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摘要】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因其疗效卓著,后世将其广发运用于诸类脾胃病。
方中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诸药合之,温补并用,攻补兼施。
临证需灵活运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胃病;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40-01《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曾谓:用好半夏泻心汤,就可以应付一半脾胃病。
[2]成无几《注解伤寒论》有谓:“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
”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及整个胃肠道,明确提示了本方治疗脾胃病。
临证时以抓主症,时以抓病机,灵活运用。
举亲笔者临证几则。
1.胃痛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故不欲饮食,大便溏薄,日行三四次,唇红舌红少苔,脉沉细。
其母甚忧。
笔者予以半夏泻心汤原方,未予化裁,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嘱其先服7剂,一周后其母甚觉喜悦来之代诊,云其症状已去大半,大便仍较溏薄,胃纳渐复,此为寒热错杂已结,脾胃正气未复,故减其黄芩、黄连,加以炒白术、茯苓健其脾胃,令之续服7剂便可停药。
后其母复诊,云其儿胃病一直未作。
虽此病本不奇,方亦简略,但效佳如此却少见。
只因其完全符合“上呕中痞下利”的主症,虽患者未见呕吐,但泛酸亦是胃气上逆,符上热下寒之心下痞,故予其原方必功倍。
2.呃逆魏右,素有贫血,月事不调,面色无华,头晕乏力,上周起自行服用大剂量益气养血之品,出现呃逆频作,进食后加重,西医予以胃动力药后,效果不显,遂求笔者就诊。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举隅
陈若萍;周维骥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4(018)006
【总页数】1页(P49)
【作者】陈若萍;周维骥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05
【相关文献】
1.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病举隅 [J], 陈有明;朱红东
2.半夏泻心汤治疗儿科脾胃病经验临床举隅 [J], 王绍洁;曹祥群;孙小迪;秦艳虹
3.用健脾运脾法治疗脾胃病的病案举隅 [J], 樊长伟; 陈娜娜; 樊长佳
4.半夏泻心汤用于胃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临床症状评分影响分析 [J], 姚军虎
5.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脾胃病举隅 [J], 聂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夏泻心汤:脾胃湿热】
【半夏泻心汤:脾胃湿热】源自《伤寒杂病论》的半夏泻心汤,可谓是医圣张仲景的得意之方,此方可调和肝脾、散结消痞,后世众医家临床均有借鉴,也为后世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
现如今,很多人虽然也常用此方,但未必真正领略其中精髓,比如此方在寒热错杂证中的运用,方中人参、大枣、甘草的补益之意,都是很多人心中未明的疑难问题。
今天的这篇文章,带您解答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半夏泻心汤:脾胃湿热。
柴胡疏肝散:肝胃(脾)不和。
香砂六君子汤: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然属于传世经方,但对其方证病机的解释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寒热互结与寒热并用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原文旨义分析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可知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师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仲师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二、寒热错杂问题由于仲师述证简洁,所以以方测证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加减运用医案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加减运用医案导读:本文详解了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加减。
并提供多个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医案供参考学习。
本文目录 [hide]•1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2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3 半夏泻心汤医案举例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
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
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
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
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
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
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
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
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
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虚实共有之诸多证象,如面红目赤,头重眩晕,鼻衄龈肿,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烦热,吞酸嘈杂,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嗳气则快,胃脘高起如拳,肠鸣腹胀,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边尖红赤、苔黄白或灰白而腻,用热药则下寒减而上热增,用凉药则上热减而下寒重,及形瘦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
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施以调升降,补泻共进以理虚实,三法同冶于一炉,使脾胃得复,寒热得化。
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热错杂,清浊无序病证,皆可用本方治之。
黄芩、黄连、干姜量可据寒热之多少予以增减,宜小不宜大。
胃气上逆则呕吐,食臭,脾失健运则肠鸣下利。
本方功能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肠胃。
方中半夏为主药,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苓、黄连苦寒泄热,燥湿,辛苦合用,有降逆止呕消痞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上药合用,使寒热并调,肠胃的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吐下利可除,临床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常用于胃炎、胃酸过多、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应用标签:半夏泻心汤;脾胃病;治疗应用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阴阳,为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的一首名方。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广泛,在调整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肠功能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现结合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1 组方特点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中也提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治之”。
可见,仲景先师运用本方是针对太阳病误下损伤中阳,致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而成的心下痞;以及由于脾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的心下痞及肠鸣而呕等证。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其气主升;胃主受纳,喜润恶燥,其气主降。
二者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为病极易相互影响。
本方中半夏消痞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散寒;黄连、黄芩苦降泻热;人参补虚;生姜、大枣扶正祛邪,调和诸药。
诸药并用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效,用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证。
其组方泻而不伤正,补而不滞中,最能体现仲景组方用药的精妙,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之方。
2 临床运用2.1 慢性胃炎案例1:患者,女,24岁,2011年11月18日初诊。
胃脘部闷痛,呕吐苦水,反复发作6个月,加重2周。
1周前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刻下:上腹部烧灼疼痛感,进食后及情绪波动时加剧,时有恶心呕吐,吐少量苦水,伴有咽部灼热,但畏食寒凉,食冷受凉后胃痛加重,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心烦少寐,大便三日一行、质干,舌红,苔黄腻、根部厚浊,脉略弦。
诊断为胃痛,辨证属胆胃郁热、胃失和降。
治以苦辛通降、和胃降逆,兼佐平肝。
以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化裁:清半夏10 g,黄连10 g,干姜6 g,黄芩10 g,太子参10 g,代赭石(先煎)20 g,柴胡10 g,枳实10 g,赤芍15 g,白芍15 g,香附10 g,甘草6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5 g,三七粉(冲服)3 g,珍珠粉(冲服)0.6 g,虎杖10 g。
半夏泻心汤临证验案举隅
红 苔薄黄 , 脉 沉细。血糖 稳 定 , 监测 有 下降 趋势 , 测 当 日餐
后2 h血 糖 5 . 0 5 mm o l / L 。处方 : 乌梅 3 0 g , 细辛 6 g , 干姜 9 g ,
黑附片 1 0 g , 桂枝 6 g , 党参 2 0 g , 黄连 1 0 g , 当归 2 0 g , 木香 1 0 g , 炒枳 实 2 0 g , 苍术 1 5 g , 龙胆 草 1 5 g , 荔枝 核 3 0 g , 炒杜仲 2 0 g , 续断 3 0 g , 番 泻叶 l O g , 玄参 3 0 g , 生槟榔 3 0 g , 桔梗 l O g , 合 欢 皮3 0 g , 首乌藤 3 0 g , 炒酸 枣仁 3 0 g 。1 4弈 l , 水煎 内服 , 每天2
者出院, 于门诊继续 治疗 , 半 月后 复诊 , 可排 出黄褐 色软 便 ,
便后 不尽 感 已基本消失 , 大便 可 1 ~ 2 d 1行 , 全 身乏 力、 四肢
麻 木 怕冷 症状 明 显 改善 , 已无 口 干 口苦 症 状 , 调 整诺 和灵人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 的研究
通讯作者 : 冯兴中, 男, 主任 医师 , 博 士 研究 生导 师 , 研
次, 每 天 1剂 。 泡 洗 方 : 桂枝 3 0 g , 桑枝 3 0 g , 苏木 3 0 g , 红 花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4—1 0 )
3 0 g , 黑附片 l o g 。7荆 , 水煎泡脚 , 每天 1次 , 每次 4 0 m i n 。患
第一作者 : 孙盼 盼 , 女, 2 0 1 2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究 方 向 :
究方 向: 中 医 药 防 治糖 尿 病 的研 究 , E—ma i l : 1 1 0 2 6 6 7 2 0 2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临床体会
周, 患者 经 常头 痛胀 闷 , 时有头 晕 , 反复 发作 , 伴有 胃脘 胀痛、 纳差 , 时有 恶 心 , 力 , 乏 舌淡 、 苔腻 微黄 , 滑 。半 脉 夏 泻心 汤加 减 , 芩 8 , 连 、 草各 5 , 夏 、 黄 g黄 甘 g半 党参 、 干姜、 白术 、 陈皮 各 1 g 生 姜 6 , 麻 、 0, g天 川芎 各 1 g 白 5,
半夏 泻 心 汤 出 自东 汉 著 名 医 学 家 张 仲景 所 著 的 《 伤寒 论 》 书 , 方原 治 伤寒 小柴 胡 汤证 误用 下剂 , 一 本 损
伤脾 胃之气 , 使少 阳邪 热 趁机 内陷 , 热错 杂之 邪干 犯 寒 于 中焦 , 致脾 胃升 降失 常 , 气机 痞塞 , 尔 出现 “ 故 但满 而
芷 2 g 服 5剂 头 痛 减 轻 , 纳 增 加 , 0, 食 胃脘 胀 痛 明 显减
设, 但其 病机 分析 主要 有两 方 面 , 一是 寒 热错 杂痞 塞 其 于心下致 脾 胃功 能失 调所 引起 ; 二是 虚实 互兼 , 方 其 本
所 治 之 脾 胃病 证 多属 虚 中夹 实 , 临证 观察 多 以寒 热 错 杂 为 主 , 胃本 虚 , 化 失 常 , 脾 运 或湿 热 内蕴 , 于 中 焦 , 阻
服 6 , 剂 症状 明显 缓解 。
例 4 头痛 郭 某 , , 9 。头 痛 1年余 , 重 1 女 2 岁 加
苦 降辛 开 , 泻兼 施 , 补 达到 邪去 正 复 , 得升 降 , 证 悉 气 诸 平, 为辛 开苦 降 、 温 并用 , 寒 阴阳并 调之 法 , 而 达到恢 从
复 中焦 升降 , 消除痞 满 的 目的 。 方 虽专 为误下 成痞 而 本
草 甘温 益气 补其 虚 , 调药 和 Nhomakorabea中 , 并 七味 相配 , 热并 用 , 寒
李廷荃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症、泄泻、复发性口腔溃疡三个典型病例。
李廷荃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症、泄泻、复发性口腔溃疡三个பைடு நூலகம்型病例。
李廷荃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症、泄泻、复发性口腔溃疡三个典型病例。
结果半夏泻心汤能够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且有清湿热、补脾气的功效。结论凡符合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所引起的病症,勿需拘于病名,只要从半夏泻心汤的功效和病机为切入点辨证论治就可随症治之。...
王玉运用泻心汤类方验案举隅
百华苑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19,V o l .27N o .9鸣 刚好对应 半夏泻心汤证 ㊂故刘老辨为水气痞,以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消痞散结,同时加入并重用生姜温中和胃化饮,加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饮之邪以小便为出路,同时此处不可用车前子㊁滑石之类利小便,是因为其性苦寒,苦寒败胃,易伤胃气㊂中焦本虚,再进苦寒之品,胃气一衰则变生坏证㊂此处可见刘老心思缜密,用药之精不得不让人佩服!4.3 笔者跟随恩师天津中医药大学袁红霞教授的1则医案 患者,女,26岁,2018年9月16日就诊㊂主诉:食后胃脘痞满数年余㊂自诉因饮食不节等原因致胃中堵闷痞满,伴有胃脘灼热嘈杂感,15ʒ00~17ʒ00时明显,嗳气频繁,四肢寒凉,二便调㊂舌质淡红胖,舌尖红中有裂纹,苔薄黄,脉弦细㊂以半夏泻心汤加味㊂处方清半夏10g ,黄连片10g ,黄芩片10g ,干姜10g ,党参片15g ,炙甘草6g ,淡竹叶10g ,生石膏15g (先煎),麦冬20g,大枣5枚,共7剂㊂水煎服,每日2次㊂复诊:诉服上药后胃脘痞满嘈杂感均消失㊂随访至今,未见不适㊂按语:患者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功能,中焦气机升降失职,故见胃中痞满,嗳气;气机失常过久引起寒热错杂,故见四肢寒凉,舌红苔黄;而热象重,伤及阴液,造成胃阴亏虚,故见胃脘灼热嘈杂感,舌尖红中有裂纹,脉弦细㊂15ʒ00~17ʒ00时加重是由于阳明经经气旺盛于申时,正邪交争剧烈,故见症状加重㊂因此应采取辛开苦降㊁消痞散结㊁养阴生津的治法,故袁师运用了半夏泻心汤与竹叶石膏汤合方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㊂袁师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颇有建树,极为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曾提倡对胃癌术后患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以减轻其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㊂参考文献[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33.[2]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97.(收稿日期:2019-12-20)җ基金项目: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 2017 125号)王玉运用泻心汤类方验案举隅җ项柏冬(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吉林长春130021)ʌ摘要ɔ 王玉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从医愈50载,临床善于应用经方治病㊂本文即介绍其应用‘伤寒论“中泻心汤类经方的经验㊂ʌ关键词ɔ 泻心汤类方;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王玉中图分类号:R 289.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19.0957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5种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痞证㊂其中用半夏泻心汤㊁生姜泻心汤㊁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㊂痞证是指患者心下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其主要病机是脾胃失和,升降失司,阴阳失调,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上下不能交泰而致㊂仲景治疗痞证之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㊁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补泻兼施,具有调畅枢机之功㊂王玉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㊁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㊂笔者有幸跟随王玉教授学习,其中王玉教授本着 治病求本 有是证用是方 方证对应 的原则运用泻心汤类方的经验,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㊂现归纳总结如下㊂1 半夏泻心汤案患者,女,58岁,2018年7月4日 因胃部胀满不适3个月,加重1周 就诊㊂刻下症:胃部胀满不适,按之不痛,食后尤甚,打嗝,倦怠乏力,大便不成形㊂舌淡,苔白腻,脉沉滑㊂诊断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之症,治宜和中降逆㊁散结除痞㊂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㊂处方:清半夏15g ,黄连5g ,黄芩15g ,炙甘草15g ,干姜15g ,党参片15g ,大枣15g ,山药10g ,茯苓10g ㊂14剂后痊愈㊂按语:‘伤寒杂病论㊃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第149条言: 伤寒五六日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701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5月第27卷第9期 . All Rights Reserved.百华苑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19,V o l.27N o.9与之,宜半夏泻心汤㊂ 本条论述了少阳证误下后的3种转归情况,通过三者的对比分析,论述了痞证的辨治㊂半夏泻心汤为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剂,本条之心下痞是由寒热互结㊁脾胃升降失和所致,痰湿㊁邪热互结是病机特点[1],属 寒热错杂 类㊂其心下痞主要特点为上见呕吐,中见胃脘胀满不舒,下见泻利,并以胃气上逆为主,呕逆较重㊂‘金匮要略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又言: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㊂ 其用以治疗寒热错杂之呕吐,是对本条治疗痞证的补充㊂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㊁生姜,加黄连㊁干姜而成㊂以半夏为君药,化痰消痞,和胃降逆止呕;臣药则取干姜之辛温,散寒消痞,黄芩㊁黄连苦寒泄降开痞㊂四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㊁辛开苦降之功㊂佐以人参㊁大枣甘温益气,补脾胃之需,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恢复脾胃升降之职㊂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和诸药㊂原方中加入山药㊁茯苓健脾补中㊂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为治疗脾胃不和㊁寒热错杂之第一方㊂故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而致肠胃不和者,多用本方治疗㊂2生姜泻心汤案患者,女,40岁,2018年10月8日因 胃胀满不适㊁便溏1周 就诊㊂刻下症:胃胀不适,有振水声,嗳气,不欲饮,便溏,肠鸣,舌苔白腻,脉滑㊂证属中焦痞塞兼有水饮互结㊂方用生姜泻心汤消食和胃㊁散水消痞㊂处方:生姜30g,炙甘草15g,党参片15g,黄芩片15g,清半夏15g,大枣15g,黄连片5g,干姜10g㊂7剂后症状消失,痊愈㊂按语:‘伤寒杂病论㊃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第157条言: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㊂ 本证由于脾胃虚弱,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㊂生姜泻心汤所主之痞满,谓误下后邪热内陷而成㊂临床杂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职皆可成痞㊂盖胃不和,谷不消,则嗳腐食臭;故虽见嗳腐,亦不宜消导,而应补益脾胃,调其寒热,辛开苦降,其痞自消㊂徐洄溪谓本方 攻补兼施,寒热互用,皆本‘内经“立方诸法,其药性又皆与‘神农本草“所载,无处不合㊂ 生姜泻心汤其证兼有水饮食滞,其治法重在散水气之痞也㊂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组成,重用生姜为君以和胃降逆,宣散水饮㊂生姜㊁半夏散胁下之水气,配伍苦寒之黄芩㊁黄连以开泄寒热痞塞之结滞㊂甘草以温里寒,人参㊁大枣补中州之土虚㊂‘医宗金鉴“言: 备乎虚㊁水㊁寒㊁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㊂ 3甘草泻心汤案患者,男,40岁,2018年8月6日因 腹痛㊁腹胀㊁腹泻反复发作半年 就诊㊂发作时脘腹胀闷,肠鸣辘辘,大便稀溏,无发热,腹泻发作时每日2~3次㊂证属中焦痞塞脾胃虚甚,治宜补中和胃消痞㊂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㊂处方:炙甘草20g,黄芩片15g,干姜15g,半夏15g(洗),大枣15g,黄连片5g,党参片20g,白芍20g,白术15g,厚朴15g㊂连续服21剂,痊愈,随访未复发㊂按语:‘伤寒杂病论㊃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第158条言: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甘草泻心汤主之㊂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的用量为四两而成㊂并以甘草名方取其甘温补中和缓之意㊂方中炙甘草㊁大枣甘温补中,缓中之急;半夏降逆止呕;黄连㊁黄芩苦寒泄阳陷之痞热;干姜辛热,散阴凝之痞寒㊂全方共收益气和中㊁降逆止呕㊁消痞除烦之功㊂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主治脾胃气虚较重,痞利俱甚的痞证㊂主要表现为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重,水谷不化㊂‘医宗金鉴“言: 本方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㊂4小结半夏泻心汤证㊁甘草泻心汤证㊁生姜泻心汤证均属脾胃失和㊁寒热错杂之痞证,临床表现包括心下痞㊁呕吐㊁肠鸣下利等症状㊂但其不同之处亦较明显,半夏泻心汤证以胃气上逆为主,呕吐为主要症状,吐出物多无食臭,下利多为稀便;生姜泻心汤证因兼有水饮食滞,以嗳气有酸腐食臭味㊁下利如清水样便为特征;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甚,以下利一日几十次㊁水样便㊁完谷不化㊁干呕㊁心烦不安为特点㊂由此看来,三者治法均以寒温并用㊁辛开苦降㊁和胃消痞为主,都能治疗痞证㊂半夏泻心汤主要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2];生姜泻心汤治胃虚不得化水之痞证,兼水饮食滞;甘草泻心汤治脾胃气虚较重,痞㊁利俱甚之痞证㊂三方有同有异,但只需辨证准确,灵活运用,加减适当,均可获良好疗效㊂参考文献[1]杨艳.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16, 24(7):68-69.[2]王茅,徐祉君.李发枝运用甘草泻心汤病案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10):13-14.(收稿日期:2019-03-04)801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5月第27卷第9期. All Rights Reserved.。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胃病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胃病作者:王兆利,孙福文,王洪军【关键词】半夏泻心汤临证胃病胃病乃脾胃同病也。
《内经》有关脏腑的论述皆分而论之,唯独脾胃合而论之,如:“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因为胃主受纳,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脾胃二者互为协同,方可腐蚀水谷,以供机体之营养。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胃同居中洲,是升降气机之枢纽。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体阴而用阳;胃为阳腑,喜润恶燥,体阳而用阴,二者互为表里,润燥相济,阴阳互维,升降有序,则纳运健旺。
脾胃生理上息息相关,互为依赖,升清降浊为顺。
在病理上,多因滞而病,一损俱损。
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壅滞为痞,升降失调则上逆为呃。
另外,胃为阳腑,其病多热;脾为阴脏,其病多寒,脾胃同病,寒热错杂,实者阳明,虚者太阴,脾胃同病,虚实夹杂。
升降失调、寒热虚实错杂为脾胃病的主要病机。
脾胃疾病,余因其多乃“因滞而病”。
“滞”者,胃气壅滞、清浊不分也,可因燥而滞、因食积而滞、因郁而滞、因湿热而滞、因虚而滞等。
故此,在治疗上以通为主。
审证求因,辨证施用通法,临床可有:理气通降、化瘀通降、泻热通腑、宽中导滞、滋阴通降、辛开苦降、升清降浊、平肝降逆、健中行滞等方法。
笔者在临证时,针对胃脘疼痛、胀满、恶心、呕吐、食少、下利等,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治疗。
基础方:半夏20g,干姜15g,黄芩15g,黄连15g,党参20g,甘草15g,白术15~30g,茯苓15g,砂仁15g,木香15g,陈皮15g,丹参30g。
加减法:胃痛剧者,加白芍40g,元胡15g。
腹胀满、不思饮食或食少不化者,加焦三仙30g。
烧心、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贝散。
初起大便不通,或大便粘滞不爽者,加大黄10g,瓜蒌仁15~20g。
两胁胀痛者,加柴胡15g,白芍15~40g,郁金15g。
舌质暗,有紫斑,胃脘刺痛,伴有出血者,加炙刺猬皮10g,九香虫10g,白芍40g,同时冲服三七粉、白及粉各3g。
熊燕主任医师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熊燕主任医师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贺志力熊燕(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330008)作者简介:贺志力,女,硕士,主治中医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1)10-1447-02DOI :10.19435/j.1672-1721.2021.10.058脾胃为阴阳气机升降之枢纽,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为降阴与和阳的经典代表方,被广大医者广泛用于脾胃病的诊治。
熊燕主任医师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师承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病、肿瘤及内科杂病的中医调理,理论扎实,尤重临床,力求医理,技艺精湛,重视继承,强调发展,勇于创新,理论、学术上多有建树,在临床诊治中,思路开阔,强调详查细询,四诊合参,注重衷中参西,注重实用。
半夏泻心汤为熊燕主任临床常用方剂,以其灵活加减治疗各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现就熊燕主任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验案收集整理,举隅如下。
1眩晕案患者,女,56岁,因反复头晕5年余就诊。
患者诉5年来头晕反复发作,发作时感头昏重不适,口干口苦,时有头眩、心悸,纳差,上腹部痞满,长期睡眠差。
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刻下诊见:舌暗红,舌底络脉迂曲,苔微黄腻,脉细滑。
诊断:眩晕,脾虚血瘀,寒热错杂。
治法:健脾化瘀,调和寒热。
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如下:法半夏10g ,黄芩15g ,黄连8g ,干姜9g ,党参12g ,川芎10g ,地龙10g ,钩藤12g ,煅磁石20g ,红花9g ,炙甘草6g ,陈皮10g 。
7剂,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匀后分2次服用。
7剂后患者复诊,诉头晕、口干口苦、上腹部痞满明显减轻,但睡眠改善不理想,守方+丹参15g 、合欢皮15g ,石菖蒲10g ,再进14剂,诸症缓解。
按:眩晕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者多认为其属肝所主,与气血亏虚、髓海不足、肝郁等有关,或与痰饮相关,或与风邪、火郁有关,辨证多从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入手。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于本院诊治的82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患,任意编号法划入辩证组与参照组(n=41)。
参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辩证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用药后病症恢复的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辩证组病患的IL-2、IL-6及TNF-α值相对较低,与参照组对应数值差异明显(P<0.05)。
辩证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是97.56%,参照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是80.49%,辩证组的病情好转率相对较高(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类型,患者胃粘膜上皮和腺体发生萎缩,胃粘膜变薄,且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的特征[1]。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或者是嗳气等,在中医学中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围,其中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为常见。
半夏泻心汤中包含半夏、干姜等中药材,功能主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病症。
为了深入探究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文章抽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于本院诊治的82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患,根据病患的用药方案及恢复情况讨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抽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于本院诊治的82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患,任意编号法划入辩证组与参照组(n=41)。
参照组男女数量比值是25:16,年龄范围38-69岁,均龄值(54.93±7.63)岁。
病程时间3-9年,均长值(4.94±0.55)年。
辩证组男女数量比值是24:17,年龄范围35-69岁,均龄值(55.08±7.51)岁。
林宝成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 毫 ! 苎 曼 - .’ E
情 志失调 、 湿邪 外侵 、 体 脾 虚 等 因素 引起 , 中 以人 素 其
体 内在体质 因 素 为发病 根 本 。其 治疗 方面 , 代 医学 现
常规 用药 多起缓 解症状 之 效 , 易复 发 , 疗效 欠 佳 。老 师
多, 他用病证结合的方法治疗临床杂症疗效显著 , 使我 获益非 浅 。现 就他 用半 夏 泻 心汤 治 疗 脾 胃病 的经 验 ,
谈 谈我个 人 的肤浅体 会 。
S 蔓E 毫 . E E毫 .毫 . E毫 . E 蔓 ・ E
胡证误下成痞之 方。邪在少 阳, 当以和解 , 不宜攻下。 误 下 则徒 伤 其 中气 , 使 少 阳 之 邪 乘 虚 内陷 , 于 心 致 结
师认 为 : 慢性 结肠 炎可按 中医“ 久泻 ”“ 、痢疾 ” 畴进 行 范
辨证施 治 。其 病 机 多 由脾 胃 虚 弱 , 气 不 足 , 热 留 正 湿
阻 , 机失调 , 气 郁瘀 乃生 , 最终 导 致大肠 传 化失常 , 后期 因脾 虚及 肾 , 肾阳虚 , 脾 下关 不 固 。故 治疗 当 以益气健
脾、 抑肝 扶脾 、 中健脾 、 湿 健 脾 、 脾 消食 、 脾 升 温 燥 健 健 清、 温补 脾 肾等法 。临 床 常 选 用 痛 泻要 方 、 四君 子 汤 、 参苓 白术散 、 四逆散 、 中汤 、 子理 中汤 、 理 附 白头 翁汤等
方剂加 减 。 验 案举 例 :
例一 : 某 , ,5岁 。2 0 吴 男 4 0 3年 1 2月 2 0日初 诊。
衰, 下关 不 固以致 久 泻不 止 , 于 脾 肾两虚 , 属 治之 较难 。
半夏泻心汤临证拾遗
半夏泻心汤临证拾遗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炙甘草、人参、大枣7味药物组成。
是张仲景治疗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主药下之。
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的处方。
方取辛开苦降合用,有寒热并投,调理气机升降之功。
余用本方治疗一些常见的内儿科疾病,针对病机凡辨证属中焦虚实并见。
寒热错杂者,师其法将本方加减化裁运用,每每获效。
1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其一是寒热交结而致,可因外邪入里化热,苦寒攻里徒伤中气,热之外入,寒从内生结于胃脘。
又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转输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反之脾胃伐伤,升降不利,中焦阻滞。
就脾胃生理功能而言,脾恶湿,胃恶燥,阳明经多气多血,易于化热。
因此,寒热互见,是中焦病变的特点,寒热互结,气机不畅,又是导致痞证的重要原因。
其二为虚实夹杂,多见于术后,久病,新病误下,导致的枢机不利,升降失调为基因。
2半夏泻心汤之药组成常以半夏和胃消痞,降逆止呕吐为主药,辅以干姜辛开散结以和阴,黄连、黄芩苦降泻热以和阳,佐以党参补虚,甘草、大枣扶正祛邪,调和诸药,综观全方,辛能散结,苦能泻热,甘能益中,辛苦甘和用,又可清热、化湿、散寒以治标,又能助脾胃之升降,行其运输之能,促使结散痞消。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半夏泻心汤不拘于《伤寒论》所述症状,《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中“呕而肠鸣”《备急千金要方》“老下利,水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
可见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属半夏泻心汤证是无疑的”。
但临床运用当中,虽无呕利症状,以心窝部痞满,隔中如块垒,呕逆胸腹满闷,舌苔黄腻,嘈杂不适,均可加减应用,不必为痞证所局限。
余曾治王某,男,17岁,学生,患者与20天前因打闹误伤头部,鼻软骨撕裂伤住院,外科常见治疗,伤势基本痊愈,但精神不快,时常长叹,胸中闷热不自主的搐搦样抽动,脘腹胀满,欲呕吐逆,舌苔黄厚而腻,脉弦,辨证为肝脾不调,湿热阻滞,气机不利,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药用:半夏10 g 黄连12 g 黄芩12 g 干姜6 g 党参12 g 加枳壳10 g 佩兰15 g 白叩10g ,服用2剂,腹满胸闷减半,未抽搐,舌苔明显而退,但仍呕呃,遵上方加竹茹12 g,再进2剂后,食欲增加,呕逆止,症状消失,继用上方调治,于十日后诸证消失。
温艳东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病经验总结
2020 年 8 月第 26 卷第 8 期August 2020 Vol.26. No.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1187【临证验案】温艳东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病经验总结**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700601)-健脾活血 方案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循证评价及其疗效机制研究作者简介:王 阳(1996-),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胃癌前 病变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温艳东(1967-),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 师,从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与 研究,Tel : ************,E- mail : wen6120@ 。
王 阳,王萍,姜艾利,马 唯,徐晴,温艳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北京100091)摘要:胃痞病是脾胃病科较常见的病证,多由胃肠道本身的病变引起,其治疗在临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1]。
温艳东教授继承周文泉教授“调整为主、以致中和”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宗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气机升降平衡,结合 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病,辨体论治,调理脏腑,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痞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胃痞病;经验;致中和;温艳东中图分类号: R28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250( 2020) 08-1187-03胃痞又称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 且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 证[2]o 根据胃痞病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中的浅表 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 病,若以胃脘痞闷不舒、早饱、嗳气均可参照胃痞病 进行辨证治疗[2] O 西医常给予助消化、促胃动力 药、抗焦虑抑郁等对症治疗,其特点主要为症状改善 明显、见效快,但大量或长期服用后,部分药物可引 起恶心、头晕、腹泻、心律失常、锥体外系表现等不良 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中医药方,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和心理紧张导致的腹泻。
这个方子最早见于《伤寒论》,是张仲景创制的一剂治疗腹泻的名方。
下面我将从临床医案的角度来介绍半夏泻心汤的应用。
病例一,患者王某,女,35岁,主因情绪不稳、易怒,伴有腹胀腹痛,大便稀溏,频繁,就诊于中医内科。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确诊为肝郁脾虚型腹泻。
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医生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包括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
经过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腹痛腹泻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病例二,患者李某,男,42岁,因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出现腹泻不止的症状,就诊于中医内科。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腹泻。
医生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包括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
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情绪得到缓解,腹泻症状明显改善。
以上两个临床医案展示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情绪不稳定导致的
腹泻方面的应用。
这些案例表明,半夏泻心汤在调理情绪、缓解腹泻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当然,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加减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半夏泻心汤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治疗情绪相关的腹泻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作用
(
:
中 医 院 3 5 4
4 0)
月 月 通 过随 机 分组 【 摘 要 】目 的 20 5 年 3 探 究 半 夏 泻 心 汤 治 疗 脾 胃 病 的 临 床 效 果 方 法 选 取 脾 胃 病 患 者 〇〇 例 20 4 年 50 接受 半夏 泻 心 汤 治 疗 对 照 组 n 50 接 受 奥 美拉 唑 进 行 治 疗 对 比 2 组 脾 胃 病 患 者 治 疗 的 效 的 方 法将 患 者 分 为 2 组 实 验组 n 果 结 论 脾 胃 病 患 者接受 半 夏 结果 实 验组 脾 胃 病 患 者 治 疗 效 果 优 于 对照 组 PC 0 0 5 且 不 良 反 应 发 生 率 低 于 对 照 组 PC0 0 5 泻 心 汤 治 疗 的 效 果 较好 且 不 良反 应 较 少 值得推 广 应 用 心 汤 脾 胃病 【 关 键词 】半 X 泻 奥 美拉 唑
中 国 农 村 卫 生 2 0
1
6
年
3
月 第 6 期 总 第 8 4 期 C h U
-
i
a s r u r a he ah h
l
,
Marc Fra bibliotek 201 6
,
No
.
6
,
T
o ta l N o 8 4
73
_
半 夏 泻 心 汤 治 疗脾 胃 病 的 作 用
一
。
:
1
(
1
1
1
)
,
(
=
)
,
(
=
)
,
。
:
(
治脾胃湿热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
治脾胃湿热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小编导读每一味药材的背后,都饱含医者仁心。
每一个方剂,都饱含医者的万般深情。
医圣张仲景笔下的半夏泻心汤,几经沧桑,跨越千年,经典永存。
尤其在调理脾胃方面,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半夏泻心汤到底是如何调理脾胃的?且听老医剖析本方之妙!一、半夏泻心汤方解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调理脾胃的经典方剂之一。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及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
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则清气得升,浊阴得降。
脾胃功能失常,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呃逆、反酸、嗳气等,在中则为腹痛、腹胀、痞满等,在下则为肠鸣、下利等。
故而治疗脾胃疾病,首要关键在于调理脾升胃降的功能。
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见湿热互结,寒热错杂之证。
半夏泻心汤则正对以上病机而设,脾胃疾病中用之最广,如现代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证,症见脘腹痞满,心烦,呕吐,肠鸣,下利,口苦,舌苔黄白而腻者。
其方药组成及服法: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剂。
功效:辛开苦降,散结消痞,泄热补虚。
方解:方中半夏、干姜二药具辛温之性,能散结消痞;黄芩、黄连苦能降泄,燥湿清热;人参、甘草、大枣药性甘平,补脾益胃。
方中半夏、干姜为辛开药组,黄连、黄芩为苦降药组,人参、甘草、大枣为补虚药组,全方配伍特点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方中半夏配黄连为调胃肠、理气机、和阴阳的最基本配伍。
半夏辛温,善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黄连苦寒,善清热燥湿,调胃厚肠。
两药配伍,用半夏之辛温,开壅结之痰湿,以黄连之苦降,清痰湿之热结。
两药合用,辛开苦降,疏理气机,调和胃肠,寒温并施,清热无碍祛湿,燥湿又无碍清热,具相辅相使之妙,有散寒清热、和胃降逆、开郁散结之功。
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念和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炎性病变,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医辨证体系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分类,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腹胀、不适、纳差、腹泻或大便稀薄、舌质红绛或有舌苔、脉浮数。
传统药方半夏泄心汤具有清热燥湿、降逆止呕的功效,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二、半夏泄心汤加减的处方组成和药效半夏泄心汤的原方为半夏、黄芩、生姜、甘草,具有清热降逆、和胃止呕的作用。
对于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根据其具体症状加减处方,如加入泽泻、苍术等药物以增强清热燥湿、健脾化湿的功效。
三、临床实验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进行临床实验。
选取一定数量的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四、临床疗效观察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五、临床结果分析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和检查,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改善较慢或无明显改善。
六、临床实验总结通过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发现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七、临床实验意义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八、结语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疗效明显,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有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论经方半夏泻心汤在脾胃科的活用
SHI Jia-jia1, WANG Jian2
(1.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Shanxi; 2.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Shanxi)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不断充实提高,对痞证的 认识和治疗日臻完善,戴思恭、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提出了独到 的见解。戴元礼曾指出:“泻心诸方,取治湿热最当。”叶天士在此 基础上,对运用半夏泻心汤有很大的发挥。《临证指南医案》中用 泻心法主治的 60 个案例,选用泻心汤类方用于痞证(痰热闭阻)、 呕吐(湿热内结、肝风犯胃)、反胃(湿热阻滞),关格(上不能食且下 不得便),胃痛(酒热郁结与暑邪外侵),疟疾或某一阶段(湿热),痢 疾(湿毒)和脾瘅(湿热困脾)、肢厥(湿热郁阻中焦)等。故在临床 运用中泻心汤加减多治疗湿热郁内之疾病,不局限于痞胀,还可用 于湿热郁阻中焦之痛证系列。同时提出是否应用小陷胸汤或泻心 汤,在辩证基础上还必须着重看病人的舌苔。至于该选用哪一个, 就需要进一步临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 [3-4]
234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08
·中医中药·
论经方半夏泻心汤在脾胃科的活用
史佳佳 1,王健 2
(1.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2.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摘要:半夏泻心汤原为心下痞之主方。基于仲景学说,医家多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各种疾病,其在临床消化科更为常用,是公认的治疗中焦 脾胃疾病的良方。中医讲求病因辩证,结合临床实践不难发现,半夏泻心汤在现代医学中应用颇多,在 Hp 相关性胃炎、溃疡性疾病、癌前病 变及癌症等一系列疾病中发挥功用,关键在于辨证论治、人病一体相结合,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胃病;临床应用;Hp 相关性胃炎;溃疡性疾病;癌前病变及癌症综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08.119 本文引用格式:史佳佳 , 王健 . 论经方半夏泻心汤在脾胃科的活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08):234-2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证举隅
发表时间:2019-01-08T10:04:50.6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6期作者:胡佩珮
[导读] 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
(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80)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因其疗效卓著,后世将其广发运用于诸类脾胃病。
方中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胃,诸药合之,温补并用,攻补兼施。
临证需灵活运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胃病;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40-01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曾谓:用好半夏泻心汤,就可以应付一半脾胃病。
[2]成无几《注解伤寒论》有谓:“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
火降。
”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及整个胃肠道,明确提示了本方治疗脾胃病。
临证时以抓主症,时以抓病机,灵活运用。
举亲笔者临证几则。
1.胃痛
李左,年二十五,其人面白体瘦,胃痛嗳酸时作,自觉心下碍之有物,纳后诸症加重,故不欲饮食,大便溏薄,日行三四次,唇红舌红少苔,脉沉细。
其母甚忧。
笔者予以半夏泻心汤原方,未予化裁,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嘱其先服7剂,一周后其母甚觉喜悦来之代诊,云其症状已去大半,大便仍较溏薄,胃纳渐复,此为寒热错杂已结,脾胃正气未复,故减其黄芩、黄连,加以炒白术、茯苓健其脾胃,令之续服7剂便可停药。
后其母复诊,云其儿胃病一直未作。
虽此病本不奇,方亦简略,但效佳如此却少见。
只因其完全符合“上呕中痞下利”的主症,虽患者未见呕吐,但泛酸亦是胃气上逆,符上热下寒之心下痞,故予其原方必功倍。
2.呃逆
魏右,素有贫血,月事不调,面色无华,头晕乏力,上周起自行服用大剂量益气养血之品,出现呃逆频作,进食后加重,西医予以胃动力药后,效果不显,遂求笔者就诊。
刻下心烦腰酸,大便稀软,小便黄,脉弦,舌淡苔黄厚少津。
因其素体气血两亏,益气养血之品虽为可行之法,但其脾虚不运,投补过量,反使饮食停滞于胃,堵塞中焦,日久而积热,上逆而动膈。
治宜清热和胃,调和中焦,降逆止呃,方以半夏泻心汤化裁,法半夏10g、生姜5g、黄芩10g、黄连5g、太子参10g、陈皮6g、竹茹6g、苏梗10g、砂仁3g、甘草5g,服5剂,嘱其忌食肥甘滋补之品。
5日后,患者复诊,自述3剂后,呃逆便止,胃纳渐增,腰酸、口干之阴亏症状仍有,故上方基础加赤芍10g 女贞子15g,以赤芍清其血分之热,而以女贞子养其阴血,另其续服5剂。
三诊患者,胃纳复常,主症缓解,以上方更服7剂以固其效。
3.呕吐
吴左,花甲之年,形体消瘦,反复呕吐数年,近日症状加重,朝食暮吐暮时朝吐,呕吐食物及大量酸水。
西医诊断为:胃下垂,给予抑酸护胃药物,均治疗无效,遂来诊治。
刻下食后胃脘胀满,闷而不舒,心中嘈杂,口淡无味,四肢欠温,溲清数长,便溏,舌红苔白滑。
此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基础上配伍左金丸,法半夏12g、党参6g、黄芩6g、黄连6g、干姜6g、吴茱萸6g、甘草3g、大枣3枚,服5剂。
二诊,呕吐频次减,呕吐少量食物,无嘈杂,余症未减,遂去芩连,加之炮附子、炒白术、补骨脂、肉桂、炒党参,以补脾肾之阳。
本案胃反已久,乃脾胃虚寒,运化失司,通降失度而致。
一派虚寒之象,又夹有郁火之征,形成虚实并见症候。
故取芩连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肝逆之证已除,而唯以中下之寒为重,故予诸药温中祛寒,以凑其效。
4.泄泻
周左,酒家,正处大暑,酷热难耐,昨日贪食一整只冰冻西瓜,晨起腹泻腹痛,泻下黄水,肠鸣辘辘,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饮冷饮,舌红,苔白腻,脉细数。
证属胃热肠寒,上热下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
方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炒党参6g、干姜9g、蜜炙甘草5g、大枣4枚,嘱其水煎3剂,禁食生冷。
后患者服药一剂便症停,三剂服尽大便如常。
古今治泻之法众多,《医宗必读》提出了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而本案胃热肠寒之泄泻,则以调其寒热更宜,临证当究其病机治之。
5.便秘
刘童,近月来,大便难解,形干状如羊屎,其母常以开塞露灌肠通便,方能结少许。
观其脘腹膨胀,而其身形并非丰腴,故按其腹,满硬如鼓,问孩童,有无胀满之感,其曰是。
观其舌苔淡白厚腻,脉细,此乃胃不降也,故从调其气机入手,以半夏泻心汤原方,制半夏12g、黄芩6g、黄连6g、党参6g、干姜9g、甘草5g、大枣4枚,服之7剂,大便已无燥结,续服7剂,大便调顺。
曹英信曾有言: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反遇便秘要祥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
所以虽然半夏泻心汤的主症是以下利为主,为何用于便秘,但究其病机后,方知此童实属脾胃升降失和之证,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
6.结语
各代医家对仲景之奇方都有着各自不同释义:成无几谓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喻嘉言则以“诸泻心汤原以涤饮”概之;当代名医刘渡舟,取其具清上温下,主治胃热肠寒、虚实夹杂;清代医家柯琴[3]则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亦有医家提出本证是“湿热兼虚”、“热邪水饮互搏结心下”。
笔者认为,临证病机复杂,有主症抓主症,若无主症,病机明确,无论是胃虚挟热、胃热肠寒、或是寒热结心下、本虚标有湿热等皆可用此方一试,但适用此方者必寒热虚实速变,临证当及时调整用药,当虚则补,当实则泻,以瘥其证。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刘仲喜,李大钧,等.精译伤寒杂病论[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433.
[2]周仲瑛.读经典,谈感悟[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2007,23(5):273.
[3]柯琴.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