高的阶段也不会避免上一个阶段衰落和灭亡的命运。

黑格尔决不认为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都已经无条件地是现实的。

从黑格尔举出的普鲁士国家的某种税制的例子,黑格尔并不认为这种税制具有合理性。

恩格斯说将“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

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逻辑》导读课程论文题目纯存在是哲学的开端学生王江伟院系经济学院学号U201016179课程教师黄其洪上课时间周日晚上上课地点东九C101纯存在是哲学的开端关键词:纯存在纯无纯有变易哲学开端摘要:本文以纯存在作为逻辑学的开端为引子,先介绍了‚纯存在‛及其基本特点、内在相互运动,随后介绍了‚无‛,并对‚完全的无规定性‛作了详细的说明和举例,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绝对是存在‛和‚绝对是无‛的同一。

紧接着本文简单介绍了‚存在‛和‚无‛的统一—变易。

最后回到了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从各个方面对‚纯存在是逻辑学的开端‛做出了系统的说明和论证。

在《小逻辑》一书中,黑格尔将逻辑学分为三个部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与理念论。

在86节中,黑格尔更是直接指出‚纯存在是逻辑学的开端‛并对此做出了系统的说明与论证。

那么,为什么黑格尔将纯存在作为逻辑学的开端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存在(有)‛及与其相关的两个概念‚无‛,‚变易‛。

存在(有)Sein逻辑学中最初的范畴,指一切存在着的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 都是‚存在着的‛这一最普遍、最抽象的共性。

‚存在是空洞的、最抽象意义上的普遍性,是纯粹的自身联系,没有进一步的对外或对内的反应。

存在是作为抽象普遍性的普遍性。

在《哲学入门》中‚存在‛被认为是:(1)‚直接的东西‛,(2)‚内在的东西‛,(3)在概念里作为直接的东西同作为间接的东西的本质联结在一起。

后来,在《逻辑学》‚存在之一般分类‛里,则更精确地区分为:(1)‚对一般他物‛而言的存在,(2)‚在自身以内规定着自身‛的存在,(3)撇开以上分类的性质而言的存在。

在《小逻辑》一书中,黑格尔认为‚存在只是一个潜在的概念‛。

既然是潜在的,那么它还没有概念,只是存在于那里。

因此我们无法给‚存在‛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但是如果我们把存在放到以概念的对比中去界定,我们会得到存在的三个基本特点:1.它在内容上与概念在自在自为的意义上是一致的,因而它是潜在的概念;2.它在形式上与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单纯的存在还没有获得主观性,甚至和主观性形式对立.而概念却是已包含主观性的客观性,在概念中实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存在论中的各个规定和范畴可以用抽象的‚是‛去指谓,但不需要对‚是‛是什么进行具体的规定,也就是说‚是‛和表之间还没有形成统一关系。

从存在的进一步规定看,‚存在‛范围的一切规定或范畴都是直接性的,即无中介的:‚在存在中一切都是直接的。

‛因此,所有属于‚存在‛范围的规定或范畴,以辩证法的形式来看,都是互相对立的,即彼此无联系的、相互外在的。

‚存在‛范围内各规定的‚进一步的规定‛,即它们的‚辩证过程‛,是一物‚过渡‛到他物],或‚一个对方并过渡到一个对方‛,也就是说,由这一个直接性的概念流转到另一个直接性的概念,这一个概念消逝,另一个概念兴起,前者为后者所代替或顶替。

‚在存在的范围里,当某物成为别物时,从而某物便消逝了。

‛但这种过渡是以两个概念之间有一种外在性为前提,但这种外在性主要是由知性造成的。

存在的这种辩证进展,一方面是一种‚向外的设定‛,即潜在地存在着的概念的‚开展‛,一方面是‚存在‛的‚向内回复‛或‚深入于其自己本身‛。

这两种运动同时进行也导致存在内部的运动同思辨运动的其他环节一样,也是一种圆圈运动.无(Nichts)逻辑学‚存在论‛中第二个范畴,从‚纯存在‛到‚变易‛的过渡环节,指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具有的抽象的否定性。

撇开对他物的关系和自身的关系,单就其自身而言的无。

这样的无就是直接性的、单纯性的、不包含任何中介或间接性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黑格尔称之为‚纯无‛。

‚纯无‛这个概念除了表示一物‚不是‛以外,再无任何进一步的规定,即‚不是‛什么或‚不是‛怎样等等,都不作具体说明。

换言之,纯无只说出了无就是无(不是就是不是),再没有说出什么更多的,因而是一个完全无内容的、空虚的抽象概念(与不需要对‚是‛是什么进行具体的规定类似)。

黑格尔举了几个例子说明这种‚完全无规定性‛一种是物自身这个概念,严格意义上的物自身是完全没有规定的东西,既没有形式,也没有内容;第二个例子是直接知识论所秉承的观点——上帝是最高本指,直接知识论反对对上帝进行任何界说,而离开了对上帝的具体的概念的界定,上帝无异于是一个‚无‛;第三个例子是佛教徒的空无。

纯无(无规定的无) 是纯存在直接过渡来的,是纯存在自身的直接对立物,它和纯存在是应当有区别的。

但是,两者实际上没有区别。

原因在于一般所谓的区别是指两物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同一,特别是具有共同的具体的无规定性。

黑格尔把这种共同的具体无规定性叫做共同的基础。

而纯有和纯无这两个概念却没有任何规定性,因而它们之间没有共同的基础。

既然两者之间只有差别,没有同一,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真正的区别,而是形式上和名称上的区别,即指谓上的区别。

这就是说,纯无和纯存在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正如纯存在直接地就是无一样,纯无也直接地是空虚的存在。

‚直接的,无规定的存在概念就其无内容性而言正就是无。

无,作为一种空虚性的思维,反过来自身即是一种存在,而且(由于这个存在的纯粹性) 和前一个存在是同一的东西。

‛这种情况说明,思维开始时的这些纯粹无规定性的思想范畴——纯存在和纯无都是同样空虚不实的抽象,它们的相互过渡证明只有把它们作为环节包含在两者的统一——‚变易‛之内,才是它们两者的真理。

对‚绝对‛(上帝、真理) 的认识或说明,从而就可以继绝对的无作为逻辑思维的一个规定,同纯存在一样,也可以看作是第一个界说——‚绝对是存在‛之后,推演出绝对的第二个界说——‚绝对是无‛。

关于绝对的这两种说法表面上好似相反,实际上是彼此同一的。

一方面,绝对是无的说法实际上已经包含在绝对是存在的说法里了,因为这里的存在是排斥了一切规定性的纯粹无规定性,它和‚无‛是同一的否定性,只不过是在肯定的方式下说出来的,但这种肯定的方式与‚无‛比较起来并没有更丰富的内容。

另一方面,绝对是无这个说法里的‚无‛也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的、抽象的统一。

因此这种无同时也是肯定的。

这就是我们所叫的本质‛,即同绝对的第一种说法里的存在、最高本质一样的‚抽象体‛。

由此可见,在逻辑思维开始时,除了纯存在和纯无这样无规定性的空虚抽象思想外就没有别的。

变易( Werde)逻辑学的第一个具体范畴,存在(有) 和无的统一,指一切存在物都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过程中这样一种普遍的特性。

变易,作为存在与无的统一,是存在和无的结果的真实表达。

纯存在,就其纯粹无规定性而言,即是空虚的无,而纯无,就其同样的纯粹无规定性而言,也即是空虚的存在。

因此,纯存在和纯无是同一的东西。

在这里,真理既不是存在,也不是无,而是一个过渡成了无的存在和一个过渡成了存在的无,即两者的统一(这里要把纯有和纯无的相互过渡同泛神论的物质守恒区别开,因为在后者看来有和无是绝对对立、不可统一的,而在变易中有和无是可以统一的。

)。

这个统一是与存在和无本身不同的他物,是一个与它们相对峙的‚第三者‛。

无论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谈到存在和无,都必定有这个第三者,因为存在和无并不自为地持续存在,而只在这个第三者中有其持续存在。

这个第三者就是变易。

‚因此,有与无的真理就是两者的统一,这个统一就是变易。

‛但是,在这里作为全体的、真实的结果而发生的变易,并不是存在和无的片面的、抽象的统一,即并不是排斥了两者的区别的统一,不然就回到了抽象的‚存在‛,而没有变易。

但是在变易中实现的有和无的统一还处在一种内在的不安息状态,因而二者的统一还保有强烈的抽象性。

在这种统一中有和无的对立是明显的。

‚有与无在变易中是有区别的,只是在它们有区别时,才有变易。

‛只有承认了纯无和纯有的差别,变易才能成为一种有中介的、有环节的、有差别的、具体思想。

就此而言,真理又同样不是存在与无的无区别,而是两者的不同—。

总之,在变易中,存在与无既是不同一的,即两者绝对有区别,又是同一的,即两者不曾分离、不可分离,并且每一方直接消失于它的对方,即存在直接消失于无、无直接消失于存在之中。

所谓变易就是存在和无的这种‚一方直接消失于另一方之中的运动‛,也惟有这种运动才是它们两者的真理。

‚有与无自身的辩证的、内在的本性,就是把它们的统一,变易,表现为它们的真理。

‛变易虽然是第一个具体概念,‚但更进一层说,变易本身仍然是一个高度贫乏的范畴,它必须进一步深化,并充实其自身‛[77]。

变易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范畴,它的构成环节或规定只是存在与无这样单纯抽象的概念。

因此,一方面,它作为‚存在与无的统一‛是一切后来的逻辑范畴和哲学概念的抽象基础和构成要素,而一切后来的东西都是它的例证;另一方面,它又不能穷尽一切后来的东西的意义,因为一切后来的东西乃是在其环节中有了进一步规定的变易。

例如,变易‚作为实有物的变化,便以某物和他物为它的规定……作为无限物,便以有限物和无限物为它的规定‛。

在了解了以上三个概念之后,我们接下来分析为什么纯存在是逻辑学的开端。

‚ 纯存在‛是逻辑学中最抽象、最贫乏、最空洞的概念,因而也就是逻辑学的开端。

‚科学的开端是直接的、无规定的存在概念。

‛对此,黑格尔在《逻辑学》的‚必须用什么作科学的开端‛作了系统的说明和论证。

从‚纯思‛的角度看,‚逻辑的开端‛只能是‚纯存在‛。

这是因为:(1) 纯存在是‚纯思‛。

属于逻辑学研究对象的范围。

从而可以构成逻辑学的开端,反之,意识的其他形式,如感觉、知觉、表象等则因为本身不是纯思,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逻辑学的开端。

‚这种‘存在’是不可感觉、不可直观、不可表象的,而是一种纯思,并因而以这种纯思作为逻辑学的开端。

‛(2)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有中介性即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进一步规定了的东西,而只能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即‚纯存在‛。

因为,如果以有中介的、间接性的、包含着规定性的东西,即特定的存在或具体的东西为开端,那么这个东西就还需要以别的存在为前提,需要用别的东西来说明,这样一来它就不成其为最初的东西,不成其为开端了,即是说,它就不是真正的最初开端。

‚所以,开端必须是绝对的,或者说,是抽象的开端(这在此处意义相同);它于是不可以任何东西为前提,必须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也没有根据;不如说它本身倒应当是全部科学的根据。

因此,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是一个直接的东西,或者不如说,只是直接的东西本身。

正如它不能对于他物有所规定那样,它本身也不能包含任何一个规定,即内容,因为内容之类的东西会是与不同之物的区别和相互关系,从而就会是一种中介。

所以开端就是纯存在。

‛《小逻辑》§87的附释说得更简单明白:‚开始思维时,除了纯粹无规定性的思想外,没有别的,因为在规定性中包含有‘其—’与‘其他’;但在开始时,我们尚没有‘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