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相关性研究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之一)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罗鸿声按:近年来,一些学者和专家对《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决》)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行决》不是伪书,而且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代表人物有:马继兴、钱超尘、冯世纶、丛春雨、王淑民等,马继兴在《敦煌古医籍考释》:“现在通过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却发现了不少久已失传的古代…经方‟。
《法要》一书虽非梁•陶弘景原著,但系隋、唐时人传录陶氏佚文而成。
其时上距汉季未远,故所引录当时所见“经方”之文,多系北宋以后学者与医籍所未能得见者,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冯世纶在《中国汤液经方》第一章《伤寒杂病论溯源》写道:“汉晋许多名医都看到过《汤液经法》,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60首,记录于《辅行诀》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伤寒杂病论》。
《辅行诀》中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相应的方剂和适应证。
” 丛春雨在《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一书中写道:“该卷是敦煌中医药医经类著作中极具代表性之佳作,不仅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至今在临床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钱超尘在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一文中写道:“《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研究《伤寒杂病论》文献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近来钱超尘先生等借张大昌的名义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收集了21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版本汇集成册出版。
并将《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的书名改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由于这些学者的推波助澜,一时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成了研究《伤寒论》的热点,上述学者和专家的观点在中医界几成定论,误导了许多学子。
然而,笔者花了四个多月认真研读《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对其内容进行仔细的考证,却发现此书有许多可疑之处,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正如王雪苔先生所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带有很大根本性的问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古医籍考证(一)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古医籍考证(一)论文关键词:伤寒论神农本经汤液经法辅行诀论文摘要: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中所提到四部古籍,即《伤寒论》、《神农本经》、《桐君采药录》及《汤液经法》,并认为伊尹依《神农本经》和《桐君采药录》撰《汤液经法》,而张仲景又以《汤液经法》撰《伤寒论》,下面对这些古籍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证。
一、《伤寒论》《辅行诀》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
关于张仲景的著作,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可施用。
”序中只说撰次仲景遗论,未写明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的书名是《伤寒论》。
叔和亦着有《脉经》一部,书中大量采用仲景遗论,然在其序中亦未提及仲景书名,仅曰:“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伦,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
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故叔和当时所撰次的仲景遗论是何书名,不得而知,是一本书,还是多本书,亦不清楚。
然从其后典籍零零星星的记录来看,直到唐初,典籍所载,均无《伤寒论》书名,有关张仲景著作的书名却有多种,如:陈延之《小品方》序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
《张仲景杂方》有八卷。
”《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载:“《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
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
《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
”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时仍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
而至唐·王焘撰《外台秘要》(752年),始有《张仲景伤寒论》之名。
《唐会要》卷八十二医术亦有如下记载:“干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
自今已后。
有以医术入仕者。
同明经例处分。
至三年正月十日。
右金吾长史王淑奏。
医术请同明法选人。
《伤寒论》的源头终于搞清楚了《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在敦煌藏经洞被
《伤寒论》的源头终于搞清楚了《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在敦
煌藏经洞被
《伤寒论》的源头终于搞清楚了
《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基础上撰成。
《辅行诀》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书中提到张机、华元化、皇甫玄晏诸名医辈,都曾师式《汤液经法》,并自述其从中检出六十首,以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特别提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机借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
”
经与《伤寒论》相应方剂组成与适应证比较,如小阳旦汤即桂枝汤,大白虎汤即竹叶石膏汤等,多能吻合。
在引录中仲景“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言之,以推主为识耳。
”马继兴先生等经考证后认为“足以证明两者(《辅行诀》与《伤寒论》)同源于《汤液经法》”。
#伤寒论#
胡希恕老先生以及他的传人冯世纶先生考证后认为:古代中医学分为经方派和医经派。
经方派就是《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一条线;医经派就是《黄帝内经》这一条线。
所以后世医家“以经释论”来解读《伤寒论》,好多地方解释不通甚至自相矛盾,这也就导致了许多经不起推敲的学说的形成。
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我赞同这个说法。
而且我现在也在学习胡冯六经辨证体系,简单易学完整有效,且容易复制。
UC头条:《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脏针刺条文探析
UC头条:《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脏针刺条文探析裴丽敏赵志恒杨国荣1《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为梁代陶弘景所著,保存于敦煌藏经洞。
1907年被看守藏经洞的王道士私藏,卖与张俚南先生,后传至其孙张大昌先生。
文革之后,原卷遭到焚毁,现存的文献大多为张大昌先生和弟子们的手抄本,各版本之间也稍有不同j,所幸原稿的学术思想得以较完整的存留。
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杂病论》所记录的医方是源自《汤液经法》,同源而异流]。
其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与《伤寒杂病论》的互相补充上,更为重要的是其组方思想,以药物之味的五行属性配伍组方,是现存仅有的一种学术思想。
现代医家多探究其方药规律,而少有探析其针刺条文意义者。
《灵枢·经别》日:“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因此,书中针灸条文的意义也是值得探究的。
2《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脏针刺条文书中相关条文分别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辨肝脏病证》:“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吭琉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腑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辨心脏病证》:“心病者,必胸内支满,胁下支痛,膺背肩胛问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辨脾脏病证》:“邪在脾,则肌肉痛。
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
皆调其三里。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辨肺脏病证》:“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傍,以手按之快然,仍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辨肾脏病证》:“邪在肾,则骨痛,阴痹。
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1588•光明中医 2021 年 5 月第 36 卷第 10 期 CJGMCM May 2021. Vol 36. 10【经典温课】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王玺李培润摘要:《辅行诀》原藏敦煌藏经洞,1908年法国传教士伯希和到敦煌盗掠经卷,而《辅行诀》幸免于难,被守洞道士王园箓转移他 处,1918年被河北省威县张偃南先生以高价购得,后传其子张耸云,耸云又传其子张大昌。
该书与《伤寒论》渊源颇深,对其解读一 直是国内外中医界一大难题。
此文从《辅行诀》辨病用药体系,汤液经法图,该书作者考及“伤寒、金匮”4个方面,对该书作一分析, 为认识和了解这一医籍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路径。
关键词:《辅行诀》;《伤寒论》;《汤液经法》图;张仲景;陶弘景;敦煌遗书d o i :10.3969/j. issn. 1003-8914.2021.10.015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10-1588~04Analysis of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W A N G X iLI P e i r u n(O rthopedics D epartm ent, Ningxi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Hospit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Yinchuan 750021 , C hina)A bstract :The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 was originally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Cave of Dunhuang but later was transferredto another place by a Taoist priest named Wang Y uanlu, the Cave keeper, spared from the Buddhist scripture plundering by French missionary Paul Pelliot Dunhuang in 1908. Later it was purchased by Mr. Zhang Dainan who came from Wei County, Hebei Province at a high price, and later passed on to his son, Zhang Z hayun, and grandson, Zhang Dachang. It has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reatise on Febrile D iseases, however, its interpretation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TCM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way for the TCM fiel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is medical book from four aspects of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 actic, The Tangyejing m ethod,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Treatise of Febrile Disease and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Golden Cabinet.Key words : Fu Xing Tactic ;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 Tangye Jingfa m ap ; Zhang zhongjing ; Tao Hongjing ;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方剂构成及汤液经法图义理深奥,外界亦有质疑该书 真伪的言论。
二 《辅行诀》引用仲景方剂考
二《辅行诀》引用仲景方剂考8940字。
2012.6.29晨修改,此为定稿,发表以此为准。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梁陶弘景撰,其中《检录伊尹<汤液经法>方》一节引录《伤寒论》方十二首。
小阳旦汤服法云,“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若计正阳旦汤,《检录伊尹<汤液经法>方》一节引录仲景方十三首。
笔者通检《辅行诀》全卷方剂数凡五十六首,其中共引用《伤寒杂病论》方凡二十二首。
所引诸方,药味略有加减,为六朝医家运用仲景方剂正常现象,今世犹然。
谨将二十二首方剂列举如下,并对《伤寒杂病论》以《汤液经法》为勤求博采之书略加考证。
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题著者曰:“汉张仲景述”。
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卷二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
”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亦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
”古籍皆称《伤寒论》为张仲景所“述”。
“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
《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
《说文》:“述,循也。
”谓沿循往轨也。
《增韵》:“循,依也。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注:“依山南行也。
”“述”者乃“依照”之义,则“张仲景述”者,谓张仲景依照旧说而述《伤寒杂病论》也。
张仲景为时之大医,必有治验与医案融于《伤寒杂病论》中,然著作主体仍为依先贤之旧轨、录往圣之成方,故《伤寒论序》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其勤求博采者,据皇甫谧《甲乙经序》、北宋孙奇、林亿《伤寒论序》谓《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又名《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
此书至梁犹存,梁陶弘景曾阅其书。
寻张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见陶弘景《辅行诀》所述: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
千年传奇《辅行诀》——《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读后
・
21 0 0年 1 0月第 2 6卷第 1 0期
S A X O C O t 0 0V 12 o 1 H N I FT M J c.2 1 o.6N .0
・ 9・ 4
书刊评介 ・
千年 传 奇 《 行 诀 》 辅
《 行 诀 五脏 用 药 法要 研 究》 后 辅 读
曹 东义
关 键 词 : 行 诀 ; 腑 用 药 法 要 ; 脏 用 药 法 要 传 承 集 ; 脏 用 药 法 要 研 究 ; 献研 究 辅 脏 五 五 文 中 图分 类 号 :2 文 献 标 识 码 : R2 A 文 章 编 号 :0 0—75 ( 00 1 04 10 16 2 1 )0— 0 9—0 3
没有提 出任何说 辞。 王叔和之后 不久 , 西晋 皇甫谧 《 甲乙经 ・ 云 : 仲景 序》 “ 论 广伊 尹《 汤液》 为数 十卷 , 之多验 。近代 太 医令 王叔和 用 撰次 仲景选 论甚精 , 事施 用 。 由此 , 们对 于 张仲景 学 指 ” 人
煌藏 经洞 , 劫后仅得 的一部珍 贵医 书 , 它抄成 于千年之前 , 没有在世问流传 , 因此是极 为重要 的中医著作。 在清朝末年的 10 9 0年 , 敦煌 石室出土了大量的珍本 古
奥而不售 。遂令末学 , 昧于原本 , 滋偏见 , 互 各逞 己能 。致 微疴成膏肓之变 , 固绝 振起 之 望 , 滞 良有 以也 。 令人 不解 ” 的是 , 王叔 和在论述 伤寒病 诊治 规律 的时候 ( 见于 《 金》 千 《 台》 , 外 ) 遵从华佗 的“ 六部传变 ” 学说 , 而没有采纳 张仲景
覆灭 , 军阀混战 , 民不聊 生的时刻 , 突然有 了《 汤液经 法》 的 ? 息 。尽管这 个信 息是 间接 的 、 肖 片段 的 , 也是 非 常令 人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书中出现“一方作薯蓣”。考“薯蓣”,即今天的 山药,唐代中期以前原名薯蓣。《本草纲目》 “薯 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 。据此 《法要》成书的下限当上推到唐代宗时期。
其三:方名已改尚在叙文中留有旧名者
所以《法要》为托名之作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那就剩一种可能:《法要》是别人整理陶弘景的书 稿而成。
陶弘景的弟子可能性最大。
陶弘景是当时的道家名流,有很多弟子。陶弘景在 茅山顶上建造一座三层楼阁,中间层就是专为弟子 居住的。虽然历代关于陶弘景的著作目录里没有找 到《法要》,但在《南史·陶弘景传》中就说“弘景 有撰而未讫作品十部,唯弟子得之。”
其四:大昌没有伪造的动机。在70年代,就算伪造 了一本书献上去顶多是个感谢信。没有经济效益。 况且大昌献抄本时都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可见他不 为名利。
其五:大昌没有伪造的能力。因为书中有很些冷僻 的学术内容,不可能出于伪作者之手。比如金石药 物的服用等,卷子内容,著作的风格、医药技术特 点、遣词造句的习惯符合南北朝、隋唐时代特征, 道教思想也与陶弘景相近。
一、《法要》的流传经过和版本
雪苔一访大昌
王子旭抄本
雪苔二访大昌
1991王淑民访大昌
75转抄本 74追记本 91年乙本 91年丙本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7年钱超尘访广宗
64甲辰本 65范志良抄本 76衣之镖抄本
刘世忠抄本 王云廷抄本
75年中研院打印本 88敦煌古医籍考释 98敦煌医药文献辑校 99敦煌石窟秘藏医书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
所以《法要》应当是陶弘景所辑但未定稿的著作, 是其弟子整理师傅的书稿,加上师傅平时的教诲而
再谈《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伪书
再谈《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伪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一本伪书,不谦真人以前就说过,本篇再谈谈此问题。
该书的编辑方式,完全仿照了宋本《伤寒论》的模式。
譬如说,该书以“辨肝脏病证文并方”等条文为提纲,这是模仿了宋本《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行文方式。
作伪书者没有意识到,宋本《伤寒论》的这种行文方式是宋代林亿等编辑的《伤寒论》所特有的形式。
而在高继冲本《伤寒论》中,是以“辨厥阴病形证”等为提纲,在唐本《伤寒论》中,则以“太阴病状”等为提纲,在康平本《伤寒论》中,则以“辨厥阴病”等为提纲,与宋本《伤寒论》明显不同,可以看出宋本《伤寒论》的刻意编辑痕迹。
所以仅仅从这点上,就可以认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本伪书。
不谦真人再随意从该书中摘取部分内容分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辨脾脏病证文并方》: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附子干姜甘草一起配伍,这是四逆汤之法,这段内容抄袭自《伤寒论》,但是作伪者没有透彻理解《伤寒论》中四逆汤的用法以及相应病理,所以瞎编了这段内容。
即作伪者认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是“脾气实”所致,所以要用四逆汤泻之。
《伤寒论》厥阴篇中的原文: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再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辨脾脏病证文并方》: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这段内容是抄袭了《伤寒论》的理中丸方,《伤寒论》厥阴篇中的原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
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很显然,作伪者认为“下利清谷”是“脾气实”所致,因而四逆汤是“小泻脾”,而“饮食不化……吐利已,心中苦饥”是“脾气虚”所致,因而理中丸是“小补脾”。
作伪者显然没有读懂《伤寒论》之意。
敦煌遗书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外感天行与张仲景伤寒探讨
姜; 小玄武汤与张仲景真武汤, 主治及方药皆相同; 因唐避玄宗之讳 而改玄武为真武; 大玄武汤组成即为张仲景真武汤与理中汤之合方; 小勾陈汤为张仲景理中丸, 仲景易大枣为白术: 大勾陈汤为张仲景甘 草泻心汤, 仲景易生姜为干姜; 小腾蛇汤其证治似同张仲景小承气 《法要 》 汤, 仲景易芒硝为大黄去甘草( 或疑 中脱失大黄) ; 大腾蛇汤 《法要 》 类同张仲景大承气汤, 仲景去甘草、 葶苈及生姜。 此正应 作 “外感天行, 者提出的 经方之治, 有二旦、 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 《伤寒论》 : “阳旦 依此诸方, 撰为 一部” 之语。法要作者还总结云 机, 者, 升阳之方, 以黄芪为主; 阴旦者, 扶阴之方, 以柴胡为主; 青龙者, 宣发之方, 以麻黄为主; 白虎者, 收重之方, 以石膏为主; 朱鸟者, 清滋 “勾 以鸡子黄为主; 玄武者, 温渗之方, 以附予为主; ( 此处当脱 之方, “腾蛇者 ” 陈者” 三字) 补寒之方, 以人参为主; ( 此处当脱 三字) 泻通 之方, 以大黄为主( 疑小腾蛇汤中脱失大黄) , 此八方者, 为八合之正 精, 升降阴阳, 交 互金木, 即 济水火, 乃 神 明之剂也。 张 机撰《伤 寒 , 论》 避道家之称, 故 其 方皆非 正 名 也, 但以 某药名 之, 以推主为识 ” 《汤液经法 》 《伤寒杂 也就是作者明确指出张仲景是参考了 而成 耳。 , 病论》 至于方名的改变, 是由于仲景为了避道家之讳或突出方剂君 药而以药物命名。 5 结语 《汤液经法 》 , “外感天行 ” 二旦、 六神汤源自 是用来疗 之专方。 《伤寒论浅注补正》 :“ 《神农本草经》 唐容川在 中云 明药性也, 未尝有 。《灵枢 》 、 《素问》 配合之方 明造化阴阳之理, 原其得病之由, 除鸡矢 。《难经》 《内经 》 醴、 半夏秫米汤等方外无方 八十一章, 阐明 之旨, 以 《内经》 《汤液经 》 , 《伤寒 补 所未言, 亦无方。至汉张仲景得商伊圣 著 》 、 《金匮要略》 论 二书, 专取伊圣之方, 而立三百九十七法, 法以方而 ” 《法要 》 行, 方以法而定, 开千百年之法眼, 不可专谓为方。 从 可知, 《神农本经》 《桐君采药录》 《汤液经法》 商伊尹依 及 撰 一书, 而张仲景 《汤液经法》 《伤寒杂病论》 , 依 而成 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 《汤液经法》 善了 中的方剂。可见伊尹与张仲景是一脉相承的, 它们 。《法要 》 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组方规律、 五脏生理病理、 预防 为主等学术思想还有待医家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 1] 马继兴 . 敦煌古医籍考释 .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 115. [ 2]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郭郡浩, 蔡辉 . 敦煌遗书 探 2003 , 22 ( 3 ) : 3. 究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3]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再探敦煌遗书 2008 , 15 ( 4 ) : 315. 煎药及服药规律 . 中国中医药科技, [ 4]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敦煌遗书 与陶 2010 , 32 ( 3 ) : 433. 弘景考 . 河北中医, [ 5] 张永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以敦煌遗书 校 《内经》 2009 , 16 ( 1 ) : 77. 条文 . 中国中医药科技, [ 6]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以敦煌遗书 考 《汤液经法》 . 河北中医, 2009 , 31 ( 6 ) : 926. 已佚古书 [ 7] 张永文, 《伤寒杂病论 》 沈思钰, 蔡辉 . 医圣张仲景生平事迹及 2010 , 32 ( 2 ) : 270. 方源考 . 河北中医, ( 收稿: 2011 - 06 - 13 ) [ 11] Stoenoiu MS,Ni J,Verkaeren C,et al. Corticosteroids induce expression of aquaporin - 1 and increase transcellularwater transport in rat peritoneum. J Am Soc Nephrol, 2003 , 14 ( 3 ) : 555. [ 12] 郭明阳, 闫翔, 罗勇. 补益中药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的研究 . 西 2009 , 19 ( 1 ) : 144. 南国防医药, [ 13] 沈丕 安. 中 药 药 理 学 与 临 床 运 用.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06 : 179. ( 修回: 2012 - 05 - 17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为什么我一再强调,学习伤寒论之前一定要先看一下古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因为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很多药方来源于道家,基本上同辅行诀的药方一样。
而张仲景用药的核心机理后,后世人猜测了1000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伤寒论注解书成百上千本,但是没有几个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关键问题在于后世绝大多数为儒医而不是道医,道家的很多核心思想都丧失了。
辅行诀这本书是严格按照阴阳五行和术数的规律来治病的,而且用药时格式整齐划一,甚至让人觉得很死板,但是从中可以看到真正的道医思想,能让人深入的理解生克化的运用。
学好辅行诀这本书,再看后世其他人的注解,你就不会被他们错误的思想带偏了。
当你更加深入的想了解这些治病思想来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将走入周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一个全新的世界缓缓为你打开。
等你再次回首,就会发现你就可以跟倪海厦称兄道弟了。
看《伤寒论》之前一定要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
看《伤寒论》之前一定要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
称《辅行诀
或者说如果想学习正宗的古中医思维,一定要学习辅行诀。
它完全按照阴阳五行机械死板的根据病人虚实进行治病,虽然机械死板,但是其中蕴含了重要的古中医治病思路,尤其是补泻之法,每一个药方都是补泻兼施,母子同治,跟宋元之后简单粗暴的完全不一样,不是“气虚就补气,血虚就补血”这样简单的思维,补泻时要照顾到五行其他几个脏腑的相互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来张仲景用药的特点。
看了辅行诀,就可以发现由于真正的古中医治疗法则遗失,后世中医大部分是在猜想张仲景的用药思路,更可怕的是用温病学观点来解释经方,越解释越乱,干扰视听。
另外看看开头几句话,就自然体会到经络是怎么发现的,怎么“看”到的,明白了这些就知道《黄帝内经》为什么那么经典,神一样的高高在上,除了历代传抄过程中抄写错误外,基本上不可能有错误。
可惜现在把这些黄帝内经的起源都抹杀掉了,现代人学习时候无所适从,甚至无数中医黑攻击中医故步自封不进步,试想一下,你能不能看到古代道家所“看到的”东西?能不能看到……。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研究述评
3 谢盘根 古 [〕 佚经方’ 阴旦汤、 阳旦汤一 考释〔 , ] J 河南中医, 51 1 , 9 5
2: 7 () 一 2 7 3 阿」 张依、 刘强.敦煌本辘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古医方镇流〔 . ] J 教煌
研究,健 , 4 6 2 吃66一 1 : 8 仍〕 徐浩, 卫华 《 张 辅行诀》 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探徽【 江西中医 ] J
全[。 还发现“ ] 3 谢氏 四神汤” 青龙、 虎、 玄 即 白 朱鸟、
张 刘 等, 较了 辅 侬、 强 比 《 行诀》 所载医 方与《 伤
・8 。 8
万方数据
宋春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研究述评
寒 》 论 方的异同 , 举几种 况:1方、 j 4 [列 情 ( ) 主治相
青龙汤。( 小白虎汤: ) 8 石膏、 知母、 甘草、 梗米。在 《 伤寒论》 称为白 虎汤。( 大白虎汤: ) 9 竹叶、 石膏、 半 夏、 麦门冬、 甘草、 梗米、 生姜。 伤寒论》 在《 去生姜, 加人参, 称竹叶石膏汤。( 小朱鸟汤: 1 ) 0 黄连、 阿胶、
考) 论证, 辅行诀》 [ ] 2 现《 基本可确认为南北朝时期
参考文献 〔 王椒民 敦 习 煌卷子《 诀脏腑 辅行 用药法 考〔 一 要》 J 甘肃中医 ] 学院学 报, 〕 741 7 9. ): 一1 1 ( 5 9 2 钱超尘 仲景论广《 [〕 伊尹场液) J 考【〕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 2 加3
(52 肠 一2 1): 9 了
同, 方名不同, 《 如: 辅行诀》 小泻脾汤与《 伤寒论》 通 脉四逆汤, 《 辅行诀》 小阳旦汤与伤寒论桂枝汤,辅 《 行诀》 小阴旦汤与《 伤寒论》 黄芬加半夏生姜汤,辅 《
行诀) 小朱鸟汤与( 伤寒论》 黄连阿胶汤; ) ( 方相同, 2 主治、 方名不同. 《 如: 辅行诀》 建中补脾汤与伤寒论 小建中汤; 一方中 ( ) 3 含多方, 《 如: 辅行诀》 大玄武汤 即 含有《 伤寒论》 真武汤与理中丸; 组方相同, ( ) 4 主 治不同, 但方药加减相同, 辅行诀》 如《 小补脾汤与 《 伤寒论》 丸。 理中 22 《 . 辅行诀) 组方理论与五胜、 五味、 五行组方理 论研究 在《 辅行诀》 启发下, 重新审视中药五味的 五行归属, 也是目 前研究方向 之一。徐浩、 张卫华等 通过对《 辅行诀》 五脏补泻法例与《 素问・ 脏器法时 论》 较, 的比 认为今本《 素问》 有关记 载较为紊乱, 《 辅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相关性研究
工程概况
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总长度545m;道路设计红线宽度主线30m,一副路面;车行道16m;绿化带2*4m;人行道2 *3m。
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雨水、污水、给水、照明、弱点管道、标志标线工程。
技术指标:
1、道路性质:城市主干道(2级)
3.2.2 劳动力保证
依据本工程的特点,与劳务队伍签订施工人员保证合
同,同时与公司其他劳务分包商签订补充劳务合同,作为劳动力储备。一旦出现劳务队人员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立刻限期补充,如不能及时补充,项目部将执行与其他劳务分包商签订的补充劳务合同,以此补充劳动力原劳务队进行严厉处罚。
3.2.3施工技术保证
项目组织机构及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名单见附表。
职务项目经理材料员施工员
姓名性别
男
职称
工程师
助工高志春
尚文琴
吴小茹
男
男助工
安全员质检员专职安全
员雷明录
范雄飞
男
男
助工
助工郝卫星男技术员项目组织机构图
项目经理
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
财务部办公室
工程项目部技术
质量
部
计统
预算
部
材料
设备
部
专职安全员专职质量员
施工作业班组
3.2.1制度保证
3.2.1.1建立生产调度例会制度
每周至少召开一次工程调度例会,检查上一次例会以来的工程计划执行情况,
布置下一次例会前的工作安排。找出拖延施工进度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计划完成。
3.2.1.2动态控制施工进度的制度
采用施工进度总计划与月、周计划相结合的各级网络管理体系,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与管理,采用网络技术进行动态管理。在施工中抓主导工序,找关键矛盾,组织流水交叉,安排合理的施工顺序。做好劳动力调配和协调工作,通过施工网络节点控制目标的实际现保证各控制点工期目标的实现,从而进一步通过各控制点工期目标的实际,确保总工期控制进度计划的实现。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六)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六)编者按:1+1=2,您不是一个人阅读,“经方学堂”永远和您同行!每周二,中医学苑订阅号“经方学堂”的固定时间。
探讨研究《辅行诀》专刊周二版《<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六)目录救诸病误治方(论证一首,方五首)[25]大泻肝汤(救误用吐法);[26]大泻心汤(救误用清下);27]大泻脾汤(救误用冷寒);[28]大泻肺汤(救误用火法);[29]大泻肾汤(救误用汗法)【原文】陶云:又有泻方五首,乃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
【讲疏】本条为救误五泻方例的冒头按语。
误治之说《伤寒论》中就有记述,其中所载结胸、心下痞、奔豚等病均为误治所致,它们都具有外感邪气未清,又有脏腑气血阴阳虚损的特点,多是平素即有旧病,因外感之病引发,或误用汗、吐、下三法,或用药过寒、过热,或误用火法、潠法等所成之坏病,治疗应根据所误用治法的特点,结合宿疾情况而施治。
如误用汗法伤阳者宜复阳;误用下法致痞者开痞,由痰饮宿疾者逐痰饮,有宿寒者温阳散寒等。
由于误治所致之病既有外邪未清,又有正气虚损,故多兼有外感和内伤病的特点,《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外感和内伤合论的,外感应以祛邪为主,内伤宜以扶正为主,因误所致之病宜祛邪兼以扶正,仲景正是以误治之说,把外感病和内伤病的病理机制与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伤寒与杂病合一而论的,张仲景撰用《汤液》以为《伤寒杂病论》,很可能是继承了《汤液经法》救误方例的形式和内容,完成了《伤寒杂病论》的写作。
《五脏用药法要》把误治方列为专篇,为我们研究和使用《伤寒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值得重视。
【原文】泻肝汤。
救误服吐法,其人神气素怯,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熬芍药赭石烧旋夫花竹叶各三两右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呕甚者加生姜,作六味。
【校注】[1]泻肝汤:衣抄本“泻”字前有“大”字,当据补,以下救误方,均是如此情况,不再出注。
《辅行诀》与《伤寒论》组方及证治规律相关性探讨
《辅行诀》与《伤寒论》组方及证治规律相关性探讨目的:以《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所载组方法则分析《伤寒论》之组方配伍用药规律;并对比二者证治规律,分析二者辨证体系的异同,以探讨经方组方理论与辨证体系,促进经方的学习与临床运用。
方法:本文采取文献研究的方式,主要论述了三部分内容:一是结合《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古医藉文献论述、总结《辅行诀》五脏病证诸方及二旦六神方之组方配伍规律;二是以《辅行诀》组方配伍用药规律审视、分析《伤寒论》方,探讨仲景方之组方思想。
三是分析、对比《辅行诀》与《伤寒论》证治规律,探讨二者辨证体系的异同以理解和学习古人对疾病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规律的认识与治疗经验,进而探讨仲景创立六经辨证的目的及六经的实质。
结果:1.五脏病证诸方严格依照“汤液经法图”蕴含的五脏五味补泻法则进行组方且有独特严谨的补泻规律;而二旦六神方以六淫治法为立法基础,运用五味配伍进行组方;二者对药物的选择皆以“诸药之精”的五行五味互含配属关系作为主要依据,结合药性功能主治为辅。
2.《辅行诀》五脏病证诸方的五脏五味补泻法则及其所含独特严谨的补泻规律在以治疗内伤杂病为主的仲景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二旦六神汤之组方理论则在治疗以外感病为主的仲景方中得到充分的运用;《伤寒论》方之加减用药规律亦体现了仲景以五脏五味补泻法则作为重要选药参考依据而进行加减用药的思想。
同时,也可看出仲景不失灵活,善根据复杂多变的临床证候进行发挥运用,结合药物药性及功能主治进行选药组方,凸显随证治之的辨证治疗特色,以适应其六经体系之需要。
3.《辅行诀》基于调整人体五脏气化功能,以适应六气变化创立了外感辨证体系—六合辨证体系。
而《伤寒论》则以六经系统概念作为理论支架,在方证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使其系统化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六经辨证体系。
结论:1.《辅行诀》为我们研究经方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依据。
而其严谨而独特的五脏五味配伍组方之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临床价值。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文献比较研究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文
献比较研究
侯中伟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09(29)12
【摘要】通过对《辅行诀》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针灸条文比较,可知:第一,二者编写体例和结构相似,均为方剂为主,参以针灸条文。
为辅行诀针灸条文源自《汤液经法》提供了有力证据。
第二,《辅行诀》中针灸条文的行文风格早于仲景所述,尤其是从其所载腧穴特点来看,《辅行诀》中针灸条文当早于仲景,腧穴内涵尚处在形成变化过程中。
第三,仲景针灸学术思想较《辅行诀》针灸内容不仅面面相契,而且从各角度都有继承发展。
第四,仲景又将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发展。
由上述进行推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必然受到《汤液经法》针灸内容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中针灸条文较《辅行决》而言,体现了由粗到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历史发展规律。
【总页数】3页(P1241-1243)
【关键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文献;《汤液经法》;张仲景
【作者】侯中伟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外感天行与张仲景伤寒探讨 [J], 张永文;鞠娟;李芳
2.试探《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制方用药特色 [J], 高振华
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用药撷英 [J], 刘志刚;柴程芝
4.《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非藏经洞遗书考--从文本形式与文献关系考察 [J], 田永衍
5.敦煌文献《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创制经方12首 [J], 丛春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以《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组方法度审视《伤寒论》之组方、用药,以加深对仲景经方的理解,并以此探究六经实质,为指导中医临床提高疗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献整理研究为基础,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以《辅行诀》中“汤液经法图”的组方理论,对《伤寒论》基本方剂进行计数统计,以《辅行诀》五行互含思想对仲景方常用药物确定五行互含属性。
从《辅行诀》阴阳二旦、四神大小诸汤证中总结出外感病辨治规律,并和《伤寒论》六经辨治体系进行对比,从而探究仲景对《汤液经法》处方用药的创新与发展。
研究内容:本课题是对《辅行诀》与《伤寒论》的相关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以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思想,气化学说为基础,结合《素问·脏气法时论》《阳阳离合论》《灵枢·根结》等篇文章,探究《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之含义,以阐明《内经》三阴三阳对《伤寒论》六经体系建立的指导作用。
2.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六淫学说,以《辅行诀》治疗外感天行病阴阳二旦、四神汤证为研究对象,从病因、发病、传变、辨证体系等方面和《伤寒论》六经体系进行对比,从而归纳总结六经病的病理特点。
3.以《辅行诀》中“汤液经法图”组方理论审视《伤寒论》基本方,并和现今组方理论比较出异同。
4.以《辅行诀》五行互含注1思想对《伤寒论》中体用补泻注2药物进行归类,寻求仲景用药规律。
注1:“五行互含”为《辅行诀》特有的药物分类方法,如肝木其气升散,辛味能散,故认为辛味属木。
譬如桂枝味辛,故属木;桂枝入肝,为木中木药;细辛味辛属木,入肺,为木中金药。
此与传统中医理论中辛味属金不同,其对指导临床用药更具实用性。
注2:
“体用”为古代中国哲学用语,“体”有质体之义,为阴,“用”有功用之义,为阳;此处“补泻”是立足于本脏的生理特性基础上,如肝主升散,辛味能升散,故辛能补肝用;升散太过,必损质体,酸味能敛阳,益质体,故酸能泻肝用、补肝体。
研究结果:1.《辅行诀》中的“汤液经法图”是以五行气化学说为基础,使中医生理、病理、组方、用药形成了系统的辨治体系。
2.《黄帝内经》在广义概念中论伤寒,以经脉之气传变体现三阴三阳之圆运动:《伤寒论》以六气统领脏腑、经络,六气传变体现三阴三阳之圆运动。
3.六经病病理特点体现六气“出入离合”异常。
3.1太阳主郁(注1)、其气外出不及;
3.2阳明主滞(注2)、其气内入太过;3.3少阳主痞(注3)、枢机“合”太过;3.4太阴主缓(注4)、其气外出不及;3.5少阴主燥(注5)、枢机“离”太过;3.6厥阴主逆(注6)、其气内入太过。
4.《辅行诀》中的外感病辨治体系以五行理论为纲,《伤寒论》六经体系以阴阳理论为纲。
5.《伤寒论》中七首方后加减例证明:仲景组方原理是以调节五脏气化功能为基,结合药物功能,以味成方。
研究结论:1.《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之“开、阖、枢”理论为《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纲领性作用。
2.《辅行诀》为辨“气化”论治,现今中医为辨证论治。
五脏气化太过、不及为病之本,具体病证为病之标。
3.《伤寒论》以六经体系纳入阴阳二旦、四神大小汤证,对《黄帝内经》、《汤液经》关于外感病的治疗,实现了辨证论治的创新。
4.“汤液经法图”暗示了天、人、地三材之运行规律,是阴阳、五行运动规律之融合。
5.《伤寒论》兼具辨“气化”、辨证两种认识疾病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