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学案(有答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一、名句默写。
1.春江潮水连海平,。
2.江流宛转绕芳甸,。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4.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5.江水流春去欲尽,。
6.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二、“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灵?四、基础知识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殒.身/功勋.针灸./内疚.陡峭./讥诮.谙.熟/万马齐喑.B. 隽.秀/隽.永场.合/场.院转载./下载.纰缪./未雨绸缪.C. 憔悴./淬.火贬谪./嫡.亲慰藉./狼藉.攻讦./宵衣旰.食D. 胴.体/恫.吓症.结/症.状勾.当/勾.销靓.女/靓.妆丽服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彪悍连锁店徇私舞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 耿介挖墙角沧海一粟城门失火,殃及池渔C. 松弛增值税秀外惠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D. 睿智赈灾款改弦更章管中窥豹,可见一斑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寂夜里, 飘渺的钟声,可以唤醒梦中之人,让一个沉沦在世间物象中太久的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2)最近一段时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由于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还很难。
(3)今天,曾经实行多年的“暂住证”正在__ __历史舞台,颇多政策含金量的“居住证”正在为人们所熟悉。
A.悠远捉摸退出 B.幽远琢磨退出C.悠远捉摸淡出 D.幽远琢磨淡出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来九中街欣赏树洞画的市民不绝如缕....,看着这些美丽的树洞画,观者无不啧啧赞叹,为王月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击掌叫绝。
(完整版)春江花月夜练习及答案
《春江花月夜》课后练习一、佳句默写1、《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了一幅境界深远的图画: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与此相应的诗句是:,。
3、《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4、《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托物寓情,白云飘忽,“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5、《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把“月”拟人化,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6、《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写思妇与离人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7、《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8、《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写游子的思归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遥远。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江树。
9、《春江花月夜》中,。
,。
四句,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的境界: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带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带答案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研究目标:1、通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略言外之意和景外之韵。
2、感悟初盛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考,体味丰富的情感。
研究重难点:意象和意境,人生哲学研究方法:诵读法,鉴赏法课时:1课时研究过程:课前预案:注音:滟滟芳甸,水村渔市,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___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诵读,找出全文的线索:划分层次:月下之景:月色无垠,月色纯净。
月下之思:人生无尽,宇宙永恒。
___之情:___,游子思归。
三、品读第一部分:1、这八句写了什么意象?给这幅图画命名。
请大家自己找出意象。
”命名为“春江花月图”。
2、用几个词语概括这幅图画的意境。
壮丽高远,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
四、品读第二部分,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互相关系。
面对空阔静谧的___美景,面对一轮皓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他的感慨与其他古代诗人有何不同?___认为,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
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___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这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五、品读第三部分,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1、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徘徊”的妙处。
通过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2、“卷不去”“拂还来”表达了思妇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不忍离去,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
3、“鱼龙”“鸿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
鱼龙、鸿雁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春江花月夜 含答案
6课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并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的主题思想。
张若虚:真隐士,隐于心张若虚出生于初唐的扬州。
江南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给予了他深厚的文学养分,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位知书达礼、腹有诗书的青年才俊。
唐朝是唯才是举的开明朝代,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未必受人尊敬,写得一手好诗的大才子却能潇洒走天下,处处被人善待。
张若虚立志要成为这样的才子。
渐渐地,江南的吴依软语满足不了他想去看世界的心,他希望结识更多有才华的人,同时也是为了完成父亲希望他出仕的心愿。
之后,他去了长安。
诗情才华俱佳的他用一首《代答闺梦还》为自己博得了长安人的好感,成了众人争相结交的对象。
人们无法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书生竟能写出这样不事雕琢却美出锋芒的诗句。
唐中宗神龙年间,他因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等并称“吴中四士”。
随后,他又被任命为兖州兵曹。
至此,他的人生翻开了华丽的新篇章。
他开始有名气、有权威、有地位,还见到了欣赏他才华的皇上,富贵自不必待言……但同时也有了奉承,有了逢场作戏的浮躁,还有了被压制的烦扰,他开始不安。
他害怕自己也变成那样的人,这不安让他恐惧,让他开始想念江南,想念他巴掌大的小酒壶,还想念与他同样热爱文学的好朋友下一个重阳日一同去看菊花的约定……于是,他坚定了终生归隐的心,从此,真正放下。
与王维、孟浩然的终南捷径相反,张若虚最终做到了真正的归隐,真正的不求闻达,完全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被世俗所牵绊。
而作为伟大的哲学诗人,他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完全陶醉于向着宇宙、向着未知发问,倾听着诗行间那迷人的回响。
在漫长的诗史中,他不能不说是寂寞的。
尽管他曾以“文辞俊秀”而名闻当时,但从同代诗人中,竟寻不到一首与他唱和的诗作。
这一罕见的情形,印证着他彻底的孤独,而正是这种孤独,让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盖全唐,他本人也已成为一种象征。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江花月夜》学案设计(含答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诵,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合作探究,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情感与态度: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
二、导读1、了解作者。
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就是这样一位连字号都没能留下来的诗人,竟然因为一首《春江花月夜》而被称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这究竟是怎样的作品,竟有如此魅力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3、背景:《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三、导思1、初读这首诗,就意境和情感整体而言谈一谈见解和感受?2、结构上,此诗既以_________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___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春江花月夜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
春江花月夜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今仅存诗两首。
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对诗歌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字词汇总滟滟(yànyàn):波光荡漾的样子。
霰(xiàn):雪珠。
扁(piān)舟子:飘荡江湖的客子。
扁舟:小舟。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反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清结构月亮是这首诗的最重要的意象,在本诗之中,月亮可谓是无处不在,按照景、理、情的逻辑顺序,月可以分为三种,景中之月,理中之月,情中之月。
景中之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设计(含答案)
春江花月夜一、诗人名片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
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
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诗词故事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三、文题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
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
一、诵读,整体感知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若虚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上的新的开拓。
2.诗中多角度写景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诗中优美浓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诗句,把握诗歌的景与情,理解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
官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今仅存诗二首;《春江花月夜》为人传诵。
★字音识记滟滟( ) 霰( ) 汀( ) 纤尘( ) 衣砧( ) 扁舟子( ) 碣石( )★字形辨识河畔嫁妆羁绊装饰搅拌★词语释义滟滟:水波闪耀动荡的样子。
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
霰:小冰珠。
汀:水边的平地。
皎皎:月光明亮的样子。
扁舟:小船。
捣衣砧:洗衣时捶捣衣物的砧石。
逐:追随。
闲潭:安静的水潭。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渤海边上。
★名句诠释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月光下的花林,如水珠般晶莹剔透。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一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一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大雁远飞,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
鱼龙在水中游动跳跃,激起波纹,却不能传递音讯。
4.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个游人能乘月而归,游子缭乱不宁的情思,伴随着月光的余晖散落在江边的树问。
内容感悟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渎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蕴含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事难圆,显示了景物与人事的违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字宙与人生的矛盾。
春江花月夜导学(有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反复诵读,熟练背诵课文;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意境,感悟人生真理。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写景、言理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作家档案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
诗文与、、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仅存诗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少妇春思之情;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曾被闻一多先生赞誉为“”,张若虚也因此“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末王闿运语)。
2、字音辨识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捣衣砧上()碣石()潇湘()()3、词语释义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预习疑难:二、文本研习(一)、诵读指导①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②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③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二)(独学)整体感知,把握层意与主旨:1、本诗题目令人心驰神往:、、、、,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其中““字是全诗的核心词语,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请圈出诗句中表现这一过程的词句-----------------------------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2、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根据提示划分层次。
春江花月夜答案版最新(1)
青州一中高二语文导学案姓名学号班级第1 页共3 页《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1、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春_、_江_、_花_、_月_、_夜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2、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月。
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3、提问: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
明确:(一)( 1-10)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二)(11-16)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二)(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合作探究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提问: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通过这些意象,作者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描绘: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二、理:哲理思考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讲解: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
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但作者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
春江花月夜学案答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答案《春江花月夜》学案答案仔细聆听,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对这首诗意境特点的整体感受。
(宁静、深沉、寥廓、怅惘)这种迷人意境的营造主要靠什么?(春?江?花掉?月?夜?明确提出“月为诗之魂”)(三)观赏江月诗中描写了哪些迷人动人的月景画面?(1)指导诵读。
(传达出寥廓的感受来)(2)画面想象。
(3)词句揣摩:“生”“升”之辨——初出海面;生命、灵性和活力。
(1)指导背诵。
(表达出来宁静、朦胧的体会去)(2)思考:花林似霰,不觉流霜,不见白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烘托手法;勾画出了一幅皎洁空灵迷离的江畔月色图)(3)朦胧的月色充分反映了江边诗人怎样的心情呢?(淡淡的伤感)(1)指导朗读。
(传达出深沉的感慨来)(2)思索:贫月高悬,旁无杂尘,此时在孤独的诗人眼里,月就是一种寓意,它寓意着什么呢?(亘古维持不变的自然。
诗歌自然转至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宇宙永恒,人生较长时间)(1)指导朗读。
(传达出闺怨的相思情长来)(2)同对一轮明月,“鸿雁短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写的感情存有什么相同?(前者就是女主人公的伤感无奈;后者就是苏轼的正直悲观)(1)指导朗读。
(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相思和相思不得的怅惘来)(2)思索:“落下月挥情满江一棵”中的“挥”字历年来为人津津乐道,不好在何处?(月光倒影在粼粼的水波中,飞舞不定,而主人公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思乡的心情也如同这飞舞的江水,久久难以平息。
情景交融,妙不可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至春草。
(唐〃张九龄《望月离容》)床前明月光,疑就是地上霜,翩然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2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春江花月夜》学历案(教案+学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选择性必修
《春江花月夜》学历案(教案+学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张若虚及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意义;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感受诗歌所营造出的优美诗意;4.巩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内涵;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意象的意义;2.把握诗歌的抒情主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背景及分析艺术特点;2.朗诵法:用朗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诗意;3.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
五、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引导学生感受春江的美景;2.讲解诗歌背景: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和《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基础;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针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生活实际加以解释,以达成更深入的理解;4.朗诵法: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朗诵诗歌,发掘出每一个字中的情感,深入理解诗歌;5.写作辅导:根据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指导他们完成一篇短文,以诗歌中的意象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感悟,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6.课堂总结: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回顾诗歌中的艺术特点和诗意。
六、板书设计春江花月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临安风雨起,还记得归路的青草?丹桂飘香,绿水长流世事如梦,人生何处不相逢?七、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学生能积极讨论,自由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2.写作评估:学生通过写作表现出对诗歌的细致理解和对诗意的准确把握。
答案:春江花月夜(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主客移位的表现手法。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杜甫为安史叛军所捉,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这首名篇。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二联用小儿女“未解”“忆”,反衬妻子“独看”的“忆”;三联设想妻子独自看月而孤独地久立的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从对面透过一层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因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强烈愿望,于是结句反问:“什么时候,我和你能倚着帏幕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两地看月相思而泪流不止了。”这就是巧用主客移位的写法,使全诗之题。
月 夜
杜 甫
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 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鬟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1、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
学法指导
1、反复吟诵。
2、品味语言。
3、联想和想象。
自学引导︵学生课前必须完成︶
一、自主练习:(通过自学,相信自己能解决下列问题)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D)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脍炙人口。杜诗《月夜》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作者借“月亮”意象至少有三个作用:①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②颈联对月下妻子的描写,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③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出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春江花月夜最新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编制:徐汝君审核:刘在银1.以下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滟滟(yàn)芳甸(diàn)宛(wăn)转霰(xiàn)弹枪B汀(tīng)上皎(jiăo)皎江畔(pàn)清风浦(pŭ)C潜(q iăn)越碣(jié)石潇湘(xiāng)扁(biăn)舟子D朦(méng)胧黍(shŭ)米谩(màn)骂捣衣砧(zhēn)2.以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摇情(摇荡情丝)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汀(水边的平地)B流霜(飞霜)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霰(小冰粒)C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逐月华(追随月光)闲潭(安静的水潭)D可怜(可惜)皎皎(月光明亮的样子)滟滟(水波闪耀动荡的样子)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纷纷到新华书店或通过互联网购买他的作品,一时间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拥有版权的出版社也开始酝酿重印他的文集。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旗鼓相当,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B.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
C."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项工作。
D.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春江花月夜学习目标 1.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的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2.分析本诗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
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刘方平的诗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一、作者简介张若虚,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存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背景简介《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
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
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
张子容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
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
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
三、相关知识中国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芳甸.(diàn) ②宛.转(wǎn) ③汀.上(tīn ɡ) ④纤.尘(xiān) ⑤皎.洁(jiǎo) ⑥潇.湘(xiāo) 2.辨形组词。
①⎩⎪⎨⎪⎧ 宛(宛转)婉(婉约) ②⎩⎪⎨⎪⎧ 皎(皎洁)洨(洨河) ③⎩⎪⎨⎪⎧ 畔(江畔)衅(挑衅) ④⎩⎪⎨⎪⎧砧(砧板)沾(沾湿)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滟滟..随波千万里:波光荡漾的样子 ②江流宛转..绕芳甸:辗转 ③月照花林皆似霰.:雪珠 ④应照离人..妆镜台:此处指思妇 ⑤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 4.文学文化知识。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末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
一、整体把握1.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
同学们认为,此诗应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以有两种划分方法。
第一种:此诗应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讴歌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概而言之,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第二种:从整体上看,全诗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最后,诗人驰骋想象,将人们引入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想念、相思之情。
二、细部探微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承上启下,紧承上句“望相似”而来,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3.翻译下列诗句。
(1)月照花林皆似霰。
译文: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
(2)汀上白沙看不见。
译文: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
(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译文: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
一、中心主旨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合为一体。
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二、写作特色1.景、情、理完美结合。
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
从人之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不空洞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
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
2.本诗具有韵律美。
本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以平声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1.问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诗人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
这种探索古已有之。
如:屈原《天问》(天问,即问天,问有关于“天”的事情)有373句,共提出170多个问题。
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问天地,即问有关大自然形成的传说;第二部分问人事,即问有关人间盛衰兴亡的大事。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受屈原、张若虚等人影响,李白、苏轼等大家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古人的这些追问,体现了人类对天提出的责问和怀疑,洋溢着人类对宇宙、大自然永恒的由衷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执着与热爱。
2.“月亮”意象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寓意有:(1)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朋的深切思念。
(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别开生面,翻出新意:宇宙永恒,个体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是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的!月亮的阴晴圆缺,还可以喻指人生的圆满缺憾。
月亮的别称有: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等。
想象张若虚庄晓明无疑地,那是扬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
它不是人们所熟知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盐商之都,而是属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一个刚从混乱混血中涅槃的民族,正向着世界,向着宇宙,睁开一双澄明而充满憧憬的眼睛。
多少次,我想象着那样一个美丽的春夜,孤独的诗人,在寂寞的江流声里踱步,徘徊,被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壅塞胸怀。
突然,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一片最初的月光击中了他。
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这片广博而温馨的大地,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界。
于是,仿佛江水的自然流泻一般,这样的诗句从他的胸中汩汩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等气象,仅此数句,已足以使一个诗人永生。
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继续联袂而至,几乎使我们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飘向一个永恒的境界,载着人间的情爱,思念,期待。
在中国文学中,能与西方相抗衡的,唯有诗歌。
《春江花月夜》的诞生,于浩瀚的中国诗史,不啻是一个奇迹,那种对时间的从容追问,身心与宇宙俱融为一体的空茫之境,均惟东方所特有。
但对于尚兴趣而乏玄思的中国文化传统,《春江花月夜》又同时是一个异数。
如果如梁宗岱先生所言,他曾为中国寻找出一首具有宇宙意识的伟大诗篇——《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我认为还应立即补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在纯诗的意义上,后者更是空前绝后的。
然而,在漫长的诗史中,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白、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未置一词。
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春江花月夜》胎出。
相反,他们对一些二流诗人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李白对写下七律《黄鹤楼》的崔颢的叹服,苏轼对婉约缠绵的秦少游的推崇。
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对三流音乐家泽尔特的完全信任,却对伟大的贝多芬视而不见。
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显然,这几位伟人所推举的对象,都不能对他们的天才提出挑战,动摇他们的位置,他们完全可以以宽容的心态而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