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1《论民本》课件(1)(语文版必修5)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论民本》ppt课件1
![语文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论民本》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94085edad4d8d15abe234e61.png)
•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 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 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 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 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 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谷不可胜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_百__姓__归__顺__
五、古今异义 ①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古义:祭__祀__用__的__牲__畜____。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②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古__代__国___君__称__自__己__的__谦__词__。
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③请.以战喻 古义:请__允__许__我__。 今义: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 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可__”_是__“_可__以__”_,__“_以__”_是__“_凭__借__”___________。
直不百步耳
闹饥荒
没有像 更加 用
音节助词 已经 有的人 凭借
“只” 只不过
•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 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 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 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 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论民本
孟轲(前372—前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孔门有弟子三千,有贤人七十二 位,但是在思想上,他们与孔子的关系, 都不能与孟子相比。孟子晚于孔子大约 一百年,他继承与发扬了孔子思想,对 儒家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所以,虽然 他不是孔子的弟子,却被后人尊为“亚 圣”。
谷不可胜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_百__姓__归__顺__
五、古今异义 ①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古义:祭__祀__用__的__牲__畜____。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②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古__代__国___君__称__自__己__的__谦__词__。
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③请.以战喻 古义:请__允__许__我__。 今义: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 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可__”_是__“_可__以__”_,__“_以__”_是__“_凭__借__”___________。
直不百步耳
闹饥荒
没有像 更加 用
音节助词 已经 有的人 凭借
“只” 只不过
•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 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 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 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 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论民本
孟轲(前372—前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孔门有弟子三千,有贤人七十二 位,但是在思想上,他们与孔子的关系, 都不能与孟子相比。孟子晚于孔子大约 一百年,他继承与发扬了孔子思想,对 儒家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所以,虽然 他不是孔子的弟子,却被后人尊为“亚 圣”。
高二语文(语文,必修5)备课课件:4.11 论民本
![高二语文(语文,必修5)备课课件:4.11 论民本](https://img.taocdn.com/s3/m/468a7023f524ccbff0218412.png)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词类活用 (1)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名词作动词) 称王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 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 穿上 (4)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 敲鼓 (5)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 归咎,归罪 (6)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
你是要真正的、活生生的美丽呢,还是要久留的、没有 生命的美丽?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素 李娟 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 头,犹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 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 香。 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那个时代的 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素净。似乎眼前有了 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 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 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为王、称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8)则移.其民于河东(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迁移 (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 认真从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古今异义
(1)牺.牲.既成,舍弃自己的生命;②放弃或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通假举要 (1)为丛驱爵.者,鹯也(“爵”通“雀”)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莩”通 “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参考课件5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参考课件5](https://img.taocdn.com/s3/m/765b5f01f111f18582d05a1d.png)
4.从文章第三部分内容中,你能概括出孟子的性格特点吗? 我的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 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 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 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 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 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 平等,有力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④未之.有也 _代__词__,__这__种__情__况_______
(3)以① ②王 斧好 斤战 以., 时请 入以 山.战 林喻__按__用__照__,____拿______
四、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 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击__鼓______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为__动__用__法__,__为__…__…__办__丧__事____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称__王__ ④王无罪.岁 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归__咎__,__归__罪_____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江山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
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 更要轻些。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
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 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
错误!
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一、字音 社稷.(jì) 曳.兵(yè) 庠.序(xiánɡ) 孝悌.(tì) 狗彘.(zhì) 衣帛.(bó)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课件语文必修5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课件语文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65015a1e02020740be1e9b47.png)
怎样写?
为何写?
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 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 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 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 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 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 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 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 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论民本
《孟子》
• 1、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 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 的局限性。 • 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 举一反三。 •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 特色。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72 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 年丧父,家境贫寒。晚年时孟子 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 一起,“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 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 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 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 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 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 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 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 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 世尊号“亚圣”。
第三部分: 相关知识
1、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
2、不可胜诛: “胜”,尽。不能杀尽。
3、壮者散而之四方:
之,动词,到,往。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
4、仓廪实,府库充
仓廪,盛粮食的仓库。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参考课件5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参考课件5](https://img.taocdn.com/s3/m/765b5f01f111f18582d05a1d.png)
三、一词多义
①得天下有道. _方__法____ (1)道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道__路____
③得道.者多助 _道__义__、__正__义____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 _结__构__助__词__,__主__谓__之__间__,_______ 取___消__句__子_独_ 立性
(2)之 ②今之.欲王者 __音__节__助__词____ ③五亩之.宅 _助__词__,__的__
七、名句默写 ①孟子曰:“民为贵,_社__稷__次__之___,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牺__牲__既__成__,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__白__者__不__负__戴__于__道__路__矣_____。 七十者衣帛食肉,_黎__民__不__饥__不__寒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2.从选文第四段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 我的理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 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 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 “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 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 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就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 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 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 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1 论民本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孟母训子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孟子 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 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06ec635fbfc77da369b189.png)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5.本文中,孟子在谈话结束时是如何批判统治者的虐
政来证明自己主张的? 【提示】孟子在结束谈话之前在把行王道的道理讲清的
基础上,照应开头,针对梁惠王口口声声说的“于国尽
心”,开始批判统治者的虐政。孟子举出“狗彘食人食
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事实,以说明统治者
根本谈不上“于国尽心”。“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 时,也就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 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这个 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 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
都来自“四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Hale Waihona Puke 文章结构语文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研读课文
1.从选文第四段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 在哪些方面? 【提示】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 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 主要继承并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 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 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3.结合课文内容,请分析孟子“民本”思想与“忠君” 思想的联系。 【提示】 (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强调统治者应尊重 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实际上,是借 此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本质 上是忠君。
语文
5.本文中,孟子在谈话结束时是如何批判统治者的虐
政来证明自己主张的? 【提示】孟子在结束谈话之前在把行王道的道理讲清的
基础上,照应开头,针对梁惠王口口声声说的“于国尽
心”,开始批判统治者的虐政。孟子举出“狗彘食人食
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事实,以说明统治者
根本谈不上“于国尽心”。“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 时,也就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 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这个 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 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
都来自“四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Hale Waihona Puke 文章结构语文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研读课文
1.从选文第四段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 在哪些方面? 【提示】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 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 主要继承并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 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 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3.结合课文内容,请分析孟子“民本”思想与“忠君” 思想的联系。 【提示】 (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强调统治者应尊重 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实际上,是借 此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本质 上是忠君。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课件语文版必修5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论民本课件语文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7934d44f866fb84ae45c8d9c.png)
桀纣之失天下也: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之 今之欲王者: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
未之有也: 代词,此事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_有__的__人__(跑__了__)_一__百__步__然__后__停__下__来__,__有__的__人__(_跑__了__)五__十__步__然__后__停__下__来__。____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_(因__为__跑__五__十__步__的__)_只__是__没__有__(_跑__)百__步__罢__了__,__那__也__是__逃__跑__啊__。___ (3)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几__口__之__家__就__可__以__不__受__饥__饿__了__。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头__发__花__白__的__老__人__不__会__背__着__或__者__顶__着__东__西__走__在__路__上__了__。_
Ⅲ 延读——思维拓展
有人说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倡实施利民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 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有人却说孟子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其实起了不少的消 极作用。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多读厚积
Ⅰ 读技法·勤练笔
成功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论民本》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民为贵”的深刻道理;再如“故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使用排比的修 辞手法,说明了暴君会让百姓离开的道理。
(3)河东凶亦然 古义:_谷__物__收__成__不__好__,__荒__年__ 今义:_人__或__动__物__暴__躁__ (4)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_更__ 今义:_增__加__
未之有也: 代词,此事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_有__的__人__(跑__了__)_一__百__步__然__后__停__下__来__,__有__的__人__(_跑__了__)五__十__步__然__后__停__下__来__。____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_(因__为__跑__五__十__步__的__)_只__是__没__有__(_跑__)百__步__罢__了__,__那__也__是__逃__跑__啊__。___ (3)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几__口__之__家__就__可__以__不__受__饥__饿__了__。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头__发__花__白__的__老__人__不__会__背__着__或__者__顶__着__东__西__走__在__路__上__了__。_
Ⅲ 延读——思维拓展
有人说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倡实施利民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 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有人却说孟子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其实起了不少的消 极作用。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多读厚积
Ⅰ 读技法·勤练笔
成功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论民本》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民为贵”的深刻道理;再如“故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使用排比的修 辞手法,说明了暴君会让百姓离开的道理。
(3)河东凶亦然 古义:_谷__物__收__成__不__好__,__荒__年__ 今义:_人__或__动__物__暴__躁__ (4)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_更__ 今义:_增__加__
《论民本》课件1-优质公开课-语文版必修5精品
![《论民本》课件1-优质公开课-语文版必修5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3abaab0d1f34693daef3e5a.png)
赏读:孟子说:“依靠天时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 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人们和谐一 致的有利条件。”
2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公孙丑下》
赏读:孟子说:“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
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 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
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都来自 “四书”。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审美视窗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想他在尘埃蔽日时横空出
世;他用洪钟般的嗓音,吟出历史沉浮的沧桑。他不愧于天、 不怍于人的伟岸,他威武不屈、朗照乾坤的品质,足以令世间
东汉名臣杨震,有人夜半送礼 ,杨震严词予以拒绝,来人 说,这件事没有任何人知道。杨震厉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 知,何曰不知? 杨震,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这就是他一生行 事的准则,做人的高标,快乐安详的枕头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抵御诱惑,不趋炎热,守住灵魂,砥砺品格;有坚持,有
成为暴民。现实有人也正如此,他会心安理得地把三聚氰胺混 杂在牛奶中卖出,而不屑一顾一个个大头婴儿痛苦的面容。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 育黄瓜”、“爆炸西瓜”频频发生,这些人,鼠目寸光,只要 眼前!竭泽而渔,忘乎所以!良知泯灭,肆意践踏的正是人性 的底线!等待的必将是法律之剑,快乐也自然消遁隐形!
2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公孙丑下》
赏读:孟子说:“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
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 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
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都来自 “四书”。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审美视窗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想他在尘埃蔽日时横空出
世;他用洪钟般的嗓音,吟出历史沉浮的沧桑。他不愧于天、 不怍于人的伟岸,他威武不屈、朗照乾坤的品质,足以令世间
东汉名臣杨震,有人夜半送礼 ,杨震严词予以拒绝,来人 说,这件事没有任何人知道。杨震厉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 知,何曰不知? 杨震,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这就是他一生行 事的准则,做人的高标,快乐安详的枕头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抵御诱惑,不趋炎热,守住灵魂,砥砺品格;有坚持,有
成为暴民。现实有人也正如此,他会心安理得地把三聚氰胺混 杂在牛奶中卖出,而不屑一顾一个个大头婴儿痛苦的面容。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 育黄瓜”、“爆炸西瓜”频频发生,这些人,鼠目寸光,只要 眼前!竭泽而渔,忘乎所以!良知泯灭,肆意践踏的正是人性 的底线!等待的必将是法律之剑,快乐也自然消遁隐形!
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配套课件:第11课 论民本
![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配套课件:第11课 论民本](https://img.taocdn.com/s3/m/7d483855a45177232f60a29a.png)
桀句纣子之.独失立天性下也: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④之今之.欲王者: 结构助词,的
未之.有也: 代词,此事
四、速读感知课文
本课节录的孟子的言论,集中论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请用简明 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 答: 答案 第一部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 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君王 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 第三部分主要讲统治者要施仁政,让百姓发展生产才能实现王道。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在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 ②以树 域之 民不 以.桑 以.: 封介疆词之,界用:、介拿词,凭借
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的人” 今古天者.下富之贵君而有名好摩仁灭者:.:用定于语时后间置词的后标,志组,成不名译词性短语, 表示“……的时候” ③者二 师者 者. .不 ,可 所得 以兼 传: 道受用业于解数惑词也后:,译用为于“判样断”句“的个主”语后, 引出判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用于表原因的判断句中, 译为“……的原因”
——《滕文公上》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上》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公孙丑下》
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告子上》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孟子是我 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 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 宗师,后世尊他为“亚圣”。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 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 别强调民为邦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论民本ppt1 通用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论民本ppt1 通用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70e74c453610661ed9f4b0.png)
第一部分: 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民本思想。
文中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 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而 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邻国,也要换 掉它。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 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 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 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末 关系。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 年》),“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吕氏春秋·用众》)。 正因为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 铄今之论;荀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思考:你同意孟子说“得民心者 得 天下”吗?
• 刘备得民心为什么不能得天下? •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得民心为什么都以失
败告终? • 朱棣篡位为什么得天下?
思考:你同意孟子说“得民心者 得 天下”吗?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但 在个别情况下,得民心的君主如果能力 不足、决策失误、用人不当,也会失掉 天下 。
民不加多 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 百步
梁惠王 其他王 否定梁惠王 的治国策略
(比 喻) 理想社会
齐读文章五、六节,从孟子的 高见看孟子的理想社会.
民不加多
五十步笑百步
(比 喻)
五十步 百步 梁惠王 其他王
否否定梁定惠王 的暴治国政策略
理想社会
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不可胜食也
论民本PPT1 通用
![论民本PPT1 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a185d02bf12d2af90242e6a4.png)
总的来看,传统的民本思想最基本的内涵包括了保 民、养民、富民、教民四个层次,其核心是“重民”, 把“民”视为政治的根本。但是,民本思想虽然包括民 有、民享的成分,但却不包括“民治”的成分;虽然具 有民权思想的意味,却没有民主民权的制度。因此,自 先秦以至近代,民本思想始终难以被真正贯彻到底,人 民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 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吸收西方人本思想合理因素的同时,打 破了其历史局限性。与一般人本主义者以抽象的人作为 出发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从现实的人出发,直 接面向人的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强调通过实践来充分 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实现人类解放,这是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和理想境界, 是人本思想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部分: 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民本思想。
文中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 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而 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邻国,也要换 掉它。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 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 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 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末 关系。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谷梁传· 桓公十四 年》),“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吕氏春秋· 用众》)。正 因为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铄 今之论;荀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王制》)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 之初,性本善” 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 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 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 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 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 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 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 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 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 地利不如人和” 又说: 得道者多助, 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战国时期, 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 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 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 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 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 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 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 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4、仓廪实,府库充 、仓廪实,
仓廪,盛粮食的仓库。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 仓廪,盛粮食的仓库。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
5、莫以告 。(何句式?) 、 。(何句式 何句式?
省略句,介词“ 后省略宾语“ 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6、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出乎尔者,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后成为固定 成语“出尔反尔” 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成语“出尔反尔”,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死其长矣: 为动用法,为长官赴死了。 7、死其长矣: 为动用法,为长官赴死了。
论民本
《孟子》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72 时期邹国人,约生于公元前 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 年,死于公元前 年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 年丧父,家境贫寒。 年丧父,家境贫寒。晚年时孟子 回到故乡, 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 一起, 》《书 一起,“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 孟子》七篇”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 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 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 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至今,我们了解、 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 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 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 一书。 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 的思想家, 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 封建制转变的时代, 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 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 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 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 世尊号“亚圣” 世尊号“亚圣”。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相关知识
1、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 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 “胜 不能杀尽。 2、不可胜诛: 胜”,尽。不能杀尽。 、不可胜诛:
3、壮者散而之四方: 、壮者散而之四方:
动词, 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 之,动词,到,往。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
4、所欲与之聚之: 所欲与之聚之: 第一个“ 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 代词,百姓;第二个“ 代词, 所欲” 全句译为: 百姓) 代词,代“所欲”。全句译为:“(百姓) 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5、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 两个“ 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 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6、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 爵 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 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 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 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虽欲无王: 7、虽欲无王: “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思 虽 常译为“虽然” 即使” 时应译为“即使” 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 时应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 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怎样写?
为何写?
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 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 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 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 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 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 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 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 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 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 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 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 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 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 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相关知识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是何句式? 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是何句式? 这是个判断句, 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 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 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 是由于失去了人民” 后面句子与此相同。 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与此相同。“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 2 、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 方法 此处译为 ? 那么, 3、斯: 那么,就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相关知识 1、从而刑之: 、从而刑之: 随之用刑法处置他们。 名作动,施刑。 随之用刑法处置他们。刑,名作动,施刑。 2、乐岁、凶年: 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 、乐岁、凶年: 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 3、驱而之善: 、驱而之善: 引导他们向善。 引导他们向善。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 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 无法杀尽;不杀吧, 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 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 孟子回答道: 饥荒年头,您的百姓, 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 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 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 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 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 ),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 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 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 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 警惕啊,警惕啊! 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 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 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 。(如 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 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 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 为长官赴死了。 为长官赴死了。”
阅读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注意句读。 注意句读。 请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部分课文, 2、请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部分课文,其他同学 认真听后可指出朗读不当之处。 认真听后可指出朗读不当之处。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 与周围同学讨论。 与周围同学讨论。
4、奚暇治礼义: 哪里有闲暇学习礼义。 奚暇治礼义: 哪里有闲暇学习礼义。 兼词,何不。 根本基础的东西, 5、盍反其本: 盍,兼词,何不。本,根本基础的东西,古时指 、盍反其本: 农桑业, 所指的工商业相对。译为“ 农桑业,与“末”所指的工商业相对。译为“何不返回 到根本上来” 到根本上来”。 6、树之以桑: 、树之以桑: 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 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树, 名作动, 名作动,种。 动词, 7、衣帛: 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 、衣帛: 穿丝织的衣服。 8、未之有也:没有这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没有这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
8、苟: 如果。 、 如果。
参考译文:孟子说: 桀和纣失天下,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 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 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 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 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 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 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 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 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 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 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 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 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 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 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 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 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 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 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 子死亡。 诗经》上说: 那怎能把事办好, 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 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4、仓廪实,府库充 、仓廪实,
仓廪,盛粮食的仓库。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 仓廪,盛粮食的仓库。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
5、莫以告 。(何句式?) 、 。(何句式 何句式?
省略句,介词“ 后省略宾语“ 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6、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出乎尔者,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后成为固定 成语“出尔反尔” 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成语“出尔反尔”,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死其长矣: 为动用法,为长官赴死了。 7、死其长矣: 为动用法,为长官赴死了。
论民本
《孟子》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72 时期邹国人,约生于公元前 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 年,死于公元前 年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 年丧父,家境贫寒。 年丧父,家境贫寒。晚年时孟子 回到故乡, 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 一起, 》《书 一起,“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 孟子》七篇”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 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 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 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至今,我们了解、 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 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 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 一书。 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 的思想家, 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 封建制转变的时代, 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 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 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 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 世尊号“亚圣” 世尊号“亚圣”。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相关知识
1、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 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 “胜 不能杀尽。 2、不可胜诛: 胜”,尽。不能杀尽。 、不可胜诛:
3、壮者散而之四方: 、壮者散而之四方:
动词, 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 之,动词,到,往。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
4、所欲与之聚之: 所欲与之聚之: 第一个“ 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 代词,百姓;第二个“ 代词, 所欲” 全句译为: 百姓) 代词,代“所欲”。全句译为:“(百姓) 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5、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 两个“ 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 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6、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 爵 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 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 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 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虽欲无王: 7、虽欲无王: “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思 虽 常译为“虽然” 即使” 时应译为“即使” 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 时应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 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怎样写?
为何写?
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 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 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 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 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 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 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 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 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 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 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 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 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 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 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相关知识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是何句式? 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是何句式? 这是个判断句, 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 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 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 是由于失去了人民” 后面句子与此相同。 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与此相同。“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 2 、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 方法 此处译为 ? 那么, 3、斯: 那么,就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相关知识 1、从而刑之: 、从而刑之: 随之用刑法处置他们。 名作动,施刑。 随之用刑法处置他们。刑,名作动,施刑。 2、乐岁、凶年: 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 、乐岁、凶年: 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 3、驱而之善: 、驱而之善: 引导他们向善。 引导他们向善。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 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 无法杀尽;不杀吧, 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 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 孟子回答道: 饥荒年头,您的百姓, 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 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 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 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 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 ),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 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 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 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 警惕啊,警惕啊! 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 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 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 。(如 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 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 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 为长官赴死了。 为长官赴死了。”
阅读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注意句读。 注意句读。 请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部分课文, 2、请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部分课文,其他同学 认真听后可指出朗读不当之处。 认真听后可指出朗读不当之处。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 与周围同学讨论。 与周围同学讨论。
4、奚暇治礼义: 哪里有闲暇学习礼义。 奚暇治礼义: 哪里有闲暇学习礼义。 兼词,何不。 根本基础的东西, 5、盍反其本: 盍,兼词,何不。本,根本基础的东西,古时指 、盍反其本: 农桑业, 所指的工商业相对。译为“ 农桑业,与“末”所指的工商业相对。译为“何不返回 到根本上来” 到根本上来”。 6、树之以桑: 、树之以桑: 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 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树, 名作动, 名作动,种。 动词, 7、衣帛: 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 、衣帛: 穿丝织的衣服。 8、未之有也:没有这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没有这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
8、苟: 如果。 、 如果。
参考译文:孟子说: 桀和纣失天下,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 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 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 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 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 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 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 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 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 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 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 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 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 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 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 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 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 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 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 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 子死亡。 诗经》上说: 那怎能把事办好, 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 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