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体化”模式的推广,必须突出以“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然后实施该模式下的分组学习形式。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除了锻炼学生的技术和职业能力,更应该建立行之有效地品行教育机制,增强对学生个性化塑造的冲击效果。

标签:一体化教育理念冲击力

几年来,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技术类学校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从当前我国技工院校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总体状况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有些问题,出现了思想认识的较大差异。为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切合实际的剖析,探寻正确的解决方法,统一改革观念,以便更有效地发挥“一体化”模式的作用。

教育目标的定位关乎教育计划的标准制定,也关乎课程安排和教育措施的规划与实施。

比如学生学的是电工,我们会根据电工专业的知识内涵和技术特征制定其应知应会内容,然后再依据知识与技能的难易度安排学习顺序,开展教学。从专业能力的角度看,这合乎常理,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只把眼光放在了知识或技能上,而作为更加丰富的教育对象——学生,我们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没有去做。在这儿,我们只把教育目标定位在了电工上,学得好的是高级电工,差一些的是普通电工,为让学生把技术学得更精湛,我们加大对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从培养电工的角度分析,这似乎合乎逻辑,但你有没有发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模式从一种单一走向了另一种单一,教育对象是职业(电工)而非“人”,明显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实际。这种教育只能算是“传技”,距离“育人”还差得很远。大部分职业技术类院校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后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其奠定了非常雄厚的职业能力,但在学生的个性化塑造上却并无多少建树,呈现出职业能力教育与品行教育的严重脱节,这是不符合一体化教学的根本要求的。传技易,育人难。要培养技能过硬、品行端正,各方面都合格的毕业生,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做更多工作,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

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制定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的教育措施。承德技师学院在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可谓成功者,但在学生的人性(人生观)塑造上却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之处,这与他们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无干系。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个性化过于突出与鲜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思想存在着或多或少地问题,尤其受当前社会市场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学生极易形成明显带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的错误人生观。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社会认可的限于法律范围内的性格特征,而非极端的个性化。这是教育至关重要的目的,但在技工院校却往往被简单地职业技术目标所掩盖。

其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分析,也应该制定适合综合能力的发展的教育目标。综合能力涵盖职业能力,但并非单纯的就业或专业能力。对于一个电工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毕业后的职业趋势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现在的专业不一定是其赖以生存的必然选择。另外,从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角度分析,综合能力的强与弱,要比单纯的专业能力更能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因而,教育目标的制定不应该成为技工院校一句空泛的语言或口号,而应有切合实际的看得见行得通的实际行动。遍观现行的技工院校教育,恰恰只把此目标作为一句空泛的口号,说到的却做不到,或者根本就没有行之有效地去做,也就不会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能塌下身子去认真研究并身体力行的并不多,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尤其是在课程安排上,一定要制定对学生大脑产生冲击性效果的德育内容。我建议课程的规划者和制定者先仔细看看纪录片《变形记》这部电视剧,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之处,尤其是对个性过于突出的“问题生”的品行教育,还是很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分组好还是不分组好,一直是课堂教学改革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有的老师分了一段时间之后,非但没有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使课堂更乱了,于是结束了分组的历程,又回到不分组的原始状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太“皮”(素质太差),分组以后课堂纪律根本不能保障。“都乱成一窝蜂了,技工院校的课堂是不适合分组的”——我已经不止一次听老师如是定论。

我认为,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分组与不分组之间没有两可性。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一体化”模式的最大效能,就必须分组。但我们要弄清一个语言概念:是“分组学习”,而非“分组教学”。如果是教学,大可以不分,因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如果要以“学”为主,就必须分组。分组只适合学生自主地学,讨论地学。我们经常拿不爱学习、文化基础差等特征来评价技工院校的学生,甚至把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责任推到这些不争气的学生身上,按照常理,这一逻辑是说得通的,但这个“常理”恰恰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所衍生出的错误结论.如果我们继续选择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技能,都不会把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开动起来。对这些学生而言,过多的管束和毫无自由可言的授课模式成为阻止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最大障碍。所以,首先应该营造一种相对自由的能够让学生身心得以放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其他同学或老师无拘束地讨论,甚至同学间、师生间说几句无伤大雅的笑话也未尝不可,课堂就应该呈现出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的“乱象”,这恰恰是活跃学生思维、激活学习兴趣的一味良药,关键问题是教师有没有恰到好处做好引导工作。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角度分析,教育也理应适以相应的多元化模式。从人性不同的个性化特征分析,教育手段的运用更应该切合学生的个性需要。传统教育的不足,正是基于其模式的过分单一:评价方法单一,教学目的单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质量,错误的教育理念总是抹杀我们对学生聪明才智的疏导与挖掘。

分组学习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每位教师都有着比传统备课大得多的工作量,需要针对每位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引导方法。当然老师的引导不是任意操控学生的风筝线,而是让学生能翱翔蓝天的一双翅膀。老师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或技术上,应该拿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学生,探寻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最佳

路径。育人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需要施教者在探索与研究中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不断丰富自身的感染能力。仔细品读那些成功教育者的做法,无不闪烁着他们艺术化的令人钦敬的教育思想。这些方法很朴素,但发自心底,能毫无矫揉造作地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没有一个“坏学生”是靠“管”变好的,也没有一个“坏学生”不被恰如其分的爱的教育所打动,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我们的工作有没有做到位。从这个角度分析,分组学习恰恰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势态,有助于个性化形象的塑造,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分组不能盲目而动,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没有充分把握好课堂引导措施之前,不要轻易分组。分组与学习是紧密相连的,因而要把分组的重点放在使每位学生都能把精力集中于学习上。比如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要让每位学生产生获得成功的成就感,让这些在初中或高中时期成绩平平失去自信的学生产生不比任何人差的信心和勇气。其中的奥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但不能轻易就给分组下不行的结论。对我们而言,分组学习就是进步的象征,只有摆正自身的教育观念,脚踏实地地好不动摇走下去,在不断的探索研究逐步完善分组学习这种感觉新的教育模式,才能走进教育的新天地。

“一体化”模式的推广,是以“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前提的,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有三个。一是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灌输知识转变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中来;二是卸载传统的对学生“好”与“坏”的简单的和极端化评判,把学生评价标准纳入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中来;三是改变单纯“尊师重教”的教育理念,把尊重学生和倡导自主性学习作为课堂的主旋律。

这三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推广一体化教学经常挂在口头的常态语,但也应了一句俗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老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并不难,关键是走下讲台的老师是否还固守着老旧的“尊师重教”的理念。尊师重教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美德,即使是今天,这一美德也应该继续发扬下去,但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把这一美德极端化。课堂的主体就是老师,而非学生。传统的学生评价标准与此观念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听话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这种观点导致了教师不去检讨自身的教育问题,而是把一切错误都推到“坏”学生身上。这一观点还抹杀了学生个性化的存在,对逆反性强、个性鲜明的学生,这种传统观念所发挥的是教育反作用。因而,不能把以学生为主体表象化、模式化,要从思想深处去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应该用严格地制度去约束学生,但学校不是监狱,教师不是课堂上的法官,不能让学生怕你。要让学生无拘束地与你沟通,真正把你当做可信赖的朋友。尊师重教的前提应该是“尊生重学”,离开这一前提,就不会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质量。

教学改革要想走得更远,综合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将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他必须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去制定更为实际具体的教育计划,也更能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反之,如果不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爱好进行综合能力培养计划的制定,品行教育只局限于课堂上或几次“显秀”似的讲座说教,过于简单、平淡,缺乏应有的充实感和冲击力,能力培养就永远都是一句空话。其次,从一体化改革的教育目标衡量,我们在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较为明显的是课程体系过于技术化和知识化,总是围绕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和增长技能上,“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也必然止于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