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教案
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
![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829a5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9a.png)
⾼三语⽂课⽂《论民本》优秀教案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传统之⼀,《论民本》是⾼三语⽂课本的内容,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三语⽂课⽂《论民本》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语⽂《论民本》教案 [教学⽬标] ⼀、理解孟⼦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致了解这⼀思想的产⽣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继续学习和积累⽂⾔词语,(今、苟、胜、就、刑、⾐、王、诸、盍、⼏、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反三。
四、学习本⽂运⽤排⽐、⽐喻、⽤典的语⾔特⾊。
[教学难点] ⼀、孟⼦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特殊⽂⾔句式的规律。
[教学⽅法] 在学⽣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在学⽣⾃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 ⼆课时。
[教学设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了解它的产⽣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课时 ⼀、导⼊。
同学们都知道,孔⼦的学说核⼼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地充实和发展了孔⼦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
⽽孟⼦⽴⾜“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提出了丰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政治学说的核⼼思想。
《论民本》导学案
![《论民本》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70081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e.png)
《论民本》导学案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论民本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字词(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排比、用典的语言特色。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全文,积累重点字词;难点: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 约生于公元前372 年, 死于公元前289年。
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晩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 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
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
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
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2)
![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4158d12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b.png)
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2)推荐文章高考语文写作万能素材热度:高考语文补写句子训练及参考答案热度:高考语文词语辨析的解题思路详解热度:杭州十四中高三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热度:高三语文成语练习汇总(含答案)热度:四、布置作业。
1?小结本课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宾语前置句,小结通假字,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五题。
2?反复阅读课文,理解每段内容,思考课后练习三、六题,为下节课讨论发言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订正练习一、二、五题。
(略)二、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各部分大意,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它的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而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邻国,也要换掉它。
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
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末关系。
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吕氏春秋·用众》)。
正因为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铄今之论;荀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系。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
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
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人”。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4.11《论民本》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5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4.11《论民本》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e69623a0b7360b4c2f3f6426.png)
4.11 论民本说课稿孟子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论民本”。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
论民本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五册,作者孟子。
课文选自《孟子》一书的其中四个章节。
这些言论集中体现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重要意义,这些思想对整个封建王朝你至当代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成就,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用典的艺术特色。
(3)孟子民本思想与今天民本思想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孟子的《论民本》,树立民本思想。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用典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1)孟子民本思想与今天民本思想的异同五、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
论民本第一课时
![论民本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e7e2f3f5a8102d276a22f20.png)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高效课堂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2013年6月14号《论民本》第一课时班级_____ 姓名编号:03 课型:新授课编制人:陈彦华审核人签名:【自研课导学】晨读课:(45分钟)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自读自悟《论民本》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和主要思想。
自主探究:1、识别文中的通假字,理解其含义。
2、学习第一二段,积累文言词语,初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
【展示课导学】课题:《论民本》他在填报高考的第一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南大,总是见异思迁。
见异思迁:形容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此句根据句意,应为“犹豫不决”。
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
用在此句是对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月明星稀,夜深人静,王小虎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
孑然一身:孤独一人。
多用于生活方面。
此句中是写人物在走路的时候,且与前面还有“独自”一词重复。
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形容毫不在意。
与句意不相吻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 2【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书写等级 达成等级 基础题 默写第一段。
发展题 翻译下列句子,并说明句式的特点。
(1)则诸侯皆为驱矣。
(2)此之谓也。
【知识导学】 平凡的圣人,伟大的凡夫圣人也是凡夫,他和凡夫一样有着七情六欲,过着最平凡、最普通的生活。
而有些人却总怀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甘于现实的平凡。
生活本来就是在享受过程,而他却总在苦苦期待着美好的结局,把幸福与快乐寄托于遥远的未来。
人固然不能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可也没有必要不断去否定与排斥今天的处境,这样除了让自己的每一天都陷入痛苦与不安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圣人则不然,过着和凡人一样清贫的生活,却能随遇而安。
即便有一天飞龙在天了,他依然保留着作凡夫时的心态。
〖2021年整理〗《论民本》学案2
![〖2021年整理〗《论民本》学案2](https://img.taocdn.com/s3/m/706d30ece87101f69f319511.png)
《论民本》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识记重点字词;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识记重点字词;难点:1、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知识链接】《孟子》名言20211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8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1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5其进锐者,其退速。
1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17长幼有序--孟子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1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2021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课前检测】1、提问课文背诵情况;2、回顾上节课学到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和通假字。
【学习过程】分小组讨论课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讨论思考】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
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当堂检测】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论民本》教学设计(完整)
![11《论民本》教学设计(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b53f415731126edb6f1a1099.png)
11 《论民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就、刑、衣、王、诸、何、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就、刑、衣、王、诸、何、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
2、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学难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2、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儒家第二大宗师——孟子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后人称之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
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作品: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孟子》。
二、背景回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08论民本2
![08论民本2](https://img.taocdn.com/s3/m/eb60a5abf524ccbff1218483.png)
论民本(二)班级:____ 姓名:课型:新授课编制人:王庆中编号:08【学习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积累字词,理自主空间解《梁惠王上》的含义。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学习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三段。
2、结合注释梳理课文《梁惠王上》,积累字词、句式。
3、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思考孟子的民本主张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思考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检查作业,订正练习一、二、五题二、归纳总结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按顺序在课本上做相关批注),疏通《梁惠王上》的含义。
凶:河内:加:河东:无如:察:请:填然:或:鼓:何如:走:胜:数罟:养生:树:衣:夺:谨:申:孝悌:检:莩:是:罪:斯:至:2、怎样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3、“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4、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梁惠王上》中是如何表现的?5、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6、根据你对历史的了解,谈谈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深度阅读】儒家的境界信仰儒家文化的朋友在修养中可以达到三重境界。
第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重: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第三重:无终食之间违仁。
做到第一重境界需要恪守和谐大原则,完善自我,宽容谦让,不去触犯他人,自己感到窘迫的事情绝不有意地转嫁给别人。
这样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美誉,身边会有很多挚友,内心是幸福的,遇到逆境也能从容度过。
第二重境界是儒家贤达。
需要领会先师的微言大义,并在行动中实践和发扬之。
积极入世,担当社会责任,不仅完善自我而且要引导他人,培养青年人,影响社会。
第三重境界则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练与长期的考验,当传统的规范与自己的意识逐合在一起,不必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仁和与中正。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二语文学案:4.14《论民本》(语文版5)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二语文学案:4.14《论民本》(语文版5)](https://img.taocdn.com/s3/m/64c9daaabe23482fb5da4c04.png)
<〈论民本》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四、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二课时。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11 论民本》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11 论民本》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93969532240c844768eaeed0.png)
《论民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文言文要重视文言知识点的整合,本节课以复习第三部分的文言知识点为前提,温故而知新,在文言知识点积累的基础上整合第三部分的论证结构,以及论证方法的研讨,学以致用,辅助议论文写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汇报相结合,同时插入视频文件辅助学生理解内容和知识点。
三、情感目标1、民本思想的渗透在现实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2、享受收获的快乐,边学习边小结,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欣赏孟子的论辩技巧,不断学习4、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课时安排.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带领学生对课文的前两部分进行了讲解,将第三部分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本节课是《论民本》的最后一个课时,一节课结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文言知识点的检测巩固2、论证结构、论证思路的分析和明确3、论证方法的学习教学难点:1、论证思路的清晰梳理,对民本思想的深入理解2、论证方法的小结教学过程.【导入】一、温故而知新第三部分的文言现象已经提前布置给学生进行了预习,因此第一部分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测,分为了以下几个点进行了检测: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二、合作研讨,理清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整体小组为一个大组,就梁惠王向孟子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进行成果汇报。
提出问题研讨小组:问题: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梁惠王向孟子提出这一问题的缘由,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分析。
分析问题研讨小组:问题:孟子是如何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明确:比喻论证 (王好战,请以战喻)步步深入,引王自答,引王深省(第四研讨小组讨论体会孟子的论辩技巧,本小组成员对比发现直接正面回答和比喻分析的优缺点,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拓展1、插入动画《以五十步笑百步》激发学生兴趣,辅助学生理解。
2、习题演练某次考试,甲生考了五十分,乙生考了三十分,考五十分的同学就笑话考三十分的同学,用课文中的文言进行回答,看看这个同学应该怎么说?明确:不可,直不三十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论民本》教学案
![《论民本》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e979a20b4e767f5bcfce5c.png)
《论民本》教学案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社稷.()(2)粢盛..()(3)圹.()(4)曳.兵() (5)数罟..() (6)洿.池()(7)鸡豚.() (8)狗彘.() (9)庠.序()(10)饿莩.()答案(1)jì(2)zī chénɡ (3)kuànɡ(4)yè(5)cù ɡǔ(6)wū(7)tún (8)zhì(9)xiánɡ(10)piǎo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诸侯危.社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变置..社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兽之走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苟为不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载胥.及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勿夺.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无罪.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危害(2)改立(3)原野,旷野(4)平日积聚,储藏(5)相互(6)谷物收成不好,荒年(7)丧失,耽误(8)学校(9)归咎,归罪2.通假字(1)为丛驱爵.者:通“______”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____”;“莩”通“______” 答案 (1)雀 (2)毋 (3)斑 (4)途 殍3.古今异义(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河东凶.亦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祭祀用的牲畜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逃跑 走路 (3)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人或动物暴躁 (4)更 增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王⎩⎪⎨⎪⎧ 虽欲无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2)就⎩⎪⎨⎪⎧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3)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识盈虚之有数.: 一曲红绡不知数.: 范增数.目项王:(4)道⎩⎪⎨⎪⎧ 得天下有道.: 吾道.一以贯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得道.者多助:(5)畜⎩⎪⎨⎪⎧ 苟为不畜.: 鸡豚狗彘之畜.: 俯不足以畜.妻子:答案 (1)称王/君主/帝王/朝见天子 (2)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成就 (3)几/定数,天数/数量/读shuò,多次,屡次 (4)方法/学说/道理,思想/道义,正义 (5)平日积聚,储藏/畜养/养活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欲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2)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名词用作动词,穿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以⎩⎪⎨⎪⎧斧斤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3)者⎩⎪⎨⎪⎧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二者.不可得兼: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之⎩⎪⎨⎪⎧ 桀纣之.失天下也: 今之.欲王者: 未之.有也:答案 (1)介词,比/介词,对于/介词,在 (2)介词,按照/介词,用、拿/介词,凭借/动词,认为 (3)“……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用于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时候”/用于数词后,译为“样”“个”/用于判断句的主语后,引出判断/用于表原因的判断句中,译为“……的原因” (4)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代词,此事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论民本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论民本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9fcbbd69dc5022aaea0077.png)
高二语文学案《论民本》【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衣、王、道、或、走、罪、者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及介词短语后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1、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孟子及《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
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
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
高中语文 第11课 论民本学案 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11课 论民本学案 语文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f7472a6e4afe04a1b071de8b.png)
第11课论民本学习重点1.记: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及虚词“于、以、者、之”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语法规律。
2.读: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它的进步性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3.写: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作文片段。
4.练: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中的名句1.仁者无敌。
——《梁惠王上》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梁惠王上》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梁惠王上》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下》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滕文公上》6.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滕文公上》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上》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公孙丑下》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他为“亚圣”。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五蠹》)。
《论民本2改完稿教师》优秀教案
![《论民本2改完稿教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3075cabd64783e08122b70.png)
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2【使用说明】1、完成自主学习内容,重点内容用红笔做标记。
2、认真独立完成学案,严禁照抄参考书或他人学案,组长监督组员完成。
3、上课认真讨论问题,红笔纠错,并记忆。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学习积累文言重要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孟子关注民生的崇高责任意识。
【自主学习】解词释句:则无望民:通“毋”不要。
直不百步耳: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直,只是、不过。
无如:没有像……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曳,拖着。
走,逃跑。
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
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自主探究】(3、4、5、6段)1、感知课文:概括3段的段意:问政: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概括4、5、6段的段意:议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
2、词类活用:①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②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③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3、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4、句式:A:判断句: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B:状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C:省略句: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5、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合作探究】1、一词多义:然①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③然而不王者代词,这样④填然鼓之助词……的样子⑤太后曰:“然” 形容词,对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14论民本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14论民本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98d768f18583d04864592d.png)
<<论民本》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四、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二课时。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
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本》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2、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教学难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2、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孟子·公孙丑下》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二、作者及思想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2、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
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
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
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句读并正音。
板书或投影生字和易错字词正音正字四、阅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2、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分别请同学串讲大意,要求直译。
一名同学译完,其他同学可指出不当之处。
教师适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板书。
第一部分: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是故:因此。
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第二部分: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
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
后面句子与此相同。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斯:那么,就。
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此处译为“方法”。
所欲与之聚之: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
全句译为:“(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
此处译为“流向”。
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如果。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思时应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
“王”,名作动,称王。
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
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部分: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
树,名作动,种衣帛:穿丝织的衣服。
衣,动词,穿。
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
庠序:学校未之有也:没有这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
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
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
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
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
(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
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
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五、布置作业。
小结本课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宾语前置句,小结通假字。
第二课时一、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各部分大意,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它的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而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邻国,也要换掉它。
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
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末关系。
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吕氏春秋·用众》)。
正因为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铄今之论;荀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系。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
他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
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人”。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
这种思想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孟子的王道思想。
开始梁惠王自称尽心于国,问领国之民不归顺之故;孟子设喻作答,暗示他应该放弃战争。
其次,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
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
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孔子“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
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
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即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
他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二、讨论问题。
1、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
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第一,平民性。
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
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这一“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批判性。
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