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家的意味 教后反思

家的意味 教后反思

《家的意味》教后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环节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热情很高,师生互动良好,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在教学目标上,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春节热门电影《你好李焕英》、学生耳熟能详的有关孝的典故、名言诗句等,从心理上、情感上触动学生,让学生真切感知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从而在内心真正树立孝亲敬长的意识。

通过创设情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情感上,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知行合一。

通过发挥学生的整体作用,引导学生查阅家的多种含义以及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典故、名言诗句等,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在一些环节时间浪费严重,比如说导入环节,学生现场写很浪费时间,并且阐述时语言表述不准确,浪费了较多时间。

在分享展示有关孝的典故、名言诗句时,老师准备不是很充分,学生分享的名言警句有些老师不太了解,把握不准确,对学生的点评不是很到位。

再教设计:重新设计导入环节,压缩导入环节时间。

比如可以直接用教材73页“阅读感悟”或教材75页“方法与技能”设计导入内容。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家的意味》教学反思终于轮到自己讲课,心情忐忑,自己预设的这节课的效果是:深入对家的认识,知道尽孝在当下。

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自己对课堂掌控能力有所提高。

讲完课,自己就能感觉到是什么样的情况:问问题举手的学生3、4个,学生没有全方位调动起来。

课前准备的鼓励学生的剪纸也没顾上用(因为环节设置多,时间紧)。

但是我想说说:上午用了部分时间来学习剪纸。

看了好几遍视频,结果剪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同,所以学习是个过程。

从看到(或听到)到知道到感到到做到,都有一段距离。

想用来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我们要去尝试,去实践,说出来、写出来,才会量化自己的所学。

只听只看的意义都不如做到(说出来背出来写出来)。

讲完课,通过听评课,自我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本课亮点:视频片段录音。

可以做的更好。

做就让它出效果:声情并茂、渲染气氛。

这需要课下下功夫。

争取做到:用就用到最好。

2.问题设计需要设计出层次:有浅显的,易回答的,也有抽象的,不好回答的。

给学生足够的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学会引导,看到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争取做到: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广度),也有深度(针对个别思维发散的学生)。

这节课讲的家,深入生活,学生能说的东西很多,“家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介绍下自己的家”,一样的问题不同的问法,可能就会有不同的预设效果。

对教材需要挖掘,设置的问题怎样更好的与学生实际连接起来,需要多动脑筋。

本节课最大的弊端: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

可以设置简单的预习习题念一下,或者限定时间当堂背诵(堂清)。

这点需要高度重视。

最后,总结部分黑板上学生填空,竟然有错别字。

可见自己动手多么重要。

如果老师一味的讲授,不顾及学生的学,这节课很大程度上没有什么意义。

课前准备电影片段录音时,很多学生说让我试试,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所以,以后上课多给学生活动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个老师曾经说我们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但成绩也要搞上去。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理顺亲子关系,学习与父母沟通交往,是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家的意味》效果分析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父母以及家庭对我们成长的作用和我们应从现在做起及时行孝。在授课过程中我也是着重通过具体生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以达到情感共鸣的实际效果。在课下我让我学生做了3道题用以巩固新知。其中选择题2道,材料题1道,旨在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并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视频虽短却意义深远,有人说,家是一生读不完的书,只有动真情才能读懂她。同学们读懂它了吗,而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家的意味。(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初识家之情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个环节,初识家之情
活动:畅所欲言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好,女同学巾帼不让须眉,你先说。嗯,你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孩子,家里有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男孩,你再说说。哦,你真是太直男啦,在你看来家就是为我们提供饭菜和住所的地方。大家说的都对,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没有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缺乏生气,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采用视频播放小组讨论交流,大组竞争,鼓励学生踊跃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动性。针对在教学中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准,或者答非所问,或者只有少数同学能够主动参与,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每个问题的展示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个项目《家的意味》人教版教材第71页——75页【课题】家的意味【课型】新授课【课标分析】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

2.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3.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题。

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

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

教材以“家”是什么的体验活动导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家的内涵和意义。

本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家庭的内涵。

通过“相关链接”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家庭关系确立有多种情形,分析了家庭的外延。

结合内涵和外延,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建构关于“家”的全面认知。

其二,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功能。

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二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家深刻的热爱之情,形成正向的情感表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 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 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以及学会与家人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探索自己的世界。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但同时又渴望自由。

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3.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难点: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3.案例材料4.小组讨论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讨论如何在家庭中承担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未来,如何经营和谐的家庭关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与家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重要性的作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的温暖,从而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对自己的家庭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有感情,但有时候也会对家庭产生不满和抱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家庭和谐相处的能力,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问题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全家福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感情。

2.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家庭责任感。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家庭角色扮演,体验家庭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本次家庭的意味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一、总结
1. 总结家庭的意味教学的内容:首先,文本内容包括:家的内涵的广
义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庭里常见的行为习惯、当家人相处时的合
理沟通方式等等;其次,实践运用:以我为例,做家庭里的“小总统”,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制定和落实家庭计划,与家人建立互信、互助的
关系,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另外,还强调要在家庭培育尊重
和平、爱心和宽容等德育。

2. 总结本次家庭的意味教学给我的感受:通过本次家庭的意味教学,
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以
此担负起家庭中的职责。

二、反思
1. 改进后的学习策略:首先,要以家庭为中心,把握家庭中间的关系,把握它的变化趋势,以更积极、全面的心态来学习家庭的相关知识;
其次,要注重掌握对家庭影响较大的新的社会变化和发展趋势;再者,要及时行使家庭职责,将家庭管理准则融入家庭生活中,与家人一起
弘扬家庭的优良传统;最后,要将家庭的经验知识汇聚起来,在发展
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真正地参与家庭生活。

2. 改进后的教学授课计划:首先,对家庭的内涵以及家庭发展历史要
充分了解;其次,学习家庭心理学,掌握调节家庭氛围的技巧;再者,关注家庭里孩子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时期和阶段,学习指导孩子克服困难;最后,开展家庭意义的活动,让孩子学会怎样珍惜家庭、尊重家
庭中的所有成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合作交流等,学生的
积极性比较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自己在
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烦恼。
教学策略选
教学思路:什么是家?→家庭关心的确立→家庭功
择与设计 能→中国家文化的独特内涵→孝敬父母的原因→如何
孝亲敬长。
实施策略:本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家的
重要性,知道孝敬父母。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和
样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达到教学目的。
课例研究综
道法的很多内容,其实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

许多其实就是已经经历或正在面临的问题,只是他们没
有过多的关注而已,也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在感受 家的温暖的教学中,我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 的发言虽略显肤浅,但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内心感受, 真正体会到家的强大功能,让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 动,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不正是道法的宗旨吗?所以我 认为,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我们要真正做到放手, 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就像孩子学走路一 样,刚开始肯定是跌跌撞撞,最后肯定是健步如飞。
1、了解家的含义和作用,领悟家的精神内涵,做
到孝亲敬长。 教学目标
2、培养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热爱家庭、孝亲敬
长的情感。
在本课中,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里特点及学业
的压力等,学生在和父母交往中矛盾比较多。特别表现
在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和与父母沟通上,知道父母是在 学生学习能
关心自己,但难以接受,家庭责任意识比较弱。所以在 力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课例名
《家的意味》

本课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本课教材内容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深入了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认识到孝亲敬长的义务,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同时,我们也需要让学生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本课教科书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研究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同时,本课也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在本课中,我们还需要让学生明白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

引言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

三框内容由浅入深,围绕“亲情之爱”,让学生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将自己的爱落实到和谐家庭的构建中。

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在当今社会,家庭关系越来越复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如家庭暴力、离婚等,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问题,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培养孝亲敬长的态度和行为。

同时,学生处于成长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明白爱与尊重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我们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成为守法公民。

家庭是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和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此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七课第一框题家的意味【学习目标:】1.了解”家”的意味和内涵,明确家的意义。

2.体会父母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是我们的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

3.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表达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孝亲敬长,尤其是现实中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处理是个难点。

需要学生能切实体会。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交流法等【教学流程】【情景导入】先通过教师对家的描述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有爱就有责任》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又给学生遐想的空间,随后说出一段旁白引发学生共鸣。

过程:1.揭示课题,导入本课,2.播放视频,升华感情.3.出示问题:什么是家?4.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教师指导。

【扣标探究】【板块一】整体教学过程以图图的家庭,图图遇到的问题为线索.随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探究、交流,启发学生,将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交流合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过程:1.教师呈现问题。

2.要求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梳理教材(P71 —73)内容。

3.首先引导学生对家的概念有个初步认识,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4.针对“探究与分享”和“阅读感悟”中的家庭承担的功能”问题和“图图的疑问”,让学生自主讨论总结家的深层次的认识,关于家的意义。

师生共同归纳:(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板块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春运的例子让学生谈一谈感受来引导中国人对家的概念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1)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师生共同总结: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

能力目标: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家庭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新课讲授】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

出示资料: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初二(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家”又指的是什么呢?家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和他们是血缘关系,而爸爸妈妈之间又是婚姻关系,当然,也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是收养关系,这些都能够组成家庭。

家庭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对家的感受和期待又很相似。

在这个醉汉的心中,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觉得“家”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例子,总结出一般意义上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

)教师:是的,不论我们的家庭里有哪些家庭成员,有什么样的结构,我们对“家”的期待是类似的。

古人对家也有自己的期待,他们是怎么看待家的呢?出示图片,解读家的写法。

出示资料:“家”字是会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猪。

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

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

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

家的意味课后反思

家的意味课后反思

家的意味课后反思“哎呀,妈妈,我真的不想收拾房间啦!”我大声地嚷嚷着。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我的房间却有点乱糟糟的。

妈妈在一旁催着我收拾,我则是满脸的不情愿。

“你看看这房间乱成什么样了,赶紧收拾收拾!”妈妈皱着眉头说。

“等会儿嘛,我先玩会儿。

”我嘟囔着。

妈妈无奈地摇摇头,开始帮我一起整理。

我一边慢吞吞地收拾着,一边还在嘀咕。

“家不就是让人放松的地方嘛,干嘛要那么整齐呀。

”就在这时,爸爸走了进来。

“哟,你们娘俩在干吗呢?”爸爸笑着问。

“还不是让她收拾房间呢。

”妈妈回答道。

爸爸看看我,又看看房间,笑着说:“宝贝呀,家可不只是让你放松的地方,它还是有很多意味的哟。

”我好奇地看着爸爸,“啥意味呀?”爸爸走到窗边,看着窗外说:“家呀,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无论你在外面遇到什么风雨,回到家就会觉得安心。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爸爸接着说:“你想想呀,当你累了困了,家就是你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当你开心了,家就是你可以分享快乐的地方;当你难过了,家就是你可以得到安慰的地方。

家是有爱的呀,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它,让它一直这么温暖呀。

”我听着爸爸的话,心里突然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我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再看看被我们收拾得整洁的房间,好像明白了家的意味。

原来家不只是一个房子,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爱和温暖的所在。

我怎么能不好好珍惜它呢?我怎么能让它乱七八糟的呢?从那以后,我不再那么抵触收拾房间了,我会主动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让家一直保持着整洁和温暖。

因为我知道了,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味,它是我永远的依靠和港湾。

我要好好守护它,就像它一直守护着我一样!这就是我对家的新的认识呀!。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第一篇:《家的意味》教学反思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反思东江中学龙华林对于《家的意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

现将我的反思作如下汇报: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一、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家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二、人人参与。

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课堂的“局外人”。

三、利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视频,引出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有着更特殊、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四、通过导学案设计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亲敬长。

不足之处有:一、最后的情感升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来是有一首歌曲《感恩的心》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的,但最后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没播放出来,所以感觉没有预期效果好。

这一点是本节课比较遗憾的地方。

二、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

虽然自己努力的给每位同学不同的评价,但评价语言还是很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提升自己的评价能力。

三、一再告诉自己在课堂上别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大胆的放手学生,可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怕孩子说不到位。

所以我想,一节好课,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进行,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机智。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自己在课改的征途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第二篇:《家的意味》教学反思《家的意味》教学反思初一政治王理金对于《家的意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

现将我的反思作如下汇报: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一、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家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二、人人参与。

家的意味教案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案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案教学反思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1、学情依据:初中生对家的建立和功能认识上不够系统,比较模糊;对“孝”文化认同程度低,在意识和行动上缺乏相应的教育和指导。

2、课标要求:本课所依据的课程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3、教材分析:本框分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独有的中国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国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二、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体验家庭的温暖、对父母的情感;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形式和家庭的功能。

2、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展示“家规家训”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

三、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及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难点:家庭文化的传承和孝亲敬长行为的落实。

四、教学方法教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分享等方法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孝亲敬长小故事;2、学生课前搜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规家训和自己家的家规家训;3、学生带一张全家人的合影;4、教师课件的制作。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暖场视频]活动一:爱之初体验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七课《亲情之爱》,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师:播放《回家的路》视频。

师:同学们,这段视频表现了怎样的主题?生: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活动设计意图:旨在通过观看沙画《回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初步感受,明确授课的主题。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是一首情感深刻、意境优美的诗歌,主题是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该把握儿童诗的特点,注重以读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感知、联想和体验等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和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导入方式应生动有趣。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2. 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分小组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应注重朗读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朗读指导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情感体验能力。

4. 应注重拓展和升华。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家庭实践中体验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总结起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注重以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家的意味》教案反思

《家的意味》教案反思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家庭。

2.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3.了解中华文化中“家”的意味。

能力目标1.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知道“孝”是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3.能够做到孝亲敬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家庭、热爱亲人的道德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孝”是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难点明确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内容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汉字“家”的多种写法及与“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走过的世界不管多辽阔,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回家》这首歌曲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二、课文研讨,问题导读活动一:生命的居所【过渡】提起“家”,同学们都说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问你什么是家,家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1.什么是家庭(1)研读教材第71页正文。

问题引导:一般来说,家庭的含义是什么?问题提示: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追问:家庭通常包括哪些关系?问题提示: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成员之间有多种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等。

家庭成员越多,家庭关系往往越复杂。

(2)活动拓展阅读教材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的内容,思考:①你倾向于教材中提及的哪种“家”的含义?②你认为“家”的含义是什么?。

《第七课 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七课 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家的含义,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

3. 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家庭问题,增强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干系,以及如何解决家庭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家庭干系、家庭责任等相关图片和文字。

2. 准备一些与家庭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素材,用于教室导入。

3. 准备一些家庭问题案例,供学生讨论和思考。

4.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家庭的基本观点和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家风家训的内涵,以及它们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室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探讨家庭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责任感和感恩认识,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家风家训的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问题,培养家庭责任感和感恩认识。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教室讨论和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家庭照片或家庭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讲解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通过分享一些名人关于家庭的感悟或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

2. 介绍家风家训的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风家训故事或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室讨论(15分钟)1. 组织小组讨论:家庭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例如亲情、教育、社会稳定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
教学目标 的重要意义;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七年级的学生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 学生学习能
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 力分析
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教学策略选
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
课例研究综 是:一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如何融合在课程建

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而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
强大合力;二是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保
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
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课例名
《家的意味》

《家的意味》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
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
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 教材分析
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
中,家有着丰富的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
族的传统风尚。
5、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
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请学生阅读课本 71—75 页,完成自主学习,做完
的同学请举手,看看哪个组最先完成。
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
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我校在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
择与设计
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 教学过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了四个问题,为能高效完成教学,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 教学策略选
了图片、材料、音乐和视频若,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择与设计
方法上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学生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法
来解决问题。
我选择的是小组交流学习解决问题这个活动:
教师播放视频:背着父亲上学
教师展示材料及图片:一则“老人被扔荒郊等死”
的消息吸引网友眼球。3 月 25 日,网友反映江苏省邳
州市邳城镇泇口村庄北大堰下树林,有一身裹被子老人
躺在堰下,确认为女性。后被人送往医院救治,26 日
凌晨 2:50 分左右,老人在卫生院去世。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看了以上视频和材料后思考解决问题: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子女遗弃母亲的行为?
(2)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3)看完视频和材料,结合自己的行为说说我们
够融入情境,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标才能达成得更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课例名
《家的意味》

家的意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七课(亲情
之爱)第一框题的内容。本节课围绕家庭、亲情、孝亲
敬长等内容展开。教学内容与学生联系紧密,学生理解
教材分析 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重点:体会父母的关爱之情,掌握如何孝敬父
课例研究综 能够将重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

如何落实到行动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要
求。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如课程内容设计的情感渗透
Hale Waihona Puke 力可以更强。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一方面收集更多
的相关资料,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加让学生感同身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在完成《家的意味》这一课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这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与责任感。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总结。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在教学设计方面,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味。

例如,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某些环节的设计还不够紧凑和流畅。

在导入部分,我原本希望通过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视频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视频的选择可能不够贴切,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讲解家的特点和功能时,虽然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如家庭的定义和结构类型,讲解方式可能过于单一,使得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导入环节的精准性,选择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的素材。

同时,合理安排小组讨论的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理论性知识,要尝试运用更多生动形象的例子和比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参与互动。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提问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感到困难,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觉得问题过于简单。

其次,在课堂管理方面,虽然整体秩序良好,但在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出现了声音过大、讨论偏离主题的情况,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

再者,在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当学生在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时,没有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回应,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没有被充分理解和重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问题的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加强课堂管理技巧,及时发现并解决小组讨论中的问题。

同时,更加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给予他们及时、恰当的反馈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对于《家的意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

现将我的反思作如下汇报:
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一、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家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二、人人参与。

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课堂的“局外人”。

三、利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视频,引出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有着更特殊、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四、通过导学案设计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亲敬长。

不足之处有:
一、最后的情感升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来是有一首歌曲《感恩的心》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的,但最后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没播放出来,所以感觉没有预期效果好。

这一点是本节课比较遗憾的地方。

二、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

虽然自己努力的给每位同学
不同的评价,但
评价语言还是很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提升自己的评价能力。

三、一再告诉自己在课堂上别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大胆的放手学生,可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怕孩子说不到位。

所以我想,一节好课,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进行,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机智。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自己在课改的征途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鄂托克前旗中学李媛婷
2016年12月1日(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