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上肢周围神经阻滞

合集下载

Dr.DavidAuyong演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Dr.DavidAuyong演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Dr.DavidAuyong演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视频较大,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David B. Auyong, MD美国Linderman门诊外科中心医学总监美国Virginia Mason医学中心整形外科麻醉科主任著有《Ultrasound 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1.神经解剖臂丛神经通常起源于由C5-T1脊神经前支组成的5条神经根,由相对应的椎间孔发出后,5条神经根交汇形成3条上下重叠的神经干——上干、中干和下干,从由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形成的斜角肌间隙(肌间沟)中穿过。

3条神经干在锁骨上方或后方分为6股(3条前股,3条后股)。

锁骨上入路的特点在于此处臂丛神经的位置非常紧凑,针头只需稍微移动便可以接触到臂丛的所有神经。

2.适应证正确的锁骨上神经阻滞可有效阻滞肘部、前臂、手腕和手部的感觉,适用于肩部以下手术。

3.患者体位患者头部转向对侧,床头抬高30-45度。

图片来源于Google,超声设备为索诺声S-Nerve 点击查看S Series产品介绍4.机器设置•选用高频线阵探头(索诺声L38或HFL38探头)•检查模式:Nrv神经模式•分辨率:Res•图像深度2~4cm,目标深度0.5~2cm图为索诺声便携超声EDGE点击查看EDGE产品介绍5.扫查方法•将探头放置于锁骨上窝,可见高回声的白线为第一肋或胸膜,其上为锁骨下动脉。

切记针尖深度不要超过白线。

•锁骨下动脉外侧为前斜角肌,内侧为臂丛神经。

6.进针方法离探头1CM处开始从后向前平面内进针,针头角度平缓。

7.注药技巧•第一次注药部位为锁骨下动脉与第一肋骨之间,可阻滞臂丛神经下干。

局部注射1-2ml局麻药,可使臂丛神经上移后更加浅表。

再对上干附近较高位置进行第二次注射。

•局麻药剂量在20-30ml左右。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你知道吗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你知道吗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你知道吗阴旭明南江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636600麻醉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手术和一些诊疗工作进行麻醉,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提高诊疗活动的安全性。

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相比于全麻和局麻有哪些优点?临床麻醉时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常用的麻醉方法麻醉是使用药物,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可逆性功能抑制,患者的痛觉暂时丧失,为诊疗操作提供良好条件。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两类,一是全身麻醉,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致使患者意识和痛觉消失。

二是局部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在相应部位,使脊神经、神经丛或周围神经末梢受到阻滞,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例如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等。

2.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向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冲动传导,促使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就目前而言,神经阻滞主要有神经干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式,如果麻醉师的操作正确、用药适量,是不会带来副作用的,可以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3.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

①创伤、手术后急性疼痛。

②神经病理性疼痛,例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等。

③慢性退行性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④各种头痛,例如偏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等。

⑤血管疾病,例如心绞痛、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症、脑血管痉挛等。

⑥癌性疼痛。

⑦非疼痛性疾病,例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2)禁忌症。

①不合作患者;②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患者;③有出血倾向患者;④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⑤局麻药物过敏患者;⑥未明确诊断的患者。

4.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现状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关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报道;随着超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到90年代中期,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中就常规应用超声引导。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患者满意度
患者对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的满意度较高,因为它具有微创、 无痛、定位准确等优点,能够减轻 患者的痛苦和焦虑。
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与盲探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更高的成功率,能够更准确地定位神 经,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
与传统的注射器注射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实时监测注射过程, 减少注射到血管和神经的风险。
适用于各种臂丛神经阻滞技术
超声引导不仅可以用于常见的肌间沟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还可以应 用于其他复杂阻滞技术,如颈路臂丛神经阻滞等。
前景广阔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将更加成熟和普 及,为临床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进一步优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案
超声引导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麻醉 方法,通过注射麻醉药物使臂丛 神经传导功能暂时或永久性阻断,
达到镇痛效果。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 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臂丛神经 的位置和走行,以及周围组织的
毗邻关系。
通过超声引导技术,医生可以更 加准确地定位臂丛神经,减少对 周围血管和神经的损伤,提高阻
研究不同药物配比、剂量和注射速度等对阻滞效果的影响,以寻找最 佳的麻醉方案。
探索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特殊病例中的…
如肥胖患者、颈椎疾病患者等,研究其在特殊病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
加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麻醉医生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促 进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与传统的镇痛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更为持久的镇痛效果, 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05

201706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201706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为什么浅表器官检查 要用高频超声?
声速 = 频率 × 波长 人体组织内声速基本确定 = 1500 米/秒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低,分辨力高,
近场图象好,用于浅表器官。
频率越低则波长越长,穿透力高,远场图像
好,分辨力有所下降,用于腹部。
频率越高,超声穿透力越差而分辨率越高!
•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
多普勒效应
由于声源和接受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而引起声波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 1. 两者作相向运动时,接收到的 声波频率高于声源所发出的频率。 2. 两者运动方向相反时,接收频 率低于声源发出的频率。
超声多普勒技术用于检测心血管 内的血流方向、流速等。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一、平面内技术 二、平面外技术
平面内技术 (in-plane)
平面外技术 (out-of-plane)
穿刺针的选择
理想的穿刺针为:
很好的可视性,尤其是其针尖; 在多种角度下均具有很好的可视性; 适合于不同组织; 不产生伪影; 与周围组织可以很好鉴别。
进针位置 的选择
由于超声技术的应用,我们不再需要像传统 方法那样严格选择穿刺位点,因此在每一次的穿 刺过程中,实际穿刺点总是不同。
腋窝水平分成三束: ①上干和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肌
皮和正中神经 ②下干的前股成为内侧束-尺神经 ③三条干的后股组成后束-桡神经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串珠状
C5 C6 C7
VA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 扫描点
–仰卧位,头偏向健侧,锁骨中点上1.5cm
• 超声频率
–10~14MHz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应用技术,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和疼痛管理。


技术通过使用超声波图像来定位和导引注射针的精确位置,以确保药物精确注射到目标神
经区域,从而实现局麻和疼痛管理的效果。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基于机械波原理的成像技术。

声波通过软组织传播时会发生衰减
和散射。

利用声波与不同组织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到组织的声速、衰减系数和声阻抗等信息,进而可以生成图像。

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中,医生使用超声探头将声波传输到体内,然后观察和分析这些声波的散射和衰减情况,从而获取神经和周围组织结构的图像。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具有以下优点。

相比传统的盲目注射技术,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可以提高麻醉和疼痛管理的准确性。

通过观察和分析超声图像,医生可以精确定位神经和
周围组织的结构,避免误伤或误注射。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
症的发生。

由于可以精确注射药物到目标神经区域,患者的疼痛感和并发症的风险降低。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以提高医生的操作便捷性。

使用超声探头可以直观地观察神经结构
和药物的散布情况,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导引和控制。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应用技术,可以提高局麻和疼痛管理的准确性
和安全性。

该技术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舒适度有着重
要的影响。

“可视化麻醉”——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麻醉

“可视化麻醉”——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麻醉

“可视化麻醉”——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以其无创、简单、快捷、实用、定位精确的优势应用于引导周围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的盲探下神经阻滞麻醉相比减少操作耗时、提高成功率、而且减少麻醉用药和增加麻醉安全性等诸多优势。

成为当今麻醉医生越来越信赖的“第三只眼睛”。

利用超声,我院麻醉科开展“可视化麻醉”新技术,不仅有效减轻病人疼痛,还能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而随着“可视化麻醉”技术的推广应用,麻醉医生借助超声引导实施神经阻滞技术,实现了“指哪打哪”的精准化麻醉。

“可视化麻醉”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降低了因药物和个人体质差异引发麻醉意外的风险。

也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并为术后恢复提速。

与传统的麻醉方式相比较,超声运用于周围神经阻滞不仅操作时病人更舒适,而且可以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和降低局麻药过量,更能有效的避免神经损伤,误穿血管和胸膜造成局麻药中毒和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在临床中特别是肥胖病人、创伤、肿瘤等引起的解剖变异,小儿意识不清和已经部分神经阻滞或全身麻醉情况下,超声技术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莹)。

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作者:李挺,吴道珠,徐旭仲,黄品同【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方法:183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病人,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0.4 ml·kg-1。

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及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锁骨上神经的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及镇痛时间。

结果:操作时间为(3.8±1.6)min,起效时间为(4.3±2.1)min,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分支阻滞效果相同(P >0.05),锁骨上神经阻滞完善率低于以上7根神经(P <0.05)。

麻醉优秀率为96.6%、良率达100%,镇痛时间为(450±110)min。

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善,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介入性;臂丛;神经传导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是一项传统的麻醉技术,是上肢手术区域麻醉的主要方法,目前多采用解剖学定位或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的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但其阻滞失败率较高及有发生气胸、局麻药误入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是困扰麻醉医师的主要问题。

近年国外有报道采用超声实时引导技术行臂丛神经阻滞[1]。

我院麻醉科对183例病人行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发现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183例行上肢手术的病人,ASAⅠ~Ⅱ级,颈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年龄14~70岁。

均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剂量为0.4 ml·kg-1。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臂自然放于体侧,头偏向健侧。

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注意事项

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注意事项

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注意事项发表时间:2020-06-03T11:33:31.13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期作者:柯西华[导读]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径路主要分为四种,那么在应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请往下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麻醉手段,是局部麻醉。

实施麻醉处理的部位是患者的颈部,借助超声检查设备确定臂丛神经的位置,然后麻醉医师经由彩超的引导,把麻醉药物精准的注射至患者的臂丛神经四周,令臂丛神经处的神经传导受到阻滞,发挥药物的麻醉效用,可以保证后续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此种麻醉手段适合应用在上肢手术当中,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少、麻醉定位精准等特点。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径路主要分为四种,那么在应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请往下看:1.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超声探头选择线型、高频的,探头的频率应大于6 MHz、小于13 MHz。

在具体应用时,把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颈部中心,然后一点点地向外侧移动,由内至外的观察过程中,依次能够发现气管、甲状腺、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前斜角肌,最后是臂丛以及中斜角肌。

在得到的超声图像中,最好辨认的是颈总动脉以及颈内静脉,这两处部位是确定臂丛位置的关键标志。

位于肌间沟的中间部位,臂丛的上、中、下截面呈类圆形或者是圆形,外侧的回声比较高,中间的回声比较低。

部分患者的肌间沟部位不会出现明显的回声,主要是和蜂窝状比较相似的回声组织。

在应用短轴平面内技术时,指导患者的头部向健康的一侧偏移,然后移动探头,确保臂丛的影像在图像的中部稍微偏向外侧。

穿刺点选择超声探头的外侧部位,由中斜角肌部位推进,让针头处在臂丛的深处,在确定回抽无血以后使用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用量控制在10毫升到15毫升之间,能够观察到麻醉药物向着周围扩散。

再把穿刺针退回皮下,对进针的角度进行调整,令针尖处于臂丛的上前方,在确认回抽无血之后在为患者注射10毫升到15毫升之间的局麻药物。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内容提要
一、 上肢神经——臂丛 二、 下肢神经——腰骶丛 三、 躯干神经——腹横肌平面阻滞
一、臂丛
一、臂丛
1、肌间沟
▪ 阻滞要点
▪ 适应征:肩和上臂的手术。
▪ 探头的位置:短轴,横向放置 在颈部,横跨颈内静脉表面,约 锁骨上3-4cm处。
▪ 目标:局麻药在前、中斜角肌 之间,臂丛的上、中干周围扩 散。
▪ 解剖:
▪ 锁骨下动脉搏动明显,而紧 靠锁骨下动脉深部、侧面的线 状高回声结构为胸膜(肺滑动 征)和第一肋。
▪ 邻近锁骨下动脉外侧面可见一 束团状高回声结节(如葡萄 状),常常可见鞘膜包裹,呈 椭圆形或扁平形,即为臂丛神 经。
2、锁骨上
▪ 阻滞范围:
▪ 肩以下整个上肢(除外上臂内侧皮肤,T2发出的肋间臂神经支配)。
▪ 局麻药:15-的臂丛位于颈动脉的外侧,前中斜角肌之间。在臂
丛的浅层可见椎前筋膜、颈浅丛和胸锁乳突肌。
1、肌间沟
▪ 超声解剖:
▪ 上下滑动超声探头,直到 在肌间沟看见两个或更多 的神经干。根据扫描深度 和水平,可能会看见第一 肋和或肺尖。
▪ 通常在1-3cm深度处可见 臂丛。
1、肌间沟
▪ 阻滞范围
▪ 可达到肩和上臂的阻滞。 如果加上深部的下干阻 滞,可获得良好的上肢 远端的阻滞。
▪ 既可以通过向下调整进 针位置,也可以通过探 头重新定位下干,再次 进针,向目标神经注射 局麻药来完成。
2、锁骨上
▪ 阻滞要点:
▪ 适应征:上臂、肘、前臂和 手的手术。
▪ 探头的位置:横向放置于颈 部,锁骨中点的上方。
▪ 肩关节以下的上肢(除外上臂内侧皮肤,T2发出的肋间臂神经支配)。
4、腋路

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课件

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课件

实时观察进针过程是我们所描述的超声技 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意地使进针方向在超声 束的同一平面,例如沿着超声晶体线阵所在的 探头长轴方向。针和探头在同轴度时,在阻滞 过程中就可以持续追踪到针体和针尖(图3所 见的高回声线)的移动。只要在超声下针没有 超过第一肋或胸膜,就可完全排除气胸的危险。 然而,如果针和探头不在同轴度时,针尖不能 完全看见,进针则可能比预计的深,就像本实 验中意外刺破锁骨下动脉的那例病人一样。
超声引导下的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Vincent W.S. etal.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Toronto Western Hospital, Toronto, Ontario, Canada


40例病人(男性26名,女性14名,年龄 45±15岁,身高170±11cm,体重77±15kg, 体重指数26±5kg/m2)完成了本研究。手术 时间77.9±40.4分钟,2例前臂手术,9例腕 部手术,29例手和手指手术。所有病例在超 声横断显像中,可见臂丛是一簇大小不同的 低回声结节,始终偏外偏后,并且臂神经丛 是一簇不同大小、始终位于锁骨下动脉侧后 方、并常常向头方向延伸的低回声节。常常 是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头侧。
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有赖于准确的神经定位、 进针和局麻药的注入。不幸的是,目前所用的标 准操作技术都是盲目的,是依靠进针前体表标志 和进针后诱发的异感,或以神经刺激器引起肌肉 收缩来确定。常常需要多次穿刺才能成功,导致 与穿刺相关的疼痛和并发症。这对于锁骨上途径 尤其危险,因为有发生气胸的可能。 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有可能提高成功 率和减少并发症。我们假设,超声成像可帮助准 确定位臂丛神经并引导进针至靶神经。本研究的 目的是对目前最先进的以超声技术行锁骨上臂丛 神经阻滞及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超声引导下臂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应用技术,通过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下肢神经,准确、安全地给予局部麻醉作用。

本文将对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的原理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超声影像技术,将神经结构和周围组织清晰可见,从而准确定位神经,并在其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技术。

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可以提高穿刺准确率,减少损伤神经和血管的风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 下肢手术:如膝关节置换术、下肢骨折固定术等需要进行术中和术后镇痛的手术。

2. 临床诊断:对下肢疼痛的患者进行神经阻滞,可以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为病因诊断提供帮助。

3. 疾病治疗:如下肢肿瘤的放射频射频消融术等需要进行镇痛的治疗。

1. 患者准备:在进行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术前评估、术前讲解和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 超声影像:通过超声影像技术,可以清晰地看到下肢神经的位置和周围结构,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神经。

3. 局部麻醉:在确定神经位置后,医生可以精确地给予局部麻醉药物的注射,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4. 监测和观察:在进行神经阻滞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观察,观察是否出现局部麻醉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1. 安全性: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可以准确定位神经,减少损伤神经和血管的风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 镇痛效果: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可以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对于下肢手术和疼痛的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1. 医生技术: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超声影像技术和神经阻滞技术,严格掌握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的操作要领。

2. 患者选择:对于患者全身情况不稳定的患者,对于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需要慎重考虑。

3. 并发症处理:对于出现局部麻醉药物的毒性反应、局部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结语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精准、有效的临床应用技术,对于下肢手术和疼痛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研究进展摘要:在超声引导下对手术区域进行麻醉,能够清晰辨认出神经靶点,提高神经阻滞精准性。

为研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本文结合各学者的研究结果,阐述了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研究进展。

文章首先分析了外周神经阻滞原理,强调了超声引导优势。

最后详细分析了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神经阻滞的方法以及常见阻滞神经。

关键词:超声引导;外周神经;神经阻滞前言:和全身麻醉相比,局部麻醉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经济效益更高。

在熟练专业的麻醉师协助下,能够实现对神经的精准麻醉。

如今超声介入治疗凭借其操作简单,创伤性高,治疗操作准确性高,逐渐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借助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准确性进一步提高。

1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原理在超声设备辅助下,人体不同组织中穿透声波的能力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衰减程度,形成不同亮度等级的图像[1]。

如实体脏器,呈现出低回声,血液和血管反射程度较低,呈现出黑色图像,无回声。

胆结石和横膈膜反射程度较高,呈现出高回声。

目前常使用药物有:0.3~0.5%罗哌卡因、0.3~0.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混合[2]。

2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优势程加文[3]对比超声引导和盲探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通过查看神经组织清晰的影像,可规避重复操作对患者的创伤性,规避血管神经,麻醉组织更加安全。

超声影像下可清楚地观察到血管结构、肌肉组织和神经位置,随时调整穿刺针路径,保证局部麻醉药物能够均匀分布,快速扩散,提高麻醉药效。

传统盲探方法无法准确避开血管和神经,容易导致神经损伤,诱发气胸、血肿等并发症,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在超声引导下神经组织,操作便捷,时间短,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3.1 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穿刺位置采取对应的体位,体位较为灵活。

在超声引导下,对目标神经进行观察,彩超可呈现出周围组织的血流变化,显示出周围神经病变,必要时可使用彩超观察血供情况,对其综合判断,确定穿刺路径后,要避开重要器官和血管等结构,避免对外周神经束干进行直接穿刺,合理选择穿刺点,在体表做好标记。

上肢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探讨

上肢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探讨
2 0 1 7年第 4卷第 4 4期
2 O 1 7 Vo 1 . 4 N o . 4 4
临床 医 药文 献 杂 志
J o u r n a l o f Cl i n i c a I Me d i c a l 8 5 5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肢 手 术 中 超 声 引导 下 臂 丛神 经阻 滞 的应 用效 果 探 讨
诊断仪 ,针线 探头 频率 1 0 M H z ,透 过超 声成 像 ,对 患者 床 戏部位臂丛神经 和神 经周 围的 血管 、组 织之 间 的关 系进 行 观察 ,在此基 础上 ,采 用超声 平 面 内技 术 实施创 次 。同时 注人麻醉药物 ,让 麻药 浸润 到 神经 的各 个分 支 。且 患者 组
【 关键词 】超声 ; 臂 丛神 经阻滞 ;上肢 手术 ; 麻 醉 【 中图分类号 】R 6 1 4 . 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献编号 】I S S N . 2 0 9 6 — 3 7 1 8 . 2 0 1 7 . 4 4 . 8 5 5 5 . 0 1
神经阻滞麻醉 主要是 指把 局部 麻醉 药物 向外周 神经 干 越短 ,治疗效果越好 。 附近注射 ,同时采用对 神经 冲 动阻 断 的传导 ,最终 达 到麻 ’ 醉该神经支配的相应 区域。大部 分 情况 下 ,主 要是 采用 利 2 结 果 多卡因 、罗哌卡因等进 行局 部麻 醉 。患 有 上肢 手术 神经 阻 研究组麻醉操 作时 间 以及 麻 醉起效 时 间明显 比对照 组 滞不全 的患 者 容 易 导致 麻 醉 药 误 人 血 管 、气胸 、损 伤 神 短 ,P < 0 . 0 5 ;同时 研 究 组镇 痛 维 持 时 间 比对 照 组 长 ,P< 经[ 1 ] 。超 声引导则 可 以对麻 醉部 位神 经 、血 管和周 围组织 0 . 0 5 。总体来说研 究 组的麻 醉效 果 、治疗 效果 均优 于对 照 . 关系进行 直 接 观察 ,有 助 于 准确 定位 ,提 升麻 醉 成 功率 。 组 。详见表 1 表 1 两组麻 醉操作时 间、起效时间、镇痛 本文从近几年 内到我院实施 上肢手术 的患者 3 0例 ,以随机 维持时间 { ± s ) 分配的方式将其 分为研 究组 和对 照组 .分析超 声 引导下 臂 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 中的应用效果 ,现做 出下报 道。 组别 例 数 麻醉操作时间 麻醉起效时间 镇痛维持时间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2-09-28T07:27:41.74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2期作者:刘绍云[导读] 针刺神经引起的异常感觉是用来定位周围神经系统的,但受个体差异、麻醉师内注射操作的刘绍云河北省隆化县医院河北承德 068150摘要:针刺神经引起的异常感觉是用来定位周围神经系统的,但受个体差异、麻醉师内注射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与患者的配合程度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异常穿刺和多次穿刺检查,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困难,还造成了周围神经阻滞不完全等问题。

随着超声波科学技术的进展,超声波在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运用也日益广泛,通过超声波显像直接识别出神经和周围结构,在引导下穿刺,直接地看到局部麻药的弥散状态,提高麻醉疗效。

应用于超声诱导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产生有效的作用,也能够减少麻醉持续时间,从而延长麻醉作用的持续时间,从而有效防止了并发症,因此有着良好的临床使用意义。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引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患者上肢术后治疗中最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

在传统的治疗方式中,麻醉师一般按照病人的解剖标志确定,多选用肌间沟入道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但因为病人的个体差异以及腹腔内注射麻醉医生的技术,每一次穿刺的成活率都相对较低。

在多次穿刺的过程中,由于病人所受到的疼痛相对较多。

将超声引导术运用在双臂丛神经麻醉时,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少这些问题,从而减少了因为病人的个体差异以及麻醉医生的技术的不同,所造成的多次穿刺后给病人造成的疼痛。

本研究还分析了在超声诱导下给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第一章麻醉方法 1.1超声引导组麻醉方法用碘伏彻底消毒穿刺部位,以无菌的封套包裹探针,探头与穿刺部位接近,后根据病人实际状况调整探针,通过对扫面的深度调节,使臂丛神经清晰地反映在图像中,必要时还可给予耦合剂涂于探针表面,使探针与皮肤之间的空气完全排净,在超声下对穿刺针的直达臂丛神经部位加以控制,并予以麻药溶液注入,在药液完全将臂丛神经表面遮盖后停止药剂输注,予1%利多卡因和0.375%的罗哌卡因混匀输注(18 mL左右)。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技术。

该技术通过超声引导定位,准确注射麻醉药物到肌间沟和腋路臂丛神经周围组织,达到局部麻醉作用。

本文将分析该技术在麻醉过程中的效果,包括麻醉效果的评估,麻醉后的疼痛管理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一、麻醉效果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手术前能够提供清晰的神经解剖结构图像,准确定位神经和血管位置,有助于准确注射麻醉药物。

注射后,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丧失,肌肉松弛,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变化来评估麻醉效果,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参数。

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也是评估麻醉效果的重要指标,如手术区域出现疼痛或不适反应。

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麻醉效果上优于传统的局麻技术,能够提供更持久、更全面的麻醉效果,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二、麻醉后的疼痛管理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术后监护室,麻醉医生需要对麻醉后的疼痛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术后持续的镇痛效果,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

针对不同患者的疼痛程度,麻醉医生可以通过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来实现个体化的疼痛管理。

还可以结合其他镇痛方法,如静脉输液镇痛、口服镇痛药物等,提供全面的疼痛管理方案。

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后的镇痛效果稳定可靠,能够有效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率,降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虽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技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局部感染等。

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麻醉医生需要在术前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术中精细的操作。

在注射麻醉药物时,需要确保针头准确穿刺到目标位置,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和中心静脉穿刺进展-1789-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和中心静脉穿刺进展-1789-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789-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和中心静脉穿刺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超声引导的上肢神经阻滞
1、关于臂丛阻滞—腋路的适应症()下列哪项正确
A、前臂、足
B、下肢、手
C、大腿、手
D、前臂、手[正确答案]
E、足
2、臂丛阻滞—肌间沟的适应症,通常选取()
A、肩部、下肢、前臂
B、胸部、颈部、前臂
C、肩部、上臂、前臂[正确答案]
D、肩部、前臂、小腿
E、以上都不对
3、关于臂丛阻滞—锁骨上的目标,下列哪项正确()
A、腹腔干
B、神经干、分支[正确答案]
C、神经末梢
D、神经轴突
E、以上都不对
4、臂丛阻滞—肌间沟的定位是()
A、前后斜角肌之间,C6水平
B、前中斜角肌之间,C6水平[正确答案]
C、前中斜角肌之间,C8水平
D、前中斜角肌之间,C2水平
E、前中斜角肌之间,C9水平。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是一项传统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 其成功有赖于准确的神经定位、进针和局麻药的注入。传 统方法多采用解剖定位或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的方法进行 臂丛神经阻滞,但最终其阻滞效果往往不理想并且可能带 来严重的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超声定位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为 操作者提供了目标区域的实时解剖学信息,因此能够清晰 地分辨神经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引导穿刺针到达靶神经, 并观察局麻药的扩散规律,从而减少了局麻药的用量,提 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且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并发症的 发生。
穿刺过程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视频
赵云①
闫宗英
赵云②
注意事项
如果针和探头不在同轴度时,针尖不能完 全看见,进针则可能比预计的深。因此初学者 在穿刺过程中完整显示穿刺针可能存在一定难 度,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仍然可能 刺到胸膜,引起气胸。平面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出于安全考虑,必须同时显示胸膜和穿刺 针。阻滞前、后要进行两肺听诊对比。
禁忌症
感染,局麻药过敏,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不 能配合,患侧神经功能障碍等
并发症
主要有气胸,局麻药物中毒,神经损伤等。
锁骨上臂丛神经的超声成像特点
扫描点 -仰卧位,头偏向健侧,锁骨中点上1.5cm,探头与锁骨平行并紧贴锁骨 中点,采集到锁骨下动脉,锁骨上臂丛神经,胸膜及第一肋的最佳超 声声像图。 穿刺过程 -监视下,在探头的外方进针, -于浅表神经束之间,注入局麻药5-8ml,神经束可因药液的注入而分散开 -继续进针并注射药液,最后进针至锁骨下动脉旁的臂丛神经下干前、后 股间注入麻醉药。
目前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根据入路不同又分为以下六种:
1、锁骨上入路 2、锁骨下入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神经组织本身是低回声, 是由于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使 某些神经显示为高回声。各向 异性。
影像质量的调节
深 度 设 置
随着深度的增加,屏幕上 的图像会变窄,组织结构 会显像的更小。
影像质量的调节
合适的增益
增益设置过低:图像 较黑,肌肉层未被显 示
增益设置过高:图 像过亮
增加增益,超声波回声的信号增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补偿由于声波穿过 组织造成的能量衰减。但增益增加太多的话,屏幕上会出现“全白”的现象, 所有有用的信息将会消失。
肩锁关节
桡神经(C5-T1)
后臂和前臂

手背
桡尺关节
桡侧2个半手指至远端指间 腕关节 关节指背皮肤
正中神经(C5-T1)
大鱼际

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
桡尺关节
桡侧三个半手指远端指间关 腕关节指关节 节以远指背皮肤
肌皮神经(C5-C7)
前臂侧面

桡尺关节近端
尺神经(C8-T1)
小鱼际
除拇指关节和尺腕关节以外 的所有手关节
组织 动脉 静脉 脂肪 筋膜、肌腱 肌肉 骨骼 神经 气泡 胸膜 局麻药
超声图像 无回声(黑色)搏动性的,不会受压变形 无回声(黑色),非搏动性的,受压会变形 低回声(黑色),可压缩的 高回声(白色) 异质性回声(低回声背景混杂高回声线) 极高回声白线伴后无回声影
锁骨下高回声(白色)/锁骨上低回声(黑色) 高回声(白色) 高回声线 低回声,扩展的低回声区
• 一旦针尖处于合适的位置且与目标关系明确后,就可以开 始注入局麻药。
• 注入的局麻药在超声下显示为逐渐扩张的低回声影。 • 在注入局麻药之前和每一次移动穿刺针位置后,都应轻柔
地回抽,观察是否有血液回流到注射器内。 • 然而,还是有文献报道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时,回抽实验
阴性者发生惊厥,因此,负压回抽实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 局麻药注入血管或者随后发生局麻药中毒的可能。 • 局麻药注入大血管时,超声图像会产生薄雾状/烟雾状的 表现。
主要起源于C5-T1的脊神经腹侧支,有时C4、 T2节段也有参与。
臂丛的五个根在由近及远的走行过程中逐渐 转变为3个干、6个股、3个束,最终转变为 构成臂丛主要终末支的5个分支。
上肢区域阻滞解剖学
上肢区域阻滞解剖学
上肢区域阻滞解剖学 臂丛终支
腋神经(C5 C6)
皮肤感觉 覆盖三角肌区皮肤
关节感觉 盂肱关节
超声引导下上肢周围神经阻滞
超声概述
超声技术,频率---分辨率
– 高频探头分辨力高但穿透性差,适合用于小而表浅的结 构成像。
– 低频探头穿透性好但分辨力低,适用于深部较大组织 结构的成像。
超声探头
线阵探头(高频探头)
凸阵探头(低频探头)
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
按照惯例,当探头以横向面置于患者 的身上时,这个方向标记位于患者的 右侧。而探头以纵向面置于患者身上 时方向标记指向头部。
两种穿刺技术
一、平面内技术 二、平面外技术
平面内法(IP)
• 进针路径与超声束在相同平面内 • 针和探头越平行(插入的角度越小),针越容易被看到。
因此需要穿刺针旁开探头一定的距离置入。
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
静脉、动脉为低回声
脂肪:低回声背景下含高回声线条, 线条长度和质地通常不规则。
注意与肌肉鉴别。脂肪是可压缩的, 而肌肉是不可压缩的。
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
肌肉:低回声背景下含高回声短 条纹,肌肉层的轮廓线为高回声 (筋膜)
骨骼:显示为高回声的轮廓线, 其下为无回声的骨影。
缺点 内侧束支配区 域阻滞缺失
并发症 椎管内注药 椎动脉注药 膈神经阻滞
肱骨中段以 下上肢
缺乏超声引 导阻滞较难
气胸
肘部以下 臂丛神经置管
穿刺针进针较深 需要深度镇静 桡神经可能阻滞 不全 刺伤锁骨下血管
同锁骨下入路
受体位限制 需要单独阻滞 肌皮神经
刺伤腋血管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 解剖基础
臂丛由颈5-8及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有时亦接受颈4及胸2 脊神经前支发出的小分支。
支配耳部和乳突部大部分皮肤以及 面部后下方的皮肤
颈横神经(C2C3)
支配颈前部的皮肤感觉
锁骨上神经(C3C4)
支配锁骨表面和至第二肋骨水平的
胸前区皮肤,并支配胸锁关节和肩
锁关节的感觉。
颈深丛支配颈深部结构,发分支膈神经至膈。
神经阻滞入路选择
肌间沟入路 锁骨上入路 锁骨下入路
腋窝入路
适应症 肩部、锁骨、 上臂近端手术 臂丛神经置管
平面外法(OPP)
• 进针路径与超声束垂直 • 穿刺针在屏幕上显示为一个高回声的点 • 置入针的角度越陡,越容易看到针的位置
警惕:部分平面内
• 超声束宽度非常窄,相当于信用卡的厚度 • 如果穿刺针一部分在超声束内,一部分在超声束外,那么
位于超声束边缘的穿刺针部分会被误认为是针的尖端。
注射局部麻醉药
探头的准备
• 探头上覆盖一层无菌敷料,耦合剂涂在探头的前端,探头 与患者之间无空气
无菌贴膜
无菌探头套
超声探头和患者间的空气所造成的无回声伪像
合适的体位
1 、床调到合适的高 度,不过分弯腰
2、操作者面向手术 床的一侧
3、手和手臂以患者 身体为支撑
扫描
• 方向标记 探头的标记和屏幕上的标记相对应
手背尺侧
环指尺侧半和小指掌面、背 面皮肤
上肢区域阻滞解剖学
• 颈丛
颈丛起源于C2至C4脊神经腹侧支,支配颈前部大部分的 皮肤、肌肉和骨骼。
颈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穿过颈筋膜,形成四个主要分支, 支配头、颈和肩前部大部分皮肤
枕小神经(C2C3)
支配颈部上外侧的皮肤和枕区头皮
耳大神经(C2C3)
水定位
• 水定位是一种利用小剂量(0.5-1ml)的局麻药来观察针尖 的技术。
• 该技术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是我们不提倡常规使用水 定位来确定针尖的位置。
上肢区域阻滞
上肢区域阻滞解剖学
臂丛
臂丛支配除腋窝、上臂内侧及上臂后侧部分 区域以外的整个上肢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皮 支)、肌肉(肌支)和骨骼(骨支)。
5条神经根由相对应的椎间孔发出后,交汇形成3条上下重 叠的神经干----上、中、下三干,从肌间沟中穿过
上干由颈5-6前支,中干由颈7前支,下干由颈8和胸1的前 支构成。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颈部横切面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 适应证 手臂手术、锁骨手术和肩部、肱骨近端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