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

合集下载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祝 福 教案教学设计

祝 福 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祝福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培养学生运用祝福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祝福语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祝福的概念与意义(1)介绍祝福的定义和作用。

(2)讲解祝福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祝福的格式与技巧(1)分析祝福语的常见格式。

(2)教授编写祝福语的技巧。

3. 实例分析与演练(1)展示不同场合的祝福语实例。

(2)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编写特定场合的祝福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一个生活中的祝福语为例,引发学生对祝福语的兴趣。

(2)提问:你们印象最深刻的祝福语是什么?它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讲解祝福的概念与意义(1)介绍祝福的定义和作用。

(2)讲解祝福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祝福的格式与技巧(1)分析祝福语的常见格式。

(2)教授编写祝福语的技巧。

4. 实例分析与演练(1)展示不同场合的祝福语实例。

(2)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编写特定场合的祝福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祝福语编写能力:评估学生编写祝福语的质量和创意。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例祝福语素材库:收集各种场合的祝福语实例。

2. 祝福语编写指导手册:提供编写祝福语的技巧和方法。

3. 小组讨论工具:提供便于学生合作的讨论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祝福语,并解释为什么喜欢。

2.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份针对特定场合的祝福语,如生日、考试顺利等。

3.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不同场合,运用祝福语进行互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一《祝福》教学设计的撰写【问题】“祝福”的隐喻意义是什么?【材料】教科书《祝福》,《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洗澡》,《家——鸣凤之死》,《绳子》【教学设想】要理解《祝福》言语的隐喻意义,需要有展现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阅读材料,将学生带入到《祝福》的阅读语境中,通过主问题牵引、挖掘细节来领会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摧残和迫害的农村妇女的悲剧。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计划拟用四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材料进入《祝福》教学语境,其余三课时分析文本。

【学习目标】通过挖掘细节、品读语言能深入文本,理解“祝福”的隐喻意义。

【过程设计】1.导入祝福,祝愿美好之意,在文中是一种祈求吉祥如意的祭祀形式。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在祝福狂欢下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不妨先来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巴金的《家》中的截取的两段材料。

PPT展示《小团圆媳妇之死》(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

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

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

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

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羞不羞!” ……有的竟觉得困了,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优秀6篇)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优秀6篇)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优秀6篇)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塑造人物的方法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教学难点】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作家作品介绍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坟热风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题《呐喊》: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祝福》鲁迅教学设计

《祝福》鲁迅教学设计

《祝福》鲁迅教学设计每每教到鲁迅的文章的时候,我都能够深切的体会到,鲁迅,一个弃医从文的革命者内心的控诉。

下面是我的一篇《祝福》的教学设计,希望大家一起来分享。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三、教学过程:导入: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概括故事情节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

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序幕:鲁镇准备祝福结局:祝福之夜惨死开端:逃避初到鲁镇发展:被逼卖到贺家高潮:再寡再到鲁镇尾声:鲁镇正在祝福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深刻体会作者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时代背景。

2.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阐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阐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祝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祝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2. 能够理解并背诵《祝福》这首诗,感受到祝福他人的美好情感;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并背诵《祝福》这首诗;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祝福》教学设计PPT;2. 音乐播放器或录音机;3. 课堂装饰:诗歌《祝福》的海报。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将课堂装饰打开,展示《祝福》的海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步骤二:朗诵原诗(10分钟)教师朗诵《祝福》这首诗,要注意语调和节奏的把握,引导学生仔细倾听,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深祝福。

步骤三:理解诗意(15分钟)教师提问:“《祝福》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你在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或场景?”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描绘的内容。

步骤四: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祝福》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景物。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步骤五:小组展示(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他们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倡导学生多种表达方式。

步骤六:诗歌创作(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祝福的关键词,如爱、友情、温暖等,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创作自己的祝福诗。

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步骤七:诗歌分享(15分钟)请每个学生依次上台,朗读自己的祝福诗。

让全班同学欣赏并共同感受每个人的祝福。

步骤八: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朗诵、欣赏、创作等多种方式理解并表达对他人的祝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规划】
1、以“懂不懂”入题,以“该不该撞”引出讨论,以“认不认罪”进
行辩论,以“赎不赎得了罪”引申,以“死罪”收尾总结,这条明线带着同学们领悟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封建礼教。

2、以“别人怎么评价祥林嫂”——“祥林嫂自己怎样评价自己”——
“祥林嫂如何评价别人”为暗线,理解“评价”其实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环境的道理。

3、品味鲁迅小说的语言,学会“用文本支撑观点”的表达技巧,学会深
度品读。

4、课堂侧重“品读、辩论、句子写作”三个维度使学生对小说解读能力
有所提高。

【教学过程】
导入: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是:我们对评价他人生活的看法。

的确,他人生活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去评价他人生活,同时,我们也正受到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在他人对我们的生活评价时,我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懂得。

这让我想到了莫言先生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这首诗,它非常契合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祥林嫂在祝福之夜临死之前的心理——你们若懂我,该有多好。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莫言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

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

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

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

……
一路走来,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师点拨:是啊,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世间多一份懂,就多一份善意,多一条出路。

世间少一份懂,就多一份恶意,多一条死路。

一、走进女人的世界
1、那么我们来看看祥林嫂第二次进入鲁镇后,以祥林嫂为中心的女人的世界。

有哪些女人的角色呢?
①众女人们②柳妈③四婶④祥林嫂
我们给这些女人加一个身份,使她们和祥林嫂的关系变得恰当点。

①女街坊们②闺蜜柳妈③女领导四婶④祥林嫂自己
2、探究女人们懂不懂祥林嫂
祥林嫂首先是个女人,女人的世界,你懂吗?
生答:懂或者不懂
师补充:作为女人,首先希望得到同性的认可。

所谓的懂不懂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懂”无非就是认可、理解、关心、帮助吧!
生1:懂。

述说原因。

生2:不懂。

述说原因。

师点拨:女人们不懂她。

二、女人们不懂她,却又很“关心”她,那么她们关心的是祥林嫂世界里的哪些事呢?
柳妈、女街坊、四婶“关心”的是祥林嫂的阿毛和伤疤。

师问:这两个事情中哪一个关乎祥林嫂命运的呢?
师点拨:伤疤。

三、同学们七嘴八舌话“伤疤”。

生描述当年祥林嫂头撞案角的情节。

“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师问:祥林嫂为什么要撞香案角呢?
生回答:……
师点拨生得出答案:祥林嫂认为好女不从二夫。

四、重点解读“该不该撞”。

(让学生回归文本、品读文本)
1、柳妈观点:
学生找到相关语段92——101自然段。

品读关键语句。

生1生2:绘声绘色朗读柳妈和祥林嫂的对话。

师要求: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用文本来支撑观点”,学会全面综合地思考人物语言和动作。

生找:相关语句并找到关键词:竟依了、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落了个大罪名、捐一个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

师问:重点品读“竟依了”、“撞一个死就好了”。

生体会:“竟”。

“竟”的意思是祥林嫂居然依了,这是出乎意料的事,更是不该依的事。

柳妈用质问的语气在猎奇。

生体会:为什么“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品读“撞死就好了”这句话。

生思考并回答:撞要撞死,这才好。

撞了不死那就不好了。

撞死了,就是为贞节而死。

柳妈是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却主张撞死,可见她认为贞节比命还要重要。

柳妈冷漠无情。

师:没撞死,柳妈认为落了一个大罪名,还要用捐门槛来赎罪。

2、女街坊们观点:
学生找到相关语段103——106自然段。

品读相关语段。

生集体朗读
生找到关键词:新趣味、竟肯了、白撞了、大家以为耻辱。

师抛出问题:为什么经柳妈一传播,许多人对祥林嫂对产生了新趣味,解读她们的心理?
为什么众街坊也用“竟肯了”,她们和柳妈想的一样么?
为什么说祥林嫂“白撞了”,那怎么样才算没有白撞?
为什么她的伤疤大家以为耻辱?
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点拨学生得出结论:“新趣味”是女人们把祥林嫂的不幸和痛苦作为用于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东西。

“竟肯了”,也表达出乎她们的意料。

“白撞了”撞了再嫁就是白撞。

撞死才算是没有白撞。

“大家以为耻辱”这伤疤本该是光荣,因为它是祥林嫂对保住贞洁的坚持,却被看作耻辱。

师问:到底该不该撞?
明确:撞死——没罪;没撞死——有罪。

板书:定罪
五、面对众人对自己的定罪,祥林嫂认不认罪?(祥林嫂自己如何看自己)
一分钟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辩论她是认还是不认罪?
学生很容易从自己想当然的角度去解读“祥林嫂不认罪”,但是教学重点就是让他们从文本中去探讨到底认不认罪。

师明确:祥林嫂肯定是认罪的。

因为二婚嫁给贺老六时撞香案角的行为就是认同女人不能嫁二夫这个规定。

她不仅认罪了,还去赎罪。

让学生回归文本找到关键词:“求捐门槛”、“历来积存的工钱”、“大钱十二千”。

这些短语不仅说明祥林嫂是认罪,还去赎罪了。

板书:定罪——认罪——赎罪
六、祥林嫂能洗刷她的罪名吗?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重点品读这个倒装句。

师点拨生明确:看似只是主语和谓语颠倒了一下位置,但其表达效果却不一样。

之前两次“祥林嫂,你放着罢”只是一般的阻止,语气还不怎么强硬,而第三次“你放着罢,祥林嫂!”则表现出紧张、慌忙,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祥林嫂通过捐门槛的精神自救法在四婶的断喝中彻底破灭,此时,哀莫大于心死,祥林嫂做奴隶而不得。

所以“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说明,洗刷不了罪名。

板书:定罪——认罪——赎罪——死罪
七、研讨探究:伤疤是罪,那么我们探究下,伤疤是一个什么罪让她洗刷不了呢?
生在平板PAD上完成对“伤疤是什么罪”的描述。

在平板上写上答案,上传。

老师根据学生答案点评。

师明确:寡妇再嫁是罪。

违背三从四德是罪。

违背贞节观是罪。

罪在这里有个专业名词,它叫封建礼教。

八、我们换个角度假设:祥林嫂在鲁镇四婶家过着像柳妈一样的日子,操持着祭祀活动,而另一个张妈却也和祥林嫂一样寡妇再嫁后又失了丈夫失了儿子,你觉得祥林嫂会怎么对待张妈呢?
生议论纷纷,讨论,激起了他们的兴趣。

师明确:其实这个社会是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所有人是跳脱不了这张大网。

角色换位后,祥林嫂也会和柳妈一样,和众女人一样,嘲笑张妈,鄙视张妈,遗弃张妈的。

这群人构成了一个社会环境,而每个人的思维、成见、想法已经构成了社会的思维和想法。

她们每个人的三观就构成了社会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反过来这样的封建社会的三观也统治着所有人的三观。

这群人构成了一个社会环境,这群人的思想都是高度统一的,同质化。

这个悲剧就是由这个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
无人幸免。

九、文本改写。

祥林嫂第二次进入鲁镇后,带着这道伤疤,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知足的女佣生活,可不可能?
给学生5分钟写作,学生答案有写“不可能过知足的生活”,也有写“过上了知足的生活”。

我们来探讨一下不同学生习作,最后我们用小说文本的时代环境来告诉我们:祥林嫂不可能过上知足的生活。

若学生都写不可能,我就出示自己写的过上了知足的生活。

让学生就我的文段谈谈有没有这个可能性。

听读书人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祥林嫂也笃信了。

虽死了丈夫和儿子,但至少现在她已经是自由身了。

女街坊们甚至还给她介绍给同村王二,隔年还生了胖娃。

四婶也离不开能干的祥林嫂,祥林嫂成为了长工。

不可能的原因是:这不仅仅是额角的外伤,也是一道心里的内伤。

更是一群人思想的硬伤,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硬伤。

十:主题总结
封建礼教就是社会的硬伤。

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的祭品。

2017.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