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毒素分析

合集下载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如曲霉属、青霉属及镰孢属,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易引起人和动物病理变化和生理变态的次级代谢产物。

研究证实,真菌毒素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可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部分真菌毒素已被证实具有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的“三致”作用。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 报告,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遭受真菌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千亿美元。

几种典型的真菌毒素及其危害:迄今发现已有300 种真菌毒素,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等。

不同种类的毒素有各自的特点及危害。

(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AFT是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包括B1,B2,G1,G2,M1,M2,P1,R1等十七种异构体。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荧光,根据荧光颜色的不同,可以把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

AFT耐热,加热到280℃是才发生裂解而破坏,所以一般的烹调加工很难将其清除。

AFT 在中性、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PH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产生钠盐,但此反应是可逆的,在酸性条件下又能形成带有荧光的AFT。

1、易受污染的食品黄曲霉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广泛,主要受污染的食品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棉籽、大米、小麦、大麦及豆类及其制品。

其中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污染严重,其次是大米、大麦,豆类很少受污染。

2、对人体的危害AFT按急性毒性分级属于极毒类,其LD50为0.24~0.32mg/KgBW(雏鸭)对人主要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脑病。

黄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发生在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表现类似雷耶氏症,如1963年发现于泰国的神经系统疾病,每年泰国有几百名1-13岁的儿童,由于类似于雷耶氏症的急性脑病和内脏脂肪变性而死亡。

2025版药典真菌毒素测定通用方法

2025版药典真菌毒素测定通用方法

2025版药典真菌毒素测定通用方法
根据2025版药典,以下是真菌毒素测定的通用方法:
1. 制备样品:将待测样品(例如食品、农产品或药品)制成合适体积的溶液。

根据所分析的真菌毒素的可溶性,选择合适的溶剂。

2. 固相萃取:将样品溶液经过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和纯化。

根据所要测定的真菌毒素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固相材料。

3. 色谱条件优化:在色谱条件下,包括色谱柱选择、流动相组成等方面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分离和分析效果。

常用的色谱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等。

4. 检测仪器:使用合适的检测仪器进行真菌毒素的检测。

常用的仪器有质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

5. 标准曲线建立:根据已知浓度的真菌毒素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

通过检测待测样品的峰面积或峰高,然后回归到标准曲线,计算真菌毒素的浓度。

6.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真菌毒素的含量,并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最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法的优化和验证,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真菌毒素知识点总结

真菌毒素知识点总结

真菌毒素知识点总结一、真菌毒素的概念和分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生产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可以进入人体、动植物体内,对其产生危害。

真菌毒素通常被分为四大类:毒蛋白类、次生代谢产物类、生物碱类和人工合成的类。

1. 毒蛋白类真菌毒素毒蛋白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蛋白质结构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霉菌毒素、毒蛋白和细胞壁酶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反应。

2. 次生代谢产物类真菌毒素次生代谢产物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代谢活性的有毒化合物,主要包括玉米赤霉烯酮、镰刀毒素、黄曲霉素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

3. 生物碱类真菌毒素生物碱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碱性结构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伞菇毒素、麦角毒碱、毒蘑菇素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神经系统中毒和消化系统中毒。

4. 人工合成的类真菌毒素人工合成的类真菌毒素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主要用于科研和医药制剂。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急性中毒和过敏反应。

二、真菌毒素的来源和影响真菌毒素主要来源于一些生长在土壤、植物、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如曲霉、麦角毒素、镰刀菌和玉米赤霉烯酮等。

这些真菌毒素会对人体、动植物产生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体的危害真菌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导致中毒、致癌和神经系统损害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常见的真菌毒素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头痛、发热、皮疹等。

2. 对动植物的危害真菌毒素进入动植物体内后会导致肝脏损害、免疫系统失调和生长发育异常等,严重影响其生存和繁衍。

常见的真菌毒素中毒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泻、发育迟缓、死亡等。

3. 对食品和饲料的危害真菌毒素会污染食品和饲料,导致食品和饲料中毒,严重影响人畜健康。

常见的真菌毒素污染食品有:玉米、大米、小麦、花生、猪肉等。

三、真菌毒素的检测和分析为了保障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需要对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毒素进行检测和分析。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食品中,真菌毒素是一类常见的致病因素。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分泌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可以在谷物、大豆、坚果等食品中产生。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和开发新的分析方法来检测和监控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这种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与溶剂混合,然后将混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和检测。

HPLC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多种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醇等。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食品中的真菌毒素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除了HPLC,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质谱法(MS)结合气相色谱法(GC)可以对真菌毒素进行更加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通过将样品分解成各个组分,并通过质谱仪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得到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毒素结构信息。

另外,近年来免疫学方法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嵌入式免疫电极和免疫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基于对特定抗体与真菌毒素结合的原理,可以在食品样品中高度敏感地检测出真菌毒素的存在。

在食品分析领域,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因此,一些快速检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真菌毒素的分析中。

例如,快速液相色谱法(RPLC)结合紫外光检测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样品数量的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分析时间和成本。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基于光学检测的方法,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和纳米光粒子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利用光学原理来检测真菌毒素,具有快速、灵敏和准确的优点。

当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还远未止步于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先进的分析方法。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正在逐渐兴起,这将使得真菌毒素的检测更加准确和高效。

此外,近年来还有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可以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去除和修复。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各国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

其中,真菌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危害物质。

因此,对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就对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讨论。

一、真菌毒素简介真菌毒素是由真菌合成的,具有一定毒性的天然化合物。

在我国,农作物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和致癌物质黄麴酸等。

它们都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肝癌、胃肠道疾病等。

二、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对多种真菌毒素同时进行检测。

但是,液相色谱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可能存在共淋巴机能和缺乏标准物质等。

2、毒素联合酶法毒素联合酶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敏感度高等特点。

同时它也能对多种真菌毒素进行检测和鉴定。

3、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化学分离与检测真菌毒素的通用方法,主要用于含量较低的环境或食品污染样品中真菌毒素分析。

然而,气相色谱法存在检测范围和方法的升级需要等问题。

4、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检测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多种真菌毒素检测,具有特异性、灵敏度高等特点。

但是,质谱法也存在样品制备诱因较高和高成本等问题。

三、真菌毒素的检测建议1、在生产环节注重卫生和检测最好的方法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防止食品被真菌感染。

同时,也应建立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

2、了解真菌毒素的来源和成因了解真菌毒素的来源和成因有助于在食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防止真菌污染。

3、选用适当的检测方法由于不同的真菌毒素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在进行检测和分析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四、结论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强,检测真菌毒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的检测方法,以获得更准确、可靠和有效的检测结果。

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

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

分析检测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柴彦军(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目的:对2020年在11个省份收集的85份玉米样品进行真菌毒素检测分析。

方法:采用胶体定量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试剂盒法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进行检测,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最高含量为38.39 μg/kg,超标率为3.5%;呕吐毒素的检出最高含量为3 087.2 μg/kg,超标率34.1%;玉米赤霉烯酮检出最高含量为2 351.0 μg/kg,超标率为40.0%。

结论:2020年收集的玉米中真菌毒素超标率较高,其中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程度较重,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比其余的2种毒素污染轻,玉米中真菌毒素总体污染情况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玉米;真菌毒素;污染分析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人们已发现的真菌毒素有400多种,且在粮食和饲料原料中普遍存在[1-2]。

常见的真菌毒素种类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等,玉米、花生、稻谷、小麦等谷物及其制品容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3]。

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玉米赤霉烯酮有雌激素作用,会造成神经系统亢奋,危害母畜的生殖系统。

呕吐毒素会引起猪拒食、生长能力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下降[4-5]。

真菌毒素的污染会给动物带来严重危害,人体也会通过食品的食物链传播间接遭受真菌毒素的危害。

通过对粮食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的严格检测,监管与防治粮食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污染是十分重要的。

在基层由于条件限制,无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玉米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在不用大型仪器的前提下,快速了解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水平,对粮食质量安全控制与饲料原料质量安全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2020版《中国药典》解读一:真菌毒素分析方法验证

2020版《中国药典》解读一:真菌毒素分析方法验证

2020版药典真菌毒素分析方法验证*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20版 第四部 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一 检测限、定量限信噪比法 1. 检测限:取黄曲霉毒素标准品,不断将其稀释(逐级稀释法),按照供试品进样体积进液相色谱检测,直至信噪比为3或略大于3,此时的标准品浓度(单位为μg/mL ),乘以5除以3得到的就是检测限,单位为μg/kg 。

2. 定量限:取黄曲霉毒素标准品,不断将其稀释(逐级稀释法),按照供试品进样体积进液相色谱检测,直至信噪比为10或略大于10,此时的标准品浓度(单位为μg/mL ),乘以5除以得到的就是定量限,单位为μg/kg 。

上述计算方法获得的数据须用含量相近的样品进行验证。

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结果。

二 准确度回收率验证: (以黄曲霉毒素为例)称取未检出黄曲霉毒素的样品6份,每份15g ,分别加入75μL 浓度为2.6ppm 的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品,按照2020版药典《通则2351 黄曲霉毒素测定法》进行操作。

回收率计算如下:1.黄曲霉毒素B 1、G 1回收率计算公式:%1005)(-)()(111111⨯=含量样品含量加标样品回收率黄曲霉毒素G B G B G B2.黄曲霉毒素B 2、G 2回收率计算公式:%1005.1)(-)()(222222⨯=含量样品含量加标样品回收率黄曲霉毒素G B G B G B表1 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回收率限度三 精密度1. 重复性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的供试品,用至少6份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或设计至少3种不同浓度,每种浓度分别制备至少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至少9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2. 中间精密度考查随机变动因素,如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仪器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

3. 重现性国家药品质量标准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进行重现性试验,如通过不同实验室协同检验获得重现性结果。

表2 样品中待测定成分的含量与精密度可接受范围关系。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加,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等真菌生产的有毒化合物,存在于许多食品中,如谷物、坚果、蔬菜和肉类等。

这些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以引发食物中毒,损害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等。

因此,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十分重要。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包括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免疫分析法和生物传感器等。

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联用,通过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高技术水平的操作人员,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检测。

免疫分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抗体与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测定结合物的含量来判断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存在。

免疫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检测。

目前,已经开发出许多基于免疫分析法的商业试剂盒,可以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然而,免疫分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特异性较低、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等。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与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测定检测物与传感器之间的信号变化来检测真菌毒素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便携、实时监测的优点,并且可以在食品生产现场进行检测。

目前,已经研发出许多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如基于DNA、RNA、抗体和酶等的生物传感器。

这些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的检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应用。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技术正在被研究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如纳米材料和微流控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低成本的优点,有望成为未来真菌毒素检测的重要方法。

真菌毒素的介绍和定量检测

真菌毒素的介绍和定量检测

霉菌毒素检测流程
料堆→取样→次分样→研磨→称取→前处理 →仪器分析→结果解读。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规定GB 2761—2011
⻝食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量GB 2761—2011
食品类别 玉米、玉米面(渣、片)及玉米制品 稻谷、糙米、大米 小麦、大麦、其他谷物 小麦粉、麦片、其他去壳谷物
发酵豆制品 花生及其制品 其他熟制坚果及籽类
1
毒素类别
限量(ug/kg) 20.0
10.0 5.0 5.0 5.0 20.0 5.0
霉菌毒素危害的特点
①普遍性,在谷物生产、储藏、加工阶段均已被感染,尤其是玉米; ②隐蔽性,感官难于判断,除非已发生颜色、气味等变化,隐蔽型毒素常规 方法无法检测; ③微量性,低剂量即可导致畜禽疾病; ④蓄积性,如ZEN和OTA不易排出体外,会在体内积蓄达到中毒剂量; ⑤协同性,混合污染,协同作用,加大对畜禽机体和生产性能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 B
植物油脂(花生油、玉米油除外) 花生油、玉米油 酱油、醋、酿造酱(以粮食为主要原料) 婴儿配方食品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 谷物
10.0 20.0
5.0
0.5(以粉状产品计) 0.5(以粉状产品计) 0.5(以粉状产品计)
5.0 5.0 5.0 60.0 60Fra bibliotek0 1000.0
真菌毒素的简介
一种真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真菌毒素,不同的真菌可以产生相同的真菌 毒素。目前已知能产生真菌毒素的真菌有150余种,产生的真菌毒素约有300种, 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类毒素、A型单端 孢霉烯族、B型单端孢霉烯族等.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都需要一定的温、湿度条件, 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0~30℃,霉菌繁殖产毒的最适温度为25~30℃。其中曲 霉菌属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左右,青霉菌属为25℃左右,镰刀菌属一般为25℃ 左右.当真菌处于干燥、低温或处于与其他真菌竞争的应激情况时,就会产生 霉菌毒素,由于真菌生长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不同区域占优势的真菌毒素 种类也不同,如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农产品和饲料主要被黄曲霉素和某些赭 曲毒素污染;而玉米赤霉烯酮、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A、T-2毒素、烟曲霉毒素 则在温带地区占有显著优势。

不同质量玉米中3种真菌毒素含量分析

不同质量玉米中3种真菌毒素含量分析
另 外, 经 研 究 得 知, 伴 随 杂 质 含 量的增加,3 中真菌毒素含量未出现显 著升降趋向,由此表明,杂质含量与 3 种真菌毒素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对 于本试验所选用玉米样品而言,储存 时间可能是造成杂质含量与毒素含量 之间未能形成线性关系的主要因素。 因而可得出结论,在判定玉米中生物
毒素含量时,不能将杂质含量当作判 定标准,从外观上难以判定玉米中真 菌毒素的含量。 2.2 玉米中各真菌毒素含量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试剂。主要有 iElisa 呕吐毒 素检测试剂盒、iElisa 黄曲霉毒素 B1 检 测 试 剂 盒、 纯 水、iElisa 玉 米 赤 霉 烯 酮 检 测 试 剂 盒、 甲 醇。(2) 仪 器 设备。离心机,转速为 3 000 r/min; 天平;心管:型号为 50 mL、5 mL、 1.5 mL;微量移液器:100 ~ 1 000μL 单 道、20 ~ 200μL 单 道; 酶 标 仪: 450 nm;普通滤纸;多功能旋转混合器。 1.2 试验方法
3 结论
综上,玉米中的 3 种真菌毒素与 生霉粒含量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但生霉粒当中的 3 种真菌毒素含量相 比外观完好玉米粒,要明显偏高。总之, 在判定玉米霉变程度时,不能单纯从 外观上来判断,也不能从外观上判定 真菌毒素含量高低,另外,玉米中的 3 种真菌毒素含量并非同时降、增的。 参考文献
在玉米中,玉米赤 霉 烯 酮、 呕 吐 毒素与黄曲霉毒素 B1 含量并不存 在同低、同高的关系,表明 3 种真 菌毒素并非同时出现、生长与繁殖 的,还可以理解为,毒素并非同时 增加的。究其原因,可能是玉米在 霉 变 时,真菌的产生存在多样性。有 研究指出,储存玉米时,当含水率与 温度较低时,会有比较大的霉菌多样 性;而含水量较高时,会有比 较 小 的 霉菌多样性。因此,当玉米发生霉 变时,其所产生的真菌毒素无论是 量还是种类均不确定。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近年来,食品中的真菌毒素问题备受关注。

真菌毒素是由一些常见的真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存在于谷物、坚果、蔬菜和水果等食品中。

长期摄入含有真菌毒素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称HPLC-MS。

这种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制备成液态,利用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技术精确测定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的特点,能够有效检测出食品中微量的真菌毒素。

然而,HPLC-MS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限制了它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范围。

近年来,研究者们也开始探索使用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ELISA方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颜色测定法,通过将真菌毒素和特异性抗体相互作用,再添加标记的酶抗体来定量测定真菌毒素的含量。

相对于HPLC-MS方法,ELISA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食品检测。

然而,ELISA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其他物质的干扰,不能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

在研究中,一些学者提出了结合HPLC-MS和ELISA的方法,称为两步法。

首先,利用ELISA方法进行初筛,快速而粗略地确定食品样品中真菌毒素的存在与否。

然后,再利用HPLC-MS方法对初筛出阳性的样品进行精确检测。

通过两步法,既保证了检测速度,又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HPLC-MS和ELISA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检测方法也值得关注。

例如,纳米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金磁纳米粒子等,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真菌毒素快速检测装置,通过与食品样品结合,利用纳米材料的放大效应进行测定。

这种方法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有望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5.真菌毒素的检测解析

5.真菌毒素的检测解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是一类常用的免疫酶技术。是将已知的抗 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 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 常用的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碱性磷酸酶(AP)。
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
(1)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
⑵呋喃环有双键者毒性强,具有致癌性; ⑶溶于油、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乙醚、石油醚;
⑷耐热,加热到280℃才裂解破坏;
⑸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稳定,在pH值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迅速 分解。
2.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急性毒性:剧毒物,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慢性毒性:动物生长迟缓,肝脏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损伤。

4.检测 (1)薄层色谱法 (2)高效液相色谱法 (3)气相色谱法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第二节 主要真菌毒素及其检验
1.黄曲霉毒素 (1)特性 (2)食品中来源 (3)毒性与危害 (4)检测方法
霉菌
霉菌均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 形成菌丝体,菌丝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管状,2~10 um 比 一般细菌放线菌细胞大几倍至几十倍,与酵母菌相似,而 其菌丝又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再就是根据其功能不 同又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 无隔菌丝:菌丝为长管状,单细胞,细胞质内含多个核, 其生长过程只表现为菌丝的延长和细胞核的裂殖增多,以 及细胞质的增加,如毛霉,根霉,犁头霉。 有隔菌丝:为大多数的。菌丝由横隔膜分隔成成串的多细 胞,每个细胞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有些菌丝外观看 起来像多细胞,但横隔膜上有小孔,使细胞质或细胞核, 可自由流通,每个细胞功能也相同,如青、曲、白地霉。

75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75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75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真菌毒素是一类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合物,因此检测真菌毒素
的方法至关重要。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检测真菌毒素,以下是其
中一些常见的方法:
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
真菌毒素的方法,通过分离和鉴定样品中的真菌毒素。

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这种方法也常用于检测真菌
毒素,特别是挥发性真菌毒素。

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ELISA是一种常规的生化
实验技术,也可以用于检测真菌毒素,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4. 荧光免疫分析(FIA),这是一种基于荧光信号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5.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结合生物识别元件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真菌毒素的高灵敏度检测。

6. 核磁共振(NMR),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对真菌毒素进行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7. 毒素生物学检测法,利用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方法,观察真菌毒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从而进行检测和评估。

8. 基因检测法,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真菌毒素产生真菌的基因或者真菌毒素的基因序列。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检测真菌毒素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真菌毒素的检测。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防控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防控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防控研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除了细菌和病毒外,真菌毒素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化合物,它们可以在食品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产生和积累。

一、真菌毒素的分类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醇和伏马菌素等。

这些毒素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如粮食、谷物、水果、坚果、咖啡等。

不同的真菌毒素对人体有不同的危害,有的会导致急性中毒反应,而有的则会引发长期慢性疾病。

二、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针对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

这种方法可以对食品样品中的真菌毒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分析。

此外,近年来,基于免疫学的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这种方法快速简便,可以用于大规模食品样品的筛查。

三、真菌毒素的防控措施要有效地控制真菌毒素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农业生产环节要加强管理,控制农田中真菌的滋生和繁殖。

这可以通过合理施用农药、灌溉和排水管理等方式实现。

其次,食品加工企业应加强质量控制,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

对于易受真菌污染的食品,比如谷物和坚果类产品,应定期进行真菌毒素的检测,并设立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分析。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符合标准的产品。

同时,储存和食用食品时要注意保存,避免食品受潮发霉。

四、真菌毒素研究的挑战与前景尽管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方法来检测和控制真菌毒素,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真菌毒素的种类繁多,每一种毒素都需要针对性的检测方法。

其次,现有的检测方法往往耗时复杂,不能满足食品企业的快速检测需求。

此外,真菌毒素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真菌毒素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比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应用于培育抗真菌毒素的农作物。

此外,新的检测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为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可能。

真菌毒素相关安全事件案例分析(1)

真菌毒素相关安全事件案例分析(1)

特制精粉检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2018年1月11日,湖北食品安全监 督抽检信息公布,湖北省食药监局在一 幼儿园使用的面粉中检出脱氧雪腐镰刀 菌烯醇超标。
麻城市幼儿园使用的标称湖北金银 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忠亿特制精粉检 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为1264μg/kg, 标准规定为≤1000μg/kg。
预防建议
最后,从消费者入手。加大宣 传力度,普及食品真菌毒素相关知 识,使人们充分了解日常生活中真 菌毒素可能存在的食物种类及危害, 提高警惕意识,劝导人们切勿食用 有发霉等品质劣变的食物,保证人 们身体健康。
感谢聆听
赭曲霉毒素A
展青霉素
脱氧雪腐镰刀菌 烯醇
玉米赤霉烯酮
谷物及其制品 豆类及其制品
葡萄酒 坚果及籽粒 饮料类(咖啡) 水果及其水果制品(果丹皮除外)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
酒类
谷物及其制品
谷物及其制品
5.0 5.0 2.0 5.0 5~10 50 50 50
1000
60
4、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 食品相关产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 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 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 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 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 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澳大利亚召回多款含展青霉素果汁
2020年5月9日,澳新食品标准局 (FSANZ)发布召回通告,Juicy Isle Pty Ltd正在召回多款果汁,因为产品含真菌毒 素-展青霉素(Patulin)。
展青霉素主要污染苹果及其制品。摄 入过量的展青霉素会对人体肠胃及肾脏造成 损伤,具有免疫抑制力、致畸、致癌等危害。

美国维康公司真菌毒素分析技术

美国维康公司真菌毒素分析技术
确认2 ml纯水,读数为0
Prepare AflaTest developer solution daily or every 8 hours (5ml developer + 45ml purified H2O)
制备衍生液(一天配一次)(衍生液原液1:纯水9)
Make sure the reagent blank (1ml Methanol + 1ml developer) reads 0 ppb 确认试剂空白( 1ml甲醇+ 1ml衍生液)读数为0
Record readout in ppb after 60 seconds 60秒后记 录测定结果
Summary AflaTest Procedure for Peanuts 测定花生中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一览表
Method number
4.8 (AOAC)
4.21
Sample type
Corn, Raw peanuts, Peanut butter Peanut, Raw Shelled
AflaTest for Peanuts 测定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的
维康技术AflaTest 法
Outline AflaTest Procedure 分析操作步骤
Extraction: Sample + Methanol Blend Filter (paper) 提取:样品+甲醇/水,混匀,过滤(滤纸)
Attach AflaTest-P column to glass syringe barrel reservoir on pump stand. 将亲和柱与注射器筒相连
Measure 5mls of filtered extract into the reservoir and push the entire extract slowly through column.将5ml滤液加到注射器筒中,使其 慢慢地通过亲和柱

2020版药典之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

2020版药典之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

2020版药典之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
2020版药典中的真菌毒素测定法编号为2351。

该测定法可以用于检测样品中的真菌毒素含量,以评估食品、药品或环境样品的安全性。

该测定法的具体步骤和要求可能因具体真菌毒素而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毒素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一般而言,该测定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样品:根据需要,样品可以是食品、药品或环境样品。

样品应该经过准确的表示和标识,并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保存条件。

2. 提取:对样品进行适当的提取处理,以获得真菌毒素。

3. 准备标准曲线:准备一系列浓度已知的标准溶液,以便制作标准曲线用于测定。

4. 测定:将提取后的样品和标准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经过适当的反应和处理步骤,使真菌毒素转化为可测定的形式。

5. 检测:使用适当的仪器和方法对混合物进行检测,测定真菌毒素的含量。

6. 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真菌毒素的含量,并与相应的安全标准进行比较,评估样品的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真菌毒素测定时,应遵循相关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并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此外,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真菌毒素风险评估书

真菌毒素风险评估书

真菌毒素风险评估书
真菌毒素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饲料和环境中存在的真菌毒素
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潜在风险。

真菌毒素是由
霉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常见的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
米赤霉烯醇等。

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毒素污染可能会对人类和动物
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进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首先,真菌毒素风险评估需要考虑真菌毒素的来源和暴露途径。

真菌毒素主要来源于食品和饲料中的霉菌污染,暴露途径包括食用
受污染食品、动物食用受污染饲料等。

评估过程中需要对可能的暴
露途径进行全面分析。

其次,评估真菌毒素的潜在健康风险。

不同的真菌毒素具有不
同的毒性和健康影响,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毒素的毒性特征、暴露
水平以及人群的敏感性等因素,从而确定潜在的健康风险。

此外,还需要考虑真菌毒素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评估过程中需
要对真菌毒素的监测方法和控制措施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有效的
监测手段和控制措施,从而减少真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风险。

总之,真菌毒素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真菌毒素的来源、潜在健康风险以及监测和控制措施等因素。

通过全面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真菌毒素提取方法

真菌毒素提取方法

真菌毒素提取方法
一、薄层层析法:
TLC法是针对不同的样品,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将霉菌毒素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再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分离,利用霉菌毒素的荧光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测定其含量。

TLC法样品前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在展开时影响斑点的荧光强度。

二、色谱法:
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一直是重要的真菌毒素的化学分析方法。

现在比较普遍的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还是液相色谱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该法快速而准确,但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仅限于专业检测机构获得科研和调查分析、监测使用,未能在企业及基层广泛推广使用,而且其结果的滞后效应大大降低了对生产实际的指导效果。

三、免疫化学检测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基于抗体与抗原或半抗原之间的选择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生物化学分析法。

通常具有高的选择性和很低的检出限,广泛用于各种抗原、半抗或抗体的测定,一般可分为荧光免疫法、发光免疫法、免疫法及电化学免疫法等非放射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其中在饲料霉菌毒素检测中应用较广的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由于其快速、灵敏、准确、可定量、操作简
便、无需贵重仪器设备,且对样品纯度要求不高等特性,适用于饲料厂、粮油/食品加工厂、养殖场等企业进行原料或成品的检测以及工商质监部门现场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毒素分析
一般固体食品多选用浸渍、洗脱、索氏回流方法等,将样品和提取液混合后搅拌30~40min,或快速搅拌3min;液体食品则多选用液液分配的方法。

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真菌毒素时,为了降低动物蛋白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为使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如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有效释放出来,在提取溶剂系统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蛋白水解酶以提高回收率。

必须对样品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在确保不损失待测毒素的前提下除去干扰杂质,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通常是将提取的有机溶剂经石油醚或正己烷处理,以除去脂质和杂质。

但这一方法较为烦琐,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柱色谱法是最常用的净化方法,其具体方法虽因样品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操作是相同的。

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一直是制约真菌毒素与人类疾病研究进展的关键。

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通常分为三类:①理化检测方法,包括层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液)质联用等;②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皮肤毒性实验、致呕吐实验、种子发芽实验等;③免疫化学检测方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进行真菌毒素检测,目前较为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

三类方法中以免疫化学检测法灵敏度最高,但因需要特殊的抗体而受限制。

真菌毒素的分析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理化检测方法,分析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取
从样品中提取真菌毒素回收率的高低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

食品基质严重影响真菌毒素的提取。

食品基质不同,所采用的提取方法和溶剂系统各异。

一般固体食品多选用浸渍、洗脱、索氏回流方法等,将样品和提取液混合后搅拌30~40min,或快速搅拌3min;液体食品则多选用液液分配的方法。

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真菌毒素时,为了降低动物蛋白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为使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如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有效释放出来,在提取溶剂系统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蛋白水解酶以提高回收率。

在食品和农产品基质中提取真菌毒素所选择的溶剂取决于待测毒素种类(一种还是多种)、毒素性质、毒素在提取溶剂中的溶解度、提取溶剂的毒性和价格、非测定成分(杂质)在提取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等。

一般选用毒性小、极性大、价格低廉的溶剂系统。

常用的真菌毒素提取溶剂包括甲醇、氯仿、丙酮、己烷、乙酸乙酯、乙腈和水的一种或多种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评价一种溶剂系统提取效果优劣的依据是回收率和提取时间,优良的溶剂系统应是毒素回收率高、干扰杂质少、提取时间短。

如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vnialenol,DON)标准品添加到饲料中,用乙腈水(21:4,体积比)充分混合搅拌3min即可将毒素几乎全部提取出来,而要从天然污染的饲料中提取相当量的该毒素则需要16min,因此确定检测方法的回收率时应以天然污染的样品为基
准。

对伏马菌素(fumonisins)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甲醇一水(80:20或75:25,体积比)是从玉米及其制品中提取天然污染伏马菌素B1、B2和B3的常用溶剂,并已成为AOAC法定方法中的指定提取溶剂系统,但在振荡条件下,乙腈一水(50:50,体积比)对玉米中伏马菌素的提取效果优于甲醇一水。

用乙腈一甲醇一水(25:25:50,体积比)和甲醇一水(80:20、,体积比)分别提取玉米片中天然污染的伏马菌素七次,结果前者的提取效果优于后者。

待测食品基质与溶剂之比是影响毒素回收率的又一因素。

AoAC最佳食品(best foods)方法中规定分析花生中的黄曲酶毒素(aflatoxins,AFs)时提取溶剂(甲醇一水,55:45,体积比)与样品之比为2.5:1,但实践证明该比例并非最佳,理想的配比方案应高于2.5:1,特别是分析花生粗粉中的AFs时更应增加提取液的用量。

近来的研究表明,提取温度影响毒素的回收率。

适当升高提取温度可增加玉米及其制品中伏马菌素的回收率。

正常情况下用乙腈:水(3:1或1:1,体积比)提取伏马菌素的回收率优于甲醇:水(3:1或4:1,体积比),但当温度升至80℃时,后者对玉米中伏马菌素的提取效率等同或高于前者。

二、分离纯化
因为样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色素、脂肪、糖和无机盐等多种物质,干扰物质在提取时也会进入提取液中,从而干扰待测毒素的测定。

因此必须对样品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在确保不损失待测毒素的前提下除去干扰杂质,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通常是将提取的有机溶剂经石油醚或正己烷处理,以除去脂质和杂质。

但这一方法较为烦琐,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柱色谱法是最常用的净化方法,其具体方法虽因样品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操作是相同的。

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r柱色谱净化可分别使用吸附色谱柱和分配色谱柱。

常用的吸附剂有硅镁型吸附剂、氧化铝、活性炭、硅胶等,聚酰胺也可用作净化剂。

常用的分配色谱固定相物质有硅藻土、纤维素等。

用柱色谱净化,除使用单一的吸附剂外,也可将多种吸附剂混合使用。

其方法有两种:一是分段装柱法,如用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及活性炭等分段装柱净化提取液;二是混合装柱,即将各种吸附剂混合后装柱,如活性炭、氧化铝、硅藻土混合装柱净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提取液。

正相硅胶柱色谱是真菌毒素最常用的净化方法。

早期研究一般用长达20mm×300mm的大柱子,随着分析所需样品量减少的要求,小柱净化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这种方法不仅节省溶剂而且大大缩短了净化时间。

几种市售预处理小柱包括正相Sep—pak和反相Sep—pak柱、B(md—Elute NH2、Floi‘isil、液一液萃取柱和活性炭氧化铝柱曾被用于真菌毒素提取液的净化。

利用SPE(固相萃取)分离纯化真菌毒素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这一方法是将提取的有机溶剂浓缩后,过SPE 柱,洗脱杂质,然后在把目标毒素洗脱下来进行检测。

目前还发明了“免疫亲和柱”的分离纯化方法,所谓免疫亲和即是在载体上附着了目标毒素的抗体,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来特异地分离目标毒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