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精选范文
中学化学教学听课评课范文2
![中学化学教学听课评课范文2](https://img.taocdn.com/s3/m/a82eecf289eb172ded63b73c.png)
对胡老师的课“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点评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胡老师的一节课,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借此机会我也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后感。
胡老师是我第二批名师工作室的优秀成员,可以说我见证了他的成长,胡老师是年轻教师中的杰出代表,他的综合素质很好,无论在教学、竞赛、实验还是班主任、教科研等各方面表现得都非常突出,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好教师。
这节课胡老师能站在较高的层面,以精妙的设计、饱满的热情、极高的智慧,精湛的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实践、感受知识、体验成功,有力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一、融入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育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这些素养。
而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化学科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中融入更多关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节课胡老师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金属腐蚀触目惊心的损失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震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生活中钢铁腐蚀的真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从生活走向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我很赞赏。
我们化学人的使命就是用所教学科立己达人。
以前报道的“毒跑道事件”等归根结底都可以说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化学学科有必要把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社会实际。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 -回复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1ac6b59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d.png)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xx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氧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1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大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85d96cba26925c52dc5bf9c.png)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初中化学教研记录评课(3篇)
![初中化学教研记录评课(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03dc1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7.png)
第1篇一、评课背景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期开展了初中化学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提高化学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题,通过评课、研讨等形式,对化学课堂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记录。
二、评课内容本次教研活动共评课3节,涉及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化学课程。
以下是3节课的评课内容:1. 八年级上册《化学元素与化合物》(1)优点①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课堂氛围活跃,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学生参与度高。
③教学设计合理,知识点讲解清晰,难点突破有效。
(2)不足①课堂时间安排不够紧凑,部分环节略显拖沓。
②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2. 九年级上册《化学与生活》(1)优点①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②教学手段多样,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③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环保的关系。
(2)不足①课堂气氛略显沉闷,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
②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合理,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3. 七年级下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优点①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②教学设计新颖,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课堂评价方式多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不足①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教师应加强指导。
②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个别环节讲解不够详细。
三、评课总结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
3. 教学设计要合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与难点的突破,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三篇】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846e4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4.png)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三篇】【篇1】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最新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优秀名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49999c6524de518964b7d6d.png)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无氧气放出 ?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木条复燃 ?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2393115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3.png)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一《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中学同学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同学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试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讨论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同学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同学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受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老师的教转移到同学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使同学最大限度地参加了学习的全过程,表达了一切为了同学的进展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同学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援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好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详细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老师仔细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细心设计一系列试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试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试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表达出老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试验,引发同学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好像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冲突?同学通过猜想、思索、争论、表达与沟通,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冲突,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同学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同学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表达三维目标本节课老师通过演示、分组试验,以及争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试验活动中,同学提高了试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娴熟运用。
最新整理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教学内容
![最新整理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2aecf704693daef5ef73d82.png)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中学化学教学听课评课范文1
![中学化学教学听课评课范文1](https://img.taocdn.com/s3/m/60d504caf705cc175527093c.png)
评董老师《化学反应限度》一课各位同仁下午好!刚才大家一起观摩了董老师开设的《化学反应限度》的一堂研究课,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学习要求1.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发挥的重大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本课程模块,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方向、限度和速率以及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等方面,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
发展“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对本节课的观察与思考1.董新伟老师的教学素养语言简洁、幽默,富有哲理,能及时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反馈,适时引导和点拨,及时把握和运用好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
既有规范的演示实验,也有自己的创新改进实验;既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日积月累,又有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个性化研究,动手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强,信息化素养高。
2.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理、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活动,主动建构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及其限度的知识,而学生的学习基于实验、证据、推理的思维方法,运用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相关原理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任务的设计清晰明了对于本节课学习任务,董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总体思考和编排后,设计了以化学反应的限度学习记录单的形式,形成了“印象化学反应,认识可逆反应”、“印象可逆反应,认识反应限度”、“印象反应限度,认识化学平衡”三个清晰的、核心的、具有逻辑性的学习任务为课堂学习的结构,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有了全面清晰的了解。
化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
![化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ec0e3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e.png)
化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化学听课笔记1:今日在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造。
老师详细解释了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
我深感化学的奥秘无穷,每一个微小的粒子都承载着巨大的能量。
我还明白了为什么钠原子呈现黄色,而氯原子呈现绿色。
这让我对化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我计划深入研读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这一领域。
化学听课笔记2:在今天的化学课上,我们探讨了酸碱反应的原理。
老师通过实验向我们展示了酸碱滴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酸碱指示剂在反应中的变化。
我开始理解酸碱反应不仅是化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
课后,我决定进行更多的实验,以增强我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提供了两篇化学听课笔记作为示例,如您想要更多内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化学听课笔记3:今天,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
老师详细解释了电子转移的过程,以及它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度。
通过这个学习,我明白了为什么铁会生锈,而铜则不会。
此外,我也明白了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和作用。
这一课让我对化学反应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期待在未来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索这一领域。
化学听课笔记4:今天,我们学习了化学键的类型。
在课堂上,老师解释了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原理和特性。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我理解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
这让我对化学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我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化学听课笔记5:在今天的化学课上,我们探讨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从碳原子的独特性质到复杂的有机分子,我都感到非常新奇。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烷烃的多样性,它们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有机化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化学听课笔记6:在今天的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老师详细讲解了溶解度、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的渗透压等概念。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初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初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d887f98d3b3567ec112d8a9b.png)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初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篇一初中化学优质课,我非常有幸聆听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活动。
参赛选手的激烈的比拼和专家们精彩的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很想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一、感慨优质课的精彩说真的,一天半听下来感觉一点都不累,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观摩者心旷神怡,基本上是在享受盛餐。
总体的特点有: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
形式主要有:①复习导入:如从了解学生对水的净化引到活性炭的作用而进入主题。
②诗歌朗诵导入:如师生共同朗诵引入《分子和原子》,让听课者感到亲切自然,另有用郑板桥的竹子引入《竹子里的奥秘》等。
③图片导入:上课铃响,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各个图片,由此导入新课。
琳琅满目的美丽图片把同学们一下子带入了异彩纷呈的化学世界之中来。
④实验导入:用酒精灯的点燃与熄灭引入课题《燃烧与灭火》,生活中闻到桂花香引入《分子和原子》等。
⑤歌曲导入:未上课之前,几乎每位老师都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听课者都带入了一种美妙的境界之中。
这种方式在给听课者带来音乐享受的同时,自然地导出了新课。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9节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4.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9节课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化学教研活动听评课记录(3篇)
![化学教研活动听评课记录(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a5db9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4.png)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化学教研组于2021年X月X日开展了听评课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听课、评课,帮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教师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二、活动内容1. 听课本次听评课活动,共有三位教师进行了公开课展示,分别是: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
三位教师分别展示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三个课题。
2. 评课在听课结束后,教研组成员进行了评课活动。
每位教师都对三位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教师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2)教学内容: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是否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教学方法:教师是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4)教学过程:教师是否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5)教学效果: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课堂纪律是否良好。
三、活动总结1. 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三位教师都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丰富:教师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3)教学方法多样: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过程有序: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2. 不足(1)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教学内容存在偏差。
(2)个别教师课堂纪律管理不够严格,部分学生存在纪律问题。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改进措施1. 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
2. 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3. 注重课堂纪律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4. 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https://img.taocdn.com/s3/m/44bf220d6bd97f192279e9c8.png)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86b7c9ee6edb6f1afe001f87.png)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一《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精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678866ba0d4a7303763a1f.png)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范文(2篇)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809dd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7.png)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范文通过近一阶段听课,深刻感受到授课中利用多媒体和翔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活泼,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
几位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
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教师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积极渗透物理学思想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学生的物理学素养得以升华。
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探究活动,提倡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课题。
在教学中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思想教育方面,所有教师都处理的比较好,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教师。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改革就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九下化学听课记录及评价
![九下化学听课记录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de9869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6.png)
九下化学听课记录及评价《九下化学听课记录及评价》嘿,同学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我最近听的一堂超级有趣的九下化学课!一上课呀,老师就像个神奇的魔术师,拿着各种实验器具走进了教室。
他先在讲台上摆好了五颜六色的试剂瓶,那场面,就好像是要开一场盛大的魔法派对!老师开始讲了,“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这声音,充满了激情,听得我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心里想着:这堂课肯定超级棒!他先给我们讲了酸碱中和反应,一边讲一边做实验。
看着那试剂在试管里变化着颜色,从无色变成了粉色,再变成紫色,哇塞!我忍不住在心里大喊:这难道不是魔法吗?我旁边的同桌也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小声跟我说:“这也太神奇了吧!”然后老师又讲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他举了个例子,说:“这金属的活动性啊,就好比同学们跑步比赛,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
”这个比喻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我心想:老师真厉害,能把这么难的知识讲得这么简单!在课堂上,老师还不停地提问。
有个同学回答错了,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没关系,再想想,化学的世界里可没有那么容易被难倒哟!”那个同学也不气馁,继续思考,最后终于回答对了,大家都给他鼓掌。
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组的小伙伴们可积极啦!“你说这个反应是怎么回事?”“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大家七嘴八舌,争得面红耳赤,但是都特别开心,因为我们都在努力地探索着化学的奥秘。
这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化学的海洋里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
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同学们也都积极参与。
我觉得呀,这样的化学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它让我不再觉得化学是枯燥的公式和无聊的实验,而是充满了惊喜和乐趣的神奇世界。
难道你们不这么认为吗?我相信,只要一直这样学下去,我们都能成为化学小达人!。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3篇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fe6de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0.png)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3篇初中化学听课记录1目标本次化学课我将研究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
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这一部分老师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我了解到,早在19世纪,德国化学家门德莱夫将元素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分类,而后门德莱夫的周期表逐渐演化成现在的元素周期表。
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元素周期表主要由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组成。
我在课堂上了解到,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快速地了解每个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其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3.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的,并且遵循周期性规律。
老师详细解释了元素周期表中横行和纵列的规律,以及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
实践在课堂上,老师组织了一些活动,让我们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变化。
我发现,同一列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而对于同一周期的元素,其原子半径和电子亲和力等性质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总结通过这次化学课程,我对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快速地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我会继续努力研究化学知识,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2目标本次化学课我将研究有关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知识,了解离子的形成规律和离子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内容1. 离子的形成- 我们了解到,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会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来形成离子。
通过观察元素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特点,我们可以预测离子的形成情况。
2. 阳离子和阴离子- 我们研究了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阳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正离子,而阴离子则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负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会通过电荷的吸引力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
3.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我们研究了如何给离子化合物命名。
一般来说,离子化合物的名字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名称组成。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b1f4b5848d7c1c708a145bf.png)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
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气体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与验满:
问题: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何判断氧气已集满?如何检验氧气?
归纳: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木条复燃,证明已满(气泡从瓶口溢出,证明已满);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5、老师组装仪器,演示实验,检验气体(排水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除了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实验室还可用哪些方法制取氧气呢?请同学阅读教材。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按照实验步骤边操作边讲解。
学生: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锰
加热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学生讨论:
1、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有何特点?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何不同?
2、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哪一套装置更好,怎样来比较两套装置的优劣?
归纳总结:
1、分解反应概念
2、特点:一变多(AB→A+B)
学生课堂练习:幻灯片
教师:工业上用氧气的特点是量大,工业上制取氧气也和我们实验室制取一样吗?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并思考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师生归纳:
1、原则、特点: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能否大量生产及对环境的影响。
2、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方法)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是。
在的问题是
作业布置
评议:
1、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2、教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好。
3、教学过程层次清楚。
4、教学方法得当。
5、课堂调控好、师生配合默契。
6、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
7、将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演示,教师指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8、建议在写文字表达式的时候,可写出化学式,便于降低以后学习的难度。