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一《祝福》教学设计的撰写【问题】“祝福”的隐喻意义是什么?【材料】教科书《祝福》,《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洗澡》,《家——鸣凤之死》,《绳子》【教学设想】要理解《祝福》言语的隐喻意义,需要有展现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阅读材料,将学生带入到《祝福》的阅读语境中,通过主问题牵引、挖掘细节来领会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摧残和迫害的农村妇女的悲剧。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计划拟用四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材料进入《祝福》教学语境,其余三课时分析文本。
【学习目标】通过挖掘细节、品读语言能深入文本,理解“祝福”的隐喻意义。
【过程设计】1.导入祝福,祝愿美好之意,在文中是一种祈求吉祥如意的祭祀形式。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在祝福狂欢下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不妨先来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巴金的《家》中的截取的两段材料。
PPT展示《小团圆媳妇之死》(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
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
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
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
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羞不羞!” ……有的竟觉得困了,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培养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激发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
2. 作品现实主义特色和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的深入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让学生注意作品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朗读、默读、速读训练:(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默读、速读训练。
(2)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6.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写一篇短文。
3. 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朗读、默读、速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祝福》教学教案

《祝福》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理解《祝福》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基本内容。
分析并讨论小说中的主题、象征手法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其人文素养。
教学准备:课文《祝福》的复印件或电子书。
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播放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话题: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引出“祝福”的概念。
提问激发兴趣:你们对“祝福”有什么理解?在什么场合下会给予或接受祝福?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二、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主人公是谁?她的命运如何?三、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分析:分组讨论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命运及其成因。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人物(如鲁四老爷、柳妈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的主题,如封建礼教的压迫、人性的冷漠与麻木等。
分析作者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想要表达的社会批判意义。
文学手法分析: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祝福”的双重含义。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环境描写、对话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
四、拓展延伸观看与《祝福》相关的视频片段或电影改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讨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以祥林嫂或其他人物的视角重写故事片段。
五、总结归纳归纳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以及阅读文学作品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文学评论,表达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深刻体会作者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时代背景。
2.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阐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阐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
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
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
梳理课文,完成下表: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
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
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明确:并无夸张。
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学设计设计者张瑛【教学目标】1、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理解祥林嫂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性。
3、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社会环境对祥林嫂的影响。
2、对祥林嫂挣扎的理解。
【教学难点】1、当时的社会礼教对妇女是如何要求的。
2、如何理解祥林嫂的挣扎。
【教学方法】1、课前充分预习,学生排演课本剧《祝福》,完成导学案。
2、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表演课本剧《祝福》。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时间已近年底,声声爆竹送来阵阵钝响。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
风雪中远远地走来了一个人:只见她满头蓬松的白发,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目光呆滞。
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就是祥林嫂(板书)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的著名的文学形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研读鲁迅的小说名篇《祝福》(板书),看看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结合课本内容和课本剧,研读讨论。
1、祥林嫂有着怎样的不幸遭遇?学生讨论,明确: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2、她是怎么死的?(从文中找出证据)学生回答,明确:证据:①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③现在总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结论】自杀!3、她为何会自杀?是哪些人把她一步一步推向死亡的深渊?学生讨论,明确:生活的孤苦无依,精神上的困惑迷茫卫婆子婆婆大伯鲁镇的人柳妈鲁四老爷四婶我4、这些人都对祥林嫂有着怎样的影响(或怎负什么责任)?对这些人的做法又该怎样理解(或可以为他们作出怎样的辩护)?学生讨论,明确: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人也并非大奸大恶之人,行为上最狠的就是婆婆,把她绑起来卖给贺老六;语言上最重的就算鲁四老爷了,他说祥林嫂是伤风败俗的人。
但是他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跟一个善良本份的祥林嫂过不去呢?祥林嫂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变化?原因何在?学生讨论,明确:再嫁!再嫁何罪之有?(违反了封建礼教)由此可见,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害了祥林嫂。
三、合作探究1、她在鲁家承受了高负荷的劳动,却倒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怎么理解?学生讨论,明确:一是她对生活要求低,二是可推知她原来的生活环境更糟糕。
2、面对这些遭遇,祥林嫂也作过一些挣扎,如逃出婆家、被逼再嫁时的出格的反抗、花钱捐门槛、对灵魂有无的疑虑等。
有人说这是她对命运的抗争?你是如何理解的?①关于出逃:正方:出逃婆家,是一种反抗。
祥林嫂是一个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人,她能出逃,说明她所受的压迫太厉害。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就像奴隶的“逝将去女”是一样,她逃离了原来的生活场所,也应理解为是一种反抗。
反方:祥林嫂的出逃是出自一种本能。
从她初到鲁镇时的脸色黄中带黑可以看出她在婆家的生活状况,从她在鲁家承受了高负荷的劳动,却倒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要求很是低微。
不堪忍受婆婆的非人的虐待,在婆婆家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所以她出逃了,这是一种连动物都有的本能。
②关于出格的反抗正方:这是对命运的抗争。
婆婆绑架并把她卖到深山,这并非祥林嫂本愿。
所以她宁死不从,这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
反方:祥林嫂的反抗动机,就是出于对所谓贞节的一种保护。
而封建的节烈观,正是封建礼教的核心。
所以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
③关于花钱捐门槛正方:花钱捐门槛,为的是不再被人歧视,能够挺直脊梁做人,这本身就是带有一种主动改变命运的动机。
反方:祥林嫂花钱捐门槛,是受柳妈封建迷信说法的蛊惑,而她对柳妈的说法深信不疑,本身就是受封建迷信毒害的明证。
她的这一行为也是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的。
④关于灵魂的有无:正方: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说明她的怀疑精神——这本身就是对封建迷信的一种否定。
反方:对柳妈的说法她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她去捐了门槛;在她心里,鲁四老爷及其家人是具有权威的,所以四婶的一声断喝使她倍受打击。
两种相左的迷信说法把她夹在中间使她迷惑疑虑——她不知道该相信谁才是。
3.她第二次到鲁镇时为什么反复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为什么她死过两个丈夫却没有这么悲伤?学生讨论,明确:两个丈夫都是包办婚姻的结果,而儿子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还是她丈夫死后的唯一的精神寄托4、电影中,祥林嫂捐了门槛,仍被禁止参与祭祀,于是拿刀怒砍土地庙门槛。
这一情节的增添,你认为是否可取?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统一的答案。
5、如果柳妈与祥林嫂异地而处之,那么她的结局会和祥林嫂一样吗?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统一的答案。
由此可见,祥林嫂的遭遇不光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时代、社会造成的悲剧,祥林嫂的形象也具有一种典型性,她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而死的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第二课时一、导入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应该具有的三要素是: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和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文本赏读1、小说的情节安排方面有何特点?这样做有何好处?情节 —— 内容 —— 顺序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倒叙的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2、有关细节描写眼睛描写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倒叙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②衣着描写第一次到鲁家: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第二次到鲁家: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③脸色描写第一次到鲁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上也白胖了第二次到鲁家: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死尸似的脸捐了门槛仍不能祭祀:脸色灰黑沦为乞丐: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木刻似的④语言描写(1)自述阿毛之死提问:为何作者不厌其烦地写?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2)与柳妈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3)与“我”对话矛盾心理,希望破灭⑤空碗描写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
〖总结〗描写眼睛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描写衣着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描写脸色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描写语言揭示沉重的心理压力描写空碗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3.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学生讨论,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祝福”的环境描写,并谈一谈作用。
师生共同明确: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第一处(第1、2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
第二处(第32段):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
中间的议论是反语(参见课文下的注释),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
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三、拓展迁移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以《祝福》为题的意义)(1)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
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
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
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