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含义。

(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君主的智慧和胆识,学习他们的治国理念。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对文中政治、军事、文化背景的把握。

(3)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让学生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5. 拓展延伸:(1)比较《齐桓晋文之事》与其他篇章的异同,探讨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文中道德观念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齐桓公”、“晋文公”、“仁政”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争霸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齐桓公”、“晋文公”、“仁政”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争霸事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的深入分析。

(3)结合历史背景,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和争霸事迹。

(2)引发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

(2)教师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事迹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选择题或问答题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情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一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利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利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因此,对话不但要表现出说话人自身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因此,较多地利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例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归纳孟子“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3.理解孟子的社会理想,并产生自己的思考。

4.了解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感受孟子的论证魅力和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任务】1.结合注释熟读文本,了解文意。

2.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一、继续上一课时的学习,将表格填写完整:二、归纳概括孟子的社会理想,尝试做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一、请仿照示例给本文中出现的“之”“若”“诸”三个词语做文言卡片。

示例:御实词,动词。

义项1.抵御例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义项2.治理例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1.之(1)实词,动词。

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实词,代词。

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虚词,助词。

义项1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2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3_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若(1)实词,代词义项: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2)虚词,连词义项:如果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虚词,介词义项:像例句:__________________3.诸兼词义项1: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义项2:______例句:__________________二、翻译下列句子。

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__________________2.殆有甚焉。

__________________3.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参考答案】一、1.之(1)实词,动词。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齐桓晋文之事》2. 学科:语文3. 年级:高中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的相关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古代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尊老爱幼、仁爱之道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文章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地位;(2)阐述《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文章的论证过程。

4. 讲解分析:(1)对文章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2)选取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6. 总结拓展:(1)强调尊老爱幼、仁爱之道的重要性;(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并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中的哲理和寓意。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思想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中的哲理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的理解和应用。

2. 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孟子》这本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中的哲理和寓意。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明白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的含义和作用。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写一篇关于“仁政”的短文。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讲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思考其中的哲理和寓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文中的观点,写一篇关于“仁政”的短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念。

(3)学习成语“明察秋毫”、“仁者无敌”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运用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理解仁政的重要性。

(2)培养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3)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心思想。

2. 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念。

3. 成语“明察秋毫”、“仁者无敌”的含义及用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

(2)介绍齐桓公、晋文公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词典等工具,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念。

(2)解析成语“明察秋毫”、“仁者无敌”的含义及用法。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理解仁政的重要性。

(2)培养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

7. 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2)运用所学,评价历史人物。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治国理念,分析其异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2)学会如何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运用文献资料,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贡献;(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3)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鼓励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地位。

2. 文章内容梳理:齐桓公称霸、晋文公崛起的过程及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 重点词汇和句子解析:如“尊王攘夷”、“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出齐桓公和晋文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齐桓公称霸和晋文公崛起的过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堂讲解: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文章中的重点句子;3. 调查齐桓公和晋文公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春秋左传》、《史记》等相关历史教材;2. 课件:文章内容、重点词汇和句子、历史背景等;3. 视频资料: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纪录片或历史剧;4. 图片资料: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画像、古代兵器等;5.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评论等。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3)能够分析文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2. 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3. 文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对文中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分析;3. 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翻译、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介绍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历史资料;3.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3)学生思考文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和补充;(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和解决问题;(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2. 教师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教案标题:《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齐桓晋文的事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齐桓晋文的事迹;2.分析和评价齐桓晋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齐桓晋文的信仰和价值观;2.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2.多媒体教学设备;3.课堂活动和讨论的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呈现一幅关于齐桓晋文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提问:你们对齐桓晋文了解多少?认为他对中国历史有哪些重要影响?二、学习齐桓晋文的事迹(30分钟)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齐桓晋文的相关章节,了解他的出生背景、执政时期的政绩等;2.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齐桓晋文的事迹,加深学生对他的印象;3.组织小组讨论,整理齐桓晋文的重要事迹,形成小结。

三、分析齐桓晋文的影响(2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齐桓晋文的事迹对中国历史有哪些重要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影响最大的方面,并理由为其提供支持;3.指导学生展示小组成果,进行班级讨论,形成总结。

四、拓展(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齐桓晋文的事迹发生在今天,他会对中国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他们针对齐桓晋文的事迹,推测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3.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演讲,并整理出小结。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学习感悟的分享;2.回顾齐桓晋文的重要事迹和影响;3.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延伸:1.齐桓晋文事迹展示:学生可以组成小组,以PPT或海报的形式展示齐桓晋文的事迹,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2.历史文化之旅: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之旅,参观一些与齐桓晋文相关的历史遗迹,如齐国故城、周口店等,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和品质;(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齐桓晋文之事2.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课文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3.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2)如何深入解读课文,提炼出其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体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体悟孟子主张及现实意义。

2.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

3.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体会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齐桓晋文之事 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齐桓晋文之事 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齐桓晋文之事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高三语文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名篇,突出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下面是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欢迎借鉴。

齐桓晋文之事篇一【设计说明】是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篇必读课文。

从中大家深切感受到孟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怀,睿智的思想,杰出的辩才。

尤其汪洋恣肆的论辨风格,明白晓畅的语言,精致工巧的结构,取譬设喻的说理,值得我们学习。

为此,一课时,了解孟子其人作品及成就影响等一系列背景材料,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梳理文言基础知识,训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课时,分析作品的结构及论辨层次,结合《寡人之于国也》,理解孟子的论辩风格。

教学时,尽可能改变传统的那种教师讲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手来,搜集资料,分组合作,讨论分析,展示结论。

既能活跃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不至于再出现“谈文色变”的情况。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2)了解论辩结构和方法2.思想教育目标:(1)孟子的“保民而王”“仁政”思想的认识(2)感悟作品的内涵,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3.能力目标:研读,讨论,理顺文章错综的思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及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揣摩、把握文章内容(2)把握关键词句,品味语言(3)搜集资料,制作卡片,讨论交流学习【教学过程】(1)基础知识复习回顾:①为下列加粗的词注音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②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a、吾不忍其觳觫b、仰不足以事父母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③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和贡献;•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举措;•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主要事迹和政绩;•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3.1 齐桓公齐桓公,姓姬,名姓驹,又称齐威王,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以其智勇和明智的政治手腕,使得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重要国家。

齐桓公的主要事迹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 政治手腕齐桓公重视君主与臣下之间的互信和协作,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推行平权政策,为下层社会提供机会,提高社会的整体实力和稳定性。

3.1.2 征战和联盟齐桓公在位期间,经常出征邻国,扩大了齐国的势力范围。

同时,他还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与晋国结盟,形成了齐桓晋文的联盟体系,有效地抵御了其他国家的侵略。

3.1.3 文化繁荣齐桓公非常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他招揽了很多有才华的人物,使得齐国文化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他还创建了国子监,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2 晋文公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晋文公。

晋文公主要的事迹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 政治改革晋文公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的统一性和管理效率。

他推行了县制、郡县制、井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有效地巩固了晋国的统治地位。

3.2.2 经济发展晋文公非常注重经济的发展。

他推行均田制并进行土地整治,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还开设了贸易市场,提倡商业交流,推动了晋国的经济繁荣。

3.2.3 文化传承晋文公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他以身作则,崇尚礼仪,提倡文学,注重教育,推动了晋国文化的繁荣。

他还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墨客,让晋国成为当时文化中心之一。

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教授齐桓公和晋文公在中国历史上的事迹。

二、教学目标1.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政治成就;2.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个人品德与治国理念;3.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1.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政治成就;2.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个人品德与治国理念。

四、教学方法1.利用教学PPT展示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生平及其政治成就;2.播放电影或动画,以动态的方式展示历史事情;3.班级演讲或报告,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总结。

五、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阐述他们的个人品德、治国理念和政治成就;2.利用PPT或播放电影,深入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生平及其治国过程;3.组织班级演讲或报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生将自主选择一个时期的历史事件,通过研究,呈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4.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以纵向对比的方式,探讨齐桓公和晋文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鼓励学生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方式和学习形式来深入地研究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并且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响力,培养出以历史人物为基础和参照点的思考方法。

通过让学生阐述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让学生明白说出一个真实的观点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通过演讲和组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逐渐养成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良好习惯,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建立起团队协作的意识,同时也能够磨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条理性思维,最终能让学生形成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高中语文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文章中非常有影响的名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两节连上)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二至三遍。

正音。

二、熟读下列重点段,并参考注释,弄通这几段话的大意。

见中学语文网中网对译。

①“齐宣王问曰”至“可”。

②“无伤也”至“君子远庖厨也”。

③“挟太山以超北海”至“王请度之”。

④“五亩之宅”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思考以下问题(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明确: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

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2、孟子的论辩思路是怎样的?试根据文章的结构层次来说明。

明确: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

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

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10月20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材简析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

学习时,须用心体会。

教学方法:点拨讲练结合
学法指导: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落实字音
胡龁衅钟觳觫褊小庖厨
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
二、了解孟子
1、学生介绍孟子
2、教师补充强调其行仁政的思想
三、熟读文本,把握大意
1、学生朗读
2、学生评价
3、教师评价
4、学生再读
四、翻译重点语段
如第2、4、7、8、10、11、12、13、14段五、落实词义
仲尼之徒无以,则王乎
臣未之闻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牛何之将以衅钟若无罪而就死地也有之不识有诸皆以王为爱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诚有百姓者即不忍其觳觫
王无异于百姓…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
则牛羊何择焉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六、总结特殊句式
臣未之闻也。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将以衅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彼恶知之?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七、深入探究
齐宣王欲王天下,孟子欲推行仁政思想,孟子如何展开劝说?简说: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

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八、课堂小结
孟子论辩的技巧就在于能抓住对方的心理并因势利导,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九、布置作业:梳理知识点,预习文本第二部分。

十、板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行霸道建霸业重点虚词之于以
孟子行王道施仁政重点实词王保伤
爱择诚十一、教后记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10月21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材分析:
在文本的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如“百钧”“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

教学方法:点拨讲练结合
学法指导: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落实字音。

忖度舆薪百钧
三、熟读文本,把握大意
1、学生朗读
2、学生评价
3、教师评价
4、学生再读
四、翻译重点语段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五、重点的实词、虚词
1、夫我乃行之
2、于我心有戚戚焉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4、则王许之乎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以御于家邦
8、权,然后知轻重
9、独何与
10、为长者折枝
11、刑于寡妻
六、特殊句式
1、夫子之谓也
2、百姓之不见得
3、何以异
4、天下可运于掌
5、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七、探究问题,读懂文意。

1“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2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

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八、课堂小结:
在文本的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如“百钧”“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九、布置作业:
预习第三部分,梳理知识点
十、板书设计:
不为者与不能者的区别引譬取喻
分析推恩德意义环环相扣
指出不推恩德恶果步步深入
十一、教后记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10月22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第二部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2.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4.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分析文章第二部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材简析
孟子以选言推理,逼出齐宣王的“大欲”,从而多方论证说明此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

有破有立,这几段文字是文章层次上的第三个波折。

教学方法:点拨讲练结合
学法指导: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翻译重点语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二、学习新课:
(一)生读课文“抑王兴甲兵”到“其若是,孰能御之”
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语气
(二)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小组交流疏通文本大意。

1、重点字词:
⑴抑:A抑王兴甲兵
B抑为采色
C不足视于目与
⑵若:A 以若所为
B若是其甚与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其若是,孰能御之
⑶辟:欲辟土地
⑷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2、注意划横线词的词类活用:
A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B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C 欲辟土地,朝秦楚
D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E 以一服八
3、特殊句式:
A 构怨于诸侯
B 若是其甚与
C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4、通假字
⑴盖亦反其本矣
⑵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⑶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三)探究文本:
难易问题解决后,孟子发出了“老吾老”至:王请度之的一段议论,说明能不能王天下,关键在于能不能推恩。

但是宣王听了孟子这段议论后,还是不能接受,还没有说出“请尝试之”的话,孟子察言观色,知道宣王心里还有障碍,那就是通过战争来称霸天下的“大欲”。

这个“大欲”不去掉,王天下的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

经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一激,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着的“大欲”,但还是不肯说出它的具体内容。

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等内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接着用“缘木求鱼”的
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
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

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能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这番话,是本文层次上的第三个波折
(四)生再读课文感受孟子的论辩之道
三、小结:
这几段是本文层次上的第三个波折,孟子运用多种手段来论证观点,使宣王心悦诚服。

四、布置作业:
处理《非常学案》相应练习题。

熟读文本,预习课文
五、板书设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王道可为
王之大欲发政施仁
六、教后记: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