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杂剧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杂剧艺术的结构

一、题目正名

二、段落

三、副末开场

四、下场诗

一、杂剧的“题目正名”

就今存元杂剧而言,除《介子推》等7个剧作外,每一剧末都有所谓“题目正名”:或者两句或者四句;或六言或七言或八言而以七、八言为主。如果是两句,则第一句为“题目”,第二句为“正名”;如果是四句,则一、二句为“题目”,三、四句为“正名”。

从今存元杂剧看,同一剧作的“题目正名”在不同的版本中是有差异的。比如元杂剧中之名剧《赵氏孤儿》,《元刊杂剧三十种》为:

题目韩厥救舍命烈士

程婴说妒贤送子正名义逢义公孙杵臼

冤报冤赵氏孤儿《元曲选》则为:

题目公孙杵臼耻勘问

正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关于题目正名的含义,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怎样理解,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除《看钱奴》等极个别的作品外,所有剧作的名字均包含在“正名”的一或两句中,而尤其以末三、四字为剧名者为最多。因此,如果把剧名看成是“正名”(甚而“题目正名”)的简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题目正名”有什么用处呢?估计是元人勾栏

(剧场)中的专门术语,是写在海报上用作宣传的东西。

然而到了明清杂剧中,题目正名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位置绝大多数已移至剧首;比如常常只有“正名”而无“题目”;比如有的剧本标作“正目”,大约是“题目正名”的简称吧;比如不少剧作名称并不包含在其“题目正名”中,因而剧名再不能看成是“正名”的简称

而只能看成是“概括”。等等。 (返回)

二、杂剧艺术的段落(一)折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看,元杂剧是连篇而下,不分段落的,但是据文献记载,元杂剧又确实是分段落的。这种“段落”,当时或者称“折”或者称“段”。《中原音韵·定格》[金盏儿]评语说:“此是《岳阳楼》头摺中词也。”所引[金盏儿]曲在《岳阳楼》第一折内,所以此

“摺”字当即今通行之“折”字。《录鬼簿》李时中《开坛阐教黄粱梦》注说:“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学士,第四折红字李二。”这都是元杂剧分“折”的记载。

但是,元杂剧的“折”究竟是什么概念?划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说法有几种,常见的是两种:(1)当以段落区划而言(参见孙楷第《沧州集》中之《元

曲新考》)(2)以角色为标准,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计算(参见钱南扬《戏文概论》《形式第五》第一章第二节《段落》)。

就《元曲选》而言,所谓“折”,就是是包含“曲白科”的“段落次第之通称”。因此“一折”即是一个情节段落(相当于现在电视连续剧的一集)。明代中后期,杂剧创作受南戏-传奇的影响,不少剧作,

尤其是南杂剧中不称“折”而称“出”,但含义几乎没有两样。

一般而言,元杂剧每个剧本都是四折,通常称“一本四折”。就今存的152个元杂剧而言,例外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每本5折,具体有关汉卿《五侯宴》、•纪君详《赵氏孤儿》、白朴《东墙记》、刘唐卿《降桑椹》、无名氏《锁魔镜》5剧;二是多本多折,此仅《西厢记》一种,为5本20或21折。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6本24出,刘东生《娇

红记》两本8折①,均与《西厢记》类似。

明代中后期以降,只有少数剧作仍然遵守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旧规,虽然以三、五折居多,多则七、八折甚而十来折也有,少者像《吟风阁杂剧》那样全剧不分折(实为一折)的剧作也不在少数②。(二)楔子

学者“楔子”有不同

①第一本两折一楔子,第二本六折一楔子(周贻白《明人杂剧选》本)。

②杂剧与传奇在篇幅上的界限,尚有不同说法。例如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将吴震生总题《太平乐府》

14出的《换身荣》以及13出的其他11种剧作均归入杂剧,反之,《聊斋志异戏曲集》中《神山引》、《负

薪记》与《错姻缘》三剧均仅8出,但该书又以为传奇而不予收录。再如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所

收杂剧最长者为16折的《红楼梦散套》,其次为12折的《四友堂里言》,再次为9折的《相思普》,但

不少凡8─12出者又定为传奇。总体而言,8折以下定为杂剧则无问题。

理解①。闵遇五《西厢笺疑》说:“元曲本止四折,其有余情难入四折者,另为楔子。”确实,楔子就是“难入”四折的“余情”。就现存的152种元杂剧来看,楔子有在剧首的,也有在剧中即折与折之间的。在剧首的楔子,其作用相当于剧作的“序幕”或“开端”,在剧中的楔子,则相当于承上启下的“过

①关于“楔子”的含义,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六卷本)《论北剧的楔子》(作于1927年12月30日)说:《尔雅》:楔,枨也。门两旁木柱。引伸此义,则楔子有位置在前之义。《西厢笺疑》:垫桌小木谓

之楔。木器笋松而以木砧之,•亦谓之楔。……引伸此二义,则楔子有支撑他物及连接他物之意。楔子之

为以上何意,无从知道。确如郑振铎先生所言,单从字面是不能解释楔子的含义的。

场戏”。

(返回)

三、杂剧的“副末开场”

“副末开场”本是南戏-传奇的形式。比如:

剧作开演前,由副末上场,诵念一首词或两首词,而内容则或叙述剧情梗概,或阐明创作宗旨,或宣扬艺术主张。因其例由副末承担,故而通称“副末开场”(也称“开场”或“家门”)。明清南杂剧(有时还包括北杂剧)受其影响,也有一些剧作模仿使用“副末开场”的形式。比如如汪道昆《洛水悲》:

而孟称舜《桃花人面》是北曲杂剧,但该剧不但用了“副末开场”的形式,而且于其开始出还赫然写着“副末开场”四字。

这种“副末开场”开场的形式,一般是由副末(末)念一首词,几句白(或几句“定场诗”)以引出“正戏”来。而所念之词并不一定,《西江月》、《画堂春》、《如梦令》、《浣溪沙》、《临江仙》、《鹧鹄天》、《满庭芳》、《菩萨蛮》等都可用。

(返回)

四、杂剧的“下场诗”

南戏-传奇每出结束,一般都由角色念诵两句或四句韵语,然后下场。这韵语,通称下场诗。其作用常常是或总结剧情,或设置悬念。元杂剧虽然没有下场诗,但人物下场时念几句诗的情况却很普遍。南戏-传奇和元杂剧的这种形式,直接影响了明清杂剧的创作从而出现不少杂剧作品具有下场诗的形式。例如《盛明杂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