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刑事指导案例: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如何定性
刑事指导案例: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如何定性一、基本案情被告人张润博,男,1963年11月17日出生。
2013年7月11日因涉嫌犯故意伤害罪被逮捕。
北京市检察二分院以被告人张润博犯故意伤害罪,向北京市二中院提起公诉。
张润博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无异议,但辩称其没有伤害被害人的故意。
其辩护人提出,张润博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对其从轻处罚。
北京市二中院经公开审理查明:2013年5月13日14时许,被告人在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十字路口东北角,因骑电动自行车自南向北险些与自西向东骑自行车的被害人甘永龙(男,殁年53岁)相撞,两人为此发生口角。
其间,甘永龙先动手击打张润博,张润博使用拳头还击,打到甘永龙面部致其倒地摔伤头部。
甘永龙于同月27日在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鉴定,甘永龙系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在一审期间,经法院主持调解,张润博的近亲属自愿代为一次性赔偿被害人家属各项经济损失50万元。
被害人家属对张润博的行为表示谅解,同意对张润博从宽处罚,并撤回附带民事诉讼。
法院认为,被告人在因琐事与被害人发生争执并相互殴打时,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伤亡的后果,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致被害人倒地后因颅脑损伤死亡,其行为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鉴于张润博具有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且积极赔偿被害方经济损失,取得被害方谅解等情节,对其从轻处罚。
公诉机关指控张润博犯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指控其犯故意伤害罪的证据不足,应根据在案证据依法认定张润博犯罪行为的性质。
据此,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被告人张润博有期徒刑六年。
宣判后,被告人未上诉,原公诉机关提出抗诉,北京市检察院支持抗诉。
检察机关抗诉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程序合法,量刑适当,但定性错误,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主要理由:一是被告人具有预见自身行为可能造成他人身体受到伤害的认识因素,且具有预见的能力;二是张润博基于该认识因素实施了击打被害人头面部的行为,体现了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意志因素,其对伤害行为造成的后果持放任心态;三是张润博的行为客观上造成被害人受到伤害的后果,被害人被打后头部触地,其死亡的后果系被告人拳打后触地直接造成,故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与张润博的拳击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四是在案证据能够充分证明被告人的故意伤害行为,被告人亦有伤害他人的故意,不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依法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涉及对一种特殊体质的个体进行轻微暴力行为,导致该被害人最终死亡的情况下,其行为的定性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即轻微暴力和特殊体质。
轻微暴力指的是相对较轻的暴力行为,可能包括例如拳打脚踢、推搡、扇耳光等。
特殊体质指的是指被害人有与常人不同的身体素质或身体状况,这种特殊体质可能是由先天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由后天因素导致。
在法律上,轻微暴力致死行为通常被视作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一种,即属于无意犯罪中最重的犯罪形态之一。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犯罪,这种行为属于对他人人身安全的侵犯,并对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根据刑法,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成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即主体要件、客体要件和因果关系。
主体要件要求行为人具备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即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有刑事责任。
客体要件要求被害人的死亡是由行为人的过失行为所引起的,也就是说行为人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
因果关系要求行为人的过失行为是直接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原因,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被害人不会死亡。
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的死亡行为定性,需要进一步考虑以下因素。
需要考虑被害人的特殊体质是否在行为发生时已经存在,并且在行为的过程中是否对其造成了直接影响。
还需要考虑行为人是否知晓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并是否有能力预见其可能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
如果行为人在行为过程中知晓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并且能够预见其可能对被害人造成伤害,那么行为人有可能负有更重的法律责任。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可以定性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具体要根据行为人是否具备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的过失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以及行为人是否有能力预见特殊体质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等因素来具体界定。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权益的重视,暴力行为已成为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
其中一种犯罪形态是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
对于轻微暴力,我们可以理解为没有明确的恶意或蓄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但却造成了严重后果。
特殊体质指的是那些身体状况不健全或存在某种生理或心理问题的人群,比如患有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脆弱的老年人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等。
若轻微暴力行为导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那么我们需要对这一行为进行定性。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对于轻微暴力致人死亡的定性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行为的主体责任和行为的后果。
行为的主体责任。
在这类案件中,行为人作为肇事者,与死者发生了直接冲突。
他们在行为时没有明确的故意伤害他人的意图,但由于行为的过失或过于粗心导致了事态的发生。
根据中国刑法第232条的规定,如果行为人轻微暴力行为致人死亡,对其进行刑事处罚的情况下,可根据是否存在过失或过错来进行酌情判决。
如果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存在过错或过失,那么就可能根据法律进行相应的刑事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通常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司法程序和证据调查。
这需要相关部门、法官和律师进行充分的审理和判断,以确定行为的主体责任和后果。
在社会公共安全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暴力行为的警惕和打击力度。
对于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醒人们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应随时保持友好、平和的态度。
对于施暴者,要进行相应的法律教育和严厉处罚,以减少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概率。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是一种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的犯罪行为。
我们应该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严厉打击这类行为,并通过完善的司法程序和证据调查来准确定性的对行为人进行定性和处罚。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的安全和人民的权益。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如何定性(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意外事件)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如何定性(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意外事件)来源:刑事实务转自:刑事参阅最高法关于修改盗窃解释第4条的答复意见导语:近日作为评委,观摩了政法大学模拟法庭辩论赛。
学生们表现都不错,体现了很好的功底与专业水平。
甚至连被告、鉴定人、证人等配角的表演都非常好。
期间发现一个小问题,即对于轻微暴力致人死亡的案件,有的学生还是论证逻辑有一些问题。
下面这篇文章,即是对这类问题的一个分类解答。
包括上海法院的研讨会记录,都是对实务办案有一些指引。
刑事实务按:轻微暴力是指实施较小力度的一般殴打或者对被害人推搡、掌推、强力转身、甩手、巴掌、拍打等冲突行为,轻微暴力作用于正常体质或者特殊体质的被害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定性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定性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否具有伤害的故意还是一般殴打的故意,具有伤害的故意,则一般认定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无伤害故意,则应当判断其主观上能否预见被害人可能发生死亡结果,如果能够预见,一般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不能预见,则应当认定为意外事件。
一般该类案件涉案行为与危害结果是具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因果关系认定问题不大。
下面结合最新的《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3集等相关案例作一个分类指引。
后附上海法院关于轻微暴力致人死亡的研讨会记录。
一、轻微暴力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一般认定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但也可以视情况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案例摘录于《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3集刊登的《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定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黄祥青(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院长,刑法学博士)。
一、轻微暴力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一般认定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但也可以视情况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案例摘录于《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3集刊登的《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定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黄祥青(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院长,刑法学博士)。
【案例】被告人曹某因比拼酒量而与同桌被害人唐某发生争执和相互推搡。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摘要】这篇文章将对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进行定性研究。
在我们将介绍研究背景并提出相关问题。
在我们将分别介绍法律规定、案例分析、医学证据、致命因素以及特殊体质对死亡影响的内容。
最后在我们将对行为进行定性评价,提出预防建议并掴社会责任。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分析,我们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轻微暴力行为对特殊体质人群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社会责任建议,以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轻微暴力、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行为定性、法律规定、案例分析、医学证据、致命因素、特殊体质影响、行为定性评价、预防建议、社会责任。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社会生活中,轻微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虽然这些暴力行为通常被认为是轻微的冲突,但在特殊体质的被害人身上,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特殊体质的被害人指的是那些由于身体结构、健康状况等原因,对暴力行为更为敏感,更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的个体。
研究表明,轻微暴力行为对特殊体质的被害人可能会造成严重而不可逆的身体伤害甚至死亡。
在现行法律规定中,对于这类轻微暴力行为的处理却并不明确,导致一些加害人轻视这类行为的后果,难以给予被害人应有的保护与补偿。
为了更好地保护特殊体质的被害人,有必要对这类轻微暴力致死事件进行行为定性。
只有明确这类行为的严重性与后果,才能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加强对加害人的惩罚与约束,为特殊体质的被害人提供更有效的保护与救助。
部分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问题提出本文旨在探讨轻微暴力对特殊体质被害人的致命影响,进而对该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并提出预防建议。
问题在于轻微暴力,尽管表现形式较为隐蔽和轻微,但却可能对特殊体质的个体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体质的被害人往往因为其身体状况的特殊性,无法承受常规人群可以容忍的暴力程度。
对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
在现今社会,对于这类行为的定性评价和处理方式尚不明晰,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如何定性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如何定性裁判要旨:实施拳打脚踢等轻微殴打行为导致被害人摔倒磕碰死亡或者原有病症发作而死亡的案件,生活中时有发生。
对此如何定性,具体案件处理上有差异。
正确认定此类案件,首先要从事实层面入手,分析、判断涉案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因果关系得以确认,再从规范层面入手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来确定其是否应当对死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典型案例一:张某某过失致人死亡案基本案情:2014年5月某日,张某某在上海市淮海路与南京路路口,因骑电动自行车险些与相向骑自行车的王某相撞,两人为此发生了争吵。
期间,王某先动手打了张某,张某用拳头予以还击,打到王某面部致其摔倒头部摔伤。
王某入院治疗一周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发生争执并相互殴打,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致被害人倒地后因脑颅损伤死亡,其行为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检察机关抗诉认为:原审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程序合法,量刑适当,但定性错误,应认定故意伤害罪。
一是被告人具有预见自身行为可能造成他人身体受到伤害的认识因素,且具有预见的能力;二是被告人基于该认识因素实施了击打被害人头部面部的行为,体现了伤害他人身体的意志因素,其对伤害行为造成的后果持放任的态度;三是被告人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被害人受到伤害的后果,被害人被打后头部着地,其死亡的后果系被告人拳打后触地直接造成,其死亡后果与殴打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发生争执中,使用拳头击打被害人面部时,应当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发生被害人伤亡的后果,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造成被害人因到底透露损伤死亡,其行为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
争议焦点:对被告人认定放任的故意还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分析:本案中,被告人的行为宜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
一、故意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有故意行为存在,行为人还要对行为危害后果有认知或预见,并且对该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近日,有一起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一名患有特殊生理疾病的被害人在遭受轻微暴力后不幸身亡。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轻微暴力行为的关注和讨论。
在法律上,如何对这种行为进行定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将对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定性。
我们需要明确轻微暴力的定义。
轻微暴力是指对他人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轻微伤害或侵犯的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或生命威胁,但同样会给受害人带来痛苦和不良后果。
在本案中,被害人由于特殊体质的原因,可能对轻微暴力更加敏感,导致了不幸的结果。
我们需要了解特殊体质被害人的情况。
特殊体质被害人是指因为生理、心理或其他原因,使得其对外界环境和刺激更加敏感和脆弱,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的行为或者事件,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来说可能引发严重的身体或心理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
根据法律的规定,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暴力行为,其定性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轻微暴力导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可能会被定性为过失致死或故意伤害罪。
具体的定性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施暴者的动机、行为的轻微程度、被害人的特殊体质情况等因素来进行综合判断。
我们需要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应该加强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的保护和关怀。
对于施暴者,需要强调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严格制裁对特殊体质被害人施暴的行为。
也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增强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的理解和尊重,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近年来,轻微暴力引发的特殊体质被害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对于这类事件的定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和社会公平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类行为的定性,并提出个人观点。
我们需要明确轻微暴力的定义与特殊体质被害人的身体状况。
轻微暴力是指主体在行为过程中使用较小的力度对他人进行攻击、伤害或侵犯的行为。
特殊体质被害人是指身体上存在一种特殊特质或者异常状态,包括但不限于生理缺陷、疾病、残障等。
轻微暴力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对于特殊体质被害人而言,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致命。
我们可以从法律角度对这类行为进行定性。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可以以故意杀人罪或过失杀人罪进行定性。
轻微暴力虽然力度较小,但如果明知被害人存在特殊体质并且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进行攻击,可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如果主体并不知道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可以认定为过失杀人罪。
这类行为的定性并非一成不变,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主体的主观意图。
如果发生轻微暴力的主体并非出于故意伤害他人的目的,而只是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或防卫行为,就不应该将其定性为故意杀人罪。
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包括被害人以及社会对于轻微暴力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等。
个人认为对于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定性,不能简单地以“轻微暴力”为基准来决定是否应该以故意杀人罪定性。
应该综合考量主体的主观意图、被害人的特殊体质以及社会对于轻微暴力的认知等多个因素,从而做出一个公正、合理的定性判断。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的定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法律、伦理和社会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应该在尊重法律精神的充分考虑主体的主观意图以及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并根据社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做出一个公正、合理的定性判断。
这不仅能够保障法律的公正与公平,还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定性问题研究
收 稿 日期 :2 1.22 0 20 .1 作 者 简 介 :潘 庸 鲁 ( 9 0) 男 , 山 东济 宁人 ,汉 族 ,上 海 市第 二 中级 人 民法 院调 研 助 理 ,法 学 博士 ,上 海 ,2 0 7 。 18 ., 0 0 0 沈 燕 ( 94 ) 女 , 上海 人 , 汉族 ,上 海 市第 二 中级 人 民法 院助 理 审判 员 ,上 海 ,2 0 7 。 17 , 0 0 0
还 是 身体 异质 是导 致 死亡结 果发 生的根 本原 因或直接 原 因。依 据 轻微 暴 力致人 死亡 的不 同情形 ,可 分
为:( ) 1 被害人在行为人轻微暴力下导致的疏忽性致人死亡 ,( )身体异质的被害人在行为人轻微暴 2 力刺激或 诱 因下 引发 的死亡 。可将 前 者定 性为 过 失致 人 死亡 罪 、后 者 定性 为意外 事件 。
第 2 第 3期 7卷
21年5 02 月
江 苏 警 官 学 院 学 报
J OUR AL OF儿ANGS P N U OL CE OF I I F CER COLL EGE
V 12 o 3 o . 7N . M y 2 1 a.02
・
刑事法研 究 ・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 案件定性 问题研究
这三 个案例 都 是因为 轻微 暴力 致人 死亡 ,而这 种情 形应 该是 日常 生活 中 的偶发性 案例 。在 一般 人 看来 轻微 暴力 不应 也不可 能 出现严 重后 果 ,因而面 对 出乎一 般人 预期 的严 重后 果如何 对其 定性 成 为审
判实 践 中的难题 ,其 难点 在于相 同或相似 案件 在故 意伤 害 ( 致死 )罪 、过失 致人 死亡 罪和 意外 事件 三
使用轻微暴力致人死亡的如何处理
使⽤轻微暴⼒致⼈死亡的如何处理现实⽣活中,与⼈发⽣摩擦在所难免,当使⽤严重暴⼒致⼈死亡时当然要承担刑事责任,然⽽当⾏为⼈与被害⼈发⽣冲突,⽽⾏为⼈只是使⽤了在社会⼀般⼈看来的轻微暴⼒,致使被害⼈死亡时,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呢?下⾯由店铺⼩编进⾏解答,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使⽤轻微暴⼒致⼈死亡的如何处理轻微暴⼒致⼈死亡案件中被告⼈的主观故意内容较为模糊,客观⽅⾯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实践中经常引发定性分歧与量刑差异。
根据刑法规定,当使⽤轻微暴⼒时,可能有两罪备选,⼀是过失致⼈重伤罪,⼆是过失致⼈死亡罪。
即轻微暴⼒作⽤于特殊体质的被害⼈,诱发严重疾病导致死亡的,根据打击的部位及⼒度判断,打击⾏为较为明显、打击部位⽐较重要的⼀般认定为过失致⼈死亡罪,暴⼒⾏为不明显、打击部位不重要的⼀般认定为意外事件;轻微暴⼒⾏为作⽤下结合其他外在因素共同作⽤致被害⼈死亡的,⼀般认定为过失致⼈死亡罪;轻微暴⼒⾏为直接导致被害⼈死亡的结果,⼀般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亡)罪,也可以视情况认定为过失致⼈死亡罪。
《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第⼆百三⼗五条过失致⼈重伤罪过失伤害他⼈致⼈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百三⼗三条过失致⼈死亡罪过失致⼈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轻微暴⼒事件与意外事件的区分在⾮攻击性⾏为和⼀般殴打⾏为致⼈死亡的案件中,审查⾏为⼈实施相应⾏为时应否预见死亡结果的发⽣,是区分过失致⼈死亡与意外事件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为的致害危险性越⾼、因果关系越简单,危害结果的可预见性就越强,但在涉案⾏为系⾮攻击性⾏为和⼀般殴打⾏为的轻微暴⼒致⼈死亡案件中,⼀般是⾏为⼈突然转⾝、拉扯、推搡、掌掴等⾏为致使被害⼈倒地磕碰死亡或诱发原有病症发作死亡,⾏为致害危险性不⼤、因果关系复杂,难以清晰判断⾏为⼈对死亡结果发⽣的预见程度。
⾄于是否达到“⽆法预见”的程度,在很多场合下仅凭事实本⾝可能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最近,一起轻微暴力导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起案件发生在一个小城市,被害人是一名患有特殊体质的青少年。
案件中的凶手只是进行了轻微的暴力行为,但导致了被害人不治而亡。
这引发了对轻微暴力行为的处理和定性的关注。
本文将就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进行探讨和定性。
我们需要明确轻微暴力和特殊体质的含义。
轻微暴力行为指的是对他人采取轻微的暴力手段,不会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
而特殊体质是指身体上具有一定的特殊缺陷或异常,对外界的刺激和伤害更为敏感或脆弱。
这两个概念在本案件中都显得非常重要。
在本案中,凶手实施的暴力行为被认定为轻微暴力,但是却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
这就引发了对轻微暴力行为的处理和定性的讨论。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和凶手的行为,才能做出准确的定性。
我们需要对凶手的行为进行分析。
凶手实施的暴力行为被认定为轻微暴力,但是却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
这就需要考虑凶手的主观故意和行为的后果。
凶手是否知晓被害人的特殊体质?他是否故意要对被害人实施暴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对凶手的行为和动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判。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轻微暴力行为导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也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这不仅仅是一起个案,更是对于轻微暴力行为后果的警示。
社会应该加强对轻微暴力行为的监督和预防,避免因为轻忽和侥幸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我们认为轻微暴力导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应当被严格定性,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和凶手的行为都需要综合考虑和评判。
这不仅仅是一起个案的问题,更是对于轻微暴力行为后果的思考和警示。
社会和法律都需要对此类案件加以关注和处理,以保护每一个特殊体质的人的权益和安全。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轻微暴力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中一些案件中,特殊体质的被害人因受到轻微暴力而导致死亡。
对于这种行为,如何进行定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轻微暴力”的概念。
轻微暴力指的是一种对他人身体或精神造成轻微伤害或痛苦的行为。
这种暴力在实质上属于非法行为,违背了法律法规对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的保护要求。
从法律上讲,轻微暴力的行为应当受到制裁。
我们需要关注特殊体质被害人的情况和因果关系。
特殊体质被害人指的是那些由于生理或心理原因较其他人更容易受到伤害的人。
一些人由于患有某种疾病或身体缺陷,导致身体抵抗力较弱,对外界的攻击更加敏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轻微暴力很可能会对特殊体质被害人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对于这类案件,我们需要考虑到特殊体质被害人的弱势地位和病情等因素,以及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需要进行行为定性。
对于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其定性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要确认行为的主观故意或过失程度。
如果行为者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对特殊体质被害人造成严重后果,但仍然故意进行暴力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应当定性为故意伤害罪。
如果行为者在轻微暴力行为时未能预见到特殊体质被害人严重后果,但是不应无谓地给予他人伤害,那么这种行为可以定性为过失伤害罪。
行为定性还需要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情节和社会危害性等因素。
如果行为者出于恶意或其他非法动机对特殊体质被害人实施轻微暴力,并借此加害逃避法律责任,那么应当考虑将行为定性为故意伤害罪。
而如果行为者在轻微暴力行为时确实没有恶意,或者行为受到其他强制因素的干扰,那么行为可能定性为过失伤害罪。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需要对行为的性质、后果、主观过错程度和行为者的动机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深入调查和权威鉴定,确立准确的定性,才能实现对施暴者的惩罚和对被害人的公正维护。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的定性思路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的定性思路作者:何心何伟通来源:《理论观察》2020年第07期关键词: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故意伤害;结果加重犯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104 — 03被告人徐某与被害人吴某系亲戚、朋友,不存在矛盾或积怨。
2015 年6 月12 日凌晨1 时,徐某与吴某等人一起到潮州市庵埠镇“V 吧”KTV 喝酒。
其间,吴某醉酒后无故拿酒泼徐某,徐某遂走到“V 吧”外。
凌晨2 时许,吴某等人酒后离开“V 吧”走到停车场时,因吴某挑衅,吴某与徐某发生口角并互相推搡、踢打。
其间,徐某挥手打中吴某胸颈部一下,致吴某倒地且头部后枕部碰撞到地面。
徐某见状即停手并蹲下去问吴某要不要回去,吴某称睡一下再走,徐某遂离开。
后吴某被人送到庵埠镇安南路某出租屋睡觉。
当日下午6时左右,吴某被发现死于自己的出租屋内。
经鉴定,吴某系运动中的头部以后枕部为接触点与静止的钝性物作用致颅脑严重损伤而死亡。
〔1〕单一的形态论认为,结果加重犯是刑法规定的一种特殊犯罪。
加重结果的发生只是一个客观的加重条件,并不用考虑行为人是否有可能有认识以及是否有认识。
首先,单一形态论在加重结果的理解上违背了刑法主客观结合一致的原则,事实性认识作为刑事归责的要素之一,在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例如当行为人出于正当防卫的必要而反击时,就不应当简单根据双方打斗的客观事实,武断地将这种行为定性为互相斗殴。
其次,在单一形态论的架构下,忽略了加重结果部分的主观罪过,使得结果加重犯只存在一种罪过形式,这在具体罪名当中分析就会发现矛盾之处。
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为例,此罪基本犯为故意伤害,加重结果为致人死亡。
在本罪中,行为人对于加重结果只能是过失,如果将罪过形式认为是单一的故意,那么其实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将在主客观判定方面,与故意杀人罪混淆。
最后,单一形态论对客观方面的畸形偏重,将导致刑法成为受害者发泄不满工具,将加重结果带来的极重刑罚,加诸于不具有主观恶性而无可罚性的行为,是不具有正义性的。
轻微暴力致伤案件的罪与罚
法治在线法律论坛准确定性轻微暴力致伤案件轻微暴力致伤案件的罪与罚文/龚笑婷近期,最高检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处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破除“唯结果论”,让办案过程呈现丰富的正义维度。
在这一法治精神下,司法机关应着重审视轻微暴力致伤案件的定罪思路和办案要点,确保同类案件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入罪路径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可能因此发生肢体上的暴力对抗,并忽视人的身体有时候很脆弱。
轻微的暴力,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造成轻伤或更严重的后果。
应当站在客观归责的立场,遵循从客观到主观,从违法到责任的犯罪认定过程。
首先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性质,其次考察该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与归责,最后分析被告人的主观过错,这样才能准确定性。
归责的前提是危害行为的存在,要判断该行为是否制造出法所不容的风险。
判断的一个要素是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性,即轻微暴力对他人的人身安全产生了紧迫的危险。
攻击性行为究竟是一般殴打行为还是伤害行为,可以考查案发起因、双方关系、殴打工具、殴打部位(如击打耳朵容易造成鼓膜穿孔)、殴打力度和频次、双方体格(如对年老体弱者实施轻微暴力即可造成伤害)、外部介入、具体时空环境(如工地、道路等易发生事故的场所)等因素,立足于该行为实施时社会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进而判断该行为是否有损害他人生理机能的现实危险性。
在肯定了攻击性行为的存在及风险结果的实现后,需要进行因果流程的判断,即判断结果的出现是否行为人所实施的“制造风险”的行为所引起的。
此时如果能够否定该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可直接得出无罪的定性结论。
如果能够肯定该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就要对行为人的“有责性”继续进行考察。
成立故意伤害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伤害的故意,即对伤害结果具有认识和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并对之希望或者放任,则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预见的可能性,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有所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则构成过失致人伤害罪;如果危害结果是由不能预见的因素引起的,即不存在预见的可能性,则为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近年来,轻微暴力引发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案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于这类案件的行为定性,法律界和社会舆论一直存在着争议。
本文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对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进行定性,并就如何加强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提出建议。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轻微暴力并非一种单一的行为,而是一系列可能涉及到正当防卫、过失致人死亡、意图伤人等多种法律形态的行为。
而特殊体质被害人在此类行为中因自身特殊情况导致死亡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对于这类案件,首先需要对加害人的行为进行定性,判断其是否构成犯罪。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应当根据加害人的主观恶意和行为实质来做出定性。
特别是对于加害人是否存在过失行为的判断,需要充分考虑特殊体质被害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医学证据等因素。
只有在明确加害人存在明显过失,并且该过失直接导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相应的犯罪定性。
针对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还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舆论和对加害人的惩罚程度。
特殊体质的被害人由于身体健康状况的特殊性,更容易受到外界暴力行为的严重影响。
对于此类案件,应当依法从严惩处加害人,维护特殊体质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对加害人进行法律教育和心理辅导。
对于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需充分尊重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定性判断。
也需要加强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以维护社会公正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能够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保障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
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定性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一些因轻微暴力导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这类行为的关注和讨论。
在法律层面上,这些行为会被如何定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我们需要明确轻微暴力是指什么。
一般来说,轻微暴力是指对他人造成不严重伤害或影响的行为,比如推搡、拳打脚踢、摔倒等。
这类行为并不会导致严重的身体伤害或死亡。
特殊体质被害人则是指那些由于身体特殊原因而更容易受到伤害或影响的人群。
比如说,心脏病患者、血管疾病患者、癫痫病患者等等。
尽管这些人具有特殊的身体条件,但是轻微暴力导致他们死亡的情况却不是没有发生过。
比如心脏病患者在和人发生口角时突发心脏病而死亡,或者癫痫病患者在被人推搡后发生癫痫发作而死亡。
这些情况引发了社会对轻微暴力行为定性的关注。
对于这类行为,如何定性是非常困难的。
一方面,轻微暴力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导致死亡,因此很难将其定性为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
特殊体质被害人的死亡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身体条件而导致的,这也不完全可以定性为他人的过错。
在法律层面上,我们通常是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结果来判断一个行为的性质。
但是在轻微暴力导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这种判断标准就显得非常苍白了。
一方面,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很难被证明。
作为行为人,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被害人的特殊体质,甚至可能是出于无意识的行为。
客观结果也非常模糊,因为特殊体质的被害人本身存在身体上的脆弱性,其死亡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行为人。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刑事责任原则来评判。
相反,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行为人的行为动机、被害人的特殊体质以及社会的共同责任。
对于行为人的行为动机,我们需要考虑到其是否有故意伤害的意图。
如果行为人明知被害人的特殊体质而仍然采取了暴力行为,那么其行为就应当被严格追究;如果是无意识的行为或者是由于情绪激动导致的行为,那么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法律教育和处罚。
对于轻微暴力行为致人死亡的认定问题的思考
带领被害方抓捕同案犯的行为能否认定为有立功表现近期本院受理并提起公诉了一起被告人未到公安机关投案,也没有带领公安机关抓获同案犯,而是通过与被害人联系带领公安机关抓获同案犯的案件,本院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具有立功表现,而法院判决认定被告人的行为不具有立功表现,故本院针对这一抗点对法院判决提出了抗诉,现将本案的情况做如下介绍。
2012年6月23日凌晨,被告人赵某伙同洪某等三人在大连市某居民楼门口,将被害人李某某停放在此处的一辆黑色奥迪轿车盗走。
经价格认证中心鉴定,被盗轿车价值人民币6 000元。
案发后,同案犯洪某已退赔给被害人经济损失人民币。
另查,被告人赵某在到案前向被害人交代了其与洪某等人一起盗窃的事实及同案犯洪某的住址,并按照被害人的要求将同案犯洪某骗至楼下,后被害人带领公安机关将洪某抓获。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赵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结伙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已构成盗窃罪。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盗窃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其指控罪名成立。
被告人到案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对其可予从轻处罚。
被告人在到案前将同案犯洪某的住址告知被害人,并按照被害人的要求将同案犯洪某骗至楼下,其行为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即犯罪分子到案后,按照司法机关的安排,以打电话、发信息等方式将其他犯罪嫌疑人约至指定地点。
因此,被告人赵某不具有立功情节。
判决被告人赵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
本案的焦点在于被告人协助抓获同案犯的行为是否应当认定为立功。
承办人认为:法院判决遗漏法定量刑情节,适用法律错误,导致量刑畸重,理由如下:本案被告人赵某向被害人供认了其伙同洪某盗窃李某某轿车的犯罪事实,并将洪某的基本情况及隐匿地点告知李某某,李某某遂报案,之后在公安机关到洪某家楼下,对洪某实施抓捕过程中,李某某电话与被告人赵某取得联系,而后赵某按照李某某的要求,电话联系洪某,谎称找洪某有事,约其出来见面,后公安机关在洪某家楼下将其抓获。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是指亲友、邻里或其他人员之间因日常生活琐事突发争执、打斗,造成他人意外死亡的案件。
由于这类案件中被告人的主观故意内容较为模糊,客观方面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实践中经常引发定性分歧与量刑差异。
为确保同类案件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现结合典型案例,对该类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进行梳理总结。
一、典型案例为便于分析问题,从因果关系角度切入,按照暴力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原因力大小,将此类案件细分为四种情形:案例一:涉及暴力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被告人曹某因比拼酒量,与同桌被害人唐某发生争执并相互推搡。
其间,曹某将处于严重醉酒状态的唐某推倒并压在身下掐其脖颈,致唐某因胃内食物返流呼吸道,造成异物堵塞气管而窒息死亡。
检察机关指控曹某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辩护人认为曹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案例二:涉及暴力行为偶合外在介入因素导致被害人死亡被告人王某对路过的被害人徐某进行言语调戏。
徐某折回进行责问,又遭王某恶语回复,徐某遂抽打王某一记耳光。
王某暴怒,双手先后推打徐某的左右肩膀,致徐某在后退过程中被身后驶过的卡车碰撞倒地,头部遭车轮碾压而死。
检察机关指控王某犯过失致人死亡罪,一审法院认定王某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王某不服提出上诉。
案例三:涉及暴力行为诱发严重疾病导致被害人死亡被害人陆某有酒后殴打妻子赵某的陋习。
某日,陆某酒后再次追打被告人赵某。
赵某在逃离过程中,随手捡起陆某脚上滑脱的一只皮鞋,朝陆某头部和身上抽打两下。
两天后,陆某在自身脑血管硬化的基础上,因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致闭合性颅脑损伤,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死亡。
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判处赵某有期徒刑十年,赵某不服提出上诉。
案例四:涉及非攻击性行为合并被害人自身失误导致被害人死亡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陶某因争抢座位在公交车上发生争执并推搡。
其间,陶某站在车后门处欲将张某拉下车,张某用力转身甩脱陶某奔向车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是指亲友、邻里或其他人员之间因日常生活琐事突发争执、打斗,造成他人意外死亡的案件。
由于这类案件中被告人的主观故意内容较为模糊,客观方面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实践中经常引发定性分歧与量刑差异。
为确保同类案件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现结合典型案例,对该类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进行梳理总结。
为便于分析问题,从因果关系角度切入,按照暴力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原因力大小,将此类案件细分为四种情形:案例一:涉及暴力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被告人曹某因比拼酒量,与同桌被害人唐某发生争执并相互推搡。
其间,曹某将处于严重醉酒状态的唐某推倒并压在身下掐其脖颈,致唐某因胃内食物返流呼吸道,造成异物堵塞气管而窒息死亡。
检察机关指控曹某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辩护人认为曹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案例二:涉及暴力行为偶合外在介入因素导致被害人死亡被告人王某对路过的被害人徐某进行言语调戏。
徐某折回进行责问,又遭王某恶语回复,徐某遂抽打王某一记耳光。
王某暴怒,双手先后推打徐某的左右肩膀,致徐某在后退过程中被身后驶过的卡车碰撞倒地,头部遭车轮碾压而死。
检察机关指控王某犯过失致人死亡罪,一审法院认定王某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王某不服提出上诉。
案例三:涉及暴力行为诱发严重疾病导致被害人死亡被害人陆某有酒后殴打妻子赵某的陋习。
某日,陆某酒后再次追打被告人赵某。
赵某在逃离过程中,随手捡起陆某脚上滑脱的一只皮鞋,朝陆某头部和身上抽打两下。
两天后,陆某在自身脑血管硬化的基础上,因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致闭合性颅脑损伤,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死亡。
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判处赵某有期徒刑十年,赵某不服提出上诉。
案例四:涉及非攻击性行为合并被害人自身失误导致被害人死亡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陶某因争抢座位在公交车上发生争执并推搡。
其间,陶某站在车后门处欲将张某拉下车,张某用力转身甩脱陶某奔向车内。
陶某后背朝车外踏空摔倒在地,不治身亡。
经鉴定,陶某系因左枕部受外力作用致广泛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死亡。
检察机关指控张某犯过失致人死亡罪,辩护人则认为张某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不应负刑事责任。
轻微暴力虽然不是法定概念,但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却存在明显的共性特征:一是涉案行为本身具有一定节制性,通常不会直接造成轻伤以上的后果;二是涉案行为与其他因素共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是典型的多因一果案件;三是行为人主观上对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缺乏应有的认知。
总体上,该类案件的外观形式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具有相当性,但是具体案件类型及个案特点又有差异,不能排除认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或者意外事件的可能性。
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审理难点:(一)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区分难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中,客观上行为人均实施了故意暴力打击他人的行为,但未直接造成被打部位机体的严重损伤,且暴力打击行为通常在打击工具、打击力度、打击频次、打击部位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节制性,难以准确区分涉案行为属于严重加害行为还是一般殴打行为。
主观上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发生均持过失心态,难以准确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严重伤害他人身体的犯罪故意。
此类案件存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定性困难。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意外事件区分难在轻微暴力合并被害人自身失误或诱发严重疾病,抑或偶合外在介入因素致人死亡的案件中,死亡结果由轻微暴力打击、自身疾病或被害人自身失误、外在介入因素等共同导致,因果关系较为复杂,通常难以清楚预见死亡结果的发生,且司法实践中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判断标准,难以准确判断行为人对死亡结果属于“应当预见”还是“无法预见”。
此类案件存在过失致人死亡罪还是意外事件的定性困难。
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的审理,总体上应当立于实质合理性的基础立场适用法律,坚持罪质与罪量要素的统一考量,事实甄别与价值判断的一体运用,最终以实现罪刑相当的刑法基本原则为依归。
具体而言,在厘清个罪内部结构、合理界定个罪规制对象及其边界的基础上可分三步进行审查:第一步,审查涉案行为的类型,区分攻击性行为和非攻击性行为;第二步,同时审查攻击性行为的致害危险性和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区分严重加害行为和一般殴打行为以及伤害故意和殴打故意;第三步,审查判断行为人在实施相应行为时应否预见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区分行为人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
(一)厘清个罪内部结构以准确区分各罪间的罪责界限1故意伤害罪从罪行结构分析,《刑法》中并列规定罪行的罪状一般都具有三个特征,即罪行之间互不相同、彼此衔接、互不交叉。
故意伤害罪包含由轻到重的三个并列罪行,分别是致人轻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处三至十年有期徒刑、致人死亡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
三种行为与结果依次加重,最后一种行为强度理应重于前一种行为。
从罪刑关系分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包含故意伤害行为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最低法定刑是十年有期徒刑,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最高法定刑是七年有期徒刑,由此可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的伤害行为强度应当至少具有造成他人身体严重伤害的可能性。
2过失致人死亡罪从过失犯罪的犯罪构成来看,过失犯罪是指故意实施一般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加上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造成严重危害后果。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罪行必须限定为暴力打击强度较轻的一般殴打行为,行为人主观上仅具有造成他人身体一时疼痛的故意,并不具有严重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
3意外事件根据《刑法》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不能预见”不仅指行为人实施相应行为时没有预见损害结果的发生,而且根据行为人实际能力和当时的具体条件也根本无法预见。
通过剖析个罪内部结构可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分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和暴力打击强度的轻重程度;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意外事件的区分关键在于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是“应当预见”还是“无法预见”。
(二)同步审查行为致害危险程度和行为人主观罪过,以区分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中的涉案行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攻击性行为和非攻击性行为。
非攻击性行为较易区分,一般表现为猛然转身、甩手挣脱等,行为人没有加害被害人的故意,可以直接排除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攻击性行为有些表现为推搡、掌掴、拍打等致害危险程度较低的行为,有些则表现为拳击头部、扼压颈部等致害危险程度较高的行为,但是被直接打击部位却没有明显伤势,对该类行为的认定就存在一般殴打行为与严重加害行为的分歧,继而影响行为人主观伤害故意与殴打故意的区分判断。
一般情况下,行为的致害危险性可以通过打击工具、打击部位、打击力度、打击频次等行为构成要素综合判断,以此区分严重加害行为与一般殴打行为。
1打击工具所持打击工具为具有一定杀伤力器械的,通常具有高度致害危险性,则更多考虑为严重加害行为;徒手殴打或所持打击工具仅为随手获取的日常用品的,通常不具有高度致害危险性,则更多考虑为一般殴打行为。
2打击部位打击部位为人体要害部位,且打击方式通常认为具有高度致害危险的,如手掐脖子、拳击头部等,则更多考虑为严重加害行为;打击部位为非要害部位,且打击方式不具有高度致害危险的,如拍打臀部、掌推胸部等,则更多考虑为一般殴打行为。
3打击力度打击力度主要通过被直接打击部位的伤势情况得以反映,若打击力度较大,则更多考虑为严重加害行为;若打击力度较小,则更多考虑为一般殴打行为。
打击频次打击频次主要通过打击时间和打击次数得以反映,若打击频次高,则更多考虑严重加害行为;若打击频次低,则更多考虑为一般殴打行为。
通过以上四个要素,一般可以区分涉案行为属于严重加害行为还是一般殴打行为,再根据主观现于客观,客观反映主观的原则,严重加害行为通常表明行为人具有伤害故意,一般殴打行为通常表明行为人仅有殴打故意,就可以直接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然而,当以上四个要素指向不一致而无法直接判断涉案行为属于严重加害行为还是一般殴打行为时,就需要再结合双方关系亲疏程度、双方力量强弱对比等因素认定行为人的主观罪过,进而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5双方关系亲疏程度某些特殊关系可以成为排除伤害故意的关键要素,通常情况下,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一般并无严重加害的故意。
如父母出于教育目的,使用随手获取的拖鞋击打年幼子女臀部等非致命部位,年幼子女因承受能力较弱而死亡,一般不宜认定涉案父母具有伤害故意。
6双方力量强弱对比力量差异悬殊可以作为认定行为人具有伤害故意的因素。
如年轻武术运动员拳打脚踢幼童或老者,只要幼童或老者确因殴打行为而死亡,则一般会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具有高度致害危险,进而认定其具有伤害故意。
7其他要素案发原因、犯意顽固程度、时空条件等可以作为帮助判断行为人主观罪过的要素进行考虑。
如案例一中,被告人曹某系心智正常的成年人,因比拼酒量等生活琐事而打斗,将被害人压在身下用双手掐其脖颈,打击部位和打击力度均表明被告人的行为具有高度致害的危险性,可以认定为严重加害行为。
根据主观现于客观的原则,应当认定曹某具有严重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但结合案发原因、双方关系等因素,可以排除被告人具有杀人的故意,结合自首、积极赔偿等情节,法院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减轻判处曹某有期徒刑三年,既充分体现刑法的谦抑精神,又符合罪刑相当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判断涉案行为究竟是严重加害行为还是一般殴打行为,必须结合具体案情、运用综合评判方法才能得出定论,不可一味沿用常规思维判断。
比如,出于犯罪恶意持械追赶他人致其泅水逃避溺水死亡的,应当结合行为人犯意的顽固性、时空条件等因素综合考量,认定持械追赶行为系具有高度致害危险性的严重加害行为,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仍然是故意伤害的故意,而非寻衅滋事的故意。
(三)审查行为人实施相应行为时应否预见死亡结果的发生,以区分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意外事件在非攻击性行为和一般殴打行为致人死亡的案件中,审查行为人实施相应行为时应否预见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区分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行为的致害危险性越高、因果关系越简单,危害结果的可预见性就越强,但在涉案行为系非攻击性行为和一般殴打行为的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中,一般是行为人突然转身、拉扯、推搡、掌掴等行为致使被害人倒地磕碰死亡或诱发原有病症发作死亡,行为致害危险性不大、因果关系复杂,难以清晰判断行为人对死亡结果发生的预见程度。
至于是否达到“无法预见”的程度,在很多场合下仅凭事实本身可能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在此情形下,有必要引入法律价值取向,据此作出最终取舍和决断。
对于主观事实的认定通常需借助于客观行为表现,依据社会上一般人的认识水准,运用经验法则予以推定,具体可以综合案发时空环境、双方过错程度、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被害人的身体状态以及社会普遍观念等因素判断行为人实施相应行为时应否预见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