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圆结局与设计悬念的优缺点

合集下载

高考小说之结尾题(知识+题目)

高考小说之结尾题(知识+题目)

高考小说之结尾题一、知识结构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局作用: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2)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③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大团圆式这种结尾,①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种结尾,①从表现效果上看,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②深化主题,③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5)补叙式①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②人物形象更加完整,③深化主旨。

(6)卒章显志式①情节更加完整;②更加表现人物形象;③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二、题目练习【2017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天嚣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现象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现象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在结局的处理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那就是对“大团圆”的结局青睐有加,喜欢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坏人伏诛、好人得福、神灵显圣、天理昭彰、家人团聚、情人重圆……对于这一普遍性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展开了讨论,或从国民性、或从悲喜剧的角度出发加以评判,或说其是毒瘤或者怪圈。

而本文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论观、民族性格特征等角度去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中国戏曲大团圆结局传统文论观民族性格特征文化意蕴引言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戏剧艺术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就其产生渊源而言,它和中华文化尚圆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戏剧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的发展,宋元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今。

当然,中国疆域广大,一方有一方之风气,地域文化差异极大,再加上不时的政治分裂,也就导致了戏剧形制的差异,譬如南戏于杂剧。

不过,在对结局的处理上,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那就是对“大团圆”的结局青睐有加,喜欢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坏人伏诛、好人得福、神灵显圣、天理昭彰、家人团聚、情人重圆……对于这一普遍性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展开了讨论,或从国民性、或从悲喜剧的角度出发加以评判,或说其是毒瘤或者怪圈。

而本文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论观、民族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一、大团圆结局与传统文论观戏曲离不开剧本,剧本的创作离不开文学。

所以“大团圆”式结局与中国文学自身追求“中和”之美的美学风范和“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态度有关。

(一)中国文学强调和谐、平衡、统一的美,即“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文化大力推崇的美学规范,是指符合适中原则的和谐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庸之道进入审美意识转化而成的,二者在意义之上是有联系的而且有相通之处。

实际上中庸兼有中和之意。

中庸之道的根本含义就是对立方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发展,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以保持整体上的融洽和谐。

故事的13种结局方式

故事的13种结局方式

故事的13种结局方式在20世纪以前的文艺作品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以下五种结局方式:一、死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这和用死亡去结束一次叙述的行为相当恰切,尤其能体现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

当然传统悲剧美学的价值毁灭仅仅是一个方向,还有一种是由错位的死带来强烈的缺撼,这个缺撼本身就有一种缺撼美。

二、大团圆简单来说,就是绝不跟观众为难,这是好莱坞百年来长盛不衰的主要秘诀。

三、诗意顾名思义,就是像诗一样给人以美感,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四、揭谜推理题材的文艺作品较为常见,前期不断设置谜题,逐渐构筑起一个连锁的巨大的谜团,最后抽丝剥茧,将谜底一层一层揭开。

五、解嘲因被人嘲笑而自作解释,常见于喜剧题材中。

因为喜剧很难以一种很郑重其事、很压抑很强烈的方式,来为一个喜剧人物最终画上句号。

六、有去无归可以说是故意走向虚无的一种美学方式,有时能带来传统悲剧美学的悲壮和庄严感。

七、梦魇即噩梦,也比喻非常可怕的事。

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去而复来,反复进行,无休无止。

九、得而复失付出很多,最后却什么都没得到。

这种方式非常直接地显示出生活本身的虚无色彩。

十、走出叙事人视野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走进自己也看不清的一种状况,走出叙述人的视野,故意消失掉。

十一、以死亡来终止当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由于故事本身的无奈,使得故事的结束只能停留在死。

十二、歪打正着用不恰当的方法,意外获得满意的结果,特别能显示生活的荒谬性。

十三、迷失本意指弄不清(方向)、走错(路),当然也可以是故意而为。

“藏匿一片树叶最好的地方是森林”,而让一个人迷失的最好地方,不是莽莽丛林,而是喧嚣人海。

高考专题复习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

高考专题复习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

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一、结尾的常见方式1.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2.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4.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2.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4.交代背景(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5.暗示象征(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三、尾段的常见题型1.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目的)?2.为什么要写××段内容?3.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4.从某一角度提问(从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四、答题格式:三段论内容(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五、解题思路1.结构方面:结尾段与开头、标题、前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前文(前后照应)。

2.手法方面: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反问、比喻、引用诗句等修辞手法。

3.内容方面: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鞋张品成来宽满周的那天,被爷娘放在床上任由他爬,只是在板床上放了些东西。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2019年精选文档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作者介绍]张爱凤,扬州大学文艺学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大众传媒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西方戏剧自诞生之日起就分成悲剧和喜剧两种互相对立的形式,而在中国的古典戏曲中,悲剧和喜剧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两种成分是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

古希腊以来,西方就日益形成颇为发达的悲剧理论体系,而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关于“悲剧”的完整而明确的概念。

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随之反思祖国的传统文化。

在戏剧理论界曾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大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中国的古典悲剧大都违背了亚里斯多德所认为的悲剧的结局“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的论述,相反采用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的大团圆结局。

悲剧作为一种极富民族化的戏剧样式,在中国戏剧史上显然不是空白的。

但“中国悲剧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道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能拿欧洲的悲剧理论来衡量。

”“大团圆”的中国式结尾是在民族审美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发育起来的,是符合中国人民传统的审美心理的,是中国古典悲剧民族性的体现。

一、团圆――中国哲学圆形思想的感性显现中国古典戏剧富有“团圆”之趣,绝大多数剧目,都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包括许多悲剧多以“大团圆”局面作结尾。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中概括古典戏曲和小说的结构模式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曾不止一次地抨击过古典小说、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他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文中说:“中国人的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此。

……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

――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高中语文:小说结尾的作用

高中语文:小说结尾的作用

一、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广东卷模拟一(贾平凹)〈羊事〉。

《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如《柳毅传》。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小说结尾的作用

小说结尾的作用

小说结尾的作用四小说阅读知识汇总——小说结尾作用一、结尾的分类一)小说结局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让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例如《项链》。

同时,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比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经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从主题上看,欧亨利式结尾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二)小说结局是令人伤感的悲剧这种结局也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例如《药》XXX、XXX 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即没有发动群众。

同时,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XXX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此外,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XXX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三)小说结局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同时,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小说结局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例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

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

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

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结尾的作用一)表现手法上,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二)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三)人物形象塑造,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成绩。

浅释“大团圆”悲剧结局蕴涵的深层审美属性和悲剧体验价值

浅释“大团圆”悲剧结局蕴涵的深层审美属性和悲剧体验价值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浅释“大团圆”悲剧结局蕴涵的深层审美属性和悲剧体验价值于洋 山东大学文学院摘 要: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大团圆”结局模式历来备受诟病和批判,但少有学者对“团圆”背后深层悲剧审美属性的挖掘和探索,也鲜有对这种模式背后独特的悲剧审美体验的思考。

本文意在对“大团圆”结局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并探究其中“审美两极分化”的原因,倡导破除对其二元对立模式下的批判,重新审视“大团圆”悲剧结局的理论价值和文学意义。

关键词:“大团圆”结局;悲剧;深层审美属性作者简介:于洋(1997.12-),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165-01长久以来,中国戏剧中“大团圆”模式的悲剧结局备受学者诟病。

前辈学者对“大团圆”的诠释,也是批判多于褒奖,大都从国民性、封建政治、文化心理等角度批判。

但鲜有对“大团圆”悲剧结局背后深刻内涵和广阔喻意的发掘,以及对其深层次悲剧审美的研究,而这对于中国传统悲剧结局的批评无疑是有失公允的。

“大团圆”其实并非中国悲剧缺少力量的表现,恰恰相反,这正是中国传统古典悲剧包容一切,成熟多元的表现。

因为它是面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有着顽强的适应能力。

统治者利用他维护自己的统治,平民老百姓身受苦难,“大团圆”给予他们心理的补偿;而高级的悲剧欣赏者,完全能看透“大团圆”实现的人为不可能和其中借助“超自然力量”的惯用套路。

这一点中外悲剧是相通的,古希腊悲剧中惯用的“神旨、神谕”,主人公难逃命运的《俄狄浦斯王》,中国传统悲剧中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等。

这些“因果报应”在现实中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稍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批判能力的悲剧欣赏者都会想到这一层,这无疑给“大团圆”增添了一抹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笔者认为这恰是中国古典悲剧真正的“悲剧美”所在。

我国这种特别的悲剧模式,与其用“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来进行批判,不如用“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大团圆’背后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大团圆’背后淋漓的鲜血”来理解。

浅析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

浅析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

浅析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论文摘要】“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普遍形态,“大团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一种传统的结构定式。

本文试从民族精神、儒释道传统文化、封建制度、文学功能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大团圆”结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原因【Abstract】Happy ending is the common form of Chinese classical theater. Happy ending is a unique Chines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a traditional structure in Chinese ancient narrative literature. This paper will try to analyse the reas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treatre form national spiri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nfucian,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Happy ending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nation.【Keywords】Classical theater, happy ending, reasons目录引言 (1)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深受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精神影响。

1(一)、中国人对和谐美满的特殊喜爱 (1)(二)、中华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 (2)(三)、中国古代的尚圆传统思想 (2)二、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3(一)、“中和”之美的儒家思想 (3)(二)、超然出世的道家思想 (4)(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教思想 (4)三、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深受中国封建制度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成因及其价值

浅析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成因及其价值

浅析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成因及其价值作者:张敏莉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1期摘要:“大团圆结局”具有中国古典悲剧的独特魅力。

所谓“大团圆结局”,是指在悲剧人物经历重大的磨难之后,拥有的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

“大团圆结局”在中国的产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政治因素和传统戏曲的表演体制的影响。

虽然中国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模式,但是中国悲剧作为反映社会矛盾、揭示社会黑暗最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道德和审美的双重价值。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不仅具有深刻的民族性,而且丰富了世界悲剧的审美类型。

关键词: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赵氏孤儿近代以来,随着悲剧一词的传入,中國学术界引起了关于中国古典戏剧是否有悲剧的争论。

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悲剧,因为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都会有一个“大团圆结局”,这种追求“团圆之趣”的结局削弱了中国古典悲剧的悲剧力量。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历来就有悲剧。

对同一个考察对象——中国古典悲剧的认识,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以结局定悲剧,简单地认为悲剧就是悲惨的结局,例如主人公的毁灭、理想的破灭等。

而那些经历磨难的主人公如果拥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例如沉冤得雪、大仇得报等就不能算悲剧,从而忽视了“大团圆结局”下中国古典悲剧的意蕴。

一、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现象(一)何谓“大团圆结局”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中最早出现了“大团圆结局”的概念。

在《闲情偶寄·科诨第五》中,李渔提出了“团圆之趣”,本意是指戏曲创作要出其不意,不落俗套,追求在山穷水尽之时,剧情突然峰回路转,故事的发展脉络先悲后喜,或者刚开始怀疑最终相信,亦或在皆大欢喜的时刻陷入困境。

但是现在常说的“大团圆结局”是指在悲剧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经历磨难痛苦,但最终由逆境转变为顺境的一种戏曲结构模式。

因为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在学术界引发了关于中国古典戏曲到底有没有悲剧的讨论。

小说结尾的常见方式及作用(1)

小说结尾的常见方式及作用(1)
求美好的愿望; • D.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
生波澜,引人思考。
原题再现
•2020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考 •《给鸟搬家》
•22.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 你的理解,(6分)
小说结尾的常见方式及作用
• 小说结尾的常见方式
• 1.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 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 人思考,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 小说《老乡》有两个结局,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6分)
• 结局一: • 写了两个战士回归故乡再见结亲的事件(1分), • 表现了同乡情谊,人和人的和谐共处(1分), •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1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1分), • 与标题相呼应。(1分) • 大团圆结局,表达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1分)
•解题思路
• 内容:
• ①概括句段内容;②手法:环境描写,对比……③衬托主体形象的特征, ④揭示\暗示文章的……主旨,表达了……情感;
• 结构:
• ⑤结尾:与标题、前文、首尾呼应,解开悬念……)
• 形式: • ⑥A.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 B.悲剧式结局作用: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 C.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反映出人类追
• 结局二: • 写了两个战士在战场再次相见击杀对方的情景(1分), • 表现了两个人射击的坚定和视死如归的自豪(1分), • 与前面情节形成对比照应(1分), • 也赞美了战士们忠于军人职责的形象(1分), • 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1分) • 悲剧式结局,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1分)

高中论述类阅读: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

高中论述类阅读: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

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痛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懣。

然而,这种鞭挞似乎于现实并无太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理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

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扬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

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结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来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

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刷作中得以实现。

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作者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到了明清两代,思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

比如《宝剑记》和《鸣凤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

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

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

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

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

中国的老百性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

他们不能接受好人的悲剧结局,容不得坏人没有恶报的结果。

他们需要舞台上的精神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刷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

中国戏曲“大团圆”的理性审视

中国戏曲“大团圆”的理性审视
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大团圆”结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广泛存在于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这种结局形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喜剧收尾,更蕴含了深厚的社会心理意义。从生活需求角度看,大团圆结局满足了人们对和谐美满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观众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正义观。在伦理文层面,大团圆结局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同时,从心理补偿角度分析,大团圆结局为观众提供了心理慰藉,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与遗憾。本文旨在通过理性审视“大团圆”现象,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以期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

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常用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大团圆”之“影响的焦虑”

“大团圆”之“影响的焦虑”

“大团圆”之“影响的焦虑”作者:王炳中来源:《艺术广角》2020年第04期我们常津津乐道于古今中外诸多长篇小说精彩的开头,却往往忽略了它们是如何结尾的。

结尾不仅仅意味着故事的结束,它还可能如电影的“彩蛋”,留下突如其来的惊喜和让人充满想象的期待;而且,结尾作为情节的最后一环,并非“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一叙事链条自然顺延的结果,它还牵连乃至调控着其他部分的书写。

可以说,很多时候,结尾的设置关乎一部长篇小说的艺术水准。

比如众多关于《水浒传》《红楼梦》结尾的续写或改写,最后都被读者所抛弃,究其原因,除去先入为主的阅读体验,还在于原著结尾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收束力和感染力。

所以,如何结束一部长篇小说,对于很多作家来说并非易事。

就中国古今长篇小说结尾的差异来看,近代以前特别是明清的长篇小说往往复制着“大团圆”的结局模式,主人公无论经过多大的挫折和苦难,最终都能破镜重圆、阖家团聚、功成名就、满门封赠,这种重复本身就意味着作者在突破前人叙事模式上的困难与无力;而五四以来的长篇小说则倾向于采用开放性的结尾,将故事和人物命运的诸种可能性留给读者想象,这看似灵活多变,但也未尝不是作者不知如何结束自己的小说所致,近百年来,就有诸多名家承认自己的某部长篇小说是未完成之作,原因当然很多,但艺术上的难以为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我们还是很难判定这两种结尾模式孰优孰劣。

特别是,后者的推广和风行主要得益于近代以来新文学先驱对前者的批判,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作人、胡适、傅斯年、钱锺书等都对传统长篇小说“大团圆”的结局叙事有过不同程度的批判。

鲁迅就认为“大团圆”的模式折射出国民的劣根性,即作者不敢正视现实社会人生的黑暗和苦难,只好用虚幻的圆满来自我欺骗和麻醉,这就有意无意地粉饰现实,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反现实主义手法。

[23]此等观点尽管意在消除“大团圆”模式的审美疲劳,也确实为之后长篇小说结尾模式的革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但另外一方面,也不无哈罗德·布鲁姆所谓“影响的焦虑”之意味,亦即新文学作家为避免自己的小说沾上“大团圆”习气,千方百计地设计出与之相背离的小说结尾,以此显示出反传统的进向。

【课件】小说的结尾

【课件】小说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5_)人__物_形__象_上__,__使_小__格_的__形_象__更_加__丰_满__。_小__格__纯_朴__勤_劳__而_又__自_尊__敏_感__,_结__尾__隐
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_(6_)艺__术_结__构_上__,_呼__应_前__文_且__为_读__者_留__下_想__象_空__间_。__结__尾_照__应_小__说_标__题_,__并_与__前_ _文_对__蓑_衣__的_多__处_描__写_和__达_子__的_编__蓑_衣__的_建__议_形__成_呼__应_,__同_时__使_读__者_心__中_对__小_格__
3.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 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 用。 5.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 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 剧色彩;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 考。 6.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 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 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 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 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_(3_)思__想_内__容_上__,__使_小__说_主__题_得__到_深__化_。__通_过__对__蓑_衣__草_的__赞_美__,_体__现_出__人_们__对__传

高考小说阅读考点汇总

高考小说阅读考点汇总

高考小说阅读考点汇总----8ce0fe06-7166-11ec-ae75-7cb59b590d7d一、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1.意外的结局(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达的角度来看,理顺上述伏笔是合理的。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1)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它可以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结局感人难忘。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1)从表达效果来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深思。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局凸显了战争之外的美好人性,反映了人类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它为读者的想象力留下了“空白”,并允许读者重新创造艺术。

2、小说开头的常见类型及其表现效果1.设疑法(悬念法)(1)激发读者的思考。

(2)引出下文的情节。

(3)突出显示角色图像。

(4)揭示小说的主题。

(1)解释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揭示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4)渲染气氛。

(5)促进情节的发展,为人物塑造铺平道路,奠定基础。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描述(景观描述)(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促进情节的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的主题。

四、小说标题的作用1.解释主要人物。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在全文中扮演线索角色。

4.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5.解释故事发生的环境。

6.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五、表达的功能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1)肖像、表情和动作描述: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团圆结局与设计悬念的优缺点
优点:
1.在今天的剧情电影中,人们不仅希望看到“好有好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等,同时还希望受到启迪和开启思索,在动画中常有的结局像《白雪公主》中,千里迢迢赶来的王子的最后一吻,让白雪公主死而复生,悲剧式的结尾霎时演变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

2.动画片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从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缺点不能给读者很好的想象空间。

设计悬念的优点
简短的篇幅内要博得观众的喜爱,悬念在动画短片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每年,世界各地都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动画短片。

就像我们所熟悉的动画短片《父与女》,《for the birds》,《in the rough》等等。

这些动画短片虽然故事风格迥异,却都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充满想象、悬念和戏剧性,都能牢牢的抓住观众的心。

缺点:使某些观众不知表达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