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重点整理(最新)
中央银行学 复习重点
中央银行学复习重点一、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银行: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与社会体系之中、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和发展、经济发展中出现新矛盾(银行券差异大、票据交换与清算业务需求增长,银行破产倒闭使信用体系和经济受到冲击、缺乏统一的竞争规则)·第一家中央银行——瑞士银行(1688)、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英格兰银行(1694)德意志联邦银行(1876)、法兰西银行(1894)、日本银行(1899)·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政府融资、信用货币的发行、票据交换与清算、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与最后贷款人、对金融业的监管·中央银行产生的两条途径:信誉好实力强大的大银行发展(英格兰银行)、政府直接组建(美联储[1914])·1920,布鲁塞尔会议建议建立中央银行,1922日内瓦会议重申推广特点:政府组建、稳定币值、严格和增强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制度变化的特点(制度规范化、经济目标统一化):国有化、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手段进一步成熟、中央银行成为各国政府进行政策协调窗口的作用越来越大2、中央银行的性质: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与政府存在特殊关系、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特殊作用中央银行和政府的特殊关系: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各种金融法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政府对中央银行有控制权、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市场,国库和向政府提供融资,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和管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
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货币发行机构)政府的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代理国库、参加国际金融活动)银行的银行(最后贷款人、存款准备金、票据交换与清算)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意义: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志、是统一货币发行和流通的保证、是稳定币值的基本条件、是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中央银行的综合职能:1、管理职能:制定金融政策、法令集规章制度,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检查监督,定期公布于金融有关的信息资料2、服务职能:政府、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3、调节职能:通过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流通量和社会信用规模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宏观调控部门。
中央银行考试复习重点
中央银行学复习重点By:社体大个一、名词解释:1、派生存款: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存款。
2、再贴现:商业银行在急需资金周转时,将其由贴现而取得的商业票据提交中央银行,请求作第二次买进的经济行为。
3、基础货币:由流通中通货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组成(高能货币、强力货币)4、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5、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6、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为了将货币数量和利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政策行为。
7、原始存款:由客户存入的现金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款形成的存款。
8、再贴现政策:央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得的再贴现额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减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9、法定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自身所吸收存款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
10、通货膨胀(紧缩):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下跌)。
11、开放式基金:发行的股票和受益凭证是不固定的,可根据需要追加发行,投资者可通过买卖受益凭证给基金公司来加入或退出基金1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二、简答题1、中央银行监管的范围:(1)事前的预防性监管;(2)事后的“最后贷款人责任”及救助行为;(3)存款保险制度。
2、金融监管的原则:(1)依法监管;(2)公开公正公平及适度竞争;(3)自我约束;(4)安全稳健与促进创新相结合;(5)提高监管效率。
3、央行独立性的意义:(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利于其制定政策的客观、适用,不受政府的干扰和控制,不能由于政府的利益而损害整个国家的利益。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利于央行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形成客观的政策判断,有利于经济的稳定。
中央银行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客观经济因素是中央银行得以产生的内在条件,国家对经济金融的管理则提供了外部推动力。
中央银行的产生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信誉好实力强大的大银行逐步演变而成。
在逐步演变的过程中,政府根据客观需要不断赋予大银行某些特权,使其逐步具有某些中央银行的特征,最终成为中央银行;二是政府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国有化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管理当局需要采取中性立场,以社会利益为目标;第二,中央银行不应以盈利为目标;第三,信用货币发行产生的巨额利益应归于国家。
第二章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央银行是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1)银行信用构成一国信用制度的基础,在整个社会信用中居于主导地位。
银行既是信用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信用活动的调节者。
而中央银行又处于银行体系的核心,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行为,达到控制社会信用规模、调节信用结构的目的。
(2)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是整个社会信用工具的总供给者。
通过改变货币发行量,实现对信用规模和结构的调整。
中央银行虽不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贷款,但由于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是商业银行的唯一货币供应者和作为社会信用活动的最后贷款人。
中央银行决定社会信用的规模。
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贷款规模的调整、管理货币流通,实行在信用规模不变情况下信用结构的调整。
(3)中央银行既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又是引导者,在金融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调节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信用规模;通过调整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等政策工具,引导信用活动按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进行。
中央银行与政府存在特殊关系(1)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各种金融法规(2)配合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不少国家通过对中央银行实现产权国有化和将中央银行作为隶属政府的行政部门,确保政府对中央银行的控制权(4)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市场(5)代表国家管理国库和向政府提供融资(6)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和管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特殊作用(1)体现在稳定货币和稳定经济方面稳定货币就是要对货币的供应量进行控制,使之符合客观经济的需要。
福州大学中央银行学重点整理,课后习题
1、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的经济 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 和汇率等也可以充当中介指标。 2、基础货币:也被称为“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由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组成,二者均 是货币创造的基础。
第一章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指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代表一国政府调控金融、经 济发展的特殊金融组织。它是商品经济、货币信用制度以及银行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为了满足统一银行券发行、票据清算、稳定信用体系、金融监管以及政府融资等方面的客 观需要而建立的。 2、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通常不设立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 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 央银行制度。
第十二章
1、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 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也有的国家另设一个专门负 责监管的机构。
2、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 体制。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责任。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货币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存款者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规 定本国金融机构必需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进行投保的制 度。
4、中央银行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 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统一货币发行和流通和稳定货币币值的基 本保证。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 构的“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中央银行学知识点整理
中央银行概论第一讲1.初期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1)由商业银行逐渐演变而成(2)银行资本来源于私人股份或私人与政府合股(3)逐步垄断货币发行权(4)为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而成为银行的银行奠定基础(5)调控经济的职能逐渐形成2.《比尔条例》(发行制度条例的确定)的内容:(1)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与业务部,使商业银行业务与发行业务分开;(2)信用发行限额为1400万英镑,这部分信用银行无须黄金准备,而只需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超过此限,其发行必须有十足的金银做准备,其中白银作为准备的发行不得超过25%(维护金融秩序,保证发行(信用保证))(3)不批准新的银行发行货币。
同时规定,当时存在279家银行中,如有银行发生破产倒闭和合并,该银行的发行额度算度失效,其额度集中转移到英格兰银行;(4)进一步确认英格兰银行券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偿货币地位1928年英国通过《通货和钞票条例》,财政部停止发行货币,英格兰银行完全垄断货币发行权。
1854年英格兰银行获得最终清算银行的地位。
1854年英格兰银行获得最终清算银行的地位。
3.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1)中央银行的形成阶段: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即户部银行,也是清政府的国家银行。
1908年,户部银行→大清银行,设立了“交通银行”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共同分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能。
(2)中央银行在民国政府期间的发展: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并设立了“中央银行”(没有发挥职能)。
1927年确立制度,1928年成立中央银行,1935年5月正式颁布《中央银行法》,进一步明确中国银行是国家的银行,隶属于总统府。
苏维埃政府时期的见书P24。
(3)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及北海银行合并在石家庄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出于垄断地位,身兼央行和商行的双重职能。
(4)工作重心转移时期的中央银行:随着各专业银行相继恢复和建立,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身兼两职”混合型中央银行制度给金融秩序造成混乱,迫切要求建立完善的中央银行制度。
金融学第七章 中央银行重点
第七章中央银行本章重点掌握及思考的问题:1、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2、中央银行的组织制度3、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4、金融风险及其种类中央银行概述一、中央银行的产生萌芽于17世纪后半期,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英格兰银行特许条例》,英格兰银行被称为中央银行的鼻祖;到19世纪初期,形成中央银行制度;二战后得到普遍推广。
其主要特点为国家开始控制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制度得到强化。
产生途径:1、由旧的商业银行演变而来(如英格兰银行)2、新成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二、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机构,有如下特征:1、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2、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3、对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4、业务经营对象是政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5、中央银行的资产具有最大的流动性三、中央银行的职能(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即有权发行银行券(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1、集中管理全国的存款准备金2、充当最后的贷款人3、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票据交换和清算(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2、对政府融通资金,解决政府临时资金的需求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4、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进行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
5、当政府金融政策的顾问,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资料、数据和方案。
中央银行制度一、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一)单一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只设立一家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履行全部中央银行的职能。
其特点是权力集中,职能齐全,根据需要在全国各地建立分支机构。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政府在中央和地方两级设立中央银行机构,按规定分别行使金融管理权。
其特点是权力和职能相对分散,分支机构不多。
(三)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还没有建立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的权力。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两个以上主权独立的国家共有的中央银行,其特点是跨越国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一、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在国家权力机构或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
中央银行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条件)2.货币信用与经济的融合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促进了货币、信用与经济的融合。
以货币关系为特征的银行信用逐步替代商业信用成为信用的主要形式。
3.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中央银行是指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代表一国政府调控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特殊金融组织,它是商品经济、货币信用制度以及银行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统一银行券发行、票据清算、稳定信用体系、金融监管以及政府融资等方面的客观需要而建立的。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现实经济背景(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然性)1.统一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的要求2.统一国内票据交换与清算的要求3.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要求4.满足政府融资的需要5.统一金融业监管的需要瑞典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
中央银行初创时期的特点1.普通商业银行的自然演进2.货币发行权的逐步集中3.非国有化4.与法制健全并存5.金融监管职能不完善(五)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1.国有化成为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原则2.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定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由一般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4.中央银行监管、管理的手段不断完善5.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的性质: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中央银行不同于一般政府机关1.其业务更多地具有银行的业务特征;2.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其金融业务活动实现;3.与政府是相对独立的关系。
中央银行不同于一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1.中央银行的金融活动主要是宏观金融活动;2.中央银行不经营一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3.中央银行的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4.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5.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维护本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基本稳定。
中央银行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央银行学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央银行学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一、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答: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处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居于领导地位,并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另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集中他们的准备金,为它们提供信用,办理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清算等。
表现在:1.集中存款准备金,首先是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其次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和信用规模,最后是增强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
2.最后贷款人,通常采用再贴现和抵押贷款两种形式。
目的是,首先当个别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使,提供贷款,防止挤兑以及信用危机;其次增加金融机构短期头寸的调剂渠道;最后调节银行信用和货币供应。
3.票据交换和清算。
二、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基本类型?答: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包括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仅有一家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利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
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的职能。
3.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不设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是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一种是没有建立中央银行的数个国家组建一家联合中央银行;另一种是联合建立跨国中央银行的各国本来就建立了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学各章考试复习重点
中央银行学各章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一、央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一)政府融资的需要(二)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银行券的分散发行制度具有诸多弊端:1、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同业挤兑破产产生的银行券不能兑现问题2、同一地区多种银行券同时流通产生问题3、银行券跨地区使用问题(三)保证银行支付能力的需要(四)票据清算的需要(五)金融监管的需要二、央行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了解)(一)初创时期(17世纪—20世纪初)1、瑞典银行2、英格兰银行(1)产生背景:英法战争,1694(2)英格兰银行与普通商业银行的差别:3、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 (2)美国第二银行(1816-1836)(3)自由银行时期(1837-1863)(4)国民银行制度(1863-1913)财政部:通货监理署,政府债券担保(5)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13-4、初创时期的特点:普通商业银行的自然演进;货币发行权的逐步集中;政府控制的不断增强;为商业银行提供服务;与法制建设并存(二)普遍推行时期(20世纪初-二战)1、背景:一战之后的金融混乱:金本位制度崩溃;银行券过度发行,通货膨胀严重2、特点:人为创设和政府推动;活动重心在于稳定币值;集中存款准备金成为稳定金融的手段(三)强化时期(20世纪中叶之后)1、政府控制的增强:国有化2、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3、由货币政策的单一运用向综合运用转化4、国际合作加强IMF WB 1974 十国集团;1976巴塞尔委员会;1988巴塞尔协议;1997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2004新巴塞尔协议;G8 G20 巴塞尔协议Ⅲ三、央行的性质:1.特殊的国家机关2.特殊的金融机构四、央行的基本职能:1.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银行的银行,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3.政府的银行:①代理国库②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③向政府提供信用④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⑤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⑥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管管理,维护金融稳定⑦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⑧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五、央行的作用:1、稳定货币、稳定金融: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金融市场2、调节经济3、组织资金清算、加速资金周转4、加强国际合作六、央行制度的基本类型(一)单一型1、一元式代表国家:英日法中2、二元式代表国家:美国德国美国中央:美联储理事会、公开市场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地方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二)复合型:没有专门的中央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履行央行职责,也履行商行职责(三)跨国型: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国家共同组建中央银行,由它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责其职能是发行统一的货币、制定相同的货币、金融政策等。
中央银行学重点知识点
中央银行学重点知识点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主要职责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工商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放,汇”业务的特征;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资金清算。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垄断发行原则。
有利于统一国内货币形式,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也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通过完全占有货币发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加强自身经济实力。
(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
否则就会出现通货不稳,扰乱正常流通和生产的运行,进而导致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危机的爆发。
(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现象发生,确保国民经济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1)相同之处:①融资效果相同:买进证券相当于发放贷款,卖出证券则相当于收回贷款;②对货币供应的影响相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成倍扩张;卖出则反之;③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2)不同之处:①资金的流动性不同:贷款到期才能收回,证券则可随时买卖,其流动性高于贷款;②依据不同:证券买卖以证券的质量为依据,而贷款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重要依据;③收益不同:贷款有利息收入,而证券买卖的收益主要是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④对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证券买卖对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而贷款业务则对其要求较低。
试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中央银行业务期末复习重点
中央银行业务期末复习重点一、央行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立的标志——英格兰银行2.中央银行创建时期的特点:(1)由普通的商业银行自然演进(2)逐步集中货币发行权(3)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4)政府的参与与立法的保证3.央行制度的类型(1)单一中央银行制:中英法日,组织完善、机构健全、权利集中、职能健全、分支机构较多。
(2)复合中央银行制:美,职能相对分散,分支机构不多。
(3)准中央银行制:新加坡、中国香港、利比里亚;马尔代夫。
(4)跨国中央银行制4.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市正式成立。
1983年结束了“一身二任”的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性质1.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1)地位的特殊性。
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2)经营目的的特殊性。
开展金融业务不以赢利为目的。
金融活动特权(货币发行、代理国库、无息吸收存款准备金等)调节经济、金融的特殊使命。
(3)经营手段的特殊性。
对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
(4)业务对象及范围特殊性。
在业务对象上,它不与企业、居民发生业务关系,而以政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特定的业务对象。
在业务经营范围上,各国中央银行法都作了相关的限制。
一是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业务;二是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三是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抵押贷款;四是不得直接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五是当中央银行以股份制方式组建时,不得收买本行股份。
(5)分支机构国界限制的特殊性。
在国外不能设立分支机构,只能设立代理处。
职能1.央行是发行的银行。
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政府的银行。
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为政府提供信用,融通资金;保管经营黄金外汇储备;作为政府的金融代理人代办各种金融事务。
3.银行的银行。
集中保管全国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充当全国金融机构的票据清算中心;充当全国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独立性独立性的主要内容1. 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稳定;2.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3.独立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市场;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不足的表现1.职能独立性不足2.法律地位独立性不足3.经济独立性不足三、央行的资产负债表1.资产项目包括:贷款;有价证券;黄金、外汇储备;其它资产。
中央银行学考前知识点复习
中央银行学一、三大法宝目的、作用、优缺点定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优点:1、他对所有的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缺点:1、对经济的振动太大2、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二)再贴现政策作用: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从而影响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2、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3、告示作用4、防止金融恐慌优点: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2、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3、对货币供应总量、供给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微调性缺点:1、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2、具有一定的波动性3、缺乏主动性(三)公开市场业务定义: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作用:1、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3、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优点:1、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完全受中央银行自己控制,而不像再贴现贷款规模不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用较小的规模和步骤进行操作,以较为准确地答道政策目标,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3、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4、具有较强的可逆转型,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现错误时,可立即逆向使用该工具,以纠正错误。
5、可迅速的操作缺点:1、操作较为细微,缺乏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差2、各种市场因素的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3、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二、三道防线定义:归纳起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防止银行遭遇风险而设计的预防性监管;二是为保护存款者的利益而提供的存款保险;三是为避免银行遭遇流动性困难在非常状态下提供的紧急救援。
《中央银行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央银行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充分就业: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能找到适当的工作,但其并非追求零失业率。
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之和,是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
货币乘数:指中央银行每创造或者消灭一个单位的基础货币能够引起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M = Ms/B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并要求其执行。
联邦基金利率:指美国同业拆借的利率,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
它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洗钱: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其它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征信:信用管理技术名词,指为信用活动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务,实践中表现为专业化的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复合中央银行制:指在一国之内,不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来同时执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种职能。
如前苏联。
告示作用: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中,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通过媒体或其它正式渠道向公众传达政策意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
利率政策:指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的政策措施。
现金漏损率:又称提现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
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
中央银行学重点归纳
1.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中央银行,为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的鼻祖。
2.真正全面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于1913年建立,也是这一阶段最后形成的中央银行制度,同时也标志这中央银行初建阶段的基本结束。
3.1904年由户部奏准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1905年8月在北京开业。
4.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5.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分为a.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英国、法国、日本b.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美国、德国(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中国(3)准中央银行制度:中国香港(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6.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全部股份为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7.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8.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4)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已经显现。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2.从中央银行对政府独立性的强弱看,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目前有三种类型:(1)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如德国联邦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瑞典银行等。
特点是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中央银行运行在较大程度上独立于政府。
(2)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如意大利银行、法兰西银行等。
特点是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不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上,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政策、履行其职责时都比较多的服从政府或财政部的指令。
(3)独立性居中的中央银行,如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等。
特点是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在名义上独立性较弱,但在实际上中央银行拥有较大的决策与管理权和独立性。
3.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度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第八章---中央银行要点
• (二)由政府出面建立中央银行(创设型 的中央银行)
• 创设型的中央银行在成立之时就履行中央 银行职责,比如美联储。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基本职能
•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
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 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 (1)和一般金融机构相比,地位特殊 • (2)和一般金融机构相比,业务特殊 • (3)和其它政府部门相比,管理手段 • 特殊 • (4)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特殊
• 3、不兼营一般银行业务,以免因不合理竞 争而威胁其他金融机构的生存,同时可以 保持中央银行的权威,以领导其他金融机 构。
• 4、中央银行应具备足够的控制金融体系的 工具和方法。
• 5、定期公布业务状况,使社会各方面能及 时了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便了解这 些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从而及 时调整自己的经营业务。
• --中非货币联盟(由喀麦隆、乍得、刚果、 加蓬和中非共和国5个成员国组成)
• --东加勒比海货币管理局(由安提瓜、多 米尼加、格林纳达、蒙得塞拉特、圣卢西亚 和圣文森特等成员国组成)
• --欧洲联盟成员国正式建立欧洲跨国的中 央银行(以适应欧盟内部经济金融一体化进 程的要求) 。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 纵观中央的发展过程,中央银行的建立途径主要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一般的商业银行演变而成, 如瑞典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等;另一种则是在政 府的设计下直接为担负中央银行职能而设立的,如 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 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中央银行。
(一)由一般的商业银行自然演进而来(自然演进型 的中央银行)
• 2、政府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 所谓政府的银行,指它同政府有着 密切的联系,作为国家的一个特殊职能 部门为政府提供各种服务,并代表政府 执行金融管理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学重点整理
中央银行学重点整理单选:5题、5分多选:5题、10分判断并改错:10题、20分计算与分析:1题、10分问答题:4题、40分论述题:1题、15分名词解释1中央银行制度(书P5)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
是在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中央银行制度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
包括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
(资料)2最后贷款人(p15)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该机构一般在公开市场向银行体系购买质素理想的资产,或透过贴现窗口向有偿债能力但暂时周转不灵的银行提供贷款。
该机构通常会向有关银行收取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息,并会要求银行提供良好抵押品。
(百度百科)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中央银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则是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否则便是发生困难银行的破产倒闭。
该角色确立了央行在金融体系中核心主导地位。
(书P15)利:最终贷款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避免银行恐慌的扩散,最终贷款人能够减弱银行危机传染性的风险。
弊:考夫曼(1991),诺切特和泰勒(Rochet & Tirole,1996)认为,最终贷款人对银行的援助会产生两个负面影响。
3银行的银行(p14)指(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的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2)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然是具有银行固有的“存贷汇”业务特征(3)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也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
中央银行学复习重点
中央银行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复合中央银行制度不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由一家国家大银行兼行。
中央银行职能充当银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担当最后贷款人监管商业银行执行货币政策道义劝告所谓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特种存款特种存款是指中央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出现过剩超额储备时,要求其按一定比例把这种超额准备缴存中央银行冻结起来的一种存款方式。
金融监管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拉德克里夫报告“拉德克利夫报告”指出,流动性才是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重要环节。
社会总支出取决于社会的流动性。
拉德克利夫报告又指出,利率变动对总支出有间接的影响。
利率的变动,特别是利率结构的变动是流动性变动的主要原因。
货币政策指在中央银行管理一国货币供给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准中央银行制度没建立中央银行,政府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及其授权某些商业银行综合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非介入准备金功能监管存款性公司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中央银行的存在形式、法律地位、业务集合、与政府的关系、运作方式和组织结构。
充分就业有能力并志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中介目标(相对)短期的、数量化的、比较精确的金融数量指标,又称为中介指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
信贷规模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度。
信贷规模的数量构成包括存、贷款总额两大部分,且存、贷款总额一般表现为同增同减的变动趋势。
中央银行学复习整理
中央银行学复习整理中央银行一直被认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银行业的监管者,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中央银行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包括中央银行的概念和职能、货币政策工具、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等。
一、中央银行的概念和职能中央银行是国家的最高货币权力机关,负责管理国家货币供应和维护货币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
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包括:发行纸币和硬币、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管理国家外汇储备、维护金融稳定等。
二、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运用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这些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利率调控、公开市场操作等。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将存款留存为准备金,以控制货币流通量;利率调控是指通过改变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来对经济进行调控;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影响市场上的流动性。
这些工具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央行货币政策框架央行货币政策框架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基本依据和规范。
其中,目标设定是货币政策框架的首要任务,一般分为通货膨胀目标、汇率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
央行还需要确定操作目标和操作手段,其中操作目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方面的目标,操作手段则指央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工具。
此外,央行还需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因素,以全面科学地制定货币政策。
四、国际经验及案例分析中央银行学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国内实践,还需要借鉴和分析国际经验。
通过分析国际其他国家的央行制度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例如,美联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央银行之一,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五、中央银行的发展与展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推进,中央银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等新兴领域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最终目标:一般亦称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量,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动用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引起金融与真实经济领域的某些经济变量的一系列变化,并最终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发挥作用,从而影响总体经济活动,实现既定货币政策目标的途径和过程。
流动性陷阱:是当现实经济运行当中利率已降低到无法再降低的程度时,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趋于无限大,既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任何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都不会对利率水平产生影响,因而货币政策对于社会总需求以及物价水平均不会产生作用。
货币政策时滞:指货币政策的制定及产生效果的滞后性,具体说就是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
金融危机: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
货币危机:又称国际收支危机,通常指一国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利率大幅上升的状况。
1.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的调控来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从而对市场产生影响,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其方向的引导。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利率水平的变化将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形成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
(3)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水平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经济行为主体产生间接作用。
(4)货币政策目标的长期性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要实现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的,以保证其经济金融的稳定,若非其它重大因素的影响,并不轻易改变其最终目标。
2.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保持币值稳定物价水平反映货币价值,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物价水平,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货币总需求,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达到维持物价水平和稳定币值的目的。
(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央行可以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反向操作,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需求,在经济过热时收缩货币供应量,在经济衰退或萧条时增加货币供应量,以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以影响货币供应量、经济规模和速度,从而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货币政策通过协调外币政策、控制本币供给、适时调整利率和汇率等手段,对进出口和资本流动产生影响。
(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央行通过及时、适度地使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社会信用总量,有利于抑制金融泡沫的形成。
3.简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金融是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显著的。
以利率为例,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意味着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利率降低,银根较松,市场资金充足,产出增加,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也会上升,反之则相反。
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经济人对货币政策理解、预期和反应速度的不同,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与影响速度也有大小与快慢之分,同时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会有所侧重。
4.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一)货币政策时滞1、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耗费的时间。
两个阶段:(1)认识时滞(2)决策时滞2、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实际执行某一货币政策到这一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相应效应之间所耗费的时间。
两个阶段:(1)操作时滞(2)市场时滞(二)微观主体预期理性预期学派(三)货币流通速度指货币总量与整个经济的名义总产出之间的联系。
(四)金融创新1.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五)经济体制安排1.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2.垄断与竞争并存的非均衡市场经济体制 3.计划经济体制4.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轨经济体制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其表现形态、传导机制、作用效果等都存在有很大的差异。
(六)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1.客观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2.政治因素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5.简述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有哪些?(1)自身恶化自身恶化论认为金融危机实质是危机发生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政府因采取了不适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经济政策和金融制度而导致的宏观经济基础恶化的结果造成的。
(2)外部冲击外部冲击说,或称“金融恐慌论”,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引发国际投资者突然的危机恐惧,使得投资者突然从某一国家大量撤资,导致撤出国外汇市场的崩溃。
(3)金融创新工具的投机操作金融自由化促进了期货、期权、掉期和远期协议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但这些具有高杠杆效应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以小搏大,它们逐步地由套期保值手段异化为投机工具,促进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4)虚拟资本膨胀虚拟资产的膨胀使资产的市场预期远高于实物资产价值,并引导了市场关于资产升值的心理预期,使资产的市场价格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较大幅度的、非稳定的上涨。
(5)国际游资的投机国际游资就是为追求高额投资利润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频繁流动、积聚和炒作的短期资金,巨额游资可以轻易地在较短时间内吹起金融泡沫,引发市场的暴涨暴跌。
6.简述道德风险论的主要内容。
P315—316该理论又称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是麦金农和克鲁格曼提出。
内容是:在政府免费保险和监管不严的情况下,银行具有很强的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欲望(道德风险)。
这个模型强调了以往危机理论所忽略的一个现象: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普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麦金农和克鲁格曼认为,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危机的爆发在于经济泡沫的破裂。
显然,这种危机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国际收支危机了,国内包括银行部门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将面临资产价格剧烈下跌造成的大量不良贷款的压力。
就此而言,这是一种由国际收支危机和银行危机构造的双重危机。
因此道德风险论实际上刻画了双重危机的情形。
7.简述金融危机的特点。
P322—327(1)金融危机是以货币汇率危机为中心的综合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虽不是新现象,但以货币汇率危机为中心的综合性金融危机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
(2)危机中心移到新兴市场化和工业化国家从世界金融危机的历史发展来看,每个时期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和中心都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较快的地区。
(3)金融危机的程度不断加深90年代金融危机时期大于危机间隔期,银行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交相并发,这都充分表明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不断深化的特征。
(4)金融危机具有快速和广泛的连锁性和传染性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也使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加大。
(5)国际游资是金融危机爆发导火索巨额游资可以轻易地在较短时间内吹起金融泡沫,引发市场的暴涨暴跌,可以说现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国际炒家的投机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论述题(三选一,分值貌似改为20分,800字以上、字数越多越好)1.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孰优孰劣?P2062.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3.试论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
(对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孰优孰劣?P2061、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分析(1)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点。
1)其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强。
首先,其可测性强,货币供应量数据按月统计。
其次,就其可控程度很高,货币供应量可以表示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
因而中央银行只要控制住了基础货币,就能较好地控制货币供给量。
基础货币可直接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只要调整它自身的资产就能达到调节基础货币的目的。
再次,其与最终目标(特别是名义国民收入)的相关性高。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只要货币流通速度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就能导致名义收入的相应增加(减少)。
2)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即货币供给量与经济的运行方向是一直的,即经济繁荣时会增加,经济萧条时会自动收缩。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压缩货币供给量,反之扩张货币供给量,复兴经济。
4)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而且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货币供给量增加表明货币政策扩张,货币供给量减少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
(2)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缺点。
1)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多层次概念,以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存在哪一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作为指标的问题。
而中央银行又很难在短期内控制货币在现金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的移动。
从M0,M1,M2和M3,它们的相关性渐趋增强,而可控性则渐次减弱。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绝对的。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动。
而后者受多种非中央银行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同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存在一定的时滞。
2、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分析(1)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优点。
1)可测性强。
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水平及结构,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2)可控性强。
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再贴现率,而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也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同时中央银行运用一些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贴现政策、优惠利率、利率限制、间接信用指导等可以调节利率的结构。
3)利率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一方面,利率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利率上升表明银根趋紧,反之则表明银根趋松。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供求。
(2)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缺点。
1)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由于资本收益率、企业对经营前景的预期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市场利率变化的引发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们难以在货币政策变动时准确地区分货币政策效果和偶发性的外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