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讲义(3)
公共管理学培训讲义
第一章导论1.1公共管理学概述1.1.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1.1.2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1.1.2.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1)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2)它在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公共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1)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设计”,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标的具体“运作”过程;(2)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3)公共行政更加关注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公共管理更加关注结果、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和外部取向。
1.1.2.2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1.1.2.3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拥有合法权威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政府,以及由它们授权的有关机构或部门为了解决公共资源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等社会问题所作出的正式的决定或安排,这种决定或安排是确立一定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通常可以表现为法律、政令、计划、方案、程序等形式。
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区别:(1)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
(2)公共管理则是具体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学讲义(完整版)
公共管理学讲义课程编码:0501104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班级:公管14(1、2)教师:李兴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公管系2015年3月引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性较强,且前几章节的内容专业术语也较多,这对于刚接触专业课的大一新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讲述关于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他们理解起来比较慢。
因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公共管理场景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在游戏中体会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并让游戏后的学生分享其观点。
游戏名称:模拟公共管理游戏道具:卡片、中性笔、桌牌所需人数:40人左右游戏步骤:第一步:分组。
将班级学生分为十七组,第一组扮演公安局局长,第二组扮演检察院院长,第三组扮演法院院长,第四组扮演民政局局长,第五组扮演计生委主任,第六组扮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第七组扮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第八组扮演交通局长,第九组扮演财政局局长,第十组扮演税务局局长,第十一组扮演教育局局长,第十二组扮演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第十三组扮演小学校长,第十四组扮演中学校长,第十五组扮演慈善基金会会长,第十六组扮演医院院长,第十七组龙江银行行长,第十八组为公民组。
前十七组一组一个人就行,第十八组为多数人。
第二步:抽签。
教师将事前准备好的卡片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进行抽签。
其中,有17个人抽到的是公共管理主体的签,如政府的各种部门或非营利组织。
其他的学生抽到的是公民签.每个签上都写着扮演角色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角色扮演。
抽签结束后,即开始角色扮演。
抽到公共管理主体的学生坐在事前准好的桌牌签,等待着处理公民组所遇到的问题。
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在旁做好记录,将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或细节或之前没有想到但却发生的现象记录下来。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
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谈谈在角色扮演时候的感受和想法。
之后,教师对有关问题和观点进行点评及总结。
公共管理学讲义
公共管理学讲义——黎民*学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的区别与联系。
3、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4、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政府失败论”、政府内部性等内涵。
2、新公共管理内涵及其实践、评价。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主体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2、政府的主要类型。
3、非盈利组织的特点。
4、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异同。
5、层级制的特点与内在缺陷。
6、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公共管理职能1、公共管理职能折内涵,与政府职能的比较。
2、公共管理职能的构成。
3、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依据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试论我国公共管理职能的变革方向和重点?)4、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失灵)。
5、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管理职能。
6、公共管理职能的限度。
第五章公共管理的过程1、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2、公共政策过程。
3、领导方式(依据权力来源划分)。
第六章公共管理的绩效1、公共管理的绩效内涵。
2、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4、公共部门绩效的改进。
5、目标管理的涵义与过程。
6、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及其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第七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调控1、公共权力的内涵与特性。
2、公共权力的性质及落实。
3、公共权力监控的方式、问题及其改进。
第八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1、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2、政府与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4、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5、政府再造的内涵、模式及其启示。
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非盈利性组织1、非盈利性组织的涵义。
2、政府与非盈利性组织的联系。
3、非盈利组织在我国的作用、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局限性和改进。
第十章公共物品管理1、公共物品的内涵与特点。
2、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
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1、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及其与战略规划、非战略管理和功能管理的区别。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讲义课件
公共管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一、公共管理的意义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三、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四、新公共管理五、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第一节公共管理的意义一、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
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制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这是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二、卡尔森和欧尔姆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三、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四、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以及休斯的观点。
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
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五、本书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一、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公共管理学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 世纪30 年代. ,当时行政学者古利克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
在英国,1968 年的富尔顿报告也表达了1同样的观点。
具体来说,导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既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背景。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依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的观点,尽管研究途径及理念有各种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Approach,简称P 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 途径)。
公共管理学讲义教程
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以维持、保证、推动社会快 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活动。
(3)就其运行机理而言: 行使社会公共权力对社会共同活动领域进行有效
配置、治理,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实现的过程。
三、公共管理的运行机理
决定公共管理是否成为科学,能否发挥效用, 有无价值、意义的关键因素。
源——来源、投入生产、社会活动 过程中能带来资金、财富增加的因素。
管理就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处理
时间 财力
市场 人力
政策 物力
文化
关系
信息
2、管理的入门效应
目的效应
决定: 手段服从目的
水桶效应
稀缺:缺一不可
竹竿效应
重要:关键因素
管理的核心问题:
人力资源是社会和组织最重要的战略性资 源。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把人力资源配 置好、统御好,获得最大的使用价值、经营 价值是组织发展的核心。
一 管理及其基本理念 二 公共管理及其政务原理 三 公共管理的运行机理 四 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沿和实践创新
第三讲:公共管理过程和操作原理 一 公共管理职能及其中国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二 公共管理主体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探究 三 公共管理过程及中国行政效率提升的探索
第四讲:公共管理的实践范畴 一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 二 财政管理和我国财政体制的完善 三 土地资源管理和我国土地资源功能的发挥 四 社会管理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3)、公共权力的变迁及其复杂化
社会分化过程中的权力分化:
人类创造了权力,同时人类也创造了权力的变异
公共权力分化成为了公众权力、政治权力、 阶级权力、国家权力
生产力 的发展
MPA考前辅导公共管理基础讲义第三1
MPA考前辅导公共管理基础讲义第三章第三章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第二节行政决策体制第三节行政决策程序第四节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1、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决策”一词及其理论的形成,发韧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
2、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政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3、决策的特性:预见性、选择性、主观性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进行决策时,确定目标是首要的。
目标要具体、恰当、具有可检验性。
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性之一,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人们习惯上把只的一种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一种霍布森选择。
二、决策类型1、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这是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进行的区分。
2、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这是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进行的区分。
3、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这是根据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进行的区分。
4、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这是根据决策的权限安排来区分的。
5、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这是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进行的划分。
原始决策的实施会带来很大的沉积成本。
追踪决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障碍。
三、决策的前提决策的前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即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
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决策的首要前提。
价值前提的本质含义,是指在决策前人们往往对问题及其处理会有先入为主的意见与想法。
每个人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些东西在遇到问题之前都先天存在着,影响着问题的判断和方案选择。
价值判断常常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价值目标是对实践结果的意义评价,因此它与决策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决策目标称为“事”,价值目标称为“愿”。
事实前提是指问题客观所处的环境,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如同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资料-第三章
第三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了解政府间关系的含义,理解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掌握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
重点: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难点: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现状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历史进程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权到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的阶段。
根据薄贵利等人的研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进程中,曾两次出现世界性的中央高度集权态势。
第一次是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及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为消除分裂,实现民族统一和建立民主国家,建立和发展国内统一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出现的世界性中央高度集权。
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在完成了它的使命后,开始走向反面甚至反动。
17世纪和18世纪英美率先实行地方分权制。
第二次世界性中央高度极圈态势的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人们看到了市场的失灵,需要加强政府的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急剧膨胀,在客观上要求决策的分工和权力的下放。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的行政改革都将政府间关系作为改革的重点,从而使政府间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拉焦尔模式拉焦尔割据分权的程度将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分为三种:一是政治性分权,二是行政性分权,三是行政权转让。
第一种类型是在联邦制的情况的首长通过选举产生。
在第二种类型中,地方政府的法律基础在中央政府。
因此,地方必须从属中央,但并非完全依附中央,财政上有部分自主权。
黎民-公共管理学讲义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一讲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习要点:·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公共管理学的内涵·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三)制衡性与自主性(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二、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一)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在稳定地扩大(二)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三)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三、传统行政学的局限▲▲(与徐《公共管理学》重合部分)(一)理论框架局限(二)管理主体局限(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第二节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与徐《公共管理学》重合部分)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一)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二)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三)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一)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 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 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
3. 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二)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一)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1. 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 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 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4. 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1. 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 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公共管理学 讲义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概念分析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与公共部门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建构在公共同意基础上的公共管理,以公共权力为制度凭借,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责任担当,寻求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公平与效率、民主与集中的平衡与公共管理相关的概念分析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主体不同行为方式不同目标相同公共管理与商业管理追求的价值不同责任不同提供的服务不同行使的权力不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学科特性:交叉学科(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融会了现代经济学、政治学、政策科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发展中的学科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研究、系统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是建立在以科层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的。
行政二分法的优点:周期性的政治选举对行政组织稳定性的影响革除政党分肥弊端科层制理论又叫官僚制理论,是由马克思韦伯提出的,它是指的一种以权责分明、层级节制、分工协作为特征的组织形式。
政治——行政二分法则是由威尔逊《行政的研究》和古德诺《政治与行政》所提出来的二、新公共行政学*产生背景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危机与行政危机*价值目标——社会公平、代表性、回应性、社会责任感*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反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改变官僚制组织形式关心机构但是更关注问题*基本障碍资本主义价值与民主价值的矛盾继续存在社会公平的定义新公共行政模型的执行需要更广泛的制度变化社会公平:避免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利(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对穷人实行“兜底”政策)*贡献新的价值取向新的行政原则三、新公共管理*背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显内在的理论缺陷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在实践中正在遭受日益广泛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