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包身工教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
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包身工教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集合围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包身工》一文展开,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文章背景介绍:了解作者夏衍以及该文的创作背景。
2. 文本阅读:精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情节等。
3. 语言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包身工制度的残酷,认识旧社会的黑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的把握,语言特色的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旧社会的包身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进行指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重点,交流学习心得。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人物形象:包身工、老板、工头等,展现旧社会的黑暗。
3. 主题思想:反对包身工制度,呼唤社会公平正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2. 答案:(1)环境描写:通过描绘包身工的生活环境,突出其悲惨命运,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认识: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的一种剥削制度,使工人陷入极度贫困和痛苦,应坚决反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夏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代社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七章《报告文学》,详细内容为《包身工》一文。
该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使学生深刻理解旧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认识到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包身工生活状况的描绘,以及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
重点:报告文学的特点,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包身工》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关注。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3. 课文分析:讲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包身工》2. 板书内容:报告文学特点叙述手法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包身工》一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认识。
2. 答案:(1)文章主要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
(2)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讽刺的笔触等表达技巧,如“她们的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只有密密麻麻的伤口”。
(3)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悲惨,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包身工》教案(通用7篇)
•••••••••••••••••《包身工》教案《包身工》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包身工》教案(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包身工》教案篇1【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⑴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⑵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⑶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⑴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⑷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⑸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教学目的〗1、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2、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集合了《包身工》一文的详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具体内容包括: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劳动状况、权益保障等方面。
1. 章节内容:a. 包身工的定义及起源b. 包身工制度的历史背景c. 包身工的生活环境与劳动状况d. 包身工的权益保障及现实问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及生活环境,提高对包身工现象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3. 通过分析包身工的劳动状况和权益保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背景、包身工的生活劳动状况、权益保障问题。
2. 教学重点:包身工现象的社会影响、包身工的权益保障及解决途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包身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现象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包身工?他们为何出现在历史舞台上?”2. 讲解:详细讲解包身工的定义、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劳动状况等内容,让学生对包身工现象有全面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包身工权益保障的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包身工权益受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包身工现象的社会影响及解决途径。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的定义2. 历史背景3. 生活环境与劳动状况4. 权益保障问题5. 社会影响与解决途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包身工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
b. 分析包身工的生活环境与劳动状况,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c. 针对包身工权益保障问题,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2. 答案:a. 包身工是指旧社会里,为了生存而被迫卖身为工的人。
其历史背景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使得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不得不卖身为工。
b. 包身工的生活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权益得不到保障。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包身工》。
该文为报告文学,作者夏衍通过实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对包身工制度的深入剖析。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反映旧社会工人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与分析:(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等。
(3)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例题,分析文章中的另一段描写。
6. 小组讨论:针对包身工制度,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3. 语言特色:生动描绘、对比手法、深刻剖析。
4. 作者观点:批判包身工制度,关注底层人民命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包身工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这一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我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一种表现,它让工人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报告文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具体内容为《包身工》。
课文详细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展现了旧社会底层工人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苦难生活的同情,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课文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旧社会纺织厂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包身工的报告文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分析课文4. 例题讲解a. 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作用。
b.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从叙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文章。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b. 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2. 答案:a. 包身工生活状况:衣、食、住、劳动条件极差,受到工厂主和包身工头的剥削和压迫。
b. 表达技巧:对比、讽刺、抒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了解旧社会其他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横向对比。
b. 邀请历史老师讲解旧社会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包身工》教案(通用8篇)
《包身工》教案(通用8篇)《包身工》教案篇1【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__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1、注音释义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2、内容主旨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
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
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
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__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
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集合了《包身工》这一教材内容,具体涉及章节为第三章“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详细内容包括:二进制、十六进制及十进制的转换,逻辑运算及其在计算机中的应用,计算机中数值的表示及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二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2. 掌握逻辑运算及其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3. 了解计算机中数值的表示及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二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逻辑运算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重点: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逻辑运算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硬件,提出问题:“计算机是如何处理数据的?”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2. 知识讲解:a. 讲解二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概念及相互转换方法。
b. 通过例题讲解逻辑运算及其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c. 介绍计算机中数值的表示及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完成课后习题。
4. 解答疑惑: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二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方法。
2. 逻辑运算及其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3. 计算机中数值的表示及运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将十进制数123转换为二进制和十六进制。
b. 列出逻辑运算的真值表,并分析其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c. 计算(5)+(3)的结果,要求用二进制表示。
2. 答案:a. 二进制:1111011;十六进制:7B。
b. 略。
c. 二进制:100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二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逻辑运算的理解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和练习。
2. 拓展延伸:介绍计算机中的其他数据表示方法,如浮点数、ASCII码等,并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的数据类型。
《包身工》 教案(7篇)
《包身工》教案(7篇)篇一:课时篇一教学要点: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三、整体感知1、疏通字词(1)给加黑字注音:衍(yǎn) 汀(tīng) 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 趾(zhǐ)骷髅(kū)(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吆喝:(大声喊叫)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笔调的"富有特色等。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
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
包身工教案6篇
《包身工教案》包身工教案(一):《包身工》读写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包身工》一课篇幅很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所反映的事实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年代久远,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抓住一个比较容易的突破口,所以就抓住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这个知识点和该册书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1透过包身工日常生活的三个场景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2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叙事写人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如何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2探究作者在描述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教学难点:点面结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说想玩的,有说想看电影的,也有说想考大学的等等。
)你们的这些想法我觉得都会实现,即使暂时不能实现,条件成熟时也会实现,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完美的新时代,你们有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
但是,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让我们一齐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
二、课时目标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报告文学)该文体有什么特点?(P38)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的代表作,篇幅较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这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三、资料概括我们先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资料:请同学们找出时间标志,概括每个时间段都写了包身工的什么日常生活。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四点半以后:吃早饭五点:上工劳动状况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三个生活片段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资料,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三个场景。
首先看第一个场景四、具体分析第一个场景:起床情形听录音,听之前先布置问题,听完之后再解决问题。
问题设计(投影展示)1她们什么时间起床?(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2她们起床时都干什么?(抓她们的动作打哈欠叹气寻衣服穿错鞋子胡乱踏叫喊小便)3这个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乱哄哄)4她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七尺阔十二尺深横七竖八十六七个抓这些数字空气充满汗臭粪臭湿气居住狭窄空气污浊环境恶劣)(板书:住恶劣)5她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她们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装扮?(争夺马桶半裸体起来开门精神迟钝麻木,狼狈不堪为什么?6课文中她们被称作什么?(生物猪猡懒虫这些花季少女,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称呼,那些老板们也根本没有拿她们当人看非人待遇)(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因为长期过着非人的生活疲倦拥挤杂乱失去了腼腆害羞爱漂亮的女孩子的天性)(板书:非人)在那里包身工出场了,那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的群像。
包身工教案6篇
包身工教案6篇包身工教案包身工教案(一):《包身工》读写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包身工》一课篇幅很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所反映的事实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年代久远,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抓住一个比较容易的突破口,所以就抓住“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这个知识点和该册书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1透过包身工日常生活的三个场景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2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叙事写人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如何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2探究作者在描述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教学难点:点面结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说想玩的,有说想看电影的,也有说想考大学的等等。
)你们的这些想法我觉得都会实现,即使暂时不能实现,条件成熟时也会实现,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完美的新时代,你们有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
但是,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让我们一齐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
二、课时目标这是一篇什么?(报告文学)该文体有什么特点?(P38)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的代表作,篇幅较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这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三、资料概括我们先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资料:请同学们找出时间标志,概括每个时间段都写了包身工的什么日常生活。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四点半以后:吃早饭五点:上工劳动状况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三个生活片段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资料,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三个场景。
首先看第一个场景四、具体分析第一个场景:起床情形听录音,听之前先布置问题,听完之后再解决问题。
问题设计(投影展示)1她们什么时间起床?(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2她们起床时都干什么?(抓她们的动作打哈欠叹气寻衣服穿错鞋子胡乱踏叫喊小便)3这个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乱哄哄)4她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七尺阔十二尺深横七竖八十六七个抓这些数字空气充满汗臭粪臭湿气居住狭窄空气污浊环境恶劣)(板书:住恶劣)5她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她们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装扮?(争夺马桶半裸体起来开门精神迟钝麻木,狼狈不堪为什么?6课文中她们被称作什么?(生物猪猡懒虫这些花季少女,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称呼,那些老板们也根本没有拿她们当人看非人待遇)(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因为长期过着非人的生活疲倦拥挤杂乱失去了腼腆害羞爱漂亮的女孩子的天性)在那里包身工出场了,那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的群像。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8篇《包身工》教案篇一一、说教材《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教学中,有些新教师授课因为“选材不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有些老教师授课因为“开掘不深”,对主题常常没有点“透”,功亏一篑。
怎样体现出它的特点,使教学也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呢?经过思索,我打算采用这样一些方法:一、争取时间,长文短教我首先将熟悉课文这样一个程序交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通过布置:(1)“思考和练习”五─准备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请给包身工下个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这样两个作业敦促学生对课文进行琢磨和钻研。
上课时我单刀直入,撇去枝叶,以检查预习的名义直奔主题,先由两名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些棒”的故事,再由其他学生汇报自己做预习第2题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评议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1)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2)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他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
“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
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3)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4)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的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在让学生讨论,明确上述内容的同时,我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日本资本家拿摩温半殖民地包身工奇妙一仆二主中国二老板带工的半封建(主题)包包身契通过解释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我再提纲挈领,让学生设想和揣摩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作的意义、工作内容以及所需技能。
2.掌握包身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包身的制作方法。
2.包身的困难点在于操作,需要学生们耐心细致地进行操作。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
2.黑板、彩笔。
3.短绒毛巾、棉布、针线等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学生们介绍包身工这一职业,包身工是制作珠宝肖像的专业技术人员,包身工通过观察顾客的眉眼、身材和身份等特征,用粘土、蜡和金属粉末等材料制作肖像。
包身工在包身工作中需要有良好的审美眼光、精湛的手艺和耐心的精神。
2.讲解包身工作的内容教师介绍包身工作的内容,由于包身肖像需要反复制作,所以包身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完成,否则就会影响肖像的质量。
包身工作的每个步骤都很重要,要求学生们严格执行。
3.讲解包身的制作方法教师向学生们讲解包身的制作方法,包身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准备工具和材料。
包身的制作需要准备棉布、短绒毛巾、针线等工具。
制作过程中,还需要使用黄蜡、石膏、粘土等材料。
第二步:制作模板。
包身工需要根据顾客的形象特征,制作出一个模板,用来制作肖像。
第三步:涂上脱模剂。
在模板上涂上脱模剂,以便于在后期将制作好的肖像脱模。
第四步:制作肖像。
用粘土等材料,根据模板将肖像进行制作。
第五步:烘干。
将制作好的肖像放到烤箱中烘干。
第六步:脱模。
用特制的工具将肖像从模板上脱下来。
第七步:打磨。
将制作好的肖像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第八步:上色。
根据客户要求,给肖像进行上色处理。
4.制作包身教师向学生们演示制作包身的具体步骤,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制作包身。
5.检查包身教师检查学生们的包身,在包身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只有规范的操作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包身肖像。
6.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们反思并总结每一步的操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一、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包身工》,指的是在1935年,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报告文学。
其核心是揭露与批判包身工制度的吃人本质,预示着光明将在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中照临大地。
《包身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教学的重点是探索本文双线索结构下的主题表达。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对文章线索和主题的探究,领会其思想内容。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通过对文章线索和主题的探究,领会其思想内容,学习其写作特色。
(二)解析1、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被称为“文学的轻骑兵”。
2、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指的是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
3、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即点面结合的写法,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问题诊断分析1、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2、包身工制度是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在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
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以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本文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结构是怎样的?【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也就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师生活动:问题1:关于夏衍,你了解多少?【明确】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补充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问题2:本文标题有何意义?【明确】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
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问题3:文章结构是怎样的?【明确】文章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托附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其间穿插以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从“两粥一饭”到结尾),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问题二: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背景的作用,由此深刻认识课文的主题。
师生活动:问题1: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议论)【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问题2: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议论)【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
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
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
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
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
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
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问题3: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议论)【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
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问题4: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
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
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
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问题5:根据“但是,……”到“立此包身契据是实”两段思考:*包身工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原是农村里“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被诱骗以契约形式成为包身工的。
*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明确】恶劣的条件(举例略);紧张的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小时……);残酷的惩罚(欧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
*为什么要身受这样深重的苦难?【明确】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
*为什么会成为双重奴隶?【明确】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
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一句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问题三:本文的写作有何特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炼本文的写作特色,并关注社会现实,尝试着将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师生活动:问题1: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明确】点面结合。
“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本文的“面”主要是指人物的群体描写,“点”主要是指芦柴棒、小福子等的典型事例。
问题2: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确】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老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
问题3:本文如何有机的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合在一起的?【明确】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
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
问题4: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样的境地。
比喻,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暗含讽刺,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六、目标检测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来的,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厂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外界隔绝之外,将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带工老板。
这要,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把她们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他们就永远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
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1.首句“管理”一词的实际含义是()A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B保管和料理C照管并约束D压迫和剥削2.画线的句子中,“罐装了的劳动力”是什么说法?为什么说这种劳动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答:。
3.选出对第一句中“饲养”一词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A、拟人B、拟物C、比喻D、双关4.选出对本段议论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A、通过类比说理,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B、通过类比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C、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D、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5、“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中的“与”和下边哪个短语中的“与”意思相同?()A、与人为善B、与人方便C、与虎谋皮D、与世长辞6、对文中“饲养”一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是()A、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的罪行。
B、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揭露包身工制度下的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状况。
C、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役使他们以牟取暴利。
D、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说明包身工只有依靠资本家的剥削才能生存。
参考答案:1、D2、答案简析:罐装了的劳动力"是比喻说法些包身工永远没有和外人接触的机会,与社会完全隔绝,无从接受革命思想,可以供资本家"安全"地保藏,自由使用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3、B 答案简析:拟物,把人当作物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并以此与船户养墨鸭捕鱼类比,从而揭示出相似的结论。
说明资本家将包身工当牲口,役使她们以牟取暴利。
4、A 答案简析: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这里,通过类比,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5、B 答案简析:B 与,给;A 赞许,赞助;C、D介词,跟,同。
6、C 答案简析:用去同辨异法,找出“饲养”一词的基本意义七、课堂小结《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