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家的意味-部编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全一册教案

家的意味-部编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全一册教案

家的意味-部编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家”的含义,感受家的温暖;2.能够用简短的话语描述家的意义;3.通过对名人名言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家”的含义;2.学生描述家的意义;3.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三、教学难点1.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家的意义”;2.讲解法:讲解名人名言;3.分组讨论法:加强学生对“家”的理解;4.思考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表达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家的意义是什么?”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简单讨论。

2. 讲解(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家的意义。

如:•“一个家庭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这个家庭中头脑很聪明的人,而取决于这个家庭能够协调一致、团结互助的程度。

”——张爱玲•“家是一座港湾,有你们在的地方才有宁静与安全。

”——乔·拜登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讨论家的意义,每组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最能代表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表述。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做简短的发言。

4. 思考(10分钟)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家庭关系对自己的意义:1.当你生病需要休息时,家人是最好的照顾者;2.当你面临压力时,家人是最好的支持者;3.你做错了事,家人是最忠实的指引者。

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会感受到家庭关系的真正含义。

5. 总结(5分钟)通过集体讨论,总结出学生对“家”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材评价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家”的理解和价值观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同时,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也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重点
理解家的内涵;明确孝的重要性;如何孝亲敬长。
难点
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
学法
案例分析、合作学习
教法
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猜字游戏:出示3副“家”字的图片,请同学们回答:你认识它吗?请说一说它是什么字。追问什么是家?播放视频《家》,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和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认为的“家”是什么?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4.请同学阅读教材P74页,回答问题。
【小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过渡】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
【小结】出示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总结】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4)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如何孝亲敬长?
感悟提升
(1)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
(2)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小结】各抒己见。
【过渡】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 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百善孝为先,你知道孝亲敬长在我国有着怎样的地位吗?
猜字,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基。
讲授新课
一、生命的居所
1.结合视频和自身实际,请同学们说出你对家的理解。
【小结】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七上三单元《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七上三单元《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七上三单元《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

能力目标: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二、教学重点感悟家庭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三、教学难点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D1122次列车,从A站到家附近的站(票价5.20元,13车14号)(设计意图:通过D1122次列车的票价、车厢和座位号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新课讲授】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

多媒体展示:甲骨文“家”师:“家”指的是什么呢?学生:略第一站:家之初体验站多媒体展示:四张图片。

思考:对家的感受。

师:家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和他们是血缘关系,而爸爸妈妈之间又是婚姻关系,当然,也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是收养关系,这些都能够组成家庭。

生:判断四种情景分别属于哪一种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四种情景判断,学生明白家是什么。

)第二站:家之再体验站多媒体展示:我们的家庭影集。

思考:你认为父母哪些时候对我们辛勤付出?生:家是我们的身心寄居之所。

生:阅读感悟《富豪的家》。

思考:为什么房子不是他的家?师:家庭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对家的感受和期待又很相似。

在这个醉汉的心中,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觉得“家”是什么呢?生: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例子,总结出一般意义上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和心灵的港湾。

)第三站:中华家文化站师:出示春运、中国人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图片。

师:你有过春运的经历吗?我们能感受出什么心情?在中国人的心中,“家”的意味是什么?生:上台解析家风和家训(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说出中国人心中的“家”的意味。

)师:中国人的“家”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的意味》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的意味》教案、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体验成长。
-设想内容:设计“我为家人做件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家庭责任和情感。
-教学方法:实践活动法和体验教学法,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4.法律知识讲解,案例分析。
-设想内容:结合教材,用生动的案例讲解家庭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讲解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法律知识。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家的意义”的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体现出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2.制作一份家庭法律知识宣传海报,内容包括婚姻家庭法律的基本概念、规定等,形式不限,要求简洁明了,具有宣传效果。
3.开展一次家庭实践活动,例如“我为家人做件事”,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并撰写活动心得,字数不少于200字。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庭生活,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鼓励学生参与家庭活动,如家务劳动、家庭聚会等,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庭的意义和功能。
-结合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重家庭成员的品质,学会与家人沟通、交流和合作。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支持和尊重。
-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提高与家人的沟通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婚姻家庭法律知识,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婚姻家庭法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邀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4.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4.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政治认同: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自觉传承优良家风。
道德修养:通过感悟古诗词中的道理,用心感悟家庭的作用,感受优良家风的影响,向上向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健全人格:寻找优良家风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重点
家的重要作用
难点
家风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会与他人积极交往,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本节课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父母、家人交往知识的开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家的认识往往处于表层,仅从归属角度去认识家的存在,但是并不能深入把握家的内涵、家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华文化中家所具有的深厚意味,由此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初识家是什么,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家的意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猜一猜:
这是什么字?
引入课题:学习成就梦想
学生思考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目标导学一:
(PPT图片+材料呈现)
请欣赏视频:吴子安《我想有个家》
教师总结:当你开心的时候,你可以说:
生活观察
议一议:
结合课本生活观察的说法和你的生活经验,说说“家”是什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探究与分享:1、你知道哪些广为流传的家风,家规、家训呢?
2、你家有哪些家规、家训呢?与同学分享和交流
【司马光教子有方】
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 “家训”。
习近平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家的意味》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认识到家的重要性和家的美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家的功能和家庭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家庭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开始对家庭有所叛逆。

他们对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家的意义,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认识到家的重要性和家的美好。

2.让学生了解家的功能和家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家的概念和家的意义。

2.家的功能和家庭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通过生动的情境、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的功能和家庭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责任和家庭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的责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课程的要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如上所示,总计50分钟。

在完成《家的意味》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实施后,我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出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

他们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

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各异,对家庭的态度和感受也各有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家庭,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使他们对家庭有更深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2.家庭的重要性3.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家庭,认识到家庭的意义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情感体验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感受家庭的温暖,提高情感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教学道具。

3.安排好课堂座位,确保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播放一段关于家庭的温馨视频,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从不同角度看待家庭。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统编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的第一框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明确自己作为家庭小主人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家庭孝亲敬长的具体行动。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加深对“家”的内涵挖掘;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旨在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在此之上理解并感悟孝亲敬长的原因和要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萌发,寻求独立和自主,但心智的发展尚未成熟。

在后疫情时代,充足且适切的亲子沟通常常无法展开,而不少父母也长期忽视亲子交流,漠视了不良亲子关系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危害。

由于父母工作压力与孩子学业压力交叠,容易引发亲子间摩擦和隔阂,不少学生的生活成长一直是家庭的中心,未曾用心体会“家”的深刻意味,用心体味亲情之爱,需要引导学生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家庭中的各种情况,加深对家的理解。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合作探究安排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任务或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定义、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的意义。

掌握家庭的组成、家庭角色以及家庭责任。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整理、情景探究等活动,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学会以实际行动孝亲敬长,提高传承家风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

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传统中国家庭独特的内涵以及意义。

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组成以及家庭责任。

教学难点传承家庭传统美德及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歌曲对“家”的解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家”的构成因素,引出授课主题。

教学设计《家的意味》二单元第四课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七年(上册)

教学设计《家的意味》二单元第四课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七年(上册)

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家的意味》(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七年(上册)一、教学介绍《家的意味》是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体会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二、学情介绍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他们可能会对家庭中的一些问题产生困惑和矛盾,同时也渴望得到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任务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知道家庭的功能。

体会家庭中的亲情之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学会关心、爱护家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回报家庭。

四、组织教学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家庭的视频或讲述一个与家庭有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讲解家的内涵、意义、功能以及亲情之爱等内容。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的感受和体会,探讨如何关心、爱护家人。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强调家的重要性和亲情之爱的珍贵。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

(2)体会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3)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心、爱护家人,增强家庭责任感。

六、教学法讲授法:讲解家的内涵、意义、功能等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之爱。

七、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资料、案例材料等。

教学设计1:家的意味

教学设计1:家的意味

家的意味二、中国人的“家”1.教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描述思乡情感的诗句。

你都知道哪些?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些诗句的,是怎么看待这种属于中国人的情感的。

2.阅读教材P73探究与分享,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提示:我感受到了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期待,迫切想回家的焦急心情。

3.教师: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家是我们天然的学校。

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优良家风,例如“家规”“家训”。

你是怎么理解“家规”“家训”的呢?4.阅读教材P74探究与分享,回答:(1)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2)分析这些“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

答案提示:(1)可让学生上网收集,并进行整理,如: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诸葛亮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等。

(2)古代“家规”“家训”的内容中包含了许多积极因素,如提倡节俭、注重礼仪、勤劳善良等,这些内容都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5.教师:《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的意思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在现代社会“孝悌”被引申出更多的含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6.阅读教材P74相关链接及P75方法与技能。

回答:(1)分享我国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

(2)分享如何孝亲敬长,了解一些具体做法。

人教版(五四)道德与法治六年级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四)道德与法治六年级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四)道德与法治六年级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五四)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感受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体味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的关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孝敬父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孝敬父母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需要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感受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提高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增进家庭和谐。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2.孝敬父母的情感培养3.家庭和谐的实现方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的意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观念,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回家后,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增进家庭和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2.制作课件3.准备讨论话题4.安排家庭实践任务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庭。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家庭观念,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时间约5分钟。

4.巩固(5分钟)针对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强化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概念。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家庭和谐,分享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家庭的意义、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孝敬父母的情感。

六年级《家的意味》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家的意味》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家庭知识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家庭的意义、功能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倡导学生珍惜和传承家庭文化,树立家国情怀。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和思考自己的家庭生活,撰写一篇关于“家的意味”的短文。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的相关题目,加深对家庭类型、功能和影响的理解。
-家族树绘制:请学生绘制自己的家族树,标注家庭成员及其关系,并在旁边简要描述每位成员的特点和对自己的影响。
-家庭功能分析:选择一个家庭功能(如情感支持、教育传承等),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分析其在家庭中的体现,并撰写分析报告。
4.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家庭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学生分享观察和感受后,教师总结:这些照片都展现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家的意味”。
3.教师提出问题:在你心中,家是什么?家有什么样的功能和意义?
3.体会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培养社会责任感。
4.珍惜和传承家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家庭的意义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认识。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体会家的温暖,从而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了解家庭中的亲情和爱,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但对家庭的认识还相对片面,对家庭关系、家庭功能和家庭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家庭的期望和要求也越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家庭,体会家庭的温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家庭,体会家庭的温暖。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体验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家庭的温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

2.课件:家庭教育案例、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好奇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爱。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庭的认识和体会。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等内容。

课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相处,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对家庭的关系和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生活中与家人的相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家庭关系有一定的困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相处,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知道如何与家人相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家人的需求,提高家庭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亲情,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与家人相处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家庭沟通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家庭的关系和作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问题,提高家庭沟通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验,培养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2.课件:家庭关系、家庭作用、家庭沟通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案例:挑选一些典型的家庭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家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家的意味》。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家的意味》,了解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验,讨论如何与家人相处,提高家庭沟通能力。

4.巩固(5分钟)案例分析:呈现一些典型的家庭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统编版(2024)-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2024)-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理解家庭的含义,清晰掌握家庭关系的确立方式。

深入体会家的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支持,能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全面认识中国人心中家的内涵,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家的表达,感悟家的深厚意义。

明确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掌握多种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家的概念、作用及孝亲敬长的方式。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提升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庭、感恩父母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家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准确把握家庭关系的确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同类型家庭关系的特点。

深刻体会家的作用,从身心的寄居之所和心灵的港湾两个方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深入探讨。

理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通过故事分享和法律条文解读,强化学生的认识。

2.难点引导学生在情感上高度认同孝亲敬长,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活动和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克服践行中的困难。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心中家的深厚内涵,从文化传承、情感寄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家庭的含义、作用、中国人心中家的内涵以及孝亲敬长的重要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案例分析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加深对家的理解。

教学设计2:家的意味

教学设计2:家的意味
①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_____________、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____________。
②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___________。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_________,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__________。
家的意味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的含义。
(2)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和家庭的功能。
(3)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点
认识家庭对成长的意义,热爱自己的家庭。
难点
孝亲敬长的意义与做法。
课型
探究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什么是家庭?p71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________关系、_______关系或_______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p72-73
①家是我们______的寄居之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________。
②家是我们___________。家里有_______,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3.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孝亲敬长的原因)p74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2)你认为子女们应具体为父母做些什么?
4.我们如何孝亲敬长?P74--75
①尽孝__________。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②______。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理性地与他们沟通。
③倾听。_______他们的心声。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第七课 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七课 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家的含义,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

3. 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家庭问题,增强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干系,以及如何解决家庭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家庭干系、家庭责任等相关图片和文字。

2. 准备一些与家庭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素材,用于教室导入。

3. 准备一些家庭问题案例,供学生讨论和思考。

4.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家庭的基本观点和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家风家训的内涵,以及它们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室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探讨家庭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责任感和感恩认识,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家风家训的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问题,培养家庭责任感和感恩认识。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教室讨论和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家庭照片或家庭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讲解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通过分享一些名人关于家庭的感悟或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

2. 介绍家风家训的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风家训故事或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室讨论(15分钟)1. 组织小组讨论:家庭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例如亲情、教育、社会稳定等。

家的意味-精品教案

家的意味-精品教案

《家的意味》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2.内容解析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生命的居所”。

教材以“家”是什么的体验活动导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家的内涵和意义。

本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家庭的内涵。

其二,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其三,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第二目“中国人的‘家’”。

教材结合“中国春运”这一独特的现象、中国的家庭文化中的“家规““家训”的分析、中国法律对于家庭义务的规定等相关活动,阐释了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孝亲敬长”。

本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其二,孝亲敬长。

其三,尽孝在当下。

二、教学目标1.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

2.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

3.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4.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四、教学过程1.一声叮咛、一句唠叨、一顿责备、一次鼓励、一丝安慰……对于父母这些行为的认识正确的是( B )A.发泄不满的表现B.无微不至关怀的表现C.不信任孩子能力的表现D.认为我们还没长大的2.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有了家庭的稳定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下列做法有利于家庭稳定的是( C )①爸爸努力工作,我认真学习②妈妈病了,小琪给妈妈买药③周末,一家人去看望姥姥④妈妈怕我打电话影响学习,经常偷听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3.“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别忘了人生的短暂;别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尽孝,因为孝心不能等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杨帆单位:吴忠市第一中学
一、教学内容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

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三、设计思想
本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

”的思想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
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

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行为能力——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
知道——知道家庭的含义。

了解——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
懂得——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依据分析: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孝敬。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教学相长的含义;
2.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4.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公益视频短片《爱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刚才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做的一个公益视频短片。

是啊,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则负责相亲教子。

家这个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家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宝盖头,它代表着屋檐,下部分是一个猪,代表着食物,一家人在一块儿,有着遮风挡雨的屋檐,在一块儿吃着饭,这就是家,那家有着怎样的具体含义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预习新知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教师活动】教师限定时间2分钟,并用电子白板的随机数产生器的方法提问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自学新知,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四)新课教学
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
1.生命的居所
【教师活动】幻灯片出示关于三毛的图片,问三毛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三毛最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家,那么,家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

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2.心灵的港湾
【教师活动】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幻灯片上的两则小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富豪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中年男子为什么找到自己的女儿后说“我又有家了”?
【教师点拨】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是我们心灵
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两则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家的根本特点,感受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3.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放映电影人在囧途截取片段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运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的春运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归家的心?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在中国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设计意图:在图片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


过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

活动二:孝亲敬长学会践行
幻灯片出示一则小故事
【教师活动】从这则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点拨】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
的法律义务。

尽孝在当下。

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五)课堂巩固学以致用
幻灯片出示随堂训练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六)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轮廓。

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热爱,懂得尽孝在当下。


(七)布置作业提升能力
写一段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探讨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