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筝有关的古诗讲课讲稿
《风筝》说课稿(精选11篇)
《风筝》说课稿(精选11篇)《风筝》篇1《风筝》说课稿瓜沥二中朱兴祥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诗。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
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
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
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
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江北江南低鹞齐,
江北江南低鹞齐, 线长线短回⾼低——风筝知识讲座春暖花开,踏青、郊游、放风筝……⼈们以各种⽅式迎接春天的到来。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低。
春风⾃古⽆凭据,⼀伍骑夫弄笛⼉。
”明朝诗⼈徐渭的⼀⾸《风鸢图诗》道出了中国风筝的历史之韵。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风筝,在南⽅叫纸鹞,在我们北⽅叫纸鸢。
在中国,放风筝是⼀种很普遍的娱乐活动。
今天下午,⼆年级组的家长和⽼师们邀请到芜湖市风筝协会的杨书记为学⽣们做了⼀场精彩的讲座。
杨书记为学⽣们介绍了风筝的起源,从军事⽤途变迁到纯娱乐,从硬翅到软翅,从单只到串联……还介绍了风筝的四⼤流派,各⾃特⾊以及风筝⽐赛时裁决的标准。
重点提醒学⽣们在放风筝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这次讲座拓宽了学⽣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拉开了学校“我绘我飞”家庭亲⼦放风筝⽐赛的序幕!。
风筝说课稿(精选10篇)
风筝说课稿(精选10篇)风筝篇1一、说教材:《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教学目的: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初中语文:《风筝》说课稿2(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讲课稿 /初中讲课稿/初中语文讲课稿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风筝》讲课稿2( 教课方案 )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讲课稿资料合用于初中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取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风筝》讲课稿瓜沥二中朱兴祥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以后为培养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
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课的要点是培养学生拥有感受、理解、赏识文学作品的能力”,“要着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课;简化教课眉目,重申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诵和默读,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掌握、内容研究、等方面的教课”。
2、课文的特色《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奇,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矛盾中显现浓浓的亲情。
但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只于此。
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怨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露了封建迂腐思想对小孩自由、开朗本性的扼杀,深刻地论述了“游戏是小孩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小孩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全诗情词真实,思想深刻,拥有激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剖析七年级学生拥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但关于像本文这样有深沉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简单出现:抓表层易,知实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
因此在教课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怀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纳合作、研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指引、多给学生鼓舞。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风筝》课件 语文版
5、写了鲁迅先生对兄弟的恳求宽恕和兄弟的 全部忘却,反映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文中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感情呢?
惊异、同情、悔恨、 补过、悲哀、自我谴责等
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 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现实生活中,父母老师也不准我们 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 进行“精神的虐杀”吗?说说你的看 法?
作者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 “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 儿童的天使。”
• “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 地堕下去了。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情沉重,感到愧疚。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 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很惊惶地站
失了色瑟缩 绝望地站 在小屋里
悲惊 苦恐 无不 奈安 的的 神内 态心
愤怒 即刻伸手 专
制
折断、掷、踏扁 、
盛
傲然走出
怒
认为管是正当,自认 该罚。麻木
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 统的影响。
同情
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
何省悟和补过的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
的神态。
我
弟
不幸偶尔看到
• 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知错就改 严于自省
下面五种较成熟的看法,你认为哪一种 或哪几种看法有道理?为什么?你有没有 新的见解?
1、批判当时一些人对儿童的不正确的态度和 教育方法。
2、批判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及其对人 们的危害。
3、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风筝》说课稿(合集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风筝》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风筝》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
课文紧扣“纸船和风筝”,层层推进故事的发展,先是松鼠和小熊因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因一点小事而吵架,最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和好如初。
由于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因此根据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主要内容:通过师生互动,掌握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及“飘”、“漂”的区分。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故事,师生共同进入情景,与故事中的角色同喜同悲,感受友谊的珍贵、失而复得的喜悦。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引导学生珍惜朋友间的友情。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段,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幸福——悲伤——喜悦,并且让学生随人物的喜而喜,随人物的悲而悲。
二、说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中,课文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课本)之一,是师生赖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当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篇课文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课文——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认知信息的传递,也发生着情感的交流。
本着这个理念,教学本课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从情感的线索确定教学内容,二是在表达情感的有关词句段上着力。
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以上的思考决定了我这次说课的主题——注重情感,着力语言。
三、说教学流程下面分四个板块来具体说说教学流程及思考。
(一)感知“幸福”在教学开始,我想首先拿出课前和孩子们一起折好的纸船,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纸船漂呀漂,它会漂到哪里去呢?纸船会带些什么去哪儿呀!学生自由说,老师由学生的发言顺势引入新课:它漂到了我们班的课堂,给咱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
风筝说课稿(精选5篇)
风筝说课稿(精选5篇)风筝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筝说课稿1一、说教材和学情(一)教材《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
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
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
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21课《风筝》ppt课件
3、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我们曾经因为目标追逐而忽视它的 存在,直至一天我们不辨方向,因而彷徨。亲情便是那一束柔光, 指引我们迈出坚定的脚步。 4、亲情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每一刻都等待我们从大风大浪中 回归,在这里我们放心停留,修补创伤,准备供给,再次扬帆出 航。
21岁的鲁迅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 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 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 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 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 历正月初一,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 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 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shí
huá nɡ
sè
shù
什物
丫杈
惊 惶
伶 仃
瑟缩
嫌 恶
duò
宽恕
bǐ
chà lí dīnɡ xiá wù nɡ n
可鄙
yì
zhì nü è
掷
憔 悴
虐杀
模样
堕
苦心孤诣
惩罚
qiá cuì mú o
wúɡōnɡ ché nɡ
蜈 蚣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嫌恶:厌恶。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可鄙:令人鄙视。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惊惶:惊慌。 肃sù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风筝》说课稿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筝》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1、小黑板与录音机。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截去撑地手持撒脱支撑急速擎着拄着甩掉转向拉动蹦跳泛起跳跃仰望追赶酸涩旋转漾出抓住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2、师生交流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二、精读文本,感悟特点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指名读第一件事情写刘老师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让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
风筝 讲课稿
7风筝鲁迅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高鼎的《村居》,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齐来背诵一下吧: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背诵的很整齐!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早春二月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提到风筝,我们都会回忆起天真烂漫的童年。
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地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一个不一样的《风筝》。
二.字词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多媒体中的字词卡片,有没有不认识的呀?好!那大家一起读一下!开始!同学们读地都很认真!其中有这个词,字音需要注意一下!什物(shi2)什么(多音字)字词难关已经攻克了。
下面我们就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1.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哪位同学可以试一下?(手势)好!你先来!原来是作者儿时的一段经历呀!“我”在儿时毁坏了弟弟辛辛苦苦做的风筝。
成年以后,当我了解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后,我为此感到深深地自责,我希望弥补,而弟弟却早已忘却了。
这位同学概括课文的能力非常强。
好,请坐。
四.精读课文1.同学们,你们认为哥哥把小弟弟的风筝毁坏了。
这样的事是小事还是大事呢?既然是小事,那为什么鲁迅先生却在20年后,把毁坏弟弟风筝这件事称为“精神的虐杀”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挑选出你认为重要的动词,进行圈点勾画。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之后可以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好!这个小组!你们先来!A你们认为可以从弟弟喜爱风筝这个角度来分析。
那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对!你找的很准确!通过“张着、呆看、惊呼、跳跃”这些动词都可以表现出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B分析的不错!这位同学,当弟弟知道哥哥发现了自己偷着做风筝的时候,他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对!从弟弟“坐在小凳上;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们可以看出,弟弟的内心是多么的恐惧。
这位同学能从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角度来分析,非常不错!请坐!好!这边的小组还有补充?你是从“哥哥”的角度来分析“精神虐杀”的。
《风筝》ppt课件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清】 高 鼎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初中
综合组
学习目标:
1、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 2、探究风筝制作的有关知识。 3、设计自己喜欢的风筝草图。 4、培养自主探究和集体协作能力。
风筝的故事: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 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 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向(一 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 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 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格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 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1、风筝的构造。 2、潍坊风筝节。 3、风筝的放飞。
4、风筝的故事。
小组成果展示
风筝的起源: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 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 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 年),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 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 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 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 四百年。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 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五代李 郑於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於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 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风筝课件(讲课用)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 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 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 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 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 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 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 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 也没有留心。
三、人到中年(5--11)--------充满 忏悔 3.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 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弟弟知道 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 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 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9、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 一帆风顺的。 10、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 要温饱,三要发展。
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
苦心孤诣: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比一比,看 一看,谁的 反应快!
1、课文是介绍“风筝” 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课文中起 什么作用?
线索
3、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 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 还处在什么社会吗?
1925年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
艺术特色
1.意蕴丰富 深刻 2.构思精巧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亲切、 真实。
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4.语言精当
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 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5.联想的运用
联想作为一种写作方法,指在写某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其 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写进文章。包括相似联想、相 关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假设联想等。本文用 了相关联想,它指以某一事物作引子,引起与此事物有关的事物 的联想。如:《风筝》由看到冬季北京的风筝,展开联想,引起 如何扼抑童年弟弟放风筝的往事的回忆。
《风筝》教学教案文本
《风筝》教学教案文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风筝》。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自然的热爱。
(3)学会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背诵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爱好,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风筝》。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1.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风筝》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准备相关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3. 准备诗歌创作的素材和示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或黑板报上的风筝图片,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风筝有什么了解和印象?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风筝》,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与感悟:(1)让学生讨论诗歌内容,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关于风筝的景象?(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自然的热爱,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欣赏与创作:(1)展示相关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2)让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可以是一段话、一首小诗或一幅画。
5. 分享与评价:(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欣赏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
通过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教案:风筝诗词的欣赏与创作
七年级语文教案:风筝诗词的欣赏与创作风筝诗词的欣赏与创作在中国的文化中,风筝是一项古老而具有传统的风俗活动。
作为儿童游戏和竞赛活动,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同时,风筝也常出现在诗词之中,成为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风筝文化,欣赏风筝相关的诗词和创作风筝诗词,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创作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风筝文化,感受风筝的优美和文化内涵。
2.欣赏古今中外与风筝相关的诗词,了解诗词为中国文化所赋予的深远意义与独具艺术魅力。
3.通过创作风筝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展示学生自己的才华。
二、教学重点1.学习风筝文化,领略其优美风情。
2.欣赏与风筝相关的诗词,了解诗词为中国文化所赋予的深远意义。
3.学习创作风筝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引入风筝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珍藏之一。
风筝不仅是一项民间的娱乐活动,也是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瑰宝。
随后,讲解一些相关的风筝知识,让学生对风筝奇妙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感伤。
如果可能的话,班里可以进行一次风筝制作活动。
2.欣赏风筝诗词引导学生重点了解风筝相关的诗词,帮助学生发现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具体步骤如下:a.老师选择或引导学生自主收集一些与风筝有关的诗词,进行讲解和欣赏。
b.老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图文资料,让学生欣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青玉案· 元夕》中关于风筝的描述、宋代诗人秦观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关于风筝的描写等。
c.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和音乐,进行诵读和演唱,增强学生艺术素养。
d.在欣赏完毕后,进行一定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对风筝文化和诗词之美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感。
3.创作风筝诗词a.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根据个人体验和感受,写出一篇对风筝的评价或描写的短篇诗词。
b.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象征、排比、对比、感叹等,提高其诗歌的文学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古诗中的风筝课程设计
古诗中的风筝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本课所学的古诗,掌握其中描绘风筝的相关诗句。
2. 学生能够了解古诗中风筝的文化寓意和历史背景。
3. 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古诗中风筝的描写,分析其异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首以风筝为主题的简短诗歌。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关于古诗中风筝艺术作品的制作,提高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中的风筝,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感悟古诗中风筝的寓意,激发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古诗为载体,结合风筝文化,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喜欢动手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关注风筝文化的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古诗选读:《村居》清代高鼎、《江南春》唐代杜牧、《筝》宋代陆游等描绘风筝的经典古诗。
- 分析诗句中的风筝形象及其寓意。
- 对比不同朝代诗人对风筝的情感表达。
2. 风筝文化知识:- 风筝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在民间传统中的地位。
- 风筝的种类、制作工艺及现代应用。
3. 创作实践:- 以风筝为主题,仿照古诗风格创作一首简短诗歌。
- 小组合作,设计和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风筝。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讨论古诗中风筝所传递的积极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 分享制作风筝过程中的感悟,培养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学习《村居》和《江南春》,分析诗句中风筝的描写,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小学古诗风筝教案: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小学古诗风筝教案: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逐步加强,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古诗风筝,让小学生们在游戏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文,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一、古诗风筝教案的设计1.目标通过古诗风筝游戏的方式,让小学生们在娱乐中接触到古典文化,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2.教学内容本教案以《静夜思》为例,设计了以下内容:(1)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们绍《静夜思》的作者李白及其代表作品。
(2)通过贴近生活的互动游戏,让学生们了解和体验风筝的制作、飞行过程,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
(3)在游戏中,让学生们通过手工制作、飞行等方式感受《静夜思》中的意境与情感。
(4)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们就《静夜思》的主题、诗意及其所反映的文化背景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3.教学过程(1)引入首先设计一份风筝DIY教程,向学生们介绍风筝的制作及基本结构,并让学生们尝试制作风筝。
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们交流、分享风筝的历史及文化背景等内容。
(2)体验游戏学生们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制作风筝,然后到操场上进行飞行游戏,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赏析诗歌和描述风筝飞翔时翩若惊鸿的描写。
(3)整合思考风筝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回到教室,通过回顾、思考、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们领悟到《静夜思》中意境的本质和与文化有关的深层内涵。
二、古诗风筝教案的优势1.能够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游戏、DIY等方式,让小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静夜思》中的风景、人物等元素,从而达到全方位的学习与体验。
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2.能够帮助学生们吸收与领悟知识的效果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许多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干巴巴的,因此渐渐对古文化感到了厌倦。
但是,通过游戏所带来的互动与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有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感受,这样学生更容易记忆、吸收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风筝有关的古诗
与风筝有关的古诗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唐高骈《风筝》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宋陆游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明徐谓《风鸢图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清孔尚任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清郑板桥《怀潍县》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清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清曹雪芹的《红楼梦》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
--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清骆绮兰《春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