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杂剧的结构
元杂剧基本结构

元杂剧基本结构一、引子元杂剧的引子是指剧中最开始的一段,用以引出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的情况。
引子一般由一个或多个角色进行独白或对白,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展示出剧中的基本情节和冲突。
引子的目的是吸引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对剧情产生好奇心。
二、承接承接是元杂剧中的第二个部分,也是整个剧情的发展起点。
在承接中,主要人物的冲突开始逐渐展开,剧情开始有所发展。
承接通常由多个场景组成,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独特背景和情节。
承接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冲突的发生和主要人物的矛盾,为后续的高潮铺垫。
三、高潮高潮是元杂剧中最为紧张刺激的部分,也是整个剧情的重点。
在高潮中,主要人物的冲突逐渐升级,达到最高点。
高潮通常由多个场景组成,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独特冲突和发展。
高潮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剧情的高潮,引起观众的强烈情绪反应。
四、化解化解是元杂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整个剧情的转折点。
在化解中,主要人物的冲突逐渐得到解决,剧情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化解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场景组成,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独特解决办法和情节发展。
化解的目的是为了给观众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局,让他们从剧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五、结尾结尾是元杂剧中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整个剧情的收尾。
在结尾中,主要人物的冲突已经得到解决,剧情开始尾声。
结尾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场景组成,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独特情节和结局。
结尾的目的是为了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他们感到满意和愉悦。
六、总结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包括引子、承接、高潮、化解和结尾五个部分。
这五个部分相互衔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剧情。
通过引子引出剧情的背景和人物,通过承接展开冲突的发展,通过高潮达到冲突的高潮,通过化解解决冲突,最终通过结尾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
整个剧情的展开和发展,既紧凑有连贯,给观众带来了一次精彩的视听享受。
七、反思通过对元杂剧基本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剧情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剧情。
元杂剧的概说

一、元杂剧的结构一本四折加一楔子。
(一剧四段)演一完整故事;往往加楔子。
1、折本字“摺” 本义纸折叠。掌记,南戏和传奇称“齣” (出)
(1)剧情发展的自然段落 一折,略相当于现代戏剧一幕,可
以是一场,也可以是数场。
(2)音乐组织单元 每折限用同一宫源自的若干曲牌组成一 套曲子。 音乐组织(即乐曲)方面,一折相当于散曲的一套。但
杂剧中每折套曲不仅包括一套曲词,还包括演员的说白(独白和对 白);而套数则只有曲词,没有说白。
换句话来说:一套曲词加上其中的说白,方为一折。
同一宫调/若干曲牌
每一折限用同一宫调,但用曲牌多少不限,一般10来支曲。最短 的只3支如《萧何追韩信》第四折,只用【正宫· 端正好】等三曲。 最长多至26支如《魔合罗》第四折用【中吕· 粉蝶儿】等26曲。 每折最后一曲,一般用【煞】或【尾】结束。偶而不用。【煞尾】 是曲牌名,标志一套乐曲终止。 宫调惯例根据感情情绪每折用宫调和次序惯例乐曲与剧情紧密结合 1折仙吕(bA调)2折南吕(G调)3折中吕(C调) 4折双调(D) 宫调情绪 仙吕宫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感 中吕宫 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 惆怅雄壮 大石调 风流蕴藉 小石调旖旎妩媚 般涉调拾掇坑堑 商调 悽怆怨慕 商角调 忧伤宛转 双 调 健捷激袅 越调 陶写冷笑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 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 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2、楔子 位置
四折之前或折与折间 多用【仙宫· 赏花时】或【正宫· 端正好】两支曲子及连么篇。 借用名词——木工行业。补救 两含义:一:一头薄一头厚、用来垫桌子的小木片;垫平 二:木器榫头松了、用来固定的、上宽下窄小木片。固定 含义 一铺垫,四折之前交待人物、介绍情节, “垫平” ,铺垫、埋伏 线索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之一,作为元朝时期的主要戏剧形式之一,具有较为严格的结构。
它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主剧、曲子和回旋。
下面将详细介绍元杂剧的基本结构。
一、主剧主剧是元杂剧的核心,也是整个剧目的主要情节和角色围绕的中心。
主剧一般包含多个场次,每个场次有不同的情节发展,并通过对话、唱词、动作等表达。
主剧的情节紧凑,一般以冲突和矛盾为主线,展开角色的生活和命运,呈现人物的性格和性情。
主剧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引子:引子是主剧开始前的一段独白或歌曲,通过简单的叙述或表达引入观众,使观众了解剧情的背景和主题。
2.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主剧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起是指情节的开端,通过一系列事件和对话引出主要冲突和矛盾;承是指情节的发展,介绍人物关系和心理,推动故事的进展;转是指情节的转折点,通过一场重要事件或冲突改变角色的命运和态度;合是指整个故事的高潮和结尾,展示冲突的解决和角色的成长。
3.催化剧情:催化剧情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加速情节的发展,增加紧张感和冲突感,增强观众的兴趣和情绪。
4.高潮:高潮是主剧最精彩的部分,通过各种手段展示冲突的最终解决和角色的命运。
5.收尾:收尾是主剧的结束部分,在高潮之后,通过对话或歌曲总结剧情,展示冲突的解决和角色的归宿。
二、曲子曲子是元杂剧中与主剧相呼应的歌曲,通过歌词和旋律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曲子一般在主剧的场次之间或情节转折之处插入,以增加戏剧的延展性和艺术性。
曲子通常包括唱与和,舞和戏的形式,通过歌唱和舞蹈来展示角色的情感发展和与主剧情节的共鸣。
三、回旋回旋是元杂剧中特有的结构形式,它使剧目的整体形成闭环的结构。
回旋常常在主剧的结束之后,通过一次或多次的重复表演,回到起始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剧目。
回旋一般通过反复强调主题或情节元素来体现,同时也展示了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的变化。
以上就是元杂剧的基本结构。
它的主剧、曲子和回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剧体系。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二、音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
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三、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 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2)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两句、四句 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 夜香”,“正名”是“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
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 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 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 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 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 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 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结为夫妻。后两人来往之事 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 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 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 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 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 试并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元杂剧

第一章 元杂剧
四、关剧艺术成就: 关剧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 、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是普通妇女形象。 其是普通妇女形象。 2、剧本结构完整,故事情节发展层次分明, 、剧本结构完整,故事情节发展层次分明, 重大关目的处理颇见机杼。 重大关目的处理颇见机杼。 3、关剧的语言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 、关剧的语言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 4、关剧的基本创作倾向是现实主义。 、关剧的基本创作倾向是现实主义。 五、关的影响
第一章 元杂剧
二、西厢故事的流变: 西厢故事的流变: 1、故事流变。 、故事流变。 2、六幻西厢。 、六幻西厢。 幻因》 搊幻》 剧幻》 赓幻》 《 幻因 》《 搊幻 》《 剧幻 》《 赓幻 》《 更 幻住》 幻》《幻住》 西厢记》版本: 三、《西厢记》版本: • 弘治本、圣叹评点本、王季思校注本。 弘治本、圣叹评点本、王季思校注本。 西厢记》主题: 四、《西厢记》主题: • 反封建。 反封建。
第一章 元杂剧
五、《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 张生 • 莺莺 : 《 惊艳 》《 听琴 》《 闹简 》《 报 莺莺: 惊艳》 听琴》 闹简》 酬简》 简》《酬简》 • 老夫人 • 红娘
第一章 元杂剧
六、《西厢记》艺术成就: 西厢记》艺术成就: 1、剧本规模宏大,突破元杂剧创作通例:一本四 、剧本规模宏大,突破元杂剧创作通例: 折。 2、剧本结构严谨。 、剧本结构严谨。 寺警》 赖婚》 听琴》 闹简》 赖简》 《寺警》《赖婚》《听琴》《闹简》《赖简》 3、剧本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深刻。《酬简》 、剧本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深刻。 酬简》 4、语言诗意浓郁,文辞优美。 、语言诗意浓郁,文辞优美。 西厢记》 七、《西厢记》第五本 •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庄岳委谈》。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庄岳委谈》
元杂剧的体例01

元杂剧的体例011.一本四折一楔子元杂剧每一本戏大都由四折组成。
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一般以曲一套为一折。
所谓折,有人认为原是演员所用记录曲词的“摺子”,又叫做“掌记”,是摺叠式的小本手摺,所以叫“摺”,简写成“折”。
元杂剧一般是由四折组成,但也有少数杂剧是由五折或者六折组成的。
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本五折,张时起的《秋千记》(已失传)一本六折。
另外,王实甫的《西厢记》更为特别,可以说是元杂剧中的长篇巨制。
《西厢记》分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折五楔子。
元杂剧在每本四折外,一般还加有“楔子”。
“楔子”在剧本中的作用——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折之间,则是衔接剧情。
元杂剧中多数杂剧有楔子,少数杂剧没有楔子。
2.曲白科曲,是曲子,它是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
元杂剧的曲子,用的都是北曲。
每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也就是说,每一折有一套套曲,四折就是四套套曲,五折就是五套套曲。
每套套曲各用一个不同的宫调,各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若干支曲牌,曲牌的联套方式有规定。
元杂剧中每折的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也有只有正曲和尾声两部分的。
套曲最短的只有三支曲子,即正曲二支,尾声一支,如由[正宫·端正好]、[滚绣球]、[收尾]三曲组成一套套曲;长一些的由十几支曲子组成;最长的由二十几支曲子组成。
元杂剧中楔子里的曲子大都很短,一般只用一支曲子,也有用两支曲子的,个别用三支曲子。
但即使是用三支曲子,不是套曲,只是支曲。
元杂剧中每一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元杂剧中每一折的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就是说由一种脚色主唱。
能够主唱的脚色,是正末或正旦。
正末主唱的,叫做“末本”;正旦主唱的,叫做“旦本”。
白,是宾白,说白。
早期的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是宾;’是辅助,所以称说白为宾白。
后来一般不称宾白,通称说白,道白。
元杂剧的宾白,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元杂剧基本结构形式

元杂剧基本结构形式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之一,其基本结构形式包括开序、固定程式、剧情发展和结尾等部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
一、开序元杂剧的开序是指剧本开头的引子部分,用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做铺垫。
开序一般由一个或多个演员扮演角色念词引导。
开序可以有三种形式:词序,直接题目,神谕或先知。
其中,词序是最常见的开序形式,通过词人为剧目作抒发之词,既能概括剧情主题,又能突出剧目的特色。
二、固定程式固定程式是元杂剧的特点之一,它是一套固定的剧情设计,体现了元杂剧的独特风格。
固定程式主要包括开场儿、锣鼓相送、大戏引、中间弹、遣辞、半夜鸣鼓、收香、退众等环节。
其中,开场儿是指开场时演员们奏乐跳舞,热烈欢迎观众入场;锣鼓相送是烘托情绪氛围,让观众感受舞台的喧闹热闹;大戏引是一出短剧,一般以英雄故事或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中间弹是剧中设有插曲,一般为琴弦琵琶等表演形式;遣辞是演员登场前的独白,可用于介绍角色身份或说明情节发展;半夜鸣鼓是一种传统唱段,常在夜晚设置,用来表达人物内心感受;收香是指观众捧香给演员表示赞赏;退众是指剧终后演员们退场。
三、剧情发展元杂剧的剧情发展通常包括有序的序幕、几个独立的季幕和收场。
序幕是宣示剧目主题的部分,往往是诗词抒发,通过美妙的音乐和舞蹈,展示故事的背景和基本情节;季幕是剧情发展的主要部分,每个季幕都有自己的独立故事内容,一般包括扮演情侣或敌人的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表达,以及与固定程式相关的各种情节组成;收场白是剧情发展的最后一环,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或者脱口而出的独白,将故事情节进行总结。
四、结尾元杂剧的结尾一般包括戏外报和出场白。
戏外报是人物告辞的表演,在剧目结束后,观众常常要求以脱角表示对演员的欢迎和鼓励;出场白是演员在剧终之前登台向观众表演的短暂唱词,内容较多为致谢和祝福。
综上所述,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主要包括开序、固定程式、剧情发展和结尾等部分。
元杂剧基本结构形式

元杂剧基本结构形式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戏曲元素。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主要包括开场、进场、中场、尾场等几个重要环节。
一、开场开场是元杂剧的开始部分,旨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烘托戏剧氛围。
开场通常由一个独唱曲目或者合唱曲目开启,配以乐器伴奏。
演员们以婉转悠扬的歌声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观众带入戏剧的世界。
二、进场进场是元杂剧中的主要环节,演员们在这一部分中逐个登场亮相,展示各自的才艺和角色形象。
进场时,演员们通常会有一个独唱或者对唱的曲目,以展示他们的表演技巧和角色特点。
进场的顺序和方式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调整,但通常会按照重要程度和角色关系来安排。
三、中场中场是元杂剧的核心部分,也是剧情发展的高潮部分。
在中场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展示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对话、对唱、对戏等形式,推动剧情的发展。
中场通常会有多个场景和情节,演员们会在不同的舞台上表演,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来营造不同的场景氛围。
四、尾场尾场是元杂剧的结束部分,旨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情感体验。
在尾场中,通常会有一个大型的合唱曲目,以展示全剧的主题和精神内涵。
演员们通过高亢的歌声和激动人心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展示得淋漓尽致。
尾场通常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总结: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包括开场、进场、中场和尾场几个重要环节。
开场部分通过独唱曲目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进场部分展示演员们的才艺和角色形象;中场部分是剧情发展的高潮部分,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展示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尾场部分通过大型合唱曲目展示全剧的主题和精神内涵,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深受观众喜爱。
第三章 元代杂剧

2.杂剧作品 2.杂剧作品
暴露社会黑暗,通过公案来寄托理想。 暴露社会黑暗,通过公案来寄托理想。 蝴蝶梦》 《鲁斋郎》 《蝴蝶梦》 鲁斋郎》 暴露社会黑暗,以下层妇女生活为表现平台的。 暴露社会黑暗,以下层妇女生活为表现平台的。 《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 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 》《救风尘》《拜月亭 历史剧: 单刀会》《西蜀梦》 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 》《西蜀梦
二.《窦娥冤》 窦娥冤》
1.剧情介绍: 1.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2.剧本分析: 2.剧本分析: 剧本分析
A 文学层面 B 艺术层面
A 文学层面: 文学层面:
关于人物形象 窦娥: 善良、刚强而贞节浓厚的下层妇女, 窦娥: 善良、刚强而贞节浓厚的下层妇女,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冤妇典型。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冤妇典型。 关于三桩誓愿的实现 关于《窦娥冤》 关于《窦娥冤》的结局 关于《窦娥冤》 关于《窦娥冤》的悲剧根源
故事梗概 海外影响 当代影响
剧情分析
屠岸贾-赵盾;鉏麑-提弥明-灵辄;赵朔- 屠岸贾-赵盾;鉏麑-提弥明-灵辄;赵朔-公 主 程婴—公主;程婴-韩橛将军;程婴-公孙杵臼; 程婴—公主;程婴-韩橛将军;程婴-公孙杵臼; 程婴- 程婴-孤儿
思考讨论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南吕·一枝花】
【南吕·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 南吕·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 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 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 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 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 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 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 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 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 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 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 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 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 曾玩府游州。 曾玩府游州。
杂剧

(1)马致远的杂剧,在整个艺术风格上和语言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不但曲词、宾白比较华丽,而且表现了更多的封建文人的思想意识。《汉宫秋》是成就最高的作品,作品中的主角汉元帝以为边塞久和,忠臣有用,可以高枕无忧,可是一旦敌兵压境,君臣上下,一筹莫展,这些描写对封建没落王朝的批判相当深刻。另一方面作品还通过毛延寿勾引外族入侵和王昭君投江殉国,曲折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2)本色当行。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这也是关汉卿对元代剧坛的一个突出贡献。
A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是指符合于演戏的行业的要求。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很少装饰或假借说的。臧懋循在《元曲选?序》里的解释,即“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所以要“人习其方言”,要“境无旁溢,语无外假”,到底还是为了“事肖其本色”,就是依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描写。 它的基本精神是符合于我们今天对于现实主义的解释的。关汉卿的戏曲语言在本色、朴素中兼有泼辣的特色,这决定于作家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爱憎,他在《救风尘》中赵盼儿和周舍的斗嘴,《诈妮子》中燕燕对小千户的诅咒,《单刀会》写关羽胜利归来时的豪情胜概,使读者眉飞色舞。然而关汉卿对作品中的正面人物没有深切的同情,对周舍、小千户等坏蛋没有强烈的憎恨,他的曲词、宾白就不可能写得那样泼辣.
2、《西厢记》的人物塑造、矛盾冲突、艺术成就和影响
《西厢记》杂剧对崔莺莺在爱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和心理作了十分细致而深刻的刻画。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场就情不自禁地感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正是这种难以捉摸、无可名状的“闲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对张君瑞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时,崔莺莺大胆地对张君瑞吐露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于是她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每日价情思睡昏昏”。正在这时,变生意外,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索要崔莺莺做压寨夫人。张君瑞在危难之机,仗义修书,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前来解围。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让张君瑞与莺莺以兄妹相称。这一事件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机遇,它既赋予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更赋予崔、张的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老夫人的许婚,不正符合传统的“父母之命”吗?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崔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元杂剧基本结构形式

元杂剧基本结构形式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流传于元朝时期。
其基本结构形式可分为开场、承接、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一、开场部分:元杂剧的开场一般很短,目的是引入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为后续情节的发展打下基础。
开场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小角色出场,通过唱词或说白的方式来介绍故事的起因和背景,同时引出主要冲突和主题。
二、承接部分:承接部分是整个剧情的发展和推进的核心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主要人物与各种角色之间的冲突逐渐升级,情节逐渐展开。
通常会有一系列的对白、唱词、舞蹈等艺术形式交替出现,通过表演来展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三、高潮部分:高潮部分是整个剧情发展中最引人注目和扣人心弦的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一般会出现紧张刺激的情节发展,主要人物之间的对抗和较量达到高潮。
常见的形式包括武打、搏斗、变脸、变调等,通过精彩的表演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四、结局部分:结局部分是整个剧情的收尾和总结。
在这一部分中,一般会交代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明确表达剧情的主题和寓意。
结局一般通过唱词、说白或舞蹈等形式展示,既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也能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此外,元杂剧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的剧目:元杂剧的剧目类型多样,有历史题材、宗教题材、神话题材、故事题材等等。
每个剧目都有独特的故事情节以及表演要求,使得元杂剧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造力。
2. 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元杂剧包括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使得戏曲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展示。
演员通过唱词、念白、动作和舞蹈等手段来表达剧情和人物性格,丰富了戏曲表演的形式和效果。
3. 强烈的舞台效果:元杂剧注重舞台效果的营造,尤其在布景、道具和服装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舞台上的道具和服装造型精美独特,场景布置立体生动,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和戏曲艺术的欣赏价值。
4. 夸张的手法和表现形式:元杂剧中常常采用夸张和夸大的表演手法,通过高亢的唱腔、明快的节奏、夸张的动作和丰富多彩的化妆等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戏剧效果。
元代杂剧基本结构形式

元代杂剧基本结构形式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流派,其基本结构形式包括五个要素:开场、序幕、正场、回场和尾声。
这些要素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唱词和表演,展现出剧情的发展和转折。
一、开场开场是元代杂剧的开端部分,通过音乐和舞蹈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开场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歌舞表演、乐器演奏或者是角色亮相等。
开场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出热烈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投入到戏剧的世界中。
二、序幕序幕是元代杂剧中的第一个场景,通常用来介绍剧情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通过对话和唱词的形式,剧中人物会逐渐展示出他们的性格和动机。
序幕的设置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场景,比如宫殿、山林或者街市等,以便于展示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环境。
三、正场正场是元代杂剧的主要部分,占据了整个剧目的大部分时间和篇幅。
正场通常包括多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在正场中,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将推动剧情的发展,同时也会有歌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加入,使剧目更加生动有趣。
四、回场回场是元代杂剧中的过渡部分,通常用来连接不同的场景和情节。
在回场中,剧中人物之间会进行一些对话和插曲,以便于过渡到下一个场景。
回场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歌唱、舞蹈或者是一些小品等,以增加观众的娱乐性和艺术享受。
五、尾声尾声是元代杂剧的结束部分,用来总结和回顾整个剧目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尾声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场景,剧中人物通过对话和唱词来表达他们的感慨和心情。
尾声的形式可以是歌舞表演、合唱或者是一个独白等,以彰显剧目的主题和艺术效果。
在元代杂剧的基本结构中,这五个要素相互配合、衔接紧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剧目。
通过对话、唱词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元代杂剧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同时也能够表达出剧目的主题和思想。
元代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不仅为后世戏曲艺术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关汉卿杂剧结构艺术论

关汉卿杂剧结构艺术论关汉卿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对中国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关汉卿杂剧的结构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关汉卿杂剧的结构关汉卿的杂剧结构通常分为五个部分:开端、承接、高潮、化解和结局。
这种结构在关汉卿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成为了他的杂剧创作的基本模式。
1、开端开端是杂剧的起点,也是整个故事的引子。
关汉卿的杂剧开端通常采用夜市、庙会等场景,通过场景的描写,引出故事的主题和主要人物。
例如《窦娥冤》的开头就是在夜市上,通过窦娥的表演引出了整个故事的主题。
2、承接承接是故事的发展,也是各种情节的交织。
关汉卿的杂剧承接部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情节的交代、人物的介绍和情感的描写。
通过这些手法,关汉卿刻画出了深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内涵。
例如《汉宫秋》的承接部分,通过各种情节的交织,展现了武则天的权力欲望和她与李治的感情纠葛。
3、高潮高潮是整个故事的最高潮点,也是人物情感最为激烈的时刻。
关汉卿的杂剧高潮部分通常采用较为激烈的情节,例如斗殴、决斗、追杀等,通过这些情节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西厢记》的高潮部分,展现了张生和莺儿的情感纠葛,以及张生为了追求真爱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4、化解化解是故事的转折点,也是人物情感的转变。
关汉卿的杂剧化解部分通常采用武力、智力等手段化解冲突,让人物的情感得到化解和升华。
例如《汉宫秋》的化解部分,通过武力手段化解了武则天和李治之间的矛盾,让人物的情感得到了转变。
5、结局结局是整个故事的结束,也是人物情感的最终定格。
关汉卿的杂剧结局部分通常采用情感的升华和人物命运的决定,让观众对故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例如《窦娥冤》的结局部分,通过窦娥的自杀和官吏的平反,让观众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点关汉卿的杂剧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1、情节曲折关汉卿的杂剧情节曲折,交织复杂,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
他巧妙地运用情节的反转和转折,让故事更加吸引人。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 文体知识:元杂剧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 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 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古 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 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 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1
3
元杂剧介绍: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 1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
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
精选教育课件
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
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
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
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
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
2
元代杂剧
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
精选教育课件
色大致可以分为旦(女角)、末(男角)、
净(似京剧的花脸,可扮男,也可扮女)、
杂(上述三类不包括的杂角)四类。一本杂
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
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
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剧本
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
精选教育课件
戏曲种类:{40余种}
京剧、晋剧、蒲剧、雁剧、秦剧、吉剧、豫剧 吕剧、淮剧、沪剧、越剧、婺剧、绍剧、徽剧 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潮剧、桂剧 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 昆曲、高腔、评剧、越调、彩调、梆子腔 二人台、龙江剧、黄梅戏、莆仙戏、梨园戏 高甲戏、采荼戏、皮影戏、滑稽戏 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 河南曲剧、湖南花鼓
白朴《墙头马上》、
元杂剧基本结构形式

元杂剧基本结构形式元杂剧是元代戏曲中的一种重要剧种,其基本结构形式为多出多进,三本两事的布局。
下面将从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多出多进的特点以及三本两事的布局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开头多出离间进,中间多出终场进,结尾多出总武进。
开头部分的多出离间进一般由闹场而成,通过喜闻乐见的情节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增加戏剧的娱乐性。
中间部分的多出终场进,则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通过快节奏的变化和精彩的唱段,来表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
结尾部分的多出总武进,则是以武打场景为主,通过激烈的打斗和艺术性的动作来展现剧中角色的英勇和正义感。
多出多进是元杂剧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演绎上。
在元杂剧中,一个场次往往包含多个出场和入场,每个角色都有专门的词牌进行唱词,《西华山》、《玉合记》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种多出多进的布局既可以增加戏剧的趣味性,又可以展现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节发展的复杂性,增加了戏剧的张力和观赏性。
三本两事是元杂剧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指的是每个场次中都有三个词本和两个情节。
三本指的是《中朝故事》、《内朝故事》和《杂剧故事》,分别反映了中朝官阶高低的故事、内阁聚集的故事和普通百姓的故事;两事则是指主线和支线情节。
主线情节通常是通过武将的武功和机智,达成倾国倾城的美女的爱情故事,而支线情节则是通过仙人、妖怪等超自然力量的介入,产生戏剧冲突,增加戏剧的变化和悬念。
总之,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多出多进的格局,通过多个出场和入场来展现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同时,三本两事的布局使得剧情既有主线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的展示,又有支线情节的衬托和戏剧冲突的呈现。
这种结构形式的设计既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能展示剧中角色的形象和命运,使得元杂剧成为元代戏曲中一种独具特色的剧种。
元杂剧ppt课件

刽子作惊科) • 宾白:剧中人物说白的部分。 • 古门:舞台上上下场的左右门,又称古门道,
鬼门道。 • 冲场:冲末出场称为“冲场”。 • 上场诗和下场诗: • 断词:断出或断了。
6
第一章 元杂剧
3、音乐特点:五宫四调: • 正宫:惆怅雄壮,D调。 • 中吕宫:高下闪赚,C调。 • 南吕宫:感叹悲伤,bE调。 • 仙吕宫:清新绵邈,G调。 • 黄钟宫:富贵缠绵,F调。 • 大石调:风流蕴藉,D调。 • 双调:健捷激袅,A调。 • 商调:凄怆怨哀,bB调。 • 越调:陶写冷笑,F调。杂剧曲谱:
3、元代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各民族的 文化融合,元代社会中外交通的方便等客观条 件。
4、元蒙贵族对戏剧舞乐的偏好。 三、元杂剧体例: 1、元杂剧的剧本结构: • 一本四折(楔子);结尾题目正名:“秉鉴持
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双莺燕暗争 春,诈妮子调风月。” • 楔子:过场戏。
5
第一章 元杂剧
16
第一章 元杂剧
四、关剧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
其是普通妇女形象。 2、剧本结构完整,故事情节发展层次分明,
重大关目的处理颇见机杼。 3、关剧的语言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 4、关剧的基本创作倾向是现实主义。 五、关的影响
17
第一章 元杂剧
第三节 王实甫和《西厢记》
一、王实甫其人其作 • [集贤宾]捻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志
缘》、秦简夫《东堂老》,宫天挺《范张鸡黍》 等。
10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章 元杂剧2、剧本流传 • 200余位杂剧作家,作品可考者600余种。 • 流存160余种。《元刊杂剧三十种》、臧
杂剧的结构体制

杂剧的结构体制
杂剧这种戏剧形式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
元杂剧的艺术形式:每本一般由四折构成,也有再加一个楔子的。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但不能放在末尾。
每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用同一宫调内的套曲,押同一个韵脚,联套次序有一定的规律,伴奏以弦乐为主。
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已具有唱念做打的表演特点,角色也有了细密的分工,剧中男女主角分别由正末和正旦扮演,男女配角由冲末和贴旦扮演,此外还有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扮小孩儿的袜儿、扮皇帝的驾、扮秀才的细酸等各种角色。
每一本戏由一个演员主唱到底,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
在舞台表演上,演员除了唱以外,还有科、白。
科是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白是道白,对情节、人物起连贯作用,以元代口语为基础,分对白(对话)、独白(说心里话)、旁白(背云)、带白(带云),而且必须先白后唱,这也是杂剧的定格。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助读)。
宋杂剧的表演结构

宋杂剧的表演结构在演出杂剧时,演员们和舞台上的工作人员要按照一定的表演结构来进行表演。
下面介绍一下演出杂剧的表演结构:1、开场:开场前,表演者准备好道具,或者她们扮演的角色,也可以在这一步骤中加载音乐背景,进行舞美和服装的准备以及服务器的准备;2、抚戏:抚戏分为抚戏开始、闲话抚戏、长台词抚戏三个部分。
抚戏的目的是向观众表达剧中人物角色的感情,抒发剧情,直抒胸臆,把观众带入剧中去,勾起共鸣;3、舞蹈:进行舞蹈表演时,演员可以以剧中不同情节为背景,演绎出不同的表演。
舞蹈不仅可以传达节奏感,而且可以有效地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剧情。
4、歌唱:歌曲常常用于让剧情有更多的内涵意义和情感抒发。
歌曲包括男女独唱或对唱,在歌曲表演中,演员既可以给观众带来节奏感又可以抒发情感。
5、锤击:锤击是标志黑帮剧中的经典特色之一,也是杂剧演出的重要剧情,演员针对某种特定情况,使用特定的手势和动作,来营造悬疑、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快戏剧发展。
6、武戏:武戏是杂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武戏可以展现演员的舞台技巧。
武戏可以采用轻武类、体操类、武术类等不同形式,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激发观众的情绪。
7、结束:演完最后一幕,表演者才会进行最后的化妆及收场工作,结束一台演出杂剧的最终表演。
在这一阶段,观众也可以向演员表达对他们表演的评价,增进感情的交流。
总之,演出杂剧的表演结构包括开场、抚戏、舞蹈、歌唱、锤击、武戏和结束这七个部分。
每一个不同形式的表演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也能展示出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技巧,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欣赏盛宴。
因此,我们要努力练习,表演精湛,做好每一场舞台演出,让观众们过得开心,精彩的演出会让观众自己的生活焕发活力,变得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杂剧艺术的结构
一、题目正名
二、段落
三、副末开场
四、下场诗
一、杂剧的“题目正名”
就今存元杂剧而言,除《介子推》等7个剧作外,每一剧末都有所谓“题目正名”:或者两句或者四句;或六言或七言或八言而以七、八言为主。
如果是两句,则第一句为“题目”,第二句为“正名”;如果是四句,则一、二句为“题目”,三、四句为“正名”。
从今存元杂剧看,同一剧作的“题目正名”在不同的版本中是有差异的。
比如元杂剧中之名剧《赵氏孤儿》,《元刊杂剧三十种》为:
题目韩厥救舍命烈士
程婴说妒贤送子正名义逢义公孙杵臼
冤报冤赵氏孤儿《元曲选》则为:
题目公孙杵臼耻勘问
正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关于题目正名的含义,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但不管怎样理解,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除《看钱奴》等极个别的作品外,所有剧作的名字均包含在“正名”的一或两句中,而尤其以末三、四字为剧名者为最多。
因此,如果把剧名看成是“正名”(甚而“题目正名”)的简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题目正名”有什么用处呢?估计是元人勾栏
(剧场)中的专门术语,是写在海报上用作宣传的东西。
然而到了明清杂剧中,题目正名发生了不少变化。
比如位置绝大多数已移至剧首;比如常常只有“正名”而无“题目”;比如有的剧本标作“正目”,大约是“题目正名”的简称吧;比如不少剧作名称并不包含在其“题目正名”中,因而剧名再不能看成是“正名”的简称
而只能看成是“概括”。
等等。
(返回)
二、杂剧艺术的段落(一)折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看,元杂剧是连篇而下,不分段落的,但是据文献记载,元杂剧又确实是分段落的。
这种“段落”,当时或者称“折”或者称“段”。
《中原音韵·定格》[金盏儿]评语说:“此是《岳阳楼》头摺中词也。
”所引[金盏儿]曲在《岳阳楼》第一折内,所以此
“摺”字当即今通行之“折”字。
《录鬼簿》李时中《开坛阐教黄粱梦》注说:“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学士,第四折红字李二。
”这都是元杂剧分“折”的记载。
但是,元杂剧的“折”究竟是什么概念?划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说法有几种,常见的是两种:(1)当以段落区划而言(参见孙楷第《沧州集》中之《元
曲新考》)(2)以角色为标准,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计算(参见钱南扬《戏文概论》《形式第五》第一章第二节《段落》)。
就《元曲选》而言,所谓“折”,就是是包含“曲白科”的“段落次第之通称”。
因此“一折”即是一个情节段落(相当于现在电视连续剧的一集)。
明代中后期,杂剧创作受南戏-传奇的影响,不少剧作,
尤其是南杂剧中不称“折”而称“出”,但含义几乎没有两样。
一般而言,元杂剧每个剧本都是四折,通常称“一本四折”。
就今存的152个元杂剧而言,例外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每本5折,具体有关汉卿《五侯宴》、•纪君详《赵氏孤儿》、白朴《东墙记》、刘唐卿《降桑椹》、无名氏《锁魔镜》5剧;二是多本多折,此仅《西厢记》一种,为5本20或21折。
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6本24出,刘东生《娇
红记》两本8折①,均与《西厢记》类似。
明代中后期以降,只有少数剧作仍然遵守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旧规,虽然以三、五折居多,多则七、八折甚而十来折也有,少者像《吟风阁杂剧》那样全剧不分折(实为一折)的剧作也不在少数②。
(二)楔子
学者“楔子”有不同
①第一本两折一楔子,第二本六折一楔子(周贻白《明人杂剧选》本)。
②杂剧与传奇在篇幅上的界限,尚有不同说法。
例如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将吴震生总题《太平乐府》
14出的《换身荣》以及13出的其他11种剧作均归入杂剧,反之,《聊斋志异戏曲集》中《神山引》、《负
薪记》与《错姻缘》三剧均仅8出,但该书又以为传奇而不予收录。
再如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所
收杂剧最长者为16折的《红楼梦散套》,其次为12折的《四友堂里言》,再次为9折的《相思普》,但
不少凡8─12出者又定为传奇。
总体而言,8折以下定为杂剧则无问题。
理解①。
闵遇五《西厢笺疑》说:“元曲本止四折,其有余情难入四折者,另为楔子。
”确实,楔子就是“难入”四折的“余情”。
就现存的152种元杂剧来看,楔子有在剧首的,也有在剧中即折与折之间的。
在剧首的楔子,其作用相当于剧作的“序幕”或“开端”,在剧中的楔子,则相当于承上启下的“过
①关于“楔子”的含义,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六卷本)《论北剧的楔子》(作于1927年12月30日)说:《尔雅》:楔,枨也。
门两旁木柱。
引伸此义,则楔子有位置在前之义。
《西厢笺疑》:垫桌小木谓
之楔。
木器笋松而以木砧之,•亦谓之楔。
……引伸此二义,则楔子有支撑他物及连接他物之意。
楔子之
为以上何意,无从知道。
确如郑振铎先生所言,单从字面是不能解释楔子的含义的。
场戏”。
(返回)
三、杂剧的“副末开场”
“副末开场”本是南戏-传奇的形式。
比如:
剧作开演前,由副末上场,诵念一首词或两首词,而内容则或叙述剧情梗概,或阐明创作宗旨,或宣扬艺术主张。
因其例由副末承担,故而通称“副末开场”(也称“开场”或“家门”)。
明清南杂剧(有时还包括北杂剧)受其影响,也有一些剧作模仿使用“副末开场”的形式。
比如如汪道昆《洛水悲》:
而孟称舜《桃花人面》是北曲杂剧,但该剧不但用了“副末开场”的形式,而且于其开始出还赫然写着“副末开场”四字。
这种“副末开场”开场的形式,一般是由副末(末)念一首词,几句白(或几句“定场诗”)以引出“正戏”来。
而所念之词并不一定,《西江月》、《画堂春》、《如梦令》、《浣溪沙》、《临江仙》、《鹧鹄天》、《满庭芳》、《菩萨蛮》等都可用。
(返回)
四、杂剧的“下场诗”
南戏-传奇每出结束,一般都由角色念诵两句或四句韵语,然后下场。
这韵语,通称下场诗。
其作用常常是或总结剧情,或设置悬念。
元杂剧虽然没有下场诗,但人物下场时念几句诗的情况却很普遍。
南戏-传奇和元杂剧的这种形式,直接影响了明清杂剧的创作从而出现不少杂剧作品具有下场诗的形式。
例如《盛明杂剧》
中所收的《一文钱》:
有的明清杂剧,其下场诗还是“集唐”的:
题目证名(tz)
返回
(tz2)
返回
楔子(xz)
返回
元刊杂剧(yk)
返回
折(z)
返回
副末(fm)
返回
集唐(jt)
一句:韩琮;二句:吴融;三句:钱起;四句:薛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