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对话的几种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材多为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文中常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当前教师是如何教学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的?笔者经过调研,发觉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读而过”,一种是“一读再读”。

“一读而过”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喜欢抓描述性语言或含义深刻的句段进行感悟教学,对于对话,则让学生草草读过即可。

第二种典型现象是“一读再读”,从初读到细读到分角色读,看似对话教学层次分明、形式多样,事实上学生始终重复着“读出情感”的单一性训练。

由此,笔者认为,人物对话作为文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多重开发的教学价值。本文试从几个典型课例分析入手,阐述对话教学关注语言知识、关注内容理解、关注表达方式的几种教学策略,以改善教学现状。

一、关注语言知识,落实“规范对话”的要求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在“人文泛化”误导下,忽视了一些基础性语言知识的教学。其实,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很多涉及语言知识的要求。例如,在3-4年级的阅读目标申明确提出“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因而对话教学中,标点依然是很重要的一个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在合适的年段,选择合适的文本,可展开这一目标指向的教学。

[课文片段]

《陶罐与铁罐》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文本解读]

这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童话,故事以形式多样的对话展开情节,通过在对话中加上了生动传神的提示语,把陶罐与铁罐在说话时候的神态、动作等描写出来,因而两者的形象也在对话中逐步清晰起来——一个恃自己长处而傲慢无礼,一个能客观认识自己因而谦逊有礼。 [教学设计]

1.以文本为范例认识提示语。

从对话中分离提示语,感知提示语对“说”“问”的修饰作用。

2.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及标点符号。

(1)提示语放回对话中,引导发现提示语位置。

(2)引导发现随着提示语位置不同而产生标点的不同。

3.结合语句填写提示语,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4.提供语言材料改写提示语。

[反思提升]

三年级是习作训练的起始阶段,是一个训练对话描写最佳时机。以上片段设计,引领学生认识对话的不同形式,在语言情境中了解提示语的作用,在认识的基础上改写并且创造性地使用。目标集中,层层深入。

二、关注内容理解,提升“读懂对话”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细节描写对于丰厚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年段的升高,有的文章中有大量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正是有这些运用自然却又饱含深意的句子,构成了语文学科独特的文学魅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让学生能“读懂对话”,通过理解对话中的“言外之意”,才能形成从多种角度来感受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课文片段]

《夜莺的歌声》

“梃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一问问口哨)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二问问人)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三问问路)“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四问问游击队)

“你说的是一种蘑(m o)菇(gu)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文本解读]

这又是一篇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文章。在这里,同样是有多种形式的对话描写,有生动传神的提示语描写,但因为年段不同,目标也不同,这里更要关注的是对话内容本身。可以根据军官的问话把这么多对话分成四组,再细读这四组对话,小夜莺面对德国军官诱骗恐吓,所表现出的机智勇敢深深地植入了读者的心坎。可以说,对话描写起到了丰厚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可如何抓住小夜莺的答话让学生体会这些言语的言外之意,从而来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呢?

[教学设计]

1.读懂四问,用自己的话说说军官在问什么。

2.指导一答示范性研读,读懂“言外之意”,感受小英雄形象。

例如:“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1)-读,读出”糊涂”,结合军官下一句追问,读懂夜莺的故装笨傻、答非所问。

(2)二读,读出“机智”,通过这句话中两类鸟的对比,理解夜莺“明答实骂”的说话技巧。

(3)假设推想:如果小夜莺直截了当地骂,会导致什么结果?

(4)小结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读懂对话的内容,体会角色,感受人物形象。

3运用解读对话的方法,自学夜莺其他对话,交流读懂对话的成果。

4.小结,通过分角色朗读,再次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反思提升]

对话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表层,没有深入文本,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显得单薄苍白。在以上片段处理中,对话教学成为了“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的学习场,提升了学生读懂对话的能力。

三、关注表达形式,培养“品析对话”的思维

宗白华先生引用歌德的话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众所周知,“内容”“涵义”“形式”,三者之中的重点是形式,难点更是“形式”。因为语言形式承载内容和涵义,其间隐藏着文章的奥秘和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