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如何定性

合集下载

法律讲堂吵架至死案件(3篇)

法律讲堂吵架至死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因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原因引发的悲剧事件屡见不鲜。

其中,因吵架引发的命案更是让人痛心疾首。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吵架至死案件为例,对案件进行详细的法律解读,并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案件简介:某市居民李某与邻居王某因土地纠纷发生争吵,在争吵过程中,李某拿起一把菜刀砍向王某,致王某当场死亡。

李某被警方抓获,随后被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

二、案件法律解读1. 犯罪构成(1)犯罪主体:李某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犯罪主体条件。

(2)犯罪客体:李某故意杀害王某,侵犯了王某的生命权,符合犯罪客体条件。

(3)犯罪主观方面:李某在争吵过程中持故意杀人故意,符合犯罪主观方面条件。

(4)犯罪客观方面:李某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致王某死亡,符合犯罪客观方面条件。

综上所述,李某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

2. 犯罪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李某持刀故意杀人,致一人死亡,情节严重,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3.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本案中,李某被警方抓获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案件反思1. 法律意识的缺失本案中,李某因一时冲动,采取了极端的暴力手段,导致悲剧发生。

这反映出我国部分公民法律意识的缺失,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容易在矛盾冲突中采取极端行为。

2. 社会矛盾的积累本案中,土地纠纷是引发悲剧的直接原因。

在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难以避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容易积累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3. 法律宣传和教育的不足本案警示我们,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打架的法律后果(3篇)

初中生打架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我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近年来,初中生打架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初中生打架的法律后果,以警示青少年珍惜友谊,远离暴力。

一、打架行为的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打架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1. 轻微打架:指双方在争吵中发生的肢体冲突,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2. 一般打架:指双方在争吵中发生的肢体冲突,造成对方轻微伤害的。

3. 严重打架:指双方在争吵中发生的肢体冲突,造成对方重伤、死亡的。

二、初中生打架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如果打架行为给对方造成了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当事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赔礼道歉:在打架事件中,侵权方需要向受害方赔礼道歉,以消除影响。

2. 行政责任(1)行政拘留:对于轻微打架行为,公安机关可以给予行政拘留的处罚。

(2)罚款:对于一般打架行为,公安机关可以给予罚款的处罚。

3. 刑事责任(1)故意伤害罪:如果打架行为造成对方重伤、死亡,且行为人具有故意,则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2)故意杀人罪:如果打架行为导致对方死亡,且行为人具有故意,则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初中生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甲一怒之下打了乙,导致乙脸部受伤。

经鉴定,乙的伤势为轻微伤。

此案中,甲需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赔偿乙的医疗费用、误工费等损失。

(2)向乙赔礼道歉。

(3)公安机关可能给予甲行政拘留和罚款的处罚。

案例二:某初中生丙与丁因争夺座位发生争执,丙持刀将丁刺成重伤。

此案中,丙需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赔偿丁的医疗费用、误工费等损失。

(2)向丁赔礼道歉。

(3)公安机关可能对丙进行刑事拘留,并追究其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四、防范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和家庭要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让他们了解打架的法律后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增强心理素质:培养青少年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学会冷静思考,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涉及对一种特殊体质的个体进行轻微暴力行为,导致该被害人最终死亡的情况下,其行为的定性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即轻微暴力和特殊体质。

轻微暴力指的是相对较轻的暴力行为,可能包括例如拳打脚踢、推搡、扇耳光等。

特殊体质指的是指被害人有与常人不同的身体素质或身体状况,这种特殊体质可能是由先天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由后天因素导致。

在法律上,轻微暴力致死行为通常被视作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一种,即属于无意犯罪中最重的犯罪形态之一。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犯罪,这种行为属于对他人人身安全的侵犯,并对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根据刑法,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成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即主体要件、客体要件和因果关系。

主体要件要求行为人具备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即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有刑事责任。

客体要件要求被害人的死亡是由行为人的过失行为所引起的,也就是说行为人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

因果关系要求行为人的过失行为是直接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原因,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被害人不会死亡。

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的死亡行为定性,需要进一步考虑以下因素。

需要考虑被害人的特殊体质是否在行为发生时已经存在,并且在行为的过程中是否对其造成了直接影响。

还需要考虑行为人是否知晓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并是否有能力预见其可能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

如果行为人在行为过程中知晓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并且能够预见其可能对被害人造成伤害,那么行为人有可能负有更重的法律责任。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可以定性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具体要根据行为人是否具备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的过失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以及行为人是否有能力预见特殊体质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等因素来具体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15.03.02•【文号】法发〔2015〕4号•【施行日期】2015.03.02•【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正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的通知法发〔201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司法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为积极预防和有效惩治家庭暴力犯罪,加强对家庭暴力被害人的刑事司法保护,现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15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的共同生活人员之间的家庭暴力犯罪,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破坏家庭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严格履行职责,充分运用法律,积极预防和有效惩治各种家庭暴力犯罪,切实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秩序。

为此,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结合司法实践经验,制定本意见。

一、基本原则1.依法及时、有效干预。

针对家庭暴力持续反复发生,不断恶化升级的特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对已发现的家庭暴力,应当依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不能以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或者属于家务事为由而置之不理,互相推诿。

非正常死亡案件法律依据(3篇)

非正常死亡案件法律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非正常死亡案件是指因犯罪、意外事故、自杀、疾病等原因导致的死亡案件。

在我国,非正常死亡案件的处理涉及到多个法律部门,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行政法等。

本文将围绕非正常死亡案件的法律依据展开论述。

二、刑法中的相关规定1. 犯罪行为导致死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犯罪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对于犯罪行为导致的死亡,根据不同情况,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

(1)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过失致人死亡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 意外事故导致死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因重大责任事故或者其他原因,造成他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1. 非正常死亡案件的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2. 非正常死亡案件的侦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侦查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应当进行勘验或者检查。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勘验、检查。

3. 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近年来,轻微暴力引发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案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于这类案件的行为定性,法律界和社会舆论一直存在着争议。

本文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对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进行定性,并就如何加强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提出建议。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轻微暴力并非一种单一的行为,而是一系列可能涉及到正当防卫、过失致人死亡、意图伤人等多种法律形态的行为。

而特殊体质被害人在此类行为中因自身特殊情况导致死亡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对于这类案件,首先需要对加害人的行为进行定性,判断其是否构成犯罪。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应当根据加害人的主观恶意和行为实质来做出定性。

特别是对于加害人是否存在过失行为的判断,需要充分考虑特殊体质被害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医学证据等因素。

只有在明确加害人存在明显过失,并且该过失直接导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相应的犯罪定性。

针对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还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舆论和对加害人的惩罚程度。

特殊体质的被害人由于身体健康状况的特殊性,更容易受到外界暴力行为的严重影响。

对于此类案件,应当依法从严惩处加害人,维护特殊体质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对加害人进行法律教育和心理辅导。

对于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需充分尊重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定性判断。

也需要加强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以维护社会公正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能够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保障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

过失致人死亡的裁判规则

过失致人死亡的裁判规则

过失致⼈死亡的裁判规则 过失致⼈死亡罪 刑法第⼆百三⼗三条过失致⼈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1.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外驾车致⼈死亡的,可能构成过失致⼈死亡罪 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其他交通⼯具致⼈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财产遭受重⼤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百三⼗四条(重⼤责任事故罪)、第⼀百三⼗五条(重⼤劳动安全事故罪)、第⼆百三⼗三条(过失致⼈死亡罪)等规定定罪处罚。

(《最⾼⼈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2款) 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应当是指纳⼊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管理范围内的道路。

⼀般⽽⾔,机关、企事业单位、⼚矿、学校、封闭的住宅⼩区等内部道路均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范围。

在上述区域道路上因使⽤交通⼯具致⼈伤亡,在排除⾏为⼈出于主观故意以及不能构成过失以危险⽅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况下,如构成过失犯罪,需要定罪处罚的,不能按交通肇事罪处理。

原则上讲,⼀般应⾸先考虑以过失致⼈死亡罪追究刑事责任,如该⾏为同时⼜符合重⼤责任事故罪或重⼤劳动安全事故罪的构成要件,则应按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适⽤原则,以重⼤责任事故罪或重⼤劳动安全事故罪等罪名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审判参考》第243号案例:李满英过失致⼈死亡案) 2.致对⽅跳⽔后溺亡的,可能构成过失致⼈死亡罪 被害⼈跳⽔虽是⼆被告⼈侵害⾏为所致,但被害⼈作为成年⼈,有完全的判断和认知能⼒,能够控制⾃⼰的⾏为和意识,其选择跳⽔逃⾛,说明其具备⼀定的⾃我救助条件和能⼒;⽽且,⼆被告⼈并不具备对被害⼈施救的能⼒,不符合⾏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能够履⾏的不作为犯罪的前提,不属于不作为的间接故意犯罪。

因此,不构成(间接)故意杀⼈罪。

⼆被告⼈既不希望、也不放任被害⼈死亡结果的发⽣。

⼆被告⼈离开现场的⽬的是让被害⼈消除顾虑,尽快脱离危险之地,并⾮置被害⼈于⽔中⽽不顾。

轻微伤害致特殊体质者死亡案件定性研究——从刑法因果关系判定入手

轻微伤害致特殊体质者死亡案件定性研究——从刑法因果关系判定入手

第 4期
李 小康 , 李
宁 : 微 伤 害致 特 殊 体 质 者 死 亡 案 件 定 性 研 究 轻
・5 1・
1 条件说 .
上 又存 在三 种 观点 : 因说 、 近 预见 说 和刑 罚 功能 说 。 但这三种 学说也 不 同程度地受到 了英美 学者 的批 判 。
所 谓条件说 , 就是在 行为 与结 果之 间存 在着 “ 没


问题 的提 出
上述 四个案例 , 均属于轻微 伤害行 为致 特殊体质
被害人死亡案件。所谓特殊体质者 , 指患有严重疾 是
案例一 : 段某 与 同村 冯某 因琐事 厮打 , 某 向冯 段 某下腹部跺 了两脚 , 冯某倒地不起 , 经抢救无 效死亡 。 通过鉴定冯某系外 力 、 情绪激动等 因素诱发冠 心病致
倒 地 死 亡 。姜 某 被 判 过 失 致人 死 亡 罪 。 ( 疆 某 法 院 新
要求行为人对某一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 必须证 就 明该结果与行为人 的实行行 为具有 刑法上 的 因果 关 系 , 则就 违 背 了 我 国《 法》的上 罪 责 自负 的 要 否 刑 求。 …通说认为 , 法上 的因果关 系是 人的危 害行 为 刑
故意伤害犯 罪为由诉 至法 院 , 段某被判过失致人 死亡 罪。( 河南省某法 院审判实例 )
案例二 : 刘某与 张某 因行车让路产生 纠纷 。刘某
动手推张某肩 部 , 张某 的腿 部 , 张某感 到胸 闷不 踢 后 适, 经抢 救无 效 死 亡。经鉴 定 张某 系冠 心 病发 作 死 亡。张某家属 以刘某过失致人死亡为 由提起 自诉 , 刘 某被 宣告无罪 。( 北京市宣武区法院审判 实例 ) 案例三 : 姜某与 兰某 因琐事发 生争 执 , 某不顾 兰

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正确适用法律,确保案件合法、公正、及时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伤害案件是指伤害他人身体,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办理的案件。

第三条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应当遵循迅速调查取证,及时采取措施,规范准确鉴定,严格依法处理的原则。

第二章管辖第四条轻伤以下的伤害案件由公安派出所管辖。

第五条重伤及因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由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部门管辖。

第六条伤情不明、难以确定管辖的,由最先受理的部门先行办理,待伤情鉴定后,按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移交主管部门办理。

第七条因管辖问题发生争议的,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

第八条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故意伤害(轻伤)案件,办案人员应当告知被害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如果被害人要求公安机关处理的,公安机关应当受理。

第九条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故意伤害(轻伤)案件,因证据不足,移送公安机关侦查的,公安机关应当受理。

第三章前期处置第十条接到伤害案件报警后,接警部门应当根据案情,组织警力,立即赶赴现场。

第十一条对正在发生的伤害案件,先期到达现场的民警应当做好以下处置工作:(一)制止伤害行为;(二)组织救治伤员;(三)采取措施控制嫌疑人;(四)及时登记在场人员姓名、单位、住址和联系方式,询问当事人和访问现场目击证人;(五)保护现场;(六)收集、固定证据。

第十二条对已经发生的伤害案件,先期到达现场的民警应当做好以下处置工作:(一)组织救治伤员;(二)了解案件发生经过和伤情;(三)及时登记在场人员姓名、单位、住址和联系方式,询问当事人和访问现场目击证人;(四)追查嫌疑人;(五)保护现场;(六)收集、固定证据。

第四章勘验、检查第十三条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现场具备勘验、检查条件的,应当及时进行勘验、检查。

第十四条伤害案件现场勘验、检查的任务是发现、固定、提取与伤害行为有关的痕迹、物证及其他信息,确定伤害状态,分析伤害过程,为查处伤害案件提供线索和证据。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近日,有一起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一名患有特殊生理疾病的被害人在遭受轻微暴力后不幸身亡。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轻微暴力行为的关注和讨论。

在法律上,如何对这种行为进行定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将对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定性。

我们需要明确轻微暴力的定义。

轻微暴力是指对他人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轻微伤害或侵犯的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或生命威胁,但同样会给受害人带来痛苦和不良后果。

在本案中,被害人由于特殊体质的原因,可能对轻微暴力更加敏感,导致了不幸的结果。

我们需要了解特殊体质被害人的情况。

特殊体质被害人是指因为生理、心理或其他原因,使得其对外界环境和刺激更加敏感和脆弱,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的行为或者事件,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来说可能引发严重的身体或心理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

根据法律的规定,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暴力行为,其定性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轻微暴力导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可能会被定性为过失致死或故意伤害罪。

具体的定性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施暴者的动机、行为的轻微程度、被害人的特殊体质情况等因素来进行综合判断。

我们需要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应该加强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的保护和关怀。

对于施暴者,需要强调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严格制裁对特殊体质被害人施暴的行为。

也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增强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的理解和尊重,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定性问题研究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定性问题研究
法 院 以过失 致人死 亡 罪判处 被 告人何 某有 期徒 刑三 年 。
收 稿 日期 :2 1.22 0 20 .1 作 者 简 介 :潘 庸 鲁 ( 9 0) 男 , 山 东济 宁人 ,汉 族 ,上 海 市第 二 中级 人 民法 院调 研 助 理 ,法 学 博士 ,上 海 ,2 0 7 。 18 ., 0 0 0 沈 燕 ( 94 ) 女 , 上海 人 , 汉族 ,上 海 市第 二 中级 人 民法 院助 理 审判 员 ,上 海 ,2 0 7 。 17 , 0 0 0
还 是 身体 异质 是导 致 死亡结 果发 生的根 本原 因或直接 原 因。依 据 轻微 暴 力致人 死亡 的不 同情形 ,可 分
为:( ) 1 被害人在行为人轻微暴力下导致的疏忽性致人死亡 ,( )身体异质的被害人在行为人轻微暴 2 力刺激或 诱 因下 引发 的死亡 。可将 前 者定 性为 过 失致 人 死亡 罪 、后 者 定性 为意外 事件 。
第 2 第 3期 7卷
21年5 02 月
江 苏 警 官 学 院 学 报
J OUR AL OF儿ANGS P N U OL CE OF I I F CER COLL EGE
V 12 o 3 o . 7N . M y 2 1 a.02

刑事法研 究 ・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 案件定性 问题研究
这三 个案例 都 是因为 轻微 暴力 致人 死亡 ,而这 种情 形应 该是 日常 生活 中 的偶发性 案例 。在 一般 人 看来 轻微 暴力 不应 也不可 能 出现严 重后 果 ,因而面 对 出乎一 般人 预期 的严 重后 果如何 对其 定性 成 为审
判实 践 中的难题 ,其 难点 在于相 同或相似 案件 在故 意伤 害 ( 致死 )罪 、过失 致人 死亡 罪和 意外 事件 三

致体质特异人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的法律定性

致体质特异人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的法律定性

致体质特异人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的法律定性朱霁;陈宇【摘要】目前理论界关于致体质特异人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的定性问题的三种主要观点--意外事件说、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说和过失致人死亡说都有失偏颇.准确给致体质特异人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进行法律定性,应从其行为本身是否属轻微暴力,及对不同行为类型的特征具体分析行为的性质.明知他人体质特异致其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应区分情况以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定性;而不明知他人体质特异致其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则应归为意外事件.【期刊名称】《时代法学》【年(卷),期】2011(009)003【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体质特异人;轻微暴力;故意伤害;意外事件【作者】朱霁;陈宇【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104;湘潭市人民检察院,湖南湘潭411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4以轻微暴力行为致使体质特异人〔1〕对于“体质特异人”,也有些论者将其称为“特异体质人”。

见韩忠义.一般殴打行为致特异体质人死亡之责任承担[N].人民法院报,2006-02-14(C3).唐金法.伤害行为致特异体质人死亡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10-04-08(7).实则一个概念,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为论述方便,本文对其一概称为“体质特异人”。

死亡的案件在法律上如何定性,无论是刑法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争议。

笔者拟通过对致体质特异人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法律定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在刑法理论上明了该类行为的定性,为司法实务界提供可供参考适用的标准。

刑法学视野里的所谓“体质特异人”,是指具有潜在致命性疾病或者具有其他足以致命的个体条件的人。

体质特异人具有特有的敏感性、易感性体质,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异常剧烈,并往往会由此产生一般人身上不会发生的病理反应,该病理反应常常会迅速引起死亡。

何谓“轻微暴力行为”,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

打人立案标准

打人立案标准

打人立案标准
打人是一种违法行为,对于打人事件的处理,立案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打人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伤害程度。

首先,对于打人事件的立案标准,人身伤害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打人行为导致被害人轻微伤,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被害人的报案要求立案。

如果打人行为导致被害人重伤或者死亡,那么立案标准就会更加严格,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调查和审查。

二、打人行为的情节。

其次,打人行为的情节也是立案标准的重要考量因素。

如果打人行为是出于正当防卫或者其他正当理由,那么立案的标准就会有所不同。

而如果打人行为是出于恶意或者有其他不当行为,那么立案标准就会更加严格。

三、证据的确凿性。

此外,对于打人事件的立案标准,证据的确凿性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如果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了打人行为的存在,那么立案的标准就会相对较低。

而如果证据不足或者存在疑点,那么立案标准就会更加严格。

四、社会影响。

最后,打人事件的社会影响也是立案标准的重要考量因素。

如果打人事件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那么立案的标准就会更加严格。

而如果打人事件的社会影响较小,那么立案标准就会相对较低。

总之,打人立案标准是根据打人事件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来确定的。

在处理打人事件时,需要充分考虑人身伤害程度、打人行为的情节、证据的确凿性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确保依法公正地处理打人事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刑事审判参考》第103集指导案例裁判要旨18条

《刑事审判参考》第103集指导案例裁判要旨18条

刑事审判参考》第103 集指导案例裁判要旨18 条1、郑小教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第1072 号)——如何理解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不特定多数人” 【裁判要旨】被告人为泄愤,驾驶车辆在公共场所连续冲撞他人致多人轻伤、轻微伤,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2、包武伟危险驾驶案(第1073 号)——被判处缓刑后在上诉期内又犯新罪的法律适用【裁判要旨】行为人在缓刑判决生效前又犯新罪,不再符合缓刑的实质条件,应撤销缓刑后数罪并罚。

3、杨智勇销售假药案(第1074 号)——联系制作假药销售网站的行为是否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共犯【裁判要旨】被告人主观上明知其他被告人销售假药,仍负责联系制作销售宣传网站,帮助销售假药,武器、弹药,非法买卖枪支、弹药,非法持有枪支、弹药案与其他被告人构成销售假药罪的共同犯罪。

4、王挺等走私第1075 号)——因个人爱好,以收藏为目的购买枪支、弹药的行为如何定性【裁判要旨】刑法分则规定的“买卖”,应统一理解为买进或卖出的行为。

行为人只要实施了买进或者卖出枪支、弹药的行为,即构成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罪。

购买的目的不影响对购买行为性质的评价,而仅对量刑产生影响。

5、朱某某合同诈骗案(第1076 号)如何把握合同诈骗案件的具体证明标准【裁判要旨】行为人先向“被准备投案的主观心态。

被告人辩称准备投案,却提不出相应 害人”借款,后在“被害人”向其催要借款的过程中,签订 合同以自己开发但已销售给他人的房产“抵债” ,同时“被 害人”并未承诺因签订购房合同而免除行为人债务的,应认 定“被害人”并未因签订合同遭受财产损失,不应认定为合如何认定刑法中的“国家规定” ,经营有偿讨债业务宜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裁判要旨】 最高人民法院于 2011务院办公厅名义制发的文件,符合以下条件的,亦应视为刑 法中的‘国家规定' :( 1)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者同相关行政法规不相抵触。

法律案例殴打致死人(3篇)

法律案例殴打致死人(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5月,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殴打致死案件。

被害人李某与被告人张某系邻居,平日里并无重大矛盾。

然而,一次偶然的口角却引发了悲剧。

二、案件经过2018年5月20日,李某在自家门口晒衣服时,与张某的女儿小张发生了口角。

双方争执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推搡了小张。

张某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与李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在争吵过程中,张某情绪失控,对李某进行了殴打。

张某用拳头连续击打李某的头部、面部和胸部,李某倒地后,张某仍不罢休,继续对其进行殴打。

周围群众见状,纷纷上前劝阻,但张某依然不依不饶。

经过一番挣扎,李某终于挣脱了张某的控制,但此时他已经昏迷不醒。

周围群众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并将李某送往医院抢救。

然而,由于伤势过重,李某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幸身亡。

三、案件审理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将张某抓获归案。

经审查,张某对其殴打致李某死亡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张某在邻里纠纷中,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其行为严重危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应依法严惩。

四、判决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法院判决张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邻里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

张某因邻里纠纷,对李某进行了殴打,致其死亡。

从法律角度来看,张某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故意性: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李某造成伤害,但仍故意实施殴打行为,具有明显的故意伤害的主观故意。

2. 严重性:张某在殴打过程中,使用暴力手段,连续击打李某的多个部位,致其重伤,最终导致李某死亡,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 严重后果:张某的殴打行为导致李某死亡,给李某的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和财产损失,其行为具有严重的后果。

本案的审理结果表明,我国法律对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行为持严厉打击的态度。

对于类似案件,法院将依法严惩犯罪分子,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罪量刑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罪量刑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罪量刑标准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严重犯罪行为,该罪行主要指的是犯罪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况。

我国的刑法对于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罪的量刑标准有明确规定,下面将对该犯罪罪名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进行详细解析。

一、构成要件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和致人死亡。

具体来说,犯罪人通过使用危险方法,即采用可能危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手段,对公共安全进行危害。

这种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直接导致了他人的死亡,使其具有了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的犯罪情形。

二、量刑标准1.轻度刑a)主体情节轻微,采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的;b)情节严重,但犯罪人能够赔偿全部损失,同时能够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

对于以上情况,根据刑法规定,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对于未能赔偿已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判处罚金。

2.普通刑a)情节较重,采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的;b)情节恶劣,例如预谋作案、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较大的财产损失、故意逃匿等。

对于以上情况,刑法规定可以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对于情节恶劣的犯罪行为,可以依法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严重刑a)主体情节特别严重,采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的;b)情节极其恶劣,例如有多人合谋、故意销毁证据、逃匿国外等。

对于以上情况,刑法规定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无期徒刑、死刑,并处罚金。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案件,我国刑法也允许对犯罪人处以死刑,例如在专门为危险物品制作、储存等活动的场所,制造爆炸、放火、泄毒、放射性物质等严重后果的,可以依法判处死刑。

总之,危害公共安全致人死亡罪的量刑标准根据犯罪人的具体情节严重程度而定,从轻度刑到普通刑再到严重刑,刑法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的判罚。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是指施暴者对特殊体质的被害人进行轻微暴力行为,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的一种犯罪行为。

下文将从法律角度对该行为进行定性。

一、轻微暴力的含义轻微暴力是指施暴者对被害人实施的一些潜在伤害不大,或者事发过程较短暂的暴力行为。

轻微暴力多数不会引起严重的身体损伤或死亡,但也有可能因为特殊体质而导致不同寻常的结果。

二、特殊体质的定义特殊体质是指某些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身体的生理结构或机能存在异常或缺陷。

这种特殊体质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对个体的生活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在特定的刺激下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对特殊体质的被害人施加的轻微暴力行为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轻微暴力致死行为的定性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轻微暴力致人死亡的行为鉴于其情节轻微,应当被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该罪行的构成要件为:施暴者以违反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轻微暴力行为,对于特殊体质的被害人造成一定伤害,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

相关的主观方面是由于过失行为导致死亡,并且施暴者具备过失行为的主观故意。

四、过失的界定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过失是指犯罪分子没有预见犯罪结果,但是应当预见的犯罪结果发生了。

具体来说,过失分为轻度过失和重度过失。

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以及施暴者的过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可以判断轻微暴力致人死亡的行为属于轻度过失。

五、处罚幅度我国刑法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罚幅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依法,我国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结合诉讼参与人的陈述和辩解,进行抑制性判决。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应当定性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由于特殊体质的存在,轻微暴力可能会带来不同寻常的严重后果,因此施暴者在实施行为时应当注意对被害人个人差异的尊重,避免因为轻微暴力行为而引发意外的悲剧。

社会应当加强对特殊体质群体的关注,为其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支持,防范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如何定性
裁判要旨:
实施拳打脚踢等轻微殴打行为导致被害人摔倒磕碰死亡或者原有病症发作而死亡的案件,生活中时有发生。

对此如何定性,具体案件处理上有差异。

正确认定此类案件,首先要从事实层面入手,分析、判断涉案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因果关系得以确认,再从规范层面入手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来确定其是否应当对死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典型案例一:张某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基本案情:
2014年5月某日,张某某在上海市淮海路与南京路路口,因骑电动自行车险些与相向骑自行车的王某相撞,两人为此发生了争吵。

期间,王某先动手打了张某,张某用拳头予以还击,打到王某面部致其摔倒头部摔伤。

王某入院治疗一周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
被告人张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发生争执并相互殴打,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致被害人倒地后因脑颅损伤死亡,其行为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检察机关抗诉认为:
原审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程序合法,量刑适当,但定性错误,应认定故意伤害罪。

一是被告人具有预见自身行为可能造成他人身体受到伤害的认识因素,且具有预见的能力;二是被告人基
于该认识因素实施了击打被害人头部面部的行为,体现了伤害他人身体的意志因素,其对伤害行为造成的后果持放任的态度;三是被告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被害人受到伤害的后果,被害人被打后头部着地,其死亡的后果系被告人拳打后触地直接造成,其死亡后果与殴打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
被告人张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发生争执中,使用拳头击打被害人面部时,应当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发生被害人伤亡的后果,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造成被害人因到底透露损伤死亡,其行为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

争议焦点:对被告人认定放任的故意还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分析:本案中,被告人的行为宜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

一、故意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有故意行为存在,行为人还要对行为危害后果有认知或预见,并且对该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主观故意往往通过客观行为体现出来,对此可以结合案发起因、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打击工具、打击部位、打击力度、双方力量对比和介入因素等综合分析判断。

就本案而言,本案属于典型的激情犯罪,双方之间没有激烈的矛盾或利益冲突,对被告人而言事发突然,在遭受对方推打时实施还击行为,实施行为时没有使用任何工具,打中被害人一下立即停止了侵害,行为较为克制,没有进一步伤害行为,这与具有一定严重伤害性的故意伤害行为明显不同。

二、构成故意伤害罪的行为,应当在客观上具有高度的危险性。

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是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结果加重犯一般以行为人对加重的发生有客观的预见可能性而主观上却没有预见作为构成要件。

就本案而言,被告人打击部位并没有直接的伤害后果。

由此可见,被告人实施的拳打行为,应不具有高度伤害性,有别于严重的故意伤害致死行为。

而且,尸检鉴定也显示被害人死亡系因摔倒造成,而非被告人直接打击行为造成。

打击是摔倒的主要原因,但也不排除被害人饮酒影响身体平衡、情绪激动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三、对轻微暴力致人死亡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有助于贯彻罪行相当原则。

在认定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时,应当注意区分生活中的一般的殴打行为与刑法上的故意伤害行为。

日常的攻击、打人行为基于罪刑相当原则和结果加重犯,在一般人看来具有高度致害危险性的,才可以认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四、对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更符合公众的一般判断。

对于介于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之间的行为,应当立足于社会一般认知心理作出合理判断。

从实践来看,多数拳打脚踢的行为致人死亡的案件中,被告人的行为并未直接造成被害人人轻伤以上的结果,而是多因被害人倒地磕碰或原有病发症发作等复杂原因导致死亡,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更容易为社会公众所接受。

就本案而言,被害人在起因上具有一定过错,被告人在被害人先辱骂和动手的情况下出手打中被害人一下,行为比较克制,对此案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不仅能够做到罚当其罪,社会上也更容易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