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3、政策过程:政策过程是由若干个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五个主要环节构成的政策周期所组成的政策运动、发展的政治过程。
4、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及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
如国民生产指数、总需求指数、人均GDP 等。
5、标准:评估标准又称为绩效标准或决策标准,它是用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备选方案产生的结果的依据,它为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定量或定性的衡量尺度。
政策目标本身往往包含评估的标准或规则,但将一般性的目标分解成可操作性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效益、效率、充分性、公正性、适当性等。
6、理论预测是根据理论假定以及现在和历史的数据对未来社会状况做出判断。
7、直觉预测指的是分析者从一个猜测的事态出发,然后寻找支持这一猜测的数据和假定,其过程是一个回溯推理的过程。
8、技术可行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二是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9、经济可行性既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它主要测量方案或项目的成本和收益。
10、成本-效益分析:根据方案或项目的预期结果的成本与收益(经济价值)来评估每种方案或项目的效果,并用货币单位来计量收益情况,需计算每个备选方案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主要用来解决变动的成本和效能的问题。
11、内部收益率,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学: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政策内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选择和确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指的是一项政策由谁制定,它的合法化经过什么样的程序,目标群体是谁,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怎样,执行者是谁,主要的执行手段是什么等在政策文本上有正式规定的特征。
4.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指的是具有不同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的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5.公共政策的结构:指的是公共政策系统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及其各要素之间互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是公共政策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秩序。
6.政策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政策子系统(要素)构成的一个政治巨系统。
7.公共政策的主体: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监控的行为者。
8.公共政策的客体: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9.政府能力: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
10.治理能力:指政府在一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
11.公共政策问题: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一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组织或团体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12.政策议程:通常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3.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指国家及地方的权威机构为了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促进公共利益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相关规定或公共指导准则,这些相关规定或公共指导准则往往是以法律法规、路线方针、谋略策略、法令、决策、方法、办法、规章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公共政策主体: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反馈评估与监督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对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官方与非官方的所有行动者。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作用的对象,或者说,公共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制定公共政策,即公共政策周期运行过程所能预测、协调和控制的一切对象。
公共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公共政策工具:指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公共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公共政策问题:指统治集团(政府)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议程:指将公共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指公共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和审查备选方案,最后形成正式政策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过程:指一种有法律程序、历史习惯或权威领导批示而形成的仅是政策获得合法批准而实施的过程,而且,还包括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指公共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利用相关的政策资源和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解释、协调、控制等行动形式,将政策付诸实现,从而推荐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以有效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政策执行偏差:指由于受到各种要素束缚的影响和制约,政策的执行活动发生偏离原定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政策执行后果的现象。
公共政策评估:指政策评估主体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殊的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后的效果、效益与效率进行的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以此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创新或终结的依据。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已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30(第一章和第四章是重点)第一章绪论1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和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守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公共权力机构的公共选择机制;界定公共利益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界定公共利益要基于广泛的民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要给予私人利益受损的少数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2 公共权力(2014):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得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运行机制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制约,才能保证私人的合法权力和社会的良好运行。
3 公共秩序:也成为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制约,两者互相补充、互为条件。
4 公共物品(2013年):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具有以下特征: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因此,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其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数,如国防和灯塔,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30(第一章和第四章是重点)第一章绪论1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和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守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公共权力机构的公共选择机制;界定公共利益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界定公共利益要基于广泛的民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要给予私人利益受损的少数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2 公共权力(2014):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得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运行机制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制约,才能保证私人的合法权力和社会的良好运行。
3 公共秩序:也成为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具有以下特,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因此,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其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数,如国防和灯塔,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更多的公共物品则是准公共物品,既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非排他性。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的实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2、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政策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4、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5、根据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飞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混合性工具(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和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6、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
7、政策的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
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8、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狭义: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决策内容的合法化。
9、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经解释、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活动将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0、定量分析:分析一个对象内部几个因素之间或者几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或满意)的方案及形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具有实证性、明确性、客观性。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导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导论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针对公共问题,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它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
2.政策过程:政策过程是指从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实施,到政策效果的评价和调整的整个过程。
3.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是政府在执行政策时所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包括强制性工具、自愿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三类。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或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5.政策绩效:政策绩效是指政策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是评价政策是否达成预定目标的重要标准。
6.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指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人们组成的团体,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7.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关系是指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协调与合作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等。
8.决策规则:决策规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和原则,如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等。
9.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成员共同生活、阻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
10.政策创新与扩散:政策创新是指政府在解决特定问题时所采取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而政策扩散则是指一种成功的政策在其它地区
或国家被模仿或采纳的现象。
公共政策学的名解
1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是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3公共政策模型:不是实验中的实物模型,而是理论研究中以科学概念、科学假说和数学模型出现的理论模型(概念模型),是指在合理架设的基础上,将问题抽象为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内在逻辑和本质结构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相似于原型的、结构严整的逻辑体系。
4主体: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自我意识机能与自觉能动性并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监控、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利益团体:利益团体是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社会组织。
6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和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由社会公众围绕利益关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某种与“应有”和“规范”不相一致的状态子系统,它是一个立体结构,包括了政策所要改变的状态、政策直接作用的人与事、政策所要调节的公众利益三个层面的内容。
7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客体中人的方面的因素构成了政策的目标群体。
它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公众群体。
政策目标群体系统中既存在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组合的统计群体,它不是一种实体性存在,只具有统计上的意义;也存在由于利益相同而产生出来的相互联系的临时性团体,这是一种实体性群体;另外还有组织严密的利益集团。
8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对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
9利益: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
利益相关者:是指特定的活动中所有相关的受益或受损的活动主体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是以总体系统观为指导的总体利益,这样既能发挥对部分进行整合的整体优势,又能调动系统所有组成部分的积极性,从而使系统具有较大的总体利益。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行政法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规定和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习惯上称为政府立法活动和行政立法活动。
2、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地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3、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4、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
5、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7、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8、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败,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二、不定项选择题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 )A、国会立法B、总统决策C、政府机构决策D、司法决策2、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可分为(BD )A、实质性政策B、物质性政策C、程序性政策D、象征性政策3、利益集团影响政策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ABCD )A、院外活动B、舆论宣传C、政治捐款D、抗议示威4、美国学者罗杰。
W。
科布提出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有(ABC )A、外在创始型B、政治动员型C、内在创始型D、利益动员型5、政策议程触法机制的影响因素(ABC )A、范围B、强度C、时间D、空间6、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BCD )A、经费资源B、人力资源C、信息资源D、权威资源7、政策执行的手段有哪些?(ABCD )A、行政手段B、经济手段C、法律手段D、思想教育手段8、政策评估方法有哪些?(ABCD )A、前后对比B、专家评估法C、目标群体评估法D、执行群体评估法三、简答题1、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学:是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融入:指研究之初,研究者很快进入角色,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举止和生活方式都能够与研究对象及其社区保持一种同化状态,以通过移情理解来加深对于研究对象的认识。
跳出:指研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移情理解之后,当需要对所观察到的政策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和解释时,研究者要跳出被同化的角色,恢复到政策研究者客观的、中立的立场上来,从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被观察的政策现象,归纳出理性的结论。
非介入性研究:也称为无回应性研究或者文献研究,是一种与其他几种研究方式在策略、思路、材料等方面都迥然有异的研究方式。
概率抽样:按照概率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目的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概率抽样是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选入样本,严格的统计学语言叫作使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已知不为零的被选机会进入样本。
分层抽样:它是先把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和标志进行分类或者分层,然后再在各个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结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整群抽样:是采用简单概率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样本。
深度访谈法:是一种非标准化、非格式化的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元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府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加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到处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是与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公共政策学
二、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①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②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③协调功能:对各种关系和利益的协调,以保证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和谐进行。④象征功能:是指政策仅具有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后果,主要发挥象征性作用。
①公共政策主体②公共政策客体③政策环境
5、公共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①系统议程是一种公众讨论议程,即公众共同讨论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进而讨论社会应有的态度和政府应当采取的对策。这些问题通常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并经传媒推动的问题。
②政府议程是政策问题引起政府官员深切关注并被政府提起讨论的过程,是行动的程序。
12、政策效果的类型
①直接效果②潜在效果③附带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13、政策评估的类型
①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②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③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④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效率评估和政策效益评估
(2)政策执行手段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思想诱导手段
11、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1)政策问题的性质包括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政策对象人数及行为需要调适量(2)政策本身的因素,包括政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具体明确性、政策资源的充足性等
(3)政策以外的因素①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②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③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 通与协调④政策环境
5、政策执行手段及特点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30(第一章和第四章是重点)第一章绪论1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和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守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公共权力机构的公共选择机制;界定公共利益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界定公共利益要基于广泛的民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要给予私人利益受损的少数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2 公共权力(2014):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得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运行机制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制约,才能保证私人的合法权力和社会的良好运行。
3 公共秩序:也成为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制约,两者互相补充、互为条件。
4 :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具有以下特征: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因此,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其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数,如国防和灯塔,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完整word版)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部分)1.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P52.政策分析(狭义):是指在政策规划和决策阶段,有政策专家所作出的分析。
P233.政策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之中的,对政策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起到实际作用的具体组织机构和代表组织机构的个体机构的能动体系。
P364。
政策工具:将政策的价值、目的和目标与是时候试图大袋的理想状态有机结合起来的手段和方法.P925。
自愿性政策工具: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资源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途径与方法。
P976。
强制性政策工具:叶蓓成为直接政策工具,它借助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此来实施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P997。
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p1108。
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系列程序构成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公共问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虑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P1259。
系统性议程: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政策相关者所共同持有的、可供讨论的值得公众关注的也是现存政府合法管辖范围之内涉及的所有议案。
P12910.制度性议程:有权威的决策者明确表示要积极而慎重地加以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11。
政策之窗:1.提案支持者们推广其解决方法或吸引别人重视他们的特殊问题的机会。
2.是指决策的内外部环境经过一系列的酝酿而形成的决策压力。
P13212。
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P15213。
政策网络:指政策预案提议的最初阶段上,解决政策问题的各种方案还在酝酿之中,还没有形成界限分明的政策主张而定时候出现的一种政策规划主体的组合。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规律的综合性新兴科学。
2.个案研究法:公共政策学中的个案研究方法指的是致力于探讨具体的个别的政策的特殊性,并从中发现普遍性或验证某一普通性假设的研究方法。
3.行为主义:指的是一种关于观察个人、组织或动物等有机体在既定环境中或内外刺激下的表现和反应的学说;它强调上述受观察者可观察的、可计量的、有规律的,甚至能够操作和重复的各种行为表现的重要性,相信能够从这样的行为表现中发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性,并且认为任何研究结论都不能脱离作为记录这样的行为表现的证据而先验地推导出来。
4.行为科学的宗旨: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体和组织预期的目标。
5.凯恩斯主义:主要是指凯恩斯宣扬的加强政策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的一系列主张。
凯恩斯主义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2.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的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体质和属性,就是政策一般。
3.决策行为:指政策的直接主体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并预测和设计行为的结果,也就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4.政策过程研究:指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5.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30(第一章和第四章是重点)第一章绪论1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和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守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公共权力机构的公共选择机制;界定公共利益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界定公共利益要基于广泛的民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要给予私人利益受损的少数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2 公共权力(2014):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得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运行机制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制约,才能保证私人的合法权力和社会的良好运行。
3 公共秩序:也成为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制约,两者互相补充、互为条件。
4 公共物品(2013年):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具有以下特征: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因此,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其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数,如国防和灯塔,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更多的公共物品则是准公共物品,既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非排他性。
5 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机关在特定时期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经由政治过程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第一,公共政策的主体主要是指公共权力机关。
第二,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第四,公共政策是一种政治过程。
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带有指导性、原则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规定公共权力机关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
基本特征:一公共性与层次性二合法性和权威性三公平性与效率性四稳定性与动态性6 议行合一体制: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属于同一最高权力机关,或者行政机关从属于立法机关,仅是立法机关的执行部门的政体形式和政权活动原则。
其基本的特征是:第一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各自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不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权,不受他们的制约,只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7 福利经济学:主张通过市场机制,依靠个人作出大部分的社会决策;然而,市场本身是有缺陷的,它并不总能有效的分配资源,或者说不能加总个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而最优化全体社会福利。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和公共权力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第二章公共政策系统8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和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监督控制的组织和个人,具有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2015年)、公民、大众传媒、思想库等。
从政策主体的身份特性来看,可将其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政策活动者。
官方决策者是指政治体制内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参与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和司法机关。
非官方决策者是指,政治体制外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公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2014年考过)。
9 如何看待民意?首先要重视民意,因为民意的本质代表和反应了公共利益,所以,脱离了民意的政策也就意味着脱离了公共利益,这种失去民意的公共政策不可能最终实行;但是,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毫不分析就接受民意,一切跟着民意的感觉走,将会导致民粹主义,从而制定短视的公共政策,最终损害民众的长远利益。
10 思想库: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化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需要外脑的支持,因此,现代的思想库应运而生。
官方思想库:这类思想库通常隶属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带有鲜明的官方色彩,反映了政府一定的态度、立场和感兴趣的问题。
官方思想库可以分为:①最高行政长官的研究咨询机构。
这种机构与最高决策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提供各方面的情报和资料,提供各种备选方案,作为政策制定者决策的依据和参考,对最高决策者起着巨大的影响。
②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
这类思想库在西方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重要,对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有着很大的影响。
③部门的咨询机构,其为各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服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半官方思想库:西方国家为了让专家们能在民间的环境下,既能保持研究的独立性,又能够为政府服务,建立了许多半官方思想库。
具体如下:①政府通过投资、资助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将其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
②政府通过与思想库签订的合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与政府部门对口挂钩的思想库。
跨国思想库:由世界各国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策科学家等组成,以研究政策问题为主的思想库。
首先,这类思想库研究的是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在性质上涉及权人类利益,在解决时需要世界各国协同努力、采取共同对策的问题。
其次,他们经常与一些国家的政府首脑和著名政治家举行联席会议,共同磋商,讨论问题。
最后,他们努力促进各国家成员之间对解决各国面临的问题的经验方法的交流,探讨各种专业知识和综合方法。
11 公共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和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公共政策的客体是指目标群体即受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
12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从抽象意义上讲就是,实际条件与应有的条件之间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社会问题的类型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从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角度分为普遍性社会问题与特殊性社会问题;二是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角度分为结构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
普遍性社会问题实质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发生在各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
13 目标群体:尽管政策的目标各式各样、类型千差万别、内容五花八门、规模又大有小,但总是表现为对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分配或调节,对一部分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或者指导。
这些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
政策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不单纯取决于政策制定者或者政策执行者的一厢情愿,它与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目标群体的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14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对国家、政党、制度和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
任何国家都会设法通过家庭、教育、传媒等渠道促成人们的政治社会化。
15 振动效应:政策在是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公众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变化,一项最初不受欢迎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一项最初深受拥护的政策可能逐渐被人们认清并抵制。
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把握公共政策。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
16 政策工具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达到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大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
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17强制性工具是借助政府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
政府可以选择规制、公共企业或直接供给等手段来实现其政策目标。
规制,是指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作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
这些规制,目标群体必须遵守,反之将受到惩罚。
从性质上看,规制可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公共企业也称为国家企业。
它具有一定的公共产权;公共企业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或直接管理。
公共企业可以生产在市场上出售的物品和服务,这不同于国防或路灯等的公共物品。
直接供给。
由公共财政拨款并有政府及其雇员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政策工具。
18混合型工具,结合了强制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的特征。
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作出决策。
在某些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优点。
主要包括:信息和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和使用者付费、19自愿性工具,其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有政府干预,由民间力量或市场自主运行。
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和社会,自愿者组织和市场。
20 决断子系统:也成为中枢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
决策子系统在整个公共政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公共政策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公共政策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决策子系统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
决策子系统在公共政策决策活动中具有最终决策权,因而具有权威性;决断子系统作为政策系统的核心,主导公共政策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主导性。
第三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21 政治模型是围绕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政治因素进行政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概括,主要包括制度模型、精英模型和团体模型。
其都是社会政治的重要因素,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英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统治精英偏好和价值的体现,由杰出的精英人物决定,反映统治地位的观点。
精英模型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其最大的启示就是公共政策并非集合公众的意见形成,而使由社会上少数人所决定的。
同时,其分析方法为比较政治研究及政策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其具有一定的弊端:其驳斥了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不符合实际。
二是这一模型不切实际地贬低了民众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
三,精英模型不切实际地认为政策变化是渐进的。
22公共政策系统模型,是指从整体角度出发,将公共政策看做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整体运作系统,从动态角度进行分析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