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理论要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各类教育相关考试的重要内容。
在考前,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重点记忆,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考前必背的要点。
一、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功能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5、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6、课程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
7、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8、德育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
2、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5、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教学能手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教学能手评选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要点《教育学》考试要点1.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第二阶段:学科初步形成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
第三阶段:学科发展阶段。
教育学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学科现代化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2.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影响因素:(1)遗传: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前提。
(2)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规律和教育:(1)顺序性规律;教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陵节而施。
(2)阶段性规律;教育中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3)不平衡性的规律;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对段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
(4)互补性规律;教育工作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并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体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3.理解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㈠教育与经济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⑴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⑵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政治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⑴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教育学的发展和演变
•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世界教育学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3. 教育目的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分类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念
•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4. 教育活动要素与方式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方式和形式
•教育活动评价指标
5. 教育方法与手段
•教育方法的种类及特点
•教育手段的分类与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6.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特点
•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
7. 教育管理与领导
•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教育领导的基本要素及能力
•教育机构组织与管理模式
8. 教育制度与政策
•教育制度的组成和功能
•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及措施
9. 教育伦理与教育法律
•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
•教育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教育工作中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10.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教育学研究的应用与推广
以上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的相关内容,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育基础理论
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基础理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个体成长的基础性事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基础理论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方法、体系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是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为了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个性成长。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旨在通过对个体进行知识、技能、方法、道德、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自主思考、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拥有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参与,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这里的全面发展包括了个体在智力、身体、情感、道德、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进步和美好未来做出贡献。
三、教育的原则1.以人为本。
教育过程要把个体视为最重要的因素,教育活动要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增强人的能力为核心。
2.个性化。
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求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3.全面性。
教育要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
4.开放性。
教育应与社会发展同步,顺应时代变化,开放多元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5.实践性。
教育活动要注重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具备创新和应用的能力。
四、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需求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助于达到预期目标。
互动式、问题导向、合作式、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等方法,是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方法。
五、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包括教育机构的结构、组织和管理,教育内容的设置和实施,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等方面。
教育体系是教育基础理论的具体体现,它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公正性,对教育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它包括了教育的历史演变、现状、趋势和对未来的展望等。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梳理汇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梳理汇总一、教育理论基础的起源教育理论基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和教育思想。
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了“教育是见识舍弃的艺术”,将教育视为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
在中国,儒家思想强调“教育教导,使之有敬畏之心”,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道德修养。
二、教育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是教育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记忆、思维、情感等过程,为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教育应该通过激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行为。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理解,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和知识转化。
2.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社会学理论对教育研究提供了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结构和社会不平等等方面的观点。
功能主义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冲突理论认为教育体制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冲突,教育应该起到解放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
3.哲学理论哲学理论研究一切存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教育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传承。
唯心主义哲学强调教育对人的灵魂和智力的培养。
实用主义哲学注重实际生活中的教育经验和效果。
4.教育学理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理论研究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教育学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对象和范畴、教育学的方法和教育学的原则。
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三、教育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2.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根据社会和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5.关注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消除教育阶层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教育基础理论
教育基础理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基础理论是研究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方法。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活动,通过有意识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还体现在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教育,个体能够适应社会并参与社会生活。
教育还是一种持续性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需求也会不断变化。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结果。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智力、体力、美育、劳动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
同时,教育的目的还包括传承和创新,传承社会和文化的优秀成果,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教育的方法包括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组织方法等多个层面。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评价方法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评估和反馈的方式,如考试、作业、个性化评价等。
组织方法是指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教育活动中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如班级管理、课程设置等。
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合理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能够提高教育效果,并实现教育目标。
因此,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有效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教育基础理论是研究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知识点
1、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2、简述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3、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简述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5、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有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6、简述合作学习及其特征。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其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经历。
7、简述个别化教学及其环节。
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其环节:(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
(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
(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8、简述群体规范形成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要点【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基础理论
教育学基础理论1. 简介教育学基础理论是教育学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 主要内容教育学基础理论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2.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人的研究和发展过程,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帮助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育环境。
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2.2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它探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化过程。
2.3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投资的效益。
它探讨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教育经济效益。
2.4 教育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制度,保护教育的合法权益和维护教育的秩序。
它帮助我们了解教育法规的要求,为教育实践提供法律依据。
3. 作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基础理论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供对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的启示,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 促进教育研究:教育基础理论为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促进了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4. 结论教育学基础理论是教育学的核心内容,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教育学家们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法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学基础理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注意:本文引用的内容需经过确认后方可引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45个重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45个重点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教育的功能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点必背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7、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8、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9、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10、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11、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2、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3、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4、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5、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7、自由联想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21、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关键期。
22、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OOo2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4、桑代克认为尝试一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25、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有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程序教学。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心、做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
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
16.新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共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
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4.教学过程的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 )、实质教育论( 知识为主)。
26.《学记》:“学而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
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学专业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掌握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不仅对于考试备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对于日后从事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学派、教育目标以及人格教育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考生做好考前复习的准备。
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和促进个体的个性、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和活动,是社会对个体的有意识的影响和引导。
2. 教育思想流派2.1 教育主义教育主义是强调以教育为中心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庄子、孟子等。
他们认为教育是人的本质需求、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强调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2 心理主义心理主义是强调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弗洛伊德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2.3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强调以社会为基础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等。
他们认为教育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和公民。
2.4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3. 教育学派3.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强调行为塑造和条件反射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斯金纳、沃特森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外部刺激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惯和技能。
3.2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是强调思维过程和知识建构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3 心理主义心理主义是强调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教育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本义与现代教育概念的区别2.教育的客体、目的、内容、方法和过程3.教育与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的关系二、教育学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学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2.学派:进化论学派、实证学派、批判理论学派、社会重构主义学派、后现代学派3.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主流学派三、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1.教育与人的本质及其关系2.教育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智力发展、道德发展、精神发展的关系3.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与要求四、教育的价值体系与价值教育1.教育的价值及其构成2.教育的价值体系:人本主义、民主平等、科学文化、经济发展、国家安全3.价值教育的目标、内涵、方法和策略五、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现代化进程1.教育的社会功能:人力资源、社会控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变革、国家发展2.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及其特征3.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现状六、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1.教育方法的概念、种类和原则2.教育手段的概念、种类和评价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分类和应用七、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评价3.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八、教育实验、研究与发展1.教育实验的概念、种类和意义2.教育研究的概念、分类和方法3.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以上内容涵盖了教育理论基础的具体考点和要点,包括教育概念、教育学起源与发展、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价值体系与价值教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现代化进程、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实验、研究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教育理论基础的学习和考试备考都具有很好的帮助。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整理)(一)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它涵盖了教学目的、方法、评价等方
方面面。
以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知识整理:
一、教育教学理论概述
教育教学理论是指研究和探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目的、方法、手段和评价等问
题的学科体系。
它包括了多种理论流派和观点,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二、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强调学习的直接观察
和量化。
行为主义强调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主张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三、认知主义教育理论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认知过程,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
构的发展。
认知主义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认知冲突的产生,认为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建
构主义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建构。
五、社会文化教育理论
社会文化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和文化的产品,强调学习与社会情境的互动
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社会文化理论关注学习者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过程,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结语
教育教学理论的多元和发展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育理论,灵活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教师可以逐步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教育目的即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既是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国家对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会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而且要尊重、热爱他人生命。
生命教育的根本是对爱是的追求、对人性光辉的张扬,体现了人物共存、天人合一的境界,寻求和平与和谐,是对人类终极目标的追寻。
生命教育以生命为主线由己及人,逐渐扩展到他人、社会、国家、世界。
生命教育首先要注重生命意识的培养,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的存在、进而欣赏生命的美好。
其次是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挫折与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的旅程不会一路坦途,也会遇到曲折和坎坷,所以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生命教育还离不开死亡教育,蒙田说过:“对死亡的熟思也是对自由的熟思。
”死亡虽然是生命的终结,但却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对死亡的了解可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中无常的心理准备和应付能力,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生命教育要强调和谐,《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达到三种和谐,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的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和谐乃是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对象世界保持平衡和适度的关系,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与相互包容,所以生命教育的核心精神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在于创造一种广泛的和谐。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教师(狭义)是指经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可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特征:偶发性、及时性、得当性。
教师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威信有两种: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建立威信的途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从人格上赢得学生尊重),培养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即业务素质,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教学技巧),注意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知己(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健康的人格、清晰的自我意识)师德是指教育工作者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社会职能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过程。
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自我的形成。
途径: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反思意识,进行教育研究。
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有发展需要;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习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
)(4)学生是责权主体。
(一方面,要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利有所制约。
既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同时又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担负起学校教育人、塑造人的责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三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领导方式、素养智慧、人格因素)、学生方面、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4、发扬教育民主(平等对待、尊重学生、鼓励质疑、讨论协商);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每门学科都有对应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有泰勒的目标模式(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意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它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学校课程开发,也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当作“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校本课程的开发带给教师的不仅是挑战,更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教师是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权利,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也会由此获得深层次上的成长);(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增强从事研究的自我效能感,从以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平时考查和考试)。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1)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传授性、途径的有效性、认识的教育性);(2)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