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痤疮的中医证候研究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特点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所致。
湿热蕴结会阻塞毛囊,导致毛孔堵塞,形成粉刺。
气血不调会导致毛囊供血不足,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炎症难以消退。
因此,治疗痤疮首先需要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方案。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一)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痤疮初起、症状严重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黄连、黄柏、连翘等,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此外,还可以配合中药汤剂,如白虎汤、龙胆泻肝汤等。
(二)祛风化湿法祛风化湿法适用于痤疮病情较轻,伴有湿热症状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等,可以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此外,还可以搭配中药方剂,如败毒散、龙胆泻肝汤等。
(三)活血祛瘀法活血祛瘀法适用于痤疮有明显瘀斑、疮口难以愈合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当归、赤芍、桃仁等,可以活血化瘀、消散疮痕。
此外,还可以选用中药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逍遥散等。
(四)调理气血法调理气血法适用于痤疮伴有气血不调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黄芪、党参、当归等,可以益气养血、调理气血。
此外,还可以搭配中药方剂,如四物汤、血建汤等。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一)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因此,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调节饮食中医治疗痤疮还需要调节患者的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与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有关,因此,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三)合理护肤中医治疗痤疮还需要患者合理护肤,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挤痘痘,以免感染加重。
痤疮(青春痘)的中医辩证论治
痤疮(青春痘)的中医辩证论治痤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绝大部分青年男女在青春发育期的一个必经阶段,门诊上痤疮患者可达门诊量的近30%,除了常规的西医药口服外用外,中医上针对本病的治疗也是非常效验的,配合中药口服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医,也越来越多的能喝下这利于病的苦药。
针对本病本人经常分以下几个证型治疗:(一)肺经风热型:主要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口干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二)胃肠湿热型:常因饮食不洁,偏嗜辛辣肥甘、油腻腥发之品而起。
主要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痒甚,伴唇口干裂,便秘,溲赤,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热毒型: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伴心烦易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便秘,溲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四)肝经郁热型:多见于女性,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病情轻重和月经周期相关,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不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五)阴虚火旺型多发于25岁以后的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以丘疹型多见,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唇燥,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
女性患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皮疹于经前加重。
(六)冲任失调型:主要表现为中年女性的迟发型痤疮,丘疹色红,反复发作,丘疹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同时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此类患者多工作、学习紧张,生活无规律,致使机体内环境失衡,内分泌紊乱。
临床表现以丘疹型多见,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数。
当然,这些证型不是截然分开的,临床上可以相互错杂,只要辩证准确,用药精当,效果相当明显。
中医辩证论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中医辩证论治在痤疮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面部、胸背等皮肤部位出现粉刺、炎性丘疹和脓疱。
中医辩证论治在痤疮治疗中有着独特的应用,通过辨证施治,全面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痤疮的目的。
一、中医痤疮辩证分类根据中医理论,痤疮可以被分为热证、湿证、瘀血证和虚证四个辩证类型。
热证主要表现为粉刺多、痛痒明显;湿证以多痤疮、痤疮色暗、炎症较重为特点;瘀血证则表现为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虚证则以痤疮数量少、疗程较长为主要表现。
二、痤疮中医辩证论治原则1. 清热解毒对于痤疮属于热证的患者,首要原则是清热解毒。
常用中药材有黄连、连翘、石膏等,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缓解痤疮炎症症状,加速愈合。
2. 祛湿化痰对于湿证型痤疮患者,需要祛湿化痰。
中药材如半夏、陈皮、藿香等,可以清理湿热,解除湿邪的困扰,改善痤疮湿疹。
3. 活血化瘀痤疮瘀血证患者,重点应该是活血化瘀,常用中药材如红花、当归、川芎等,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经络阻塞,加速痤疮结痂愈合。
4. 益气养阴对于虚证型痤疮患者,重点在于益气养阴。
中药材如黄耆、白术、天冬等,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体质,提高皮肤的抵抗力。
三、中药常用方剂1. 黄连清瘢痕饮组成:黄连、玄参、地龙、黄芩等。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适用于痤疮热毒阳盛、炎症明显的患者。
2. 知柏清痤疮汤组成:知母、黄柏、青黛、泽泻等。
功能:清热燥湿、解毒祛痤,适用于痤疮湿热内盛的患者。
3. 川芎茶调散组成:川芎、红花、当归、桃仁等。
功能:活血化瘀、调经化痰,适用于痤疮血瘀经络阻塞的患者。
4. 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山茱萸、熟地、枸杞子等。
功能:益气养阴、滋阴清热,适用于痤疮体质虚弱、肺胃经火亢盛的患者。
四、中医辩证施治实例1. 热证型痤疮患者,可采用黄连清瘢痕饮为主要方剂,搭配芦荟胶外用,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同时,要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喝绿茶,保持皮肤清爽干净。
2. 湿证型痤疮患者,可采用知柏清痤疮汤为主要方剂,配合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医辨证治痤疮
三、其它疗法
1.皮损内注射疗法:去炎松混悬液0.05~O.1ml(10mg/ml),加普鲁卡因少量,作结节、囊肿损害内注射,每次间隔1~2周,注射数次。
2.紫外线(红斑)照射,或液氮冷冻(喷雾法或点涂)适应于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
5.结节:炎症较深时,脓疱之壁加厚,形成淡红或紫红的结节,或隆起呈半球或圆锥形,可长久存在,亦能逐渐吸收,亦有溃脓结疤或成窦道者。
以上诸种皮损,可数种同时存在,亦能互相转化,多数病者伴有皮脂溢出。多数病者无自觉症状,若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及触痛。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 1.多发生于青年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 2.好发于颜面、胸背及肩部,分布对称。 3.皮肤有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及疤痕等。
2.抗雄性激素:①安体舒通片,每次20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②甲氰咪胍片,每次0.2g,每日3次,连服1个月。
3.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片,每日30mg逐斩减量,或强的松与女性激素或强的松与抗雄性激素联合使用,治疗囊肿性及聚合性痤疮。
(五)锌制剂
目前有甘草锌胶囊每次0.5g,每日3次饭后服,连服1个月。硫酸锌片2片/次,日3次,口服。葡萄糖酸锌片每次35mg,日3次,饭后服,连用1个月等。
二、外用药
1.硫黄和雷琐辛制剂:常用的有复方硫黄洗剂,5%硫黄霜、硫新霜和2%雷琐辛酊剂。
2.抗生素类:1%红霉素酒精,肤炎宁搽剂,1.5%红霉素洗剂或溶液,1%氯霉素雷琐辛酒精,2%氯霉素水杨酸酒精等,连用1~2月。
3.过氧化苯甲酰:5%~10%过氧化苯甲酰乳剂,连用1~2月。亦可与维甲酸或抗生素类联合外用,既可增强疗效,又可减少副作用。
中医对青春痘(痤疮)的辩证用方思路
中医对青春痘(痤疮)的辩证用方思路
有一患者,女,高中生,诉最近情绪不好,容易激动,脸长痘痘、出手汗,考试心跳快,平时手干且发凉
辩证观察:脸长痘痘,腮部多,色偏红,患者语速较快,舌边红、舌尖红,有明显的肝胆、心肺有热
病机分析:
手凉、紧张心跳快出手汗——虚热为标,心血亏虚为本,要补气血
舌边红、容易激动——肝胆有热,应疏肝利胆
腮部长痘多——考虑为阳明胃经阻滞,上热不能下行,要消食导滞
面部有内热、表有内寒,有血热、瘀滞,要发散表寒,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滞
因为患者需在校,不方便复诊调方,考虑再三,集方用方:
黄芪、党参、桂枝、桃仁、丹参、川芎、炙甘草、丹皮、炒栀子、柴胡、黄芩、当归、白芍、茯苓、法半夏、香橼、陈皮、焦三仙、山药、炒白术、炒杏仁、薏苡仁、生姜、地骨皮、生甘草、黄连、生石膏、芦根
一周后舌苔正常、情绪平和、痘痘减少,病去八九,嘱咐剩下的药停掉,日常多吃蔬菜,少碰辛辣。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得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得病因病机分析痤疮就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得慢性炎症。
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得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得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得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得范畴、中医认为痤疮主要就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1。
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与,故能有子”。
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与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与胃经所司。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与皮也,其荣毛也"。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
痰瘀互结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与瘢痕、4.冲任失调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与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认为痤疮就是一种多因素得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就是痤疮发病得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得发生、发展与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
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与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
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得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得细胞周转与脂类合成。
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得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得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得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得发生有关。
中医辨证痤疮病因病理
中医辨证痤疮病因病理
收藏:博粹堂中医馆
引起痤疮的病因主要与外邪、饮食、血热、湿热之邪为患有关,其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邪气入侵
肺为娇腑,易受外邪侵犯,劳累汗出当风,迫于肌肤,正邪之气相搏,闭阻卫阳之气,卫气郁滞则脂液津血运行不畅,蓄于玄府,发为痤疮。
二、肺热
本为阳热内盛之躯,又嗜烟酒,久则生热,邪热郁于肺中,皮毛为肺所主,而鼻属肺,肺经郁热熏蒸肌肤,血热壅滞毛窍而成。
三、肠胃湿热
过食辛辣、炙赙之品,湿热内生,结于肠胃,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胃热盛,腑气不通,移热于肺,上熏滞于肌肤毛窍,瘀久生毒,痤疮乃发。
四、脾失健运
思虑、劳累过度损伤脾气,运化水湿功能失职,致湿无出路而聚于体内,郁久化热生痰,湿热挟痰,凝于肌腠毛窍而发痤疮。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座疮得中医辨证论治发表者:闫景东6138人己访问痊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就是皮肤科临床中得常见病,依据皮疹得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与囊肿性、结节性与聚合性連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痙疮与青春期后座疮。
連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座疮得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得基本特点,分淸疾病得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得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1、肺胃热盛中医学认为,而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而部,则亦发瘗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建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而部,胸背部可有少虽: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
采用〃以泻代淸〃得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淸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 Og、重楼2 O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I5g、蜜桑白皮15g、黄苓10g、丹参20g、生大黄10g (同煎)、生甘草1 Ogo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 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澹,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 , 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从临床症状上而部油腻就是連疮最常见得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四医来解释就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得皮脂过多,而皮脂得堆积就就是粉刺形成得原因,【天1此,减少汕脂得分泌就是治疗得重点。
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得来源有两方而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
浅谈青春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浅谈青春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关键词】痤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1 病因病机传统医学认为:青春痤疮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以致脾胃湿热内蕴上蒸或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思虑过度,情绪激动,烦躁不安,气血蕴结化热,或消化功能絮乱、便秘,冲任不调致湿热凝滞于面部而成。
而现代中医学认为:青春期男女由于气血旺盛,肝常有余,素体阳热盛,营血偏热,络脉充盈,易出现气血郁滞而发病。
故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嗜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助湿生热,湿热循经上蒸于体表,阻于肌肤而发本病。
2 辨证论治用中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论治,可分为:21 肺经风热型症见面色潮红,有皮疹,可挤出黄白色脂栓,兼见口干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宣肺热。
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用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银花、黄连、赤芍、白芷、苦参、贝母、防风等。
22 肺胃湿热型症见皮疹红肿或有脓疱,口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用连翘、茵陈、栀子、花粉、白癣皮、大黄、白芷、银花、甘草等。
23 脾失健运型症见皮疹并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同时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
治宜:健脾化湿。
方用:参苓白朮散加减。
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陈皮、桔梗、山药、砂仁、薏苡仁、山楂、皂角刺等。
24 痰湿凝滞型症见丘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日久融合,凸凹不平,皮肤粗糙,舌谈胖,苔白,脉滑。
治宜:消痰软坚,活血化瘀。
方用:化瘀散结丸加减。
用当归、赤芍、红花、昆布、海藻、夏枯草、陈皮、半夏、金银花、白芷、贝母、乳香、没药、穿山甲、连翘等。
25 肾阴不足型症见皮疹淡红,口干,便秘,舌绛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宜:滋阴降火。
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用黄柏、知母、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贝母、白芷、花粉等。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痤疮需要考虑以下方面:①病程,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
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1.肺经风热型:表现为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疗可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可加天冬、象贝母、玄参;如面部痒甚者,可加白藓皮、白蒺藜;心烦急躁者可加丹皮、栀子;脓疱较多者,可加败酱草、蒲公英;面部出油多者,可加苡米、白花蛇舌草。
2.胃肠湿热型: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可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皮损出现红肿者,可加连翘、银花;疼痛者,可加乳香、没药;皮疹作痒者,可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热毒型:表现为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口干唇燥者,可加玄参、天冬、沙参;大便干结者,可加枳实、生大黄;若结节久治不消,可加乳香、没药、山慈菇、皂刺。
多见于下巴、颈部和下颌部位,伴有月经不调、腰酸腹胀等症状,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归脾汤加减: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党参12g,甘草6g,川芎9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山药15g,丹皮12g。
痤疮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2)情志失调:情志失调是导致痤疮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长期精神压 力过大、焦虑、抑郁等情志失调可导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进而引起痤疮。
(3)饮食不节:饮食不节也是引起痤疮的一个重要因素。过食辛辣、油腻、 甜食等食物可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痰浊内生,凝聚肌肤而形成痤疮。
2、外因
(1)外邪侵袭:外邪侵袭是引起痤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常见的外邪包括 风、寒、暑、湿等。这些外邪侵袭肌肤,可引起局部气血瘀滞,形成痤疮。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中医和西医在其病因和治疗方法上有着不 同的观点和理论。本次演示将探讨糖尿病在中医角度的病因病机以及相应的治疗 方法。
一、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被认为是由“阴虚燥热”所致。具体来说,糖尿病的 发病与体质、饮食、情志、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体质是内因,饮食和 情志是外因。
4、情志调节:情志调节也是痤疮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焦虑、抑郁等情志失调可导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而引起痤疮。因此,应保持良 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等情况的出现。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调节情志,减轻痤疮的症状。
三、总结
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针对这些病因病 机,中医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理和情志调节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然而,中 医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此外, 预防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 累和情绪波动等情况的出现。
1、体质因素:中医认为,人的体质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糖尿病 患者多属于阴虚体质,这种体质的人易出现燥热症状,表现为口干口渴、消谷善 饥等。此外,阳虚体质的人也易出现脾肾阳虚的症状,表现为乏力、便溏、腰膝 酸软等。
痤疮与中医辩证:
痤疮与中医辩证:复旦华山医王冰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注曰:“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为痤疖,微作疿疮。
疿,风瘾也。
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
玄府,谓汗空也。
痤谓色赤月真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按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耎而攻之,大甚焫出之”。
《玉篇》曰:耎,“柔也”,“焫,焚烧”。
该注释进一指出寒、湿之邪蕴于肌表,导致阳气内郁是本病的病因病机,详尽描述了由玄府内粉刺、小热疮(丘疹脓疱)至小结(结节囊肿)的演变过程。
并提出“解表”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对内有血脓者,待其变软后“攻”之,使其血脓排外而愈;稍大的结节可以用火针烧之使其出。
提示治疗痤疮的丘疹、结节时,应借助祛邪之法,使其病理产物得以排出。
明·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进一步指出:“人当汗出之时,玄府未闭,乃受水湿,则阳气方泄,寒水制之,热郁皮内,湿邪凝结,遂为痤疿。
痤则较疿为大,其形类疖;疿则较痤为小,即所谓风瘾是也。
又人于劳苦汗出之时,当风取凉,使寒气薄于玄府之中,始则为皶,(俗云粉刺)郁久则为痤,较皶则稍大矣。
凡若此者,皆阳气不固使然也。
”提出阳气不足,寒、湿、热邪外袭,均可蕴结而成痤疿。
明确提出:寒湿郁结,阳气被郁为发病的关键病机,即所谓“郁久乃痤”。
同时,阳气被郁,气化失司,进一步可产生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加重郁结之象。
“转发”是一种鼓励!大家有问题可以私信,或者评论区留言!#了不起的医生# #清风计划# #春季养生正当时##春天一起变美吧#。
青少年常见痤疮(青春刺)的中医辨证治疗
青少年常见痤疮(青春刺)的中医辨证治疗痤疮,俗称粉刺,或青春刺,或青春疙瘩,是常见于青年人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
痤疮主要是由于青春期内分泌改变,雄性激素比雌性激素分泌量相对的增多,皮脂腺分泌功能旺盛,皮脂分泌过多或排泄不畅,皮脂淤积堵塞毛囊口,使毛囊营养发生障碍,外界细菌易于侵入毛囊,并大量繁殖,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而刺激毛囊,引起炎性反应,形成痤疮。
高脂肪、高糖饮食,便秘,神经功能失调,局部化学性物质(如化妆品、煤焦油)等的刺激也容易诱发痤疮。
痤疮好发于面部、上胸和背部。
开始表现为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孔扩大,随着毛囊口被皮脂堵塞,形成圆锥形突起的小丘疹,可挤出像豆腐渣一样的皮脂栓。
皮质栓在毛囊口经空气氧化及尘埃污染变色发黑而形成黑头粉刺。
有时因继发感染,形成中心化脓,外围绕以红晕,高出皮肤麦面的小脓疱。
痤疮病程缓慢,一般在青春发育期过后可自愈。
祖国医学认为痤疮系肺热熏蒸,血热瘀滞肌肤,或过食油腻辛辣食物,脾胃积热生湿,外犯皮肤所致。
治宜凉血清肺热。
(一) 外治法①硫黄、生大黄各30克,共研细末,用温水调敷患处,每日早晚各一次。
每次涂药前,先用热水肥皂洗净患处。
②京红粉、轻粉、元明粉等量,研细末,用温水调涂患处。
每日早晚各一次,涂药前,应先用热肥皂水洗患处。
③白果仁1~2粒。
每晚睡前用温水将患部洗净。
将去掉外壳的白果种仁,用刀片切出平面,频搓患部,边搓边削去用过部份,每次用白果仁1~2粒即可。
用药的次日早上洗脸后,可照常搽抹雪花膏之类的护肤剂。
(二) 内治法①桑白皮15克,枇杷叶15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海浮石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②荆芥12克,防风12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栀子10克,当归12克,薄荷(后下)10克,水煎服。
③桃仁12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水煎服。
④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一)内治法1。
肺经风热证证候: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颜面潮红,鼻息气热,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加减:皮脂溢出多加生白术、生薏米、生枳壳;口臭加生石膏、栀子。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2。
脾胃湿热证证候:可见红色丘疹、脓疱,皮损红肿疼痛,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便秘、尿赤。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脓疱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冲任不调者,加益母草、当归、白芍。
中成药:桅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小败毒丸等。
3.痰瘀互结证证候: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可见脓疱,反复发作,易形成瘢痕。
大便干结。
舌质淡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苔腻,脉滑或脉涩.治法:清热散结,化瘀祛湿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二陈汤加减。
加减:结节、囊肿多者加夏枯草、丹参、三棱、莪术等;脓疱多时加蒲公英、双花。
中成药:大黄虫丸、丹参酮胶囊等.(二)外治法1、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炎性丘疹、脓疱,达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2、痤疮面膜中医验方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分钟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
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起到破瘀活血,清除油垢的作用。
(三)其他疗法1、耳穴贴压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分钟左右,5日更换1次.2、耳尖点刺放血在耳廓上选定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
每周治疗1—2次。
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痤疮的中医药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摘要】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痤疮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内治与外治结合、饮食调摄,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了中草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响。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临床;综述【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58-02痤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然痊愈。
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对称。
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
周围可形成炎症性丘疹,其顶端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进,刺激皮脂腺分泌过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发细菌感染而发病。
此病与微量元素锌在发育期相对缺乏也有一定的关系,称之谓“青年痤疮”。
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使血热蕴结,均可酿成本病。
近年来,在诊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且剂型多样,副作用小,现就其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1临床研究1.1辨证论治: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
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
”(《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
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因此,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病位在肺,因于风热,辨证分型多为“肺经风热”。
女性痤疮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女性痤疮的中西医研究概况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范瑞强痤疮相当于中医学的“肺风粉刺”。
传统中医学认为面部皮肤主要为肺经与胃经所司,痤疮是由于肺胃血热所致,历代医家论述众多:《外科正宗》:“肺风属肺热,粉刺、酒渣鼻、酒刺属肺经,四名同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
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
”《外科启玄》:“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
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
”《外科大成》:“肺风酒刺……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饮,或用荷叶煮糊为丸,白滚水服;外用白矾末酒化涂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
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近几十年来,许多医家在传统痤疮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痰结、肾阴不足、肝郁等新观点。
我院皮肤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痤疮发病除了与肺胃血热有关外,其根本原因在于素体(先天)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天癸相火过旺。
肾阴不足,肺胃之阴得不到补充和滋养,以致肺胃阴虚血热,上薰头面,发为痤疮。
治疗上,传统中医对痤疮多从肺、从热论治,一般用清泻肺胃、凉血解毒的方法治疗。
近几十年,根据对痤疮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各医家在传统治法的基础上,从肾、从血、从瘀、从痰论治,也取得良好效果。
临床上把痤疮或分为多个证型进行治疗,或用一证一方加减进行治疗。
常见的证型有:肺胃血热、脾胃湿热、阴虚内热、冲任不调、痰瘀互结、脾虚痰湿等。
治疗方法有内治法、外治法或内外合治法,其中以内外合治法应用较多,疗效较好。
内治法常用枇杷清肺饮、泻白散、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五味清毒饮、黄连解毒汤、桃红四物汤、丹栀逍遥散、二至丸、六味地黄丸等传统方剂加减;亦有医家自拟经验方,或将自拟的经验方制成口服液、冲剂、糖衣片、胶囊等现代药学新剂型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方法痤疮简介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通常称为青春痘。
它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背部等部位的毛囊被角质栓塞,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丘疹、脓疱等病变。
虽然痤疮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内的湿热、肺热、气滞等病理因素,以及外界的风、寒、湿等外邪。
因此,在治疗痤疮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和病机的不同,采用针灸、中药内服和外用等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第一步是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和体质特点,中医将痤疮分为湿热蕴结型、肺热炽盛型、气滞血瘀型、脾胃湿热型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痤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油腻、发痒,伴有炎症反应明显。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湿燥湿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艾灸、激光针刺等,刺激经络,促进湿热排出。
肺热炽盛型肺热炽盛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丘疹较多,疼痛明显,伴有痰喘、咳嗽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泻火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银翘、牛蒡子、板蓝根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太阳穴针刺、三阴交针刺等,调节气机、疏通经络。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较少,但瘀斑明显,伴有胸闷、胁痛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赤芍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血海针刺、三白针刺等,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较多,发痒不适,伴有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燥湿、健脾消食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法半夏、黄连、茵陈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足三里针刺、神阙针刺等,调理脾胃,消除湿热。
长痤疮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痤疮,中医称为“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痤疮,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肺经风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红肿、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剂: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2. 脾胃湿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油腻、瘙痒、口臭、腹胀、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山药、泽泻、白芷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3. 肝气郁结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甘草、郁金、香附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4. 肾阴不足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2. 日常生活:保持面部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以免感染。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痤疮咋治 中医辨证论更专业
痤疮咋治中医辨证论更专业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颜面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也被称为“青春痘”,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
下面从中医角度分析、阐述痤疮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痤疮的病因和病机中医学认为痤疮致病有风热、湿热、热毒、血瘀、痰郁等多种形式。
下面主要从热、郁、痰三方面总体概括痤疮的病因和病机。
1、以热立论,机体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薰蒸面部为患。
火热同源,热甚则化火化毒,发于面部则皮肤鲜红、灼热;热盛灼烁肌肤,热盛肉腐,故有脓疱、糜烂、疼痛。
2、湿邪包括内湿与外湿。
外湿是指自然界之湿气。
内湿多由过食膏粱厚味、过度饮酒等所致。
湿邪蕴而化热,使热邪更甚。
专业的祛痘产品施氏草本祛痘膏,不但可以祛痘,对痤疮也有很大帮助,中草药精华,安全不刺激,轻轻松松祛痤疮。
3、本病也可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蕴结,复感邪毒而发病。
病情反复发作,日久气滞血瘀痰凝,则出现结节、囊肿或瘢痕。
痤疮的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说法不一。
下面主要从中国人不同体质类型对痤疮患者进行辨证论治。
1、阳虚型痤疮:阳虚体质之人最易感受风、寒、湿邪,邪气内郁于营,气血运行不畅,滞于肌表,轻为粉刺,郁于皮间重为疮。
此种体质类型的人愈后易遗留瘢痕,治疗以温补脾肾为本。
2、阴虚型痤疮:阴虚火旺为痤疮最基本、最关键的病理机制,为发病之本,临证以养阴清热为主。
3、气郁型痤疮:很多痤疮患者初病和加重都因心情郁闷,气郁不舒,所致津液受损引起。
肺主皮毛,与大肠互为表里,大便不通,郁热循经上行,扰于颜面、胸背易酿为痤疮。
4、血瘀型痤疮:人体面部血络丰富,皮肤薄嫩,瘀血挟热凝滞于面部,遂发痤疮,多结节,坚硬疼痛。
5、痰湿及湿热型痤疮:此类湿浊体质之人,皮肤油腻不爽,皮损为丘疹、脓疱、囊肿,红肿疼痛,迁延不愈。
治当清化湿热、消痰散结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痤疮的中医证候研究
大学生群体是痤疮高发人群,痤疮这一疾病的危害性在这一特殊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但其治疗现状并不理想,因痤疮的中医证候辨证较混乱,不能很好的指导临床。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证候研究仍然是片空白。
标签:大学生;痤疮;中医证候
痤疮[1],又称青春痘,是临床上常见的损美性疾病,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初起为针尖大小,可发展成脓疱、结节、囊肿,甚至形成疤痕。
痤疮的出现不仅影响大学生们的容貌更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引发不良情绪,例如焦虑、自卑、抑郁等。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指出目前我国痤疮发病率为70%~87%。
陈莹等调查广州2252名不同学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大学生[2],其痤疮患病率为85.3%,现患率为36.4%。
现代中医对痤疮的分型趋向于多元化,但是没有一个可靠统一全面的标准。
中医对痤疮的辨证多囿于热而忽视寒[6],所以本文旨在整理出痤疮的证候类型。
1 辩证要点
1.1热盛型[3]
1.1.1肺经风热多因生机旺盛,血气充沛,阳热偏旺,热盛伤肺,肺热熏蒸,蕴阻肌肤[4]。
症见:除共有症状外,痤疮多长在两颊,且会伴有痒痛;面部或皮肤爱出油,面部或鼻部有油腻感或者油光发亮,喜食肥腻或辛辣之品[5]。
治法:泻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药用枇杷叶、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桑白皮、地骨皮、制大黄、南北沙。
1.1.2心火亢盛心经伏热,恋而不去,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颜面而发。
症见:除共有症状外,痤疮以前额为主,心烦,小便黄,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汤加减。
药用生地黄、赤芍、丹皮、黄芩、丹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4]。
1.1.3肝火亢盛病多由性情急躁,或情志不畅,肝失疏泄,郁久化火,肝火亢盛,外泛肌肤而成[6]。
症见:除共有症状外,痤疮以两颊为主,易烦躁易怒,胸闷不舒,目赤口苦[7]。
治法:清肝泻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8]。
药用龙胆草、黄芩、山栀、生地黄、柴胡、车前草、泽泻等。
1.2脾胃湿热型症见:除面部粉刺外,还有较多的红色丘疹,以及内有脓液的脓包,面部以唇周、下颌为主,舌红,舌苔厚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9]。
方药: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6]。
1.3痰湿凝结型症见:痤疮为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很大很硬,摸上去疼的结节、囊肿或已形成“凹坑状”瘢痕及色素沉着;皮色暗红或仅有凹坑状瘢痕,与皮肤颜色近似;体型偏胖,有嘴里经常有黏黏腻腻的感觉,尤其是早晨起床后;舌苔白腻[10]。
治法:化痰祛湿。
方药:消痤饮加减(方药)或海藻玉壶汤[8]。
1.4脾虚寒湿型近年来发现一些痤疮患者的症状呈一派寒象的特点,不能用清热的治法,应该采取温阳健脾,利湿化痰的治法。
症见:痤疮皮损色红不鲜,皮疹以脓疱、结节、囊肿、疤痕为主,皮肤、面部爱出油,食欲不振;精神不振;嘴里经常有黏黏腻腻的感觉,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常感觉身体沉重、肢体倦怠无力,嗜睡,或经常手脚冰凉,尤其是秋冬季节,即使衣服穿得比一般人多,仍然感觉手脚发凉;稍进油腻之物就拉肚子,或大便次数增加,苔腻,脉滑等。
治法:健脾温阳,利湿化痰。
方药:当归四逆理中汤加减。
1.5肝气郁滞型症见:爱生气激动或紧张焦虑,心理压力大;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或不由自主叹气;女生在经期时有乳房胀痛不适的感觉、在经期有痛经。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11]柴胡、枳壳、赤芍、白芍、生甘草、香附、丹皮、栀子、连翘、夏枯草等。
1.6阴虚型症见:痤疮表现是除粉刺外,还有一些红色的丘疹,伴有小脓疱、小结节;面部皮疹为鲜红色;口干口渴,腰膝酸软、手脚心热或晚上睡觉后出汗,大便干或便秘,眼睛容易疲劳,出现干涩、酸痛、视物不清,不易入睡或醒的早、
稍有动静就会醒来,舌红苔少,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一贯煎、酸枣仁汤加减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连、知母、酸枣仁、茯苓、川芎等[12]。
1.7冲任不调型症见:痤疮反复发作,月经前加重,经后减轻,在经期时有乳房胀痛不适的感觉,在经期有小腹隐隐疼痛或无痛经现象;月经不调。
治法:调和冲任,理气和血。
方药:金菊香煎剂加减和逍遥散加减[13-14]。
1.8痰结血瘀型症见:痘痘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很大很硬,摸上去疼的结节、囊肿或已形成”凹坑状”瘢痕及色素沉着;皮色暗红或仅有凹坑状瘢痕,与皮肤颜色近似;女性月经色暗红,发黑,月经带血块,舌红,舌上有瘀斑,或舌下两条青筋紫黑、粗大。
治法:活血化瘀,凉血消痈。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赤芍、苏木、当归、川芎、丹参、半夏、陈皮、茯苓、浙贝、生牡蛎、紫花地丁等。
2 结论
综上所述,痤疮的中医辨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风热、湿聚和血热三型,提出了从心、肝、脾、肾论治及湿热、痰凝、寒湿、气滞、血瘀、冲任不调、阴虚等辩证观点,并且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面临就业、升学等压力,对容颜越发在乎,对痤疮疗效就越发重视,所以深入研究大学生痤疮的特点和临床辨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33.
[2]郭潋.痤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2012,6(6):759.
[3]孙洁.中医古方辨治痤疮临床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8).
[4]吴胜利.痤疮的治疗难点和中医辨证思路[J].新疆中医药;2013.31(5):103-105.
[5]刘吉凤.青春期寻常痤疮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医研究,2010,23(7):30-33.
[6]涂玥.程桂英教授治疗痤疮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1,17(2):7-8.
[7]夏梦.段行武老师从肝论治痤疮经验举隅[J].现代中医药,2011,31(1):6-7.
[8]傅佩骏.马绍尧脏腑辨证法治疗痤疮经验撷要[J].江苏中医药,2005,26(10):11-12.
[9]杨彩虹,曹立虎,高晓雯.岳仁宋教授从脾论治痤疮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2,44(7):215-216.
[10]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65-1169.
[11]邱桂荣,何斌,许来宾.疏肝解郁行气法对痤疮之肝郁气滞型患者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0:18.
[12]李惠林.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体会[J].新中医,2011(1):131-132.
[13]徐爱琴.徐宜厚诊疗痤疮经验[J].中医杂志,1998,39(2):80-82.
[14]张志礼.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