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合集下载

居安思危文言文翻译赏析

居安思危文言文翻译赏析

原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之后就要做好准备,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

忧患能够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舒适则可能导致人的灭亡。

赏析:此段文言文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孙武所写。

此句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居安思危”的哲理,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

“居安思危”这一成语,寓意深刻,意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即使身处平安、舒适的环境中,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险,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这种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居安思危”中的“居安”意味着处于安定、舒适的环境中,“思危”则表示思考可能出现的危险。

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古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即在享受安定生活的同时,不忘警惕潜在的风险。

其次,从句子结构来看,“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部分构成了对比关系。

前者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做好准备,避免灾祸;后者则强调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忧患能够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生存发展,而安逸则可能导致人的灭亡。

再次,从内容上分析,这段文言文揭示了人生哲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如果我们能够在平安时期就预见这些困难,并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在面临挑战时,我们就能从容应对,化险为夷。

反之,如果我们只顾眼前享乐,忽视了潜在的危险,那么一旦灾难降临,我们就会手忙脚乱,无法应对。

总之,这段文言文“居安思危”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1. 教育意义:提醒人们在生活中保持警惕,预见潜在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

2. 思想价值: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启示人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面对。

3. 文化价值: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智慧。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居安思危”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传承。

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论培养国民危机意识的重要性[zgyl]我国自古就有对于居安思危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早在春秋时期,《左传》一书中就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思考。

在宋代,苏轼在《教战守策》中也出现了“夫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思危,能逸而不能劳”的观点。

而在近代,闭关锁国自诩强盛的过分自信也让我国民有了血的教训。

“居安思危”这样一个重要精神在当代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北宋年间,面对着辽和西夏的咄咄逼人的侵略气势,北宋政府选择了“岁出金增数十万以资强虏”的暂且苟安。

这种“苟安”虽然带来了短暂的和平,甚至有繁荣的迹象,然而实际上这正一点点的蚕食着宋的江山。

当时苏轼清醒地意识到这无异于养虎遗患,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只有“战”,这是由他指出的给宋王朝脱离困境的一条最清晰最彻底的路,那就是要民众适应战争的形式,以便真正战争到来时不至于手足无措;那就是要使军队杜绝“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毫无战斗力的颓圮现状;那就是要将危机意识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里,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时刻准备着”。

从中国自身来看,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是与封建王朝夜郎自大的愚民政策有直接关系的,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与中国共产党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奋起抗战直接相关的。

历史昭示我们,国民意识教育关乎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国民危机意识以及相关方面的教育。

从中国的现实状况来看,由于我们的民族精神源于儒家和道家思想,其中的“和为贵”早已内化到了民族性格当中。

我们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共处,对于领土争端等矛盾,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办法解决,国民的危机意识在这种氛围中淡化了。

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这些成就取得后,由于我们的宣传、教育、引导没能及时跟上,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相比,民族凝聚力有下降趋势,国民思想比较松散,国家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以史为鉴的作文素材

以史为鉴的作文素材

篇一:《居安思危作文素材》居安思危作文素材.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

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

①居安思危;②不要临急抱佛脚;③要有忧患意识;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⑤防患于未然;⑥在积极审慎的心态下才能尽量避免犯错;⑦在顺境中发现危机。

未雨绸缪未可知世人皆知诗仙嗜酒,若在饮酒处早些添置围席栏杆,诗人也许不会溺水而去;世人皆知李煜好文,若在被俘之时注意诗词用句,君王也许不会饮药而亡;世人皆知项羽冲动,若在兵败之后保持镇定,也许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切史实告诉后人:未雨绸缪未可知。

日本是个岛国,多火山、地震。

于是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

他们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预灾系统,接受最早期的防灾教育。

尽管日本几年来发生了几次严重灾害,但是无重大伤亡。

中国的云南也有类似情况。

因地处热带,雨多洪涝灾害也多。

当地人将地基设得很高,即使在如今洪涝鲜见的境况下,仍用旧习。

这样一来,若真有大水,也冲不走云南了.建筑如此,做人更应当如此。

一代贪官和坤,当初就应思前想后,如若自己贪多必失,就不应伸手第一笔赃款。

靠和坤深受皇帝欣赏的才华,并不比纪大学士差,更何况先天俊秀,定能讨更多人的好感,可和坤并不善于未雨绸缪,只剩下千古骂名。

不得不提起那昏庸的商纣王,如果他在左拥右抱之时,能想想国家是否处于危机之境地,早些振奋起来,专心国事民生,商朝便不会落得这般凄凉下场,千门万户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人生如梦,能做到未雨绸缪者,一定有过人之处。

著名小提琴家,在一次盛大的音乐会中,断了弦丝。

正当所有人为他捏了一把汗时,他用残缺的琴弦拉出了美妙、不可思议的音乐。

当人问起时,他这样答:“我必须有特殊能力,去预防未知的情况,正如这次的断弦。

”我们从不为吃穿担心,但如果不幸突然降临,我们必须具备生存的本领。

动物界的蟒蛇便有这样的本领。

在食物充足,不愁吃穿时,蟒蛇一口吞入体积大于自己许多倍的猎物。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公司树全面风险管理新作风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公司树全面风险管理新作风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公司树全面风险管理新作风从早期金融危机发展蔓延,到近期高官落马,再到最近吉林特大火灾,众多的风险和危机在警示我们:“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生产,风险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真正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做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公司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期,面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党风廉政的新形势,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新作风。

抓夯基务实作风,控安全生产风险结合“治违强基”、“百日安全”和“安全生产月”活动,**公司抓夯基务实工作作风,控安全生产风险,全面追求本质安全。

抓夯基务实,要落实责任。

**公司先后建立健全了“本质安全管理机构”、“星级班组建设机构”以及“各专项工作治理机构”。

从公司、部门到班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根据岗位安全职责,完善员工“四不伤害”岗位风险管控卡,实现全员佩戴,主动安全。

抓夯基务实,要加强培训。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是从人的角度来控制风险,近期,**公司利用创新开发的网络学院,对本安体系知识进行集中学习和考试,同时组织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网络培训,提高各级人员安全和技术水平,降低了由于人的不规范行为而引发的不安全事件。

抓夯基务实,要强化执行。

为充分发挥风险控制机制作用,实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责任追究的闭环管理,近期**公司狠抓计划管理,要求计划必须真实、职责必须清晰、问责必须落实,考核必须到位。

抓夯基务实,要突出重点。

针对近期频发的安全事件,**公司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工作,先后组织了全厂应急疏散演练、规范了氨区运输卸载管理、开展了重大危险源自查自纠工作,提高了应急管理水平,确保了重大危险源可控在控。

抓规范管理作风,控经营管理风险每一次事故或者经营决策失败的背后都隐藏着风险管理的缺口,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公司已逐渐意识到应将以前单一的嵌入式内控,逐渐转变为嵌入式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内控管理方法,建立一套与财务、经营、物资和各种行政业务相联系的“大内控”风险管理模式。

《居安思危》有感

《居安思危》有感

《居安思危》有感回收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首先看看历史对于居安思危的说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居安思危》通过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历史回放,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世和今生画出一道沉郁悲慨的平行线,中共、中国、乃至中华的来世半隐在那引申出的虚线之中。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让我们感到,苏共之所以垮台,并导致苏联解体,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

总之,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苏共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

苏共不能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过去的领导人,是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苏共的打击最大,既否定了斯大林个人,也否定了党的历史,否定了列宁主义,其消极影响存在了几十年。

苏共在思想理论建设上没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苏共改革的路子没有走对,出了问题。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正是由于那个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才有力量打败希特勒。

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

经济上真正出问题是后来。

首先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四、苏共没有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

苏共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下降,不能发挥先锋作用。

片中谈到,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到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其中的教训十分沉痛。

五、苏共没有把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使领导权落入反苏亲美分子手中。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一、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
(一)对各级人员应急管理的培训
结合各级政府日常工作,对于防汛、防火、以及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就要做到未雨绸缪,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而对队员的培训,应当着重提高以下几种能力:一是要着力培养和提高队员敏锐的鉴别能力。突发事件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作为一线生产员工,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掌握真实的信息,要仔细观察参与者的心态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分析判断。二是要着力培养和提高队员的快速应变能力。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速战速决,才能掌握处臵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要快字当头,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局势,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在日常工作中对各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事情,绝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突发事件造成损失往往是由于麻痹大意产生的。三是要培养和提高深刻反思能力。对已发生突发事件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剖析导致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的方法,找出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不足。要亡羊补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补救工作。
三、加强信息预警和报告工作监测预报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它的作用在于发现突发事件,从而为事件的防范提供依据。
预警的主要做法是:将一切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因素一一列出,确立突发事件在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指标体系,实施重点监控。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预警机制就应当发出警报。突发事件的预警首先要保证及时性。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发生、迅速发展的特征,而应急预警的目的在于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因此,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传输、分析、判断、发布都应当十分迅速。迟到的预警等于没有预警,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建立将从根本上完全丧失意义。第二要保证准确性。负有预警职责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应急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并形成科学、准确的判断。

居安思危成语历史典故及造句

居安思危成语历史典故及造句

居安思危成语历史典故及造句居安思危成语历史典故及造句成语是文字的一种表达形式,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言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根本使命是用于记录思想、交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符号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居安思危成语历史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居安思危成语历史典故居安思危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春秋时期,郑国发兵侵扰宋国,引起鲁、晋、曹、卫、滕、小邻、邻、营、齐、薛、祀等一十一个国家不满,这些国家派出了部队,围住郑国的都城,强迫郑国停止攻打宋国。

郑国害怕了,就与宋国及这十一个国家订立了和好盟约。

郑国与楚国原先邦交很和睦。

楚国在当时被中原国家(包括十一个国家)认为是野蛮之地,都不肯与它有任何往来。

楚国见郑国与这些国家和好了,就向秦国借兵攻打郑国。

郑国又对楚国表示臣服。

郑国既和中原十二个国家签有和好条约,现今又臣服楚国,在这些国家来看,就是背弃盟约的行为。

于是,这十见个国家又出兵攻打郑国。

郑国首先请求最强盛的晋国允许讲和,一晋国应允了他的请求,并且转告其他国家也这样做了。

郑国为了感谢晋国的支持与帮助,赠给晋国许多乐器、兵车、歌女和乐师。

晋国君主将歌女的一半分送给他的功臣魏绛。

魏绛不肯接受,说:“现在您可以团结与统率很多国家,这是您的能耐,也是另外几个人的功劳;我并没有什么贡献。

不过,我很乐意您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够想到国家将来的许多事情。

……听人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我仅用这个道理来规劝您。

”意思是说,在享受快乐、安逸的时候,应当想到一些不利与困难的情况。

能够这样,做事才会先有预备,也才可以避免失败及灾祸的到来。

我用此来劝说您。

后来人们就把“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用来自勉,不要放松警戒。

居安思危成语释义处在太平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居:处于。

居安思危成语出处1,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隋元会大飨歌·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居安思危”是句军事成语。

意思是说,处在和平安定的环境,要时刻想到战争的危险,并从精神到物质做好允分准备。

此语最早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在春秋时期,晋悼公做了中原的盟主,采纳大将魏绛的策略,联合11个盟国去攻打郑国。

郑国请求讲和,并送给晋悼公一大批乐师、乐器、歌女、兵车作为礼物。

事后,晋悼公把一半的歌女、乐器赏赐给功臣魏绛,还得意忘形地说:眼下天下太平,可以享乐一番了。

但魏绛非但不接收馈赏,反而向晋悼公进言:“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敢以此规。

”意思是说,愿君王享受快乐时,要考虑到国家以后的事情,在安定太平的时候,要想到战争的危险,只有这样去想问题,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我斗胆总这些话来规劝您!魏绛的忠告,使晋悼公醒悟,从而保持了多年的戒备。

从此,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就成为人们应付战争和其他不测之事的常用语,而且还作为国防建设、治军原则和战备方针,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继承。

《诸葛孔明传·戒备》一书,记载了三国时的诸葛亮一段话:“若仍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待夕矣。

”就是说,处于和平安定的年代不考虑战争的危险,敌人突然进攻又不知如何抵御,这就像在幕布上筑巢的燕子,在热锅里游泳的鱼儿一样,立刻就会灭亡。

“居安思危”的相近说法是“安不忘危”。

意思是说,太平年代与平安岁月,不可忘记战祸、灾难等危险。

西汉刘向《说苑·君道》称:“安不忘危,故能终而成霸功焉"。

所以,有战略眼光的历代将帅都把“居安思危”“安不忘危”“有备无患”作为治军的座右铭,牢记心中,落实在行动上。

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这样的,你准备不好,敌人来了;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选自《毛泽东传》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4页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情形:第一、太平盛世,安不忘危。

居安思危文言文翻译注释

居安思危文言文翻译注释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身安思危,心泰无惊。

是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志危,心广而志远。

夫安与危,相为表里,不可偏废。

翻译:居安思危,谓身处安宁之时,亦当思考可能出现的危险。

思则有备,意指有所思考,便有所准备。

有备无患,表示有了准备,便不会有忧虑。

身安思危,是指身体安宁时,心中亦应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

心泰无惊,形容心境平和,即使遇到惊吓也能保持镇定。

是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君子在安宁的环境中,不会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在存续的状态中,不会忘记灭亡的可能性;在治理得当的时候,不会忘记可能出现的混乱。

是以身安而志危,心广而志远。

因此,身处安宁之中,志向却是向着危险的方向;心胸宽广,志向却向着遥远的目标。

夫安与危,相为表里,不可偏废。

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安与危,相互依存,相互为对方的表现。

二者不可偏废,即不能只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注释:1. 居安思危:在平安的环境中也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

2. 思则有备:思考之后就会有准备。

3. 有备无患: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4. 身安思危:身体感到安宁时,也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5. 心泰无惊:心境平和,即使遇到惊吓也不会慌张。

6.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7. 存而不忘亡:在存续的时候,不会忘记灭亡的可能性。

8. 治而不忘乱:在治理得当的时候,不会忘记可能出现的混乱。

9. 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10. 相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为对方的表现。

11. 不可偏废:不能只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总结:“居安思危”是一种智慧,它提醒我们在平安的环境中也要预见可能的风险,做好准备,以防不测。

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和社会。

只有在保持警惕、不断准备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真正的危机面前保持从容不迫,确保身心的安宁。

高中语文:5.16《谏太宗十思疏》素材(沪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5.16《谏太宗十思疏》素材(沪教版第四册)

《谏太宗十思疏》成语探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使得文章语言精炼,形象生动。

在此对该文涉及到的成语作简要介绍。

一、直接运用的: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指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在文中是魏征对唐太宗提出的主要论点。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民众犹如水,统治者犹如舟,水可以承载舟,亦可以倾覆舟。

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在文中是借鉴古人的论述,从人心向背方面阐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追随,引申为做事或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在课文中指要挑选好的意见采纳(或采用),强调了“纳谏”的重要性。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文中是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

二、灵活运用的:正本清源:最早出于《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后来明确见于《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

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

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其实该成语之前还有“拔本塞源”一词,出自《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意思是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丢弃或毁灭根本。

这是从反面表述的。

在课文中活用了这两个成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伐根以求木茂,塞流而欲流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惫有惫无患

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惫有惫无患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

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

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材料分析:在水中庞大的鲸无无疑是强大的,不会把弱小的沙丁鱼放在危险意识之列,所以它才无所顾忌地穷追不舍,却浑然不知危险随着离沙滩越来越近而逼近了它。

所以身处强势时更要有危机意识。

)一位退休的老人去日本旅游,看见一群小孩在玩一种“生存”的游戏,那是几副卡片,上面印着老虎、狼、狗、羊、鸡、猎人等图案。

后来,那个退休的老人渐渐地发现,当每个孩子手里的虎和狼都灭亡后,一只羊就可以吃掉一只狗,那个退休的老人很不理解,孩子们认真的解释道:“因为虎和狼都没有了,狗没有什么可怕的,它就十分的安逸放松,因此不但一只羊可以吃掉它,就连两只鸡在一起都能将它消灭。

”(材料分析:孩子的回答,不只让那位老人惊讶,我想,更令我们惊讶!强者在没有敌人的情况下,他们都处于一种放松、安逸的境界,跟本没有把任何弱者放在眼里,把警惕性抛到了九霄云外了,其实他一直生活在一种危险的境地中。

)有的人到了一定的位置,就会自动感觉太好。

这种最好的自我感觉,有可能恰恰潜藏最大的危机。

人在处于顺境时,千万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自以为是,因为鲜花后面可能有陷阱,顺境之后,可能正面临很大的失败。

与其等到竞争危机来临时,才被迫被动放弃优越,不如在顺境中主动放下过去的优秀,让自己永远处于最佳的优势。

马云在2008年经济大繁荣时看到了危机。

中国的房地产是一个例证房价一路狂奔繁荣楼市背后危机四伏。

想当年,房价上涨、土地供应量增大、融资便利……这一切都让房地产企业越来越目空一切,眼里只有追逐的小鱼,向前跑的姿势足以用“狂奔”来形容,有谁会看到在此形势之下,过快的扩张已经悄悄地使得房企经营风险不断增加呢。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备:防备;患:患难。

有备无患释义为事先有准备,就可能避免祸患。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这几句大意是: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具有深广的警戒意义,无论对治国、理家或其他事业都适用。

古往今来的用兵方法很多,归结为一个方法就是要做到有备无患,在思想上要有危机感,别以为对手没有来进攻就是天下太平了,自己应当有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随时防备,既有防卫措施,又能杀他个干干净净。

不能因今日对手没来进攻而心存侥幸,要依靠自己力量使它无法发动进攻,先下手为强,防患于未然。

国防战略是一个国家的综合战略。

“兵者,国之大事”,国家政权依赖于武装政权的保护,在诸侯国兼并的时代武装力量强弱关系到国家存亡,所以必须备战自保,未雨绸缪。

国防建设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经济战略和政治战略都是围绕着国防需要而展开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外交战略也是配合国防需要的。

有国家存在,必须有国防建设。

但是,古代许多诸侯国的君主和大臣在和平安定的暂短时期内忘记战争威胁而麻痹大意,享乐腐化,使国力日渐衰弱而亡国了。

因此,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无事时常像有事一样防备,防患于未然,才是建设国防的道理。

国防的基础是物质力量,国君必须“以御富民,故曰固国”“宜以厚爱其民”,经济力量的强弱决定了国防力量的大小,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败。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追求富国强兵,孙武子已经把“富民”作为“固国”的基础。

孙膑在回答齐威王的强兵之术时说:“要想强兵,必先富国”,“国富则民众,民众则兵强,兵强则土广,土广则主尊令行”。

富国的根本途径是富民政策。

有备无患国防战略思想,启示国君和将帅平时要战备,时刻防备敌军进犯。

这个战略思想也提醒指挥官和全体官兵在战场上决不能麻痹大意,处处要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冲击。

古人的风险管理经验与智慧

古人的风险管理经验与智慧

古人的风险管理经验与智慧“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信手拈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12个字,古人博大精深的风险管理智慧可见一斑。

基于在国际金融机构从事风险管理多年的亲身经历,笔者深深体会到我们先祖的风险管理经验与智慧有以下四方面的精妙之处,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光大。

其一,强烈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

《左传·襄公十一年》所提到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较具代表性的风险意识。

其意思是: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荀子·仲尼》所提到的,“平则思险,安则思危”也是强调处在平安的境遇中,应该想到动荡和困难的情境,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机、危险,以便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其二,清晰的风险管理理念——治未病。

东汉时期政论家、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提到:“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

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意思是说,在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前阻止是上策;不好的事情刚发生时阻止次之;不好的事情发生后再惩戒为下策。

这段文字从理论上阐述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很显然,荀悦所主张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以“防患未然”为优先。

而《黄帝内经》所提到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也体现相同的理念,里面所强调的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这一“治未病”的理念包含了“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四个方面。

关于“治未病”的理念,可以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得到具体的印证:据《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魏文侯求教于扁鹊,询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

扁鹊如实回答,在他兄弟三人中,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的医术次之,他的医术最差。

魏文侯大惑不解,为什么你自以为医术最差,而名声却闻于天下呢?请扁鹊予以解释。

扁鹊回答道:“大哥治病,在病情尚未发作前就施法将病根予以了铲除,其医术高超外人不知道,只有家人知道,所以没有名气。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成语探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成语探析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成语探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使得文章语言精炼,形象生动。

在此对该文涉及到的成语作简要介绍。

一、直接运用的: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指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在文中是魏征对唐太宗提出的主要论点。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民众犹如水,统治者犹如舟,水可以承载舟,亦可以倾覆舟。

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在文中是借鉴古人的论述,从人心向背方面阐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追随,引申为做事或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在课文中指要挑选好的意见采纳(或采用),强调了“纳谏”的重要性。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文中是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

二、灵活运用的:正本清源:最早出于《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后来明确见于《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

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

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其实该成语之前还有“拔本塞源”一词,出自《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意思是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丢弃或毁灭根本。

这是从反面表述的。

在课文中活用了这两个成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伐根以求木茂,塞流而欲流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关键词: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摘要:安全生产,是我们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一味良药。

随着铁路不断提速的需要,在安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的内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包含了:安全科学、安全文化、安全技术、安全效益。

在所包含的安全内涵中,不容忽视的就是在党的十七大刚刚结束时,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的开场白提到的:在稍好的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引言国家在治理安全,人类在呼吁安全,社会离不开安全,从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到企业对安全宣传之多,足以说明了安全对于社会与个人的重要性。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呢?自己通过思考安全的真正内涵,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发现其实安全就是身边的点滴,是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与工作的规范行为准则。

只有遵章守纪才能确保安全,只有安全好了,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企业才能稳步前进。

铁路在改革中不断的发展前进着,前后共六次提速,每次提速都是在暨有线上改造提速的。

尤其是4.18以来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安全稳定的运行离不开科学安全的管理、安全技术攻关以及对职工的安全素质教育,严密的安全措施与防范奠定了提速成功的必然性。

暨有线安全提速的成果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是铁路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具体实践和重大成果,对于加快铁路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既有线上提速打破了我国200km/h资源零的突破,并且开通的大量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动组。

这是世界的首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所有成就一切的前提保障就是——安全。

我对安全的认识“安”表示无危险。

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全”表示:完整,完备,不缺少。

一个完好的,没有残缺的为全。

安全一词为:“没有危险;不受妥协;不出事故”,解释出自《现代汉语词典》。

安全它包含了外在的与内在的两种安全状态,首先是外在的安全,是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只有在没有任何人身伤害以及财产没有损失的前提下方成称为安全。

[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思危俗话说:再富也富不过三代。

正如魏徵对唐太宗的告诫——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往往被麻痹了,生活如许这般的顺畅,自然不会想到困难之时,只一味的追求享乐,追求安逸。

因此,我们应当有一种忧虑意识,居安思危。

非洲兰洽河两岸分别有两群羚羊,令人奇怪的是,两地羚羊的繁殖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是品种的优劣是基因的变异都不是。

原因很简单——东岸有狼群。

众所周知,狼是羊的天敌。

自然界中适者生存的定律,使得东岸的羊儿时刻警惕,以便发现狼群便奋力奔跑。

在它们的意识中都知道落后在后面的下场——死亡。

而西岸的羚羊在自己的领域中随心所欲,没有一种忧患意识,“逃命”的意识,以致危险来临之时,无力抵抗。

由此可见,忧患过活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

如果我们人人都像西岸的羚羊们一样,不懂得居安思危,那么,我们的未来必定是黯淡无光,不堪一击,我们的民族亦会变得如同龟裂的土地一样失去灵性。

有人说,我只想像陶潜一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却说不定有一天战火会烧焦你的菜园子;有人说,我只希望静观天外云卷云舒,却说不定有一天空气中都是漂浮着血色的颗粒。

这些都是人们所谓安逸中的危。

说不定的事,想不到的事多着呢,却都由不得你!就像被关在笼子里四年的秃鹰,“锦衣玉食”惯了,它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它会被放飞,也想不到它会死于饥饿。

你可以追求安逸自在,但世界却不会因为你想安逸而让你安逸。

人的生命应当如同河流一样,在平缓细流中不断地积蓄力量,才能越过前方的山丘,继续前行。

那些安于现状、无力奔腾的水滴,只会成为一潭死水。

死水是死的,而前行的河流就是活水。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即使在最安逸的情况下,也不忘前方的障碍,乃谓之居安思危。

人人都有一方天地,都需居安思危作支撑,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一天它就那样突然地塌了下来。

居安思危(2)想必大家看了这个题以后,一定都会觉得非常奇怪吧。

居安思危典故_居安思危的反义词

居安思危典故_居安思危的反义词

居安思危典故_居安思危的反义词居安思危,居:处在。

处于安全的环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

想知道居安思危有什么典故吗?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居安思危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居安思危典故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

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

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居安思危解析[释义] 居:处在。

处于安全的环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

[语出] 《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正音] 居;不能读作“jù”。

[辨形] 居;不能写作“据”。

[用法] 含褒义。

用在提示、警告人们提高警惕;事前预防;避免灾难等方面。

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我们应该~;提高警惕;捍卫社会主义的锦绣江山。

[英译] be vigilant in peace time居安思危近反义词近义词:安不忘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虑危安不忘虞有备无患处安思危忧盛危明常备不懈安不忘危反义词:及时行乐亡羊补牢高枕无忧麻痹大意出其不意刀枪入库居安思危造句1、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创新,加强能力,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时刻都要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隋元会大飨歌·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宋·徐铉《颂德赋》:“疆事渐宁而备不可去,居安思危睹灾惧。


明·无名氏《白兔记·寇反》:“古人有言:‘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的情况。

人们用居安思危这个词用来比喻要提高警惕,以防祸患。

与“有备无患”近义。

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

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

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