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高中化学实验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盐的性质实验报告练习新人教必修
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盐的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盐的性质二、实验目的:1.掌握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2.认识铁盐和亚铁盐之间的转化及其检验。
三、实验准备:四、实验步骤:五、实验现象:【反思交流】1、有什么方法是氢氧化钠与硫酸亚铁反应的现象更明显?2、检验二价铁和三价铁离子,还有哪些方法?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11.2LSO3中含有原子数为2N AB.用浓盐酸分别与MnO2、KClO3反应制备1molCl2,均转移电子2N AC.将0.1molNH4NO3溶于适量的稀氨水,溶液恰好呈中性,溶液中NH4+数目小于0.1N A D.2molNO和1molO2充分反应后,所得混合气体的分子数小于2N A2.已知2FeSO4高温Fe2O3+SO2↑+SO3↑,某同学设计利用如图装置分别检验产物中的气体。
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A.用装置甲高温分解FeSO4,点燃酒精喷灯前应先向装置内通一段时间N2 B.用装置乙可检验分解产生的SO2,现象是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C.按照甲→丙→乙→丁的连接顺序,可用装置丙检验分解产生的SO3D.将装置丁中的试剂换为NaOH溶液能更好的避免污染环境3.改变下列条件,只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一定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的是A.催化剂B.浓度C.压强D.温度4.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Na+、Ca2+、Br-、HCO3-B.+-c(H)c(OH)=1×10-12的溶液:K+、Na+、CO32-、AlO2-C.0.1 mol·L-1KFe(SO4)2溶液:Mg2+、Al3+、SCN-、NO3-D.0.1 mol·L-1Ca5NH4(NO3)11溶液:H+、Fe2+、Cl-、SO42-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化学实验报告应用范文(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者:[姓名]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的生成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如温度、浓度、催化剂、反应物表面积等。
本实验主要探究温度、浓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秒表、电子天平、酒精灯、试管夹等。
2. 试剂: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盐酸、氯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冰水中冷却,另一支试管放入热水中加热。
(3)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同时用秒表记录反应时间。
2. 实验二: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2)向每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
(3)观察并记录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同时用秒表记录反应时间。
3. 实验三: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固体作为催化剂。
(3)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同时用秒表记录反应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放入热水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较快,反应时间较短;而放入冰水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较慢,反应时间较长。
这说明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2. 实验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浓度较高的硫酸铜溶液中溶液颜色变化较快,反应时间较短;而浓度较低的硫酸铜溶液中溶液颜色变化较慢,反应时间较长。
2021年ds区元素实验报告
Hg(NO3)2+过量SnCl2
Hg2Cl2+ SnCl2=2Hg↓+ SnCl4
(2)Zn2+、Cd2+、Hg2+混合液分离判定
上述溶液+KI
Ag++I-=AgI↓
沉淀+NaCN
沉淀溶解
AgI+2CN-=[Ag(CN)2]-+I-
HgI生成和溶解
Hg(NO3)2+适量KI
Hg2++2I-=HgI2↓
Hg(NO3)2+过量KI
HgI2+2I-=[HgI4]2-
上述溶液+NaOH+NH4Cl
结论
银配合物稳定性是[Ag(CN)2]-> [Ag(S2O3)2]3->[Ag(NH3)2]+,HgI能溶于过量KI中生成配合物↓+H2O
Hg2O=HgO↓+Hg↓
沉淀+饱和NaOH,加热
沉淀+HNO3
HgO+2H+=Hg2++H2O
结论
Zn(OH)2两性, Cu(OH)2两性以碱性为主, Cd(OH)2、Ag2O、HgO碱性,银、汞、亚汞氢氧化物不稳定,极易脱水生成氧化物, Hg2O易发生歧化反应。
2、配合物生成和性质
(1)氨配合物
项目
试验步骤
试验现象
解释和/或反应式
Cu2+
CuSO4+适量NH3水
Cu2++2OH-=Cu(OH)2↓
CuSO4+过量NH3水
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化学是条叶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
同时,化学理论的应用、有赖于评价也得益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
虽然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化学的飞速进步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实验仍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
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重要但是第二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思考问题的物理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专业领域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
新课程标准提倡新课程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
通过化学实验物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产生化学概念、认同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国际化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专精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充分体现。
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
”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多种类型有机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技术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处理过程的处理,突出其非常重要的地位。
硫酸镁小白鼠实验报告
硫酸镁小白鼠实验报告
实验室:化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硫酸镁小白鼠实验
实验对象:小白鼠
实验时间:2021年8月10日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检验硫酸镁对小白鼠的影响,以确定其毒性等级。
实验步骤:
1. 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只。
2. 每只小白鼠体重记录下来作为基准值,然后注射硫酸镁。
3. 实验组的小白鼠每只注射0.1ml的硫酸镁,对照组的小白鼠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
4. 在注射后1小时内,观察小白鼠的行为、食欲、呼吸等生理指标。
5. 在注射后48小时,再次记录下小白鼠的体重和生理指标。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中的小白鼠注射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而对照组的小白鼠几乎没有异常反应。
在注射后48小时,实验组的小白鼠平均体重减少了10%,而对照组的小白鼠体重并没有发生改变。
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硫酸镁对小白鼠具有一定毒性,它的毒性等级属于中毒级别。
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得到了硫酸镁对小白鼠的毒性等级,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硫酸镁的化学性质,以避免其在实际应用中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无。
甲基橙实验报告(总5页)
甲基橙实验报告(总5页)实验名称:甲基橙实验实验时间:2021年4月22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了解甲基橙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2.学习分光光度法测定甲基橙的浓度。
实验原理: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样品和标准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作用,来测定样品中成分的浓度。
分光光度法通常使用分光光度计。
甲基橙是一种有机染料,化学式为C14H14N3NaO3S。
在水中可以形成鲜艳的橙色溶液,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指示剂,一般用来检验酸碱度。
当甲基橙分子吸收可见光时会发生电子的激发跃迁,而跃迁的波长与甲基橙的分子结构有关。
通常,选择波长为460nm左右的吸收峰进行测定。
根据比尔定律,溶液中的物质浓度与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成正比。
实验步骤:1.将甲基橙的一定量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一定浓度的溶液。
2.在Visible波段选择波长为460nm左右的波长。
3.使用分光光度计取一定量的甲基橙溶液,测定在460nm波长下的吸光度,设为A。
4.根据比尔定律C=k1A来计算溶液中甲基橙的浓度。
实验记录:1.取一定量的甲基橙溶液,如0.02mol/L,用去离子水稀释至1000ml。
3.根据比尔定律C=k1A计算溶液中甲基橙的浓度。
k1值为2.2L/mol•cm,A值为0.85。
计算结果为0.004mol/L。
4.将所得的浓度与原来定量的溶液体积计算,得到溶液中甲基橙的质量浓度。
计算结果为0.5mg/L。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甲基橙溶液的浓度,并计算了溶液中甲基橙的质量浓度。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分光光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和测定许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浓度。
金属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金属综合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2. 掌握金属的化学和物理实验方法。
3. 分析金属的组成和结构。
4. 熟悉金属的加工工艺。
二、实验原理金属是一类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的物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与氧气、酸、碱等物质的反应,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硬度等。
本实验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金属的性质,分析金属的组成和结构,了解金属的加工工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天平、酒精灯、试管、烧杯、试管夹、滴管、镊子、玻璃棒、滤纸、蒸发皿等。
2. 试剂:金属铁、铜、锌、铝、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氧化铁、氧化铜等。
四、实验步骤1. 金属的物理性质实验(1)观察金属的外观,记录颜色、光泽、硬度等。
(2)测定金属的密度,将金属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用天平称量。
(3)测定金属的熔点,将金属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熔化现象。
2. 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1)金属与氧气反应: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反应现象。
(2)金属与酸反应: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硫酸、盐酸,观察反应现象。
(3)金属与碱反应: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观察反应现象。
3. 金属的组成和结构分析(1)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与氧化剂反应,制备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2)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分析:观察金属氧化物的颜色、熔点、溶解性等性质。
4. 金属的加工工艺实验(1)金属的拉伸实验: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拉伸至不同长度,观察金属的延展性。
(2)金属的铸造实验: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铸造,观察金属的铸造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属的物理性质实验结果(1)金属铁: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硬度较大,密度为7.874g/cm³,熔点为1538℃。
化学实验报告_英文
Experiment Title: Determination of the Molar Mass of a Volatile CompoundDate: October 1, 2021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 is to determine the molar mass of a volatile compound by using the ideal gas law and the known density of the compound.Introduction:The molar mass of a substance is the mass of one mole of that substance. It is an important property used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compounds. In this experiment, we will determine the molar mass of a volatile compound using the ideal gas law and the known density of the compound.Materials:1. Sample of volatile compound2. Graduated cylinder3. Balance4. Beaker5. Thermometer6. Ice bath7. Gas syringe8. Data tableProcedure:1. Measure the mass of the sample using a balance and record the value.2. Pour a known volume of water into a graduated cylinder and record the initial volume.3. Add the sample to the graduated cylinder and record the final volume.4. Calculate the volume of the sample by subtracting the initial volume from the final volume.5.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ample using a thermometer and record the value.6. Transfer the sample to a beaker and cool it in an ice bath until the temperature reaches 0°C.7. Use a gas syringe to measure the volume of the gas at 0°C and record the value.8. Calculate the density of the sample by dividing the mass of the sample by the volume of the sample.9. Use the ideal gas law to calculate the molar mass of the compound.Results:1. Mass of the sample: 1.23 g2. Volume of the sample: 2.45 mL3. Temperature of the sample: 25°C4. Volume of the gas at 0°C: 1.20 mL5. Density of the sample: 0.51 g/mLCalculation:1. Molar mass = (mass of the sample / volume of the gas) x (temperature of the gas / pressure of the gas) x (1 atm / 22.4 L/mol)2. Molar mass = (1.23 g / 1.20 mL) x (273.15 K / 298.15 K) x (1 atm / 1.20 mL) x (22.4 L/mol)3. Molar mass = 108.0 g/molDiscussion:In this experiment, we determined the molar mass of a volatile compound by using the ideal gas law and the known density of the compound. Thecalculated molar mass was 108.0 g/mol,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106.0 g/mol.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is reliable and accurate.Conclusion:The molar mass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 was determined to be 108.0 g/mol using the ideal gas law and the known density of the compound. This experiment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the ideal gas law to determine the molar mass of volatile compounds.References:1. Silberberg, M. S. (2012). 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 (10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2. Atkins, P. W., & de Paula, J. (2014). 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11th e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钙磷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钙磷制备实验实验目的:1. 学习钙磷的制备方法。
2. 掌握实验室操作技能。
3. 了解钙磷的化学性质。
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XXX实验材料:1. 氢氧化钠2. 磷酸二氢钠3. 硫酸铜4. 稀硫酸5. 烧杯6. 玻璃棒7. 电子天平8. 烧杯9. 滤纸10. 滤液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氢氧化钠、磷酸二氢钠、硫酸铜、稀硫酸分别称量,准确至0.01g。
2. 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磷酸二氢钠、硫酸铜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
3. 将溶解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磷酸二氢钠溶液中,边倒边搅拌,观察反应现象。
4. 将溶解好的硫酸铜溶液倒入上述溶液中,边倒边搅拌,观察反应现象。
5. 待反应完成后,用玻璃棒搅拌混合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6. 将混合溶液过滤,收集滤液。
7. 对滤液进行滴定,测定钙、磷含量。
实验结果:1. 氢氧化钠与磷酸二氢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2. 硫酸铜与上述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3. 滤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
4. 钙、磷含量分别为0.25g/L、0.15g/L。
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氢氧化钠与磷酸二氢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钙、磷的离子浓度较高。
2. 硫酸铜与上述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存在铜离子。
3. 滤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说明钙、磷已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4. 滴定结果显示,钙、磷含量较高,符合实验要求。
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成功制备了钙磷溶液。
2. 掌握了实验室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能力。
3. 了解了钙磷的化学性质,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溶液的搅拌速度和力度,以保证反应充分进行。
2. 在过滤过程中,要注意滤纸的摆放,避免滤液流失。
3. 滴定实验时,应准确读取滴定液体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蔗糖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蔗糖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X月X日一、实验目的1. 了解蔗糖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旋光度测定方法及其在蔗糖实验中的应用。
3. 掌握蔗糖水解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1. 蔗糖是一种白色结晶性固体,易溶于水,具有甜味。
蔗糖分子式为C12H22O11,由葡萄糖和果糖分子通过α-1,2-糖苷键连接而成。
2. 旋光度测定方法:旋光度是光学活性物质对偏振光的旋转作用。
旋光度的大小与物质的浓度、偏振光的波长和光路长度有关。
本实验采用旋光度测定方法,通过测量蔗糖溶液在特定波长下的旋光度,计算其浓度。
3. 蔗糖水解反应动力学实验:在酸性条件下,蔗糖可以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
本实验采用酸催化法,通过测量反应过程中蔗糖的浓度变化,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蔗糖、蒸馏水、盐酸、旋光仪、移液管、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磁力搅拌器、酸度计、旋光仪等。
四、实验步骤1. 蔗糖的物理性质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蔗糖,观察其外观、颜色、形状等。
(2)取少量蔗糖,加入适量蒸馏水,观察其溶解情况。
(3)品尝蔗糖的甜味。
2. 蔗糖的化学性质实验:(1)取一定量的蔗糖,加入适量盐酸,观察其溶解情况。
(2)取一定量的蔗糖溶液,加入适量氢氧化钠,观察其反应现象。
3. 旋光度测定实验:(1)配制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
(2)使用旋光仪测定溶液在特定波长下的旋光度。
(3)计算溶液的浓度。
4. 蔗糖水解反应动力学实验:(1)配制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
(2)在酸性条件下,将蔗糖溶液加入反应体系中。
(3)在特定时间间隔内,测定溶液的旋光度。
(4)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蔗糖的物理性质实验:(1)蔗糖为白色结晶性固体,易溶于水,具有甜味。
(2)蔗糖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均可溶解。
2. 蔗糖的化学性质实验:(1)蔗糖在盐酸溶液中溶解较快。
(2)蔗糖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较慢。
用甲醇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甲醇的性质及反应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甲醇的性质,观察甲醇与某些试剂的反应,加深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时间:2021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烧杯、滴管、镊子、试管架、试管夹、石棉网、铁架台、蒸馏烧瓶、冷凝管、酒精灯、温度计、锥形瓶、滴定管、滤纸、烧杯、电子天平等。
实验材料:甲醇、浓硫酸、氢氧化钠、碘化钾、淀粉溶液、氯仿、苯、溴水、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钠溶液、铁粉等。
实验步骤:1. 甲醇的物理性质观察将甲醇样品倒入试管中,观察其颜色、气味、密度等物理性质。
记录观察结果。
2. 甲醇与浓硫酸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浓硫酸,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3. 甲醇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4. 甲醇与碘化钾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5. 甲醇与淀粉溶液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6. 甲醇与氯仿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氯仿,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7. 甲醇与苯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苯,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8. 甲醇与溴水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溴水,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9. 甲醇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10. 甲醇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11. 甲醇与氯化钠溶液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氯化钠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12. 甲醇与铁粉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甲醇,然后加入铁粉,观察反应现象。
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1. 甲醇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约为0.79g/cm³。
硫酸铜相关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硫酸铜的制备与提纯实验日期:2021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XXX一、实验目的1. 了解硫酸铜的制备方法及原理;2. 学习提纯硫酸铜的实验操作步骤;3. 掌握硫酸铜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硫酸铜(CuSO4)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电子、印染等领域。
本实验采用硫酸铜晶体制备硫酸铜溶液,并利用重结晶法进行提纯。
1. 硫酸铜的制备原理: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 + 2H2SO4(浓)= CuSO4 + SO2↑ + 2H2O2. 硫酸铜的提纯原理:利用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特性,将粗品溶解于适量水中,加热至饱和,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冷却结晶,过滤,得到纯净的硫酸铜。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加热器、天平、量筒、温度计等。
2. 试剂:铜片、浓硫酸、蒸馏水、硫酸铜晶体等。
四、实验步骤1. 称取一定量的铜片,放入烧杯中。
2.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使铜片与硫酸充分反应。
3. 待反应平稳后,将烧杯放入水浴中加热,保持微沸状态。
4. 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当气体量明显减少时,停止加热。
5. 将反应后的溶液用漏斗和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6. 将滤液转移至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浓缩至晶体膜出现。
7. 将蒸发皿放入冷却水中,使晶体析出。
8. 用滤纸过滤,收集纯净的硫酸铜晶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成功制备并提纯了硫酸铜晶体。
2. 结果分析:(1)硫酸铜的制备:实验过程中,铜片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二氧化硫气体。
加热过程中,气体量明显减少,说明反应基本完成。
(2)硫酸铜的提纯:通过重结晶法,成功提纯了硫酸铜晶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晶体逐渐析出,说明提纯效果良好。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备并提纯了硫酸铜晶体,掌握了硫酸铜的制备和提纯方法。
化学铁丝燃烧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化学铁丝燃烧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
2. 了解燃烧的条件。
3. 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 + 2O2 → Fe3O4。
实验材料:1. 铁丝2. 氧气瓶3. 火柴4. 试管5. 烧杯6. 水槽7. 滴管8. 玻璃片9. 研钵10. 研杵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氧气瓶是否充满氧气。
2. 将铁丝绕成螺旋状,长度约为5cm。
3. 将试管放在水槽中,向试管内加入少量水。
4. 用火柴点燃铁丝,待铁丝烧红后迅速将铁丝伸入装有氧气的试管中。
5. 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6. 将燃烧后的铁丝取出,放入研钵中,用研杵研磨成粉末。
7. 将研磨好的铁丝粉末用滴管滴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沉淀现象。
8.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火花,产生大量的热。
2. 燃烧后的铁丝变成黑色固体,沉入水底。
3. 将研磨好的铁丝粉末滴入水中,观察到黑色固体沉淀。
实验数据:1.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时间:约5秒。
2. 燃烧后的铁丝质量:约0.5g。
3. 沉淀物质量:约0.3g。
实验结果分析: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火花,产生大量的热,说明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的存在。
2. 燃烧后的铁丝变成黑色固体,说明铁丝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3. 将研磨好的铁丝粉末滴入水中,观察到黑色固体沉淀,说明四氧化三铁不溶于水。
实验结论:1. 铁丝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的存在。
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3. 四氧化三铁不溶于水。
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铁丝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花?答:铁丝燃烧时,铁与氧气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光,从而形成明亮的火花。
2.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燃烧后的铁丝变成黑色固体?答:燃烧后的铁丝变成黑色固体,是因为铁与氧气反应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呈黑色。
2021年高一化学 第四章 氯 溴 碘的性质 氯离子的检验
2021年高一化学第四章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实验:1.认识氯、溴、碘的单质以及几种卤化物的性质.2.认识卤素间的置换反应.3.学会氯、溴、碘离子的检验方法.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5.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思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用品试管、试管架、用于塞试管的胶塞、烧杯、胶头滴管、镊子、药匙氯水(新制的)、溴水、碘水、NaCl液、NaBr液、NaI液、AgNO3液、Na2CO3液、稀HNO3、盐酸、CCl4、KI淀粉试纸、淀粉溶液、碘单质、小于试管直径的干净光滑的白纸.●教学过程[引言]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卤族元素的一些性质.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故本节课我们就来亲手操作和亲眼目睹一下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一些性质.[板书]实验五氯、溴、碘的性质卤离子的检验[师]首先,我们来重温有关卤素单质的性质.[板书]一、氯、溴、碘的性质[师]卤族元素的单质中,砹是放射性物质,F2有剧毒,且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因此,我们的实验对象主要是氯、溴、碘.[展示新制的氯水、溴水、碘水][师]大家看,我这儿有氯、溴、碘三种物质的水溶液,大家能否根据它的颜色把它们区别开来?[生]溶液显黄绿色者为氯水,溴水、碘水不太容易区分.[问]既然我们不能根据溶液的颜色把溴水和碘水明确地区分开来,那么,能否利用它们的其他物理性质将它们加以区分呢?[生]能!可根据它们在CCl4中的颜色不同而加以区分.[师]那好!下面就请大家用CCl4来区分溴水和碘水,另外,还可把氯水也溶于CCl4振荡,看分别会有什么现象.[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所取试剂的用量][问]氯、溴、碘的CCl4溶液分别呈现什么颜色?[生]它们分别是黄色、橙红色和紫色.[师]由于Cl2、Br2、I2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腐蚀性,故它们实验后的溶液不能随处乱倒,而要倒入指定的容器中,以便回收和利用.现在,请大家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容器中.[学生倒溶液,可让两名学生取容器到各实验小组处进行回收][师]刚才的实验使我们又一次加深了对氯、溴、碘溶解性的认识.即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但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却大大增加.[板书]1.氯、溴、碘的溶解性[过渡]卤素单质的溶解性特点,可用来进行指纹检查.请大家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投影]指纹检查1.取干净、光滑的白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如果手较为干燥,可用手摸一下头发后再摁).2.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注意不要多取),放入试管中,把1所得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纸条可用橡胶塞稍压住一点,以避免其落入试管底部).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取出,进行观察.[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生]纸条上有棕色的指纹出现.[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也即上述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生]碘受热升华成碘蒸气.而碘易溶于有机溶剂,手指上的分泌物中含有油脂等有机物.碘蒸气溶解在油脂中而形成棕色指纹印迹.[师]回答很正确![过渡]其实,碘除了具有易升化的特性外,还有另一特性——使淀粉溶液变蓝.[板书]2.碘跟淀粉的反应[师]请大家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淀粉溶液,然后向其中的一支试管中滴加2~3滴碘水,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3滴NaI溶液,观察它们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说出以上实验现象][生]加碘水的试管中,溶液变蓝;加NaI的试管中无明显变化.[问]能解释出现以上不同现象的原因吗?[生]使淀粉变蓝是碘单质的特性,碘水中有I2存在,故溶液变蓝;NaI溶液中只有I-,而无I2,故不能使溶液变蓝.[师]因此,我们在检验碘单质是否存在时,常用淀粉溶液做试剂.现在,请大家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湿润的KI淀粉试纸,放到盛有新制氯水的试管口,观察有何变化.[学生活动][问]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生]试纸变蓝.[问]依此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生]试纸变蓝,说明有I2生成,也说明氯水挥发出来的Cl2能把I-氧化成I2.[师]很好!以上反应实际上是Cl2与KI之间的置换反应.Cl2除了可和KI发生置换反应外,还可以和NaBr等物质发生置换反应.[板书]3.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师]请大家做P1763——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2)、(3)的实验内容.[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问]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生]说明活泼的卤素单质可把不活泼的卤素从它们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师]很好,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学生板书]Cl2+2I-====2Cl-+I2Cl2+2Br-====2Cl-+Br2Br2+2I-====2Br-+I2[过渡]刚才我们用碘做了指纹检查的实验.其实,用AgNO3也可以.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投影]法医做指纹实验时,常用AgNO3溶液喷洒在有指纹的地方,解释其原理.[学生思考并回答][答案]指纹间的汗液中有NaCl,NaCl+AgNO3====AgCl↓+NaNO3,AgCl见光分解:2AgCl2Ag +Cl2,指纹间有黑色颗粒Ag,故可鉴别.[师]正因为这样,我们常用AgNO3作试剂来检验卤离子.[板书]二、卤离子的检验[讲解]在检验卤离子时,为防止CO、PO等离子的干扰,我们常要先向溶液中滴几滴稀HNO3来排除干扰.请大家在盛有少量NaCl、NaBr、NaI溶液的试管里,先滴入几滴稀HNO3,再滴入几滴AgNO3,振荡并观察现象.[学生活动][问]大家在三支试管中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分别有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生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沉淀?[生]是AgCl、AgBr和AgI沉淀.[师]请大家写出各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学生板书]Ag++Cl-====AgCl↓Ag++Br-====AgBr↓Ag++I-====AgI↓[设问]那么,CO、PO等离子到底是怎样干扰卤离子的检验的呢?[师]下面,我们以CO为例来进行试验.请大家做课本P176二(卤离子的检验)中的内容3的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问]在Na2CO3溶液中滴加AgNO3和HNO3的顺序不同,产生的现象是否相同?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生]现象不同!在Na2CO3溶液中先滴AgNO3,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稀HNO3,沉淀溶解,有无色气体生成;在Na2CO3溶液中先滴稀HNO3,有无色气体生成,再滴AgNO3,无明显现象.[师]回答得很好,这也是为什么CO可干扰氯离子的检验,而先用HNO3酸化却可排除干扰的原因.请大家写出按以上不同顺序进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学生板书]CO+2Ag+====Ag2CO3↓Ag2CO3+2H+====2Ag++CO2↑+H2OCO+2H+====CO2↑+H2O[师]现在,请大家在盛有少量自来水的试管里,滴入几滴稀硝酸,再滴入几滴AgNO3溶液,振荡并观察现象.[学生操作][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生]试管中溶液变浑浊(白色).[问]这说明自来水中含有什么离子?[生]含有氯离子.[师]对!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配制AgNO3溶液时,只能用蒸馏水,而不用自来水.[投影练习]下图是一个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1)A是氯气发生装置,其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开始时,先点燃A处的酒精灯,打开旋塞K,让Cl2充满整个装置,再点燃D处酒精灯,连接上E装置.Cl2通过C瓶后再进入D.D装置的硬质玻璃管内盛有炭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产物为CO2和HCl.试写出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3)在E处,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由紫色变为红色,再变为无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E处烧杯中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反应过程中现象为____________.(选填符号)A.有白色沉淀生成B.无现象C.先生成白色沉淀,而后白色沉淀消失(5)D处反应完毕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Cl2产生,此时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MnO2+4HCl(浓) MnCl2+Cl2↑+2H2O(2)C+2Cl2+2H2OCO2+4HCl 提供反应物水蒸气(3)多余Cl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使石蕊变红,HClO有漂白性,最终使溶液褪为无色(4)B(5)瓶中水面下降,漏斗中水柱逐渐升高贮存多余的Cl2[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用实验验证了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典型性质,通过实验使大家会对前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深刻,掌握的更牢固.[作业]书写实验报告并回答问题和讨论.●板书设计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一、氯、溴、碘的性质1.氯、溴、碘的溶解性2.碘跟淀粉的反应3.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2+2I-====2Cl-+I2Cl2+2Br-====2Cl-+Br2Br2+2I-====2Br-+I2二、卤离子的检验Ag++Cl-====AgCl↓Ag++Br-====AgBr↓Ag++I-====AgI↓CO+2Ag+====Ag2CO3↓Ag2CO3+2H+====2Ag++CO2↑+H2OCO+2H+====CO2↑+H2O●教学说明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操作并不困难,故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思考上,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可避免学生做实验仅仅是“照方抓药“的现象,同时也会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加深刻,并逐渐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本节课增加有关指纹检查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是可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综合实验题1.在下图的装置中,当将浓盐酸与重铬酸钾(K2Cr2O7)共热时产生的单质气体X经A、B两个装置后,在C处与加热的某白色固体反应,最后在D瓶内有紫色晶体析出,请回答:(1)单质气体X为__________,制取气体X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____________.(2)要得到纯净气体X,A瓶中盛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B瓶盛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处的白色固体是____________,D瓶内析出的晶体是____________ .(4)C处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装置中装碱石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取少量D瓶所得固体溶于水,再在混合液中加入CCl4,振荡后静置,整个过程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该固体易溶于____________,而难溶于____________.解析:根据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Cl2的原理,可知有强氧化性的K2Cr2O7与浓盐酸反应可制得Cl2,制Cl2装置为“固+液气”型,据此可解得(1)问;制得的Cl2中含少量HCl和水蒸气,可分别选择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除去.从D瓶有紫黑色固体可推知C中装的是金属碘化物(如NaI);根据卤素可与碱反应的原理可知E是用来除去多余的Cl2及碘蒸气的.根据I2的溶解性及萃取原理即可解答第(6)问.答案:(1)Cl2烧瓶、分液漏斗、酒精灯(2)饱和食盐水除去Cl2中的HCl 浓硫酸除去Cl2中的水蒸气(3)NaI(或KI) 碘晶体(4)使Cl2与NaI反应,并使碘升华(5)吸收多余的Cl2及未冷凝的I2蒸气(6)I2溶于水得棕黄色溶液,加CCl4振荡静置后,溶液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色CCl4等有机溶剂水2.NaCl样品中混有少量的CaCl2、NaBr,按下列程序操作可得纯净的NaCl.(1)X气体是____________,Y溶液是____________,Z溶液是____________.(2)过滤时,除漏斗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加入Y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检验Y溶液是否足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解析:要从混合物中除去杂质,即除去Ca2+和Br-,可用Cl2把Br-氧化为Br2,利用Br2的挥发性除去;而Ca2+则可利用其与CO反应生成沉淀,通过过滤除去,但在反应中不能引进新的杂质离子,故选用Na2CO3为好.整个除杂过程中,为保证除杂较彻底,每次使用试剂均必须是足量的,Cl2易挥发与溴一起除去,但过量的CO必须加盐酸除去.答案:(1)Cl2Na2CO3溶液盐酸(2)烧杯、玻璃棒(3)使溶液中的Ca2+形成CaCO3沉淀,通过过滤除去检验Y是否足量的方法有三种,任选一种即可:取少量过滤前清液,然后分别:①用pH试纸检验呈碱性,②滴加少量的Na2CO3无沉淀产生,③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
大专基础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酸碱滴定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及选择原则。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原理:酸碱滴定法是一种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来确定酸碱物质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
本实验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以0.1mol/L的盐酸标准溶液滴定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根据滴定过程中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进而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实验仪器:1. 酸式滴定管2. 碱式滴定管3. 锥形瓶4. 量筒5. 移液管6. 酸碱指示剂(甲基橙)7. 烧杯8. 实验记录表实验药品:1. 0.1mol/L盐酸标准溶液2. 0.1mol/L氢氧化钠溶液3. 甲基橙指示剂4. 蒸馏水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移液管是否准确。
2. 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0.00mL氢氧化钠溶液于锥形瓶中。
3. 向锥形瓶中加入3-4滴甲基橙指示剂。
4. 将酸式滴定管用0.1mol/L盐酸标准溶液润洗后,开始滴定。
5. 滴定过程中,观察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当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内颜色不褪去时,即为滴定终点。
6. 记录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
7. 重复滴定三次,求出平均值。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实验次数 | 消耗盐酸体积(mL) | 氢氧化钠浓度(mol/L)-------------------------------------------1 | 20.50 |2 | 20.30 |3 | 20.40 |计算:根据公式:c(碱) = c(酸) × V(酸) / V(碱)计算三次实验的氢氧化钠浓度:c1 = 0.1mol/L × 20.50mL / 20.00mL = 0.1025mol/Lc2 = 0.1mol/L × 20.30mL / 20.00mL = 0.1031mol/Lc3 = 0.1mol/L × 20.40mL / 20.00mL = 0.1040mol/L求平均值:c(平均) = (c1 + c2 + c3) / 3 = 0.1032mol/L实验结果分析:本实验中,三次滴定结果的平均值为0.1032mol/L,与理论值0.1mol/L基本相符,说明本实验操作正确,数据可靠。
硫酸镁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硫酸镁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日期:2021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硫酸镁的制备方法;2. 探究硫酸镁的性质;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硫酸镁是一种白色结晶性固体,易溶于水,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工业用途。
本实验采用氢氧化镁与硫酸反应制备硫酸镁,并探究其性质。
实验仪器:1. 烧杯2. 玻璃棒3. 烧瓶4. 滴定管5. 移液管6. 酸式滴定瓶7. pH计8. 恒温水浴锅9. 蒸发皿10. 烘箱实验药品:1. 氢氧化镁2. 硫酸3. 盐酸4. 氯化钡5. 氢氧化钠6. 氯化铵7. 氯化钾实验步骤:1. 称取5g氢氧化镁,加入100mL烧杯中;2. 加入3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氢氧化镁完全溶解;3. 用移液管向烧杯中加入10mL硫酸,用玻璃棒搅拌至溶液呈中性;4. 将溶液转移至烧瓶中,用滴定管加入10mL盐酸,用玻璃棒搅拌;5. 用pH计测量溶液的pH值,调整至中性;6. 将烧瓶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60℃,持续加热1小时;7. 将烧瓶中的溶液过滤,得到硫酸镁溶液;8. 将硫酸镁溶液转移至蒸发皿中,蒸发浓缩至干燥;9. 将干燥后的硫酸镁转移至烘箱中,烘干至恒重;10. 将烘干后的硫酸镁进行称量,计算产率。
实验结果:1. 制备得到的硫酸镁产率为80%;2. 硫酸镁溶液的pH值为7.0;3. 硫酸镁溶液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4. 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5. 硫酸镁溶液与氯化铵反应生成白色沉淀;6. 硫酸镁溶液与氯化钾反应无明显现象。
实验分析:1. 本实验采用氢氧化镁与硫酸反应制备硫酸镁,产率为80%,符合实验预期;2. 硫酸镁溶液的pH值为7.0,表明溶液呈中性;3. 硫酸镁溶液与氯化钡、氢氧化钠、氯化铵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表明硫酸镁具有沉淀反应;4. 硫酸镁溶液与氯化钾反应无明显现象,表明硫酸镁与氯化钾不发生反应。
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硫酸镁,产率为80%;2. 硫酸镁具有沉淀反应,可用于检验某些离子;3. 本实验培养了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硫酸镁性质的理解。
2021年乙酰苯胺的重结晶实验报告(4)沈杰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欧阳光明(2021.03.07)实验名称:乙酰苯胺的重结晶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11-4班姓名:沈杰学号11402010417指导教师:肖勋文、何炎军日期:2012年10月8日一、实验目的1.学习重结晶提纯固态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抽滤、热滤操作和滤纸折叠的方法。
3.了解乙酰苯胺的结晶制备。
二、实验原理重结晶(Recrystallization)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或在同一溶剂中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它们相互分离。
(相似相溶原理)。
一般重结晶只适用于纯化杂质含量在5%以下的固体有机物。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溶解度:水0.56(25℃)、3.5(80℃)、18(100℃);乙醇36.9(20℃),甲醇69.5(20℃),氯仿3.6(20℃),微溶于乙醚、丙酮、甘油和苯。
不溶于石油醚。
四、试剂用量规格粗乙酰苯胺(2.00g),活性炭(0.2—0.5g),水五、仪器装置250或400ml烧杯、玻璃棒、电炉、热滤漏斗、滤纸、酒精灯、布氏漏斗、抽滤瓶、循环水医用真空泵、乙酰苯胺。
六、实验步骤及现象步骤现象称取2.00g粗乙酰苯胺,放入小烧杯中。
加入少量水搅拌并加热至沸腾(1min左右)。
乙酰苯胺开始慢慢溶解,最后完全溶解。
溶液呈黑色。
再加入2~3ml水,稍冷,加入少许活性炭,继续加热5~10min。
减压过滤,滤液置于烧杯中,并进行冷却。
有白色晶体析出。
结晶完全后,用布氏漏斗抽气过滤。
以少量水在漏斗上洗涤之,压紧抽干,把产品放在以培养皿上干燥,称量。
七、实验结果实验试剂质量/g乙酰苯胺 1.99活性炭0.372.得到的乙酰苯胺的结晶质量:0.55g3.所得产率=0.55/1.99*100%=27.63%八、实验讨论重结晶中选用理想的溶剂,必须要求:(1)溶剂不应与重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重结晶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随温度变化,即高温时溶解度大,而低温时溶解度小;(3)杂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或者很大,或者很小;(4)溶剂应容易与重结晶物质分离;(5)能使被提纯物生成整齐的晶体;(6)溶剂应无毒,不易燃,价廉易得并有利于回收利用。
铋酸钠制取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铋酸钠制取实验日期:2021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学习铋酸钠的制备方法。
2. 掌握实验室中制备无机化合物的操作技能。
3. 了解铋酸钠的性质和用途。
二、实验原理铋酸钠(NaBiO3)是一种白色固体,具有强氧化性。
本实验采用氧化铋(Bi2O3)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制备铋酸钠。
反应方程式如下:Bi2O3 + 6NaOH → 2NaBiO3 + 3H2O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蒸发皿、加热器、电子天平、移液管、锥形瓶、滴定管等。
2. 试剂:氧化铋(Bi2O3)、氢氧化钠(NaOH)、蒸馏水、浓盐酸、硝酸银(AgNO3)、硫酸钠(Na2SO4)等。
四、实验步骤1. 称取1.5g氧化铋(Bi2O3),置于烧杯中。
2. 加入2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3. 在搅拌下,缓慢加入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氧化铋完全溶解。
4. 将溶液过滤,去除杂质。
5. 将滤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浓盐酸,调节pH值至6-7。
6. 将锥形瓶置于加热器上,加热蒸发至浓缩。
7. 将浓缩后的溶液转移至蒸发皿中,继续加热蒸发至干燥。
8. 将干燥后的固体产物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
9. 将溶液过滤,去除杂质。
10. 将滤液转移至滴定管中,用硝酸银(AgNO3)滴定,计算铋酸钠的纯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备的铋酸钠为白色固体,纯度为95.2%。
2. 实验过程中,溶液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无色,说明氧化铋与氢氧化钠反应完全。
3. 通过蒸发浓缩,得到了干燥的铋酸钠固体。
4. 在滴定过程中,滴定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浅黄色,说明铋酸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氧化铋与氢氧化钠反应较快,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以免产生副产物。
2. 蒸发浓缩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加热温度,避免溶液过度蒸发。
3. 在滴定过程中,应准确控制硝酸银的滴定量,以确保铋酸钠的纯度。
2021年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测定
实 验 报 告姓名: 班级: 同组人: 自评成绩: 项目: 缓冲溶液配制及pH 测定 课程: 学号:一、 试验目1. 学会标准缓冲溶液配制方法, 并验证其性质。
2. 掌握酸度计测定溶液pH 方法。
二、 试验原理 1.缓冲原理缓冲溶液含有抵御外来少许酸、 碱或稀释干扰, 而保持其本身pH 基础不变能力。
缓冲溶液由共轭酸碱对组成, 其中共轭酸是抗碱成份, 共轭碱是抗酸成份, 缓冲溶液pH 可经过亨德森-哈塞尔巴赫方程计算。
pH = pKa + lg[][]HB B -在配制缓冲溶液时, 若使用相同浓度共轭酸和共轭碱, 则它们缓冲比等于体积比。
pH = pKa + lg HBB V V -配制一定pH 缓冲溶液标准:选择适宜缓冲系, 使缓冲系共轭酸p K a 尽可能与所配缓冲溶液pH 相等或靠近, 以确保缓冲系在总浓度一定时, 含有较大缓冲能力; 配制缓冲溶液要有合适总浓度, 通常情况下, 缓冲溶液总浓度宜选在0.05~0.2mo1/L 之间; 按上面简化公式计算出-B V 和HB V 体积并进行配制。
三、 仪器和药品仪器: 精密pH 试纸, pHs-3C 型酸度计, 玻璃电极或pH 复合电极, 塑料烧杯, 温度计。
试剂: 0.10mol/LHAc 、 NaAc 、 NaOH 、 HCl 溶液, 0.20mol/LNa 2HPO 4、 KH 2PO 4溶液, 1%HCl 溶液, 1%NaOH 溶液待测pH 溶液, 饱和氯化钾溶液。
pH=4.01标准缓冲溶液: 称取在110℃烘干分析纯邻苯二甲酸氢钾10.21g, 溶于蒸馏水中, 再定容至1000mL 。
pH=6.86标准缓冲溶液: 称取在110℃烘干分析纯磷酸二氢钾3.39g 和磷酸二氢钠3.53g, 溶于蒸馏水中, 再定容至1000mL 。
pH=9.18标准缓冲溶液: 称取分析纯硼砂3.81g, 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 。
四、 内容及步骤1. 缓冲溶液配制(1)计算配制100mL pH=5.00缓冲溶液需要0.1mol/L HAc 溶液和0.1moI/L NaAc 溶液体积(已知HAcp K a=4.75)。
2021年物理化学实验报告乙酸乙酯皂化反应
物理化学试验汇报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动力学1.目:(1)了解二级反应特点。
(2)用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
(3)用不一样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求反应活化能。
2.原理:乙酸乙酯在碱性水溶液中水解反应即皂化反应, 其反应式为:CH3COOC2H5+NaOH=CH3COONa+C2H5OH反应是二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浓度成正比。
用a,b分别表示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初始浓度, x表示在时间间隔t内反应了乙酸乙酯或氢氧化钠浓度。
反应速率为:dxdt=k(a−x)(b−x)K为反应速率常数, 当a=b时, 上式为:dxdt=k(a−x)2开始反应时t=0,反应物浓度为a, 积分上式时得:k=1tax (a−x)在一定温度下, 由试验测得不一样t时x值, 再由上式可计算出k值。
改变试验温度, 求不一样温度下k值, 依据Arrhenius方程不定积分式有:lnk=−E a RT+C以lnk对1/T作图, 得一直线, 从直线斜率可求E a。
若对热力学温度T1,T2时反应速率常数k1,k2,也可由Arrhenius方程定积分式改变得E a值:E a=(Rln k1k2)/(1T2−1T1)本试验经过测量溶液电导率k替换测量生成物浓度x。
乙酸乙酯, 乙醇是非电解质。
在稀溶液中, 强电解质电导率与浓度成正比, 溶液电导率是各离子电导率之和。
反应前后Na离子浓度不变, 整个反应过程电导率改变取决于O H−根离子与CH3COO−浓度改变, 溶液中O H−导电能力约为CH3COO−五倍, 伴随反应进行, O H−浓度降低, CH3COO−浓度升高, 溶液导电能力下降。
一定温度下, 在稀溶液中反应, k0,k t,k∞为溶液在t=0,t=t,t=∞时电导率, A1,A2分别是与NaOH, CH3COONa电导率相关百分比常数(与温度, 溶剂相关)。
于是:t=0,k0=A1a;t=t,k t=A1(a−x)+A2xt=∞,k∞=A2a;由此可得: k0−k t=(A1−A2)xx=(k0−,k t)/(A1−A2)k t−k∞=(A1−A2)(a−x)(a−x)=(k t−k∞)/(A1−A2)则能够得到: kat=k0−k tk t−k∞以k0−k tk t−k∞对t作图, 由斜率ka可求得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鉴定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糖的化学性质;(2)掌握鉴定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萘酚试验(molish)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h反应。
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萘酚(molish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环。
实验方法
取3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0.5 ml 0.5%的各待测糖水溶液,滴入2滴molish试剂( -萘酚的乙醇溶液),摇匀。
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约1ml浓硫酸(切勿摇
动),小心竖直后仔细观察两层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
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样品:葡萄糖、蔗糖及淀粉
解释:
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进一步与
-萘酚缩合生成紫红色
物质,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色环。
(二) fehling试验
(1)实验原理
fehling试剂:含有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为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需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
(2)操作方法
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fehling试剂i和ii 各0.5ml。
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
fehling试剂 i:称取3.5 g硫酸铜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得淡蓝色的 fehling试剂 i。
fehling试剂 ii:将17g酒石酸钾钠溶于20ml热水中,然后加入20 ml含
5 g naoh的水溶液,稀释至100 ml得无色透明的
fehling试剂 ii。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
解释: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 benedict试验
(1)实验原理:benedict试剂是fehling试剂的改良。
benedict试剂利用柠檬酸作为 cu2+的络合剂。
benedict试剂:取17.3 g柠檬酸钠和10 g 无水碳酸钠溶于80 ml水中,再取1.73 g结晶的硫酸铜溶解在10 ml水中,慢慢将此溶液加入上述溶液,用水稀释至100 ml得 benedict试剂。
(2)操作方法
用benedict试剂代替fehling试剂重复以上实验,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benedict试剂
0.5ml。
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
解释: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
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四)成脎试验
(1)实验原理: 单糖与过量的苯肼作用生成糖脎,糖脎是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
不同的糖脎,其晶形、熔点及生成速度大都不同,所以可通过成脎试验区别不同的还原性糖。
由于成脎反应是发生在c1和c2上,不涉及糖分子的其他部分,所以葡萄塘、果糖都能生成相同的脎。
但由于成脎的速度不同,仍然是可以区别的。
(2)操作方法
在试管中加人1 ml 5%的样品溶液,再加入0.5 ml 10%的苯肼盐酸盐溶液和0.5 ml 15%的乙酸钠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并振摇,记录并比较形成结晶所需要的时间。
并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脎的结晶形状。
样品: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
注意: 苯肼有较高毒性。
取用时慎勿触及皮肤。
若已发生皮肤沾染,先用稀醋酸洗,再用清水洗净。
解释: 单糖与过量的苯肼作用生成糖脎,糖脎是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
不同的糖脎,其晶形、熔点及生成速度大都不同,所以可通过成脎试验区别不同的还原性糖。
(五)tollens试验
在洗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tollens 试剂,在加入0.5 ml 5%糖溶液,在50 oc 水浴中温
热,观察有无银镜生成。
样品: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
解释: (六)淀粉水解试验
(1)实验原理: 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体,在餐饮业又称芡粉,通式是
(c6h10o5)n。
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双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单糖),其与fehling
试剂作用可发生显色反应。
(2)操作方法: 在试管中加入3 ml淀粉溶液, 再加入0.5 ml 20%稀硫酸,将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5 min,然后取出试管冷却后用10%naoh溶液中和至中性。
取2滴与fehling试剂作用,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产生砖红色沉淀
解释: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体,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双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单糖),其与fehling试剂作用可发生显色反应。
氨基酸: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以酰胺键形成的复杂高分子化合物,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
实验目的: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及主要连接方式。
(2)掌握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显色反应原理。
(3)学习几种常用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
(一)茚三酮反应
(1)实验原理
-氨基酸或含有游离氨基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与茚三酮水溶液共热,能生成蓝紫色化合物。
这是-氨基酸特有的反应,因此常用于-氨基酸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2)操作方法
取3支试管,编号后分别加入4滴0.5%的甘氨酸、酪蛋白和蛋白质溶液,再加入2滴0.1%的茚三酮-乙醇溶液,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在沸水浴中加热1~2min,观察并
比较3支试管显色的先后次序。
样品:甘氨酸、酪蛋白和蛋白质
解释:
(二)双缩脲反应
(1)实验原理:尿素加热至180℃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
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与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因此也能发生此反应生成蓝色、紫色或红色的铜盐配合物。
氨基酸因不含肽键,故除组氨酸外都不发生此反应。
nh2
—
co
—nh—co—nh2
(双缩脲)
(2)操作方法:取1支试管,加入10滴蛋白质溶液和15-20滴10%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3-5滴5%硫酸铜溶液,边加边摇,观察有何现象。
现象:变成蓝色溶液
解释:尿素加热至180℃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
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与 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因此也能发生此反应生成蓝色、紫色或红色的铜盐配合物。
(三)黄色反应
(1)实验原理:几乎所有的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产生黄色,黄色物质在碱性溶液中进一步形成橙红色。
这是因为多数蛋白质分子都含有带苯环的氨基酸,产生黄色的硝化物。
(2)操作方法:
(a) 取一支试管,加4滴蛋白质溶液和2滴浓硝酸(由于强酸作用,蛋白质出现白色沉淀),然后置于水浴中加热,沉淀变成黄色,冷却后,逐滴加入10%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观察颜色的变化。
(b)取一支试管,加4滴0.1%苯酚溶液代替蛋白质,重复上述操作,观察颜色的变化。
(c)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指甲,再加入5-10滴浓硝酸,放置10min后,观察指甲的颜色变化。
(四)醋酸铅反应
操作方法
取一支试管,加1 ml 0.5%醋酸铅溶液,再逐滴加入1%naoh溶液,直到生成的沉淀溶解为止,摇动均匀。
再加入5-10滴蛋白质溶液,混合均匀,在水浴上小心加热,待溶液变成棕黑色时,将试管取出冷却,再小心加入2 ml浓盐酸。
观察有何现象产生,并
嗅其味,判断是什么物质。
现象:产生大量白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该气体是硫化氢气体
解释:蛋白质分子中常含有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含硫蛋白质在强碱条件下,可分解形成硫化钠。
硫化钠和醋酸铅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铅沉淀。
若加入浓盐酸,就生成有臭味的硫化氢气体。
r-
sh+2naoh → r-oh+nas+ho 22
na2s+pb+2 →
pbs↓ +2na+ pbs +2hcl→ pbcl+hs↑ 22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