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优秀6篇)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优秀6篇)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塑造人物的方法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教学难点】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作家作品介绍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坟热风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题《呐喊》: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深刻体会作者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时代背景。
2.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阐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阐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环节及时间预设环节一:导入新课——注重学生体验,直击主旨2分钟环节二:文本探究自主学习5分钟合作探究20分钟思辨深入7分钟环节三:互动分享——价值引领10分钟环节四:拓展延伸二、板书设计三、评价系统——《诸城一中高效课堂提问评价系统》环节一导入新课。
初步感知余秋雨《废墟》中“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
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为本节课解读这位“停在中国心脏上”的作家通过这篇“真正深沉的文学作品”中关于“民众心灵”的揭秘的铺垫。
以初中课文鲁迅>文鲁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和《药》中关于“看客”的文字描写导入新课,直击主题。
导入新课,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成,注重深和新。
学习方式:学生齐读,问题引领。
时间:2分钟左右环节二文本探究第一步,自主学习从分析语言角度入手,以讲述“看客”故事的角度进行文本的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句中能准确揭示看客心态的用词。
2.概述这一“看客”与被看者之间的故事,分析其心态,剖析其在被看者生命历程所起的作用。
3.时间5分钟左右。
第二步,合作探究以问题引入。
鲁迅说: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
学生合作探究这“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都有哪些人物。
学生自由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处进行当堂讨论探究,进行个性化解读。
重点探究的看客为:我、鲁镇的女人们、短工。
探究方式为,老师引领,学生分析,老师补充,学生感悟。
以分析“短工”这一形象,分析本环节的学习探究过程:重点分析下面片段:“也许有罢,——我想。
《祝福 》教案

《祝福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小说的主题。
2.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 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 难点:探讨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3. 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归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引出《祝福》这篇小说。
2. 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 教师提问:祥林嫂经历了哪些不幸?3. 人物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 讨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4. 主题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
-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 明确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学习重点理顺故事情节;学习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教学过程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3.字义识记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二、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学设计设计者张瑛【教学目标】1、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理解祥林嫂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性。
3、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社会环境对祥林嫂的影响。
2、对祥林嫂挣扎的理解。
【教学难点】1、当时的社会礼教对妇女是如何要求的。
2、如何理解祥林嫂的挣扎。
【教学方法】1、课前充分预习,学生排演课本剧《祝福》,完成导学案。
2、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表演课本剧《祝福》。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时间已近年底,声声爆竹送来阵阵钝响。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
风雪中远远地走来了一个人:只见她满头蓬松的白发,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目光呆滞。
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就是祥林嫂(板书)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的著名的文学形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研读鲁迅的小说名篇《祝福》(板书),看看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结合课本内容和课本剧,研读讨论。
1、祥林嫂有着怎样的不幸遭遇?学生讨论,明确: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2、她是怎么死的?(从文中找出证据)学生回答,明确:证据:①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③现在总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结论】自杀!3、她为何会自杀?是哪些人把她一步一步推向死亡的深渊?学生讨论,明确:生活的孤苦无依,精神上的困惑迷茫卫婆子婆婆大伯鲁镇的人柳妈鲁四老爷四婶我4、这些人都对祥林嫂有着怎样的影响(或怎负什么责任)?对这些人的做法又该怎样理解(或可以为他们作出怎样的辩护)?学生讨论,明确: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人也并非大奸大恶之人,行为上最狠的就是婆婆,把她绑起来卖给贺老六;语言上最重的就算鲁四老爷了,他说祥林嫂是伤风败俗的人。
但是他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跟一个善良本份的祥林嫂过不去呢?祥林嫂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变化?原因何在?学生讨论,明确:再嫁!再嫁何罪之有?(违反了封建礼教)由此可见,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害了祥林嫂。
三、合作探究1、她在鲁家承受了高负荷的劳动,却倒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怎么理解?学生讨论,明确:一是她对生活要求低,二是可推知她原来的生活环境更糟糕。
2、面对这些遭遇,祥林嫂也作过一些挣扎,如逃出婆家、被逼再嫁时的出格的反抗、花钱捐门槛、对灵魂有无的疑虑等。
有人说这是她对命运的抗争?你是如何理解的?①关于出逃:正方:出逃婆家,是一种反抗。
祥林嫂是一个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人,她能出逃,说明她所受的压迫太厉害。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就像奴隶的“逝将去女”是一样,她逃离了原来的生活场所,也应理解为是一种反抗。
反方:祥林嫂的出逃是出自一种本能。
从她初到鲁镇时的脸色黄中带黑可以看出她在婆家的生活状况,从她在鲁家承受了高负荷的劳动,却倒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要求很是低微。
不堪忍受婆婆的非人的虐待,在婆婆家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所以她出逃了,这是一种连动物都有的本能。
②关于出格的反抗正方:这是对命运的抗争。
婆婆绑架并把她卖到深山,这并非祥林嫂本愿。
所以她宁死不从,这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
反方:祥林嫂的反抗动机,就是出于对所谓贞节的一种保护。
而封建的节烈观,正是封建礼教的核心。
所以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
③关于花钱捐门槛正方:花钱捐门槛,为的是不再被人歧视,能够挺直脊梁做人,这本身就是带有一种主动改变命运的动机。
反方:祥林嫂花钱捐门槛,是受柳妈封建迷信说法的蛊惑,而她对柳妈的说法深信不疑,本身就是受封建迷信毒害的明证。
她的这一行为也是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的。
④关于灵魂的有无:正方: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说明她的怀疑精神——这本身就是对封建迷信的一种否定。
反方:对柳妈的说法她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她去捐了门槛;在她心里,鲁四老爷及其家人是具有权威的,所以四婶的一声断喝使她倍受打击。
两种相左的迷信说法把她夹在中间使她迷惑疑虑——她不知道该相信谁才是。
3.她第二次到鲁镇时为什么反复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为什么她死过两个丈夫却没有这么悲伤?学生讨论,明确:两个丈夫都是包办婚姻的结果,而儿子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还是她丈夫死后的唯一的精神寄托4、电影中,祥林嫂捐了门槛,仍被禁止参与祭祀,于是拿刀怒砍土地庙门槛。
这一情节的增添,你认为是否可取?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统一的答案。
5、如果柳妈与祥林嫂异地而处之,那么她的结局会和祥林嫂一样吗?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统一的答案。
由此可见,祥林嫂的遭遇不光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时代、社会造成的悲剧,祥林嫂的形象也具有一种典型性,她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而死的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第二课时一、导入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应该具有的三要素是: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和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文本赏读1、小说的情节安排方面有何特点?这样做有何好处?情节 —— 内容 —— 顺序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倒叙的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2、有关细节描写眼睛描写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倒叙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②衣着描写第一次到鲁家: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第二次到鲁家: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③脸色描写第一次到鲁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上也白胖了第二次到鲁家: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死尸似的脸捐了门槛仍不能祭祀:脸色灰黑沦为乞丐: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木刻似的④语言描写(1)自述阿毛之死提问:为何作者不厌其烦地写?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2)与柳妈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3)与“我”对话矛盾心理,希望破灭⑤空碗描写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
〖总结〗描写眼睛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描写衣着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描写脸色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描写语言揭示沉重的心理压力描写空碗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3.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学生讨论,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祝福”的环境描写,并谈一谈作用。
师生共同明确: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第一处(第1、2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
第二处(第32段):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
中间的议论是反语(参见课文下的注释),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
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三、拓展迁移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以《祝福》为题的意义)(1)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
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
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
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