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第十一节课

合集下载

劳动力社会学

劳动力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2、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P1)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P2)4、广义的劳动者是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P2)5、狭义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有以下四个要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舍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6、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P3,简答)(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社会关系:一是研究劳资关系,二是研究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P6)(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8、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P10)9、劳动力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P16)(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0、劳动力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1)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3)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4)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1、劳动的社会职能:(P23)(1)劳动创造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2、劳动社会化,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写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二、劳动及相关概念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P16 个案调查P18 问卷调查法P20 参与调查法第二章劳动P23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的概念P24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P45 劳动力性别结构P47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P49 劳动保护的含义P50 劳动保护的内容P55 群体结构的含义P56 群体的正式结构P58 群体非正式结构P59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第三章劳动者P86 企业文化的内容P92 劳动效用P95 劳动者社会化P95 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P97 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P99 劳动社会化的进程P102 闲暇的有关概念闲暇的含义第四章职业生涯P110 职业生涯的概念P111 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P123 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P125 “职业锚”理论P126 “职业锚”的五种类型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P141 职业声望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P142 职业分层P153 社会分层的意义P160 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第六章劳动组织P171 组织的构成要素P174 企业劳动者组织工作的内容劳动定额与编制定员P176 组织机构设置P180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P182 主要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P187 劳动组合的类型P194 人力资本化第七章劳动关系P200 劳动关系得概念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P202 劳动关系得基本内容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P212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集体谈判制度P214 三方协调机制目前中国劳动关系得调整机制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P219 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第八章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P222 直接报酬包括P22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得工资决定理论p226 收入分配概念p227 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p228 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p231 分配不公的表现基尼系数第九章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P236 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P240 劳动争议的概念P244 劳动争议处理原则P245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第十章劳动社会保障P250 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险P252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P259 失业保险的特点P264 养老保险的特点P265 养老保险的五种模式第十一章劳动与就业问题P279 弹性就业P284 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P290 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意义P293 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功能第十二章特殊劳动群体问题P298 特殊劳动群体的分类P303 职业性别隔离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它突出的表现为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不一致考察职业性别隔离状况,首先必须对男女两性就业的职业结构有深入的考察。

2018年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乐于劳动,善于劳动》

2018年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乐于劳动,善于劳动》
感受社会实践带来的快乐
大 家 一 起 合 作 带 来 的 快 乐
快 乐 的 劳 动 者 之
பைடு நூலகம் 快乐的劳动者
对劳动生活充满了热情
请给些图片命个名字
劳动者的快乐!
第十一课 乐于劳动 善于劳动
环节一: 感受劳动的快乐!
请你动手试一试,用一笔四条线将这9张笑脸连 在一起,加油吧!
• 1、我们要善于发现劳动中的快乐。只有学 会从劳动中寻找快乐,才能真正地从劳动 中获得利益。 • 2、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 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更重要的是, 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 了丰富和充实。
所以,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劳动。
• 序言:
•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充 满变化的时 代。时代发展的飞快步伐让我 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脚步。或许,你 今天不是劳动者,但总有一天要迈入我国 的劳动者队伍行列。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 异的社会,我们不禁要问:你对我国的经 济形势了解多少?你对我国的就业形势了 解多少?我们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们怎样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准备?
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1、 生活因劳动而精彩P96 劳动(学农)创造生活环境P97 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而快乐P98 在学校参加义务劳动---而快乐 在社会或公共场所公益劳动--受人尊重 2、劳动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李大钊 我觉得人生求乐 的方法,最好莫过 于尊重劳动。一切 乐境,都可由劳动 得来,一切苦境, 都可由劳动解脱。 卢梭
在人的生活中 最主要的是劳动 训练。没有劳动 就不可能有正常 的人的生活。
高尔基
热爱劳动吧。没 有一种力量能像劳 动,即集体、友爱、 自由的劳动的力量 那样使人成为伟大 和聪明的人。

劳动社会学第10~13章

劳动社会学第10~13章

第四节 医疗保险
一、医疗保险的概念、内容
(一)医疗保险的概念 医疗保险是指社会劳动者因为疾病、受伤等原因需要诊断、检查和治疗, 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医疗保险的内容 医疗保险所保障的范围是:一般疾病、患病和伤残,其中疾病或患病是 劳动者自身身体所致,并非职业病;其伤残是指非工伤致残丧失劳动能 力,其发病、致残原因与劳动无直接关系。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
(一)就业的概念 就业通俗来说就是找工作。 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
事一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或收入,则被视为实现了劳动就业。 它反映了劳动力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被利用的状况。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根据就业界定又可分为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非 正规就业(又称“非正规部门就业”)和不充分就业(又称就业不足)。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
一、失业
(二)失业的社会后果 失业的社会后果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失业的社会后果具有多样性; 第二,失业的社会后果具有累积性; 第三,失业的社会后果具有地方性。
第二节 失业的类型和就业方案
一、我国的失业问题
失业概念的界定; 下岗:没有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在原企业已没有工作岗位,有就业要求但还 没有找到新的工作的职工。
二、社会保(二)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三)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四)国家保障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五)自主型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一)是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促进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11
劳动与就业问题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

劳动社会学重点

劳动社会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 1 ) 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 2 ) 劳动者 ( 3 ) 劳动的社会关系 ( 4 ) 劳动的社会结构( 5 )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6 ) 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1、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冲突理论: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物质。

第三节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开展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 ( 1 ) 实际观点 ( 2 ) 实证观点 ( 3 )发展观点2、社会劳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分为 ( 1 ) 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的有关信息,以获取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

( 2 )访问调查法,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

( 3 )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垂询意见的方法。

(4)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社会统计法.三、比较分析法四、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社会学课本知识点整理

劳动社会学课本知识点整理

劳动社会学课本知识点整理《劳动社会学》书本重点内容第⼀章绪论1、(单选题)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P.12、(单选题)劳动社会学这⼀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在法国。

P.13、(单选题或名词解释)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类围绕各种⽣活资料和⽣产资料进⾏的⽣产活动和提供⾮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4、(简答题)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

(⼀)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劳动者;(三)劳动的社会关系;(四)劳动的社会结构;(五)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式;(六)劳动与社会变迁P.3—45、(单选题)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综合研究的社会经济学家。

P.56、(多选题)劳动社会学研究⽅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三)整体观点;(四)发展的观点P.14—157、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P.168、(多选题)社会调查法中常⽤的有:1、⽂献调查法;2、访问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调查法P.17第⼆章劳动1、劳动的社会职能: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的⽣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P.232、(名词解释)劳动社会化的概念:劳动社会化是⼀个与⽣产⼒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狭⼩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规模的分⼯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P.233、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1、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劳动为基础的⼯场⼿⼯业阶段;3、机器和⼤⼯业阶段;4、以微电⼦为主⾓的新的技术⾰命阶段。

P.244、(选择题或名词解释)职业的含义:职业是⼈们从事社会劳动的⼯作岗位。

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们的经济状况、⾏为模式和⽣活⽅式,⽽且也是⼈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般表征。

P.395、(⼤题)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1)⾸先,⼥职⼯在全体职⼯中所占的⽐重反映了社会的⽂明程度。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教案第11课助人为乐:用志愿服务为人生增色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教案第11课助人为乐:用志愿服务为人生增色

课题助人为乐:用志愿服务为人生增色课时3课时(135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志愿服务的特征,掌握志愿服务的类型(2)了解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和注册志愿者的程序,熟悉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3)熟悉志愿精神的内涵(4)了解参与志愿服务的注意事项(5)掌握社区居民服务需求调研和社区服务活动策划的相关知识德育目标:(1)明白志愿服务的意义,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参与志愿服务做好准备。

(2)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3)明白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义,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志愿服务的特征和类型、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和注册志愿者的程序、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教学难点:志愿者蝴三神、参与志愿月员务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视频欣赏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考勤【教师】使用APP迸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反馈【教师】邀请三位小组代表分享“关爱儿童成长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情况及活动开展难点【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学生“关爱儿童成长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情况,及对活动开展难点进行剖析和答疑【学生】聆听通过作业反馈环节,了解学生开展“关爱儿童成长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情况,并进行答疑课堂导入【教师】讲述案例”奉献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并进行提问:你参加过志愿服务吗?未来是否有投身志愿服务的计划?你如何看待志愿者?志愿者应具备哪些品质?【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用志愿服务为人生增色通过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志愿者应具备哪些品质,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传授新知【教师】讲解用志愿服务为人生增色的相关知识第一节:认识志愿服务志IWR务是指个人或政府组织基于道义、良知、慈善和责任而自愿奉献时间通过视频欣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和精力,不以物质报酬为条件,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或财力,为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困难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服务行为和活动。

社会学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二、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帕累托于1916年出版的《普通社会学总论》 中系统地阐述了精英阶级理论。 1.社会是个异质系统 社会是由社会情绪 、经济生产和政治组织三 个循环系统构成的。 2.精英理论 精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精英阶级可以划分 为为执政精英和不执政的精英。 帕累托最出了精英阶级的循环。
三、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一)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 现,它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 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 帕森斯、戴维斯、莫尔、布劳和贝尔等。 戴维斯和莫尔在《分层的一些原则》,阐述 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观。见教材P257 布劳和邓肯在《美国的职业结构》中论述了 “职业地位”及其对社会分层的意义。见教材 P258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 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 度。例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罗惹尼亚 (即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种族,指在体制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 特征的人群,分为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 巴人种。 等级,是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 而互相形象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三)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美国学者马列比和杰克林概括了男女50种差别。 年龄是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 位。年龄地位与其他社会地位一样,是大部分社 会制度中社会等级的基础。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 要标准。 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 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4.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三)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进化论是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折中,代表人 物是格尔哈特伦斯基,其著作为《权力与特权: 社会分层理论》。 伦斯基认为,社会为了求得生存需要的基本 资源是按照功能主义者的方式进行分配的,即吸 引难得的天才担任重要角色;但他也认为,社会 的剩余资源——即不是生存必需的资源——则是 通过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的冲突来分配的。 一旦社会出现了分层,特权集团就会利用便 利条件占有更多的好处。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在法国,1959年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生活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典阶段,确立了各自学派所关注的基本命题;现代阶段,详尽阐述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立场;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具体研究方法有:(1)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实地观察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劳动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概念: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由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节约了生产资料。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劳动的目的已不是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

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

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企业、劳动者、国家、市场这四个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之间,两两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六对关系,最主要的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一课 乐于劳动 善于劳动教案 教科版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一课 乐于劳动 善于劳动教案 教科版

第11课乐于劳动善于劳动一、引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在劳动的世界里,我们不应该是单纯的享受者和旁观者,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热爱劳动,乐于劳动,我们就会成为快乐的劳动者,学会劳动,善于劳动,我们就会成为新型的劳动者。

二、展示目标自学目标1、生命的意义与劳动有何关系?2、中学生怎样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3、参加家务劳动的意义(好处)?4、新型劳动者的含义、特点(素质)是什么?5、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互学目标小组讨论认识:培养新型人才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三、引导自主自学(一)学习第一目:快乐的劳动者1. 学生自学p96-99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A、为什么说生命的意义与劳动息息相关?B、中学生怎样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C、参加家务劳动的意义(好处)?2.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表达劳动者快乐心情的名言警句或故事。

如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在寻找野生水稻原株时付出辛苦以及成功后的快乐等。

下面几则名言可供参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

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

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卢梭)热爱劳动吧。

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

(高尔基)3.教师点拨:没有劳动的付出,就不会体验劳动的快乐。

没有劳动就不能社会的发展,我们都是劳动者,都学习做一个快乐的劳动者。

(二)学习第二目:新型的劳动者学生自学p100-10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各小组展示1、为什么说做新型劳动者是青少年的必然选择?2、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哪些特点?3、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人才?4、培养新型人才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四、精讲点拨: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行业需要的劳动者都必须具备多种素质。

今天的劳动者已经不能简单地分为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了,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

整理书架:二年级劳动教学第11课

整理书架:二年级劳动教学第11课

整理书架:二年级劳动教学第11课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阅读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书架作为存放书籍的重要工具,整理书架的能力也成为了人们必备的生活技能。

二年级劳动教学第11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整理书架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和良好的阅读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整理书架的重要性,认识到整理书架对研究和生活的好处。

2. 培养学生独立整理书架的能力,掌握整理书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三、教学内容1. 整理书架的重要性:向学生讲解整理书架对于研究和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整理书架的必要性。

2. 整理书架的方法和技巧:教授学生整理书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按类别分类、按大小排序、标签标记等。

3. 爱护书籍:教育学生爱护书籍,不乱涂乱画,不随意损坏,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整理书架,互相监督,共同完成任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整理书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整理书架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白如何整理书架。

3. 示范: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展示整理书架的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理书架的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整理书架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爱护书籍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独立整理书架,并将整理过程拍照上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独立完成书架整理任务,掌握整理书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爱护书籍,不乱涂乱画,不随意损坏。

3.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整理书架的方法和技巧、爱护书籍等内容。

2. 实践材料:书架、书籍、标签、笔等。

3. 课后作业模板:要求学生回家后独立整理书架,并将整理过程拍照上传。

书架整理:二年级劳动课第11课

书架整理:二年级劳动课第11课

书架整理:二年级劳动课第11课课程概述二年级劳动课第11课旨在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整理书架,培养他们的整理能力和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习到整理书架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整理书籍的基本原则,并能够独立完成书架整理任务。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整理书架的兴趣和意识。

2. 教授学生整理书架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书架整理任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教学内容1. 书架整理的重要性- 介绍书架整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 讨论整理书架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2. 整理书架的方法和技巧- 教授学生如何分类书籍。

- 教授学生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书籍。

- 教授学生如何清理书架上的灰尘和杂物。

3. 整理书籍的基本原则- 教授学生整理书籍的基本原则,如按大小、颜色、类型等。

- 讨论如何保持书架的整洁和有序。

4. 实践操作-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书架整理实践操作。

- 指导学生如何独立完成书架整理任务。

- 检查学生整理书架的成果,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5. 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共同完成书架整理任务。

-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 讲解书架整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书架整理的意义。

2. 实践操作法- 安排学生进行书架整理实践操作。

-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书架整理任务。

3. 小组合作法-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独立完成书架整理任务的能力。

2. 学生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3. 学生对书架整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书架2. 书籍3. 清洁工具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书架整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整理书架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书架整理实践操作。

4. 反馈和评价:检查学生整理书架的成果,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强调书架整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就业就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 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
——从经济学视角规定就业:
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同生产资料的相结合,从事一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取得一定的 报酬或收入,则被视为实现劳动就业。它反映了劳动力作为一界定:
• 从劳动力市场两个主体与政府的角度看。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劳
动力市场几乎只是买方市场,因而雇主有条件以多种方式雇佣劳动力而使雇佣成 本最小化;劳动者在失业时,迫于生存的压力,也会选择多种就业方式。另一方 面,就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政府优先的政策目标,当政府发 现非正规就业是解决失业的有效方法时,会因势利导地推动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一、特殊劳动群体
——分类: 女性劳动群体; 残疾人群体; 未成年人及童工; 移民劳动群体。
二、特殊劳动群体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分层:是由于社会差别引起的,社会差别是社会分 层的直接根源。社会分层把社会分成各个利益群体,正确地 处理各利益群体的关系, 对推动改革很有意义。
——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社 会弱者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 生活质量的低层次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分为: • 生理性弱势群体。如儿童、老年、残疾。 • 社会性弱势群体。如下岗、失业者。
• 盲动性。从整体上看,这种自主型劳动力转移在全国呈现出无组织状态。
• 紊乱性。这是 针对社会管理系统而言,这种自主型劳动力转移常以“民工潮”涨落 形式 出现,带来流动人口难以统计,导致预测盲点,城市预瞥系统紊乱失真。
• 无序性。这种自主型劳动力转移对城市整个系统造成不小的冲击波: 一是公路铁
路交通吃紧;二是计划生育失控;三是社区治安管理告急;四 是加剧了城市供水、 供电、供气紧张,城市市区交通阻塞,导致城市社区生活失序。
二、失业
——失业的定义:是指劳动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 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 位的状态。 ——失业者的定义: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 愿意工作而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
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 ——判断标准:没有工作;能够工作;寻找工作
——非正规就业发展
我国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形式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与社会根源。是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是人民群众自主开辟生产就
业门路、谋求经济利益的一种自觉的创新活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 从社会的发展变化上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知识经济的崛起等, 需要各种更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 不充分就业(就业不足)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 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就业的功能:
• 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主要有: (1)劳动者的生活保障功能:基础和前提 (2)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功能; (3)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 • 就业的社会功能主要有: (1)增加社会财富的功能; (2)社会稳定的 功能; (3)社会发展的功能。
• 三是有利于国有经济体制改革。
• 四是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不只是当前居民对失业困境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反应,更是 一种长期现象,是我国走向所有制多元化和经济市场化的一种必然趋势,其发展 的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
——扶持非正规就业发展的政策:
• 制定优惠政策,如制定专门的工商管理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等; • 加强监督检查和咨询服务,落实优惠政策; • 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
• 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它是相
对于全日制就业形式而言的。弹性就业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业、派遣就业、钟点工等。
• 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 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它与终生就业相对应。
• 非正规就业是指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的 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特殊劳动群体 妇女就业问题 残疾人劳动问题 童工及中老年工问题 移民劳动问题
特殊劳动群体
一、特殊劳动群体
——概念:是由于年龄、生理结构、技能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在社会劳动过程中遇到了特殊的社会问题并因此而形成了有独 特行为规律的群体。 他们主要包括妇女群体,残疾人群体,未成年人群体,老年群 体和外来移民群体。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失业的类型和就业方案 非正规就业 劳动力转移问题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
——从劳动社会学视角分析就业概念的要点:它包含了四方面的含义:(1)
劳动者就业需具有劳动能力, 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2)达到法定劳动年龄, 即满16周岁;(3)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而不是义务劳动;(4)这种劳 动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且合法。
• 从用工的形式上看,传统的固定用工规模刚性大,不利于企业在 用人上灵活多
样,应付激烈竞争。因此,企业经营需要多样的用人方式, 以保持和提升竞争力, 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非正规就业的意义:
• 一是可以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
• 二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非正规就业,突破了计划经济时代 的统一就业模式,也冲破了正规就业的单一就业模式,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动 与重组。
三、失业的主要原因分析
——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是存在大量失业的根本原因; ——体制转轨带来体制性失业的必然性; ——科技进步与结构性失业; ——经济周期也导致周期性失业。
四、失业治理的途径
——提高经济活动水平。通过提高经济、 活动水平来促进就业,保持适当
的经济增长速度来促进就业。保持适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 出路。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从而增加的就业机会也 就越多;反之,则企业用工减少,失业率上升。凯恩斯认为,失业主要是因为有效 需求不足引起的,因此,治理失业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刺激经济的有效需求,提髙 经济活动水平。
四、失业治理的途径
——培育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劳动力市场是完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 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劳动就业服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一 项重要内容。
四、失业治理的途径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前提,
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本 投资。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但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还能减少劳动力的现实供 给,缓和供需矛盾。当前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扩大就业培训覆盖面,增 加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非正规就业
——概念:
• 一般认为非正规就业是指在非正规部门中从事经济活动的就 业,原意指劳动者不依靠政府而自主就业。
• 我国的非正规部门主要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企事业单位、 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非正 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非正式就业形式。
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 原因引起:(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2)信息不完善;(3)求职者与拥 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失业的五种类型: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
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 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形式。
二、失业
——不是失业者的5种情形:
• 年龄规定范围之外的无工作者; • 丧失工作能力者; • 在校学习者; • 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 • 为领取失业救济的未登记注册的无工作者。
二、失业
——失业的社会后果
• 失业与家庭生活 • 失业与社会孤立 • 失业与政治经济活动
——失业社会后果的三特征:
三、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反思
——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功能
• 支援了吸纳地经济建设,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大中 型企业的劳动成本,提高了 “三资”企业的剩余价值;
• 方便了城市群众生活,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勃兴; • 反哺了流出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 推动了农民的“第三次解放”。
——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所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例如,
有些行业和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动而波动,如旅游业、建筑业等。
——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
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隐形失业是指存在于企业中的“在职失业”。其产生的基本原因
同前四项公开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这种失业主要是 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出于需要,通过某种制度造成的。
——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
• 就业弱势群体在遇到就业困难时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经济收入的减少,甚至
徘徊于贫困边缘。
• 经济上的低收入决定了就业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既表现为生活水
平的数量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生活上的贫困也是就业弱势群体的 典型特征。
• 由于就业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低收入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使得他们在社会中 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
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我国劳动力转移现状
——现状:在我国,劳动力转移实际上是指农村劳动力由农村 向城镇进行转移。 • 从总体数量上看,数量巨大; •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式严峻; • 从地区分布上看,各地区数量分布不均衡; •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