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卷二
医学微生物学考模拟考试试卷二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 Sterilization:2. Lysogenic phage / Temperate phage:3. Weil-Felix reaction:4. Envelope:5. Interferon(IFN):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1. 细菌的生长方式是繁殖,繁殖速度为每代,繁殖过程包括、、、,的细菌最典型。
2.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的主要区别点为:①,②,③,④,⑤,⑥。
3. 幽门螺杆菌呈或,营养要求较高,需在微需氧条件下才能生长,即、和,形成菌落。
幽门螺杆菌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分解,但、、。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与、毒素有关,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粘膜检出率较高。
4. 大肠杆菌有O、H、K三种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最外层的,刺激机体后主要产生类抗体;H抗原位于细菌的上,刺激机体后主要产生类抗体;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与细菌的有关。
三、最佳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下列描述中,不属于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点是:()A:体积微小;B:结构简单;C:种类繁多;D:可无致病性;E:严格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2、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的遗传物质是:()A:普通菌毛;B:性菌毛;C:细菌染色体;D:质粒;E:毒性噬菌体。
3、条件致病菌的条件是:()A:正常菌群耐药性改变;B:正常菌群遗传性状改变;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E: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
4、下列生物制品,何种易引起Ⅰ型超敏反应:()A:丙种球蛋白;B:胎盘球蛋白;C:抗毒素;D:白细胞介素;E:干扰素。
5、下列各组中均属专性厌氧菌的是:()A: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结核杆菌;B:产气荚膜杆菌、乳酸杆菌、流感嗜血杆菌;C: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脆弱类杆菌;D: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变形杆菌;E:肉毒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一70岁老年妇女患尿路感染住院治疗,给予口服氨苄青霉素治疗5天后,尿路感染症状缓解。
为防复发,继续用药1周。
结果出现呕吐、腹泻、发热。
粪检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反而较少,未分离到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
这是什么性质的感染?感染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这是一种菌群失调症,也是由正常菌群引起的机会性(条件性)感染。
发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较长时间口服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中正常菌群的平衡,对药物敏感的原先大量存在的革兰阴性杆菌被杀灭、抑制,而对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成为肠道优势菌群,引起腹泻、肠炎等症状。
2.某医院新生儿室突然暴发新生儿感染,患儿有腹泻、发热、休克,并出现死亡病例。
在多个患儿血液中培养到鼠伤寒沙门菌。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篇一: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1、名词解释(1)、热原质:(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2)、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3)、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4)、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5)、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治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这类细菌成为机会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6)、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导致宿主某些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成为菌群失调(7)、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8)、菌丝:芽管逐渐延长成丝状成为菌丝(9)、医院感染:是指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医院环境内发生的感染(10)、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11)、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2)、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其分子结构由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13)、真菌:是一类具有典型细胞核和完整细胞器,不分根茎叶,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性微生物(14)、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成为分离培养(15)、纯培养: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可生长出来的大量的纯种细菌,成为纯培养(16)、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成为菌落2、微生物包括哪些类型与种类?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几种?类型: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性微生物种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4、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基本成分是肽聚糖,g+特殊成分是磷壁酸,g-的特殊成分是外膜7、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8、叙述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1)、营养物质:充足的营养物质可以为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2)、氢离子浓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3)、温度: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人的体温,即37℃ 4)、气体:①专性需氧菌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③兼性厌氧菌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④专性厌氧菌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 5)、渗透压波长:24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作用机制: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或死亡注意事项:注意防护应用: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14、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加强药政管理4)、研制新的抗菌药物5)、破坏耐药基因15、病原菌对宿主的致病性的因素有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及机体的免疫力16、机会致病菌致病的特定条件?1)、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17、细菌的毒力物质包括侵袭力、毒素、体内诱生抗原、超抗原点主要为机会致病菌、常具有耐药性、常发生种类的变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有消毒灭菌、隔离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0、全身感染的表现为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损伤、经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多途径传播21、临床标本采集与运送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1)、早期采集 2)、无菌采集 3)、采集适当标本 4)、采集双份血清 5)、尽快送检 6)、标本做好标记,在相应的化验单上详细填写标本种类、检验目的和临床诊断,以保证各环节准确无误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种类:①基础培养基:包括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蛋白胨水②增菌培养基③选择培养基④鉴别培养基⑤厌氧培养基24、叙述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培养基制备的注意事项程序:调配溶化矫正ph过滤澄清分装灭菌检定保存注意事项:⑴加热溶化过程中,要不断搅拌,加热过程中所蒸发的水分应补足⑵ph值必须按各种不同培养基的要求准确测定⑶所用器皿要洁净,勿用铜质和铁质器皿⑷分装培养基塞时,要注意不得使培养基在瓶口或管壁上端沾染,以免引起杂菌污染⑸培养基的灭菌时间和温度,需按照各种培养基的规定进行,以保证杀菌效果和不损失培养基的必要成分,培养基灭菌后,必须放在37℃温箱培育24小时,无菌生长方可使用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㈠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膜(专性需氧菌,如枯草杆菌);混浊(大多数细菌);沉淀(多见于链状排列的细菌)㈡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①有鞭毛细菌:在培养基中沿穿刺线并向外扩散生长,呈云雾状混浊生长②无鞭毛细菌:只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边缘清晰意义:区别有无鞭毛的细菌,观察其动力㈢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①菌落(包括s型、r型、m 型)②菌苔意义:⑴细菌计数:菌落的数量反映样品中活菌数⑵分离种子,纯培养27、叙述细菌接种的基本程序灭菌接种环→俟冷→沾取标本→接种→灭菌接种环3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在化脓性炎症特点上有何区别?其特点与哪种致病物质有关及其作用区别:金葡—脓汁金黄而黏稠,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链球菌—病灶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脓汁稀薄带血,有扩散倾向质的破坏链球菌致病与三种侵袭性酶有关,作用:①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②链激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菌在组织中扩散③链道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黏稠性的dna,使脓液稀薄,促使病菌扩散3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种类及所致疾病共同特征:①形态与结构:g-,大多有菌毛,多数有鞭毛,少数有荚膜,全部不产生芽孢②培养:兼性厌氧或需氧③生化反应:在肠杆菌科中,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细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两者不发酵乳糖④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抗原⑤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60℃,30分钟即死亡,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用氯进行饮水消毒⑥变异种类及所致疾病:⑴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⑵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⑶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婴幼儿腹泻⑷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素综合征⑸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引起婴儿和旅行者持续性水样腹泻、半脱水、偶有血便32、志贺菌属的主要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致病物质: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引起疾病: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感染33、人类沙门菌感染的疾病有哪些?各有哪些沙门菌引起?⑴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⑵胃肠炎(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⑶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⑷无症状带菌者: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34、临床肠热症的标本如何采集?肥达试验的临床意义?采集:第一周取外周血,第二周起取粪便,第三周起还可去尿液,从第一周至第三周均可去骨髓液意义: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35、霍乱弧菌主要生物学性状、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生物学性状:⑴形态与染色:呈弧形或逗点状,g-,有菌毛,无芽胞,在菌体一端有一根单鞭毛,运动非常活泼⑵基因组特征:由两条环状染色体组成⑶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兼性厌氧,耐碱不耐酸,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阳性,还原硝酸盐、吲哚反应阳性,圆形、透明或半透明s型、无色扁平菌落⑷抗原构造与分型:耐热的o抗原和不耐热的h抗原,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⑸抵抗力: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致病物质:霍乱肠菌素、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所致疾病: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o1群霍乱弧菌感染可从无症状或轻型腹泻到严重的致死性腹泻36、hp的生物学性状、主要引起什么疾病?性状: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有1~2个微小弯曲,g-,单排列成s形或海鸥状,在黏液层下面,黏膜上皮表面,在胃小凹内及腺腔内呈不均匀的集团状分布,最适生长温度为37℃,传代培养后可变成杆状或圆球体形,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阳性,尿素酶丰富,可迅速分解尿素释放氨所致疾病:胃部的炎症,胃酸产生的改变和组织的破坏;急性炎症可引起患者恶心和上消化道疼痛,呕吐和发热也是由发生,一般持续一周;大约90%的病人患十二指肠溃疡,50%—80%是胃溃疡37、厌氧芽胞梭菌中重要的致病菌有哪些,致病物质⑴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38、叙述破伤风梭菌感染致病性及防治原则破伤风痉挛毒素属神经毒素,该毒素对脊髓前角细胞核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当破伤凤痉挛毒素阻止抑制神经介质的释放,干扰了抑制性神经元的协调作用,迫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屈肌伸肌同时发生强烈收缩,骨骼肌出现强烈痉挛防治原则:①非特异性防治措施②特异性预防措施:百白破三联疫苗制剂③特异性治疗39、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要点、致病物质及作用要点:①直接涂片染色:咳痰可直接涂片,用抗酸染色法染色,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而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及细胞等呈蓝色,如样品中结核分枝杆菌量少,应浓缩集菌后再涂片染色镜检②分离培养③动物试验④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及抗体检测致病物质及作用:⑴脂质:①磷脂:刺激单核细胞增生,抑制蛋白酶的分解作用,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②分枝菌酸:与分枝杆菌的抗酸性有关③蜡质d: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并具有佐剂作用④硫酸脑苷脂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⑵蛋白质:引起较强的迟发型超敏反应⑶多糖:引起局部病灶细胞浸润⑷核酸: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⑸荚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0、蛋白质的致病物质是黏附蛋白,所致疾病为间质性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41、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①人虱(体虱)流行性斑疹伤寒②鼠蚤和鼠虱地方性斑疹伤寒③恙螨恙虫病(为急性传染病)42、致病性衣原体所致的疾病有哪些?⑴沙眼衣原体: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婴幼儿肺炎、性病淋巴肉芽肿⑵肺炎嗜衣原体:呼吸道疾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⑶鹦鹉热嗜衣原体:破损皮肤、黏膜或眼结膜感染、非典型性肺炎43、病毒的主要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表现为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核酸(rna或dna)作为其遗传物质44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纳米或毫微米,病毒的结构包括核衣壳、包膜、其他辅助结构,化学组成为病毒核酸、病毒蛋白质、脂类和糖【篇二: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xt>(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班级学号姓名注意事项: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包括蛋白质、多糖、脂质等。
2.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于某些抗原产生过度、异常或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包括I型、II型、III型和IV型超敏反应。
3.败血症是指由于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入侵机体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4.细菌的毒力是指细菌产生的毒素、菌体结构、菌体数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细菌致病性的强弱。
5.病毒是一类包含核酸和蛋白质的微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生存。
二、填空题1.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
2.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引起肺炎。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三、单项选择题1.D.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效应细胞。
2.C.实验动物新生期摘除胸腺将表现为细胞免疫受影响。
3.C.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抗体类型是IgM。
4.A.由单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IL-1.5.D.决定抗原物质免疫原性的因素不包括免疫途径。
6.C.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同种异型抗原。
7.E.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毒力。
8.D.可传递的细菌遗传物质是质粒。
9.C.外毒素的毒性作用特点是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
10.D.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11.C.葡萄球菌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致病物质是肠毒素。
12.D.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菌毛。
13.A.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葡萄球菌肠毒素。
1.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一类免疫球蛋白,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能够中和病原体、激活补体、介导细胞毒杀等生物学活性。
2.真菌性疾病包括念珠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曲霉病等。
例如,念珠菌病可引起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感染。
3.衣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分为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胞质颗粒,其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
中介体(mesosome)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方式。
细菌L型(bat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而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有叫细菌L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微生物不能合成的必须由外界提供的物质。
热原质(pyrogen)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细菌素(bactericn)某些菌株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生长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
培养基(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细菌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纯培养(pure culture)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产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
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
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
绪论一、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几千倍甚至数万倍后才能观察到。
二、微生物的种类按大小、结构、组成不同等,可将微生物分为三大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繁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
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如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
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加强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阐明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致病机制和免疫机制,研制安全、有效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创建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深入研究微生物的耐药机制,探讨防止和逆转耐药性措施,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控制医院感染。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一、名词解释1.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 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答题答案
1金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⑴酶:血浆凝固酶、耐热核酸酶(纤维蛋白溶酶,耐热核酸酶,透明质酸酶,脂酶等)⑵毒素: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PV)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⑶细胞表面结构蛋白:荚膜、肽聚糖、磷酸壁、蛋白A2、常用的消毒灭菌法及适用范围。
答: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1)焚烧:适用于病理性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
(2)烧灼: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
(3)干烤: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玻璃注射器等。
(4)红外线:适用于医疗器械。
2.湿热灭菌法:(1)巴氏消毒法:消毒牛乳,酒类。
(2)煮沸法: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
(3)流动蒸汽消毒法:(4)间歇蒸汽灭菌法: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的培养基。
(5)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
二辐射灭菌法:1.紫外线: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2.电离辐射:大量的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
3.微波:食品,非金属器械,检验室用品,食品用具,药杯等。
三滤过除菌法: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
四干燥与低温抑菌法:保存菌种。
化学消毒灭菌法一高效消毒剂:不能耐受热力灭菌,但要进入人体内部的物品,如内窥镜,塑料外科器材等的消毒。
二中效消毒剂:纤维内窥镜,喉镜,阴道窥器,麻醉器材等。
三低效消毒剂:皮肤,粘膜,物品表面,地面消毒。
3列举七种常见致性传播疾病(STD)的微生物及所致疾病的名称答:(1)淋球菌,引起淋病,主要表现为化脓性尿道炎、阴道炎等。
(2)支原体,如解脲脲原体引起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
(3)衣原体,如沙眼衣原体除引起沙眼外,也是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最重要的病原。
(4)螺旋体,如引起梅毒的梅毒螺旋体(5)HBV-2,引起生殖系统疱疹,新生儿疱疹,无菌性脑膜炎。
(6)人巨细胞病毒,引起疱疹。
(7)乙肝病毒(8)HIV引起AIDS4、HBV 的抗原抗体系统及临床意义答:.①HBV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HBcAg和抗HBc.除核心抗原不易在血清中测到外,其余均可在血清中检测到,临床检测称之为”两对半”.②临床意义:表示有HBV感染的指标有:HBsAg、HBeAg和HBc.表示血液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是HBeAg和HBc.乙肝早期确诊的重要指标是抗-HBcIgM.表示疾病开始恢复,机体有免疫力的指标是HBs和抗HBe5描述HIV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HIV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形态结构:100nm-200nm的球状颗粒核衣壳:1核心:两条ssRAN,逆转录酶,蛋白酶、核酸内切酶。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医学微生物学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考点整理
48、化脓性球菌的侵袭性酶主要有血浆凝固酶和透明质酸酶。
49、可将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并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有HIV(艾滋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50、可增强细菌毒力的细菌结构或胞浆内容物有菌毛、荚膜、鞭毛和质粒。
5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依赖其表面的Gp120吸附细胞。
17、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脂多糖,其毒性部位是脂类A。
18、细菌和病毒都具有的形态是球形和杆形。
19、超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反应过强,而发生肿瘤是由于免疫监视功能缺陷。
20、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既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1、菌毛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前者与细菌粘附有关,后者具有传递遗传物质功能。
26、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 MHC分子复合物,而后将抗原肽呈递给T细胞,使其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广泛分布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脾和淋巴结中的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以及皮肤中的郎罕细胞和B细胞。
27、微生物:是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经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52、包膜病毒体的释放方式主要是出芽释放。
53、衣原体除可引起人体眼和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的感染。
54、细菌结构中,具有抗吞噬作用的是荚膜;可黏附细胞的是普通菌毛。
55、通过动物咬伤并经神经播散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是狂犬病毒。
56、能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淋巴细胞是NK细胞。
19、超敏反应:是已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的免疫反应。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医学微生物期末考试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一、名词解释鞭毛: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外毒素: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及分泌的毒性蛋白产物。
正常菌群:存在于正常人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道等黏膜中对人体有益而无害的细菌。
卡介苗:将有毒的牛分枝杆菌接经230带传代而获得减毒活疫苗,该疫苗常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
垂直传播:指感染母体的病原体主要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质粒:质粒为环形闭合的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质粒编码非细菌生命所必需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如性菌毛、细菌素、毒素和耐药性等。
灭菌: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基因缺失和突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子代病毒体。
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中繁殖,致病菌不侵入血流但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损害特定的靶器官,引起独特的毒性症状。
Dane颗粒:具有双层衣壳、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病毒颗粒,亦称大球形颗粒二、问答题1、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答:(1)、荚膜:保护细菌免遭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2)、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往往具有化学趋向性,常朝有高浓度营养物质的方向移动而避开对其有害的环境。
(3)、普通菌毛:具有黏着细胞核定居各种细胞表面的能力,它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能在细菌之间传递DNA,细菌的毒性及耐药性即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4)、芽胞:当细菌受到环境影响是维持细菌的生存。
2、简述HB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乙肝五项的意义?答:传染源有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血液、血制品传播(血液及血浆等各种血制品、注射、手术、拔牙、血液透析、针刺、扎耳环均可传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5%-10%,围生期感染是母婴垂直传播的主要方式,也可通过哺乳而传播);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通过唾液,汗液,共用牙刷和剃须刀)3、简述病毒细胞水平感染?答:指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经动物媒介的传播而导致感染。
(完整)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体型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链间交联桥构成.脂多糖:即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
它由脂类A、核心多糖和寡糖重复单位构成.荚膜:许多细菌的最外表还覆盖着一层多糖类物质,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胞质.细胞核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胞子。
鞭毛:鞭毛是某些细菌的运动器官,由一种称为鞭毛蛋白(flagellin)的弹性蛋白构成,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生物的鞭毛。
细菌可以通过调整鞭毛旋转的方向(顺和逆时针)来改变运动状态 .菌毛:菌毛是在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须用电镜观察。
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闭合共价环状双链DNA分子。
L型细菌:当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核成被抑制时,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热原质:许多G-菌如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一些G+菌如枯草芽胞杆菌能产生一种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成为致热原.(其实就是指菌体脂多糖)。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生物细胞(主要是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虚线以下为答题纸,答题纸上不得涂写特殊标记,否则试卷作废---------------------------------------------------------------------------------------------------一、多选题(1-40题,共25分)A型题(1-30题,每题0.5分,共15分)1.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A.mmB.μmC.nmD.pmE.Å2.最早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是A.巴斯德B.李斯特C.郭霍D.弗莱明E.贝林格3.溶菌酶的杀菌机理是A.干扰菌细胞壁交联桥的合成B.干扰二氨基庚二酸的活性C.破坏聚糖骨架上四肽侧链的连接D.干扰菌细胞核质的活性E.破坏菌壁多糖骨架β-1、4键的连接4.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的微生物是A.流感病毒B.梅毒螺旋体C.沙眼衣原体D.斑疹伤寒立克次体E.结核分枝杆菌5.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是由于A.缺乏氧化还原电势较高的酶B.氧能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C.氧能使细胞DNA变性D.氧能破坏菌细胞壁的半通透作用E.氧能改变细胞膜的生物合成作用6.不产毒的白喉棒状杆菌,携带了β-棒状杆菌噬菌体后便可产毒的现象称为A.转导B.转化C.接合D.溶原性转换E.原生质体融合7.对病毒抵抗力叙述错误的是A.大多数病毒60℃30分钟可被灭活B.大多数病毒在-70℃下可存活C.紫外线能灭活病毒D.甲醛能使病毒灭活,但保留抗原性E.所有病毒对脂溶剂都敏感8.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最佳组合是A.毒力+侵入门户+细菌数量B.毒素+侵袭力+侵入门户C.侵袭力+细菌数量D.细菌数量+侵袭酶类E.侵入门户+毒素+细菌表面结构9.在抗病毒免疫因素中,对病毒有直接作用是A.淋巴因子B.NK细胞C.中和抗体D.补体结合抗体E.干扰素10.女性,36岁农民,急性腹泻2天,每天10次左右,水样便有粘液,有里急后重感,腹痛、肠鸣音亢进,体温38℃,血压正常,白细胞数17×109/L,中性粒细胞0.78×109/L,淋巴细胞14×109/L。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精简版)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microorganism(微生物):是自然界中一大群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体积小、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结构简单、容易变异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3、LPS(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的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4、细菌L型: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状态。
(形态多样)5、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中,为双股闭合环状DNA,控制细菌某些性状,可自我复制,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可随机获得和丢失。
6、异染颗粒:胞质颗粒用蓝色染料甲基蓝或甲基苯蓝染色时可被染成红色或不同深浅的蓝色,与菌体其他部分不同,显示异染效应,称为~,在菌种鉴定时有一定意义。
16、变异: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可以使细菌产生变种和新种。
19、基因转移: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称为~。
21、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
2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形状,称为~。
23、溶原性转换: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致细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
24、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2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因子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
27、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是预防手术感染或物品污染的最常用的方法。
成人教育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A 一、解释下列名词1.病原微生物2.细胞壁3.质粒4.芽胞5.顿挫感染6.包涵体7.抗原性漂移8.培养基9.败血症10.卡介苗二、选择题1.细菌革兰染色性不同是由于A.细胞核结构不同B.细胞膜结构不同C.细胞壁结构不同D.有无中介体E.有无胞浆颗粒2.与芽胞抵抗力无关的因素是A.核心含有吡啶而羧酸钙B.含水量少C.芽胞壁厚D.含有多层致密结构E.芽胞在菌体内所处的位置3.鞭毛的主要作用是A.与细菌的分裂有关B.与细菌的动力有关C.与细菌的耐药性有关D.与细菌的抵抗力有关E.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4.关于菌血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侵入血流B.细菌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繁殖C.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侵入血流D.化脓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繁殖E.细菌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繁殖5.紧急预防注射下列哪种物质A.抗毒素B.活疫苗C.死疫苗D.类毒素E.亚单位疫苗6.紫外线消毒通常可用于A.手术器械B.抗毒素血清C.培养基D.无菌室空气E.手术敷料7.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不包括A.血浆凝固酶B.肠毒素C.溶纤维蛋白酶D.杀白细胞毒素E.溶血毒素8.关于溶血性链球菌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经革兰染色染成红色B.产生透明质酸酶C.产生溶血毒素D.人工培养需用血液培养基E.产生DNA酶9.培养肠道致病菌采用A.血液培养基B.罗氏培养基C.巧克力血平板培养基D.SS培养基E.乳糖培养基10.能引起性传播性疾病的细菌是A.淋病奈瑟菌B.嗜肺军团菌C.艰难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E.变形杆菌三、问答题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细胞壁有何意义?2.物理灭菌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用途?3.痢疾志贺菌致病性如何?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采集标本时应注意什么?4.回答什么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及医学意义。
5.叙述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医学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A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1.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动物、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答案
1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灭菌用理化方法杀死一定物质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学基本技术。
2、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细菌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或拟核)的裸露DNA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4、医学微生物学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传染致病的机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特异性防治措施等,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免疫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6、非细胞型微生物结构最简单和最小的微生物,它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微生物。
7、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8、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成为正常菌群。
9、潜伏感染一种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
1010、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有很长的潜伏期,可达数年或数十年。
此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
1111、、汹涌发酵现象在牛乳培养基中,产气荚膜梭菌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散形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向上推挤,甚至冲开棉塞,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现象.12、内毒素血症是由于血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至血液,或输入大量内毒素污染的液体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表现。
13、毒血症是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
2020-2021《微生物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A1(含答案)
2020-2021《微生物学》课程考试试卷A1适用专业 试卷所需时间 120分钟 试卷总分 100分 考试日期开卷/闭卷闭卷成 绩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菌核(sclerotium )2. 假根(rhizoid )3. 气生菌丝体(aerial mycelium )4. 核衣壳(nucleocapsid )5. 空斑(plaque )6.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7.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8. 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 )9. 化疗(chemotherapy ) 10. 生物量(biomass )二、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被誉为“细菌学奠基人”的微生物学家是( )。
A.列文虎克;B.巴斯德;C. 伊凡诺夫斯基;D.科赫。
2. 下列哪类细菌形成的菌落十分光滑、并呈透明蛋清状、形态较大。
A.产芽孢;B.球状;C.具鞭毛;D.具荚膜。
答:( )3. .诺卡氏菌的菌丝体一般能产生横隔膜,但多数是:A.无气生菌丝;B.有气生菌丝;C.无基内菌丝;D.有繁殖菌丝。
答:( )4. 气生菌丝特化成多种形态的子实体,如青霉菌产生的无性孢子子实体是( )。
A.分生孢子头B.孢子囊C.节孢子D.分生孢子盘 5. 霉菌菌丝直径一般为3~10m ,比放线菌菌丝约粗( )。
A.5倍;B.10倍;C.1倍;D.20倍。
6. 病毒粒子中的一种结构是来自寄主细胞膜的,它是:A. 刺突;B.包膜;C.衣壳;D.核心。
答:( ) 7. 朊病毒的主要特征是:A. 只有ssRNA ,没有蛋白质外壳;B.只有dsRNA ,没有蛋白质外壳;C. 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D.只有DNA ,没有蛋白质外壳。
答:( ) 8. 在鉴别性EMB 培养基上,在反射光下大肠杆菌菌落呈现的颜色是:A.棕色;B.粉红色;C.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D.无色。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与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与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与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
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与革蓝染色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多层致密的结构,抵抗力特别强。
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它的成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
热原质耐热,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9、正常菌群: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12、SPA: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SPA的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13、肥达试验: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的多少和早期及恢复期抗体的动态变化,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14、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
它是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
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个部分。
其中,A1具有酶的活性,为毒性部分。
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
15、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杆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分解乳糖产酸,使牛乳中的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冲碎凝固的酪蛋白,并使液面上的凡士林上移,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此现象称为汹涌发酵,是产气荚膜杆菌的特点之一。
16、异染颗粒:是存在于某些细菌中的一种胞质颗粒,富含RNA和多偏磷酸盐,噬碱性强,亚甲蓝染色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有助于鉴定细菌。
17、BCG: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移种,历时13年所获得的减毒活疫苗。
常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
18、卫星现象:流感噬血杆菌生长需要生长因子,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能产生V因子,故当将这两种细菌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时,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流感噬血杆菌的菌落就生长良好(大),反之,则生长不良(小)。
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19、外斐反应:用变形杆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检查抗体水平和变化,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疾病。
20、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合适时,孢子又可出芽形成菌丝。
21、刺突:为包膜病毒体表面的糖蛋白突起,可吸附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22、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其中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
干扰现象可发生在相同或不同种、型病毒之间,也可发生在活病毒与灭活病毒之间。
23、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胞核、胞浆内形成噬酸性或士碱性的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涵体往往是病毒增殖的部位,由大量未释放的病毒或其他成分组成。
不同病毒形成的包涵体的形态特征、染色性、在细胞内的位置均不同,可通过光镜观察、鉴别。
另外,衣原体也可在感染细胞内形成包涵体。
24、垂直传播:主要指病毒由孕妇传给胎儿的方式,也包括围产期新生儿通过产道、产后哺乳等方式受到来自母亲的感染。
25、病毒血症:是病毒在体内的一种播散方式。
病毒由局部侵入机体后通过淋巴液或受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流,并随血液播散到器官中繁殖。
如乙型脑炎病毒、HIV等,其感染均有病毒血症发生。
26、慢发病毒感染:指某些病毒感染机体后,潜伏期很长,甚至长达数十年之久。
但只要出现症状,即呈亚急性进行性,最终多为致死性感染,如HIV的感染。
27、CPE:指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时引起的细胞损害。
根据病毒的种类和细胞种类的不同,细胞病变效应可有不同表现,如细胞圆缩、脱落、聚集、互相融合等,均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可作为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28、抗原漂移:是指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HA和NA氨基酸组成的小变异。
抗原漂移属于量变,不形成新的亚型。
其发生机制与基因的点突变和人群的免疫力选择有关。
抗原漂移可引起流感的中、小型流行。
29、抗原转换:是指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的抗原性发生大变异,抗原转换属于质变,形成新的亚型。
其发生机制与不同亚型同一个体时发生的基因重组有关。
抗原漂移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30、Dane颗粒:是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HBV颗粒,存在于HBV感染者的血清中,由Dane于1970年用电镜首次观察到,故名。
31、流产感染:因宿主条件不合适,缺乏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或能量等必需条件,致使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这种感染过程称流产感染或顿挫感染。
32、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感染HIV导致的因免疫系统严重损伤而继发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的致死性疾病。
33、荚膜:是某些细菌胞壁外包裹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多数细菌的荚膜物质为多糖,少数的为多肽。
荚膜具有抗吞噬、黏附及抗有害物质的损伤的作用。
34、鞭毛:是某些细菌的细胞膜生长出来的、游离于菌细胞外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蛋白质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35、菌毛:某些细菌表面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与细菌的黏附有关,后者主要与细菌间遗传的传递有关。
36、微生物: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放大上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见的细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具有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旺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等特点。
37、肽聚糖:也称粘肽、胞壁质。
为原核细胞微生物所特有,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革蓝阳性菌与革蓝阴性菌的肽聚糖的组成有所不同。
38、脂多糖:是革蓝阴性菌外膜成分之一,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也称内毒素,是革蓝阴性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9、外毒素:是由革蓝阳性菌及少数革蓝阴性菌合成的一种蛋白质,不耐热,毒性强。
分为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三种。
40、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宜于细菌生长的营养基质。
常用的培养基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41、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如蛋白质、糖类)为原料,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的细菌。
病原菌多属于异养菌。
42、兼性厌氧菌:该类细菌具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因而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有氧时生长较好。
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类细菌。
4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单个细菌经过无数次分裂后所形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或克隆。
一个菌落中的细菌为纯种细菌。
44、灭菌:指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45、无菌:系指无活的微生物,是灭菌的结果。
46、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47、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
48、毒性噬菌体:指能在宿主菌中增殖并能使之裂解的噬菌体。
49、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的细菌。
50、溶菌周期:指毒性噬菌体从感染细胞到释放大量子代噬菌体,导致细胞裂解的全过程。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周期。
51、溶原周期:是温和型噬菌体感染细胞的周期,温和型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并不复制增殖,而是把它的染色体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52、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5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54、菌群失调: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明显改变就称为菌群失调。
55、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正常寄居部位和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当正常菌群成员的定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
56、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57、细菌毒力:病原菌致病的能力,由其侵袭性结构和毒素决定其毒力的强弱。
58、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并且无明显的中毒症状。
如伤寒早期菌血症。
59、毒血症: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只是其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60、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由病灶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向全身扩散,在组织和器官中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61、带菌者:某些病原菌在引起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为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持续或间隙性的排出体外,此即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个体为带菌者。
62、隐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强时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63、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弱时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多,毒力较强,感染后对机体的损害较严重,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
64、内源性感染:是指来自自身的细菌所致的感染。
一般都是体内的正常菌群,少数是以隐伏状态居留的病原菌。
65、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建立的一系列的天然防御功能。
其主要特点是与生俱来,可以遗传;作用无特异性。
它通过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和体液中某些非特异性抗菌物质(如补体、溶菌酶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66、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细胞免疫制剂,直接输入机体,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7、疫苗:是用各种微生物制成的用于预防相应传染病的抗原性生物制品。
68、类毒素:将细菌外毒素经甲醛(0.3%~0.4%)处理3~4周后,使其毒性消失而保留免疫原性制成的生物制品。
69、抗毒素:通常是用细菌类毒素或外毒素给马多次注射后,取其血清精制而成。
抗毒素注入机体与外毒素结合,可中和其毒性作用。
临床可用于细菌外毒素所致疾病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70、血浆凝固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菌株产生,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
分为结合型和游离型两种。
在感染部位,由于凝固酶的产生,使体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沉积于细菌表面,可阻碍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杀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