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利得和损失的理解和实操
【会计实操经验】注会利得和收入、损失和费用的辩析
【会计实操经验】注会利得和收入、损失和费用的辩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六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且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对于利得和损失并没有单独作为一个会计要素,而是分别作为利润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子要素来体现的.我国基本准则的这一做法,不同于美国会计准则的独立要素概念,也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中将其分别作为收入和费用的子要素的方式.这种分类方法是新会计准则会计理念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在基本准则中,明确将利得和损失作为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子要素.在利润表中,利得和损失虽然是构成了企业利润总额的组成部分,但是却是将其与企业的营业利润分离开来.在资产负债表中,利得和损失与企业的留存收益区分开.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我们可以发现利得与收入、损失和费用的定义非常相似:1.利得、损失强调的是”非”日常活动,而收入、费用则是产生于日常活动;2.利得、损失强调得是”净流入”“净流出”的概念,收入、费用强调的是”总”流入、”总”流出的概念.所谓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经常性活动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等,上述业务收入和费用是通过记入”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来核算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如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出售不需用原材料等,其收入和费用分别记入”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来核算的.而与经常性活动无关的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都构成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两种情况:3.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主要有以下八种情况:(1)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2)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借记”管理费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行权时,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3)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待该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转入”其他业务收入”.(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金融资产的重分类: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日以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作为成本或摊余成本,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的利得、损失不变,于处置时转出.②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处置时转出.③原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现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其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将上述差额转出,计入当期损益.6.可转换公司债券余额与股票面值总额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7.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使相关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暂时性差异的,应按照准则规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关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利得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损失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总而言之,利得和收入,损失和费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利得和损失产生于非日常活动,收入和费用产生于非日常活动;从核算科目上,利得和损失或者计入”资本公积”科目,或者计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而收入和费用或者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或者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无论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还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还是每个会计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进行核算的收入和费用,最终这四个项目均构成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会计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从古至今经历漫长时间的发展,从原来单一的以记账和核账为主要工作,发展到现在衍生出来包括预测、决策、管理等功能。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相关概念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利得与损失相关概念的思考[摘要]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首次引入了“利得”与“损失”的概念。
如何理解利得与损失,如何区别与其相近的诸如非常损失、营业外收入与支出,投资收益属于收入还是利得?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概念的比较,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利得;损失;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利得”、“损失”,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直接与利润有关,又直接与所有者权益有关。
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对利得和损失概念的阐述发现,对于利得和损失的理解还是相当无序的。
例如,美国FASB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利得、损失列为与收入、费用同等地位的会计要素;英国ASB则将利得扩展为包含收入的广义利得。
损失扩展为包含费用的广义损失;而国际会计理事会(1ASB)则又将利得包含于“收益”要素中,损失包含于“费用”要素中,即“收益”包括了收入与利得。
“费用”(广义费用)包括了费用(狭义费用)与损失;澳大利亚与IASBro对利得和损失的理解相同。
我国新准则中,利得和损失并不包括收入与费用,收入与费用也不包括利得与损失,但利得与损失又不是独立的会计要素。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利得与损失,进而如何区别利得(损失)与收入(费用),以及其他如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等重要概念,对于深化利得与损失概念的理论认识,解决企业会计实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得与损失——概念与特征“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这是我国新准则对于“利得”和“损失”概念所作出的表述。
这一表述揭示出了利得与损失概念所具有的四大特征:①来自于非日常活动;②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③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分配利润无关;④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之所以在会计要素中提出“利得”与“损失”之概念。
利得与损失解析及《会计》处理
利得与损失解析及《会计》处理一、收入与利得(一)收入这里所讨论的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收入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概念范畴有区别。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从收入要素的定义分析,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营业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营利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如,企业生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服务、出租资产、对外投资等,均属于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
所以,其他非日常经营性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则不能确认为收入,一般可将其泛称为收益。
(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
如,某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该借款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
因此,企业对于因借入款项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增加,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一项负债。
(3)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
比如企业销售商品,必须要收到现金或者有权利将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
但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由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4)收入的取得应为此付出代价。
在收入的定义中,首先强调了“日常活动中形成”,最终将落脚点放在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上(区别于净流入)。
基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及市场交换原则,企业为博取收入必须为此发生某种经营性耗费,且在收入与该项耗费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即形成会计学上的配比关系。
如,为获得收入而付出商品、发生劳务成本、让渡资产使用权或其他权利等。
新准则下哪些业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费用额;利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时,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等等。 从上面的几种业务可知:这类业务大多存在于企业会计处理体系的
“边边角角”,虽计入了所有者权益,但均为较复杂的业务,容易与直接 计入本期损益的事项相混淆。
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业务的账务处理分析 分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账务处理,能够对我们深入 理解这类业务有所启发。尽管这类业务计入了所有者权益,但究其实 质,仍属于“利得和损失”,与本期损益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对这类业 务的账务处理分别进行分析,以探明其特殊之处。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的账务处理分析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增加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反之,则减少资本公积。但是,如果可 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 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则要认定金融资产已发生 减值,并相应结转已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另 外,如果对外出售金融资产,则要将记录的资本公积转为本期损益,即 计入投资收益。 与上述事项关系最为密切的应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但 二者的会计处理区别很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本 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待对外销售之后,再结转投资收益。就 此而论,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未对外售出时的价格变动是计入本期 损益,还是计入所有者权益。 (二)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账务处理分析
(五)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而形成费用的账务处理分析 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 允价值计入成本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确认其 后续公允价值变动,即在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成本费用和所有 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在行权日,企业则应根据行权情况,确认股本和 股本溢价,同时结转等待期内确认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如果 全部或部分权益工具未被行权而失效或作废,应在行权有效期截止日将 其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未分配利润,不冲减成本费用。 但是,如果是以现金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则要按照每个资产负
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的相关问题探讨
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的相关问题探讨摘要: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使得利得和损失的引入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在内容上的进一步趋同。
然而,我国准则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而是通过将其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分类,分别归入了利润要素和所有者权益要素。
文章将先对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各自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探讨,最后又提出了与此相关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字:利得和损失收入和费用区别和联系问题和建议一、基本概念(一)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指出: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利得和损失没有单独作为报表要素出现,而是通过两种不同的分类,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分别归入了所有者权益要素和利润要素。
其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二)收入和费用的概念基本准则第三十条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第三十三条指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二、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的区别和联系从概念上看,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点:利得与收入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而且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损失与费用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关于会计等式,会计人你弄懂了吗?【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4.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表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中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有何特殊含义?如 何计算净利润?净利润与综合收益有何联系和区别? 5.资产负债表等式属于静态等式,利润表等式属于动态等式。如何构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建将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联结起来的扩展的会计等式? 6.为什么说会计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和试算平衡的理论 依据? 【解答】 1.一个企业的资产和权益,实际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 资金的占用形式和来源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在企业中,任 何资产都有其相应的权益要求,谁提供了资产谁就对资产拥有索偿权。 其中,以投资者的身份向企业投入资产而形成的权益,为所有者权益;以 债权人的身份向企业提供资产而形成的权益,为债权人权益或负债。这 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在数量上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负债和 所有者权益)总额必定相等,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当企业经营成功、不断实现利润时,所有者权益就会被增厚;反之,如 果企业经营失败出现亏损,所有者权益就会被侵蚀,金额越来越小,直 至为零或负数。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应为正数,也有一定 的负债余额。即便有些负债经营的行业(比如银行)需要借助较高的杠杆 实现“借鸡生蛋”和“借船出海” ,但也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应将一定 比例的所有者权益作为风险屏障。但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不 排除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此时资产小于负债,所有者权益甚至为负 了,会计等式仍然成立,但有破产清算和不能持续经营的风险。
2.资产负债表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有特定的经济含义。
“负债”列在前面表示。当企业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时,资产首先要用 于偿还债务,若有剩余才可以用来分配给所有者。 也就是说,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优先于投资者,具有第一位的
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归纳与总结
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归纳与总结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归纳与总结(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摘要]利得和损失二者虽名称相似,但核算的内容并不相似,本文就涉及全部利得和损失的业务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够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正确理解准则中提出的利得和损失的含义。
[关键词]新准则;利得和损失;归纳与总结1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1.1 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的主要账务处理包括:企业的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贷款等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该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等科目;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生产性生物资产、商誉、抵债资产、损余物资、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设置相应的减值准备科目。
1.2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主要账务处理包括:(1)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该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该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2)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该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等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处置交易性金融负债,应按该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该科目,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其他综合收益的理解【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5.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
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 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6.套期保值(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失。 7.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 在实务中存在着这样的误解,认为当期所有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 公积”科目下核算的项目,都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内容,但事实并 非如此: 1.股份支付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企 业根据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职工或其他方的权益工具,应按确定 的金额记入“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行权日,按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的金额,将其从“资本公 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资本 溢价(或股本溢价)”等科目。 2.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 益列报。企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先将其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部分进 行分拆,前者被计入“应付债券”科目,后者被计入“资本公积—其他 资本公积”科目。行权日,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 金额会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会计是一门很基础的学科,无论你是企业老板还是投资者,无论你是 税务局还是银行,任何涉及到资金决策的部门都至少要懂得些会计知 识。而我们作为专业人员不仅仅是把会计当作“敲门砖”也就是说,不
的。话又说回来,会计实操经验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到的,坚持一天 学一点,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缺陷,你可以针对自己的习惯 来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最后希望同 学们都能够大量束了,社会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具体到
记账实操-金融资产重分类的会计处理
记账实操-金融资产重分类的会计处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企业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时,应当自重分类日起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不得对以前已经确认的利得、损失(包括减值损失或利得)或利息进行追溯调整。
重分类日是指导致企业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的业务模式发生变更后的首个报告期间的第一天。
(1)企业将一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该资产在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原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将一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在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原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该金融资产重分类不影响其实际利率和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
例1A银行于20XX年1月1日以公允价值50000万元购入一项债券投资组合,将其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20XX年1月1日,将其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重分类日,该债券组合的公允价值为490000万元,已确认的损失准备为6000万元(反映了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显著增加,因此以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
假定不考虑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20XX年1月1日,A银行会计处理如下:借:交易性金融资产490000债权投资损失准备600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00贷:债权投资500000例2A银行于20XX年1月1日以公允价值500000万元购入一项债券投资组合,将其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20XX年1月1日,将其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重分类日,该债券组合的公允价值为490000万元,已确认的损失准备为6000万元(反映了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显著增加,因此以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
假定不考虑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20XX年1月1日,A银行会计处理如下:借:其他债权投资490000其他综合收益一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10000贷:债权投资500000借:债权投资损失准备6000货:其他综合收益—损失准备6000(2)企业将一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应当将之前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利得或损失转出,调整该金融资产在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并以调整后的金额作为新的账面价值,即视同该金融资产一直以摊余成本计量该金融资产,重分类不影响其实际利率和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
利得和损失的理解
利得和损失的理解一、基本概念辨析 1.利得和损失的定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我们可以发现利得与收入、损失和费用的定义非常相似: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概念差异分析: (1)利得、损失强调的是“非”日常活动,而收入、费用则是产生于日常活动; (2)利得、损失强调得是“净流入”、“净流出”的概念,收入、费用强调的是“总”流入“总”流出的概念。
此外,企业的日常活动与企业的非日常活动,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不同企业的日常活动也不相同。
通常的工业性企业,其日常活动多为采购、生产、销售,此外,投资也是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
而对于企业的非日常活动,较为典型的为固定资产的处置、捐赠收支、债务重组等。
二、利得与损失的分类 利得和损失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
换言之,利得和损失会分别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或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利润表中。
利得或损失具体会涉及到非常多的业务: 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包括的业务有:盘亏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盈利得、政府补助、捐赠利得、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利得或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利得或损失、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等。
一般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
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一般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常见的业务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被投资方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权益变动时投资方按应享有的份额而增加或减少的资本公积。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包括哪些【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的。话又说回来,会计实操经验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到的,坚持一天 学一点,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缺陷,你可以针对自己的习惯 来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最后希望同 学们都能够大量的储备知识和拥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 用或损失的,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 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 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人当期营业外收入。 四、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 的现金或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 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 得,作为营业外收入汁人当期损益。其中,相关重组债务应当在满足金 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时予以终止确认。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 其账 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债权人应当对 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人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受让的现 金或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作为营业 外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指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中换出资产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当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大于换出资 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相关税费后计入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资产交 换损失指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小于换出资产账面价 值的差额, 扣除相关税费后计人营业外支出。 会计是一门很基础的学科,无论你是企业老板还是投资者,无论你是 税务局还是银行,任何涉及到资金决策的部门都至少要懂得些会计知 识。而我们作为专业人员不仅仅是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即这类补助
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 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企业取得与收益相关的政府 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即用
利得和损失的含义及其涉及的具体业务
利得和损失的含义及其涉及的具体业务利得和损失的问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由此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利得与损失的三大特点,即:1、由非日常活动所形成;2、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3、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投资者期望通过企业这一组织的设立、运作,来谋取经济利益。
也就是说,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如何来衡量企业是否盈利以及盈利的多寡,唯一的指标就是企业的实现的损益(即利润,下同)。
然而,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企业损益的构成除了日常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损益以外,非日常活动或者说是企业非主观能够控制的、非主观意想到的活动结果,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或者减少,这部分经济利益的增减,我们将其归为“利得与损失”。
由此,既然“利得与损失”是损益的构成部分,那么,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以及企业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理所当然地应当排除在外,否则,当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当时,虽然企业未利用该些资本进行经营,但已经”盈利“了,显然,这种判断或者结论是不符合常理的。
相反,当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时,虽然企业因为盈利才得以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但却因为利润分配而变成了“损失”,显然,这种判断或者结论也是不科学的。
因此,利得与损失”必须排除“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由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同时符合“利得与损失”的上述前两个特点,则,“利得与损失”就必须具备上述第三个特点,以明确地界定出“利得与损失”的概念范畴,将其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明确地区分开。
辨析利得和损失的四个认识误区新会计准则中正式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我国实行的外币折算方法【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Hale Waihona Puke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目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主要有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货币与非货币 项目法、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总体来说,当今世界各国对外币报表折 算常用方法是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所以本文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分析。
1 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的特点分析。时态法认为外币折算只是一种计量 变换程序,是对按外币计量的既定价值的重新表述,它不应该改变计量 项目的属性(会计基础),而只是改变计量的货币单位,即对外币改用本 币计量,折算的结果好似子公司的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在交易日就已经 把发生额折算为本国货币。其具体做法是,对所有的货币性资产、负债 项目按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对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 负债项目采用原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对按现行成本计量的非货币性 资产、负债项目采用期末汇率折算。在此法下,考虑到汇率变动是一个 客观事实,只有在汇率变动的当期就确认其会计影响,才能更好地满足 报表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所以,时态法通常将折算差额直接记入 当期合并损益中。在现行汇率法下,对国外子公司报表中的所有资产、 负债项目都要按单一的现行汇率折算,其目的在于保持子公司外币报表 原先表述的财务结果和关系,同时揭示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国外子公司 的投资净额(子公司报表中的母公司权益)的影响,其着眼点与不同的 资产、负债项目在交易时日的不同计量属性毫不相干。正因为如此,折 算的结果将以“折算调整额”这一独立的项目,包含在合并资产负债表 的股东权益内,平时均不得减少这部分折算差额累计数。
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
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
利得和损失是在会计中用来表示一个企业或个人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盈利或亏损。
利得是指企业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出售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超过相关成本、费用和税费的部分。
利得通常会记录在损益表中,作为企业或个人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损失是指企业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和税费大于相关收入的部分。
损失通常会记录在损益表中,作为企业或个人经营亏损的指标。
在会计处理中,利得和损失通常会被归类到不同的账户中。
例如,利得可以被归类到营业收入账户中,损失可以被归类到营业成本账户或费用账户中。
在制作损益表时,利得和损失会被合并计算,以得出企业或个人的净利润或净亏损。
此外,利得和损失也可以通过记账来反映在资产和负债表中。
例如,利得可以通过增加现金账户或应收账款账户来增加资产,而损失可以通过减少现金账户或增加应付账款账户来减少资产。
总的来说,利得和损失是会计中重要的概念,用于记录和分析企业或个人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亏损情况。
利得与损失解析及会计处理
利得与损失解析及会计处理一、收入与利得(一)收入这里所讨论的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收入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概念范畴有区别。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从收入要素的定义分析,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营业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营利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如,企业生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服务、出租资产、对外投资等,均属于企业日常经营性活动。
所以,其他非日常经营性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则不能确认为收入,一般可将其泛称为收益。
(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
如,某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该借款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
因此,企业对于因借入款项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增加,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一项负债。
(3)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
比如企业销售商品,必须要收到现金或者有权利将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
但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由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4)收入的取得应为此付出代价。
在收入的定义中,首先强调了“日常活动中形成”,最终将落脚点放在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上(区别于净流入)。
基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及市场交换原则,企业为博取收入必须为此发生某种经营性耗费,且在收入与该项耗费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即形成会计学上的配比关系。
如,为获得收入而付出商品、发生劳务成本、让渡资产使用权或其他权利等。
所以,凡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获得的经济利益流入,不符合收入要素的内涵要求,不应确认为收入。
【会计实操经验】利得和损失(专业的财会人员应该知道的)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博会计学堂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会计实操经验】利得和损失(专业的财会人员应该知道的)
一、基本概念辨析
1.利得和损失的定义: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我们可以发现利得与收入、损失和费用的定义非常相似: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有时候
不小心知道了一些事才发现那些自己所在乎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是那么可笑
要等到看透了一些物才懂得世事变迁人心冷暖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 投资净收益(没有利得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部分的利得和损失)
3、部分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会计实操经验】每股收益核算中的错弊查证
【会计实操经验】每股收益核算中的错弊查证一、每股收益基础知识每股收益是指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亏损。
每股收益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作出相关经济决策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
每股收益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类。
(一)基本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只考虑当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确定。
具体计算时,分子为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分母为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算术加权平均数,即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根据当期新发行或回购的普通股股数与相应时间权数的乘积进行调整后的股数。
(二)稀释每股收益稀释每股l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潜在普通股是指赋予其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
目前,我国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主要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
对于亏损企业而言,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增加每股亏损金额的潜在普通股。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只考虑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影响,而不考虑不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
二、每股收益的计算(一)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确定,考虑的是当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反映目前的股本结构下的盈利水平。
以公式来表示,基本每股收益=P÷S,即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就上述公式而言,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的计算较为简单,但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比较复杂,投资者应该充分关注。
会计经验: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原来就这样
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原来就这样一、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现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作一个归纳。
大家也可以将以下内容作为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一个核算专题。
(1)权益法核算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之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投资方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借:长期股权投资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借:投资性房地产(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累计折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列为损失)资产减值准备(转换当时已提减值准备)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存货(按转换当时的账面余额结转)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不得列为收益,而是追加资本公积)(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反之(4)金融资产重分类:持有至到期投资充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入账)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也可能记借方)--应计利息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能记借也可能记贷)(5)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的,应按照确定的金额作如下处理:借:管理费用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行权日: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股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资本溢价)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1)盘盈的现金、非建设过程中盘盈的工程物资,计入营业外收入中;非正常原因导致的盘亏存货、非建设过程中盘亏的工程物资以及盘亏的固定资产,计入营业外支出中。
(2)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将处置的净损益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利得)或营业外支出(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利得和损失的概述利得和损失是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入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对利得与损失给出了定义和解释。
(一)利得的含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经济利益的流入,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二)损失的含义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二、利得和损失的分类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有类似之处,但也有不同。
具体而言:初始确认时,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资产负债表日,都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通常计入所有者权益。
相关会计处理: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二)金融资产的重分类企业因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者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所允许的例外情况,使得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当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重分类日该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借:银行存款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投资收益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三)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其他权益变动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资产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应按照持股比例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中归属于本企业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贷:投资收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四)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必须以完整、有效的股份支付协议为基础。
1、授予日除了立即可行权的股份支付外,无论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还是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企业在授予日均不做会计处理。
2、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将取得的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计入成本费用,同时确认所有者权益或负债。
对于附有市场条件的股份支付,只要职工满足了其他非市场条件,企业应当确认已取得的服务。
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于现金核算的职工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定成本费用和应付职工薪酬。
3、可行权日之后对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可在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成本费用和所有者总额进行调整。
企业应在行权日根据行权情况,确认股本和股本溢价,同时结转等待期内确认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回购股份进行职工期权激励企业以回购股份的形式奖励本企业职工属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企业回购股份时,应按照回购股份的全部支付作为库存股处理,同时进行备查登记。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职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的规定,企业应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取得的职工服务计入成本费用,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在职工行权购买企业股份时,企业应转销交付职工的库存股成本和等待期内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累计金额,同时,按照其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借:管理费用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借:银行存款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五)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的交易显失公允关联方一般是指有关联的各方,关联方关系是指有关联的各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其是否收取价款。
1、关联方交易的类型(1)购买或销售商品(2)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3)提供或接受劳务(4)代理(5)租赁(6)提供资金(7)担保和抵押(8)管理方面的合同(9)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10)许可协议(11)关键管理人员报酬2、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处理原则:以公允性为标准,在公允性范围之内的允许确认为收入和利润,但对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而作为关联方对上市公司的捐赠,计入资本公积,并单独设臵“关联交易差价”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对显失公允关联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
3、上市公司出售资产给关联方的会计处理(1)正常的商品销售当期对非关联方的销售量占该商品总销售量的较大比例的(通常为20%及以上)按对非关联方销售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对关联方之间同类交易的计量基础,并据以确认收入;实际交易价格超过确认为收入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若商品销售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或者与非关联方之间的商品销售未达到商品总销售量的较大比例(通常为20%以下)时,若实际交易价格不超过商品账面价值120%的,按实际交易价格确认为收入。
若实际交易价格超过所销售商品账面价值120%的,将商品账面价值的120%确认为收入,实际交易价格超过确认为收入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2)非正常商品销售及其他销售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按账面价值确认收入,实际交易价格超过账面价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转移应收债权。
按实际交易价格超过应收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出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和其他资产。
4、关联方之间承担债务或费用(不包括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由关联方为上市公司承担债务或费用的,视为上市公司的关联方所给予的捐赠。
承担方应按所承担的债务,计入营业外支出(承担关联方债务);被承担方应按承担方实际承担的债务,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债权人对债务人豁免的债务,仍按债务重组的规定进行处理。
5、关联方之间委托及受托经营的会计处理(1)受托经营资产如果所取得的受托经营收益超过按受托经营资产账面价值与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110%计算的金额,则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2)受托经营企业。
上市公司应按以下三者孰低的金额确认为收入:受托经营协议确定的收益、受托经营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受托经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的,按净资产的10%计算的金额。
取得的受托经营收益超过确认为收入的金额,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如果按照托管协议规定,上市公司受托经营企业发生的净亏损时需承担部分亏损的,则应承担的亏损额直接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假定托管协议规定,上市公司受托经营企业发生净亏损需承担部分亏损,同时仍能获得受托经营收益的,则上市公司取得的受托经营收益先冲减应承担的亏损额,取得的受托经营收益超过应承担的亏损额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假定托管协议规定,上市公司受托经营企业发生净亏损仍能获得受托经营收益的,同时也不需要上市公司承担受托经营企业发生的亏损的,则上市公司取得的受托经营收益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如果上市公司受托经营企业发生净亏损,需要上市公司承担受托经营企业发生的亏损的,则上市公司承担的亏损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6、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占用资金的会计处理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以支付资金使用费的形式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上市公司应按取得的资金使用费,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如果取得的资金使用费超过1年期银行利率计算的金额,超过的部分应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六)公允价值模式下存货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1、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该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入账,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原已记提跌价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按期账面价值余额,贷记“开发产品”等科目。
同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贷:开发产品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将自用的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该项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摊销”或者“累计折旧”科目;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
同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累计折旧贷:固定资产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七)利用套期保值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权益工具是指能证明拥有某个企业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组成内容。
比如企业发行的普通股,企业发行的、使持有者有权以固定价格购入固定数量该企业普通股的认股权证等权益工具,就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
企业发行金融工具,应当按照该金融工具的实质,以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通常情况下,企业比较容易分辨所发行金融工具还是金融负债,但也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
企业发行金融工具时,如果该工具合同条款中没有包括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那么该工具应确认为权益工具。
如果该工具将来须用或可用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还需要继续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该工具是非衍生工具,且企业没有义务交付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那么该工具应确认为权益工具;如果过该工具是衍生工具,且企业只有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它金融资产进行核算没,那么该工具也应确认为权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