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液流量不小于500毫升/分; ★有条件者可用高流量透析器,最好用滤过器; ★透析器复用不超过10次。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另外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患者及家属必须与 医护合作,做到以下几条: @ 透析充分是最重要的; @ 控制血压达正常或接近正常; @ 增加每日蛋白质入量,大于1.0—1.2克,动物蛋白占2/3 以上,透析间期饮水量限制在3公斤以下; @ 尽可能多活动; @ 心情舒畅; @ 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疾病常识与生存质量也有关系,比如, 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以自觉的调节饮食成分和控 制水分。具有一些疾如何病做到常血液识透析,充分可性 以更好的配合治疗
血透充分性的标准
★ 血清白蛋白≥35g/L ★ 血色素>100g/L,HCT>30% ★ 轻微肾性骨病 ★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脑电图正常 ★ KT/V ≥1.3,URR ≥70%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HD充分
干体重
透析时间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干体重
• MHD患者透析间期体重普遍增长过多,严重影响透 析质量,据报道(2005y),有63.31%患者透析间期体 重增长大于干体重的5%,能够合理控制体重增加的 仅占36.63%。
如何做到பைடு நூலகம்液透析充分性
干体重
关于干体重
干体重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 的透析治疗而得到
标准体重不代表干体重
干体重并非一成不变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Time(有效透析时间)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每周透析少于8小时,死亡 率就会明显增高,而透析时间长于12小时,则死亡率减 少一半。也就是说,每周透析8小时是最低的限度了。最 合适的透析时间是每周透析12小时。
小结
透析充分性是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多 方合作才能够达成的目标。让医患共同努力,使我 们广大透析患者成为透析10年或20年以上的“透析 者”,可以同常人一样活跃在家庭、社会以及各种 工作岗位上。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Thank You !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透析剂量足够,透析就充分,透析充分就少得并发症 ,生活质量就高,而且生存期长。在理论上讲,要想缩 短透析时间,就要通过提高血流量和透析液流量、使用 高流量透析器的方法来提高透析效率。但是,在临床实 践中发现,短时透析(每周少于 8小时),即使通过其它手 段提高了透析效率,死亡率还是很高。长时透析(每周多 于 12小时)死亡率可以减少一半。另外短时透析并发症 也很多。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如何自我判断
使血压维持正常或接近 正常
没有可见的浮肿(达到干 体重)
自我感觉良好,食欲正常
活动不受限制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透析充分呢?
★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完成透析,不掐头去尾,不提前降低血 流量;
★血流量至少大于180毫升/分,内瘘条件好的青年人血流 量可用250毫升/分。小分子物质清除率随血流量增加而 提高;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干体重
干体重的定义: 干体重是指患者在透析后既无 水潴留,也无脱水现象时的体重,也就是所谓的水 负荷平衡状态时的体重。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干体重
• 在这个体重时,病人感觉最舒适,无其他不适感 ,若干体重设定过高,患者体内存在过多水分, 容易在透析间期发生水肿、憋气、夜间睡觉不能 平卧甚至急性左心衰竭等症状;血容量过多,心 排血量增加,致使高血压难以控制。反之,若干 体重设定过低,患者在透析期间或透析后常发生 头晕、恶心、呕吐、抽筋等低血压症状,不利于 透析的进行,也不利于残存肾功能的保护。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引语
• 吃饭讲饭量,穿衣讲尺寸。血液透析——多少才够? • 这个问题,就是透析剂量的问题。究竟一个血透病人要
透析多少最为合适? Opinion: “长多少透多少” “在长的基础上多透一些” “在长的基础上少透一些”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Contents 透析充分性的意义及标准 如何达到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周围神经病变少或 无
血透充分性的标准
★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 ★ 适当的肌肉组织(肌酐产生率至少
125umol/kg/d) ★ 血压得到良好控制(<140/90mmHg) ★ 没有明显的液体负荷(<3%体重) ★ 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不低于22mmol/L,轻度高磷
血症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透析充分性定义
与透析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水平所 给予的剂量,称为最理想透析或者称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血液透析充分性的目标
达到干体重、血压控制 贫血纠正
酸中毒纠正
溶质清除充分
透析充分性
钙磷代谢 营养良好
症状少、并发症少 或无
患者预后
●生活质量 ●社会回归 ●患病率 ●死亡率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另外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患者及家属必须与 医护合作,做到以下几条: @ 透析充分是最重要的; @ 控制血压达正常或接近正常; @ 增加每日蛋白质入量,大于1.0—1.2克,动物蛋白占2/3 以上,透析间期饮水量限制在3公斤以下; @ 尽可能多活动; @ 心情舒畅; @ 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疾病常识与生存质量也有关系,比如, 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以自觉的调节饮食成分和控 制水分。具有一些疾如何病做到常血液识透析,充分可性 以更好的配合治疗
血透充分性的标准
★ 血清白蛋白≥35g/L ★ 血色素>100g/L,HCT>30% ★ 轻微肾性骨病 ★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脑电图正常 ★ KT/V ≥1.3,URR ≥70%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HD充分
干体重
透析时间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干体重
• MHD患者透析间期体重普遍增长过多,严重影响透 析质量,据报道(2005y),有63.31%患者透析间期体 重增长大于干体重的5%,能够合理控制体重增加的 仅占36.63%。
如何做到பைடு நூலகம்液透析充分性
干体重
关于干体重
干体重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 的透析治疗而得到
标准体重不代表干体重
干体重并非一成不变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Time(有效透析时间)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每周透析少于8小时,死亡 率就会明显增高,而透析时间长于12小时,则死亡率减 少一半。也就是说,每周透析8小时是最低的限度了。最 合适的透析时间是每周透析12小时。
小结
透析充分性是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多 方合作才能够达成的目标。让医患共同努力,使我 们广大透析患者成为透析10年或20年以上的“透析 者”,可以同常人一样活跃在家庭、社会以及各种 工作岗位上。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Thank You !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透析剂量足够,透析就充分,透析充分就少得并发症 ,生活质量就高,而且生存期长。在理论上讲,要想缩 短透析时间,就要通过提高血流量和透析液流量、使用 高流量透析器的方法来提高透析效率。但是,在临床实 践中发现,短时透析(每周少于 8小时),即使通过其它手 段提高了透析效率,死亡率还是很高。长时透析(每周多 于 12小时)死亡率可以减少一半。另外短时透析并发症 也很多。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如何自我判断
使血压维持正常或接近 正常
没有可见的浮肿(达到干 体重)
自我感觉良好,食欲正常
活动不受限制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透析充分呢?
★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完成透析,不掐头去尾,不提前降低血 流量;
★血流量至少大于180毫升/分,内瘘条件好的青年人血流 量可用250毫升/分。小分子物质清除率随血流量增加而 提高;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干体重
干体重的定义: 干体重是指患者在透析后既无 水潴留,也无脱水现象时的体重,也就是所谓的水 负荷平衡状态时的体重。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干体重
• 在这个体重时,病人感觉最舒适,无其他不适感 ,若干体重设定过高,患者体内存在过多水分, 容易在透析间期发生水肿、憋气、夜间睡觉不能 平卧甚至急性左心衰竭等症状;血容量过多,心 排血量增加,致使高血压难以控制。反之,若干 体重设定过低,患者在透析期间或透析后常发生 头晕、恶心、呕吐、抽筋等低血压症状,不利于 透析的进行,也不利于残存肾功能的保护。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引语
• 吃饭讲饭量,穿衣讲尺寸。血液透析——多少才够? • 这个问题,就是透析剂量的问题。究竟一个血透病人要
透析多少最为合适? Opinion: “长多少透多少” “在长的基础上多透一些” “在长的基础上少透一些”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Contents 透析充分性的意义及标准 如何达到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周围神经病变少或 无
血透充分性的标准
★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 ★ 适当的肌肉组织(肌酐产生率至少
125umol/kg/d) ★ 血压得到良好控制(<140/90mmHg) ★ 没有明显的液体负荷(<3%体重) ★ 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不低于22mmol/L,轻度高磷
血症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透析充分性定义
与透析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水平所 给予的剂量,称为最理想透析或者称透析充分性
如何做到血液透析充分性
血液透析充分性的目标
达到干体重、血压控制 贫血纠正
酸中毒纠正
溶质清除充分
透析充分性
钙磷代谢 营养良好
症状少、并发症少 或无
患者预后
●生活质量 ●社会回归 ●患病率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